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戒為師叢書

以戒為師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釋濟群
图书标签:
  • 佛教
  • 戒律
  • 修行
  • 宗派
  • 传统
  • 文化
  • 经典
  • 智慧
  • 心灵
  • 佛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無戒不為師,無戒不成佛

  來生還想做人或要投升天界,必須得持五戒修十善業,想成為羅漢、菩薩更需要持戒修行,若不持戒而修行,無有是處。解脫成佛的路上,要以持戒為舟航。持戒的人,龍天擁護、魔外敬畏。

  過去在西域罽賓國靠近僧伽藍的地方,有一條毒龍常出來傷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羅漢聚在一起,用禪定力要驅逐牠,但總沒辦法把牠趕走,後來另外有一位僧人,沒有入禪定,僅對那毒龍說了一句話:「賢善遠此處去」,那毒龍便跑走了。眾羅漢問那位僧人,到底是用什麼神通把毒龍趕跑的呢?他說:「我不是以禪定力,只以謹慎於戒,守護輕戒,猶如重禁。」由此可知,持戒的功德力大於禪定的力量。戒是無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發慧。
《心法剑影:武道巅峰的求索之路》 一、引言:江湖的浮沉与个体的抉择 本书并非讲述枯燥的教条或空泛的哲理,而是聚焦于一个在刀光剑影中挣扎求存的个体,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江湖恩怨、门派倾轧乃至朝堂风云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道”。故事的主角,陆离,一个出身微末的孤儿,机缘巧合下卷入了武林至高秘籍的争夺之中。他并非天生神力,更无显赫背景,他所依仗的,唯有那份对武道极致的执着,以及在一次次生死考验中锤炼出的坚韧心性。 《心法剑影》试图探讨的是,在武学日益沦为权谋工具的时代,如何保持一颗纯粹的武者之心。它深入剖析了力量、荣誉、背叛与救赎的主题,通过陆离的视角,展现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武林生态。这里的“戒”,并非指佛门清规,而是指武者对自身欲望、傲慢和恐惧的严格约束与自律。 二、第一卷:青石镇的微光与初入江湖 故事始于偏远宁静的青石镇。陆离在此地以打铁为生,他接触到的第一种“技”便是锻造——掌控火候,精确入微。这份经历为他日后对内力运行的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师父,一位隐居的老铁匠,实则是一位被江湖放逐的绝顶高手。师父传授给陆离的,并非一套花哨的招式,而是《铸心诀》。这部心法强调的便是“沉稳”、“内敛”与“韧性”,如同千锤百炼的精钢,外表朴实无华,内里却坚不可摧。 转折点发生在一次针对青石镇的掠夺中。陆离为保护镇民,首次动用内力,展现出惊人的潜能。此举暴露了他的行踪,也引来了觊觎秘籍的各方势力。他不得不背负起师父留下的信物——一枚刻有古老纹路的铜坠,踏入波谲云诡的江湖。 三、第二卷:门派的迷雾与人性的试炼 初入江湖,陆离先后加入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门派。 1. 凌云阁(外家刚猛之道): 凌云阁以拳脚功夫和外家气力著称,崇尚“力为王道”。陆离在此学得了基础的搏杀技巧,然而,他很快发现,这里的弟子为了争夺资源和地位,尔虞我诈,心性浮躁。他亲眼目睹一位同门师兄,为求速成,不惜服用禁药,最终走火入魔。这段经历让陆离对“力量的滥用”产生了深刻的警惕,他开始反思,单纯的“力”是否就是武道的终点。 2. 观星台(内家阴柔之学): 随后,陆离潜入以阵法和内功心法闻名的观星台。这里的道法玄妙,着重于借力打力、以柔克刚。他师从一位精通易理的隐士。在这里,他开始系统地修炼《铸心诀》的内功部分,理解了“气”的流动与周天运行。然而,观星台高层对秘籍的保护近乎偏执,他们将武学视为禁脔,对外界的疾苦漠不关心。陆离在一次帮助普通百姓抵御山匪的行动中,被观星台长老视为“沾染世俗”,差点被逐出师门。这让他明白了,武学的最高境界,绝不应是孤芳自赏。 四、第三卷:双刃之舞与心魔的对抗 随着陆离的武功渐入佳境,他逐渐成为江湖上一个无法忽视的新星。他不再是单纯的门派弟子,而是开始以自己的方式行侠仗义。 本书的冲突核心,在于陆离遭遇了昔日师父的宿敌——“无面者”。无面者掌握的武学路数与陆离的《铸心诀》正好相反,它追求的是瞬间的极致爆发,以及对他人痛苦的汲取为己用。 在与无面者的数次交手中,陆离多次险些败北,原因并非武功不足,而是心境不稳。每当他感到愤怒、恐惧或急于求成时,《铸心诀》的内力便会滞涩。无面者利用这一点,不断挑拨陆离的仇恨,试图让他步入歧途,成为另一个暴戾的“魔”。 在最黑暗的时刻,陆离陷入了走火入魔的边缘。他仿佛看到过去所有逝去的亲人和同伴的影子,质问他为何不能更强。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想起了师父在青石镇的教诲——“心若磐石,方能御万变。”他摒弃了对胜利的执念,转而专注于内心的平静与呼吸的节奏。他没有试图“战胜”心魔,而是选择“接纳”并“超越”它。 五、第四卷:秘境的真相与武道的升华 陆离最终在传说中的“万仞绝壁”找到了秘籍的核心部分。然而,他发现那本传说中可以“号令天下”的秘籍,并非武功招式,而是一部关于天地运行规律的记录。 秘籍的最后一段文字,揭示了武道真正的“戒律”: > “力之极,为耗;速之尽,为滞。唯有不执于‘得’,不惧于‘失’,心境方与天地同频。此身即器,意念为引,方能行至大道之境。” 这象征着陆离终于领悟了师父所说的“以戒为师”的真谛——真正的约束,来自于对自我局限性的深刻认知和主动的节制,而非外来的束缚。 最终决战,陆离不再依赖于纯粹的招式对抗。他以近乎于“无招胜有招”的状态,将《铸心诀》的内力运用到了极致,形成了一种圆融无碍的防御与反击体系。他没有杀死无面者,而是用强大的内力冲击瓦解了对方的“心魔之源”,使其回归本性。 六、结语:归于平凡的守护者 故事的结局,武林恢复了表面的平静,但更深层次的平衡已经被重塑。陆离拒绝了所有门派的招揽,也婉拒了朝廷的封赏。他带着那份历经千锤百炼的心性,回到了那片他最初守护的土地。 《心法剑影》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史诗,它告诉读者,武道的高手,首先是心性的智者。真正的强大,不在于你征服了多少对手,而在于你驯服了多少内心的躁动与贪婪。陆离的故事,是每一个在复杂世界中,试图保持自我纯粹性的个体,最真实的写照。他的剑,指向的不再是敌人,而是自身的局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濟群法師


