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就是這樣成佛: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五個錦囊

菩薩就是這樣成佛: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五個錦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比丘丹增.嘉措
圖書標籤:
  • 佛教
  • 藏傳佛教
  • 達賴喇嘛
  • 修行
  • 菩薩
  • 正信
  • 發心
  • 智慧
  • 慈悲
  • 心靈成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勤修六波羅蜜多開始,
  踏上五道十地的菩薩道,漸次捨斷煩惱障,
  最後以金剛喻定焚盡所知障的乾薪,
  我們渡越輪迴苦海的生死波瀾,
  抵達涅槃的彼岸。

  我們精進修行的究竟目標即是解脫生死輪迴而成佛,但是要如何修持,纔能證得佛果呢?本書以菩薩行的六波羅蜜多、根本乘的八地與五道、大乘的五道與十地、佛果等主題,來說明從凡夫至聖者的修行歷程。

  在第一部「在生活中實踐悲心——菩薩的波羅蜜多」中,達賴喇嘛尊者介紹瞭菩薩六波羅蜜多的事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與般若,第六項的般若波羅蜜多又可包含方便、願、力、智等四項,而成十波羅蜜多。六波羅蜜多可說是菩薩的主要修行,能讓自己與他人的心成熟。所有六波羅蜜多都可歸攝於任一項波羅蜜多的修行之中。

  在第二部「三乘與三乘之果」中,尊者解釋根本乘與大乘修行者在朝著各自的阿羅漢果與佛果前進時,一路上所成就的「道」與「地」次第。首先,闡述巴利語與梵文傳統中關於聲聞、獨覺的五道與八地;接著,闡述菩薩的五道與十地,強調菩薩於「道」與「地」上進展時,不僅與根本乘修行者同樣要捨斷煩惱障,還要捨斷所知障,進而證得正等正覺,並且具足超勝於阿羅漢的功德。最後,則述及最終的目標——佛果,其中闡釋瞭佛與佛聖者的差別,以及以九個譬喻闡明九種佛事業,還有諸佛智慧法身清淨功德的二十七種事業。

  密勒日巴尊者說:「最重要的修行,是審視我們的內在世界——自己的心。」如果我們想要成佛,就要思惟菩薩聖者永無疲厭的行願,發起利益一切眾生的菩提心,如是發願,如是行持,即使在成佛所需三大阿僧祇劫的長遠時間裡,此心永不退轉,將來必定成佛。
 
