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輔導:寫給有心助人者的理論與實務技巧

人人都能輔導:寫給有心助人者的理論與實務技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延玲珍
图书标签:
  • 辅导技巧
  • 心理辅导
  • 助人技能
  • 沟通技巧
  • 人际关系
  • 自我成长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 实务指南
  • 理论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的陪伴,可以更有力量

  即使自己還沒預備好要幫助人,可能求助者已經找上你了!

  人們因著信任你,向你道出煩惱,想得著一些意見或安慰。你是否暗暗擔心自己夠資格嗎?怕說出反效果的話語……

  資深輔導延玲珍博士手把手帶領志願關輔者學、做、教。建立必備的心理學理論基礎,並提供結合實務的觀點,裝備實用的助人技巧,特別的是,幫助學員從自我了解到了解求助者,從認識心理疾病到助人者的心理健康,從助人界線到助人倫理的了解和警覺。

  本書是協助有心幫助人的志願關懷輔導者,建立必備的心理學理論基礎,並提供結合實務的觀點,裝備助人技巧,能辨識出求助者的深層需要,進而在協助的過程中,適切地關懷陪伴,並初步輔導當事者面對問題。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假想书籍的详细简介,旨在避免提及您提供的书名及其内容: 《探寻心灵的地图:非结构化对话中的深度连接与赋能实践》 一、本书核心理念:理解“人”的复杂性与潜能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非正式、非标准化的互动环境中,个体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共情倾听与精准提问,建立起深刻而富有建设性的连接。我们摒弃了传统咨询模式中严格的阶段划分和预设目标,转而聚焦于过程本身的价值——即在日常的、看似随意的对话中,挖掘出个体深藏的内在资源和清晰的自我认知。 我们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心灵地图”,它被迷雾、岔路和未被探索的区域所覆盖。许多时候,人们并非缺乏答案,而是缺乏一个能够帮助他们穿越迷雾的“领航员”——一个能够提供安全空间、不加评判、并能用恰当的工具激发内在导向的伙伴。本书旨在培养的正是这种“非结构化引导者”的能力。 二、结构与内容深度解析 本书分为三大核心板块,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掌握从基础感知到高阶赋能的实践技巧。 第一部分:基石构建——建立安全与信任的场域 (The Groundwork) 本部分着重于引导者(Facilitator)的内在准备与环境设置。 1. 自我的校准与谦逊: 探讨“助人者姿态”的构建。真正的赋能始于自我觉察,了解自身的局限性、偏见以及“想要解决问题”的冲动。我们强调谦逊的姿态:承认自己无法“知道”对方的全部,而只是协助对方去“发现”。 关键议题: 避免“专家陷阱”;处理“拯救者情结”;如何运用“不确定性”作为工具。 2. 共情回路的精细化调谐: 超越表面的“我理解你”,本书深入剖析了共情的三个层次:认知共情、情感共情和同理性行动。我们教授如何通过非语言信号(如呼吸频率、肢体张力)和语言的细微之处,捕捉到对话中的“情绪张力点”。 3. 环境的无形塑造: 讨论如何通过物理和心理层面的设置,创造一个让对方敢于暴露真实想法的空间。这包括语速的控制、声音的频率,以及如何使用“暂停”来增加对话的深度和重量。 第二部分:工具箱——非结构化对话中的核心技术 (The Toolkit) 本部分是本书的实践核心,详细介绍了在没有既定议程的对话中,引导思考深入的实用工具。 1. 提问的艺术:从封闭到探索 (The Art of Inquiry): 我们系统地区分了引导性问题、推测性问题和“洞察性开放问题”(Insightful Open Questions, IOQ)。特别关注如何设计那些能够绕过逻辑防御、直击核心价值或矛盾点的提问。 实操案例: 如何将“你觉得该怎么做?”转化为“在你设想的未来中,让你感到最有力量的那一刻,当时发生了什么?” 2. 倾听的层次与回馈的力度: 区分被动倾听、主动复述和“前瞻性澄清”。前瞻性澄清是指在对方尚未完全清晰表达前,就捕捉其潜在的意义并予以反馈,从而加速其自我认知的过程。书中详细解析了如何运用“反射性陈述”来确认事实与情绪,以及如何使用“概念重构”来帮助对方从不同角度审视困境。 3. 能量的流动与障碍的识别: 教授如何识别对话中的“停滞点”或“防御机制的升起”。当对方开始回避、使用泛泛而谈的词汇或陷入重复的思维模式时,引导者应如何巧妙地引入“元对话”(关于对话本身的对话),或使用“类比与隐喻”来打破思维的僵局。 第三部分:赋能与收尾——让影响持续深化 (Deepening and Integration) 本部分关注如何确保一次富有成效的互动能够产生长远的、内化的改变,而不是一次性的情绪释放。 1. 从洞察到行动的桥梁: 探讨在对话末期,如何帮助个体自行提取可执行的、符合其内在节奏的“下一步”。关键在于引导个体承诺对自己负责,而不是被外部建议所驱使。我们强调“微小胜利”的重要性,鼓励设定易于实现、能增强自我效能感的初期步骤。 2. 面对情绪洪流的承接与释放: 许多深度对话会释放出强烈的情绪。本章提供了处理高峰情绪的实用策略,包括如何保持镇静、提供必要的稳定支撑,以及如何在不介入解决的情况下,帮助个体自我调节情绪的节奏。 3. “陪伴”而非“结束”: 强调真正的赋能是一个持续的循环。本书最后指导读者如何以开放的姿态结束一次会谈,确保对方带着一种“被看见”和“被相信”的感觉离开,并为未来的探索留下邀请的开放性。 三、本书的独特价值与受众 本书并非一本操作手册,而是一份关于“存在方式”的指南。它不提供现成的剧本或固定的问题清单,而是培养读者在变化中保持觉察和灵活性的心智模式。 目标读者: 职场中的非正式领导者: 那些需要在没有直接管理权限的情况下,激励、指导团队成员的经理和资深专业人士。 人际关系中的深度连接追求者: 渴望提升与家人、朋友、伴侣之间沟通质量,寻求更真实交流的个体。 希望发展情境化辅导能力的新兴助人者: 那些对心理学基础有兴趣,但希望将理论落地于日常情境中,而非局限于专业咨询室环境的初学者。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学会如何成为一个能“看见”他人,并能有效运用日常对话的每一个瞬间,去点燃他人内在潜能的卓越伙伴。这本书是关于如何从“给予建议”过渡到“激发发现”的实践哲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延玲珍


