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想衣裳花想容:唐詩鑑賞辭典【第一卷】

雲想衣裳花想容:唐詩鑑賞辭典【第一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千帆等
图书标签:
  • 唐诗
  • 诗词鉴赏
  • 古典文学
  • 文化
  • 艺术
  • 唐朝
  • 诗歌
  • 文学
  • 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唐詩最佳入門,三十餘年經典,
名家導讀,傾囊相授,
最全面、最專業的詩詞素養,
每日十分鐘讀首唐詩,輕鬆掌握全唐詩精華。
 
  第一卷《雲想衣裳花想容》,初唐至盛唐詩人
  包括──李白、陳子昂、王維、賀知章、孟浩然、王昌齡、高適、張九齡等50位詩人。
 
  第二卷《無邊落木蕭蕭下》,盛唐至中唐詩人
  包括──杜甫、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孟郊、柳宗元、元稹、韋應物等57位詩人。
 
  第三卷《此情可待成追憶》,中唐至晚唐詩人
  包括──李商隱、杜牧、賈島、李賀、溫庭筠、韋莊、羅隱、韓偓、陸龜蒙等82位詩人。
 
  【千餘年前的風花雪月,抒發了今日的喜怒哀樂】
 
  第一卷收錄初唐至盛唐詩人
 
  與好友歡聚,你可以是李白豪放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也可以是孟浩然日常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與好友分別,你可以像王維一樣深情「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也可以像高適為朋友壯膽「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如果你喜歡山,你會喜歡王維靜謐的「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還是李白熱鬧的「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稱讚好友貌美可以是「一枝紅豔露凝香」「雲想衣裳花想容」,
  但隔壁班的那個就是「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
  
  如果你抑鬱不得志……那八成的詩人都是你的好友。
 
  【這套書最適合這樣的你──】
  ★文學愛好者:我們終究要讀唐詩的,只要這套就夠了。
  ★創作者及行銷文案:體會唐詩用字遣詞之精闢,欣賞篇章布局之巧妙。
  ★大學生及高中生:快速掌握每首詩的重點及典故,寫出精確的評論。
  
  ※本書為改版書,原書名:《【每日讀詩詞】唐詩鑑賞辭典(第一卷):雲想衣裳花想容》
 
本書特色
 
  ★最全面的唐詩選集。讀唐詩,這一套就夠了。全套三卷共收錄一百八十九位詩人、約一千一百首詩作。
  ★俞平伯、程千帆、蕭滌非等一百三十三位學者專家共襄盛舉。
  ★每首詩皆有詳盡的鑑賞解析文章,並廣採歷代詩評家的精闢見解。
  ★全新校訂增修。唐代詩人最愛引用的各種典故,皆列出詳細出處。
  ★全套書依詩人年代編排。每位詩人附有小傳,下列一首至百餘首的詩。不僅方便讀者檢索,也讓讀者更能掌握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不同時期的風格。
  ★第三卷的超強附錄,包含唐代詩人與史事的對照年表、唐詩名句索引、參考書目。
 
