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死亡與臨終:生死學大師的最後一堂人生課(50週年經典紀念版)

論死亡與臨終:生死學大師的最後一堂人生課(50週年經典紀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
图书标签:
  • 死亡
  • 临终关怀
  • 生死学
  • 哲学
  • 心理学
  • 人生
  • 经典
  • 纪念版
  • 库伯
  • 存在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時代雜誌〔20世紀最重要的百位思想家之一〕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
 
  { 出版逾50年,生死學傳世不墜經典 }
 
  ✽ 面對死亡就是面對生命,人生在世是要學習無條件的愛
 
  《論死亡與臨終》是20世紀晚期最重要的心理學研究資料之一。在這部1969年首度出版的經典著作裡,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醫師第一次探討了今天人們已經耳熟能詳的「悲傷五階段:否認與孤立、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或憂鬱)與接受」。

  本書能讓讀者深刻理解死亡的迫近如何影響病患,以及影響為病患提供照護的專業醫護人員、病患家屬與神職人員。伴隨著這分理解,庫伯勒─羅斯醫師更為所有人帶來了希望。

  出版逾50年,《論死亡與臨終》迄今仍發揮其源遠流長的影響力,在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為生命末期相關議題的探討孕育出更開放的對話空間。

  《論死亡與臨終》提供了一個我們所有人都需要的重要體驗──讓我們理解死亡,學習寬慰與療傷止痛的智慧。

本書特色

  1.心理學與生命倫理學之重要研究著作。「悲傷五階段」於此書首次提出。
  2.採用關懷生命的「傾聽與對話方式」,與個案探討生死議題。
  3.50週年紀念版特別收錄「讀書會精選」與「進階討論指南」,協助讀者運用此書。

專業媒體盛讚
 
  「我今年讀到的關於生命倫理學的最佳書籍是1969年出版、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所著的《論死亡與臨終》……這本書讓我愛不釋手。」­­­──《美國生命倫理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Bioethics)
 
  「《論死亡與臨終》一書能幫助我們在專業與私人生活上好好面對生命的最終章。」──《醫療意見與評論》(Medical Opinion & Review)
 
溫暖推薦


  ✽ 讓我們理解死亡,學習寬慰與療傷止痛的智慧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畢柳鶯|復健科醫師.《斷食善終》作者
  商沛宇|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臨床心理師
  郭憲鴻(小冬瓜)|人氣YT頻道「單程旅行社」
  蘇絢慧|璞成健康心理學堂創辦人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直視死亡的勇氣》作者艾拉.碧阿克醫師(Ira Byock, M.D.)專文推薦
 
  經過了這些年,《論死亡與臨終》依然在呼籲我們採取行動,傾聽那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並且發揮我們所有的知識與技能來回應──而且永遠要記得帶著一顆謙卑的心,與病人保持夥伴關係並懷抱慈悲心。
  在這社會動盪不安的二十世紀中期,一位身形瘦小的瑞士裔美國精神科醫師大膽地為面臨生命終點的人們發聲。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為美國人豎起一面鏡子,讓它反映出他們對末期病人的態度、假設與行為,而人們並不喜歡鏡中的所見。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以《論死亡與臨終》這本書作為媒介,將我們如何面對死亡這件事,加入了發生在環境、社會權益與醫療保健領域的文化革命議程裡。
  情況從此改變了。
  我們都因此而變得更好。
 
