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蛙超圖鑑:一本掌握樹蛙特徵及飼養知識

樹蛙超圖鑑:一本掌握樹蛙特徵及飼養知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西沢雅
圖書標籤:
  • 兩棲類
  • 樹蛙
  • 飼養
  • 圖鑑
  • 動物
  • 自然
  • 寵物
  • 生物
  • 科普
  • 攝影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飼養樹蛙的基礎知識到
各類樹蛙的介紹與繁殖
 
  不知道大傢小時候是否曾經抓青蛙,想將它們養在傢裡呢?如果是有一定年紀的人(於1926年~1989年這段期間齣生,或接近這個年紀的人),應該都有過在什麼都不懂,也不知道該餵什麼的情況下養青蛙,結果不小心養死的經驗吧。許多沒養過青蛙的人也都有「養青蛙很難」、「不知道該餵什麼」的印象。不過,近年來,拜大環境之賜,我們有更多機會飼養它們,比方說,我們隨時都能搜尋到飼養青蛙的大量資訊,也有不少商店開始銷售青蛙的餌料,能在傢裡飼養的品種也越來越多。
 
  這次介紹的樹桂(Tree frog)有許多顏色鮮豔的品種、可愛的品種,樣貌奇特的品種、動作很可愛的品種,讓我們一看就很想飼養。雖然不少品種的飼養門檻很高,但越是睏難,便越是讓人想要挑戰看看。即便誰都能照料它們,但是在飼養爬蟲類、兩棲類、魚類的時候,與其說是養寵物,不如說是在「研究」與「瞭解」它們,尤其樹蛙更是值得研究與探索的寵物。
 
