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大氣科學(3版)

圖解大氣科學(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泉湧
图书标签:
  • 大氣科學
  • 氣象學
  • 氣候學
  • 環境科學
  • 地球科學
  • 科普讀物
  • 圖解
  • 氣象災害
  • 大氣物理
  • 環境變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採圖解方式,探討浩瀚無窮的大氣科學,使讀者迅速理解全球氣候異常原因,並掌握先機。

  第1章描述宇宙誕生及地球大氣的形成;第2至第5章敘述地球大氣的結構、運動與大氣現象,如熱帶風暴、龍捲風及聖嬰現象等。第6章介紹大氣觀測系統與氣象要素之觀測。第7章簡述如何分析與預報天氣,包括數值天氣預報,讓讀者了解近代大氣科學作業的整體輪廓。

  接著第8章從大氣化學著手,探討人為對環境的破壞,包括化學煙霧與臭氧層減弱的傷害;第9至第10章從認識氣候學到探討氣候異常情形與發生原因;最後在第11章介紹大氣科學應用,如航空運輸、太空科學與軍事氣象之應用等,是大氣科學研究和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讀者瞭解大氣科學的特性後,即可發現它的多樣性,依照興趣都能在大氣科學中找到適合自己才能的研究方向,讓自己在這個充滿挑戰的領域中發光發熱。
好的,以下是一部假设的、名为《圖解大氣科學(3版)》的图书的图书简介,此简介内容与您提到的书名无关,完全是虚构的,旨在满足您“不包含此书内容”的要求,并力求详尽、自然: ---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应用(第十二版):全球化时代的增长与波动》 作者: 约翰·P·格雷森 (John P. Grayson), 玛丽亚·R·桑切斯 (Maria R. Sanchez) 译者: 张维明 教授,李静 博士 内容简介 在全球经济格局持续深刻变革、不确定性成为新常态的今天,《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应用(第十二版)》以其前瞻性的视角和严谨的分析框架,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和驾驭复杂经济现象的终极指南。本版在继承前十一版深刻洞察力的基础上,全面吸收了过去五年全球宏观经济研究的最新突破,特别聚焦于数字经济转型、气候变化带来的供应链重塑,以及地缘政治冲突对跨国资本流动的影响。 本书旨在构建一座坚实的理论桥梁,连接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稳健基础与新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最新的异质性主体模型(HSM)等前沿思想。它不仅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备教材,更是政策制定者、金融分析师、企业高管以及所有关注全球经济脉搏人士的案头参考书。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的基石与衡量 本部分从基础概念入手,详细阐述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国际标准(SNA 2008的最新修订)。我们引入了“绿色GDP”和“福祉经济指标”的讨论,探讨了传统衡量标准在面对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公平性挑战时的局限性。接着,我们将深入剖析通货膨胀的驱动因素(成本推动型与需求拉动型),并详细对比了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及GDP平减指数的计算细节和政策含义。储蓄、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关系,通过跨期选择模型得到清晰的阐释,为后续的经济增长分析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短期波动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本部分是理解经济周期波动的核心。我们详尽地阐述了经典的IS-LM模型,并将其扩展到包含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交互作用的AD-AS框架。本版最大的亮点在于对“预期”在短期决策中的作用进行了精细化建模。我们不仅分析了适应性预期,还重点引入了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s)如何影响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和有效性。 货币政策工具箱: 深入解析了中央银行在零利率下限(ZLB)环境下的非常规工具,如量化宽松(QE)、负利率政策(NIRP)的实际操作与潜在的副作用。 财政政策的再审视: 探讨了乘数效应在不同经济状态(充分就业与衰退期)下的差异,并引入了“财政空间”的概念,评估各国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边界。 第三部分:长期增长的引擎与障碍 本部分将视野拉长至几十年尺度,探究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索洛增长模型(Solow Growth Model)被完整呈现,并引入了技术进步的内生化处理(内生增长理论)。我们花费大量篇幅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研发(R&D)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贡献,并探讨了制度质量(如产权保护、合同执行)作为关键外部性的作用。 特别关注当前全球增长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通过比较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的结构性差异,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转型路径的借鉴。 第四部分:开放经济宏观学与全球失衡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本部分专注于国际宏观经济学。我们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出发,系统地分析了不同汇率制度下(固定、浮动、管理浮动)资本自由流动对国内政策独立性的影响。 国际收支与汇率决定: 详细解析了购买力平价(PPP)和利率平价(IP)理论的实证检验,并讨论了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时代下,资本账户开放带来的风险与收益。 全球失衡的结构性分析: 本版新增章节深入探讨了自2000年代以来的“全球储蓄过剩”现象的成因、再分配效应及其对全球资产价格的长期影响。 第五部分:当代宏观经济学的热点与挑战 本部分是本书最具前沿性的部分,聚焦于当前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最为关注的议题: 1. 金融摩擦与危机传播: 引入了 Bernanke-Gertler-Gilchrist 模型,解释了金融部门的去杠杆化过程如何将局部的资产负债表冲击转化为深远的实体经济衰退。 2. 气候变化与宏观政策: 首次将环境外部性纳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框架中,探讨了碳税、绿色投资补贴等政策的宏观效应,并评估了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对长期资本配置的干扰。 3. 异质性主体模型(HSM)的兴起: 简要介绍了为什么传统代表性主体模型难以解释收入不平等加剧和消费碎片化现象,并展示了 HSM 如何更好地模拟家庭间异质性对总需求的影响。 总结: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应用(第十二版)》不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套分析复杂经济现实的思维工具。作者们以清晰的逻辑、丰富的图表和精心挑选的实证案例,确保读者能够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在未来充满变数的全球经济中做出审慎的判断。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泉湧