  ▍《生命最後三通電話,你會打給誰?》作者郭憲鴻(小冬瓜)暖心推薦
 
  以終為始,《論死亡與臨終》是能夠帶來理解與療癒的生命之書。
好的,以下是一部关于生死议题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无关,并且力求详尽,自然流畅,不带有AI痕迹: --- 书名:《存在的边缘:跨越生死的对话与沉思》 作者:[虚构作者姓名,例如:林子清]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弘文出版社] 精装/平装:精装,附赠作者手稿选辑(A5尺寸) 页数:约650页 定价:NT$ 880 / HK$ 250 / RMB 188 --- 导言:当我们面对“不存在”时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叙事中,“死亡”始终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巨大沉默。它不仅是生命的终点,更是我们理解存在、时间、爱与意义的试金石。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与高效运转下,我们似乎建立了一道精密的防火墙,将死亡与临终的议题隔离在生活的边缘地带。 《存在的边缘:跨越生死的对话与沉思》并非一本关于医学或宗教的教科书,它是一场深入人类心灵最深处的哲学漫游与文化考察。作者林子清,一位深耕跨学科研究多年的思想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学识,带领读者重新审视我们是如何“对待”死亡,以及这种对待方式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我们“活着”的质量。 本书的写作脉络清晰而富有张力,它不寻求提供确切的答案,而是致力于提出更深刻、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作者坚信,对死亡的坦诚接纳,是通往更完整人生的必经之路。 第一部:历史的幽影——死亡观念的流变 本书的开篇,将时间轴拉回到历史深处,考察不同文明如何构建其关于终结的图景。 一、古代文明中的死亡仪式与社会结构: 追溯古埃及的来生准备、古希腊的冥府哲学,以及中国古代的孝道与祖先崇拜。作者探讨了死亡如何作为一种社会黏合剂,通过仪式和共享的信仰体系,维系社群的稳定。 二、中世纪的“学会死亡”(Ars Moriendi): 深入剖析基督教文化下“善终”的概念。重点分析了彼时人们如何将死亡视为生命的高潮,是灵魂接受最终审判前的最后一场战役。我们得以一窥当时弥撒、遗嘱和临终忏悔的细节,理解“准备”在彼时的核心意义。 三、启蒙运动与“死亡的去魅”: 随着科学理性主义的崛起,死亡逐渐被医学化、技术化。作者批判性地考察了现代早期,死亡如何从公共的庆典场所,退缩到医院冰冷的病房,失去了其神圣性和仪式感。这一章节揭示了现代医学在延长生命的同时,可能在无意中剥夺了我们“好好告别”的权利。 第二部:哲学的回响——意义的追寻与虚无的凝视 在历史的语境之外,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了对“意义”的哲学拷问。 四、存在主义的呐喊: 详细解读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理论。作者阐释了“死亡的必然性”并非带来绝望,而是赋予生命以紧迫感和真实性。唯有直面自己终将逝去的事实,我们才能摆脱日常生活的“沉沦”,真正地成为自己。 五、对虚无的抵抗与创造: 探讨加缪的荒谬哲学与西西弗斯式的抗争。如果生命终将归于虚无,那么我们如何通过行动、创造和人际联结来赋予此刻价值?这一部分探讨了艺术、爱与反抗在对抗虚无中的作用。 六、记忆的韧性与遗忘的悖论: 记忆是我们在死亡面前试图留下的锚点。作者分析了个人记忆、集体记忆(历史)与叙事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如何选择被记住,以及这种选择本身是否也是一种对死亡的逃避? 第三部:伦理的困境——临终的尊严与选择权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当代社会中,那些最迫切、最考验人性光辉的伦理难题。 七、临终关怀的重塑: 批判性地审视现代“姑息治疗”的实践与理念。作者强调,临终关怀的重点在于“生命的质量”而非单纯的“生命的长度”。通过对全球不同临终关怀模式的比较,提出了如何将“被动等待死亡”转变为“主动规划生命终章”的实践路径。 八、自主权与辅助性死亡的辩论: 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作者秉持审慎的态度,详细梳理了安乐死(Euthanasia)与医生辅助自杀(Physician-Assisted Suicide, PAS)背后的伦理学论证。重点讨论了“自主权”在生命终点时的边界在哪里,以及社会如何平衡个人意愿与生命的神圣性。 九、告别:未完成的对话: 许多人在亲人离世后,仍背负着未曾表达的歉意、爱或遗憾。本书提供了关于“有效告别”的工具与思考框架,探讨如何处理“戛然而止”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仪式(无论是个人的还是家庭的)来完成情感的回收与释放。 结语:重返生活 《存在的边缘》的最终目的,是将对死亡的思索,重新导向对生活的热爱。作者总结道,对死亡的理解并非带来沮丧,而是如同为画布打底色,使得每一次日出、每一次相聚、每一次专注的工作都因此拥有了清晰的轮廓和无可替代的珍贵。 本书适合所有对生命有深刻追问的读者,无论是面对亲人的病榻,还是在深夜独自行走,思考自我定位的哲思者,都将从中获得一种沉静而坚定的力量。它是一次对人类有限性最真诚的致敬,也是对无限可能性的温柔邀请。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 醫學博士(Elisabeth Kübler-Ross, M.D. 1926-2004)