  童真入道,出家四十餘載。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斯里蘭卡佛教與巴利語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1980年就讀於中國佛學院,隨後於閩南佛學院、戒幢佛學研究所等地任教。從事教育幾十年來,對如何有效修學,有著深入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由此,提出修學五大要素,創建三級課程體系,令無數學人蒙益。

  1992年起,面向社會及高校舉辦講座,開中國內地弘法之先,法音流布海內外。同時筆耕不輟,出版「智慧人生、修學引導、以戒為師」等叢書四百多萬字。以純正的佛法知見,剖析社會問題,釐清修學誤區,提出切實的解決之道。

图书目录

《認識戒律》①
何修學戒律
一、皈依是靈魂
二、發心是根本
三、正見是方向
四、止觀是保障
戒律的名稱及作用
一、戒的名稱
二、戒的種類
三、戒律的作用
制戒的緣起及意義
一、佛陀制戒的緣起
二、毗尼由因緣所顯
三、戒律的局限性及普遍性
四、制戒的意義
僧伽資格與寺院職能
一、僧伽資格與教育
二、寺院住持及責任
戒律實施的未來展望
一、端正對戒律的態度
二、律學典籍的現代化
三、傳戒必須結合學戒
四、建立律學的模範道場
五、培養一批律學人才
六、整理現代的僧伽規範
從戒律看原始僧團的教育制度
一、依戒律建立教育次第
二、受戒,教育資格的獲得
三、五年學戒,不離依止
四、布薩,清洗自己的人格
五、云遊,淡化人際關係
六、安居,定期潛修
七、生活簡樸,避免擁有的貪著
弘一律師對律學的貢獻
《行事鈔》相關律典簡介