《禪心棲地:在紛亂塵世中安頓心靈的十種智慧》 作者:[在此處填寫一個虛構的資深禪修導師的名字,例如:靜觀居士] 齣版社:[在此處填寫一個虛構的齣版社名稱,例如:澄明書坊] --- 內容簡介: 在信息洪流與生活重壓交織的當代社會,我們的心靈常常像一葉無助的扁舟,在無邊的焦慮與紛擾中漂泊。我們追逐外在的成功、物質的豐裕,卻鮮少迴頭探問:真正的安寧與滿足,究竟藏在哪裡? 《禪心棲地》並非提供一套速成的解脫法門,而是一本邀請讀者迴歸自身、重建內在秩序的深度指南。本書由享譽國際的資深禪修導師靜觀居士傾力撰寫,彙集瞭他三十餘年於深山古寺閉關修行,以及多年來於都市中引導修行者的寶貴經驗。全書結構嚴謹,層層遞進,旨在幫助初入修行之門或在修行路上感到迷惘的人們,找到一個堅實的「心靈棲地」。 本書共分為十個核心章節,每一章節都深入探討一種安頓心靈的關鍵智慧,並輔以清晰的理論闡述、貼近生活的案例分析,以及可立即實踐的禪修指導。 第一部:覺醒的起點——認識心靈的真實樣貌 (Chapter 1-3) 第一章:鏡像與實相——辨識日常的「自動導航」模式 本章旨在揭示現代人生活中的最大陷阱:無意識的反應機製。我們如何被過去的經驗、社會的期望以及腦海中永不停歇的內在評論所驅動?本書詳細剖析瞭「心智的慣性路徑」,並引入「覺察的微光」概念,教導讀者如何在日常瑣事中,捕捉到意識尚未被情緒完全佔據的瞬間。重點在於,修行不是為瞭消除雜念,而是為瞭觀看雜念的生滅,從而打破情緒與反應之間的自動連結。 第二章:放下「我執」的重量——從「擁有」到「體驗」的轉化 「我」的概念,是我們痛苦的根源之一。本書從佛教中觀見的基礎齣發,溫和地引導讀者去解構那些我們視為「真實自我」的標籤、角色與成就。靜觀居士強調,這種解構不是虛無主義,而是為瞭騰齣空間,去更純粹地體驗當下。章節中包含「身份重塑練習」,引導讀者區分「我是什麼」與「我正在做什麼」。 第三章:時間的幻象——錨定於當下的多維度練習 我們的心靈常常懸浮在對過去的懊悔或對未來的擔憂中。本章深入探討瞭時間感在心靈建構中的作用。作者不隻教授基礎的呼吸觀,更結閤瞭「五感聚焦法」,教導讀者如何透過聽覺、觸覺、嗅覺等感官,將意識「物理性地」拉迴到此刻的空間中。這不僅是靜坐技巧,更是應對突發壓力情境的實用工具。 第二部:修行的實踐——在行動中培養內在力量 (Chapter 4-7) 第四章:慈悲的開關——從自我寬恕到擴展同理心 許多初學者誤以為修行是孤立的自我完善。靜觀居士指齣,真正的寧靜必須建立在慈悲的基礎上。本章細緻地引導讀者進行「慈心觀」的深化練習,特別聚焦於難以被原諒的「對象」(通常是我們自己)。本書提供瞭一套循序漸進的「同理心階梯」,從對自己友善開始,逐步擴展到對傢人、同事,乃至於社會上持不同意見的人。 第五章:對抗「心魔」的藝術——處理憤怒、嫉妒與恐懼 這些強烈的情緒是修行路上最常見的障礙。本書不提倡壓抑,而是將這些情緒視為「需要被理解的訊息」。作者以其在山中麵對極端環境的經驗為例,闡述如何以「不介入、不分析、不評判」的態度去「陪伴」情緒,直到它自行消散。章節中設計瞭「情緒的熱點地圖」練習,幫助讀者精確定位情緒在身體的體現。 第六章:知足與豐盛——解構物質慾望的循環 在一個鼓勵無限消費的社會,知足是一種顛覆性的力量。本章超越瞭簡單的「少欲知足」,轉嚮探討「內在豐盛」的定義。作者探討瞭「功德積纍」的現代意義,以及如何通過有意識的給予(而非被動的給予),來體會到資源的無限性。 第七章:持戒的靈活運用——建立內在的倫理指南針 本書對「戒律」的詮釋,擺脫瞭教條式的約束感,將其視為保護心靈能量的「智慧型防護網」。重點在於理解「不妄語」如何保護我們的誠信與內在和諧,「不殺生」如何延伸至對環境的尊重,以及「不飲酒」如何保護心靈的清晰度。 第三部:棲地的鞏固——讓禪心融入生活 (Chapter 8-10) 第八章:行住坐臥皆是道場——「動中禪」的精細化訓練 真正的考驗不在於靜坐墊上,而在於市場買菜、處理郵件的瞬間。本章專門針對現代都市人的忙碌特性,設計瞭多種融入日常的「微型禪修」:走路時如何感受腳底的接觸、吃飯時如何全然品味食物的緣起。這部分強調的是「專注力的遷移能力」。 第九章:與「無常」共舞——準備好迎接生命的必然轉摺 生命是流動的,關係、健康、事業終將改變。本書坦誠地麵對死亡與失落,並將其視為生命最深層的老師。作者分享瞭如何透過思維「死無常」來激發生命的緊迫感與珍貴感,從而更有勇氣和智慧地麵對任何變化。 第十 পরিচালনার:築巢引鳳——建立你的長期修行社群與支持係統 修行不應是孤獨的旅程。最後一章著重於「連結」的力量。它指導讀者如何辨識、尋找並維護一個支持性的修行圈子,以及如何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不受外界乾擾的「心靈棲地」——無論這個棲地是一個安靜的角落,還是一段固定的清晨時光。 --- 本書特色: 非教條化引導: 避免使用過多艱澀的術語,用當代語言重新詮釋古老智慧。 實用性極高: 每個章節末尾都附有「棲地練習清單」,適閤忙碌的都市修行者。 深入內觀: 專注於情緒的結構分析與觀照,而非膚淺的「正嚮思考」。 導師的真誠分享: 作者結閤自身的修行低榖與突破,文字充滿人性溫度與洞察力。 《禪心棲地》是獻給所有渴望在紛亂中找到錨點的人們的珍貴禮物。它教導的不是逃避世界,而是以一種全新的、堅不可摧的內在姿態,全然地、有意識地活在其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比丘丹增.嘉措(Tenzin Gyatso)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本名丹增.嘉措,1935年生於青海省安多,兩歲時被認證為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的轉世。1959年流亡印度,在達蘭薩拉(Dharamsala)成立西藏流亡政府至今。達賴喇嘛為中藏和平奮鬥,於1989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此外,他更放眼世界,關懷地球,緻力提倡慈悲、寬恕、包容、知足與自律等以佛教為本的價值觀,促進世界各大宗教傳統之間的和諧,為人類的心靈幸福不斷地努力。曾三度來颱弘法,在颱也擁有廣大具信弟子。

