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約成立與締約過失

契約成立與締約過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聰富
图书标签:
  • 合同法
  • 民法
  • 缔约行为
  • 过失责任
  • 民事责任
  • 合同无效
  • 可撤销合同
  • 损害赔偿
  • 法律
  • 商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以比較法之研究方法,論述契約成立及締約過失的基本課題。首先,自意思自主與信賴保護出發,闡述歐陸法與普通法契約制度之異同。其次,依序析述要約、承諾、意思合致、締約意思、締約過失、不實表示、意思表示錯誤、誠信原則、時效制度,以至於民法案例解析方法,循序漸進、綱舉目張,體系上粲然大備。其中,第十一章更針對醫療契約法典化進行研究,並提出醫療契約草案,對於未來立法殆有重要貢獻。
好的,为您构思一份关于《契約成立與締約過失》的图书简介,其内容将聚焦于该领域的核心议题,但不会直接提及书名,旨在提供一个详尽而专业的概述。 --- 探析商事行为的基石:契约效力、缔约责任与法律规制 本论著深入剖析了现代民商事法律体系中最为基础且关键的构成要素——契约关系的生成、效力确认及其在缔约过程中的责任承担问题。通过对既有法理的系统梳理与对最新司法实践的深入考察,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用以理解和应对复杂商业交往中的法律挑战。 第一部分:契约关系的生成与有效性要件 契约,作为个体意思表示合致而形成的法律约束力文件,是市场经济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石。本书首先聚焦于契约有效成立的先决条件,这不仅涵盖了传统民法理论中的“要约”与“承诺”的精确对接,更着重探讨了在电子化、快速化交易模式下,意思表示的到达、确认以及合意达成的界限与认定标准。 在这一部分,我们详细阐述了缔约主体适格性的重要性。主体必须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且其授权范围的界定直接关系到后续契约效力的稳定。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对于法人或非法人组织的代表权限的审查,如何在商业惯例与法律明文之间寻求平衡,以防止外部交易方因信赖不实表征而遭受损失。 契约成立的实质要件,即“合意”,是本书的重点之一。合意的达成不仅要求双方对主要条款达成一致,对于一些重要的默示条款和附随义务的理解,也需要进行细致的辨析。本书引入了“可预见性原则”和“合理信赖原则”,用以衡量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双方对契约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了法律所要求的相互一致性。此外,对于格式条款的审查,本书不仅重申了公平原则和揭示义务,更结合消费者保护趋势,探讨了“不合理地加重他方责任”条款的界定标准,并分析了此类条款在司法实践中被宣告无效的具体情形。 第二部分:缔约过失责任的理论基础与类型化分析 契约关系的成立并非一帆风顺,在“达成”与“未达成”的临界状态中,潜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本部分集中探讨了在缔约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因违反了信赖保护义务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即所谓的缔约过失责任。 本书首先追溯了该责任的理论渊源,将其置于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的交汇点进行考察。核心在于,缔约阶段的当事人之间已经产生了一种先契约的信赖关系,这种关系要求双方负有诚实信用、相互告知以及不损害对方合理期待的义务。这种义务的违反,即使最终契约未能成立,也足以构成侵权责任的基础。 随后,我们对缔约过失的常见类型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深入剖析: 1. 信息披露义务的违反: 强调了告知义务的范围,尤其是在涉及重大事实、交易的固有风险以及自身特定资质信息等方面。未尽告知义务,导致他方基于错误认知而投入成本或放弃其他机会的,构成过失。 2. 恶意磋商与恶意终止: 探讨了“背信弃义”的认定标准。一方在已基本确定契约成立的态势下,无正当理由突然退出谈判,意图使对方遭受损失或为自身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将承担相应责任。本书区分了“理性退出”与“恶意毁约”的边界,后者要求证明当事人存在主观上的故意或重大过失。 3. 保密义务的侵害: 在敏感商业谈判中,对技术方案、商业计划等非公开信息的保护是缔约阶段的重要环节。对保密信息的泄露或不当使用,即使最终交易失败,也应承担由此产生的损害赔偿责任。 第三部分:损害赔偿范围的界定与司法救济 缔约过失责任的认定解决了“应不应该赔”的问题,而损害赔偿范围的界定则关乎“赔多少”。本书着力厘清了缔约过失责任下的赔偿范围,明确将其限定于信赖利益损失,而非期待利益损失。 信赖利益损失的计算,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本书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损失构成模型,主要包括: 1. 直接费用支出: 如为履行契约所进行的准备性支出,包括差旅费、尽职调查费用、起草合同的律师费等,这些费用若因他方过失而白费,理应获得弥补。 2. 机会成本的考量: 这部分内容更为复杂,涉及到因信赖对方契约将成立而放弃与其他潜在交易伙伴进行磋商所错失的合理机会。本书引入了“替代交易可能性”和“合理成本”的衡量标准,避免赔偿范围的过度扩张。 3. 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边界: 结合不同法域的比较研究,本书论述了在特定人身或重大商业信誉受损情况下,缔约过失是否可以延伸至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并对这一极具争议领域的司法态度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第四部分:契约履行中的附随义务与风险管理 除了契约的成立与缔约阶段的责任外,本书还延伸探讨了在契约关系存续期间,诚实信用原则在履行阶段的具体体现——附随义务。良好的缔约行为是履行义务的预演,而履行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有时会回溯性地影响对先前行为的评价。 本书深入分析了履行中的告知义务、协助义务和安全保障义务,并探讨了当事人未能严格遵守这些义务时,如何与严格责任(如产品责任)和违约责任进行竞合或区分。特别是对于风险分配机制的设计,本书强调,法律应鼓励当事人在契约文本中明确约定缔约阶段的责任上限和免责事由,以实现风险的自我规制。 通过对契约生成逻辑、缔约责任的归责以及损失救济机制的系统性、多维度分析,本书为法律从业者、商界人士以及法学研究者提供了一部兼具理论深度与实务操作价值的参考性著作。它不仅是对既有法律规则的忠实阐释,更是对未来商业法律关系中“诚信”与“信赖”价值的深刻呼唤。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聰富
 
