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峯松全集5:解嚴前的最後一本禁書—台灣的黑暗時代

劉峯松全集5:解嚴前的最後一本禁書—台灣的黑暗時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峯松
图书标签:
  • 台灣史
  • 解嚴時期
  • 禁書
  • 政治迫害
  • 白色恐怖
  • 劉峯松
  • 台灣政治
  • 歷史研究
  • 社會運動
  • 人權議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九八〇年競選國大代表,要為美麗島事件發聲,卻被以「違反選罷法煽惑內亂罪」判刑坐牢的劉峯松,在三年半的政治牢裏逆來順受、勤於閱讀和寫作,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出版《台灣的黑暗時代》,同月二十四日即被警備總部以「內容不妥,依法查禁」,成為解嚴前台灣最後的一本禁書。

  這本禁書充分呈現了一九八〇年代台灣人的無奈、不妥協與堅韌的精神,相信這本被列為國民黨政府「最後一本禁書」的再現,可讓新一代年輕人瞭解半世紀前後,台灣發生、卻尚未知悉的史實,從而獲得省思和珍惜民主台灣實得來不易。
台灣民主路上的暗流湧動:《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的未竟之篇》 本書聚焦於台灣社會自戰後迄今,特別是戒嚴時期及其後的政治高壓與社會變遷中,那些鮮為人知或被刻意淡化的關鍵歷史節點。我們不探討任何特定作者的全集,而是深入剖析一個群體、一個時代在追求自由與正義過程中所面臨的結構性困境與個人奮鬥。 這是一部關於記憶、權力與和解的編年史。它試圖梳理出,在一個長期處於威權統治陰影下的社會,知識分子、受難者家屬以及異議聲音是如何努力地保存歷史真相,並為日後的民主轉型播下種子的艱難歷程。 第一部:戰後初期的結構重塑與思想控制(1945-1960) 本書開篇,我們將回到二戰結束後,台灣社會結構的急遽重組階段。從日治時期遺留的基礎建設與文化遺產,到國民政府遷台後實施的土地改革、經濟政策,乃至於隨之而來的大規模政治清洗,這段歷史充滿了矛盾與創傷。 一、二二八事件的漣漪效應: 我們不著重於事件發生的細節,而是分析其對隨後二十年社會心理結構的深遠影響。二二八事件如何成為一個「不可言說的禁忌」,從而形塑了整個社會的政治敏感度與自保意識。此處的論述側重於官方敘事如何逐步建立,以及民間如何發展出複雜的「安全語言」來自我保護。 二、思想改造與學術自由的邊界: 在此階段,學術界和文化界成為思想控制的重點對象。本書細緻考察了當時高等教育機構、報章雜誌的審查制度。重點分析了「思想犯」的界定是如何被擴大化,任何對現行體制提出質疑的學術觀點,無論是經濟學理論、歷史詮釋,還是社會學研究,都可能被貼上「赤化」或「顛覆」的標籤。我們將透過解讀當時的內部檢肅文件(非特定書籍的手稿),呈現審查制度運作的精密性與任意性。 三、左翼知識分子的命運交織: 這一部分將聚焦於那些在日治時期或戰後初期受馬列主義思想啟蒙,後被捲入政治風暴的知識群體。他們的思想軌跡、被捕原因的細微差別,以及在獄中堅守信念或最終「自白」的複雜心路歷程,構成了一幅關於理想主義與生存現實的深刻畫卷。此處的分析旨在還原歷史情境,而非評判個人選擇。 第二部:漫長黑夜中的抵抗與堅持(1960-1980) 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與台灣社會經濟的初步發展,威權體制雖然依舊穩固,但內部開始出現鬆動的跡象。這一時期,反抗的聲音轉向更隱蔽、更具學術深度的表達方式。 一、校園內的靜默革命: 儘管公開的學生活動受到嚴格限制,但大學校園依然是思想交鋒的最後堡壘。本書將探討當時的文學社團、哲學研討會如何在看似無害的討論背後,隱藏著對自由主義、現代性以及本土歷史的深入探求。這些非直接的批判,如何成為後來「黨外運動」思想基礎的養分。 二、法律與體制的挑戰者: 戒嚴時期雖然法律的實質效力受到政治凌駕,但仍有少數律師、法律界人士試圖在既有法規框架內為政治犯辯護,或透過法律途徑挑戰政府決策的合憲性。我們將分析這些「體制內的異議者」所採用的策略、他們面臨的壓力,以及他們對未來法治社會建設留下的雛形。 三、民間社會的自救與韌性: 在政治高壓下,宗教團體、慈善機構以及某些基層社區組織,無形中承擔了部分社會安全網的功能,並為受難者家屬提供支持。這些被視為「非政治性」的活動,如何成為維繫社會連結與集體記憶的重要載體,是本章節重點關注的面向。 第三部:解除戒嚴前後的論述重塑與和解困境(1980年後至今) 隨著社會壓力積累,政治解嚴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然而,歷史的清算與和解並非一蹴可幾,反而引發了新的社會張力。 一、記憶的戰場:官方解嚴與民間的「復原」: 解嚴(1987年)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但也開啟了漫長且痛苦的歷史敘事重構過程。本書分析了轉型正義初期,平反冤案的進程、政治受難者名單的確認,以及面對受難者家屬對真相與賠償的訴求時,國家層面的反應與阻力。 二、歷史詮釋的多元化與衝突: 隨著言論空間的開放,關於戰後台灣史的論述開始呈現爆炸性增長。不同的政治立場、族群經驗,對「台灣的黑暗時代」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定義和歸咎。本書客觀呈現這些不同論述的交鋒,特別是在教育體系中,如何平衡「全民國家史觀」與「受難者個人史觀」之間的張力。 三、轉型正義的未竟之路: 最終,本書將目光投向當代。儘管政治體制已然轉型,但威權體制遺留下的結構性問題(如情報機關的檔案公開、不當黨產的處理、對前威權體制設計者的問責)依然是社會持續爭論的焦點。我們探討當代台灣社會在面對「真相、正義、和解」三者之間的權衡時,所展現出的複雜性與持續的挑戰。 總而言之,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宏觀的歷史視角,梳理在台灣追求民主的過程中,權力如何運作、異議如何生存,以及歷史記憶如何塑造當下社會的集體意識。它是一部對特定時代的深刻回顧,強調歷史的複雜性遠超單一事件或個人傳記所能涵蓋的範疇。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劉峯松