  ■ 臺灣正道福音神學院教牧博士
  ■ 美國加州豐收神學院道學碩士
  ■ 美國加州豐收神學院家庭輔導碩士
  ■ 中國高級心理諮詢師
  ■ 臺灣真愛家庭協會執行長
  ■ 婚姻導師學院院長
  ■ 紐約神學教育中心漢語網絡神學院家庭事工系主任
  ■ 前好消息電視臺家庭事工創部主任

  延玲珍博士與夫婿邱維超醫師育有一女二男,多年來從事婚姻家庭事工,在海內外帶領恩愛夫妻營、活力婚姻夫妻營、開辦各類講座及研習會,也在中華福音神學院推廣教育處、臺灣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授課,講授夫妻成長、婚前婚後親子教育與輔導、家庭風暴的關懷等課程。並與夫婿開發華人界首創「婚前、婚姻導友」教材,協助教會培訓「婚姻導友」,建立家庭事奉團隊。

  曾獲聘好消息電視臺家庭事工部創部主任,開設家庭關懷專線,於「幸福學堂」主持數十集各類家庭節目及「幸福來敲門」來賓專家,亦為救恩之聲電臺「幸福好家在」主持人及中廣電臺流行網專訪家庭導師。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幫助人也要有智慧.馬玉玲 ......................................I
孕育更多優良謙卑有愛的醫心者.黃維仁 ................III
培訓非專業輔導的傑出工具書.楊寧亞....................VI
全人、全面、全程的關輔教導.葉高芳....................IX