詩心推薦
 
  32位臺灣作家 X 高中老師 X 大學教授 
  張曼娟(教授/作家)
  陳安儀(閱讀寫作老師/親職教育作家)
  敏鎬(敏鎬的黑特事務所、《人生自古誰不廢》作者)
  曹淑娟(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謝佩芬(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徐國能(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潘麗珠(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李嘉瑜(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
  張韶祁(世新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蘇怡如(世新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連文萍(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
  馬銘浩(淡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王力堅(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許銘全(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彭雅玲(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授)
  陳茂仁(嘉義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主任)
  蔡振念(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鍾志偉(中山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陳宏銘(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副教授)
  鄭婷尹(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副教授)
  吳儀鳳(東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吳玉如(北一女中國文科教師)
  區桂芝(北一女中國文科教師)
  鄭元傑(北一女中國文科教師)
  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陳幼君(蘭陽女中國文科教師)
  陳曜裕(蘭陽女中國文科教師)
  張馨云(臺南女中國文科教師)
  王依文(高雄女中國文科教師)
  陳秋燕(高雄女中國文科教師)
  陳雋弘(高雄女中國文科教師)
  楊子霈(高雄女中國文教師/作家)
  (以上推薦者按學校及姓氏筆畫排列)
《烟雨江南:宋词品鉴与宋代文人风貌》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宋词的艺术殿堂,聚焦于宋代词坛的璀璨群星及其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审美情趣与时代精神。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对词句的字面解读,而是致力于发掘词作背后的历史语境、文人情怀以及宋代社会文化的深层肌理。 第一部分:宋词的源流与演变——从“小令”到“慢词”的革新之路 宋词,作为与唐诗并峙的文学瑰宝,其兴盛绝非偶然。本部分将追溯词的早期形态,从晚唐五代的“燕词”与“花间派”的靡靡之音,逐步梳理至宋初词坛的过渡与调整。重点剖析宋代词体结构上的重要转变——“慢词”的成熟与普及。慢词长短句错落的句式,极大地拓宽了词的表现空间,使其能够容纳更复杂、更细腻的情感描摹和叙事结构。我们将通过对比分析,展示这种体裁上的革新如何为宋代文人提供了更为自由的艺术载体,以适应其日益增长的内心世界表达需求。 第二部分:豪放派的雄浑与婉约派的细腻——双峰并峙的艺术格局 宋词的魅力在于其风格的多样性与并存性。本书将划分出两大主要的艺术流派进行深入探讨: 一、婉约之美:内敛的深情与工整的格律 婉约词是宋词的主流,其代表人物如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柳永与都市情景: 柳永是第一位真正将词作为大众文学来创作的文人。他关注市井生活、羁旅行客的愁绪,将都市的繁华与个体的落寞交织在一起。我们将细读其铺叙宏大、结构精巧的慢词,探讨他如何将口语化的表达融入典雅的词体中,使其更具感染力。 秦观的“以诗为词”: 秦观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其词风至情至性,意境高远。通过分析《鹊桥仙》等名篇,我们可以看到他如何借鉴唐诗的意境,用极为精炼的语言勾勒出朦胧、哀婉的美学效果,达到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 李清照的女性视角: 李清照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在闺怨、相思、国破家亡等主题上,展现了宋词细腻入微的心理刻画能力。她的词作风格自然流转,不事雕琢,却处处含情,是“易安体”的鲜明体现。 二、豪放之风:气势磅礴与家国情怀 与婉约的内敛相对,苏轼、辛弃疾开创的豪放词风,极大地提升了词的表现力和思想深度。 苏轼的旷达与哲思: 苏轼是词史上的一位“革命家”。他将诗歌的议论、哲理引入词中,极大地拓展了词的主题范围。他的词风酣畅淋漓,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超脱。我们将解析他如何以开阔的胸襟,将个人情感融入对宇宙人生的观照之中,使词作拥有了盛唐诗歌的气象。 辛弃疾的“稼轩体”与爱国忧思: 辛弃疾是宋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者。他的词中充满了恢复中原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他的语言极具张力,善用典故、口语和散文化的叙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稼轩体”。通过品读其充满金戈铁马之声的作品,读者能深刻感受到南宋文人面对偏安局面时的复杂心绪。 第三部分:词的意境与宋人的审美趣味 宋词的审美趣味,是理解宋代文化的重要切入点。宋人推崇“理趣”,追求“韵味”。 “韵味”的营造: 词的“韵味”在于其朦胧感和含蓄美。它不是直白地告知读者一切,而是通过意象的选取、节奏的把控,引导读者自行去体会那份言外之意。本书将解析宋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月、酒、雨、残柳等,它们是如何被赋予了特定的情感符号。 宋代文人的生活图景: 宋词的繁荣与宋代士大夫阶层的文化自觉密不可分。他们将生活中的雅事——品茗、赏花、弹琴、宴饮、游园——都融入词中,使词成为一种记录精致生活方式的载体。我们将借由这些词作,重构一幅幅宋代的市井风俗画和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剪影。 第四部分:词学的整理与流传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简要回顾宋词的文献整理与后世影响。从宋人自己的词选(如《白石道人歌曲》)到后世的校注工作,都体现了宋词在文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宋词的审美经验,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戏曲、小说乃至近现代的文学创作。 本书特色: 本书的撰写风格力求清晰流畅,兼具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阅读的趣味性。不使用生僻的学术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原词赏析,辅以细致的背景铺陈,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宋词的音律之美和情感深度。通过对词人创作心境的代入式分析,力图展现宋词“别是一家”的独特魅力,让读者领略宋代文人那份独有的、既入世又出世的清雅情怀。本书旨在成为一部深入浅出、全面覆盖宋词精华的鉴赏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本套書由一百三十三位專家學者合著,茲介紹數位如下:
 
