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樂器養護調修

弦樂器養護調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園田信博
图书标签:
  • 弦乐器
  • 养护
  • 调修
  • 乐器保养
  • 乐器维修
  • 弦乐
  • 音乐
  • 演奏
  • 技巧
  • 维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樂器就是演奏家的化身!
只有保持在最佳狀態,發揮極限優美音色時,
才能讓演奏者酣暢淋漓地展現出不間斷練習的成果與天分。
 


*義大利史特拉底瓦里國際製琴大賽41年間唯一亞洲人金獎得主
*德國國家資格製琴師(Geigenbaumeister)
*現任日本弦樂器製作者協會會長
 

提琴能發出動人的音色,具有令人沈醉的魅力,實際拆解提琴構造,會發現提琴可說是融合了多樣製造工序和力學的精密科學產物。除了每日濕度高低變化,不當收放的碰撞或摔落意外、日常演奏造成的零件耗損、各部位組合精密至1公釐的位置偏移,都會影響樂器的發聲狀態。演奏家在磨練精進自己的琴藝外,如何將這樣的精密樂器隨時調整好、保持在容易彈奏、能夠發揮最佳音色的狀態,是一項不亞於琴藝的必備能力。

本書作者擁有「提琴界的奧斯卡獎」之稱的克雷莫納(Cremona)史特拉底瓦里國際小提琴製作大賽(CONCORSO  TRIENNALE)金獎的實力認證,憑藉著超過40年的專業製琴實務經驗和傑出技術,歸納出一套科學化檢證養護法則,針對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大提琴,從弦軸、指板、琴頸、音柱、琴橋、拉弦板、尾紐、面板、背板、側板、弓,逐一拆解各部位,從入門知識至進階要項,引領讀者判斷並解決各式各樣狀態不佳問題。

 本書特色:
掌握全面保養基礎知識:透過長年累積的技術和經驗累積,建立所謂園田式方法論,以「將樂器保持在最佳狀況」的概念為主軸,延伸何謂修理、調整等基礎保養觀念。
日常養護程序,容易上手:季節演變、汗水體溫、灰塵污漬、意外等,改變樂器狀態因素無處不在,列舉11項日常隨手可處理的樂器保養法。
大師級調修手法最專業:琴橋等零件篇╱面板背板側板篇╱弓篇,從材質、設計構造的實務知識,透過百張圖例說明,提供數十種狀態不佳案例解決對應。
常見問題QA解答:16題弦樂器最相關、最直接的疑問,提供專家級最完整解釋。
製作及維修工具,圖解最完整:刨刀、刮片、夾具、拉毛器、測量器等。
實用書末附錄:樂器、琴弓各部位標準尺寸一覽表。


※專業推薦
陳國華╱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    提琴製作專任教授
義大利製琴協會(台灣)