《戒律與佛教命脈—標宗顯德篇解讀》②
第一章律宗綱要
第一節敘宗勸學
第二節正明宗體
第二章引文顯德
第一節順戒法住
第二節違戒法滅
附錄一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鈔.標宗顯德篇
第一章律宗綱要
第一節敘宗勸學
第二節正明宗體
第二章引文顯德
第一節順戒法住
第二節違戒法滅
附錄二《四分律》精選.三則
《四分律》精選一.贊戒偈頌
《四分律》精選二.請佛結戒

《僧伽禮儀及塔像建造—僧像致敬篇解讀》③
第一章    僧像致敬
第二章    第一節禮敬的建立
第二節應禮與不應禮
第三節立敬儀式
第二章造佛像塔寺法
第一節造塔像法
第二節造寺法
附錄一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鈔.僧像致敬篇
第一章僧像致敬
第一節禮敬的建立
第二節應禮與不應禮
第三節立敬儀式
第二章造佛像塔寺法
第一節造塔像法
第二節造寺法
附錄二清淨、如法、神聖、莊嚴
附錄三巧奪天工眾羅漢

《出家剃度及沙彌生活—沙彌別行篇解讀》④
第一章出家的意義
第一節出家制度的緣起
第二節勸說出家的利益
第三節障礙出家的過失
第四節出家者之凡罪行
第五節出家者之凡福行
第六節出家者之聖道行
第七節大小乘修行差別
第二章出家手續及沙彌戒行
第一節出家相關條件
第二節出家剃度儀軌
第三節受戒儀式
第四節沙彌的作持制度
第五節雜行教示
附錄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鈔.沙彌別行篇
第一章出家的意義
第一節出家制度的緣起
第二節勸說出家的利益
第三節障礙出家的過失
第四節出家者之凡罪行
第五節出家者之凡福行
第六節出家者之聖道行
第七節大小乘修行差別
第二章出家手續及沙彌戒行
第一節出家相關條件
第二節出家剃度儀軌
第三節受戒儀式
第四節沙彌的作持制度
第五節雜行教示

《比丘資格的取得—受戒緣集篇解讀》⑤
第一章具緣成受
第一節能受有五
第二節所對有六
第三節發心乞戒
第四節心境相應
第五節事成究竟
第二章正加受法
第一節緣起方便
第二節明受體用
第三節附說
附錄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受戒緣集篇
第一章具緣成受
第一節能受有五
第二節所對有六
第三節發心乞戒
第四節心境相應
第五節事成究竟
第二章正加受法
第一節緣起方便
第二節明受體用
第三節附說
一、授六念法
二、捨戒法

《僧伽的教育問題—師資相攝篇解讀》⑥
第一章弟子依止法
第一節師弟名稱
第二節依止法
第二章二師攝受法
第一節依止意
第二節無師時節
第三節簡師德
第四節請師法
第五節師攝法
第六節治罰訶責法
第七節失師法
附錄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鈔.師資相攝篇
第一章弟子依止法
第一節師弟名稱
第二節依止法
第二章二師攝受法
第一節依止意
第二節無師時節
第三節簡師德
第四節請師法
第五節師攝法
第六節治罰訶責法
第七節失師法

《僧伽的自新大會—說戒正儀篇解讀》⑦
第一章僧法
第一節時間安排
第二節相關事宜
第三節說戒儀軌
第四節辯略說戒
第二章別人法
第一節引用律制
第二節正辯別法
附錄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鈔.說戒正儀篇
第一章僧法
第一節時間安排
第二節相關事宜
第三節說戒儀軌
第四節辯略說戒
第二章別人法
第一節引用律制
第二節正辯別法