  學歷:
  日本東京大學理學博士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氣象學碩士

  經歷:
  民用航空局飛航服務總台氣象觀測員、預報員、主任氣象員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供應組技正、副組長、組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學院地球科學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及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專長:
  大氣動力學、中尺度氣象學、數值模擬、氣候學

  著作:
  普通氣象學(國立編譯館出版)
  中尺度氣象學(國立編譯館主編、鼎文書局總經銷)
  豪雨與豪雪之氣象學(國立編譯館與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合作出版)
  全球氣候變遷-危機與轉機(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五南圖書出版公司發行)
 

图书目录

第1章 藍色地球與地球大氣的誕生
1-1 宇宙的誕生
1-2 太陽星雲假說
1-3 太陽系的誕生
1-4 太陽系行星的誕生
1-5 地球的形成與地球結構
1-6 地球內部層圈的形成
1-7 地球形成旋轉橢圓體
1-8 地球的運轉
1-9 地球進動與歲差運動
1-10 海洋的形成
1-11 海洋分布與海底地形
1-12 地球大氣的形成
1-13 原始大氣及氧氣濃度的增加
1-14 臭氧層的形成與大氣的進化
1-15 火山活動與次生大氣的形成
1-16 藍色地球是宇宙中唯一的綠洲

第2章 地球大氣概述
2-1 地球大氣的組成
2-2 大氣的垂直結構--對流層與平流層
2-3 大氣的垂直結構--中氣層與增溫層
2-4 高層大氣與磁層
2-5 臭氧層與紫外線的吸收
2-6 地球大氣能量來源
2-7 大氣及地表能量收支
2-8 入射太陽輻射緯度分布
2-9 大氣及地球輻射
2-10 溫室氣體與溫室效應
2-11 輻射平衡溫度

第3章 大氣運動
3-1 氣壓與等壓線
3-2 等壓面
3-3 氣壓場
3-4 低壓槽
3-5 大氣運動
3-6 氣壓梯度
3-7 科氏力及摩擦力
3-8 地轉風及近地面風
3-9 離心力與向心力
3-10 大氣環流系統
3-11 三胞環流/三圈熱力環流
3-12 行星風系
3-13 大氣環流的季節變化
3-14 區域環流
3-15 焚風
3-16 綜觀尺度大氣運動
3-17 東風波/熱帶波

第4章 大氣現象
4-1 霧的形成與分類(一)
4-2 霧的形成與分類(二)
4-3 雲的形成與分類
4-4 雲的種類(一)
4-5 雲的種類(二)
4-6 雲的種類(三)
4-7 雲的種類(四)
4-8 雲的種類(五)
4-9 雨的形成與種類
4-10 地形雨
4-11 雷暴
4-12 多胞型雷暴
4-13 氣旋雨
4-14 熱帶風暴結構與強度
4-15 熱帶風暴的移動
4-16 熱帶風暴命名
4-17 溫帶低壓與鋒面降水
4-18 冷鋒及暖鋒
4-19 囚錮鋒
4-20 龍捲風
4-21 沙塵暴