弦乐器养护调修:探寻声音的奥秘与乐器的灵魂 本书并非关于弦乐器的日常维护、精细调音或结构性修复的指南。 --- 第一部:弦乐器的历史沿革与声学原理的哲学思辨 第一章:从古至今的共鸣探索 本卷深入探讨了自古希腊以来,人类对于“完美声音”的永恒追逐,重点审视了不同文明中弦乐器发展脉络的差异与交汇。我们不讨论如何清洁小提琴的指板,而是聚焦于十七世纪克雷莫纳制琴师们,在缺乏现代声学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如何凭借直觉、经验与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创造出至今仍无法完全复制的音色。 1.1 理论基础的演变:从毕达哥拉斯到梅森纳 本章追溯了西方音乐理论中关于音程、泛音列和调律系统的哲学基础。我们侧重于探讨“纯律”与“十二平均律”之争对乐器构造产生的深远影响,分析了早期制琴师如何在追求特定音准的理想时,牺牲了某些声学上的和谐性。 1.1.1 调律系统的文化语境: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和谐”的不同定义如何塑造了乐器的物理形态(例如,中提琴的体积与低音提琴的弦长选择)。 1.1.2 振动模式的几何表达: 深入分析了板材厚度、弧度设计如何影响弦振动时,琴体内部空气柱的共振模式。这部分侧重于理论模型,而非实际测量。 1.2 材料的非线性特性:木材的“记忆” 本部分搁置了关于木材干燥、湿度控制等养护细节,转而探讨木材——这一有机材料——在其生命周期中,其内部微观结构(纤维素、半纤维素)对声音传播的影响。我们探讨的是,一把琴在经历了百年演奏后,其材料属性是否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声学老化”,以及这种老化究竟是“衰败”还是“成熟”。 1.2.1 树木生长的环境与声学潜能: 研究了特定产区(如阿尔卑斯山脉)的树木,因其生长速度和密度,如何在微观层面预设了其作为乐器面板的潜力。这是一种基于地理学和植物学的推测性研究。 1.2.2 树脂与胶合剂的化学交联: 分析了早期使用天然胶水(如鱼胶、动物皮胶)的粘合过程,如何在分子层面上影响了琴体结构的刚性和能量传递效率,探讨了这些粘合剂的“生物活性”。 --- 第二部:演奏艺术与乐器本体的对话 第二章:演奏力度对结构应力的影响 本章关注演奏者与乐器之间持续的动态交互,而非如何调整琴码或换弦。核心在于分析演奏过程中,弓弦施加的巨大张力,以及指板和琴颈在每一次演奏中承受的微小形变累积。 2.1 琴体的应力分布模拟:一种拓扑学视角 我们运用非欧几里得几何学的概念,来描述琴体在受力下的变形路径。重点在于理解音窗(F孔)的几何形状,如何在理论上引导和分散面板上的压力波,以避免特定频率的能量陷阱。 2.1.1 声音的能量守恒与耗散: 探讨在理想真空环境中,弦振动能量如何完全转化为声能;而在实际空气中,能量如何通过琴码、音柱、以及琴体材料内部的摩擦耗散掉,形成我们听到的“音色饱满度”。 2.1.2 演奏者的“接触”美学: 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弓毛与琴弦的接触角度、压力和速度,如何在物理上造成了从“歌唱性”到“穿透力”的巨大差异。这部分涉及人体工程学在声音美学上的体现。 2.2 演奏的节奏与琴体的“呼吸” 本节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每一把制作精良的弦乐器,都拥有一个特定的“固有节奏”或“呼吸频率”。当演奏者的节奏与其频率同步时,乐器的声音会达到最佳状态。 2.2.1 调音的“主观性”与“共鸣峰”: 探讨了演奏者如何通过耳朵的微调(例如,在不同温度下对音高的细微感知),潜意识地将乐器的共鸣峰推向更利于人耳接收的范围,这是一种听觉反馈的闭环系统。 2.2.2 提琴的“老年期”: 分析了乐器在长时间演奏后,其木材结构可能达到一种新的稳定状态,这种状态下,乐器对演奏的反应速度和对弓法的敏感度会发生变化。 --- 第三部:超越工具的层面:乐器与文化身份 第三章:制琴传统的隐秘知识体系 本卷聚焦于那些未能被现代科学文献记录下来的,关于制琴的“匠人智慧”或“口传技术”。我们不讨论如何更换弦轴,而是追溯这些技术是如何在师徒之间传递,以及它们如何成为特定地域音乐文化的标记。 3.1 模板与仿制的局限性 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工业化复制和精确测量对传统工艺的侵蚀。我们认为,制琴的精髓并不在于精确复刻外形尺寸,而在于对“比例的感知”和对材料的“非理性选择”。 3.1.1 比例的直觉性: 探讨了为什么制琴师倾向于使用整数或简单的分数比例来确定琴桥、音柱和指板的相对位置,这种选择背后是数学的必然还是美学的偏好? 3.1.2 弧度与声音纹理: 分析了面板和背板的拱形设计——这一看似简单的弯曲,实则决定了乐器面对高频和低频振动的不同“态度”。探讨了制琴师如何通过雕刻刀的细微角度变化,来“驯服”某一种木材固有的声学倾向。 3.2 乐器作为文化载体 最后,本章将视角从物理实体转向社会意义。一把古老的提琴,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木材和工艺,更在于它所参与过的音乐会、见证的历史事件以及它所承载的演奏家的灵魂。 3.2.1 琴的“传记”: 研究了著名提琴如何通过一系列所有权变更和被重新发现的过程,积累了非物质的文化价值。这种历史积累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后世演奏家对它的期望和演绎? 3.2.2 声音的“地域性”: 探讨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某一地区(如维也纳、巴黎)的乐团对乐器音色的集体偏好,是如何反向影响了当地制琴师和修琴师的技术选择。 --- 总结: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观的、理论的、哲学的视角,去理解弦乐器这一复杂有机体,在时间、空间、材料与演奏艺术交织下的深层结构与精神内核。它回避了任何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专注于探索声音现象背后的“为什么”,而非“如何做”。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園田信博
1982年通過德國的大師資格考,取得製琴大師(Geigenbaumeister)的稱號,並在同年的克雷莫納史特拉底瓦里國際小提琴製作大賽中獲頒金獎,是該大賽唯一得過金獎的日本人;同時也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所有作品中獲得音色最優異的音響獎,並於2006年擔任該大賽的評審員。
現任日本弦樂器製作者協會會長。為了加深大家對於日本製作者高超技術力的理解,長年致力於策劃、經營每年秋天都會固定舉辦的「弦樂器祭」。
師事吉他製作者野邊正二先生、製琴師無量塔藏六先生、約瑟夫.康圖夏(Joseph Kantuscher)先生。因為擁有優異的技術,不僅在本業弦樂器製作中表現傑出,在修理及調整方面也獲得好評,能夠確實發揮每把樂器的潛能,前來委託修理樂器的人絡繹不絕。


譯者簡介

林詠純
臺灣大學物理系、地質系雙學士,日本九州大學藝術工學府碩士。曾在民間研究機構擔任日文研究助理,現為專職日文譯者。譯有《圖解照明》、《圖解新事業計畫書》、《圖解商品陳列的技術》。

图书目录

前言

1 保養的基礎知識
2 自己就能進行的保養
3 大師的保養[樂器篇.1]
  弦軸╱指板與琴頸╱音柱╱琴橋╱拉弦板與尾鈕(尾針)
4 大師的保養[樂器篇.2]
  面板、背板、側板的修理
5 大師的保養[弓篇]
6 樂器與保養的Q&A
附錄:樂器、琴弓各部位標準尺寸一覽表

後記
作者簡歷
大師的小專欄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803293
  • 叢書系列:Art BASE
  • 規格:平裝 / 248頁 / 26 x 19 x 1.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4歲~99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