俞平伯(1900~1990)
 
  於北京大學就學時投入新文化運動,並與同學傅斯年、羅家倫等人成立新潮社,後任教於清華大學及北京大學。與胡適同為新紅學專家。
 
施蟄存(1905~2003)
 
  曾任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新感覺派」的重要作家。
 
蕭滌非(1906~1991)
 
  曾任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專長中國文學史、杜詩。
 
錢仲聯(1908~2003)
 
  蘇州大學終身教授,中國首批博士生導師。著有《人境廬詩草箋注》《韓昌黎詩系年集釋》等,主編《清詩紀事》。
 
周振甫(1911~2000)
 
  學者、資深編審。隨學者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學習。曾校注、全譯《文心雕龍》並編審《管錐編》《李太白全集》《樂府詩集》等重要作品。
 
程千帆(1913~2000)
 
  曾任武漢大學中文系、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及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
 
馬茂元(1918~1989)
 
  曾任上海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教授,中國唐代文學學會顧問。
 
周汝昌(1918~2012)
 
  曾任教於四川大學外文系,後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文學編輯,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著作《紅樓夢新證》為胡適之後最重要的紅學研究。
 
霍松林(1921~2017)
 
  學者、詩人及書法家。曾任陝西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及中國杜甫研究會會長。

图书目录

凡例
序言
◎虞世南/蟬
◎王績/野望/秋夜喜遇王處士
◎王梵志/吾富有錢時/詩(選二首)
◎寒山/杳杳寒山道
◎上官儀/入朝洛堤步月
◎盧照鄰/長安古意
◎駱賓王/在獄詠蟬/於易水送人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渡湘江
◎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王勃/詠風/滕王閣詩/秋日別薛昇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其二)/山中
◎楊炯/從軍行
◎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宋之問/送杜審言/題大庾嶺北驛/早發始興江口至虛氏村作/靈隱寺/渡漢江
◎沈佺期/雜詩三首/夜宿七盤嶺/獨不見
◎郭震/古劍篇
◎李適之/罷相
◎陳子昂/感遇詩三十八首(其二.蘭若生春夏)/感遇詩三十八首(其四.樂羊為魏將)/感遇詩三十八首(其二十三.翡翠巢南海)/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燕昭王/登幽州臺歌/晚次樂鄉縣/送魏大從軍/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銀燭吐青煙)
◎賀知章/詠柳/回鄉偶書二首(少小離鄉老大回)
◎沈如筠/閨怨二首(其一.雁盡書難寄)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張說/蜀道後期/送梁六自洞庭山
◎蘇頲/奉和春日幸望春宮應制/汾上驚秋
◎張敬忠/邊詞
◎張九齡/感遇(其一.蘭葉春葳蕤)/感遇(其四.孤鴻海上來)/感遇(其七.江南有丹橘)/湖口望廬山瀑布水/望月懷遠/歸燕詩/賦得自君之出矣
◎王之渙/登鸛雀樓/涼州詞/宴詞
◎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五/夏日南亭懷辛大/彭蠡湖中望廬山/夜歸鹿門歌/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秦中感秋寄遠上人/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早寒江上有懷/留別王維/與諸子登峴山/晚泊潯陽望廬山/題大禹寺義公禪房/過故人莊/舟中曉望/歲暮歸南山/春曉/洛中訪袁拾遺不遇/宿建德江/送杜十四之江南/渡浙江問舟中人
◎李頎/古從軍行/送陳章甫/聽安萬善吹觱篥歌/古意/送劉昱/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送魏萬之京
◎綦毋潛/春泛若耶溪
◎王昌齡/從軍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樓)/從軍行(其二.琵琶起舞換新聲)/從軍行(其四.青海長雲暗雪山)/從軍行七首(其五.大漠風塵日色昏)/出塞二首(其一.秦時明月漢時關)/采蓮曲二首(其二.荷葉羅裙一色裁)/春宮曲/西宮春怨/長信秋詞(其一.金井梧桐秋葉黃)/長信秋詞(其三.奉帚平明金殿開)/長信秋詞(其四.真成薄命久尋思)/青樓曲二首/閨怨/聽流人水調子/送魏二/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其一.寒雨連江夜入吳)/送柴侍御
◎祖詠/望薊門/終南望餘雪
◎王維/隴西行/送別/青溪/渭川田家/春中田園作/新晴野望/夷門歌(七雄雄雌猶未分)/隴頭吟/老將行/桃源行/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酬張少府/送梓州李使君/過香積寺/山居秋暝/終南別業/歸嵩山作/終南山/觀獵/漢江臨汎/使至塞上/秋夜獨坐/送祕書晁監還日本國/奉和聖製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酬郭給事/出塞作/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積雨輞川莊作/息夫人/孟城坳/鹿柴/欒家瀨/白石灘/竹里館/辛夷塢/漆園/鳥鳴澗/山中送別/雜詩三首(其二.君自故鄉來)/相思/書事/闕題二首(其一.荊溪白石出)/田園樂七首(其六.桃紅復含宿雨)/少年行四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東/伊州歌