  |達賴喇嘛相關著作|
  眾生齣版:《達賴喇嘛說金剛經》、《收拾書包成佛去!》、《如來藏,藏如來》、《達賴喇嘛說止觀》、《菩提心起》

比丘尼圖丹.卻準(Thubten Chodron)
  
  比丘尼圖丹.卻準是達賴喇嘛的美籍弟子,1977年成為佛教比丘尼,經年在美國各地巡迴弘法。她成長於美國洛杉磯,1971年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係,之後在南加州大學擔任研究員。在亞洲、歐洲、美國進行多年的研究與傳授佛法之後,她在華盛頓州創立捨衛精捨(Sravasti Abbey),並且擔任住持。她是一位廣受歡迎的演說者,以實際可行的方式,說明如何把佛教的法教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因此成為數本暢銷書的作者,其中包括《我想知道什麼是佛法》(Buddhism for Beginners),同時也是堪蘇爾.蔣巴.德卻(Khensur Jampa Tegchok)的著作《洞見空性》(Insight into Emptiness)的編輯。

  若欲取得更多關於比丘尼圖丹.卻準的資訊,請參見:sravastiabbey.org 與 thubtenchodronbooks.org。

譯者簡介

林姿瑩


  普賢法譯小組成員。邱陽創巴仁波切遺教法寶:《如是,我能見真實》、《簡單,我有平常心》與《圓滿,我來到起點》審定;譯有確吉尼瑪仁波切《中陰指引──修習四中陰法教的訣竅》與《當下瞭然智慧:無分別智禪修指南》等書。

審譯者簡介

楊書婷


  普賢法譯小組發起人(官網 http://www.decode.org.tw/),譯作包括《椎擊三要:噶韆仁波切大圓滿頓悟法》、《照亮解脫道之炬:前行法之次第導引》與《直顯心之奧秘:大圓滿無二性的殊勝口訣》等。
 

圖書目錄

【緣起】一座智慧與慈悲的橋梁
【序言】實踐波羅蜜多,修菩薩行/比丘尼圖丹.卻準
【緻謝詞】頂禮以大悲心教導佛法者/比丘尼圖丹.卻準
【導言】打開心,慈愛他人/達賴喇嘛
略語錶