《僧團的管理制度—僧網大綱篇解讀》⑧
一、僧團管理概述
二、依法管理的意義
第一章僧團的處罰制度
第一節約化教辨
第二節約制教辨
第二章僧制是非與僧食問題
第一節僧制是非
第二節僧食通塞
第三章處理僧務的注意事項
第一節作法問題
第二節時間安排
第三節人員問題
第四章僧伽威儀及處所莊嚴
第一節僧伽威儀
第二節處所莊嚴
第五章眾主教授之相
一、能諫資格及作法
二、眾主如何勸導
三、眾主上座的德行
附錄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鈔.僧網大綱篇
第一章僧團的處罰制度
第一節約化教辨
第二節約制教辨
第二章僧制是非與僧食問題
第一節僧制是非
第二節僧食通塞
第三章處理僧務中的注意事項
第一節作法問題
第二節時間安排
第三節人員問題
第四章僧伽威儀及處所莊嚴
第一節僧伽威儀第二節處所莊嚴
第五章眾主教授之相
一、能諫資格及作法
二、眾主如何勸導
三、眾主上座的德行

《僧伽的定期潛修—安居策修篇解讀》⑨
第一章安居處所及時間
第一節處所選擇
第二節時間安排
第二章分房法
第一節如何分法
第二節問答釋疑
第三節辯餘相
第三章作法不同
第一節設教對緣
第二節約時處人法分辨
第四章遇緣成否
第一節有難移夏
第二節受日逢難
第五章功德衣及解界法
第一節迦提五利
第二節解界是非
第六章受日出界(請假制度)
第一節通料簡
第二節受日法
第三節受日作法
第四節特別說明
附錄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鈔.安居策修篇
第一章安居處所及時間
第一節處所選擇
第二節時間安排
第二章分房法
第一節如何分法
第二節問答釋疑
第三節辯餘相
第三章作法不同
第一節設教對緣
第二節約時處人法分辨
第四章遇緣成否
第一節有難移夏
第二節受日逢難
第五章功德衣及解界法
第一節迦提五利
第二節解界是非
第六章受日出界(請假制度)
第一節通料簡
第二節受日法
第三節受日作法
第四節特別說明

《僧格的年檢—自恣宗要篇解讀》⑩
第一章緣集相應
第一節時節差別
第二節應人是非
第二章自恣方法
第一節五人以上僧法
第二節四人以下對首法
第三節一人心念法
第三章雜明諸行
第四章迦絺那衣法(附)
第一節受衣時節
第二節衣體是非
第三節簡人差別
第四節受衣方法
第五節舍捨衣雜相
附錄四分律刪繁補缺闕行事鈔.自恣宗要篇
第一章緣集相應
第一節時節差別
第二節應人是非
第二章自恣方法
第一節五人以上僧法
第二節四人以下對首法
第三節一人心念法
第三章雜明諸行
第四章迦那衣法(附)
第一節受衣時節
第二節衣體是非
第三節簡人差別
第四節受衣方法
第五節舍捨衣雜相