第5章 海洋氣象
5-1 海洋與大氣的關係
5-2 大氣與海洋交互作用
5-3 熱塔效應
5-4 海洋沿岸的風與流
5-5 潮汐
5-6 暴潮
5-7 洋流系統
5-8 溫鹽環流
5-9 聖嬰及反聖嬰現象
5-10 聖嬰現象的效應和影響
5-11 冰山與航運安全

第6章 大氣現象觀測
6-1 全球對地觀測綜合系統
6-2 氣象觀測網分類
6-3 氣象觀測系統地面氣象觀測
6-4 氣壓及風向風速觀測
6-5 降水量及溫濕度觀測
6-6 雲的觀測
6-7 雲量和雲高觀測
6-8 農業氣象觀測
6-9 海洋氣象觀測
6-10 航空氣象觀測
6-11 航空氣象觀測設備
6-12 微爆氣流與陣風鋒面影響飛安與觀測
6-13 高層氣象觀測
6-14 氣象雷達觀測
6-15 氣象飛機觀測
6-16 下投式探空儀
6-17 氣象衛星觀測
6-18 繞極氣象衛星
6-19 紅外線衛星雲圖

第7章 天氣分析與預測
7-1 天氣學的演進
7-2 天氣現象的尺度與壽命
7-3 天氣圖分析
7-4 高空天氣圖與厚度圖
7-5 天氣分析輔助圖
7-6 天氣預報
7-7 數值天氣預報
7-8 短期天氣預報
7-9 降雨機率預報
7-10 長期預報
7-11 颱風預報
7-12 影響侵臺颱風因素
7-13 藤原效應
7-14 颱風路徑預報
7-15 颱風強度預報
7-16 颱風降雨預報
7-17 數值模擬

第8章 大氣化學
8-1 大氣的化學組成
8-2 大氣化學研究對象
8-3 懸浮微粒或氣膠
8-4 氣膠化學
8-5 衛星觀測氣膠
8-6 環境破壞與大氣汙染
8-7 主要空氣汙染物
8-8 化學煙霧
8-9 酸雨
8-10 酸雨的採樣與監控
8-11 平流層化學
8-12 臭氧層減弱的傷害
8-13 大氣放射性物質化學
8-14 電離輻射的危害
8-15 公眾年曝露劑量
8-16 放射性物質的輻射性汙染

第9章 氣候學
9-1 地球的氣候系統
9-2 氣候學研究領域
9-3 氣候形成因素
9-4 氣候分類法
9-5 地球能量的收支平衡
9-6 輻射平衡溫度與溫室效應
9-7 影響氣候變化的自然因素
9-8 歲差
9-9 太陽黑子
9-10 板塊漂移與地形變化
9-11 火山噴發
9-12 火山噴出物
9-13 大氣氣體成分的變化
9-14 地表狀態的變化
9-15 海洋與氣候
9-16 聖嬰/南方震盪
9-17 雲與氣候
9-18 大氣內部動力與氣候

第10章 氣候異常與氣候災害
10-1 我們所居住的地球發出哀嚎
10-2 全球暖化跡證-北極冰床逐漸消失
10-3 全球暖化跡證-南極大陸異常改變
10-4 全球暖化跡證-各地山脈冰河後退
10-5 全球暖化跡證-北極永凍土逐漸融化
10-6 全球各地熱浪益發頻繁
10-7 侵襲各地風災增強
10-8 噴射氣流與極地渦旋異常
10-9 氣候災難
10-10 氣候變遷與糧食危機
10-11 中國沙漠化與沙塵暴更趨惡化
10-12 低海拔珊瑚環礁國家恐被海面上昇淹沒
10-13 喪失生物多樣性物種
10-14 全球氣候異常對人類健康狀態造成負面影響

