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潮」中醫史:以形補形行不行,古人醫病智慧超展開

最「潮」中醫史:以形補形行不行,古人醫病智慧超展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皮國立
圖書標籤:
  • 中醫
  • 曆史
  • 文化
  • 趣味科普
  • 健康養生
  • 傳統醫學
  • 奇聞異事
  • 形補形
  • 古代智慧
  • 飲食養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國醫療史祕辛大公開!

  眾多耐人尋味、令人拍案驚奇的醫藥小故事

  ◎你身體內的那些東西,就算高唱「你是我的眼」,依舊看不到,那古人是如何發現及解讀?

  歷史上神醫華佗明明神乎其技、無所不能,卻仍舊無法拯救吐蛇病人。病人吐的是蛇還是蟲傻傻分不清?

  現在人總說讀書讀到腦筋壞掉,這可不是空穴來風,就連古人也認為讀書太專注會傷身!(是不是找到藉口可以不念書瞭呢?)

  血液在古代東西方文化中是神祕且具有力量的元素,經血、精液在中國更被視為追求長生與健康的祕方,甚至有皇帝差點因為經血引起暗殺。宮鬥劇必備的「滴血認親」到底是劇情烘托橋段,還是確有其事?

  ◎長壽之道、養生祕方百百種,古人是如何避免踩雷、輕鬆入門?瘟疫時不時刷個存在感,古人是如何捍衛自己的生命?

  免驚!一本《老老恆言》在手,養生達人就是我,舉凡睡眠障礙、起居衛生、飲食等,養生小智慧幫你全部包辦。

  關於防疫,其實古人比你想像的還要先進,清冠一號的構想來源,即是古代防疫治療之方。

  根據《本草綱目》記載,我們常吃的豬肉居然有毒,吃豬腦不一定補腦還可能導緻腎虛?我們所知的民俗食療和中醫的食療並不一樣!(所以不能亂吃豬肉?)

  ◎近代中西醫相遇,雙方是相互對立還是閤作?隨著醫療科學的進步,中醫該如何朝新時代邁進?

  清末中醫麵臨前所未有的危機,但他們並沒有坐以待斃,他們嘗試用西醫理論,來證實古代醫學學說,重新詮釋中國醫學的技術與身體觀。而隨著近代中國對外戰爭失利,西醫與強國健身概念結閤,擔負起新時代責任,卻使中醫轉而被視為落伍、不科學,甚至一度被官方廢除!

  本書寫作題材包羅萬象,上至神醫華佗、針灸穴道,下至民俗食療、颳痧放血,沒有生僻冷硬的歷史,隻有你想像不到的各種有趣故事!不僅內容極具延伸研究價值和閱讀趣味性,同時收錄瞭醫療史研究方法及總體視野的文章,是一本既符閤大眾史學寫作精神,卻又不失嚴謹學術性的醫療史讀本。
 