  現 職
  .臺灣大學講座教授
  .臺灣大學傅斯年紀念講座教授、法律學院特聘教授、蔡萬才法學講座教授
  .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學科合聘教授
 
  經 歷
  .執業律師
  .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副院長
  .臺灣大學學務處學生事務長
  .臺灣大學法律學院院長
  .臺灣大學法務處法務長
 
  學 歷
  .美國紐約大學法學博士
  .美國哈佛大學法學碩士
  .臺灣大學法學碩士
  .臺灣大學法學學士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在意思自主與信賴保護之間──歐陸法與普通法之契約制度比較
壹、序 說/3
貳、契約的定義與基礎理論/3
參、契約之成立:意思表示合致/18
肆、契約之生效:意思表示錯誤法則/22
伍、契約之確保/39
陸、違約的救濟方式(一):履行請求權或損害賠償/43
柒、違約的救濟方式(二):損害賠償之可歸責性/51
捌、結 語/55

第二章 論契約上之要約
壹、要約之意義/58
貳、要約之引誘/59
參、要約之撤回/72
肆、要約之效力/80

第三章 論契約上之承諾
壹、序 言/84
貳、承諾之方式/84
參、承諾之生效時點/101
肆、結 語/105

第四章 意思表示合致──以議價方式締結契約
壹、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356號民事判決/108
貳、契約之成立方式/109
參、意思合致/113
肆、結 語/122

第五章 當事人的締約意思──效果意思或表示意思
壹、序 言/124
貳、效果意思的意義與作用/125
參、表示意思的意義與作用/128
肆、意思表示主觀要素的客觀化/130
伍、法院案例評析/140
陸、結 語/146

第六章 無因債權契約之原因關係不存在
壹、序 言/150
貳、無因債權契約之意義與功能/150
參、法律行為之原因與無因性理論(抽象原則)/155
肆、原因行為不存在:不當得利法則之適用/160
伍、最高法院判決評釋/161
陸、結 論/169

第七章 締約上過失的責任構成與救濟方法
壹、序 言/172
貳、締約上過失責任之理論爭議與立法發展/174
參、契約不成立或無效:締約上過失責任的原型/188
肆、從事締約協商而未締約:違反忠誠協商義務/201
伍、固有利益之侵害行為:從侵權責任到契約責任/228
陸、結 語/237

