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全新增訂版)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全新增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野千鶴子
图书标签:
  • 厭女症
  • 女性主義
  • 日本社會
  • 性別歧視
  • 社會批判
  • 文化研究
  • 女性研究
  • 性別政治
  • 日本文化
  • 社會議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女性主義經典力作,全新增訂四萬字!
〈各位!勿令晚節不保〉、〈難搞女子的厭女情結〉
 
作者上野千鶴子再次辛辣解剖
#metoo、AV、仇女、魯蛇、敗犬、援交、恐同、家暴、戀童癖……
你可能從來不知道,自己患了「厭女症」
 
  性騷擾是有什麼問題?出現#MeToo、#WithYou、#NotSurprized網路標籤後反而問題大增?
  誰是難搞女子?為何女子被弄得很難搞?身為女性卻成為AV作家?
  為什麼年薪一千萬日幣的知名企業OL,夜夜用兩千日幣賤賣自己?
  秋葉原無差別砍人男大開殺戒的原因,竟是交不到女友?
  為什麼男人最怕淪為處男,又對同志有莫名的厭惡感?
  為什麼男人既愛批評女人愚蠢、小心眼,卻又離不開女色?
  高中女校內部有著怎樣的集團法則?所謂的「母女情結」和「女兒是爸爸前世的情人」間竟然隱藏著嫉妒與復仇?
 
  ◆厭女症,來自英語Misogyny,指指憎惡、仇視女性,對女性化、女性傾向與特質抱持蔑視與厭惡的行為或心理。日本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剖析日本社會「性」與「性別」相關議題,解讀恐同、援交、戀童、家暴、剩男、敗犬、春宮畫、皇室、家庭、企業與女校文化所產生的厭女情結,辛辣直接,一出版便獲各大媒體書評推薦,震驚日本社會,好評不斷。
 
  ◆「厭女」雖然普遍,卻非注定,會隨著歷史、社會、文化而改變。這個概念工具鋒利無比,任誰都可以使用這個概念工具,去解決自己所屬社會當中相應的問題。比如說:「對,那個是同儕情誼。」「這果然是恐同。」「原因在於厭女。」等等。
 
  ──然而,從厭女的洗腦脫身後的自己是誰?又要往哪裡去才好?如果自我是根據洗腦裝置而建立起來的,不就得全盤否定過去的自己了嗎?「洗腦前」與「洗腦後」的分界有這麼明顯嗎?若厭女對女性來說就是自我厭惡,那麼脫離厭女的洗腦之時,我就不再是「女人」了嗎?我要怎樣才能作為一個「女人」活下去呢?
 
  ◆日本網友震撼分享:
  「讀完之後,我眼中的世界徹底改變了」
  「希望男性也能讀讀本書,看完後只要保有自覺,一定能夠找到更好的對象吧!」
  「女性不管多優秀、個性好、會運動,都只能依據容貌和年紀被男性打分數。我總以為自己想太多,直到看了這本書……」
  「日常生活充滿了『因為你是男生』和『因為妳是女生』的刻板觀念,讀了《厭女》之後,我才明白那些長期累積的違和感究竟是什麼。」
 
  ◆如果你/妳曾經想過:
  女性比較不會開車、情緒化、缺乏邏輯思考
  如果女性遭到性侵,她自己也有責任
  家裡重男輕女,對女兒的要求卻高於兒子
  男性對待女性的態度常取決於她的外表
  女性的異性緣太好,很容易被同性排擠
  女性都愛高富帥,害許多男性交不到女友
  男性上酒店不算對妻子或女友的背叛
  學歷、收入太高的女性很難找到結婚對象
  沒有結婚的女人終究是「敗犬」
  #MeToo的女性小題大作
 
  ──所有的理所當然與難以啟齒的不快,都是「厭女症」作祟
 
名人推薦
 
  「參差對照之下,尤其值得思索的是『君臣父子』格局的漢文化,無論在潛意識層次或在日常細節中,有沒有這類的……厭女症候?」──平路(作家)
 