【第一部  在生活中實踐悲心——菩薩的波羅蜜多】
第一章  六波羅蜜多
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
菩薩的主要修行——六波羅蜜多
六波羅蜜多的基礎、本質、必要性與作用
六波羅蜜多與其他修行的關係
持續修習,達至純熟
第二章  菩薩行(一):布施、持戒、忍辱波羅蜜多
布施波羅蜜多
持戒波羅蜜多
忍辱波羅蜜多
前三項波羅蜜多的差異
第三章  菩薩行(二):後七項波羅密多
精進波羅蜜多
靜慮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
三種智慧
空三摩地與如幻三摩地
止觀雙運
勝觀的重要性
方便波羅蜜多
願波羅蜜多
力波羅蜜多
智波羅蜜多
勝義菩提心
結語
第四章  法布施
藏傳佛教:攝受徒眾的四種攝事
巴利語傳統:與人友好的四種能攝力
漢傳佛教:菩薩的四攝善法
給西方佛法老師的建議
佛法的本質與其文化形式
弘揚佛法
在西方要教導什麼?
因材施教
翻譯與儀軌
饒益眾生的多種方法
保持謹慎
崇敬佛法
亞洲的佛法
佛法中心
第五章  巴利語傳統的十波羅蜜
波羅蜜
布施波羅蜜
持戒波羅蜜
齣離波羅蜜
智慧波羅蜜
精進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
真實波羅蜜
決意波羅蜜
慈波羅蜜
捨波羅蜜
十波羅蜜的次序
十波羅蜜歸納入四住處
如何圓滿波羅蜜?
修持波羅蜜的利益與果

【第二部  三乘與三乘之果】
第六章  巴利語傳統的現觀涅槃
三乘的覺者
禪那與漏盡
神通、遍知與現證
四雙八輩之聖者
兩類聖弟子
清淨與觀智
解脫處
證得阿羅漢果的四種補特伽羅
心解脫與慧解脫
涅槃與阿羅漢
如來與阿羅漢
第七章  梵文傳統根本乘的「道」與「果」
現證四諦
三乘——方便與智慧之道
「道」、「地」與現觀
嚮道者與果住者
根本乘八地
根本乘五道
獨覺
各種勝解與根性
大乘五道
第八章  菩薩道
大乘五道
菩薩資糧道——法現觀
菩薩加行道——義現觀
菩薩見道——諦現觀
菩薩修道——隨現觀
三個特定的時刻
第九章  菩薩地
各菩薩地的不共功德
初地——歡喜地
第二地——離垢地
第三地——發光地
第四地——焰慧地
第五地——難勝地
第六地——現前地
第七地——遠行地
第十章  菩薩三清淨地
第八地——不動地
第九地——善慧地
第十地——法雲地
總攝十地
菩薩是否受生輪迴三有?
菩薩如何修行?
三乘之「道」與「地」的關鍵要點
密乘的「道」與「地」
漸修與頓證
第十一章  佛果(一):無學道
佛身
智慧法身
自性法身
色身
報身
化身
佛陀、佛聖者與眾生
諸佛的瞭知是什麼?
第十二章  佛果(二):佛事業
佛事業九喻
法身二十七種事業
阿難的斷疑
各別眾生,同做一事
與佛陀有關的疑問
如來三密
見佛

【附錄】詞彙解釋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710270
  • 叢書係列:佛法活法
  • 規格:平裝 / 488頁 / 17 x 22 x 2.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實踐波羅蜜多,修菩薩行
文/比丘尼圖丹.卻準


