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設計大師力【暢銷經典版】:職人學、座右銘與生涯規劃

平面設計大師力【暢銷經典版】:職人學、座右銘與生涯規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卡蘿琳.羅伯茲
图书标签:
  • 平面设计
  • 设计理念
  • 职业规划
  • 设计师
  • 设计大师
  • 职人精神
  • 经典
  • 励志
  • 艺术
  • 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線上課程「彭星凱論設計|改變觀看視野的思考與實作」※
指定參考書籍

提出設計師宣言∣創辦TED∣提倡休假力量
Pink Floyd專輯、I❤NY、IBM LOGO、英國交通識別、網格系統
【1915-2017˙跨百年精選】
平面設計大師的勵志人生學
巔峰之作+座右銘+彼此點評=讀了精華版的平面設計史

在圖文資訊傳播爆炸的今天,我們必須要問,平面設計的價值究竟是什麼?

聶永真、何佳興、彭星凱等台灣平面設計11人┼專業4人──讚賞推薦

保羅•蘭德、Saul Bass、Otl Aicher、田中一光、
橫尾忠則、五芒星、施德明、MM/Paris、嬉皮諾斯底……
看見他們的追求與路徑!收錄77位平面大師的生平,理念及生涯
※入選5分鐘讀設計「這20本書,大大升級你的風格」選書※

  ∎令人好奇的平面設計師故事
  ●發揮平面設計的專業,二戰時期為猶太人假造證件的人道設計師──威廉•桑德伯格
  ●用詩人與商人的語言,賈伯斯與無數平面設計師尊敬的識別設計教父──保羅•蘭德
  ●60年代的設計偶像,抹除平面設計與觀念藝術分野,為滾石樂團設計出最吸睛專輯──羅伯•布朗瓊
  ●當仁不讓提出設計師宣言「優先事物優先」,用設計改變世界,始終信仰自身理念的革命設計師──肯•加蘭
  ●斜槓設計師第一把交椅,創辦TED演講致力於資訊傳達設計的建築師──理查•索爾•伍爾曼
  ●日本安迪•沃荷,融合神祕學與迷幻風意象,與現代主義背道而馳──横尾忠則
  ●不被金錢支配、活出自我理想,《Joy Division》第一張專輯的偉大設計師──彼得•薩維爾
  ●玩弄設計的第四道牆,包辦Pink Floyd及大咖樂團的專輯設計,不惜做出一隻9尺巨大豬汽球,只為拍一張專輯封面照──嬉皮諾斯底
  ●站上TED Talk,暢談「休假的力量」、創造幸福的7條定律,不惜關閉工作室一年,保持創作能量的葛萊美獎專輯設計師──施德明
  ●他們之中,有人擅長業務,有人專長得獎,有人讓客戶買帳,拿相同薪水,獲利能力差距三倍,但人人都扮演重要角色的成功設計事務所經營之道──五芒星

  ∎為理念行動,他們的人生是一則則難忘的動人故事
  平面設計門檻不高,在圖文資訊傳播爆炸的今天,我們必須要問,平面設計的價值究竟是什麼?平面設計的演變與設計史的脈動息息相關,於生活中無所不見,但我們對於成為一位平面設計師的概念卻是過於簡單,甚至是匱乏的。平面設計師自然對自己的工作有十足的駕馭力,但光靠描繪生平,也許連他們自己都很難說清楚自己的偉大和優秀之處(許多設計師都已寫入書本裡,但還是有一些遺珠之憾)。本書述說了1915-2017,近百年來77位平面設計大師的生涯之路。他們追求不只是好看的設計,積極參與藝術活動,主動介入社會,辦展覽,企劃活動,為自己的理念發聲,企圖改變這世界。

  ∎不單看經典之作,學用大師之眼,評價自己,也點評他人之作
  書中不僅說出每位大師的獨門絕活、他們愛用的字體、設計手法,更道出他們的座右銘,像是「字體越是乏味無趣,它對於排版者就越有用」、「當客戶明瞭修改設計,不是吃到飽的自助餐時,他們突然間就不餓了」、「把美的東西拿來看,醜的東西拿來用,這種事根本不該發生」、「最大的意義,最少的手段」、「網格系統只是協助,不是保證」、「一個LOGO,若是沒設計到極簡、極節制,就不可能存活下來」。