自 序 從好消息家庭關懷專線談起 ......................................X

前 言 寫給一般人也能上手的輔導書 ...................................1

第1篇 理論篇
第1章 關輔者的人觀 ......................................................7
一、關輔者的使命 .....................................................................9
二、從聖經看「人」 .................................................................17
三、心理學看「人」 .................................................................27

第2章 關輔者對人的認識 .............................................53
一、TA(Transactional Analysis)人際溝通分析理論 ............55
二、約翰.鮑比依附理論 ..........................................................62
三、人類社會心理發展學理論 ..................................................66

第3章 關輔者對家庭的認識 ........................................77
一、家庭的功能 .........................................................................79
二、失功能家庭 .........................................................................87
三、家庭系統 .............................................................................97

第2篇 關輔篇
第4章 關輔者的倫理觀 .................................................115
一、關輔者倫理觀 .....................................................................116
二、基督徒的輔導倫理觀 ..........................................................132
三、輔導的界線 .........................................................................142

第5章 認識關輔的歷程 .................................................153
一、建立關係 .............................................................................155
二、資料收集 .............................................................................174
三、有效的引導 .........................................................................189

第6章 初階同理心 ...........................................................199
一、溝通與積極傾聽 .................................................................200
二、同理心三部曲 .....................................................................206
三、自我問話與察覺論 .............................................................212

第7章 身心疾病家屬關輔 .............................................221
一、心理精神異常和疾病的迷思與澄清 ...................................222
二、心理精神異常和疾病的人是大腦生病了 ...........................223
三、認識健康 .............................................................................229
四、心理精神健康範疇 .............................................................233
五、認識人格疾患 .....................................................................237
六、認識心理疾病 .....................................................................240
七、認識精神疾病 .....................................................................255
八、如何關懷陪伴心理疾患的病友和家庭? ...........................257

第3篇 實務篇
第8章 家庭實務難題處理 .............................................281
一、親密關係的暴力問題 ..........................................................283
二、暴力循環的五個心理層面的階段 .......................................293
三、協助處理親密關係的暴力問題 ..........................................298

第9章 認識婚姻難題 ......................................................305
一、破除婚姻的迷思 .................................................................306
二、認識夫妻差異與衝突 ..........................................................312
三、外遇的迷思與多面向 ..........................................................321
四、如何關懷陪伴外遇家庭? ..................................................330
五、認識單親家庭 .....................................................................338
六、台灣離婚率的數據探討 ......................................................342

第10章 認識親子難題 ....................................................349
一、親子難題,怎麼辦? ..........................................................350
二、親子關係與調適的難題 ......................................................353
三、認識青少年的發展 .............................................................360
四、青少年的情緒處理 .............................................................365
五、學習放手的藝術 .................................................................376

第11章 危機與哀傷關顧 ...............................................383
一、認識危機 .............................................................................384
二、認識哀傷輔導 .....................................................................396
三、哀悼的四項任務 .................................................................403
四、悲傷的輔導原則 .................................................................409

第12章 認識自殺防治 ....................................................415
一、成為自殺防治守門員 ..........................................................416
二、自殺意圖初篩評估 .............................................................421
三、自殺危機處理與相關資源 ..................................................426

附註 ..........................................................................................435

附件 ..........................................................................................447
附件一 混亂階段的處理步驟 ..................................................448
附件二 練習覺察改變帶來的衝擊 ..........................................449
附件三 PAC問卷 ....................................................................451
附件四 家庭功能評估(APGAR) ........................................454
附件五 1:雙向度家庭功能檢測 ............................................456
2:家庭關係圖 ...........................................................457
附件六 婚姻滿意度評估 ..........................................................458
附件七 台灣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表(TIPVDA) ............459
附件八 成人家庭事件壓力表 ..................................................462
附件九 情緒字詞 .....................................................................465

附錄 延伸影音輔助資料 ......................................................471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773772
  • 叢書系列:事工類
  • 規格:平裝 / 528頁 / 17 x 23 x 2.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從好消息家庭關懷專線談起