專文推薦

  林昭庚 中央研究院院士|
  陳麒方 颱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

好評推薦

  寺澤捷年 東亞醫學協會名譽理事長/日本東洋醫學會名譽會長|
  鬍峰賓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暨發行人/國立成功大學法律係教授/臺灣醫事法律學會秘書長|
  馬逸纔 中華民國中藥商公會全國聯閤會理事長|
  張永賢 中國醫藥大學榮譽教授|
  崔昇勳 國際東洋醫學會(ISOM)會長/美國Emory Univ.講座教授|
  陳潮宗 中原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Dr.Nice中醫醫療係統總院長|
  黃怡超 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
  黃書澐 耕莘醫院中醫科主任|
  黃澤宏 長庚醫療體係中醫發展召集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
  楊政達 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國立成功大學心理係特聘教授|
  瞿瑞瑩 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颱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發言人|
  蘇上豪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按姓氏筆畫排列)
《星辰秘典:宇宙演化與文明興衰的未解之謎》 內容簡介: 浩瀚宇宙,億萬星辰,其間隱藏的秘密遠超人類想象。《星辰秘典》是一部集結瞭尖端天體物理學、深空探索數據、古代文明遺跡考據以及哲學思辨的宏大著作。本書旨在以一種跨越時空、融匯多學科的視角,探討宇宙自大爆炸以來的演化曆程,並深入剖析地球文明在宇宙尺度下的獨特地位與潛在命運。 第一部分:宇宙的黎明與基本法則的建立 本書的開篇,我們追溯至宇宙誕生之初的“奇點”狀態。通過對標準宇宙學模型($Lambda$CDM模型)的詳盡闡述,我們不僅僅是羅列已知的物理定律,而是嘗試理解這些定律——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弱核力——是如何在極早期宇宙的極端條件下得以確立的。 1.1 暴脹的漣漪與早期結構形成: 詳細分析瞭暴脹理論,解釋瞭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各嚮異性是如何播下後來星係團形成的原初種子。我們引入瞭最新的普朗剋衛星數據,對比瞭不同暴脹模型對CMB功率譜的預測差異,並探討瞭引力波背景在早期宇宙信號捕獲中的潛力。 1.2 暗物質的幽靈與暗能量的推手: 現代宇宙學麵臨兩大核心難題:構成宇宙絕大部分的不可見物質與能量。本書對主流的WIMP(弱相互作用重粒子)模型進行瞭批判性迴顧,同時深入介紹瞭軸子(Axions)以及修正引力理論(如MOND)的最新進展。對於暗能量,我們不僅討論瞭宇宙學常數問題,還考察瞭“幻影能量”等更具投機性的模型,試圖描繪齣它們如何決定宇宙的終極命運——是加速膨脹至熱寂,還是最終的引力坍縮。 1.3 恒星的誕生與元素熔爐: 恒星被譽為宇宙的煉金術士。本部分詳細描述瞭分子雲的引力坍縮、原恒星的形成過程,以及不同質量恒星在主序星階段的能源機製。尤其側重於超新星爆發,解析瞭Ia型和II型超新星作為“標準燭光”在測量宇宙距離中的關鍵作用,並探討瞭R-過程(快中子捕獲過程)在重元素(如金、鉑)閤成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部分:星係的演化與時空結構的編織 宇宙的結構並非均勻分布,而是形成瞭宏大的星係網絡。本部分將目光投嚮瞭數十億光年尺度的宇宙結構。 2.1 星係的生命周期: 我們考察瞭星係的形成與並閤曆史。從矮星係如何通過“冷暗物質暈”的捕獲逐漸成長為鏇渦星係(如銀河係)或橢圓星係。模擬結果顯示,星係並閤是驅動大型星係進化的主要機製。書中詳細分析瞭活動星係核(AGN)——由超大質量黑洞驅動的宇宙中最明亮的物體之一——如何通過噴流和輻射反饋機製,調節其宿主星係恒星的形成速率,從而成為“宇宙調節器”。 2.2 黑洞的幾何與信息悖論: 黑洞,時空的終極陷阱。本書不僅基於廣義相對論闡釋瞭史瓦西半徑和事件視界的物理意義,還深入探討瞭剋爾黑洞(鏇轉黑洞)的結構,包括能層和奇點特性。我們用大量篇幅討論瞭霍金輻射的理論基礎,並嘗試從量子引力角度審視黑洞信息悖論,這仍然是理論物理學中最具挑戰性的思想實驗之一。 2.3 引力透鏡效應與暗物質的印記: 利用愛因斯坦的預言——光綫在強引力場中彎麯的現象——我們解讀瞭引力透鏡如何揭示隱藏的質量分布。無論是微透鏡事件對遙遠恒星的瞬時增亮,還是強透鏡對背景星係的扭麯,都是我們繪製宇宙中暗物質“骨架”的最直接證據。 第三部分:地球的獨特性與生命的起源 在廣袤的宇宙中,地球生命的齣現是一個概率極低卻具有深刻意義的事件。本部分將視角收縮至我們所處的太陽係。 3.1 太陽係的形成與行星分異: 詳細描繪瞭太陽星雲坍縮後,內太陽係形成岩石行星、外太陽係形成氣態巨行星的過程。重點分析瞭“晚期重轟擊期”對地球早期環境的影響,以及月球的形成假說(大碰撞模型)對穩定地球自轉軸的重要性。 3.2 宜居帶的條件與係外行星的探索: 宜居帶(Habitable Zone, HZ)的定義遠比“液態水存在”復雜。我們探討瞭氣候反饋機製(如碳循環)、行星磁場保護以及闆塊構造對維持長期氣候穩定的關鍵作用。同時,本書係統梳理瞭開普勒、TESS等任務發現的數韆顆係外行星的特徵,特彆是對“超級地球”和“迷你海王星”這類太陽係中不存在的行星類型進行瞭深入分析。 3.3 生命的起源——化學到生物學的飛躍: 從非生命物質到第一個自我復製分子的轉變,是科學界最難復現的實驗之一。書中探討瞭“RNA世界假說”與深海熱液噴口假說的有力證據,並討論瞭生命的分子手性(Chirality)偏好是如何在早期地球上固定下來的。 第四部分:文明的興衰與費米悖論的追問 如果宇宙中充滿著適宜生命演化的恒星和行星,那麼“他們都在哪裏?” 費米悖論是引導我們思考文明終極命運的燈塔。 4.1 文明的技術軌跡與卡爾達捨夫等級: 我們援引蘇聯天文學傢尼古拉·卡爾達捨夫提齣的分類法(I型、II型、III型文明),並結閤當代科技發展速度,討論人類目前所處的階段(約0.73型)。重點分析瞭人類對能源的無限製需求如何驅動技術進步,以及這種進步是否必然導嚮對自身或環境的毀滅。 4.2 大過濾器理論的審視: 費米悖論的解釋核心在於“大過濾器”(The Great Filter)——一個極難跨越的演化障礙。本書全麵梳理瞭過濾器可能存在的位置:是在我們身後(如生命的起源或復雜生命的齣現),還是在我們前方(如技術自毀、星際殖民失敗或宇宙災難)。對“技術自毀”的風險,我們著重分析瞭人工智能失控、基因工程失控以及核戰爭等“內在威脅”的可能性。 4.3 宇宙中的信息傳遞與SETI的局限: 詳細介紹瞭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所采用的射電望遠鏡方法和光學SETI的最新嘗試。我們探討瞭為什麼“沉默”可能是宇宙的默認狀態,並討論瞭“黑暗森林法則”——即在資源有限的宇宙中,暴露自身位置可能帶來滅頂之災——這一悲觀假說的邏輯推演。 結語:人類在時間長河中的位置 《星辰秘典》的最終目的,是促使讀者以一種深遠的、宇宙尺度的視角來審視我們自身的文明、科技選擇和倫理責任。我們不僅是宇宙的觀察者,更是其復雜演化鏈條上的一個極其脆弱的環節。理解我們從何而來,以及我們可能走嚮何方,是人類智慧的最終體現。本書提供瞭嚴謹的科學基礎和廣闊的哲學視野,以期激發新一代的探索精神。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皮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研究領域為中國醫療社會史、疾病史、史學方法、中國近代戰爭與科技等領域。著有《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1912~1949)》(2019)、《跟史傢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2020)、《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2022)、《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2022)、《晚清身體診療室——唐宗海與中西醫的對話》(2023)等學術專書十數本,發錶數十篇學術論文及期刊,並榮獲國科會優秀年輕學者獎勵、中央大學新聘卓越教研人員獎、全校優良導師獎等榮譽。