《戒律與僧伽生活》⑪
出家與解脫
一、出家制度的由來
二、出家的內涵
三、發出離心—邁向解脫的根本
四、律儀生活—邁向解脫的基礎
五、聞思正見—邁向解脫的關鍵
戒律與道風建設
一、戒律是邁向解脫的基礎
二、戒律是正法久住的保障
學習戒律的意義
一、戒律的名稱和含義
二、受戒必須學戒
三、戒律是僧伽判別是非的標準
四、學戒後才能成辦僧伽事務
五、戒能成就種種功德
六、能令正法久住
七、違戒過失
戒律的現代意義
一、認識戒律的重要地位
二、如何正確地對待戒律
三、發揚戒律的價值意義
僧伽的自新大會
一、布薩制度的演進
二、布薩注意事項
三、布薩儀軌
四、布薩出現特殊情況的處理
五、幾個布薩的榜樣
佛教的師資問題
一、師資的名義和種類
二、出家的條件
三、剃度師的資格
四、度人的數目和物件
五、出家的手續
六、十戒的受法
七、師徒關係的確立
八、哪些人需要依止師
九、師徒應盡的責任
漫談僧食
一、食的特殊名稱
二、時食與非時食
三、七日藥及盡形壽
四、素食的依據
五、葷辛為何要禁止
六、煙酒有何危害
七、食時應有的警覺
戒律對病與死的規定
一、病
二、死
三、結說
佛教的頭陀苦行法
一、頭陀的含義
二、頭陀行者的衣服
三、頭陀行者的飲食
四、頭陀行者的住處
五、頭陀行者的威儀
六、頭陀行的受法和捨法
七、一些古德修頭陀行的例子
僧伽的資格考量
一、受戒—僧格的取得
二、持戒—僧格的完成
三、犯戒—僧格的毀壞
四、捨戒—身份的放棄
僧伽日常行事原標題(僧尼日常行事漫談)
「居士佛教」探究
從戒律看原始僧團的管理體制
道念的建立,僧格的養成
青年僧伽應有的宗教情操
佛教在商業浪潮中的反思
(這本收錄在佛教的財富觀後面)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4474004
  • 叢書系列:套書
  • 規格:精裝 / 2776頁 / 15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一九八四年秋,我從中國佛學院畢業,被安排到中國佛教協會研究部。在那裡工作了半年,覺得不適合我,便悄然離開。不久,得知廣化寺圓拙老和尚成就年輕僧人學律。圓老親近過弘一律師,持戒嚴謹,淡泊名利。當時,已有界詮、毅然、演蓮、性光幾位同學在學,我也聞訊加入,成為南山五比丘之一。尤其是界詮法師,幾十年來身體力行,已是漢傳佛教界弘揚戒律的標杆了。

  當年,廣化寺在圓老住持下,道風嚴謹,樸老贊為「一進山門長道心」。剛去時,大家住在藏經樓,條件很艱苦。先去的幾位同學連書都沒有,花了整整一年抄寫《行事鈔》。再花三四個月時間,把弘一律師關於南山三大部的書眉筆記抄到書上,然後才正式學習。度也有嚴格要求,每天學五頁。我去的時候已經進有書了,主要學《行事鈔》,偶爾也參閱另外兩部。每學完一篇,都會寫綱領性的筆記或修學心得,類似現在的思維導圖。這些筆記對我後來講課提供了很大幫助。

  一九八八年冬,我來到廈門南普陀。受妙湛老和尚邀請,在閩南佛學院任教。期間,遇到我在中國佛學院上學時的方興老師。他鼓勵我把學律心得寫出來,供養大眾。本套《叢書》中,《認識戒律》和《戒律與僧伽生活》收錄的論文,多數是當年寫就的,先後發表在《法音》《內明》等重要期刊上,算是為弘揚戒律做了些普及工作。

  叢書的主要部分,是關於「《行事鈔》選讀」的講記,根據我二○○六年在戒幢佛學研究所的講課內容整理而成。此次開課,距廣化寺學律已近二十年。之所以安排這門課程,一方面因為戒幢律寺是律宗道場,應該加強這方面的修學;另一方面,是我想通過講課的因緣重溫戒律,看看其中的修行原理是什麼,對當代佛教的發展有什麼指導意義。

  戒律包括止持和作持兩部分。止持方面,我講過《沙彌律儀》《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集解》等,都有音像資料,尚未整理。作持方面,我講了《行事鈔》的《序篇》《標宗顯德篇》《僧像致敬篇》《沙彌別行篇》《受戒緣集篇》《師資相攝篇》《說戒正儀篇》《安居潛修篇》《自恣宗要篇》《僧網大綱篇》《導俗化方篇》《對施興治篇》《瞻病送終篇》,除了後三篇,其他已整理成文。

  佛陀制戒,是基於當時印度的文化習俗,和現代生活相距甚遠。作為今天的人,如何更好地理解戒律、持戒修行呢?