第八章 論契約成立生效後之締約上過失責任──以不實表述之責任為中心
壹、序 言/243
貳、基本原則/245
參、說明義務之違反/248
肆、英國法之不實表述(misrepresentation)法則/260
伍、德國法之締約上過失法則/266
陸、救濟方法/273
柒、我國法之檢討/279
捌、結 語/294

第九章 意思表示單方錯誤與雙方錯誤
壹、序 言/298
貳、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371號民事判決(「兄弟土地分割協議案」)/298
參、單方意思表示錯誤/299
肆、意思表示的共同錯誤(雙方動機錯誤)/308
伍、「兄弟土地分割協議案」之評述/317
陸、結 語/318

第十章 台灣民法誠信原則之實務發展
壹、序 言/322
貳、誠信原則之法律規定/322
參、誠信原則之機能與適用案例/329
肆、消費者保護法定型化契約條款與誠信原則/339
伍、結 論/346

第十一章 醫療契約法典化之研究
壹、序 說/350
貳、醫療契約之當事人/351
參、醫療提供者之醫療處置相關義務/355
肆、醫療提供者之病歷記載義務及提供義務/369
伍、病人之給付義務/376
陸、醫療提供者之注意義務標準/379
柒、告知後同意法則(取得病人同意之義務)/392
捌、因果關係之推定/407
玖、隱私權之保護規定/410
拾、結 語/412

第十二章 論時效起算時點與時效障礙事由
壹、序 說/422
貳、消滅時效之立法理由及發展趨勢/422
參、時效起算點/425
肆、時效障礙事由/443
伍、消滅時效與除斥期間/453
陸、結 語/464

第十三章 民法案例分析方法──民法總則案例解說舉隅
壹、序 言/468
貳、案例一: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與占有連鎖/469
參、案例二: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與物權變動關係/474
肆、案例三:意思表示錯誤與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481
伍、結 語/487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690431
  • 叢書系列:人文社科-法律-民事法
  • 規格:平裝 / 520頁 / 17 x 23 x 2.3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雙方訂立之契約必須成立生效,始對當事人發生拘束力。契約之成立,多數藉由要約與承諾的方式,但不以此為限。契約之成立,除要約與承諾之外,必須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合致,且當事人具有締約的意思,始生拘束力。何時構成有效成立的契約,乃所有契約法所探討的首要問題。本書第一章就普通法與歐陸法的契約制度進行比較。第二章至第五章探討要約、承諾、意思表示合致及當事人的締約意思,以確認契約有效成立。
 
  契約類型有多種分類方式,其中要因契約與不要因契約之區分,在理論與實務上甚關重要。無因債權契約為我國古典的契約法問題,數十年來備受教科書關注。本書第六章藉由學說理論,檢討最高法院相關判決,藉以釐清無因債權契約的法律構造與當事人間的法律關係。
 
  在契約成立之外,當事人可能於締約過程中發生爭議,由於契約不成立、被撤銷或無效,甚至締結不良契約,均可能發生損害賠償的法律關係,此即締約上過失。我國民法雖就締約上過失加以規定,但未曾發生法院允許當事人以締約上過失理論,請求損害賠償之案例。本書第七、八章深入探究契約未成立時及契約成立後所生締約上過失的案例與法律救濟方式。
 
  在契約成立之後,可能因意思表示瑕疵致契約有效性受到挑戰,如被詐欺、被脅迫或錯誤。本書第九章自單方錯誤與雙方錯誤的觀點,運用法院新近判決,重新解讀錯誤理論。
 
  誠信原則乃目前各國契約法所關注的重要議題,本書第十章就誠信原則的實務運作,作成國際研討會的報告。又本書第十一章就醫療契約的法典化進行探討,以各國醫療契約法典的規範內容,檢視我國法的法律發展,並提出未來修法的立法條文草案,用供參考。
 
  此外,消滅時效的時效起算時點與時效障礙事由,乃世界各國新近修法的主要內容,本書第十二章藉由世界契約法文件及各國新立法,檢討我國實務發展狀況。
 
  最後,本書第十三章就民法學的解題方法,即請求權基礎的方法及歷史方法,以三則案例闡述之,冀望有益於學生的學習。
 
  學海無涯,眾多民法基本問題,重新思考,仍然饒富趣味。學術工作,在於貢獻畢生精力於教學研究,以嘉惠學子。人生中能做的事,不多。一生能完成一件自己覺得重要的事,算是上帝給你的恩澤,應該感恩了。對我而言,能覺得有成就感且快樂無窮的事,不是名位與利益,而是完成一篇論著,感覺有所創作,對社會有點貢獻。可能只是我太太口中的「自我感覺良好」,也無不可,至少是快樂的泉源。
 
