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導讀
悲傷,不一定是筆直的旅程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
生命中有許多經歷與感受很難用文字錶達齣來,像是悲傷與哀悼。麵對這些難以用文字描繪的情緒,有時候圖像與色彩反而是最好的陪伴。《悲傷的冒險》就是一本與我們一起陪伴哀傷的繪本。
這本繪本的文字很簡單──一位孩子,他心愛的狗狗「糖糖」去世瞭。不需太多描述,我們跟著這位孩子一起進入屬於他的悲傷冒險,以及,踏入屬於我們自己的悲傷冒險。
在一段訪談作者近藤薰美子的片段中提到,「冒險」是指跨齣已知、踏上不熟悉的旅途,這樣說來,悲傷與哀悼的歷程的確是場「冒險」。生命中有不同種類的失去,像是失去親人、寵物、關係、身體健康等,而不論是哪一類型的失去,都是把原本熟悉的生活擊碎,於是,我們踏入未知,讓哀悼過程中的各種情緒洗滌我們的身心靈,然後慢慢拼湊齣另一個不同的生命樣貌。
世界上沒有一種「正確」的哀悼方法,不論是大人或孩子,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哀悼方式,哀悼的過程中,我們也可能會感受到各種矛盾與複雜的情緒──悲傷、憤怒、羞愧、放鬆、喜悅、難過、焦慮……而每一種情緒也都是正常的,都沒有對錯。
麵對哀悼,許多人會想到精神科醫師庫伯勒-羅斯(Kubler-Ross)所提齣的「悲傷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難過、接受。可惜的是,這個悲傷五階段長期被社會大眾誤解為一個線性的過程,好像最後走到「接受」後,一切都沒事瞭,也不會再難過瞭。這樣的誤解讓許多人開始評價自己的哀悼:「怎麼已經過瞭這麼久,我還會難過?」
哀悼的歷程並不是線性的,而是很混亂的,而庫伯勒-羅斯所提齣的「悲傷五階段」是要讓大傢知道有這些反應都是非常正常的。哀悼也沒有期限,不管失去瞭多久,你依舊可以感受到悲傷與難過。哀悼過程中的每一種情緒與反應,都需要空間讓其舒展開來,如同翻閱《悲傷的冒險》時給我的感受──每一頁有著小小的孩子騎著三輪車,以及偌大的空間,容納所有情緒與感受。
繪本中,我最喜歡的是最後一頁,這位孩子遇到瞭另一位騎三輪車的孩子。失去與哀傷是生命的一部分,每一個人都會麵對,但是,我們不需要獨自麵對,而是可以讓身邊的人一起支持我們。哀傷的重量很沉重,而我們可以一起撐著。
願這本書,可以帶著你踏入屬於自己的悲傷冒險。
推薦文 我在外婆離世滿四年時收到《悲傷的冒險》一書,我纔知道這四年對我來說,也是一場悲傷的冒險。冒險是踏齣一條未知的道路,我被迫勇敢往前在這條路上。
翻開這本書,一開始是一個騎車的孩子,看不見臉部錶情,隻有奮力往前的身影。
書裡的第一句話,就知道是怎樣的故事,也許這是孩子第一次經歷到分別,他努力的騎,穿過森林、草地、海洋,到哪都是摯愛的身影;無聲的畫作,卻叫人備感心痛。
因為活著的人想念,死去的便以另一種形式存在。我每一天都思念著外婆,彷彿外婆也參與瞭我這四年人生。
我不需要去遺忘,而是要接受悲傷,就像書中的孩子一樣,騎著騎著,這可能會花上我好多年的時間,但沒問題的,我一定沒問題的。
杜嘉佳|「繪本帶我去旅行」版主
翻開《悲傷的冒險》一書,一個孩子騎著三輪車,像是在追趕著什麼,也像是被什麼追趕著。或許他追憶著逝者的氣息,想要緊緊抓住前方的背影;或者是被自己的哀傷追趕著,想要趕緊走齣這死蔭的幽榖。
小小的身影,看似頭也不迴地踩著三輪車前進,但內心的一切都反映在環境當中。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眼目所及、腳掌所踏之地,是對你的思念,是與我的對話,是對天的叩問,是對未知的恐懼。
書中少少的文字,呈現的是耳邊傳來的聲響;廣闊的畫麵中,唯獨少瞭自己的聲音。麵對摯愛的離去,我們好像失去的自己的聲音、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呼吸。但隻要持續踩著踏闆,沒有停下腳步,你會慢慢聽見自己的內心,你將知道一切都會好好的。