  除此之外,他們更互相點評,特別是美國設計教父保羅•蘭德。他曾引用蕭伯納的名言:「有能力的,都在做事;沒能力的,都在教別人。」在他心目中,誰是那位有能力又會教書的設計師?誰又是他口中沒人比得上的厲害大師?他最欣賞的日本設計師是誰?誰結合創意與商業的方式,就像一位魔術師?惺惺相惜的金句,處處機鋒。

  ∎用詩人與商人的語言,改變昨日世界,開啟未來視覺
  從中將明白被稱為偉大設計的海報、專輯封面或一張傳單的背後,不僅是革命性的視覺開創,更有著支撐其創作的生命紋理,他們透過設計與當代社會互動,使平面設計不再只是美工設計,更是凝聚思潮的時代語言,他們用著詩人與商人的語言,讓平面設計成為一門成熟的專業,帶來更深度的價值與設計上的美感。

平面設計師11人+ 專業4人── 讚譽推薦

  三人制創∣何佳興∣施博瀚∣許晉維∣彭星凱∣馮宇∣廖韡 ∣蔡南昇∣賴佳韋∣聶永真 ∣霧室
 
  陳俊良∣設計師/策展人   陳德政∣作家   鄒駿昇∣插畫家   鄭司維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教師

  ∎平面設計師的推薦真心話

  聶永真
  我最喜歡的M/M Paris竟然靜靜的放在最後一個,沒有被作者做任何下註(sad)

  鄒駿昇
  我欣賞Otl Aicher、Wim Crouwel、橫尾忠則、Saul Bass等……(工作室不掛自己作品,都掛著他們的作品)。
  我對Saul Bass的作品一見鍾情。Hipgnosis的作品太傑出,所圍塑的畫面可以被歸類在藝術範疇。直到現在,我還在懊悔當初在紐約MoMA pS1的藝術書展,沒買下橫尾忠則的原版版畫(因為窮學生負擔不起那樣的價格)。

  何佳興
  我喜歡西方的埃米爾•魯德和東方的橫尾忠則,一經典嚴謹,一感性活潑,兩者互補,彼此相融,讓平面設計更兼容並蓄。

  馮宇
  横尾忠則是我的偶像!而且如果沒記錯,我們當年應該是台灣第一本採訪他作為當期特集人物的雜誌呦~~!

  三人制創
  每次只會提一個最完美的設計案,且不容許客戶修改他的設計(真的很難呀!)。
  能夠把一個企業LOGO做到極簡極節制但又能夠深植人心成為經典,Paul Rand是我們在做設計的路上最景仰的精神導師。

  廖韡
  學生時代很喜歡看福田繁雄、Sagmeister的作品;專職平面設計,嚮往田中一光的現代與文化感;從事書籍與排版工作,Brockmann是心中圭臬;身為體育愛好者,Otl Aicher與龜倉雄策設計的奧運標誌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

  賴佳韋
  我相當推崇Saul Bass,他的作品在我學生時期給我極大的震撼,看似簡單粗糙的圖形卻擁有巨大的力道,將想傳達的訊息乾淨俐落地一記直拳重擊你的心裡。

  蔡南昇
  横尾忠則的設計散發著神祕、讓人無法忽視的特異能量,宛如藝術般有著極強烈的自我主張。看這個時代的天才在平面設計裡追求自我表達極限、演繹熱情的能力,常引我反覆觀看與思考。