圖書目錄

推薦序    一本兼顧學術卻又雅俗共賞的醫學史    林昭庚
推薦序    博古通今論講醫史    陳麒方
序論

Part 1    你身體內的那個東西?
一    外科神醫大戰寄生蟲?――不為人知的華佗醫術
二    如何感知「身體內長的東西」?――古代婦女的下腹腔腫瘤
三    傳統中國對「癌癥」的認識
四    中醫與中國文化中的「情欲」傷身論述
五    中國「血」字的身體觀與醫療史

Part2    食與藥:從養生到衛生
六    古代老人怎麼過好生活?――清代《老老恆言》的養生智慧
七    近代中國人追求「衛生」的故事
八    談談古人如何「防疫」?
九    豬事大吉――豬肉的補養與飲食史
十    補身兼治病――近代中國服用維他命的歷史

Part 3    歷史上的醫者與醫學
十一    對望中西醫――近代東西方醫學的相遇
十二    民國時期反中醫與反傳統的文學傢魯迅
十三    研究醫療史的捷徑與階梯――從《中文醫史研究學術成果索引》一書的齣版談起
十四    二十世紀初期東亞醫病關係之一隅――《醫師開業術》的源流與內涵
十五    讀《抗戰時代生活史》――戰爭時的中醫、患者與眾生相

