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斐勒父子真實的信件往來,不是只有給兒子的三十八封信

洛克斐勒父子真實的信件往來,不是只有給兒子的三十八封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約翰.洛克斐勒
图书标签:
  • 洛克菲勒
  • 父子
  • 信件
  • 商业
  • 传记
  • 家庭教育
  • 成功学
  • 财富
  • 美国历史
  • 人际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已感到無限恩澤,我有一個可以信任的兒子去承擔那特殊而又重大的使命。謹慎行事,堅定沉穩。相信你有正確選擇——不要畏懼給予,因為你的心在引導你,上帝在激勵你。」——約翰.戴維森.洛克斐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出身貧困的約翰.洛克斐勒,僅僅讀過三個月的商業學校,
  卻憑藉努力與機運改寫自身命運,成為史上第一位億萬富豪。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可是如今洛克斐勒家族已經傳到第七代,
  更跨足政治、軍事、能源、教育、醫藥等領域,地位舉足輕重!

  究竟約翰是怎麼培養他的「接班人」,並把致富精神傳承下去?
  透過洛克斐勒父子近五十年的信札,我們可從中窺探一二——

  ▎時刻觀察市場動向,在不動產交易中掌控全局
  去年春天的時候,我和您談過一個計畫,想購買華盛頓堡大道盡頭的那片高地……記得您說過,您願意出900,000美元之巨資購買那兩塊地皮,而當時希爾頓談的最低價格是北部地塊612,000美元,南部地塊500,000美元——該土地為海斯地產所有。

  而現在,希爾頓來電報告訴我說,他已經以我的名義買下了這兩塊地皮,北部地塊價格550,000美元,比春季時協商到的最低價還低62,000美元——而且比評估價低21,000美元;海斯地產擁有的南部地塊價格500,000美元,比評估價低73,000美元。您知道,這兩塊地皮的所有人都想提高土地估價,但都未成功,因為是由市政府的估價員來確定最終估價。我認為這項交易很划算,希望您也這樣認為。

  ▎繼承父親的龐大股權,冷靜分析提出改革辦法
  墨菲、庫柏和我最近幾天一直在討論亞麻籽油公司的事。公司資本總額是32,000,000美元。庫柏先生說,在最近的一次估價中,公司的幾個工廠資產低於5,000,000美元。我認為,依靠這5,000,000美元資產,公司當前生產能力增加一倍也沒什麼困難。但是,公司在過去5年中,扣除營運資金的利息,每年收益是200,000美元,還不包括工廠折舊費,因此,剩餘收益太少,以至於無法再投入到工廠改善等方面。那麼,很明顯,即便公司在目前收益水準條件下有一個較大的資本總額,那也不過是維持生存而已。想改變現狀,就必須降低生產和銷售成本,或從亞麻評估和亞麻籽購買方面獲得更大利益。

本書特色

  現今已出版許多洛克斐勒父子傳記,其中有些內容摘自信件。本書信集之前從未公開發表,追溯洛克斐勒家族50年間財富傳遞的歷史,向人們展示老約翰如何體貼信任地將財產贈授給兒子並附以忠告,在呈現親情的同時,也建立起家族價值觀,激勵小約翰獻身慈善事業。透過這些書信,讀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商業巨擘的思維與理念。
 