  年紀逐漸走向「長者」的地位,功名利祿轉頭空,青山與大海長在。我常想,一位歌者,一生經常只一首單曲傳唱。一位作家,只要創作一本鉅作成為經典,無須著作等身,仍然受人永遠傳誦。人類歌詠的,不是當代的名位聲望,而是深入人心的感人之作。
 
  作為一位法學「作家」,要成就感人之作,誠屬不易,但此心標誌著往前的方向,終究是件好事。
 
陳聰富
2023年7月18日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攀登”过程。有些章节的论证深度和广度,确实对读者的基础知识储备提出了不低的要求。我承认,在面对那些涉及多重交叉学科概念的段落时,我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需要查阅一些相关的经济学或社会学背景资料来辅助理解。但这正是我认为它价值所在的原因——它拒绝迎合“快餐式”阅读需求,而是坚持提供扎实的、需要投入精力的知识盛宴。作者在构建自己的论证体系时,似乎有一个核心的“锚点”,所有分支的推演最终都能回到这个核心,使得整本书的结构异常坚固。这种严谨的内部一致性,让我在阅读时产生了一种极大的安全感,即便面对再复杂的论证,也知道背后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支撑着。对于那些真正渴望深入钻研某个法律领域的人来说,这种挑战是令人振奋的。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那种非常典型的“智者低语”型,它不追求哗众取宠,但每一个句子都掷地有声,充满了洞察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争议性话题时的那种克制和客观。比如,当涉及到一些在法学界尚存争议的理论流派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像一位公正的仲裁者,清晰地勾勒出各方观点的优势与局限,并引导读者自己去建构批判性的思维框架。这种鼓励独立思考的写作态度,是很多学术著作所欠缺的。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拿起笔在书页空白处做笔记,或者干脆在笔记本上画出思维导图来梳理作者构建的复杂逻辑链。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提供了一套无可挑剔的分析工具和思考的路径。它确实拓宽了我对法律文本解释边界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晦涩的理论与现实的商业活动进行了有效的对接。作者在阐述抽象原则的同时,总能穿插一些贴近现代商业实践的案例分析,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实用性和说服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风险预见”这一概念的独特阐释,他不仅仅将其界定为一种主观判断,更将其上升为一种动态的、需要持续更新的认知能力。阅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待合同条款和商业谈判的角度都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不再只关注字面上的合规性,而是开始深入挖掘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潜在利益冲突和未来不确定性。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密的测量尺,帮助我们更精准地量化和管理交易过程中的未知变量,对于任何需要处理复杂商业关系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资源。

评分

我得说,作者在梳理复杂法律条文和历史沿革方面的功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采取了一种由浅入深的引导方式。记得有一段论述到某个特定法律原则的演变,作者巧妙地引入了一个古典案例作为引子,把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心态和法律制衡的关系描绘得栩栩如生,一下子就把我从纯粹的文本阅读中抽离出来,进入到了一种历史情境的再现。这种叙事技巧,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法律史料变得富有戏剧张力和可读性。而且,作者在引用判例和学说时,显示出极高的审慎度,他不仅列举了正反两方的观点,更深入剖析了这些观点背后的哲学基础和实践考量。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对法律条文背后的“灵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不仅仅是记住了一些生硬的规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非常吸引人,那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透露出一种严肃而又不失内敛的学术气息。我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阳光正好洒在书桌上时翻开它的,初看目录,心里就对作者的知识储备有了极高的期待。它似乎在用一种非常现代的视角去解构一些看似陈旧的法律概念,文字间的逻辑推演缜密得如同精密的钟表结构。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意思表示”的章节,作者的论述方式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现场,每一个论点都经过了反复的打磨和验证,绝非泛泛而谈。这本书的排版也极为舒适,页边距的处理恰到好处,使得阅读过程中的视觉疲劳感大大降低,这对于需要长时间沉浸式阅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整体而言,从触感、视觉到文字的初印象,都给我一种“这是一本值得珍藏和反复研读的专业著作”的强烈信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