  「智悲文庫」係列叢書主題

  尊者與我非常高興能為諸位讀者帶來「智悲文庫」的第六冊——《菩薩就是這樣成佛的》(Courageous Compassion),本書詳盡介紹瞭菩薩(梵bodhisattva)的事業。菩薩是為瞭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益他人而希求正等正覺(梵samyaksaṃbodhi)的大悲者。本書延續第五冊《菩提心起》(In Praise of Great Compassion)的主題,後者解釋瞭生起大悲心的方法,以及菩提心(梵bodhicitta)的利他意樂。這兩本既實用又啟發人心的書籍,為我們展示瞭另一種生活方式的想像,而有別於許多現代人時常陷入的慣性模式——一方麵讓人感到無聊、焦慮,好像沒太大意義;另一方麵,又太過汲汲營營,想要努力實現自己或他人對成功不切實際的幻想。
如同第五冊提到的,菩提心的生起需要仰賴皈依真實的修道導師——佛(buddha)、法、僧三寶。關於發菩提心,以及佛教修行的增上戒學、增上定學、增上慧學等主題,則已詳述於第四冊《達賴喇嘛說止觀》(Following in the Buddha’s Footsteps)之中。

  為瞭要追隨佛陀,我們必須熟悉自己在輪迴(梵saṃsāra)裡的現狀,那是由無明(梵avidyā)、煩惱(梵kleśa)、有漏業(梵karma)所推動且令人永不滿足的生死輪轉;同時也要熟悉其他的選項,也就是解脫(梵mokṣa;藏thar pa)與正等正覺。這當中的核心,在於要瞭解第三冊《如來藏,藏如來》(Samsāra, Nirvāna, and Buddha Nature)所介紹的四聖諦(梵catvāry āryasatyāni)。假使能瞭知我們的佛性——自心的根本清淨,對於自己能成就涅槃(梵nirvāṇa)的心靈自由,也會更具有信心。

  瞭解苦(梵duḥkha;巴dukkha;在輪迴中感受到的不滿足)與苦因其中的一個重要條件,即是要瞭解業力與因果法則,也就是自身行為的純正與否,會如何影響自己的投生與目前的生命體驗,而此事又奠基於能否珍視這個具有機緣可值遇、學習、修行佛陀解脫教法的寶貴人身。然而,如此的機緣為時相當短暫。因此,身為凡夫的我們,必須明智地決定自己的優先事項,以便使生活富有意義。無論是道(梵mārga;巴magga;藏lam)上的初修或老參,都要把重點放在懂得如何選擇能在道上引導自己的優秀上師,以及知道如何與上師建立健康的關係,好讓自己能夠領受上師的法教。這些主題都詳述於第二冊《收拾書包成佛去!》(The Foundation of Buddhist Practice),其中也解釋瞭依靠正理來檢驗法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並規畫每日的禪修。

  由於「智悲文庫」的目標讀者不見得是在佛教環境中長大的人,因此第一冊《尊者達賴喇嘛開示成佛之道》(Approaching the Buddhist Path)書中,探討瞭佛教對生命、心(梵citta;藏sems)與情緒的看法,為我們闡述佛法(梵Buddhadharma)起源與流傳的相關歷史背景,同時介紹瞭係統化的修行道路。此外,書中還提及道上採用的工具、如何評估進展、如何處理情緒,以及如何運用佛教觀點處理現代的問題。

  本係列叢書還有更多冊數即將問世。後續將深入探討實相的本質、自性空,以及密宗的甚深修持。現在,讓我們一起進入本書——《菩薩就是這樣成佛的》。

  略說《菩薩就是這樣成佛的》

  前幾冊的序言中,曾提及當初開始撰寫「智悲文庫」的因緣。在此,我想分享一些關於本書的準備情形,包括嚮尊者所諮詢的一些特定主題。曾有一說,在具有極高瞭證功德的瑜伽士眼中,我們的世界即是淨土。我在某次訪談中提齣這個問題,尊者轉而詢問在場的四位格西與仁波切,激起瞭一段活力四射的長時間藏語討論。過瞭一會兒,他們一起哄堂大笑。尊者一邊開心地輕笑,一邊對我說:「我們不知道。也許是這個,也許是那個。」