好的,这是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图书简介: 《洛克斐勒父子真实信件往来:一部跨越时代的财富、智慧与父爱史诗》 图书简介 本书收录的并非仅仅是著名的“写给儿子的三十八封信”,而是一部更为宏大、深入且珍贵的历史文献——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Sr.,老洛克菲勒)与他的儿子小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Jr.)之间,跨越数十年岁月、横跨大西洋两岸的真实信件往来合集。这批信件犹如一部鲜活的史诗,不仅记录了一个世纪以来美国商业巨子的成长轨迹,更深刻地揭示了父子间复杂而又充满尊重的关系,以及他们共同塑造的、影响深远的家族哲学。 本书收录的信函时间跨度极广,从小洛克菲勒步入青年时期,直到老洛克菲勒晚年,内容包罗万象,远超一般意义上的“家书”范畴。它是一部关于财富管理、商业伦理、慈善事业起源与实践、以及家族传承的活态教科书。 一、商业智慧的口耳相传:从“石油大王”到“现代慈善家” 这些往来信函是老洛克菲勒亲自指导儿子如何驾驭巨额财富的珍贵记录。不同于教科书中的理论灌输,这些信件展示了老洛克菲勒在处理“标准石油”解体后的资产重组、应对反垄断调查的法律策略,以及如何在市场剧变中保持稳健决策的真实心路历程。 信中,老洛克菲勒并未直接干预儿子在新兴行业,如地产开发(尤其是曼哈顿洛克菲勒中心的前身构想)和早期汽车工业投资中的具体操作,而是着重于原则的阐述:关于“信誉高于利润”、“永不背弃合作伙伴”的商业道德准则。他用自己的经验告诫儿子,财富的积累固然重要,但财富的“保值”和“正确运用”才是真正的挑战。 此外,书中详细记录了小洛克菲勒如何开始独立承担家族在全球范围内的慈善布局。他与父亲的通信中,探讨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扩展、芝加哥大学的基金运作,以及对艺术品(如洛克菲勒美术收藏的雏形)的审慎评估。这些信件揭示了洛克菲勒家族如何从早期的宗教驱动的救济,一步步演变为基于科学数据和长期影响力的现代基金会模式的复杂过渡。 二、父子关系的细微刻画:尊重、距离与期待 与许多严苛的父权家庭不同,洛克菲勒父子之间的交流,在保持对权威的尊重之余,展现出惊人的坦诚与审慎的沟通技巧。 信件显示,老洛克菲勒非常重视儿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他鼓励小洛克菲勒在面对巨大压力(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济波动或家庭内部的健康问题)时,保持冷静和理性。信中充满了对儿子家庭生活、健康状况的关切,但这种关切总是通过一种克制且不带压迫感的方式表达出来。 例如,在讨论小洛克菲勒在东部地产项目中遭遇的初期挫折时,老洛克菲勒的回复并非直接提供解决方案,而是引导儿子回顾过往家族在类似困境中如何坚持长期主义的视角。这些交流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领导者”,而非仅仅是“如何赚更多的钱”。 三、时代的见证者:社会变迁与家族责任 这批信件的价值在于它们是那个剧烈变革时代的缩影。它们记录了从镀金时代末期到大萧条前夜,美国社会道德、经济结构和公众舆论的巨大转向。 信中包含了父子对“社会责任”(Stewardship)这一核心概念的反复探讨。老洛克菲勒对公众对其商业行为的批评表现出复杂的态度,他通过信件向儿子阐述了如何区分“无理的攻击”与“建设性的批评”,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慈善行动来重建社会信任。这些讨论为理解现代企业社会责任(CSR)的起源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信件还涵盖了家族成员的教育、婚姻、健康等私人事务,但即便是私人话题,也总是与家族的整体声誉和长远目标联系在一起。读者可以看到,在洛克菲勒家族的语境中,“私生活”与“公共责任”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本书特色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全面性与真实性: 1. 非筛选性内容: 区别于仅挑选正面教育意义的“精选集”,本书收录了更广泛的通信,包括对金融市场波动的即时反应、对特定社会事件的私人评论,乃至日常的问候与期盼。 2. 多维度视角: 读者不仅能看到父亲对儿子的指导,也能清晰地看到儿子如何消化这些教诲,并在实践中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管理风格——尤其是在他主导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建设时,展现出的远超其父在城市规划和公共空间设计上的前瞻性。 3. 历史背景的深度关联: 每一封信函都辅以详尽的注释和背景介绍,帮助读者理解信件内容发生的特定历史背景,例如当时美国工业的垄断格局、社会福利运动的兴起,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对家族资产配置的影响。 《洛克斐勒父子真实信件往来》是一部深度挖掘财富传承与家族精神的力作,它以最直接、最原始的笔触,描绘了一对父子如何共同应对历史的挑战,并留下了一份远超金钱价值的精神遗产。对于商业史研究者、家族企业管理者,以及所有关注个人成长与财富哲学的读者而言,这将是一份无可替代的珍贵读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約翰.戴維森.洛克斐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1839-1937)


  美國實業家、慈善家,因革新石油工業和塑造慈善事業現代化結構而聞名。1870年創立標準石油公司,在全盛期壟斷了全美90%的石油市場,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億萬富豪與全球首富。其財富總值達美國GDP的1.5%,折合今日之3,000億美元以上。他受到記者與各種輿論的攻擊,標準石油最後被判決違反反托拉斯法(Antitrust Law),並在1911年被拆分為34家公司。規模之龐大,其後繼企業之一的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 Corporation),在百年後的今天,仍是全美第二大企業。

  另一方面,洛克斐勒在人生的後40年致力於慈善事業,主要是教育和醫藥領域,並在1897年結束對標準石油的直接管理。他出資成立洛克斐勒研究所,資助醫學研究,主要貢獻包括:成立約翰.霍布金斯公共衛生學院、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根除北美鉤蟲和黃熱病,贊助野口英世的梅毒病原體研究,贊助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的青黴素研究。他也對黑人族群特別關照,斥巨資提升黑人教育。他是虔誠的北浸禮會教友,並支持了很多教會背景的機構。

  今天的兩所美國頂尖大學:芝加哥大學與洛克斐勒大學都是他創辦的。現今的紐約市也有許多洛克斐勒家族出資建立的地標,如聯合國總部大樓、洛克斐勒中心等等。

  洛克斐勒堅信人生的目的是「盡力地賺錢,盡力地存錢,盡力地捐錢」。他以許多負面手段成為空前絕後的巨富,但他私生活嚴謹,終身不菸不酒,一生勤儉自持,並在晚年將大部分財產捐出資助慈善事業,開美國富豪行善之先河,為今天如比爾蓋茲與華倫.巴菲特等富豪寫下了先例,成為美國近代史上最富傳奇色彩與爭議性的人物之一。