  彰化人,1941年出生於北斗。曾競選員林鎮長、省議員(因具學生身份取消資格)、國大代表。擔任過中小學老師、法院觀護人、台北縣文化中心主任、國史館主任秘書、台灣文獻館館長。業餘以蒐集「台灣文獻」為樂:1995年捐出數萬冊藏書,創立財團法人半線文教基金會(附設台灣文化資料中心);2017年擔任董事長。1999年獲首屆台灣文獻獎;2000年獲頒文建會「文耕獎」(文化資產保存類)。

  著有《台灣動物史話》、《黑獄陽光》(1984年獲巴克禮寫作獎特優獎)、《黑獄螢光》、《黑獄風光》(1984)、《台灣的黑暗時代》(1986)。及獻給所有人的泰瑞薩觀點系列六冊(2010-2017)、及《黑白與彩色—阿邦的故事人生》(2018)及《劉峯松全集1堅持走對的路》、《劉峯松全集2重返歷史現場》、《劉峯松全集3教育 觀護 人權》、《劉峯松全集4大人囝仔來聽古》等共十餘種。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917544
  • 叢書系列:拓展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5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解嚴前的最後一本禁書—《台灣的黑暗時代》再版序   
財團法人拓展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翁金珠


  十六世紀葡萄牙人航海時發現臺灣,驚嘆說:「Ilha formosa!」意為「美麗之島」;此後「福爾摩沙」常做為臺灣的代稱。但數百年來這個美麗之島—臺灣,卻遭受許多強權殖民、暴政摧殘,特別是一九四五年戰後國民黨政府統治下,一九四七年發生了二二八事件、一九七七年縣長選舉舞弊作票的「中壢事件」、一九七八年以密謀叛亂逮捕余登發父子的「匪諜吳泰安事件」、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國際人權日大舉逮捕黨外人士,其中多人以軍事審判「叛亂」定罪的「美麗島事件」、一九八〇年林宅血案、一九八一年台大陳文成命案、一九八四年劉江南命案等等,皆震驚了國際社會。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 結束至一九八〇年代末期所實施的「國語推行」政策,禁止講日語和台灣話(台語、客 語、原住民族語等語言),說台灣話會被罰款、掛狗牌、青蛙跳、罰站、打手心等示眾 體罰,致台語歌曲銷聲匿跡;甚至要求布袋戲要用「國語」發音,而且又以「禁書」名義箝制言論自由。基本人權包括集會、結社、言論、出版、旅遊等被限縮,即有所謂黨禁、報禁、海禁、出國旅遊禁等等,社會瀰漫著一股白色恐怖氛圍。這段不見天日的年代,就是「台灣的黑暗時代」,痛苦記憶實難抹滅。經數十年來努力所爭取的民主改革、教育改革、老年照顧,以及婦幼、學生、農民、勞工、殘障等等權益,均已陸續獲得相當改善;且因有台灣先輩的犧牲奉獻,才有 二〇〇〇年的首次政黨輪替—陳水扁、呂秀蓮當選第十屆總統、副總統。

