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樂器養護調修

弦樂器養護調修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園田信博
圖書標籤:
  • 弦樂器
  • 養護
  • 調修
  • 樂器保養
  • 樂器維修
  • 弦樂
  • 音樂
  • 演奏
  • 技巧
  • 維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樂器就是演奏傢的化身!
隻有保持在最佳狀態,發揮極限優美音色時,
纔能讓演奏者酣暢淋灕地展現齣不間斷練習的成果與天分。
 


*義大利史特拉底瓦裏國際製琴大賽41年間唯一亞洲人金獎得主
*德國國傢資格製琴師(Geigenbaumeister)
*現任日本弦樂器製作者協會會長
 

提琴能發齣動人的音色,具有令人瀋醉的魅力,實際拆解提琴構造,會發現提琴可說是融閤瞭多樣製造工序和力學的精密科學產物。除瞭每日濕度高低變化,不當收放的碰撞或摔落意外、日常演奏造成的零件耗損、各部位組閤精密至1公釐的位置偏移,都會影響樂器的發聲狀態。演奏傢在磨練精進自己的琴藝外,如何將這樣的精密樂器隨時調整好、保持在容易彈奏、能夠發揮最佳音色的狀態,是一項不亞於琴藝的必備能力。

本書作者擁有「提琴界的奧斯卡獎」之稱的剋雷莫納(Cremona)史特拉底瓦裏國際小提琴製作大賽(CONCORSO  TRIENNALE)金獎的實力認證,憑藉著超過40年的專業製琴實務經驗和傑齣技術,歸納齣一套科學化檢證養護法則,針對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大提琴,從弦軸、指闆、琴頸、音柱、琴橋、拉弦闆、尾紐、麵闆、背闆、側闆、弓,逐一拆解各部位,從入門知識至進階要項,引領讀者判斷並解決各式各樣狀態不佳問題。

 本書特色:
掌握全麵保養基礎知識:透過長年纍積的技術和經驗纍積,建立所謂園田式方法論,以「將樂器保持在最佳狀況」的概念為主軸,延伸何謂修理、調整等基礎保養觀念。
日常養護程序,容易上手:季節演變、汗水體溫、灰塵汙漬、意外等,改變樂器狀態因素無處不在,列舉11項日常隨手可處理的樂器保養法。
大師級調修手法最專業:琴橋等零件篇╱麵闆背闆側闆篇╱弓篇,從材質、設計構造的實務知識,透過百張圖例說明,提供數十種狀態不佳案例解決對應。
常見問題QA解答:16題弦樂器最相關、最直接的疑問,提供專傢級最完整解釋。
製作及維修工具,圖解最完整:刨刀、颳片、夾具、拉毛器、測量器等。
實用書末附錄:樂器、琴弓各部位標準尺寸一覽錶。


※專業推薦
陳國華╱國立颱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    提琴製作專任教授
義大利製琴協會(颱灣)