  撰書起源
  話說本書寫作的前身,要從2010年夏天我自美返台,進到好消息電視台(GOOD TV)開創的家庭事工部談起。當時領受了媒體宣教的呼召,媒體好似空軍,散播福音的種子,為著廣傳福音落地生根的有效性,需要建立一群「陸軍特種」的關懷志工部隊,使得電視機前的觀眾藉由媒體傳播作為認識上帝的管道,同時現場有一批可以在電話中作為家庭關懷的陪伴者,回覆或安慰心理需要受幫助的人,進而有機會引導他們進到附近的教會,實務性地加強認識福音及進行收割行動。

  記得培訓初期經過一年多且密集式連續每週開課的方式,聘請到了許多與家庭及輔導相關領域的專業老師,開辦了將近200小時的課程,至終將一群百餘人原本聽見別人的問題也不知如何開口答話的志工們,在將近一年半時間的學習與操練之後,終於在2012年元月初,啟動好消息家庭關懷專線事工,至今關懷專線已有十餘年的事奉了。

  在歷經實務培訓以及開線後累積接線經驗的結果,2014年,我再將培訓課程精簡規劃成72小時的「家庭關懷志工培訓教材」,並分別在台灣北部與南部的教會,多次開辦與夥伴教會「陸軍特種」的相關培訓,得到許許多多的牧者同工對此培訓的認同與讚賞。從實際的電話關懷專線的數據中,好消息家庭關懷專線事工從2012年至2017年初(我任職開線期間),來電求助者總計超過了40,000通次電話,至少有超過上萬多名的求助者來電,而且不只是國內民眾,也有國外民眾打電話進來求助;其中轉介到教會的非基督徒朋友更超過上千位,統計中至少有15%的人因轉介進到教會而有穩定聚會,這當中有10%的人從慕道開始,最後在教會中受洗歸主,成為基督徒。

  2017年,當我完成了最初上帝呼召藉由媒體傳達成立家庭事工的使命後,我又被上帝差派進入以婚姻家庭為主軸的基督教福音機構,擔任台灣真愛家庭協會的執行長,所面對的挑戰與爭戰更是大過先前的,雖然這不是一條容易的路,但是我經歷了「神的道路總是高過人的道路」,直到今天,上帝的工作仍然在家庭宣教的命定中進行著。

  因著「關懷輔導的馬其頓呼聲」越來越強烈,2018年至2020年間,我開始編著《基督徒家庭關輔者手冊》,並使用此教材在中華福音神學院的推廣教育處以及某些教會的輔導訓練事工開課,同樣得到許多學生和會友的肯定,此教材不只提供教學上的實用性,更可作為教會培訓關懷陪伴牧養系統的資源。

  2020年至2022年疫情期間,因我多次出國後需被關在防疫旅館檢疫,那段日子使我能夠更加專心地將此教材的內容進行更縝密的寫作,完稿之際不但心中充滿感恩,同時也期許,希望有心想學習關懷輔導的使用者,能夠得到實際且可操作工具的幫助。

  特別感謝
  出書之際,我要謝謝一直在家庭事工提供指導的良師─國際真愛家庭協會葉高芳會長,他慷慨不藏私的氣度是我學習的榜樣。

  感謝在2004年至2010年,我遠渡太平洋到美國學習的期間,作我個人諮商輔導的蔡欣老師,以至於在多年後我回到台灣接任好消息家庭事工部主任時,更是特別邀請蔡老師成為我們培訓的講師之一,她傾囊相授讓許多學習家庭關懷專線的志工獲益良多。

  也要感謝過去在台灣真愛家庭協會的行政秘書陶瓊荷姊妹文字編排上的協助,使我能夠事半功倍地完成此書。

  最後我要承認並由衷地感謝我的終身良伴、我的丈夫─邱維超弟兄,他是我的伯樂,知道我是一匹千里馬,所以不斷地鼓勵支持我,我們相約在主裡一同為上帝的國度建立許多合上帝心意的家庭,直到見主面。

  一切頌讚、榮耀、愛戴都歸給愛我的主。
  主啊!我願祢快來!