  一九八〇年競選國大代表,要為美麗島事件發聲,卻被以「違反選罷法煽惑內亂罪」判刑坐牢的劉峯松,在三年半的政治牢裏逆來順受、勤於閱讀和寫作,一九八一年後陸續出版《獄中的呼聲》、《選舉官司》、《台灣動物史話》、《黑獄陽光》、《黑獄螢光》和《黑獄風光》等書;一九八四年出獄後仍持續以文字和行動對抗當權者,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出版《台灣的黑暗時代》,同月二十四日即被警備總部以「內容不妥,依法查禁」(見台灣警備總司令部75.11.24(75)劍佳字第五五六〇號函),成為解嚴前台灣最後的一本禁書(見二〇二〇年十月前衛出版社 廖為民著《解嚴之前的禁書》)。這本禁書收錄有:「在地球上有這種事」、「不欲言的台灣人」、「談石錫勳先生」、「美麗島事件的意義與影響」、「台灣人的十大苦慘」、「哀臺民」、「貪汙始於光復」、「為台民捐軀的王添燈」、「戒嚴體制下的騙子」、「國民黨卯上台灣第一勇」、「不自由的唱與唱的不自由」、「盛滿了強暴和自私的國家安全論」、「愛、和平與理性的五一九綠色行動」、「我畫一棵血樹」……等廿六篇評論,充分呈現了一九八〇年代台灣人的無奈、不妥協與堅韌的精神。

  本專書的出版,感謝國家人權博物館贊助部分經費,相信這本被列為國民黨政府「最後一本禁書」的再現,可讓新一代年輕人瞭解半世紀前後,台灣發生、卻尚未知悉的史實,從而獲得省思和珍惜民主台灣實得來不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震撼的,它没有采用那种居高临下的“历史导师”姿态,而是更像一位并肩走过那段岁月的同路人,娓娓道来,却字字千钧。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时而舒缓地铺陈背景,营造出风雨欲来的气氛;时而猛然加速,将读者带入事件爆发的核心地带。我发现自己很难放下手中的书,因为总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着我想要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或者作者将如何解读这个关键的转折点。书中对于特定历史人物的刻画,摆脱了脸谱化的倾向,展现了复杂的人性侧面,那些所谓的“英雄”或“反派”,都在作者笔下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选择充满了时代的无奈和自身的局限。这种对人性的深挖,让整部作品的厚度瞬间提升了好几个层次。它让我思考,在极端环境下,所谓的“正确”与“错误”界限是多么的模糊不清,而历史最终如何裁判这些模糊的瞬间。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那种沉淀下来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些尘封的往事。刚翻开的时候,我其实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毕竟“全集”这个词听起来就让人觉得需要很强的专业背景才能啃下来。但是,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巧妙地将个人的经历融入到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使得那些冰冷的历史事件突然有了温度和人情味。尤其是在描述那些社会氛围紧张的时期,那种无形的压抑感通过文字渗透出来,让人读得手心冒汗。我特别喜欢他处理细节的方式,那种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细致观察,比如人们日常的言谈举止、街头巷尾的流言蜚语,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构建了一个极为真实的时代侧影。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阅读历史,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时空穿梭,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某些重大的政治转折点,更重要的是,它描绘了那些身处其中的普通人的挣扎与坚韧。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用一种近乎坦诚的态度,将那个时代的脉络一点点地梳理清楚,让后来的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段岁月的重量。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充满了力量感和一种不可阻挡的叙事张力,读起来就像是看一部节奏紧凑的史诗电影。作者的语言不是那种温文尔雅的学院派腔调,而是带着一种久经沙场的锐利和深刻的洞察力。他对于权力运作的剖析极其透彻,那种对体制内部逻辑的把握,简直令人拍案叫绝。我尤其欣赏他如何不动声色地运用对比手法,将光鲜亮丽的官方说辞与底层民众的真实困境并置,这种强烈的反差,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批判力度。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消化一下作者抛出的那些观点,因为它们往往直指问题的核心,毫不留情。这不是一本读完就能轻松翻篇的书,它会像一根刺一样留在你的记忆深处,时不时地提醒你,历史的教训是多么的沉重而值得铭记。书中对那个特定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描摹也十分到位,那种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彷徨与坚守的内心挣扎,写得入木三分,让人感同身受,体会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不易与担当。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变迁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必须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独特的视角。它的结构布局非常精妙,仿佛是在编织一张巨大的历史网,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根关键的经纬线,将看似零散的事件紧密地联系起来,最终呈现出一个完整而复杂的历史图景。作者的专业素养毋庸置疑,他对史料的驾驭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最难得的是,他没有让那些密集的资料淹没故事本身。相反,他将枯燥的文献转化成了富有生命力的叙事片段。我特别关注书中对社会心理层面的分析,那种集体性的焦虑感是如何滋生、如何蔓延,最终如何影响个体决策的,作者的解读相当到位。读到某些段落时,我不禁联想到当下的社会情境,这说明作者的思考具有超越时空的深刻性。这本书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人依然需要面对的某些人性困境和结构性难题。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内敛而深沉的,它没有使用太多煽情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对历史真相的执着探求,却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我欣赏作者在梳理复杂历史脉络时所展现出的严谨与清晰,即使面对枝蔓丛生的历史事件,他总能找到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引导读者不至于迷失方向。读完之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去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因为它在我的脑海中播下了太多的疑问的种子。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陈述“发生了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它对后来产生了哪些不易察觉的影响”。那些关于制度变迁、观念冲突的细致分析,对于理解当代社会结构有着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带着敬畏之心去研读的力作,它成功地将历史的重量,以一种既沉重又引人入胜的方式,传递给了每一个愿意倾听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