  霧室
  Irma Boom 與 M/M Paris的作品,對我們來說就像是可觸摸的夢境。

  原書名:《改變這世界,平面設計大師力:職人學、座右銘與養分》
 
匠心独运:现代艺术与设计理论深度解析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现代艺术与设计理论的发展脉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的视角,理解抽象表现主义、极简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如何重塑了视觉文化的面貌,并对当代设计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并非一本基础的“如何画图”或“软件操作指南”,而是着重于思想的碰撞与理论的构建,剖析艺术家和理论家们在创作与评论中提出的核心问题。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 第一部分:现代主义的奠基与张力(1900-1945) 本部分追溯了现代主义运动的起源,重点探讨了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先锋艺术流派的兴起。我们将详细分析立体主义(Cubism)如何瓦解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线性透视传统,以及其对后续所有视觉艺术形式的颠覆性意义。随后,我们将深入研究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在苏联的实践,考察其如何试图将艺术融入社会工程和工业生产之中,探讨功能性与美学形式之间的早期辩证关系。 此外,对包豪斯(Bauhaus)的分析将超越其建筑和平面设计成果,聚焦于其教育哲学——“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我们将审视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等大师如何在教学中实践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信条,以及这种信条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时所遭遇的内在矛盾与限制。对于荷兰风格派(De Stijl)的蒙德里安(Mondrian)而言,纯粹的几何抽象是其精神追求的体现,本书将解析其“新造型主义”背后的神秘学和哲学根源,探讨如何从看似冰冷的几何体中提炼出普世的和谐原则。 第二部分:战后美学的转向与挑战(1945-1970) 二战后,艺术的中心从欧洲转移至纽约,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的诞生标志着艺术进入一个强调个体经验、行动与内在精神的阶段。本书将详细区分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如波洛克)与色域绘画(Color Field Painting,如罗斯科)的创作方法论和哲学基础。这不是简单地对绘画技巧的描述,而是探讨“在画布上构建意义”的过程本身如何成为作品的核心内容。 紧接着,我们探讨了对抽象表现主义的直接反动——波普艺术(Pop Art)。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和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对大众文化符号的挪用,引发了关于“原创性”和“艺术的商品化”的深刻讨论。本书将援引沃尔特·本雅明的论述,分析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品的“光晕”的消逝,以及艺术家如何利用这一现象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极简主义(Minimalism)作为对情感表达的进一步祛魅,其对材料本身、空间关系和观众体验的强调,为理解当代装置艺术和场地特定的艺术(Site-Specific Art)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符号、意义与后现代的解构(1970-1990) 进入七十年代,理论的转向日益明显,对“宏大叙事”的反思成为主流。本部分将重点解析符号学(Semiotics)和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对设计思维的渗透。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的“神话学”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解读日常图像和广告中的意识形态构建。我们考察了克莱夫·吉尔斯(Clive Gills)和唐纳德·诺曼(Donald Norman)等人在设计语境下如何应用这些理论来分析用户与对象的交互。 后现代主义的崛起,标志着对现代主义纯粹性追求的彻底决裂。本书将分析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对“少即是乏味”(Less is a Bore)的挑战,以及其在建筑和平面设计中对混合、拼贴和历史引用的重拾。特别地,我们将深入探讨“后结构主义美学”,如德里达的“延异”(Différance)概念,如何在视觉艺术中体现为意义的不断漂移和不确定性。这一时期的设计开始质疑其自身的透明性,转而关注“会说话的符号”和符号的复杂层次。 第四部分:当代语境下的理论回响与融合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当代,探讨早期的理论如何在新媒介和全球化背景下得到重塑与应用。我们讨论了数字媒介的兴起对“物质性”概念的冲击,以及基于互联网的交互设计和动态图形所面临的新的理论挑战。我们不再孤立地看待平面或工业设计,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视觉交流生态系统中进行考察。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批判性设计(Critical Design)的兴起。这类设计不再仅仅关注解决既有问题,而是通过提出具有挑衅性的、未来感的、甚至反乌托邦的产品或体验,来促使用户和公众反思技术、消费主义和社会结构。例如,探讨设计如何被用作一种“论证工具”,而非仅仅是解决方案的载体。最后,本部分将总结现代主义的遗产——那些虽然被批判,但依然作为底层逻辑运作的原则,以及当代设计师如何在对这些原则的自觉继承与颠覆中,继续前行。 本书适合有一定艺术史或设计基础的读者深入研习,旨在提升读者对视觉文化现象的批判性解读能力,理解设计决策背后的复杂思想根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卡蘿琳.羅伯茲(Caroline Roberts)


  她是一名記者,也是一位從事圖像藝術寫作的作家。她是《插畫50年》等書的共同作者。從 2001 年起擔任《圖像》(Grafik)雜誌編輯迄今,這是設計學生必拜讀的設計雜誌。

譯者簡介

蘇威任


  遊蕩,思想,音樂,認真與不認真,快樂的活著。巴黎第十大學碩士畢,現為譯者。譯有《羅浮宮800年》、《普普藝術,有故事》、《藝術史的一千零一夜》、《主廚養成聖經》、《吉他魔法書》、《論盧梭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什麼是遊戲?》等書。

 