小約翰.戴維森.洛克斐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Jr., 1874-1960)

  美國著名金融家、慈善家、洛克斐勒家族的重要人物。他是標準石油公司創辦人、億萬富翁約翰.洛克斐勒唯一的兒子和繼承人,也是著名的洛克斐勒五兄弟的父親。

  小約翰最初已被耶魯大學錄取,但經芝加哥大學校長威廉.哈珀(William Rainey Harper)和其他人的鼓動,進入浸禮會背景的布朗大學深造。在校期間攻讀了將近一打的社會科學課程,其中包括馬克思的《資本論》。大學畢業以後,進入老約翰的公司擔任總裁,後來又出任美國鋼鐵公司總裁。1921年從父親手中繼承了美國大通銀行的10%股權,成為當時該銀行最大股東。

  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小約翰出於個人名望,宣布於紐約市曼哈頓區興建洛克斐勒中心,並捐資成立美國黃石公園和其他多個國家公園的基金會。

譯者簡介

遲文成


  專職譯者。
 

图书目录

前言
    
書信

後記:富可敵國之財,積德累善之舉

書信來源

譯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72081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5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关于“沟通的艺术”的深度研讨会。信件的往复,展现的不仅仅是父子间的代际传承,更是不同时代背景下,两位思想者之间精神的碰撞与融合。我注意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信件中对某些原则的阐述开始变得更加委婉和开放,这说明洛克菲勒也在不断学习如何更好地与下一代建立连接,而不是生硬地灌输。这种双向的、不断调整的沟通模式,是现代亲子关系中常常缺失的一环。它教会我们,即便是拥有绝对权威的长者,也需要用倾听和理解来确保其教诲能够真正被接受和内化。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提炼出一些关于如何进行有效、有温度的教育和指导的新感悟,它的价值是跨越时间的,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的深刻指引。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大家风范,往往体现在日常的琐碎交流之中,而非宏大的宣言。这套信件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感”,没有经过后世的过度修饰或刻意拔高,它们就是那个年代的文风和思考逻辑的直接呈现。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关于健康、家庭生活的小细节,比如对某次旅行的描述,或者对某个社会事件的看法。这些片段像是一块块拼图,逐渐还原了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他既是那个掌控着庞大商业帝国的巨擘,也是一个会为子女的学业担忧、会思考生命意义的普通父亲。这种反差感极具吸引力,它打破了“神话”的滤镜,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有人情味的、充满挣扎与智慧的先行者。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着信件往来的场景,那种跨越物质鸿沟的精神传承,远比任何商业秘籍都来得珍贵。

评分

这套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是潜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私密对话。我原本以为自己对洛克菲勒这个名字的理解已经够多了,无非是巨额财富、标准石油和慈善事业。但翻开这些信件,才发现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父亲如何用最朴素而又最深刻的语言,塑造自己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信件的语气,从起初的教诲、规训,到后来逐渐转变为一种平等的探讨和期许,那种细腻的情感变化,让我这个局外人也为之动容。尤其是一些关于商业决策背后的道德考量,在当时那个野蛮生长的年代,洛克菲勒所展现出的前瞻性和责任感,绝对不是教科书里能看到的冰冷数据。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谈论“复利”时,不只是指金钱的增值,更是一种品格和知识积累的缓慢但坚定的力量。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它展示了如何积累财富,而在于它揭示了如何构建一个有深度、有韧性的精神世界。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变迁非常感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这套书提供的视角是独一无二的。它不像官方传记那样聚焦于公众事件的表层记录,而是深入到了财富如何塑造家庭价值观的核心地带。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在那个资本原始积累的狂热时期,洛克菲勒竟然如此清晰地认识到财富的潜在腐蚀性,并煞费苦心地试图通过书信来“免疫”他的后代。信件中关于如何看待“继承”与“创造”之间的平衡,充满了辩证的智慧。他教导的不是如何守住江山,而是如何拥有驾驭江山的内在力量和道德准绳。这种对精神遗产的重视程度,远超出了物质财富本身。读完后,我对“富过三代”这句话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宿命论断,而是一个需要用心经营、时刻警惕和不断沟通的动态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带着一种老派的庄重和沉稳,但绝非枯燥乏味。它提供了一种与现代快餐文化截然不同的阅读节奏,需要你放慢下来,去咀嚼那些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如果说现代的成功学书籍是教人如何“冲刺”,那么这些信件更像是在描绘一张“长跑”的地图,强调的是步频的稳定性和方向的正确性。我特别欣赏信中对“契约精神”和“长期主义”的反复强调,这些理念在今天这个充斥着“风口”和“速成”的时代显得尤为稀缺和宝贵。信件的内容涉猎极广,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到对新兴科技的初步认知,无不体现出洛克菲勒作为那个时代弄潮儿的敏锐嗅觉。阅读它们,就像是获得了一份来自上个世纪的、关于如何妥善管理自我人生的“使用说明书”,只是这份说明书的措辞优雅而充满哲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