  我覺得,首先要立足于佛法修學體系,從整體來認識。比如皈依是持戒的靈魂,沒有皈依就不能得到戒體。發心是持戒的根本,依出離心成就別解脫戒,依菩提心成就菩薩戒,否則,所謂的戒行只是人天善法而已。正見是持戒的方向,有因緣因果正見,才能準確理解戒律;有空性正見,才能將持戒導向解脫。止觀是持戒的保障,尤其在充滿誘惑的今天,沒有相當定力,持戒是艱難且被動的。而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正是構成佛法修學體系的五大要素。我們想要持好戒律,離不開其他四項的支持。

  毗尼由因緣所顯。佛陀制定的每條戒律,施設的一切做法,都沒有離開當年的時代背景和地域文化。現代人之所以對戒律感到陌生,正是因為其中有些做法和當下生活存在距離。針對這個問題,我在《戒律實施的未來展望》中,提出了戒律的局限性和普遍性。所謂局限性,即立足於特有習俗的部分。所謂普遍性,則體現在斷惡、止貪、改變輪回串習等方面。

  如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在任何時空都屬於不善行,必須嚴格禁止。此外,律中要求修行人少欲知足,減少對衣食住用的貪著,對解脫尤其重要,同樣不會過時。

  持戒不僅是個人的事,也是僧團的事。因為只有在法治而非人治的團體,戒律才能真正產生作用。佛陀在世時,不曾以領袖身份出現;入滅時,也沒安排接班人,而是告誡弟子以波羅提木叉為師。所以僧團本身就是依戒施設、依法管理的,主要體現在三綱、六和。

  三綱,即上座、寺主和維那。上座,承擔法脈傳承、修學引導的責任;寺主,負責具體的事務管理;維那,則是執行戒律,維護道場秩序。這一架構與西方社會的三權分立有相似之處。西方重視法律對行政的制約,避免權力過大帶來的隱患。但法律是死的,如果執行者缺少道德素養,明知故犯,總有漏洞可鑽。這就必須以信仰或高尚信念為保障,上座正是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從根本上杜絕犯罪源頭。

  「馬祖興叢林,百丈立清規」,是戒律中國化的開始。隨著禪宗的興起,為適合本門修行需要,禪和子們走出律寺,開始在叢林中依清規生活。禪寺住持稱為方丈,典出《維摩經》,比喻有維摩詰那樣的能耐;又稱堂頭大和尚,即堪能引導大眾修行的善知識。另有四大班首協助教化,八大執事處理事務。所以,方丈不僅起到上座的作用,還兼具寺主的職責,有著絕對的權威性。但如果本身沒有法,又缺少法治的管理機制,這種權威其實是很可怕的。

  古人景仰道德和學問,但今人推崇的卻是權力和財富。在這樣的價值取向下,寺院難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何去何從?佛教的健康發展,必須以修學為本。如果一個道場能尊重上座,重視法治,各項事務有法可依,才能發揮內修外弘的作用。

  與三綱同等重要的,還有六和精神。僧伽是梵語音譯,為和合義。怎麼才能建立清淨僧團?六和,為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語和無諍、意和同悅,包含制度平等、思想統一、利益均衡和身口意的和諧。這不只是簡單的條文,而是貫穿整個律制生活。比如戒和同修,每個出家人都要依戒生活,犯戒就會受到相應處罰。見和同解,在共同的生活範圍內,與大眾相關的事,必須通過羯摩會議得到大眾認可。利和同均,僧團所有財物的分配、使用都有明確規定,在確保利益均衡的前提下,對德高臘長和貢獻突出者有一定優待。總之,六和既是僧團管理的總綱,也體現了律制的精神。

  現代的區塊鏈管理,講究去中心化,建立分散式、自律型團體,律制僧團恰恰體現了這個特點。佛陀要求弟子們「自依止、法依止」,不論四個人、四百人、四千人,彼此都是平等、自覺、獨立的。大家按戒律生活,各項事務都有相應處理模式,依法行事即可,不存在上下級關係,也沒有大一統的中心。

  落實持戒生活,必須有律制的僧團管理為支援。其一,受戒時有如法的戒師和羯摩師,受戒後能依止和尚、阿闍黎修學,成為合格僧才。其二,半月半月布薩,通過自我檢討和相互提醒,達到自新效果。其三,犯戒後有如法的比丘和羯摩,令犯者懺已還淨。其四,通過安居和自恣,定期潛修,增進道業。其五,依各種羯摩處理事務,有作法的人,按相應的法(羯摩)處理相關的事,在合法場所內舉行。