图书目录

皮特.茨華特Piet Zwart(1885–1977)│排版建築師
愛德華.麥克奈特.考弗Edward McKnight Kauffer(1890–1954)│廣告設計界的畢卡索
威廉.桑德伯格Willem Sandberg(1897–1984)│博物館的倡導者
拉狄斯拉夫.蘇特納Ladislav Sutnar(1897–1976)│經典平面設計的催生者
亞雷塞伊.布羅多維奇Alexey Brodovitch(1898–1971)│最佳雜誌藝術總監
漢斯.施萊格Hans Schleger(1898–1976)│英國視覺的影響者
蓋爾德.昂茨Gerd Arntz(1900–1988)│圖像文字的先行者
赫伯特.拜耳Herbert Bayer(1900–1985)│包浩斯的最後大師
A.M. 卡桑德A. M. Cassandre(1901–1968)│海報設計大師
揚.齊修德Jan Tschichold(1902–1974)│字體排版大師
萊斯特.貝爾Lester Beall(1903–1969)│排版界的超現實主義者
赫伯.馬特Herbert Matter(1907–1984)│超越時間的永恆設計
布魯諾.莫那利Bruno Munari(1907–1998)│藝術設計的全方位人才
馬克斯.比爾Max Bill(1908–1994)│多面向的實踐者
威爾.伯丁Will Burtin(1908–1972)│數據視覺化之父
法蘭科.格里尼亞尼Franco Grignani(1908–1999)│羊毛標誌創始人
艾瑞克.尼采Erik Nitsche(1908–1998)│低調的設計浪人
奇佩·皮內萊斯Cipe Pineles(1908–1991)│終於正名的女設計師
雷歐.李奧尼Leo Lionni(1910–1999)│讓設計平易近人的大師
喬凡尼.品托里Giovanni Pintori(1912–1999)│奧利維提的品牌師
湯姆.埃克斯利Tom Eckersley(1914–1997)│英國的海報藝術家
亞伯拉罕.蓋姆斯Abram Games(1914–1996)│英國戰爭海報藝術家
FHK. 漢瑞恩FHK Henrion(1914–1990)│形塑戰後英國設計界的推手
約瑟夫.繆勒-布羅克曼Josef Müller-Brockmann(1914–1996)│網格系統的提倡者
保羅.蘭德Paul Rand(1914–1996)│美國設計教父
埃米爾.魯德Emil Ruder(1914–1970)│排版工藝大師
龜倉雄策Yusaku Kamekura(1915–1997)│日本現代平面設計教父
裘克.基納、瑪格麗特.卡爾弗Jock Kinneir and Margaret Calvert(1917–1994[基納]/1936–[卡爾弗])│全面革新英國交通標示系統
盧.多夫斯曼Lou Dorfsman(1918–2008)│CBS的形象塑造師
赫伯.盧巴林Herb Lubalin(1918–1981)│前衛字型的設計師
馬克思.胡伯Max Huber(1919–1992)│套印法的魔術師
索爾.巴斯Saul Bass(1920–1886)│電影片頭藝術大師
阿敏.霍夫曼Armin Hofmann(1920–)│作育無數設計英才
奧托.艾舍Otl Aicher(1922–1991)│寫下世界第一份「品牌指導原則」
羅伯.布朗瓊Robert Brownjohn(1925–1970)│抹除平面設計與觀念藝術的分野
羅伯.馬桑Robert Massin(1925–)│優異的圖書設計師
鮑勃.諾爾達Bob Noorda(1927–2010)│為城市地下鐵標示視覺系統
文.克勞威爾Wim Crouwel(1928–)│成就20世紀最重要字型設計
蘿拉.蘭姆Lora Lamm(1928–)│女性平面設計師的文藝復興
肯.加蘭Ken Garland(1929–)│設計師宣言起草人
米爾頓.格拉瑟Milton Glaser(1929–)│我愛紐約LOGO設計師
大衛.真特曼David Gentleman(1930–)│改變英國郵票風貌
卡爾.格斯特納Karl Gerstner(1930–)│瑞士「第二波」設計師代表
田中一光Ikko Tanaka(1930–2002)│無印良品之父
艾倫.弗萊徹Alan Fletcher(1931–2006)│設計師的設計師
馬西莫.維聶里Massimo Vignelli(1931–2014)│將義大利設計帶至紐約
福田繁雄Shigeo Fukuda(1932–2009)│最具玩心的平面設計師
揚.凡.托爾恩Jan van Toorn(1932–)│挑戰思考的批判性設計師
德瑞克.貝德澤爾Derek Birdsall(1934–)│最完美的書本設計師
理.索爾.伍爾曼Richard Saul Wurman(1935–)│TED創辦人
横尾忠則Tadanori Yokoo(1936–)│日本的安迪.沃荷
羅傑里歐.杜瓦爾特Rogério Duarte(1939–)│巴西最受尊崇的平面設計師
布魯諾.蒙古奇Bruno Monguzzi(1941–)│奧塞美術館開幕標誌設計
沃夫岡.懷恩加特Wolfgang Weingart(1941–)│排版界「新浪潮」關鍵人物
泡泡巴尼Barney Bubbles(1942–1983)│後龐克專輯封面設計大師
設計研究單位Design Research Unit(1943–)│「企業識別」的先行者
艾普瑞爾.格雷曼April Greiman(1948–)│掀起數位藝術浪潮
寶拉.雪兒Paula Scher(1948–)│五芒星的當家女設計師
提博.卡爾曼Tibor Kalman(1949–1999)│《色彩》雜誌的旗手
哈維兒.馬里斯卡Javier Mariscal(1950–)│跨界設計奇才
彼得.薩維爾Peter Saville(1955–)│影響視覺傳播的藝術家
謝梅耶夫&蓋斯馬&哈維夫Chermayeff & Geismar & Haviv(1957–)│經手逾300件企業商標
佛漢.奧利弗Vaughan Oliver(1957–)│獨立音樂專輯設計師
伊瑪.布姆Irma Boom(1960–)│設計世界最美圖書
菲利普.阿普洛瓦格Philippe Apeloig(1962–)│運用字型大師
史蒂芬.施德明Stefan Sagmeister(1962–)│獲葛萊美獎專輯設計
強納森.巴恩布魯克Jonathan Barnbrook(1966–)│大衛.鮑伊御用設計師
嬉皮諾斯底Hipgnosis(1968–1983)│讓平克.佛洛伊德永垂不朽
格拉普雨斯Grapus(1970–1991)│左翼文化捍衛者
五芒星Pentagram(1972–)│最成功的設計事務所
頓拔工作室Studio Dumbar(–)│後現代主義設計團隊
8vo(1984–2001)│推出影響深遠的排版期刊《Octavo》
設計師共和國The Designers Republic (TDR)(1986–)│流行文化的數位巴洛克
番茄設計團隊Tomato(1991–)│跨領域的合作生產方式
M/M Paris(1992–)│遊走於音樂時尚藝術界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38261
  • 叢書系列:On-designer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9 x 26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字典如此定義「遠見者」(visionary):「對於未來的樣貌或可能性具有原創想法的人。」,個注解下得無比精準。這裡所介紹的諸多設計師,實在也不太可能某一天早上醒來,便心血來潮想用平面設計改變世界。他們之間的共通點──無論設計的是一張海報,或一件大型企業商標──無非是開創新局的意志,他們堅毅不拔地投入,為了將標準推向更高。本書提供讀者在作品之外一窺作者性格的機會,不過,就像在大多數創造力豐富的個人身上所見到的,這兩者通常難以區分。