  後來,我又提齣佛陀如何感知的話題,又引起另一段澎湃激昂的長時間藏語辯論,最後以笑聲落幕,並總結到:「我們所有人都必須成佛纔能曉得這一點。」後來,尊者與桑東(Samdhong)仁波切齣於悲心,再次解釋瞭一些重要論典對佛陀的感知的看法。正如讀者將在第十一章中所見的,尊者的珍寶導師尼瑪老師(Gen Nyima-la,「Gen」錶示老師,「la」為敬語)認同:「隻有佛纔能迴答這個問題!」

  在尊者提齣「智悲文庫」的概念時,他強調此係列叢書必須與眾不同,不應隻著重藏地所修習的佛教。他希望大眾(特別是他的弟子)能同時熟悉巴利語與梵文這兩種傳統,以及梵文傳統中所修習的藏傳與漢傳佛教,進而對佛陀法教能有廣博的知識,以及因知識所產生的欣賞。尊者的目標,是希望以對彼此宗義(梵siddhānta;藏grub mtha’)與修行的瞭解為基礎,強化各種傳統之間佛教徒的相互閤作。讀者在閱覽本係列叢書的過程中,將瞭解所有佛教傳統共有的基本前提,以及各個傳統的獨特解釋。

  第一部:菩薩的修行與事業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包含菩薩的修行與事業,第二部包含聲聞乘、獨覺乘與菩薩乘,以及其對應的果——阿羅漢果與無上正覺。

  第一部首先介紹菩薩的修行,在此,菩薩是指發菩提心並修菩薩行的大悲者。儘管我們現在可能還不是菩薩,但仍然能像他們一樣修行,從而熟悉悲憫與智慧的事業。菩薩的事業可概括為六波羅蜜(或稱「六度」)——布施(梵dāna;巴dāna;音譯「檀那」)、持戒(梵śīla;巴sīla;音譯「屍羅」)、忍辱(梵kṣānti;巴khanti;音譯「羼提」)、精進(梵vīrya;巴viriya;音譯「毗梨耶」)、靜慮(梵dhyāna;巴jhāna;音譯「禪那」)與般若(梵prajñā;巴paññā)。這六波羅蜜的修行也可說是十波羅蜜,而後四波羅蜜屬於第六的般若波羅蜜。另外的四波羅蜜是方便(梵upāya,音譯「漚波耶」)、願(梵praṇidhāna;巴panidhāna;音譯「鉢羅尼陀那」)、力(梵bala;音譯「波羅」)與智(梵jñāna;巴ñāṇa;音譯「若那)。梵文傳統對十波羅蜜的解釋,請參見本書的第二章與第三章。

  第四章鼓勵我們透過善巧方便與悲心,與他人分享佛法。本章的內容主要來自1993年在達蘭薩拉(Dharamsala)所舉辦,尊者與一群西方佛教導師的座談。西方佛教導師與尊者分享瞭他們在西方佛法中心的活動,以及佛法在西方傳揚的情形。由於佛教對西方國傢來說是新興的事物,自然會遇到許多挑戰與問題。此外,對於如何教學、儀軌的作用、西方學生與亞洲師長的關係,以及西方教師與佛弟子的關係等,也容易讓人有所睏惑。

  尊者在這次會議與其他場閤,以及本係列叢書的採訪中,分享瞭他的想法。尊者明確錶示,他並沒有製定相關的政策。達賴喇嘛的地位與教皇不同,對於藏傳佛教組織或教師並無製度上的掌控權。尊者反倒分享瞭自己的想法與建議,認為大傢可以自由決定是否要接受這些建議。有關尊者給予的上師行為準則相關建議,收錄在《收拾書包成佛去!》的第四章與第五章。

  許多人並不清楚巴利語傳統中也闡述菩薩道。《菩提心起》第八章解釋瞭巴利語傳統的菩提心與菩薩,本書第五章則解釋巴利語傳統中,由法護尊者(Dhammapāla)於六世紀所寫《所行藏注》(Cariyāpiṭaka-aṭṭhakathā)其中闡釋的菩薩修行。法護尊者的釋論與梵文傳統的解釋相輔相成,兩者都為我們的心開啟瞭一條如何身處世上的嶄新道路。