  「讀完《厭女》讓我自己好幾次憤怒且哀傷地重新省視這些在看似平等表象下的性別剝削,而憤怒之餘,我也才得到救助──因為終於知道長期以來我深深怪罪自己的那些東西,不全然是我的錯。」──李維菁(作家)
 
  「不論是女人還是男人,我們必須先承認自己的厭女症,然後才得以走出陷阱,迎向一個開闊的未來。」──林芳玫(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性別研究學者)
 
  「奇怪矛盾的社會心態,來自深層的文化建制,隱藏在大眾潛意識,不只是一句傳統父權就能帶過。如何不習慣這種習慣,就從閱讀上野千鶴子開始。」──胡晴舫(作家、文化評論家)
 
  「這是一本大膽解剖男性心理真相的書,不但好看,更讓人不禁邊讀邊發出驚呼:『原來如此!』而對兩性關係有了一種全新的體認。」──郝譽翔(作家)
 
媒體推薦
 
  《朝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週刊文春》、《讀賣新聞》、《婦人公論》、《共同通信》、《SUNDAY每日》、《日經BP線上》、《Cyzo-Woman》、《週刊讀書人》、《松任谷由實Premiere對談》等媒體熱烈討論
 
  「閱讀本書需要抱著一些覺悟。作者近乎粗暴地揭露至今仍潛藏在日本社會中的厭女情結。關於年輕世代的「草食男」等現象也有強而有力的論述。」──《朝日新聞》書評
 
  「交往的時候,總會被男友要求有女人味;日常生活充滿了『因為你是男生』和『因為妳是女生』的刻板觀念,讀了《厭女》之後,我才明白那些長期累積的違和感究竟是什麼。」──《日經BP線上》書評
 
讀者好評
 
  AMAZON.JP讀者四顆星熱烈推薦!
 
  「這本書所分析的現狀,恐怕不只男性,也有部分女性不能認同吧。因為厭女情結已經深入日本人的空氣和土壤,是宿疾一般的存在了。」
 
  「在工作上與男性同事合不來的我,讀了這本書後彷彿得救了。至少我可以試著說服自己,所有的挫折並非因為我天生比別人差,而是來自社會對性別的不友善。」
 
  「感謝上野老師寫出這本書。在日本,女性不管多優秀、個性好、會運動,都只能依據容貌和年紀被男性打分數。我總想,會這麼難受,難道是因為我想太多嗎?但讀了這本書之後,我被上野老師向厭女文化投出的直球所拯救了。」
 
  「一面感受著深入社會的厭女情結,鼓掌喝采的同時,心臟也被絞得疼痛不已。讀完之後,我眼中的世界徹底改變了。」
 
  「女性就不用說了,我更希望男性也能讀讀這本書,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相當切身的問題。」
 