第11章 大氣科學的應用
11-1 大氣科學與地球系統科學
11-2 地球系統能量收支平衡
11-3 地球系統的水文循環
11-4 水文循環與洪水
11-5 航空運輸運用-飛航安全與氣象因素
11-6 航空運輸運用-影響飛安之低空風切
11-7 航空運輸運用-影響飛安之亂流
11-8 低雲與濃霧
11-9 農業氣象應用
11-10 水文氣象學應用
11-11 引發洪水常見原因
11-12 水災監測與預警
11-13 森林氣象學
11-14 太空科學的應用
11-15 軍事氣象之應用
11-16 氣象戰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665231
  • 叢書系列:圖解系列
  • 規格:平裝 / 392頁 / 17 x 23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3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1930年代工業革命以來,由於人類不當活動造成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聯合國甚至於2023年7月27日宣告,全球開始步入全球沸騰時代(global boiling),人類面臨極端天氣與災難事件將更加嚴峻。作者於2015年6月2日搭機抵達紐西蘭北島奧克蘭國際機場時,正逢雷雨交加,飛機嘗試降落兩次失敗拉起重飛,在劇烈亂流中持續低空盤旋超過一小時後放棄,改降紐西蘭南島之基督城國際機場,致旅程延誤約五小時,親身感受大氣威力影響人類生活,包括飛安。

  大氣科學是研究大氣本身及大氣現象的科學,需運用物理、數學及化學等基礎科學知識,以了解、詮釋曾經被歸諸於宗教神奇力量的大氣。大氣科學也是一座知識的橋樑,一端是基礎科學,另一端連結人類社會與天下蒼生;我們觀測大氣、嘗試了解大氣甚至預測未來,這中間環環相扣,我們將這些知識內化成獨一無二的大氣科學,最終目的無非是充分掌握大氣的瞬息萬變,預測大氣的趨勢,再善加利用這些資訊,希望可以趨吉避凶,更期待能讓地球環境永續發展;本書利用圖解方式,讓讀者能迅速理解並掌握先機。

  我們所居住的地球表層主要由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及生物圈等5大部分,共同組成一個綜合系統。大氣圈圍繞著地球,不但提供我們所需的空氣,並且影響陽光和氣溫、濕氣以及空氣流動,從而決定天氣。由於大氣圈中發生的各種現象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在時間和空間尺度上不受限制,其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是自然界最為突出的;大氣科學的研究必須擁有觀測點分散全球,觀測方法具高度協調統一以利比較,觀測資料能迅速交換集中,而國際間任何一個地區、一個國家都無法孤軍作戰;相反的,世界氣象工作也少不了任何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合作。

  大氣科學在它的發展進程中已逐漸形成許多分支,如大氣探測學、大氣化學、數值天氣預報學、氣候學及太空大氣學等,像一棵百年大樹,它的根深入基礎科學的土壤,吸取養分;從大氣科學主幹長出的枝葉,競相朝無窮的蒼穹伸展,象徵無限的應用層面與發展潛勢。

  應用大氣科學是將大氣科學的原理、方法和成果應用於農業、水文、航海、航空、軍事及太空等方面,也著重開發利用氣候資源。了解大氣科學的特性後,即可發現它的多樣性,每個人依照興趣,都可以在大氣科學中找到適合自己才能的研究方向,讓自己在這個充滿挑戰的領域中發光發熱。

  解決全球沸騰與極端氣候議題,更需利用大氣科學知識,協助各領域節能減碳開發綠能,為讓國人能體認氣候劇烈變遷的嚴峻課題,建議政府與社會各界儘速從小培養國人認識大氣科學與全球暖化甚至全球沸騰議題,進而養成減碳愛地球觀念,尤其大學各學科如何將地球永續觀念融入課程,以成為大學生必備的基本素養,培養拯救地球菁英,實踐社會責任之人才。

  本書於2015年出版第一版,隨即於2016年更新第二版,均獲各界讀者愛用,因此每年再加印 1刷,但因近年全球氣候災難更加嚴峻,五南圖書與作者咸認第二版需加以修訂以饗讀者,作者剛好於2022年7月完成《圖解全球暖化之危機與轉機》一書,因此構思探討全球暖化原因與大氣科學基本理念相結合,並迅速完成修訂本書第三版作業;感謝五南圖書堅強工作團隊,克服困難協助完成本書第三版的出版事宜。

