修訂二版說明
姜道章教授編著的《歷史地理學》自出版後,深受讀者好評,書中涵蓋歷史地理學的主要概念、理論、方法及研究結果,並對多國的歷史地理學研究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詳細介紹多位學者的研究歷程及對歷史地理學的貢獻,供地理學系、歷史學系的學生或對歷史地理學有興趣的讀者閱讀及參考使用。
總結本書有以下幾點特色:
一、圖表對照:使用圖片及表格輔助說明,增進讀者對理論及實例的了解與應用。
二、系統性整理:整理國內外知名的研究與理論,並依序從歷史地理學的定義、觀點、研究方法,及對各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歷程和特色進行系統性說明,增進讀者對歷史地理學的概念。
三、展示研究實例:本書收錄作者對清代鹽業發展及臺灣古城變遷等研究,以增進讀者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可從中觀察到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實際操作方式。
此次改版,除了更新資料,為符合當今讀者的閱讀習慣,也調整了版式與體例編排,並重新設計封面,希望能幫助讀者更輕鬆、舒適的閱讀。
編輯部謹誌
序言
現代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大約有一百年的歷史,但是國內有關歷史地理學理論和方法的專著卻極少,其實國外亦不多見。我國大學歷史地理學課程,傳統上內容以沿革地理為主,20世紀下半葉擴充包括其他主題;當代歐美大學歷史地理學課程,講授內容,多隨教授個人興趣而異,一般上多以區域為架構,內容又幾乎全以專題為主。
本人1970年代任教新加坡南洋大學,1980年代繼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任教,曾在人文地理及東亞地理課程中,以區域為架構,部分講授歷史地理。1990年應聘擔任國科會及中國文化大學之客座教授,在文大地學研究所博士班講授歷史地理,翌年改為專任,繼續講授歷史地理,並在大學部增開歷史地理,本書內容一部分就是作者歷史地理的講稿,部分內容曾分別在美國的《美國地理學協會學報》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英國劍橋大學的《現代亞洲研究》(Modern Asian Studies)、北京中國科學院的《自然科學史研究》、復旦大學的《歷史地理》、陝西師範大學的《歷史地理學論叢》、香港大學的《東方文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地理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的《華岡地理學報》和《華岡理科學報》、臺北《中國地理學會會刊》、《漢學研究通訊》、及《食貨月刊》等期刊發表。「臺灣的古城」一章是作者在1964年承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之推薦,得哈佛燕京學社資助研究的成果,初稿1966年發表,距今已38年了,可見學術研究不是一蹴而就。
本書旨在討論歷史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以及展示若干研究實例,全書二十章,分為四編,每編五章,第一編討論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方法,第二編評述各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狀況,第三編研究清代的鹽業歷史地理,第四編探討其他歷史地理問題。此外尚有附錄兩篇,一為邵爾(Carl O. Sauer)的〈歷史地理學引論〉,另一為哈特向(Richard Hartshorne)的〈地理學中的時間和起源問題〉,兩者是極為重要的歷史地理學文獻,代表二十世紀美國兩位地理學大師對歷史地理學的看法,也代表國際地理學兩大派別的觀點。
從美、英、法、日及我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可以看出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方法,以及各國歷史地理學的特徵,大同小異,基本上是過去地理的重建與時間上地理的變遷,各國研究重點不一,乃深受資料及學者個人的訓練及興趣左右。
歷史地理研究,資料的收集,十分重要,自不待言,歷年趁休假和寒暑假赴國內外圖書館研讀和複印,特別是美國國會圖書館,及洛杉磯加州大學、斯坦福大學和柏克萊加州大學圖書館,停留時間最久,收集研究和教學資料最多。歷史地理學的內容和研究方法,各家意見,仍然分岐,歷史地理的範疇涵蓋廣博,資料浩瀚,雖多年收羅與研究,限於個人興趣和能力,疏忽遺漏難免,尚請方家指正。
本書稿件,悉由內子芳琪打字輸入電腦,再者她操持家務,使本人能有較多的時間,專心教學與研究工作,才能完成此書,特此誌謝。
姜道章2004年3月2日於陽明山雙溪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