日本網友好評推薦
 
  「分析很有趣,卻也很痛。一不小心,就被名為上野的剃刀刺傷了。然而,忍著傷口的疼痛讀到最後的話,會發現這並非傷人的鋒刃,而是微小的光芒。」
 
  「希望男性也能讀讀這本書。雖然書中並未提供解決厭女情結的辦法,但看完之後,只要保有這樣的自覺,一定能夠找到更好的對象吧!」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同主题的书籍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特定书籍: --- 《星际漫游指南:探索人类宇宙的哲学、技术与未来》 作者:[虚构作者名]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传统的科幻小说集,而是一次深入的、跨学科的探索,旨在解构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我们对“家园”的理解,以及我们在技术奇点面前所面临的伦理困境。作者以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触,融合了天体物理学的严谨、认知科学的洞察以及对古老神话的重新诠释,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知识迷宫。 第一部分:失落的坐标——宇宙学与人类心智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我们首先回顾了从伽利略的望远镜到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所带来的认知革命。作者详细阐述了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哲学框架之下:我们所感知的“实在”在宇宙的尺度上,究竟占据了多大的比重? 随后,本书转向了“生命”的定义。在寻找系外行星宜居带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修正着对生命的期望。作者探讨了极端微生物学(Extremophiles)的意义,它们挑战了我们对碳基生命形态的固有偏见。更进一步,作者提出了一种大胆的猜想:意识本身是否也是一种宇宙的基本结构,而非仅仅是生物大脑的副产品?通过对费米悖论的深入剖析,本章不仅探讨了“大沉默”的原因,更反思了我们自身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是宇宙的客观现实,还是我们自身信息获取能力的天花板所致? 第二部分:数字的炼金术——技术奇点与后人类主义 随着计算能力的指数级增长,人类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第二部分是对人工智能(AI)、生物工程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深度考察。本书并非简单地颂扬技术进步,而是以审慎的态度,剖析了奇点临近时可能出现的社会断裂与身份危机。 作者详尽介绍了当前生成式AI模型的工作原理,并将其追溯到图灵测试的早期构想。然而,重点在于伦理。当机器能够创造出比人类更具“原创性”的作品时,人类的创造力价值何在?书中特别辟出一章,探讨了“数字不朽”的诱惑与陷阱——我们将意识上传至云端,是获得了永生,还是仅仅制造了一个精致的、可以被复制和修改的“数字幽灵”? 此外,本书对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的社会影响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性分析。它探讨了“设计婴儿”的概念如何可能导致新的、基于生物学特质的社会阶级固化,从而加剧现有的不平等。作者呼吁,在技术赋予我们扮演“造物主”的能力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建立起一套超越国家利益的全球性伦理框架。 第三部分:未来考古学——文明的衰落与重建 人类历史充满了兴衰更迭的模式。第三部分着眼于长期视角下的文明动态。作者借鉴了历史学家和复杂系统理论家的观点,分析了导致历史性崩溃的常见因素:资源枯竭、信息过载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意识形态的僵化。 本书引入了“信息熵减”的概念,用以衡量一个文明在处理信息冗余和维持社会凝聚力方面的能力。当一个社会被过量的噪音和虚假信息淹没时,其集体决策的有效性便会急剧下降,这被视为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隐性威胁。 最后,作者将目光投向了星际殖民的设想。殖民火星或建造奥尼尔圆柱体,不仅仅是工程学的挑战,更是社会学的终极考验。在一个完全从零开始构建的社会中,如何避免重蹈地球上旧有权谋和冲突的覆辙?本书通过对早期乌托邦实验的失败案例分析,提出了一套基于适应性、冗余度和去中心化治理的“新社会蓝图”。 结语:留在当下 在对遥远未来和宏大宇宙进行了一番徜徉之后,本书回归到个体经验。作者强调,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类的痛苦、爱、好奇心和对意义的追寻,构成了我们不变的核心。真正的探索,始于对自身心智的深入理解。本书旨在激发读者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日常生活,将对宇宙的好奇心转化为对当下责任的担当。 --- 本书特色: 跨学科融合: 将严肃的物理学理论与深刻的人文哲学思考无缝衔接。 批判性思维导向: 对技术进步持谨慎乐观态度,尤其关注其潜在的社会风险。 叙事风格独特: 语言富有张力,知识点密集而不失可读性,适合对未来学、哲学和硬科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上野千鶴子(Chizuko Ueno)
 
  一九四八年出生於富山縣,當代著名社會學學者,京都大學大學院社會學博士、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女性學和性別研究先驅。一九八○年代以後,以女權主義者身分引領時代、持續挖掘現代社會的各種問題,二○一一年獲朝日獎。近年來更把觸角延伸至老年人、福利和照護等專業領域。一九九四年以《近代家族的成立與結束》榮獲三得利學藝賞,其他著作包括《家父長制與資本制》、《女遊》、《裙底下的劇場》、《一個人的老後》、《一個人的午後》等。
 
  本書內容最初連載在雜誌《scripta》二號至十六號(二○○七年一月至二○一○年七月)的專欄「日本的厭女文化」,所有文章經過編修,增添第十六章後集結出版,並於二○一八年文庫版再增補內容,是為全新增訂版。
 
譯者簡介
 
楊士堤
 
  淡江日文系畢。譯有《阿川流傾聽對話術》、《北斗》、《呼叫助產士》等書。翻譯《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第一至十六章。
Steveyang1122@gmail.com
 