  第二部:三乘與三乘的果

  第二部則深入探討三乘與三乘的果,並解釋根本乘(Fundamental Vehicle)與大乘修行者在朝著各自的阿羅漢果與佛果前進時,一路上所成就的地道次第。關於聲聞(梵śrāvaka;巴sāvaka)、獨覺(梵pratyekabuddha;巴paccekabuddha;緣覺)等根本乘修行者的「道」與「地」(梵bhūmi),本書第六章當中闡述瞭巴利語傳統的看法,第七章則描述梵文傳統的主張。後續幾章則是梵文傳統的觀點,包括:第八章討論菩薩的五道;第九章與第十章闡述菩薩見道與修道對應的菩薩地(bodhisattva ground),這些菩薩的成就實在不可思議又令人欽佩。第十一章與第十二章則述及最終的目標,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佛果。

  「道」與「地」的教導通常不包括在道次第(藏lam rim)的教材當中,而是另外獨立教授的。然而,尊者希望學生也能夠學習到齣傢眾(monastic)的課程中,有關義理研究的重要教導,因此「智悲文庫」也收錄瞭「道」與「地」的教導,以及許多其他的主題。尊者經常提醒我們,我們應當禪修自己學到的一切,而非認為某些經典是研究之用,或是以為較簡短的指南纔是禪修之用。

  書中每一章都有「反思」的段落,鼓勵讀者一一思惟。這些反思,不僅迴顧瞭書裡的一些要點,同時也為讀者提供機會能實踐這些教導,轉化自心。

  本書用語說明

  雖然這套係列叢書是以閤著的方式編寫,但主要都來自尊者的教導。我則研究並撰述關於巴利語傳統的內容,也編寫一些其他的段落與「反思」的章節。為瞭便於閱讀,書中省略瞭大多數的敬語(編按:本書均保留尊稱),但這不減損我們對最卓越的聖賢、博學智者、學者與修行者的深深敬重。

  第一次齣現的外文術語,會以斜體(編按:本書採正體形式)加上括號錶示。除非是附有「巴」或「藏」分別錶示巴利語或藏語的名相,否則括號內的拼音斜體字(編按:本書採正體字)皆為梵語。如果同時列有兩個斜體術語,則第一個是梵語,第二個是巴利語(編按:本書以「梵」錶示梵語,以「巴」錶示巴利語)。為瞭保持一緻性,除瞭引用自巴利語經典的摘述外,其他如「nirvāṇa」(涅槃)、「Dharma」(法)、「arhat」(阿羅漢)、「ārya」(聖者)等梵語與巴利語的常用術語,皆採用梵語拼寫。

  為瞭保持段落的閱讀流暢,不見得都會在術語第一次齣現時加上注釋,故而於書末附錄「詞彙解釋」。「Sūtra」(經)通常指「Sūtrayāna」(經乘),「Tantra」(續)則對應「Tantrayāna」(密乘)。而當這兩個拼音的首字未大寫時,代錶的是「經部」、「續部」這兩類典籍。在此,「大乘」(梵Mahāyāna)主要是指梵文傳統所說的菩薩道。一般而言,所有義理方麵的相關術語含義,都依照中觀應成派(Prāsaṅgika Madhyamaka)的宗義解釋。除非另有說明,否則書中的「我」指的都是達賴喇嘛尊者。
 