延玲珍
於2023年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关注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对“情感处理”环节的细致入微。在面对他人的强烈情绪——无论是愤怒、沮丧还是恐惧时,很多非专业人士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试图“平息”或“说服”对方理性下来,结果常常适得其反。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情绪炼金术”的概念,它鼓励辅导者先“接住”并“命名”这种情绪,而不是急于修正它。书中提到一个非常深刻的观点:“情绪需要被看到,而不是被修正。”它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非评判性的语言(例如,“听起来你现在感到非常无力”)来确认对方的感受,从而打开沟通的大门。我尝试在一次朋友的危机中运用了这种“情绪的确认式回应”,效果立竿见影,他不再处于防御状态,而是开始愿意倾诉细节。这本书教会我的核心是:在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建议之前,必须先建立一个情感上的连接和安全网。这种对情感深度和细微差别的捕捉能力,让这本书在众多自助类书籍中脱颖而出,显得既深刻又实用。

评分

这本《人人都能輔導》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原本以为“辅导”这事儿得是专业的心理学背景或者积累了多年经验的人才能胜任的,结果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在强调,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支持者。它没有那些高深莫测的术语,而是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一步步拆解了辅导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关于倾听技巧的部分,我以前总觉得听就是“听着”,但书里详细区分了主动倾听、共情性倾听和批判性倾听的不同层次,还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场景练习。我记得有一节专门讲如何处理对方的沉默,那真是太及时了,我过去常常在对方沉默时感到尴尬,急着想去填补空白,结果反而打断了对方深入思考的节奏。这本书告诉我,沉默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如何优雅地“等待”比急于“发问”更重要。它让我对“助人”这件事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理解,明白了真正的帮助不是给出答案,而是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让提问者自己找到答案。这种赋能式的引导,才是最高级的支持。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实操性设计非常出色,几乎每一章后面都配有角色扮演或自我反思的练习题,这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边界设定”的章节。在助人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界限模糊的请求,比如要求在非工作时间进行长篇大论的电话倾诉,或者要求给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物质帮助。这本书用非常清晰的语言阐述了“保护自己的能量场”对于持续有效帮助他人的重要性。它没有用道德批判的方式去批评那些“索取者”,而是教会我们如何用尊重但坚定的方式划清界限,比如如何优雅地说“不”,以及如何将对方引导回更合适的资源渠道。这种成熟、务实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不仅懂辅导技巧,更深谙人性的复杂和长期付出的可持续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心理能量储备更健康了,不再轻易被他人的情绪“吸走”。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被装上了一个全新的“人际互动雷达”。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与人谈话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有效沟通”的行动指南。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人际关系模型时所采用的系统性思维。书里有一章深入探讨了“信任的建立与维护”,它将信任分解成了可操作的几个要素,比如一致性、可靠性和真诚性,并给出了具体的小步骤来增强这些品质。比如,它建议在每一次互动结束时,都要做一次快速的“承诺兑现”回顾,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约定,这种细微之处的积累,确实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基础。我尝试着在工作中应用了书中提到的“反馈环”模型,以往的反馈总是让人感到压力山大,但按照书中的结构,从观察事实到表达感受,再到提出期望,整个过程变得有建设性而不是指责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那些模糊的“软技能”硬是拉到了“硬技能”的层面,让我们可以像学习编程一样去学习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和协作。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避开了传统辅导书籍中常见的“问题解决导向”,转而聚焦于“潜能激发”和“资源整合”。我曾经受邀在社区里为一些年轻人做生涯探索的引导,当时我非常头疼,因为我不是专业顾问,面对迷茫的年轻人,我能提供的建议太有限了。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优势视角”。它反复强调,比起深挖痛苦的根源,不如去探索和放大对方身上已经拥有的那些闪光点和成功经验。书中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成功故事重构法”,引导对方回溯过去某个小小的成就,分析当时的决策、付出的努力以及最终的结果,从而让受助者自己意识到他们其实具备解决当前困境所需的能力。这种从“缺乏”到“富足”的思维转变,不仅让我的辅导对象感到被尊重和鼓舞,也极大地减轻了我作为引导者的心理负担。我不再需要扮演“万事通”的角色,只需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聚光灯操作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