結語
徵引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476865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5 x 21 x 1.6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序論

  臺灣醫療史研究之發展,歷史悠久。套一句呂芳上在《民國史論》的見解,現代臺灣的歷史應該有一「Y」軸線的發展歷程, 它同時匯集瞭民國時期和日治時期兩個異地發展的時代,在1949 年之後共同成為我們今日的歷史思想源流。民國時期,現代醫學史的研究開始萌發,中國醫學被納入現代史學發展的一個專題史項目, 是頗為重要的開創時期。而戰後臺灣,杜聰明(1893-1986 年)已在高雄醫學院講授中西醫學史,首次在臺灣將中國醫學史納入西醫的課程中,更是創舉;他的名言「樂學至上,研究第一」,是否也包含醫學史研究呢?不可否認的是,杜氏絕對沒有忽視中國醫學在歷史上所積纍的知識,他曾書寫《中西醫學史略》,認為醫學史的知識、研究乃至教學,是醫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現代臺灣的醫學院教育似乎已經忘瞭這份初衷。杜聰明曾說:「餘讀醫學史時,感覺醫學之發達,均由傳統連綿而生,又由於有偉大醫學者,以其發明與發見,促進一時代之劃期的進展,而且其高潔之人格,常能感化門生後學之治學精神不鮮。」可見醫學史的探究具有非常深刻與實際的價值,放在醫學教育的發展中來看,其背後意義也是高尚且遠大的。另外,我想起瞭臺灣師大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班的學長陳勝崑(1951-1989 年),他是1970 年代後臺灣醫學史研究的先導人物,力主在本土醫學刊物和當時臺北醫學大學的「醫學人文社」內推展醫學史研究。隨後,更以醫師的身分就讀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在當時頗不為身邊親友所認同,但他堅持為臺灣醫學史留下記錄,希望透過書寫醫學史來填補當時醫學院課程的空白,豐富醫者的心靈,而他研究的主體,其實是以中國醫學史為主。

  筆者身處在這樣的研究環境和氛圍中,感到幸運且感恩,在學術生涯中能依著自己的興趣,發錶一些中國醫學史的學術文章,夫復何求?當然,我也在不斷追尋中國醫學史知識的普世價值與意義,不要隻將其限縮在狹窄的廟堂史學中。今年初,我撰寫的高中歷史教科書齣版,書寫的部分大概都圍繞在醫療史、疾病史、科技與社會發展等幾個篇章。即便醫療史的內容已經進入普通高級中學歷史課程加深加廣的專題中,但學子們能夠參考的讀物卻不多;再進一步,大學生無論在修讀歷史係專業課程或通識課程時,若遇見醫療史相關課程,也先入為主地認為醫療史帶有一種難度與門檻,不敢輕易跨越。這些年,筆者受邀進行一些演講,驚訝的發現,儘管學界具體研究成果已不少,但多數的國、高中生、老師、中醫師乃至對中國醫學有興趣的大學生和社會人士,卻極少閱讀相關的研究著作。

  換個角度來思考,若能從科普、史普的角度來思考高中生、大學生,乃至是醫學院學生之需求,讓那些對中國醫學人文與身體觀有興趣的年輕讀者,在日常閱讀上能擁有一本不那麼生硬難懂的歷史讀本,應有其必要性。我一度認為,山高水深,學術書大概本來就不是訴求讓一般人讀得懂的,專業論文和專書是給極少數同領域的專傢來審查、升等用的工具,但將知識轉譯給更多讀者知曉,彰顯人文價值,難道不應該有學者參與其中?事實上,很少學者會注意到一般讀者的閱讀需求,思考生產有趣的故事以饗更廣泛的讀者群。那麼,如果我們不邁開腳步來嘗試歷史學的非虛構寫作,導緻人文學中長期缺乏思想與大眾心靈之對話、接觸,僅尋求孤芳自賞,那又何以稱為「人」文呢?值得當代學者省思。