  平面設計無處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被它包圍,然而,它卻始終是一門最隱而不顯的專業。它不像被自我虛榮驅策的建築師,肆無忌憚地破壞天際線,或像服裝設計師,汲汲營營追求媒體版面,靠著驚世駭俗的打扮來打響自己高獲利的香水品牌或太陽眼鏡。平面設計師主要在為別人工作,為大大小小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建築和時裝業傾向追求個人崇拜,平面設計師則低調得多。長期以來只有極少數人被冠上「明星設計師」的封號,而現在又比過去更加罕見。一般人很難講得出任何一位平面設計師的名字,也許一個人登上全國平面媒體版面的唯一一次機會就只有訃聞了。平面設計師自然對自己的工作有十足的駕馭力,但光靠描繪生平,也許連他們自己都很難說清楚自己的偉大和優秀之處(許多設計師都已寫入書本裡,但還是有一些遺珠之憾)。

  跟建築和時裝比起來,平面設計(graphic design)在我們的認知裡,還處在起步階段而已。它萌芽於二十世紀初期的商業藝術、印刷和出版業,過去三十年裡它已經經歷了重大變化。許多人傾向把它看成依舊在變動中的產業,尤其近幾年來它還面臨正名的困擾,就連這個行業的實踐者,似乎也無法決定如何稱呼它最好。「商業藝術」,「圖像傳播」,「傳播設計」,「視覺傳播」,都嘗試拿來作為平面設計更好的名稱。會造成這種混亂,可能因為平面設計師的角色已經被大大擴充了,現在一位平面設計師也可能是藝術總監,字型師,排版藝術家,照片修圖者,品牌經理人。有些人也身兼作家,出版人,策展人以及企業主。就像在任何一門創意產業的領域裡,這種反思性會驅策事物前進,對現狀和既定規則提出質疑。