◎丘為/尋西山隱者不遇
◎李白/古風(其一.大雅久不作)/古風(其三.秦皇掃六合)/古風(其十五.燕昭延郭隗)/古風(其十九.西上蓮花山)/古風(其二十四.大車揚飛塵)/古風(其三十一.鄭客西入關)/古風(其三十四.羽檄如流星)/古風(其四十六.一百四十年)/遠別離/蜀道難/梁甫吟/烏夜啼/烏棲曲/戰城南/將進酒/行路難三首(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行路難三首(其二.大道如青天)/日出入行/北風行/關山月/楊叛兒/長干行/古朗月行/妾薄命/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玉階怨/宮中行樂詞八首(其一.小小生金屋)/清平調詞三首/丁都護歌/靜夜思/從軍行/春思/子夜吳歌/長相思/襄陽歌/江上吟/玉壺吟/梁園吟/橫江詞六首(其一.人道橫江好)/橫江詞六首(其五.橫江館前津吏迎)/金陵城西樓月下吟/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秋浦歌(其十四.爐火照天地)/秋浦歌(其十五.白髮三千丈)/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永王東巡歌(其二.三川北虜亂如麻)/永王東巡歌(其十一.試借君王玉馬鞭/峨眉山月歌/清溪行/臨路歌/贈孟浩然/江夏贈韋南陵冰/贈錢徵君少陽/贈汪倫/沙丘城下寄杜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寄東魯二稚子/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夢遊天姥吟留別/金陵酒肆留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渡荊門送別/南陵別兒童入京/金鄉送韋八之西京/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灞陵行送別/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送楊山人歸嵩山/送友人/送友人入蜀/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山中問答/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東魯門泛舟二首(其一.日落沙明天倒開)/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把酒問月/陪侍郎叔遊洞庭醉後三首(其三.剷卻君山好)/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其二.南湖秋水夜無煙)/登太白峰/登金陵鳳凰臺/望廬山瀑布水二首(其二.日照香爐生紫煙)/與夏十二登岳陽樓/秋登宣城謝朓北樓/望天門山/客中作/夜下征虜亭/早發白帝城/秋下荊門/宿五松山下荀媼家/越中覽古/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望鸚鵡洲悲禰衡/謝公亭/夜泊牛渚懷古/月下獨酌四首/山中與幽人對酌/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獨坐敬亭山/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憶東山二首(其一.不向東山久)/擬古十二首(其九.生者為過客)/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聽蜀僧濬彈琴/勞勞亭/春夜洛城聞笛/長門怨二首/哭晁卿衡/哭宣城善釀紀叟
◎劉眘虛/闕題
◎王灣/次北固山下
◎崔顥/黃鶴樓/長干曲四首(其一.君家何處住、其二家臨九江水)/行經華陰
◎孫逖/宿雲門寺閣
◎崔國輔/怨詞二首(其一.妾有羅衣裳)/采蓮曲/小長干曲
◎王翰/涼州詞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
◎張旭/山中留客
◎戎昱/移家別湖上亭/詠史/桂州臘夜/早梅
◎高適/燕歌行/人日寄杜二拾遺/封丘作/別韋參軍/賦得還山吟送沈四山人/營州歌/別董大二首(其一.千里黃雲白日曛)/塞上聽吹笛/除夜作
◎無名氏/聽張立本女吟
◎儲光羲/釣魚灣/江南曲四首(其三.日暮長江裡)
◎張謂/同王徵君湘中有懷/題長安壁主人
◎萬楚/五日觀妓
◎暢諸/登鸛雀樓
◎常建/宿王昌齡隱居/題破山寺後禪院/三日尋李九莊/塞下曲四首(其一.玉帛朝回望帝鄉)
◎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聽彈琴/送靈澈上人/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餘干旅舍/餞別王十一南遊/重送裴郎中貶吉州/酬李穆見寄/長沙過賈誼宅/登餘干古縣城/送嚴士元
◎李冶/寄校書七兄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931491
  • 叢書系列:On Basic
  • 規格:平裝 / 832頁 / 17 x 23 x 3.9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并购买了一本详尽的图典。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细节的极致还原。它不光展示了不同朝代、不同等级服饰的外形样式,更重要的是,它详细考证了面料的种类、纹样的寓意以及色彩的使用规范。比如,书中关于唐代特定场合下所着“幞头”的系法变化,都有细致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这对我理解那个时代社会礼仪的严谨性非常有帮助。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参考资料,不如说是一扇通往古代生活美学的窗口,让我对那个时代人们对“体面”的追求有了更深层次的共鸣。