Miyako
 
  文字、音樂、美術、動漫畫多方雜食,同時從事編輯、翻譯、創作、身心靈療癒等工作。譯有《惡魔的腳本&魔法的設計》(大家)、《好想推倒!萌男圖鑑》(圓神)、《富士見二丁目交響樂團》系列(角川)、《二重螺旋》系列(尖端)等。任漫畫期刊《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創作集》(CCC)特約編輯。翻譯《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文庫版增補的篇章。

图书目录

[推薦序]走出厭女症的輪迴/林芳玫
一、「好色男」的厭女症
何謂厭女症/吉行淳之介與永井荷風/逃離女人的男人

二、同性社交.恐同症.厭女症
男人的價值由什麼決定/男性連結的成立條件/男人會談論性嗎

三、性的雙重標準和女人的分化統治——「聖女」和「妓女」的他者化
性別.人種.階級/「聖女」和「妓女」的分化統治/性雙重標準的兩難

四、「剩男」的厭女症
「性弱者」論的陷阱/性的自由市場/秋葉原事件和「剩男」
女高男低婚的結局/「男性保護法」的反動/「成為男人」的條件

五、兒童性侵犯的厭女症
「慾望問題」/公領域的性與私領域的性/兒童性侵犯/厭女症與恐同症

六、皇室的厭女症
男嬰誕生/皇室從何時開始出現厭女症/「記紀」的神話邏輯學/皇族與人權

七、春畫的厭女文化
暴力.權力.財力/性愉悅的支配/陽形中心論
著手研究春畫/陽具崇拜/不需要男人的性愉悅?

八、近代的厭女文化
「母親」的文化理想/「窩囊的兒子」和「鬱悶的女兒」
「自責的女兒」登場/近代女人的厭女症/自我厭惡的厭女症

九、母親和女兒的厭女症
作為負面教材的母親/母親的代價/母親會對女兒的幸福感到高興嗎
母親的嫉妒/母親和女兒的和解

十、「父親的女兒」的厭女症
做為家父長制代理人的母親/「父親的女兒」/做為「引誘者」的女兒日本的「父親的女兒」
向「父親」報仇/既不是「父親的女兒」也不是「母親的女兒」

十一、女校文化和厭女症
男人的盲點/女校價值的再發現/女校的雙重標準/「扮醜」的生存策略/笑點與老哏

十二、東電OL的厭女症(一)
媒體「發情」/東電OL的內心陰暗面/男人的解釋/被兩種價值撕裂的女人

十三、東電OL的厭女症(二)
想當妓女的女人/女人對男人的定價/「性的認同」的「動機語彙」
性交易的商業行為/女人的存在價值/女人的分裂.男人的悖論

十四、女人的厭女症/厭女症的女人
兩種「特殊」策略/林真理子的立場/女人之間的競爭關係
扮裝的「女人」/女人和女人的友情.女人和男人的友情

十五、權力的性愛化
夫妻關係的性愛化/隱私權的建立/性愉悅的權利與義務?
施虐癖與被虐癖的發端/性慾的去自然化/生活習慣的內化

十六、厭女症是否能夠克服?
厭女症的理論機制/三角慾望/同性社交.同性戀厭惡.厭女症
性慾的近代/克服厭女症/男人的自我厭惡

[文庫版增補]各位!勿令晚節不保——性騷擾是有什麼問題?
[文庫版增補]難搞女子的厭女情結

參考文獻
後記
文庫版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235590
  • 叢書系列:人文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序 
 
走出厭女症的輪迴
林芳玫
 
  上野千鶴子是日本著名的女性主義學者及婦女運動者,曾經數度來台,相信讀者對她並不陌生。這本《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文字流暢犀利,論證辛辣有勁,讀起來有淋漓盡致的暢快感。書中一方面提出許多西方理論大師——例如薩伊德的著作,另一方面又生動分析日本社會的厭女症,從家庭到王室,從學校到職場,沒有一個重要社會機制逃得過她犀利的解剖。
 