  有一個問題必須在這裡提出說明:「女性都去了哪裡?」這本書係屬於一系列叢刊,出發點在幫助讀者主動去尋找並瞭解更多關於女性對於專業的選擇。因此,我們顯然要將大部分的重點放在業已被公認的設計經典作品。先不論誰有資格來寫設計史,無可否認的,平面設計多年來一直是個由男性主導的行業。稍微瀏覽一下本書,就會發現女性實在寥寥無幾。然而這種情況也改變得相當迅速,已經有越來越多女性從平面設計科系畢業,在這個產業裡擔任要職,或成立自己的事務所。此外,書籍出版,學術會議,大獎比賽也都要做,不能老是在為幾張老面孔錦上添花,更要找出那些被埋沒的──而且同樣才華洋溢的──女性設計師。雖然女性名設計師一直都存在,但她們常常都是專家小組或一字排開的設計師裡的「樣板」。女性設計師自己也有義務去尋找更多曝光機會,即使要應付關於女性和設計的無盡提問有多麼令人不耐。

  平面設計將來能不能不再是一個以白人和中產階級為主的行業,相當程度取決於政府的態度和教育制度。往好處想,大家至少可以期待這本書若是在未來再版時,內容一定會大不相同,就算沒有打破階級藩籬,從性別的視角來看一定也會有所不同。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本书本身的设计感也相当不错,虽然我不想讨论具体的设计细节,但整体的阅读体验是舒适且愉悦的。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将“匠人精神”与现代商业设计需求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很多前辈的经验谈常常会过于强调传统或过于偏向商业化,而这本书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设计师,既能沉下心来打磨细节,又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设计价值。这种对职业素养的全面塑造,远超出了我购买这本书时的预期。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设计师”的指南手册,而非仅仅是技巧的集合。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让我对设计这件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是色彩搭配和版面布局上的技巧,更在于那些潜藏在优秀设计背后的思维方式和职业态度。作者分享的那些“职人学”的内容,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感觉就像是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前辈在传授独门心法。他没有过多地去讲解那些枯燥的软件操作,而是着重于如何培养设计师的“眼光”和“心性”。比如,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灵感,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视觉语言,这些都是书里非常宝贵的财富。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设计作品的方式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美丑判断,而是开始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和情感连接。这对于一个正在努力成长的设计师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让人对接下来的学习和实践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

我之前一直很困惑于如何为自己的设计生涯做一个长远的规划,总觉得方向感不太明确,做一步看一步。这本书里的“生涯规划”章节,简直就是为我这种处于迷茫期的从业者量身定制的导航图。它没有给我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系列思考的框架和工具,引导我去审视自己的优势、劣势以及真正渴望达到的职业高度。作者强调的“终身学习”和“跨界整合”的概念,让我意识到设计师的成长绝非一维的,而是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这种宏观的视野,让我看待眼前的工作不再是简单的任务执行,而是看作是为未来目标铺设的砖块,整个人都变得更积极主动了。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一点是它所散发出的真诚。作者毫不避讳地谈论了设计行业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挫折、自我怀疑以及成功的喜悦,使得整本书充满了人情味和真实感。读起来,你不会觉得是在被灌输某种教条,而更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坦诚的对谈。它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的一些工作习惯和思维定势,并激励我去打破它们。比如,书中关于“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反馈”的探讨,就立刻让我开始着手调整我汇报作品的流程。这是一种能够立即付诸实践的指导力量,让人读完之后不仅仅是心头一热,更是行动力大增。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接地气,读起来丝毫没有距离感,就像是和一个知根知底的朋友在聊天,聊的都是关于设计这条路上的甜酸苦辣。特别是“座右铭”那一部分,很多话语都像是直接敲击在我心坎上。我记得有一次在做一个项目时,陷入了自我怀疑的泥潭,感觉自己的想法总是得不到认可,非常迷茫。恰巧翻到了书中的某一段,关于“保持初衷与坚持迭代”的论述,立刻给了我极大的慰藉和力量。它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基于作者多年实践的真知灼见,告诉我如何在坚持自己审美标准的同时,又能灵活地适应市场的需求。这种平衡的艺术,是教科书里学不到的,也是这本书最独特、最打动我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