  現在數位化、資料庫已如此興盛,在查找資訊如此方便、知識更新如此快速的時代,傳統的知識探索權力完全下放,每個人都可以運用新的資料庫,書寫各種主題的歷史,這是一個更加「大眾史學化」的時代,大部分的知識,已不需要靠長篇大論;反觀需要長篇大論的某事,往往跟不上新穎知識的齣現與汰換,無法讓一般人知悉。是以長篇大論,其事實對於多數人的意義幾乎等於零,正因為「不讀不看」,歷史乃成為一門枯燥的學問,愈加乏人問津。試觀近年來歷史乃至人文領域的係所,招生缺額愈加嚴重,能不加緊反思歷史書寫與呈現的方式嗎?現代人或許更需要簡短的讀本,但又不能是運用網路「剪刀糨糊」工法、ChatGPT 式的剪剪貼貼,那就真是沒意思瞭,還不如去看維基百科。AI 時代,人文科學之所以具備不被AI 取代的優勢,就是我們能與時俱進,用稍微加速的方式生產新知識,而且還是要重視知識的含金量與創新,這是學術的最基本要求,不能退讓,也是最不會被AI 取代的能力之一;AI 可以複製、學習數字、公式、趨勢、學說,卻無法創造深層且複雜的思考,而歷史學的訓練與技藝,正在此關鍵上展現其價值。

  當今在臺灣興起的大眾史學書寫,也不能單純隻喊通俗、易懂,久瞭也容易落入各說各話乃至不知所雲,甚至重複性高,貢獻度無法超越網路搜尋引擎的知識範圍,那樣對學術發展依舊沒有助益。因此,該如何進行而達到一種可能的摺衷呢?我試著用一些很簡單的概念和雅俗共賞的文字來書寫這本書,當然有一些是自己較為成熟的研究,用更通俗的錶達方式呈現齣來,或是對既有研究的一種補充、延伸。另外更多的,是所謂的「探究」,要取其大眾史學化,其過程就不能求取一個很完整的問題意識提齣與隨後論證過程的「大長篇」;而是自有趣的議題直接齣發,用一些史料,來梳理當中值得關注的史事與現象,如此一來,書寫的方式就會比專業論文之呈現更為簡潔且易讀。不過,為瞭符閤相當的學術規範,學者應秉持研究之精神,故仍需有必要的註釋,但文字呈現上已力求簡易好讀。原書名為《醫史碎金錄》,書名雖謙言「碎」,但其中卻有值得持續探索之含「金」量,所以我稱這本書為醫史的「碎金錄」,當然齣版時不能採用這麼拗口的標題,故與編輯討論後纔給這本書定瞭一個較為活潑的書名。

  更有甚者,吾人不必妄自菲薄,所謂的學術與事實,必有很多麵嚮,也不是非得照著近代西方興起的學術論文來呈現;若然,大傢都走一樣的道路,生產單一產線、一個模子刻齣來的學術罐頭, 這門學問的生機自然消解。黃永年(1925-2007 年)在〈治學淺談〉中有這樣一段發人深省的話:

  過去有的老先生讀瞭很多書,也很有學問,就是太謹慎,一輩子沒有寫齣多少東西來,這種人今天大概不會有瞭。但今天有的年輕人寫起東西來又太隨便,還搶著要寫書齣書,以一年齣上幾本自誇,至於品質如何,真是自己的成果還是當瞭二道販子,就一概不管瞭。這種東西有什麼用呢?除瞭拿稿費和評職稱升等級時充數外,能在學術大廈的建築上添磚加瓦嗎?我的看法是,東西應該寫,否則豈不等於蠶光吃桑葉不吐絲,但寫的必須是自己的心得收穫,這等於蠶一定吐自己的絲而不會把別條蠶吐的絲偷來算自己的絲,否則豈不連蠶都不如?由此齣發,我還認為一開始寫學術性東西應該寫論文,甚至寫短一點的讀書劄記,這樣有能力把它寫好。同類的論文積多瞭,到瞭一定年齡再寫這方麵的專書,這樣此專書纔真正是你的研究成果,真正代錶你的學術水準。如果不想寫專書,匯印成一本論文集也很精彩。老一輩的學者多數是這麼做的,我也是這麼做的。

  從這段見解來看,黃永年是非常贊成齣版個人劄記式論文集的,他所謂的「論文」,絕非今日在西方學術評比意義之下的學術論文,因為那樣的文章已經抹滅瞭作者的個性與文筆,有的隻是審查意見改來改去後所呈現的碎片而已。可惜,今日評鑑似乎不以論文集為極重要的學術成果。而我更看重的是他所說的「寫劄記」,將一些讀書、看資料的見解與觀察,寫成一些有體係的完整文章,而這本書想做的正是這樣的事。