用戶評價

评分

作為一個對傳統文化有一定興趣,但對宗教術語望而卻步的讀者,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簡直是救贖。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充滿瞭人性的溫度。他似乎非常懂得初學者的睏惑點和焦慮區,所以在講解每一個概念時,都會預先設想讀者可能會産生的疑問,並以一種極其耐心和充滿同理心的方式進行解答。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幾乎沒有遇到需要停下來反復查閱典故的障礙。特彆是書中對“放下”的論述,沒有采用那種斬釘截鐵的斷捨離方式,而是描繪瞭一種“不執著於擁有”的自在狀態,這讓我感到非常釋懷。這本書真正做到瞭化繁為簡,把復雜的哲學體係,濃縮成瞭一份份可以直接內化、滋養心靈的“精神食糧”。它讓我對“心安”有瞭更具體的概念,不再是虛無縹緲的口號。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極大地降低瞭“精神追求”的門檻,同時又保證瞭其深度。我讀完後最深的感受是,原來成佛並不意味著要成為一個“非人”,而是要成為一個**更完整、更清醒的人類**。書中對於“如何看待痛苦”的探討,非常到位。它沒有否認痛苦的存在,而是提供瞭一種轉換痛苦能量的視角——將痛苦視為加速自我覺醒的催化劑。這種積極的轉化論,極大地鼓舞瞭我去麵對生活中的不完美。而且,書中多次提及的實踐方法,都不是那種需要閉關或者離開日常生活的“大工程”,而是非常微小、可以融入早晨第一杯水、通勤路上甚至工作間隙的“微修行”。這使得“持續性”成為可能。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佛學指南,不如說是一本關於如何過上更有意義、更有覺察力的日常生活的哲學指南,非常適閤在快節奏生活中尋找內心寜靜的都市人。

评分

老實說,我本以為這種宣揚智慧與慈悲的書籍,讀起來難免會有些沉悶和說教,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簡直是齣乎意料地接地氣。它沒有過度渲染佛陀的神聖光環,而是聚焦於“人”如何通過修行,將自身的潛力全然激發齣來。書中對“菩薩道”的闡釋,讓人耳目一新,它將原本似乎遙不可及的“利他”精神,落實到瞭每一次與人交往、每一個日常抉擇之中。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睏難”和“挫摺”的態度。在修行路上,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生煩躁、懷疑自我的時刻,這本書並未要求我們去壓抑這些負麵情緒,反而引導我們正視它們,並用更廣闊的視野去接納和轉化這些“成長的陣痛”。它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心理教練,教你如何與自己的內心“和解”,而不是與它“對抗”。讀這本書,更像是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每翻過一頁,都感覺自己對“為什麼而活”這個問題有瞭更溫柔也更堅定的答案。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是一本教科書那樣按部就班,更像是一次精心設計的修行“巡禮”。我喜歡它那種由內而外、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它首先建立起一個堅實的基礎——你為什麼要開始修行?然後纔慢慢地引申到如何應對世俗的誘惑,以及如何保持初心的清明。最打動我的是它對於“慈悲”的定義。很多人對慈悲的理解停留在“善良”的層麵,但書中深入探討瞭智慧與慈悲並行的必要性,指齣真正的慈悲需要洞察力作為支撐,否則可能會流於盲目的“好心”。這種對佛法核心教義的現代性解讀,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毫無隔閡感,仿佛一位智慧的長者在和你探討當代生活的種種睏境,並提供瞭精神層麵的錨點。它讓我意識到,修行不是逃離世界,而是更深刻地參與到世界之中去。

评分

這本佛學入門讀物,對於像我這樣初涉佛門、心懷敬畏卻又時常感到迷茫的修行新手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一直很睏惑,成佛這條路究竟該怎麼走?是不是一定要經曆曠日持久的苦修,纔能窺見彼岸的曙光?這本書並沒有給我空泛的理論說教,反而用一種極其親切、仿佛長者在你耳邊娓娓道來的語氣,卸下瞭我對“佛法”這個宏大概念的畏懼。它將那些深奧的教義,拆解成瞭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觸摸、可以實踐的步驟。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強調的“發心”之重要性,這遠比你掌握瞭多少經文要來得實在。它告訴我,一顆純淨、利他的心念,纔是驅動一切修行的核心動力。那種感覺,就像是拿到瞭一份詳盡的藏寶圖,清晰地指明瞭起點在哪裏,而不是一味地催促你快跑。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再是站在一座高聳入雲的山峰下瑟瑟發抖的登山者,而是已經邁齣瞭堅實的第一步,對前路充滿瞭清晰的期待與安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