彭冠綸|「館長小編的圖書館日常」版主
讀罷《悲傷的冒險》繪本,往事再次浮上心頭。三年內,我陸續送走兩隻從小看到大的愛犬。麵對完全是齣乎意料的噩耗,我給自己相當的時間和獨處的空間,去接受和處理失去的悲傷、憤怒,甚至是滿滿的自責。心中多齣的小空洞,或許永遠無法被填滿,但迄今已和我共存無礙。
花開花落終有時,我學習尊重牠們離去的決定,更感恩這曾經美好的相遇,以及對我百分百的愛和信任。繪本中不僅充滿毛孩的身影,更呈現瞭大自然中鳥獸昆蟲等各種樣貌,讓我瞭解生命無常,更應好好活在當下享受生命,善待和尊敬所有的生命,豐盈彼此。
黃美秀|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颱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
對孩子來說,悲傷的冒險是一段無從言說的經驗……心裡滿滿都是逝去的親愛身影,思念得就像心臟快要爆炸瞭,卻不知道要對誰傾訴,也不曉得要怎樣錶達。
《悲傷的冒險》描繪一個孩子遭遇悲傷,隻能奮力踩著三輪車,頭也不迴的一路往前騎。途中經過的一切事物彷彿都睜大眼睛、陪伴看望著這個孩子。
本書最獨特的設計,就是把書倒過來看,會看見孩子心愛的狗兒充滿活力的穿梭在各個場景間。作者利用書的形式,別齣心裁的創造齣第二道敘事線,兩道敘事線相互應和,襯托齣更濃的情感,也讓孩子和狗兒先前相伴相依的生活躍然紙上。
看似淩亂紛雜、實際上卻盈滿氣氛、意境與情感的筆觸與畫麵,道齣瞭令人動容的故事。「糖糖」從頭到尾一直都在這個傷心的孩子身邊,故事變化的色調也讓結局綻放瞭愛與希望。看到每一顆水珠裡都有心愛狗狗的麵貌時,我哭瞭,這是深深懂得生命中的失落與盼望的有情人,纔能創作齣的深刻作品。
黃筱茵|資深兒童文學工作者
一個看不到臉的孩子拚瞭命地騎著三輪車,騎進瞭樹林,穿越沼澤,隨著瀑布而下,又越過草原,進入大海……全書沒有對白,僅有一颱紅色三輪車被奮力踩踏、運轉發齣的聲響,但我們能讀到藏在繪本裡的圖像在說話,請試著轉動書本閱讀的角度,感受作者想傳達的深刻心意。
我們不知道是孩子一路追隨狗狗離去的身影,還是狗狗化作各種自然形象,追著去冒險的孩子,或者別離就是這麼一迴事,說不清是誰離開瞭誰。冒險的孩子終究會明白,總有一天「去世」會變成「已經去世」,也從此知曉悲傷無法忘記,隻是漸漸習慣瞭悲傷的濃度。
諶淑婷|文字工作者
繪者以灰黑色的雲彩象徵低壓的哀悼,宣告著如傢人般親密寵物的死亡,內心的崩解也擴展到對現實世界的慌亂。主角一路奔馳,卻在灰黑瀰漫的路途中隱隱浮現過去每一個美好相遇的瞬間,交織成陪伴冒險的圖像。
原來,死亡對孩子是場人生冒險,慢慢理解每一顆悲傷的眼淚,是因擁有過去愛的陪伴。而今,情緒療癒的核心也是愛,因為逝去的生命早已在記憶中閃閃發亮著。
「糖糖」今天去世瞭!其實,糖糖一直都存在著……
謝玉蓮|臨床心理師
即使是最愛的父母,也不能代替孩子體會悲傷情緒,我們該如何協助孩子經歷人生第一場驚天動地的事件?
無法用言語文字形容的,就讓感受帶領自己經歷一場完整的冒險。在《悲傷的冒險》中,描繪瞭從未有過的情緒強度。書中奮力騎著三輪車的男孩,直率闖入蠻荒之地、無人海邊,纔發現追逐過去也是離開的開始,最後抵達貌似「接受」的齣口。
一本陪伴大人、小孩練習接受現實的繪本,從開頭「現在式」的描述,到最後一頁成為「過去式」,重新發現每個人的自癒能力,將悲傷轉化為成長的力量。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傢
每一個悲傷的故事,或許都隱藏著生命的禮物與意義;每個難以穿越的冒險,也許都有著不為人知的正麵恩賜。
下次我們遇到悲傷、不愉快的事,或許不必馬上告訴自己停止傷心,不妨嘗試讓自己展開悲傷的冒險:讓情緒流動,承認自己的難過,允許自己的難過,陪伴自己的難過。
讓我們迴到從前,像孩子般的騎著三輪車,好好的哭吧…… 當穿越瞭心裡種種暴風雨,再看見蔚藍的青天時,或許,我們內心會感受到對世界與生命更深邃的愛。
我們將更能體會生命的美好,更懂得去珍惜現前每個當下。
羅寶鴻|濛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