  庫伯勒─羅斯醫師是現代安寧照護運動創始人之一。她的作品包括《用心去活》、《論哀傷》與《論死亡與臨終》等書。在《論死亡與臨終》書中,她首度提出悲傷五階段理論。

  庫伯勒─羅斯醫師的作品全球銷售超過一千萬冊,並被翻譯成四十五種語言。《時代》雜誌將她列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百位思想家之一」。

  她在1977年被評選為「年度女性」,並在70年代被評選為科學界的「近十年傑出女性」。庫伯勒─羅斯資料館建立於史丹佛大學典藏部,她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大學的安寧緩和醫療計畫。

  庫伯勒─羅斯醫師的堅毅和決心永遠改變了這世界面對臨終者的態度。孜孜不倦的她努力確保病患在獲得同情的同時保持尊嚴面對臨終,現已成為許多西方國家照顧末期病人的準則。

  她教導世人,面對死亡就是面對生命,人生在世是要學習無條件的愛。
 
譯者簡介

蔡孟璇


  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加州州立大學語言學碩士,曾任出版社編輯多年,並獲兩屆「梁實秋文學獎」譯文組評審獎。譯作有艾克哈特.托勒《在定靜中成為自己》(遠流)、《能量醫療》、《心靈能量》、《釋放更自在的自己》、《你就是世界:克里希那穆提90篇經典對話錄》、《覺醒父母》等近三十部心靈勵志類作品。

图书目录

〔50週年紀念版.推薦序〕
我們都因此而變得更好──艾拉.碧阿克醫師
 
〔前言〕
一場互惠的體驗,能對人類心智運作有更深入認識──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
 
第1章  論對死亡的恐懼
第2章  面對死亡與臨終的態度
第3章  第一階段:否認與孤立
第4章  第二階段:憤怒
第5章  第三階段:討價還價
第6章  第四階段:沮喪
第7章  第五階段:接受
第8章  希望
第9章  病患的家屬
第10章 末期病患訪談實錄
第11章 死亡與臨終研討班獲得的迴響
第12章 末期病人的治療
 
〔附錄〕
讀書會精選──導讀《論死亡與臨終》
有尊嚴的死亡──相關公共議題討論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612648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4.8 x 21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這是一場互惠的體驗,能對人類心智運作有更深入認識

 
  有人問我是否願意撰寫一部討論死亡與臨終的書時,我滿腔熱血地接受了這個挑戰。不過當我真的坐定,開始懷疑自己到底陷入了什麼樣的麻煩時,又是另一回事了。該從何說起?要包括哪些資料?我對即將閱讀這本書的陌生人能道出多少事?能分享多少自己與臨終病人相處的經驗?有多少事又是在無言中交流,必須用心去感受與體會,根本難以言喻的?

  過去兩年半來,我一直與臨終病人共事,這本書將會描述這份經驗最初如何開始,後來如何變成所有參與者心中一個富有意義且帶來啟發的經驗。本書的目的不在於成為一本探討如何管理臨終病患的教科書,更非企圖成為探討臨終心理學的完整研究。本書單純地描述了一個充滿挑戰性的全新機會,讓我們能藉此機會將焦點重新放回病人身上,將他們真正當個人看,將他們納入對話裡,從他們身上學習醫院對病人管理的強項與缺失。我們請求他們當我們的老師,讓我們能更深入認識生命最終階段的種種焦慮、恐懼與希望。我只是單純地分享我的病人對我們傾訴的故事,他們的痛苦、他們的期盼與他們的挫折。盼望這本書能鼓勵人們不要刻意迴避那些已經「無藥可救」的重病者,而是能親近他們,因為他們能在其生命的最後時刻為你帶來莫大幫助。

  少數能做到這件事的人將會發現,這是一場互惠的體驗,他們會對人類心智的運作有更深的認識,那是我們人類存在一個獨一無二的面向。這個經驗將豐富他們的人生,或許也能減輕他們對一己生命終點的焦慮感。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 M.D.)