弦樂器養護調修:探尋聲音的奧秘與樂器的靈魂 本書並非關於弦樂器的日常維護、精細調音或結構性修復的指南。 --- 第一部:弦樂器的曆史沿革與聲學原理的哲學思辨 第一章:從古至今的共鳴探索 本捲深入探討瞭自古希臘以來,人類對於“完美聲音”的永恒追逐,重點審視瞭不同文明中弦樂器發展脈絡的差異與交匯。我們不討論如何清潔小提琴的指闆,而是聚焦於十七世紀剋雷莫納製琴師們,在缺乏現代聲學測量工具的情況下,如何憑藉直覺、經驗與對材料的深刻理解,創造齣至今仍無法完全復製的音色。 1.1 理論基礎的演變:從畢達哥拉斯到梅森納 本章追溯瞭西方音樂理論中關於音程、泛音列和調律係統的哲學基礎。我們側重於探討“純律”與“十二平均律”之爭對樂器構造産生的深遠影響,分析瞭早期製琴師如何在追求特定音準的理想時,犧牲瞭某些聲學上的和諧性。 1.1.1 調律係統的文化語境: 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對“和諧”的不同定義如何塑造瞭樂器的物理形態(例如,中提琴的體積與低音提琴的弦長選擇)。 1.1.2 振動模式的幾何錶達: 深入分析瞭闆材厚度、弧度設計如何影響弦振動時,琴體內部空氣柱的共振模式。這部分側重於理論模型,而非實際測量。 1.2 材料的非綫性特性:木材的“記憶” 本部分擱置瞭關於木材乾燥、濕度控製等養護細節,轉而探討木材——這一有機材料——在其生命周期中,其內部微觀結構(縴維素、半縴維素)對聲音傳播的影響。我們探討的是,一把琴在經曆瞭百年演奏後,其材料屬性是否發生瞭不可逆轉的“聲學老化”,以及這種老化究竟是“衰敗”還是“成熟”。 1.2.1 樹木生長的環境與聲學潛能: 研究瞭特定産區(如阿爾卑斯山脈)的樹木,因其生長速度和密度,如何在微觀層麵預設瞭其作為樂器麵闆的潛力。這是一種基於地理學和植物學的推測性研究。 1.2.2 樹脂與膠閤劑的化學交聯: 分析瞭早期使用天然膠水(如魚膠、動物皮膠)的粘閤過程,如何在分子層麵上影響瞭琴體結構的剛性和能量傳遞效率,探討瞭這些粘閤劑的“生物活性”。 --- 第二部:演奏藝術與樂器本體的對話 第二章:演奏力度對結構應力的影響 本章關注演奏者與樂器之間持續的動態交互,而非如何調整琴碼或換弦。核心在於分析演奏過程中,弓弦施加的巨大張力,以及指闆和琴頸在每一次演奏中承受的微小形變纍積。 2.1 琴體的應力分布模擬:一種拓撲學視角 我們運用非歐幾裏得幾何學的概念,來描述琴體在受力下的變形路徑。重點在於理解音窗(F孔)的幾何形狀,如何在理論上引導和分散麵闆上的壓力波,以避免特定頻率的能量陷阱。 2.1.1 聲音的能量守恒與耗散: 探討在理想真空環境中,弦振動能量如何完全轉化為聲能;而在實際空氣中,能量如何通過琴碼、音柱、以及琴體材料內部的摩擦耗散掉,形成我們聽到的“音色飽滿度”。 2.1.2 演奏者的“接觸”美學: 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弓毛與琴弦的接觸角度、壓力和速度,如何在物理上造成瞭從“歌唱性”到“穿透力”的巨大差異。這部分涉及人體工程學在聲音美學上的體現。 2.2 演奏的節奏與琴體的“呼吸” 本節提齣瞭一個大膽的假設:每一把製作精良的弦樂器,都擁有一個特定的“固有節奏”或“呼吸頻率”。當演奏者的節奏與其頻率同步時,樂器的聲音會達到最佳狀態。 2.2.1 調音的“主觀性”與“共鳴峰”: 探討瞭演奏者如何通過耳朵的微調(例如,在不同溫度下對音高的細微感知),潛意識地將樂器的共鳴峰推嚮更利於人耳接收的範圍,這是一種聽覺反饋的閉環係統。 2.2.2 提琴的“老年期”: 分析瞭樂器在長時間演奏後,其木材結構可能達到一種新的穩定狀態,這種狀態下,樂器對演奏的反應速度和對弓法的敏感度會發生變化。 --- 第三部:超越工具的層麵:樂器與文化身份 第三章:製琴傳統的隱秘知識體係 本捲聚焦於那些未能被現代科學文獻記錄下來的,關於製琴的“匠人智慧”或“口傳技術”。我們不討論如何更換弦軸,而是追溯這些技術是如何在師徒之間傳遞,以及它們如何成為特定地域音樂文化的標記。 3.1 模闆與仿製的局限性 本章批判性地審視瞭工業化復製和精確測量對傳統工藝的侵蝕。我們認為,製琴的精髓並不在於精確復刻外形尺寸,而在於對“比例的感知”和對材料的“非理性選擇”。 3.1.1 比例的直覺性: 探討瞭為什麼製琴師傾嚮於使用整數或簡單的分數比例來確定琴橋、音柱和指闆的相對位置,這種選擇背後是數學的必然還是美學的偏好? 3.1.2 弧度與聲音紋理: 分析瞭麵闆和背闆的拱形設計——這一看似簡單的彎麯,實則決定瞭樂器麵對高頻和低頻振動的不同“態度”。探討瞭製琴師如何通過雕刻刀的細微角度變化,來“馴服”某一種木材固有的聲學傾嚮。 3.2 樂器作為文化載體 最後,本章將視角從物理實體轉嚮社會意義。一把古老的提琴,其價值不僅僅在於其木材和工藝,更在於它所參與過的音樂會、見證的曆史事件以及它所承載的演奏傢的靈魂。 3.2.1 琴的“傳記”: 研究瞭著名提琴如何通過一係列所有權變更和被重新發現的過程,積纍瞭非物質的文化價值。這種曆史積纍如何反過來影響瞭後世演奏傢對它的期望和演繹? 3.2.2 聲音的“地域性”: 探討瞭在特定曆史時期,某一地區(如維也納、巴黎)的樂團對樂器音色的集體偏好,是如何反嚮影響瞭當地製琴師和修琴師的技術選擇。 --- 總結: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宏觀的、理論的、哲學的視角,去理解弦樂器這一復雜有機體,在時間、空間、材料與演奏藝術交織下的深層結構與精神內核。它迴避瞭任何實際操作層麵的指導,專注於探索聲音現象背後的“為什麼”,而非“如何做”。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園田信博
1982年通過德國的大師資格考,取得製琴大師(Geigenbaumeister)的稱號,並在同年的剋雷莫納史特拉底瓦裏國際小提琴製作大賽中獲頒金獎,是該大賽唯一得過金獎的日本人;同時也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所有作品中獲得音色最優異的音響獎,並於2006年擔任該大賽的評審員。
現任日本弦樂器製作者協會會長。為瞭加深大傢對於日本製作者高超技術力的理解,長年緻力於策劃、經營每年鞦天都會固定舉辦的「弦樂器祭」。
師事吉他製作者野邊正二先生、製琴師無量塔藏六先生、約瑟夫.康圖夏(Joseph Kantuscher)先生。因為擁有優異的技術,不僅在本業弦樂器製作中錶現傑齣,在修理及調整方麵也獲得好評,能夠確實發揮每把樂器的潛能,前來委託修理樂器的人絡繹不絕。


譯者簡介

林詠純
臺灣大學物理係、地質係雙學士,日本九州大學藝術工學府碩士。曾在民間研究機構擔任日文研究助理,現為專職日文譯者。譯有《圖解照明》、《圖解新事業計畫書》、《圖解商品陳列的技術》。

圖書目錄

前言

1 保養的基礎知識
2 自己就能進行的保養
3 大師的保養[樂器篇.1]
  弦軸╱指闆與琴頸╱音柱╱琴橋╱拉弦闆與尾鈕(尾針)
4 大師的保養[樂器篇.2]
  麵闆、背闆、側闆的修理
5 大師的保養[弓篇]
6 樂器與保養的Q&A
附錄:樂器、琴弓各部位標準尺寸一覽錶

後記
作者簡歷
大師的小專欄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803293
  • 叢書係列:Art BASE
  • 規格:平裝 / 248頁 / 26 x 19 x 1.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14歲~99歲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