评分

最近购入了一本关于宋代园林艺术的专著,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满足于简单的图文介绍,而是引入了大量的建筑学、美学乃至哲学层面的探讨。我尤其欣赏它对“移步换景”这一核心概念的解析,作者通过详细的图例和实地考察的照片,结合空间布局的逻辑,将这种虚实相生的园林意境剖析得淋漓尽致。读完之后,我再去看那些历史记载中的描述,脑海中立刻就能构建出立体的、可感知的画面,而不是停留在抽象的文字理解层面。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其叙事流畅,阅读起来毫无晦涩之感。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书法爱好者,我一直痴迷于汉字的美感和结构。我手边有一本专注于研究魏晋时期书法风格演变的图册,那本书简直是视觉的盛宴。书中的拓片扫描质量极高,即便是最细微的笔触变化和墨色的浓淡干湿,都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每一页的留白处理都极其讲究,让那些线条本身获得了呼吸的空间,使得观赏过程变成了一种冥想。我对它如何将不同碑帖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感到十分钦佩,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不同时期的风格差异,更深入探讨了这种风格转变背后的文化思潮影响,使得我对“形神兼备”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厚实的质感和典雅的封面设计,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工具书,而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翻开内页,纸张的质量也非常好,光线柔和,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排版布局非常考究,字体大小适中,疏密有致,使得阅读体验极为舒适。每一次需要查阅时,那种流畅的翻页感和清晰的版式,都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检索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体现出的匠心,比如书脊的装订方式,既牢固又美观,让人感觉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绝对是值得收藏的实体书版本。

评分

我最近在尝试深度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尤其对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诗篇背后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心境非常感兴趣。这本工具书(此处指我正在阅读的其他文学书籍)在解读那些宏大叙事和复杂典故时,提供了一种非常新颖且易于理解的视角。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梳理脉络清晰,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将读者自然而然地代入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比如,它对某位盛唐诗人的生平及其政治抱负的分析,就比我以前读过的任何一本传记都要深刻和细致,让我对“诗歌即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引导性的思考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