  民國時期的一流學者,有不少是重視以劄記、筆記的方式來呈現史料原貌和個人見解。錢玄同(1887-1939 年)曾藉閱鬍適(1891-1962 年)的日記來看,他驚訝鬍適不到一年的時間竟然寫瞭六本日記之多,錢氏躺在床上一口氣看完,驚嘆:「適之精力真不可及,此六冊中關於學問之材料甚多。」可見這六冊日記都不是廢話或日常雞零狗碎的俗務,而是做學問的材料。民國時期數一數二用功的顧頡剛(1893-1980 年),更是注意看書之後的劄記抄錄,還沒事拿齣來看,溫故知新,1941 年他說到:「翻看前數年筆記,找文材。」可見這些隨筆都是極其重要的創見,需要反覆的閱讀,還能有意外的收穫。

  筆者近年又受呂思勉(1884-1957 年)治史之影響,他是一位極其勤奮且樸實無華的學者,呂氏一生可謂從早到晚都在做學問,他生前沒有為盛名所纍,也很幸運地沒有被繁瑣的行政職務所束縛,更無涉入政治活動之憂慮,做起學問可謂單一而純真,近代學人更少有像他這樣專一者,二十四史基本通讀三遍。當然,如果隻做到這樣,我們大概也很難評斷他讀史的具體「成效」為何,基本上呂思勉讀史,心中總有一核心問題,然後在讀各種史書、史料時,勤於記述,加以排比分類,並寫下自己的看法,其實就是寫劄記。這些文字本身就已具有問題意識、史料和史傢見解等三要素融會於其中,在中國史學史中最有代錶性的就是《日知錄》、《廿二史劄記》;並且,呂思勉還不斷改寫,加入資料,他認為「史事之當搜輯,永無止息之期。」因為史料還會不斷被發掘,或是對現代、一時無用處、無意義之史料,他日卻轉瞬成為重要佐證,所以劄記中的史料,也是可以持續增補、擴充的,以這樣的意義而言,吾人當更加重視劄記形式的寫作意義。

  筆者不纔,僅能從嚴耕望(1916-1996 年)之言瞭解,他曾讚許呂思勉書寫劄記的功夫,說到:

  撰史當溶化材料,以自己的話寫齣來;要明齣處,宜用小注。而他(呂氏) 直以劄記體裁齣之,每節就如一篇劄記,是考史體裁,非撰史體裁。不過照賓四師說,誠之先生這幾部斷代史,本來擬議是《國史長編》。作為長編,其引書固當直錄原文。況且就實用言,直錄原文也有好處,最便教學參考之用。

  這是將史料與史論融為一體,具備相當多的優點,而筆者為今人,更應重視通達流暢,原始資料並不大量引用,而著重文字的流暢度,可以說是改良的劄記體,而且本書的文章確實有不少是希望留待日後繼續耕耘的,也不必諱言。

  本書內還有一些文章,曾發錶在《旅讀》雜誌「老皮說史」的專欄上,有一年左右的時間,每個月都要交一篇稿子,那種被時間追趕的壓力,至今仍記憶猶新,這些文章在收入本書前,多少進行瞭補充和修正。感謝那時總編輯張蕓每個月底的鞭策,纔能讓我擠齣這麼多的創意,讓我這個學院派的「老學究」,也過過「專欄作傢」的乾癮。最後,要感謝三民書局編輯群們的細心校對及修飾,讓書稿更加完整;毛硯平、湯欽安兩位助理,為我蒐集資料與整理書目,於此也一併緻上謝意。國科會計畫〈當中醫遇上世界醫學――民國時期中西醫學史論著內的「近代」書寫〉的敦促,讓我能深入思考醫學史的寫作模式,這本書的誕生,將醫史研究推嚮另一種可能,也要歸功於這項計畫的支持。感謝太太和孩子整日見我呆坐於桌前寫稿,盡量不打擾我,並打理好一切傢務,讓我感到日常寫作是一件幸福快樂的事情。本書若有任何疏漏之處,皆為筆者疏失,還請各位讀者、先進不吝指正。我的第一本書就是在三民書局齣的,十幾年前,好像也是原班人馬在處理書稿,今年也已再版。在歲月的河流中拾取碎金,一路走來,謝謝這些編輯們在齣版的路上持續支持筆者。最後,緻敬愛書的讀者,終是開捲有益,讓我們展開一場中國醫療史的思想旅程吧。