  厭女不只是單純的討厭女人,而是男人在成為性主體的過程中,必須將女性客體化、他者化,以此來證成男性自身的存在價值與優越性。此處上野很有創意的挪用了薩伊德的《東方主義》一書及其核心概念。薩伊德指出西方不在乎真正的東方是什麼,只是主觀地投射出對東方的各種幻想,將其視為神祕、誘人、野蠻、黑暗、不理性。經由將東方他者化,西方得以確認自身的優越性:進步、理性、有邏輯、有能力。男女兩性關係也可以用東方主義來類比。男人藉由把女性客體化與低劣化,得以鞏固自身的主體性與優越性。男人對女人投射出許多幻想,有些女人瞭解這種遊戲方式而配合男人幻想,因此更讓男人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當然,也有許多女性不配合男人的幻想劇本;此時,男人便大嘆女人難以了解,彷彿她們是一種奇異的動物。
 
  厭女症是普遍的社會、文化、心理機制。當女性受到男性歧視,女人會產生「當女人真倒楣」的想法,進而延伸為自我厭惡,也就是女性的厭女症。女性克服厭女症的方式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認同男性社會的價值,讓男性認為她擁有男性的優點,視她為特例,不屬於低劣愚笨的女性。這種行為策略是女人與男人「分而治之」的機制共謀,藉由向男性靠攏交心,持續強化女性整體地位的低落。上野很誠實地指出,女權主義者自己都曾經是嚴重的厭女症患者,但是後來她們有反省與批判能力,觀察出父權社會布下的厭女症的天羅地網,進而思考解脫之道。曾經患厭女症的女權主義者因自己的性別而嫌惡自己,她們終於能與自己和解、與母親和解,恢復完整的人性。
 
  隨著女性教育程度提升、經濟獨立、社會風氣日趨開放,女人不再如以前那樣好控制。男人也逐漸發現這整套厭女機制對他們自身也未必討好。男人追逐權力、地位、金錢,女人只是用來證明他們在男性集團獲勝的戰利品。男人長期以來與自己的身體、感情、性慾疏離,隨著婦運的腳步,少數男性開始發展「男性研究」,企圖瞭解男性在此性別二元分立的架構下,男人「是」什麼?男人「想要變成他認同的人」,以及「想要擁有女人來報償自己的成就」,這兩個面向都很清楚。但是男人「是」什麼呢?當社會結構改變,男人失去厭惡女性的特權,男人才發現自身的匱乏。
 
  上野千鶴子所說的日本社會的厭女現象,在台灣也隨處可見各式案例。比起日本社會,台灣男女平等現象超過日本,女性地位也比日本來得優越。但是我們看到女性地位、自信心、獨立自主能力的提高,並未帶來真正的兩性平等。台灣男人和日本男人一樣,必須藉由「擁有女人」才能建立自我認同與成就感。當男人的特權逐漸消失,女人的自主意識提高,台灣男性頗有「宅男化」、「剩男化」的情形,沒有女人要理他們。這些自稱「魯蛇」的男性整日待在網路上,在虛擬世界飽覽暴露的女體、攻擊不婚、不選擇台灣男人而「哈」白人男性、及外表不符合男性對女體想像的女性。其他的選項還有,到夜店門口「撿屍」,把喝得爛醉的女生帶回去從事性行為。似乎只有在女性失去意識的情況下,男人才得以產生性行為。這和上野所說愛嫖妓的好色男很像,甚至更差。嫖妓至少還是得和妓女有最起碼的溝通,確認對方的意願與價碼。撿屍男完全不用說話,徹底將喝醉的女性物化與他者化,自己在不必溝通的情況下享受暫時的主導快感,更可以把責任推給女性「是她們自己不檢點,要在這裡喝醉,不能怪我」。
 
  近年來台灣社會又經常發生「恐怖情人」事件。當女方提出分手,男方憤而行凶。記得我年輕時那個時代,男女分手以女生傷心居多,關於失戀的情歌一直是流行音樂的重要主題。現在的情人,只有「分手」,沒有往昔浪漫的「失戀文化」來抒發情緒。被女人甩掉的男人,其處境是整體自我的崩潰,只能訴諸暴力甚或殺人,才能確認自己所剩無幾的行動主體。
 