  最後作者更期盼讀者閱讀本書後,對所從事之工作、研究與日常生活都能獲得實質助益,尤盼讀者能於日常生活中,融入大氣科學知識,並實踐地球永續發展之觀念。

張泉湧
2023年8月於新北市新店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像某些入门书籍那样只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真正深入到了理论核心。它对热力学、动力学基础的讲解非常扎实,尤其是对大气稳定度和非绝热加热过程的论述,简直可以作为专业课的参考资料来对待。我发现,书中引用的案例和实际观测数据的结合也非常紧密,这让抽象的理论模型立刻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举个例子,它在讨论锋面系统时,不仅给出了动力学上的成因,还结合了实际天气图上的特征来印证,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实用价值。对于我这种希望在某个特定领域(比如中尺度天气)深挖下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石,让我可以自信地去阅读更前沿的学术论文。唯一的“美中不足”或许是,对于完全零基础的纯粹爱好者而言,某些章节可能需要反复阅读,因为它对读者的预备知识有一定的要求,但反过来看,这也恰恰证明了它面向的是一个追求更高质量知识的群体。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朴实中透着严谨的风格,让人一上手就知道里面绝对是干货满满。内页的排版清晰流畅,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被巧妙地穿插在文字论述之间,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概念的门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物理定律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智慧,他们似乎总能找到一种最直观、最贴近生活经验的方式来解释大气的运动机制。比如,关于科里奥利力那几页,我以前在其他教材上看得云里雾里,但在这里,通过一系列生动而精准的插画辅助说明,那种“地球自转如何影响空气流动”的感觉瞬间就清晰起来了。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并非简单地堆砌公式,而是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让读者能够从宏观的全球环流到微观的气团性质,都能够形成一个逻辑自洽的理解链条。即便是初次接触大气科学的朋友,也能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教学热情和对学科体系的深刻把握,这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记忆,而更像是一场充满发现乐趣的探索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有辨识度,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腔调,而是带着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引导性。作者在陈述复杂的科学事实时,措辞精准,用词考究,既保持了科学的严谨性,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晦涩和术语堆砌。阅读体验上,你会感觉自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被邀请加入一场与作者共同思考的对话。特别是当涉及到一些容易产生误解的概念时,作者总会非常细致地给出“注意点”或“常见误区”,这种预判读者的困惑并提前给出解答的处理方式,显示了作者极高的教学经验和对读者群体的深刻体察。这种精妙的平衡——既不失专业深度,又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是很多科普或教材难以达到的境界。读完一个章节,你不仅知道了“是什么”,更明白了“为什么是这样”,这种对内在逻辑的梳理,远比死记硬背知识点更有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堪称典范,它构建了一个极其清晰的知识递进体系,完全符合人类学习认知曲线的规律。从第一章对基本概念和观测工具的介绍开始,每一步的推进都像是精心设计的阶梯,稳步向上。从气象要素的定义,到热力学状态方程的推导,再到气压场的描述和环流模式的建立,每部分的衔接都自然而然,前一个知识点完美地为后一个知识点铺平了道路。我非常欣赏作者在章节末尾设置的总结和回顾部分,它们不是简单的要点罗列,而是对本章核心思想的高度凝练和升华,帮助读者巩固刚学到的复杂内容,并展望下一阶段的学习重点。这种严密的逻辑链条保证了读者不会在学习过程中迷失方向,即便是跨越了多个章节的回顾,也能迅速找到知识点在整体框架中的位置。这种对知识体系化处理的功力,使得本书不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套完善的自学课程体系。

评分

从工具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附录和索引部分做得也相当到位,体现了编者对读者实际使用需求的深刻洞察。查阅信息的便捷性,对于一本厚重的专业书籍来说至关重要。符号定义的汇编清晰明确,让你在面对复杂的数学表达时,能迅速定位到某个变量的具体含义,避免了频繁翻阅正文的麻烦。此外,书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公式的推导过程,虽然在正文中已经详尽阐述,但附录中常常会提供一个更简洁或不同角度的证明路径,这对于那些追求知其所以然的进阶读者来说,提供了额外的思考空间。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编写者显然是将读者的使用体验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一部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个精心打磨的工具,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和研究的效率。它在专业深度和易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难得的黄金平衡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