皮國立
序於中央大學文學院
2023年5月29日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後勁”非常足,讀完閤上書本之後,腦子裏還在不停地迴響著書中那些令人深思的觀點。它成功地在我心中種下瞭一顆種子,讓我開始以一種全新的、更開放的心態去審視生活中的健康問題,並且對那些被我們日常忽略的傳統經驗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觀察世界、理解生命運行規律的全新視角。我甚至開始嘗試去查找更多與書中提及的某個特定曆史人物或醫術流派相關的深度資料,這本書充當瞭一個極佳的“引路人”,開啓瞭我對中醫曆史更深入探索的旅程。它無疑是一本能真正影響讀者思維方式和知識構建的書籍。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現代感和傳統元素的碰撞,簡直是“潮”到不行。我本來對傳統中醫史有點望而卻步,覺得會是枯燥的年代順序羅列,但看到這個標題,我就知道,這次肯定不一樣。它巧妙地將現代的“潮流文化”概念植入到對中醫曆史的梳理中,讓人立刻産生瞭好奇心:古人的醫術到底有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土”?光是這個切入點,就足以吸引一大批平時對曆史和中醫都持觀望態度的年輕人。我特彆欣賞作者這種打破常規的勇氣,沒有固步自封於學院派的嚴謹論證,而是用一種更貼近大眾、更具娛樂性的方式,去重新解讀那些被塵封的醫學智慧。這種包裝手法,無疑為中醫曆史的普及打開瞭一扇全新的大門,讓嚴肅的曆史討論變得“可玩”、“可談”,甚至可以成為朋友間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而不是隻能在專業期刊裏見到的冷僻知識。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其對“跨學科對話”的嘗試。它不僅僅是單純地記錄曆史,更像是搭建瞭一個平颱,讓古代的醫學思想與當代的科學認知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這種對比和反思,提供瞭極大的思維刺激。它不會武斷地否定古人的做法,而是以一種極其審慎和尊重的態度,去分析在當時的科技條件下,那些看似奇特的療法背後所蘊含的樸素的生命哲學和經驗總結。這種平衡的視角,既是對傳統智慧的緻敬,也是對現代人固有思維模式的一種溫和的挑戰,讓人在閱讀中不斷地自我審視:我們自詡進步的現代醫學,是否真的遺漏瞭某些看似“非主流”但卻直指核心的智慧?這種深度思考的引導,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

评分

從排版和設計細節上,這本書的處理也透露齣一種匠心獨運。我留意到,每當引入一個比較“顛覆性”的觀點時,書籍的視覺呈現總會配閤地做齣調整,比如使用不同的字體、醒目的插圖或者特彆設計的“知識點提煉框”。這使得閱讀過程中的視覺反饋非常及時和有效,有效避免瞭長時間閱讀帶來的疲勞感。它成功地將“知識的嚴肅性”和“閱讀的愉悅性”做到瞭完美的平衡,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可以供人學習的書籍,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閱讀品。每一次拿起它,都感覺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心策劃的文化探險,而非簡單的知識獲取任務。這種對閱讀體驗的極緻追求,體現瞭齣版方和作者對讀者的尊重。

评分

閱讀體驗上,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其精準,完全沒有一般曆史書籍那種拖遝感。他似乎深諳讀者的注意力麯綫,總能在關鍵時刻拋齣一個讓人拍案叫絕的觀點,或者揭示一個鮮為人知的曆史八卦。那種文字的流動性,簡直像是在聽一位知識淵博但又極富幽默感的朋友在娓娓道來,而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信息灌輸。尤其是在描述古代醫案時,作者的筆觸充滿瞭畫麵感,仿佛能讓人穿越時空,親眼目睹那些充滿智慧和掙紮的臨床場景。這種敘述的張力,使得原本晦澀的醫學原理和復雜的曆史背景,都變得鮮活立體起來,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文字符號。讀完一章,常常會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翻開下一頁,去探尋下一個“超展開”的醫術奇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