  只要男人不願意與女人溝通、持續將女性做為客體化的他者來確認自己的主體性,男人扭曲的自我會對自己、對女性、對家人、對社會造成恐怖的禍害。當不婚女性興致勃勃地住在自己買的房子裡看書或做家事,或是與女性友人相約喝下午茶、逛街,一群憂鬱沮喪的「魯蛇」有政治人物與國家機器幫他們撐腰,高唱「女性不婚是國安問題」。依筆者淺見,女性不婚是現象,國安問題是性別邏輯的結果,而這套性別邏輯的根本,就是歧視女性、物化女性、卻又弔詭地必須擁有女人以證明自己的厭女症。
 
  男人如何與自己和解?這是本書作者在此書結尾時拋給男人的問題。上野沒有答案,她認為男人自己要去面對這個問題。這樣的結局,留下一大片空白,讓讀者自己去想像與摸索。不論是女人還是男人,我們必須先承認自己的厭女症,然後才得以走出陷阱,迎向一個開闊的未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社科著作那样只有单一的叙事线索,而是通过多重的时间维度和地域切片,编织出一幅宏大而又细节丰富的社会图景。从早期的文化根源追溯到当代媒体的即时反应,作者似乎确保了读者能够理解,任何一个看似孤立的现象,其实都深深地嵌入在一个历史的流变之中。我特别欣赏那些在章节之间进行的横向对比,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在面对相似挑战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和产生的不同后果,这些对比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避免了将问题简单化、同质化的倾向。这种多维度的考察,使得论证的力量倍增,它迫使读者必须跳出单一的文化框架,以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复杂性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特定章节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去回顾我过去的一些经历和观察,仿佛这本书提供了一副全新的“透视镜”。它不是在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在教会你如何去“看见”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习惯性忽略的微小权力运作和语言陷阱。比如,书中对某些流行文化符号的解读,一下子点亮了我过去对一些影视作品或广告的模糊认知。它揭示了在那些看似无害的表象之下,是如何巧妙地编织着一种特定的、对特定群体不利的叙事模式。这种“顿悟”的感觉非常宝贵,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认知层面的重塑。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在与人交流时,审视自己的用词和对方的回应,这说明这本书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纸面,渗透到了现实生活的互动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那种带着年代感的字体和略微泛黄的纸张质感,让人在翻开扉页之前就已经沉浸在一种严肃而又引人深思的氛围之中。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种克制的留白,它没有用过于直白或煽情的图像来哗众取宠,而是选择了一种沉静的、充满张力的设计语言,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议题。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距和行距的处理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和沉浸感。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能感觉到这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字内容的重量,连同它物理形态所承载的重量感,都让人对其内涵充满了期待。它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存在宣言。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一种罕见的平衡艺术,作者在处理如此尖锐和敏感的社会议题时,却能保持一种近乎冷静的学术克制,同时又不失文字应有的穿透力。我注意到,在分析那些令人不安的社会现象时,作者并没有陷入情绪化的控诉,而是采用了大量的、细致入微的案例和历史回顾来构建论证的基石。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原本可能让人感到压抑和愤怒的内容,有了一个可以被理性审视和解构的框架。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那些引用的数据和历史片段,它们如同冰冷的解剖刀,精准地剖开了那些深植于文化肌理中的结构性问题。对于那些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适应其严谨的节奏,但一旦进入作者构建的逻辑世界,那种被清晰地引导着去理解“为什么”的体验,是极其令人满足的。

评分

这本书对于学术研究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更令我惊喜的是,它对于普通关注社会议题的读者而言,也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启发性。作者在处理复杂的理论模型时,总能巧妙地结合生动的、贴近生活的例子来阐释,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那些深奥的社会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感觉到,作者是带着一种深切的责任感在写作,他不仅仅是在为学术共同体贡献新的论述,更是在努力与更广泛的公众进行一场严肃而迫切的对话。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的思考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有了一个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去支撑我对当下社会现象的判断和发声。这是一部能够真正改变一个人看待世界方式的作品,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有心去深入理解我们所处时代的人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