50週年紀念版──推薦序

我們都因此而變得更好
艾拉.碧阿克醫師(Ira Byock, M.D.)醫學教授.達特茅斯大學蓋塞爾醫學院(Geisel School of Medicine at Dartmouth)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戰後時代,人們對疾病的態度一如整個美國社會的各個生活面向,充滿了樂觀主義與對抗的氛圍。經歷過經濟大蕭條、兩次世界大戰與韓戰的美國人,已經將無往不利、堅忍不拔的性格融入了積極而自信的美國面貌中。面對逆境時懷抱希望的態度,似乎也成為固有的美德,美式風格的一部分。

  我們有絕佳的理由保持樂觀心態。物理、化學、工程等領域取得驚人的突破,以及對多數人來說最重要的,醫藥發展日新月異、突飛猛進。迄今仍致命的疾病,如肺炎、敗血症、腎衰竭與嚴重外傷等得到治癒已經是稀鬆平常的事。於是,疾病逐漸被視為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感覺彷彿醫療科學就快要能阻止老化過程了(至少潛意識這麼覺得),甚至可能戰勝死亡了。

  在這樣的文化裡,最優秀的醫生就是那些總是能找到某種治療方式來阻止死亡的醫生。在1950和1960年代,治療無效時,醫生鮮少會對病人承認,更經常在進一步治療其實弊大於利時,刻意不告知病人。醫師文化是「永不言死」這一立場的縮影,但醫生並非唯一一個如此假裝的人:生病的人與他們的家人,也全部不假思索地串通好,避免談及死亡這件事。

  在那個時代,令人難過的是,醫師普遍低估了病重病患與疼痛搏鬥到最後的痛苦(經常不必要),因而疏於處理。一部分原因是當時醫生並未接受足夠的疼痛管理與處理其他症狀的訓練,此外也是因為醫生、病人及其家屬彼此心照不宣、一味維持表面陽光的虛偽態度。承認病人的疼痛加劇可能意味著承認他的病情惡化了。

  那個時代的醫療文化是高度權威式的,病患的價值觀、偏好與優先考慮的事無足輕重。醫生告知病人他們所做的決定,病人只能被動接受那些決定。除了以對抗死亡的超群實力和聲望來定義最成功的醫生,同儕壓力也助長了普遍忽視病患痛苦的情況。儘管在人生最後的幾個小時裡,多數醫生都會開立足夠的嗎啡,讓病人不至於忍受劇痛而死去,但是由於擔心引起同事的側目與懷疑,他們也不敢給垂死的病人足量的藥物,好讓他們在生前最後幾個月盡可能舒服一點。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的《論死亡與臨終》一書,對當時的權威式體統與清教徒式極端拘謹的道德觀提出了挑戰。在那個醫護人員只用委婉說辭或拐彎抹角的耳語談論末期疾病的時代,有位醫生橫空出世,不但實際與病人討論他們的病情,更激進的是,還仔細傾聽他們的心聲。

  庫伯勒─羅斯醫師與這部著作引起舉國關注,在醫療界與一般文化界引起了廣大的迴響。單是藉由傾聽這個行為,便將生病與臨終這件事從疾病領域與醫師的管制區解放,一路直達生命經驗領域與個人的私密領地。我在大學時代,準備攻讀醫學專業的時候初次讀到《論死亡與臨終》這本書,當時,書中的訪談紀錄強烈震撼了我,這些內容清楚顯示出庫伯勒─羅斯醫師的善於傾聽,以及對病人毫無矯飾的友善態度。

  《論死亡與臨終》一書促使人們改變其普遍的假設與期待,進而在短短幾年之內翻轉了臨床診療方式。庫伯勒─羅斯醫師的著作重新主張個人對生病與臨終擁有主權,重建了病人與其醫師或其他臨床工作人員的關係。突然之間,人們如何死去變得很重要。臨終病人不再被放逐到醫院走廊盡頭的邊疆病房了。《論死亡與臨終》實至名歸地成為安寧療護運動(hospice movement)的濫觴,並衍生出安寧緩和醫療這一新興專業,而它所颳起的一陣巨大改變風潮,幾乎蔓延了醫療與護理實務的每一個專業領域。舉例而言,到了一九九○年代晚期,病人的疼痛強度已經成為除了體溫、脈搏、血壓與呼吸之外,每次都必須加以評估的「第五生命徵象」。