  佛陀在戒律中說,有五個比丘,能如法布薩及處理僧事,就代表正法久住。僧團的共住生活,沒有複雜的人標關係和行政事務,大家的目標都是解脫,是利他。這是戒律構建的理想僧團,也是所有出家人需要努力的。

  本套叢書對戒律的解讀,正是立足於以上所說的律制精神。同時,對《行事鈔》論述的各類行事,從制戒因緣到具體事宜,深入探究背後的原理及修行意義,使我們在踐行每個條文或做法時,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希望這些思考能對當代僧團有參考價值。

二○二三年春于阿蘭若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它挑战了传统叙事中“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笔下的人物大多处于道德的灰色地带,他们的动机复杂、行为矛盾,让人在评判时倍感艰难。作者展现出一种极高的文学良知,她不急于给出道德审判,而是将选择的权利交给了读者,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诘问: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挖掘,使得作品的思想内核非常扎实。此外,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美感,没有过多的炫技和华丽辞藻的堆砌,反而依靠精准的动词和克制的形容词,构建出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叙事力量。读完后,我感到一种久违的精神上的充盈感,它不仅仅满足了我的阅读需求,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重塑。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通常对非线性叙事不太感冒,总觉得容易把自己绕晕。然而,作者在这本书里展现的叙事技巧,简直是化繁为简的艺术。她通过穿插不同时间点、不同视角的人物日记碎片和访谈录,慢慢地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历史图景。这种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反而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参与性,我们仿佛成了侦探,需要自己去拼凑、去解读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潜台词。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尽管涉及的人物众多,但作者对每个角色的心理动态把握得极其精准,即便是篇幅不大的配角,也都有血有肉,令人难忘。读到最后揭示真相的那一刻,那种豁然开朗却又带着一丝悲凉的感觉,真是体验感拉满。这绝对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的佳作,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超乎了我的预期。

评分

哎呀,最近手头上的这本新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的装帧设计就非常考究,那种带着些许年代感的封面材质,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我特别喜欢它在文字排版上下的功夫,那种字体选择和行距的把握,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内容方面,这本书主要聚焦于探讨社会变迁中个体身份认同的重塑过程,通过几个鲜活的人物故事线,细腻地描摹了他们在时代洪流下的挣扎与抉择。作者的叙事手法极为高超,善于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将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现实交织在一起,使得情节充满了张力和层次感。尤其是其中关于“失语者”群体的刻画,那种无声的呐喊和被主流话语边缘化的痛苦,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读完之后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引发了我对自身所处环境更深层次的反思。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焦虑与迷茫。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观察力要求很高的读者,很多小说里的环境描写对我来说都是可有可无的背景板。但这本作品中的场景设定,简直是故事本身的一部分!作者对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和建筑风格的描摹,细致到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听到远处的汽笛声。比如,书中对某座南方小镇上雨季特有的潮湿和霉味,那种湿漉漉的压抑感,被描绘得栩栩如生,甚至让我这个身处北方的读者都能感受到那种“湿气”的存在。这种强烈的环境代入感,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沉浸感。更难得的是,作者将这种地域特色与人物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环境不再是简单的背景,而成了影响、塑造人物性格的关键力量。看完之后,我对那个虚构的小镇产生了强烈的向往,甚至想亲自去探访一下,看看是否真有那样的街角和气息。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探讨宏大叙事的作品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容易沦为空泛的说教。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妙处在于,它巧妙地避开了直接的理论说教,而是将深刻的哲学思考融入到极其生活化的场景之中。比如,书中有一段描写主人公在一家老旧的公共浴池里洗澡的场景,寥寥数笔,却将那个特定空间里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疏离感、对身体和隐私的看法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的语言功底堪称一绝,她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精准、最意想不到的词汇来表达那种难以言喻的情绪。整本书读下来,节奏感掌握得极好,时而急促如鼓点,时而舒缓如慢板,高潮部分的处理更是如火山爆发般震撼人心,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在一边的快餐文学,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细细品味,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涌现出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