  《論死亡與臨終》一書亦對人類研究有著深遠的影響。「臨終之人」的經驗不再被「客觀化」,臨終的相關研究也無法再被貶低為屬於顯微解剖學、生物化學、生理學或精神病理學的一部分。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醫師的這部開創性作品,反而為重病者的照護與其主觀經驗的探索,開拓出一個嶄新的領域。而這導致的結果是,人們對臨終與生命終期照護相關的量化研究(譯註:quantitative research,又稱定量研究)與質性研究(譯註:qualitative research,又稱質化研究、定性研究)產生興趣,研究的有效性獲得提升,從而加速了心理學、精神醫學、老年醫學、緩和醫療(palliative medicine)、臨床醫療倫理與人類學等各領域的進步。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儘管精通當時的精神病學理論,亦以此為榮,但她在理解病人經驗時,不會讓自己被佛洛伊德或榮格的概念所束縛。她所做的反而是讓受訪者的心聲與觀點來主導。她在訪談中讓受訪者以他們自己的話語解釋自己如何掙扎地活著,以及如何理解這場無可救藥的疾病。最讓庫伯勒─羅斯感興趣的心理動力學,是那些絕症患者與健康在世者之間的互動。

  在《論死亡與臨終》一書中,庫伯勒─羅斯勾勒出她知名的「五個階段」,包括否認與孤立、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或憂鬱)與接受,詳細描述了病重者一般會經歷的情緒狀態,以及他們用來理解這場不治之症並與之共存的調適機制。

  庫伯勒─羅斯的理論普及化後成為所謂的「臨終階段」,但被批評是為臨終過程的階段套上一個公式化進程。任何讀過此書的人都能分辨,這樣的評論不但過度簡化了作者書中所述,也是不正確的解讀。在《論死亡與臨終》一書中,庫伯勒─羅斯清楚指出,這些情緒狀態與調適機制會以各式各樣的形態出現。她提到的訪談與故事裡,有人自然而然地經歷了最初的否認與孤立,然後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到最終接受自身處境或至少默認的這段過程,即使過程並不輕鬆。她也提到其他一些病人,從一個階段轉移到另一個階段時,在否認或憤怒階段停滯不前。我們在《論死亡與臨終》一書中遇見的人物與故事,在在說明了病重者與疾病帶來的不適、失能、疲憊、身體依賴,以及死亡逼近的衝擊持續搏鬥的現象不僅很普遍,而且很「正常」。我們也認識到,有些人雖然度過了否認或憤怒階段,但之後隨著病情加重,這些情緒狀態又再度出現。一個人的情感與情緒樣貌是複雜多變的,《論死亡與臨終》裡的訪談揭露出一些有時看似無法相容的狀態,例如否認與接受竟然可以共存。

  《論死亡與臨終》一書對醫療保健及其相關研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文化上的影響力更是無遠弗屆,根本上改變了美國人民對生病與臨終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庫伯勒─羅斯在《論死亡與臨終》一書中發表她的研究發現。雖然這些研究資料必能引起醫療專業讀者群的關注,她卻選擇為一般大眾而寫。或許她對「媒介即訊息」這樣的說法了然於心,這句話是另一位高瞻遠矚之士馬歇爾.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在其一九六四年的著作《認識媒體: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一書中所主張的觀點。(譯註:意思是人們理解一個訊息時,會受到其傳播方式的影響。)

  我不知道當初庫伯勒─羅斯撰寫《論死亡與臨終》這本書的時候,有多麼強烈的意圖要激起一場文化運動、改善臨終關懷照護,讓疾病與臨終回歸到個人生活之適當領域,但這些就是這本書實際做到的事。誠然,當時的《生活》雜誌將這本書稱為「給在世者的深刻教訓」。一點也沒錯。

  人類生病經驗裡獨一無二的永恆主題,亦即知道生命終有一天會結束,讓《論死亡與臨終》這部作品與現今的讀者息息相關。作為一名醫師,我對於我們一路走了這麼遠的路感到驚訝不已,然而我們依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才能做到真正以人為本的醫療照護。這本書提醒我要傾聽,並以共同參與的夥伴身分與服務精神與那些重病患者接觸,因為他們正在經歷的這趟旅途,是沒有人會主動選擇,但所有人卻終將必須踏上的一趟旅途。

  我以專業人員的身分重新閱讀《論死亡與臨終》時,身為兒子、兄弟、丈夫、父親與祖父的我,不禁再度感受到它在我個人層面上造成的巨大衝擊。

  我們從《論死亡與臨終》一書中認識的那些人,提醒著我們自己的生命終將一死,但他們也告訴我們,如何死去並非已經注定的,透過他們的選擇與他們所接受的照護品質,都可以讓它變得更好或更糟。我們看見人們以各式各樣的方式接受照護與死去,而有些方式確實對那些深愛他們的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經過了這些年,《論死亡與臨終》依然在呼籲我們採取行動,傾聽那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並且發揮我們所有的知識與技能來回應──而且永遠要記得帶著一顆謙卑的心,與病人保持夥伴關係並懷抱慈悲心。

  在這社會動盪不安的二十世紀中期,一位身形瘦小的瑞士裔美國精神科醫師大膽地為面臨生命終點的人們發聲。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為美國人豎起一面鏡子,讓它反映出他們對末期病人的態度、假設與行為,而人們並不喜歡鏡中的所見。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以《論死亡與臨終》這本書作為媒介,將我們如何面對死亡這件事,加入了發生在環境、社會權益與醫療保健領域的文化革命議程裡。

  情況從此改變了。

  我們都因此而變得更好。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这本书时,我带着一种近乎于敬畏的心情。它不像一般的哲学书籍那样晦涩难懂,反而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对未知的恐惧和对终结的抗拒。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穿透力,能够直达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他探讨的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死亡,更是精神层面的解脱与和解。我特别欣赏他那种跨越文化和时代的视野,将不同的生命体验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宏大而又充满个体温度的图景。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好,层层递进,引导读者逐步放下心中的执念。读完后,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平静,仿佛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对人生的起起落落有了更豁达的态度。它不只是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需要时常翻阅,从中汲取力量的“人生指南”。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有些犹豫是否要读这样一本“沉重”的书,毕竟谁愿意主动去思考终结呢?但读完之后才明白,这种“沉重”恰恰是生命中最需要被正视的一部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用吓人的笔触描绘死亡的恐怖,反而将死亡塑造成生命完整过程中的一个必然且庄严的环节。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即使是对于初次接触生死学概念的人来说,也毫无阅读障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临终关怀的探讨印象深刻,它让我意识到,我们能为逝者做的最好的事情,不是沉溺于悲伤,而是给予他们有尊严的陪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一个禁忌的话题,转化为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

这部作品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想推荐给所有人的“爆款”,而是需要自己沉淀、慢慢消化的“慢书”。作者的智慧体现在他能够把最宏大、最令人恐惧的主题,分解成可以理解、可以面对的小单元。我发现自己阅读的速度慢了下来,不是因为难懂,而是因为每一个句子都值得我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非常到位,它们有力地支撑了作者的理论,让人不得不信服。它提供了一种非常成熟的视角来看待生命的起伏,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接受“无常”这个最大的确定性。这本书带来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它让我学会更加珍惜每一个当下,更加温柔地对待每一个相遇。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诗意的抒发,读起来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作者似乎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引用一些富有哲理的名言,或是分享一些发人深省的小故事,让抽象的探讨变得具体可感。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善终”的定义,那远超乎我们日常理解的范畴,它关乎尊严、关乎爱、关乎精神的圆满。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成功”的定义,意识到那些物质上的追求,在生命的终点面前,显得何其微不足道。它像一把温柔的钥匙,打开了通往内心深处的大门,让我们敢于正视生命的脆弱与强大。这本书的厚度恰到好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实属难得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对生命和死亡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和人性的温暖。作者以他毕生的智慧,引领我们直面那个我们通常会逃避的话题——死亡。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坐在一个智者身边,听他娓娓道来,那种娓娓道来的节奏感,让人非常舒服,也很容易沉浸其中。他没有给我们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让我们学会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更充实的意义。尤其是一些关于如何与临终者相处、如何面对失去的章节,写得极其细腻,充满了同理心,让我对身边的亲友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关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死亡,更是关于如何更好地活着,如何与生活中的无常和平共处。每一次翻开它,都能带来一些新的启发,让人在迷茫时找到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