  因此一開始要事先聲明的是,如果你是「想要一直觸摸它們」、「想要常常看到它們動來動去」或「無法忍受寵物突然死亡」的人,對於飼養青蛙這件事最好三思而後行。若想滿足上述的願望,建議養狗或貓咪這類毛孩生物就好,因為飼養青蛙,尤其是樹蛙,通常不太能「觸摸它們」,它們也不會「一直動」,而且「一不小心就會生病(或死掉)」。
好的,以下是一本關於樹蛙飼養和識彆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介紹相關知識,但不包含您提到的特定書籍內容: --- 蛙類愛好者與飼養者指南:從識彆到環境構建的深度探索 一冊全麵、實用且引人入勝的指南,旨在為初入兩棲動物飼養領域的新手以及尋求更深層次知識的資深愛好者,提供一套係統、詳盡的實踐與理論框架。本書不側重於單一物種的深度剖析,而是聚焦於對全球多樣化樹蛙科(Hylidae)及其近親物種的綜閤性認知與科學飼養方法。 --- 第一部分:樹蛙世界的奇妙麵貌——物種識彆與生態學基礎 本部分將帶領讀者穿梭於雨林、山地與乾燥地帶,探索樹蛙科大傢族的宏偉藍圖。我們強調的是“認識多樣性”而非“羅列清單”。 1.1 形態學的細微差彆與關鍵特徵辨識 樹蛙因其適應性極強的趾墊而聞名,但其多樣性遠不止於此。本章深入探討瞭區分不同樹蛙屬(如 Hyla, Litoria, Rhacophorus 等)的關鍵形態學特徵。我們將詳細講解: 趾墊結構與功能學: 不僅展示趾墊如何幫助它們攀爬,更會分析不同棲息環境(如光滑的葉片、粗糙的樹皮)對趾墊形態的影響,並提供實用圖片對照,幫助讀者在野外或水族店中快速辨識相似物種。 皮膚質地與色素變化: 皮膚的粘液分泌、顆粒感、以及變色能力(如晝夜或情緒變化)是重要的生態指標。我們將介紹皮膚健康與環境濕度的關聯,並解釋某些物種特殊的保護色和警示色。 眼部特徵與習性關聯: 瞳孔形狀(垂直或水平)、虹膜顔色在夜行性、日行性物種中的差異,以及它們如何反映物種的捕食策略。 1.2 全球樹蛙的地理分布與生態位 瞭解樹蛙的“傢鄉”是成功飼養的第一步。本部分將梳理世界主要樹蛙熱點區域(如中美洲、東南亞、澳大利亞),並討論氣候、海拔和植被類型如何塑造瞭特定地區的樹蛙群落。 雨林物種的特有需求: 針對熱帶雨林物種,我們將分析其對高濕度、恒溫以及特定光照周期的依賴性。 溫帶適應性物種: 對於能耐受季節變化的溫帶樹蛙,我們將側重介紹其鼕眠(Brumation)的生理機製與人工誘導的注意事項,強調安全越鼕的重要性。 繁殖生態學的對比: 樹蛙的繁殖策略韆差萬彆,從在水體中産卵到直接在葉片上産卵(卵內發育),再到雄性背負幼體轉移至小水窪。識彆這些策略,對於設計模擬自然繁殖環境至關重要。 --- 第二部分:科學與倫理的飼養實踐——從環境構建到日常護理 本部分是實操指南的核心,聚焦於如何為樹蛙提供一個兼顧生物學需求與安全性的飼養係統。 2.1 完美的傢園:樹棲環境的立體構建 成功的樹蛙飼養在於創造一個“微型生態係統”,而非僅僅一個玻璃箱。 立體空間規劃與垂直綠化: 樹蛙需要垂直活動空間。我們將詳細介紹如何利用天然枝乾、藤蔓和不同高度的棲木,構建復雜的攀爬網絡。討論如何選擇安全的、無毒的活體植物(如鳳梨科、天南星科植物)來穩定濕度和提供掩蔽。 底材的選擇與管理: 探討不同底材(如椰土、苔蘚、水培基質)的透氣性、保水性和抗菌性。重點講解“水陸分離”原則,以防止長期浸泡導緻的足部疾病。 光照的科學: 詳細解析樹蛙對UVB的需求(盡管不如爬行動物嚴格,但對維生素D3代謝仍有益)與光周期設置。介紹如何使用LED和熒光燈具來模擬自然光衰減過程,促進物種的自然節律。 2.2 溫濕度調控的藝術:精準控製的關鍵技術 溫度和濕度是決定樹蛙健康存亡的兩大要素。本書提供一套分級的溫濕度管理方案。 濕度梯度與霧化係統: 不僅僅是保持高濕度,而是要創造“濕度梯度”。介紹專業霧化器、噴淋係統(定時與手動)的安裝與維護,以及如何使用濕度計和數據記錄器進行精確監控。 溫度控製與熱點管理: 避免直接加熱,推薦使用環境加熱墊或陶瓷加熱燈配閤溫控器。強調為樹蛙提供一個可供選擇的溫度範圍(Thermal Gradient),使其能自行調節體溫。 空氣流通的重要性: 討論“靜止潮濕”的危害——易滋生黴菌和細菌。介紹如何通過風扇在不大幅降低濕度的前提下,確保環境空氣的持續交換。 2.3 營養學基礎與投喂策略 樹蛙是純粹的食蟲動物,其營養攝入直接決定瞭體色、免疫力和繁殖能力。 活體飼料的優化: 蟋蟀、麵包蟲、果蠅等常見飼料的營養價值對比。重點介紹“腸道負荷(Gut-loading)”技術,確保飼料本身是營養豐富的載體。 維生素與礦物質的補充: 製定科學的鈣粉(含D3)和復閤維生素的投喂頻率。討論不同物種(如食大蟋蟀的物種與食果蠅的物種)對營養補充劑劑量的細微差彆。 水質管理與飲水: 強調樹蛙通過皮膚吸收水分,因此水質至關重要。介紹蒸餾水、反滲透水(RO水)與自來水的處理方法,以及何時使用電解質溶液進行緊急補水。 --- 第三部分:健康維護與常見問題診斷 本部分旨在幫助飼養者建立預防性護理體係,並在疾病發生時能夠迅速識彆和采取正確行動。 3.1 預防性健康檢查與隔離原則 日常觀察清單: 建立每日、每周的健康檢查流程,關注虹膜反應、皮膚光澤、排泄物狀態、活動性與進食頻率。 新個體檢疫(Quarantine): 詳細闡述新引進樹蛙的隔離期設置(至少四周),包括單獨的飼養箱、獨立的工具,以防止潛在的病原體傳播。 3.2 識彆與應對常見疾病 樹蛙對環境變化極為敏感,疾病往往是環境壓力纍積的結果。 真菌與細菌感染: 皮膚上的斑點、潰瘍或黏液異常增多時的初步判斷。重點是識彆並解決根本原因(過度潮濕或通風不良)。 蛙壺菌病(Chytridiomycosis)的認知: 盡管本書不涉及特定物種,但對這種全球性威脅必須有所瞭解。介紹其傳播途徑、早期癥狀(如拒絕進食、蹲伏不動)以及負責任的生物安全措施。 營養失衡引起的疾病: 骨骼軟化(Metabolic Bone Disease, MBD)的識彆,以及因維生素A缺乏導緻的眼睛問題。 3.3 人道處理與轉運 無論涉及醫療、繁殖還是搬遷,如何減少對樹蛙的應激反應是關鍵。我們將提供安全的捕獲技巧、閤適的運輸容器選擇,以及在轉運過程中維持溫濕度穩定的策略。 --- 本書的宗旨在於培養飼養者對樹蛙生命周期的敬畏與科學理解。通過掌握這些跨物種的通用原則,讀者將能夠更自信、更專業地麵對任何一種美麗的樹蛙,並為其創造一個真正適宜其野外天性的生活環境。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西沢雅
 
  1900年代末期於日本東京齣生。畢業於專修大學經營學院經營學科。從孩提時代開始就喜歡釣魚、在野外採集昆蟲,以及與各種生物接觸。學生時代曾在專賣店工作,負責照顧熱帶魚、爬蟲類、兩棲類、猛禽、小動物等等。在多間專賣店負責接待客人的同時,也增加瞭許多見聞。2009年創立網路商店Pumilio,之後又於2014年開設實體店麵。從2004年開始在專業雜誌撰寫專欄,也負責銷售專業雜誌。2011年於株式會社Pisces齣版《密林的寶石 箭毒蛙》,之後於笠倉齣版社推齣《守宮教科書》等教科書係列。2022年於誠文堂新光社齣版《蠑螈與山椒魚的完全飼養手冊》(以上書名皆為暫譯)。

圖書目錄

Chapter 1 樹蛙的基礎知識004
01 飼養的魅力與心理建設006
02 前言007
03 分類與生態008
04 身體010
樹蛙用語介紹011
 
Chapter 2 挑選品種與打造理想的飼養環境012
01 挑選品種與帶迴傢的方法014
02 準備飼養箱016
03 利用飼養箱飼養020
04 挑選造景材料的方法022
05 保溫設備與照明設備024
 
Chapter 3 平日的照顧026
01 餌料的種類與餵餌028
02 樹蛙的照料030
03 確認樹蛙的健康狀況以及各種毛病032
 
Chapter 4 樹蛙的繁殖036
01 關於繁殖038
 
Chapter 5 樹蛙圖鑑044
 
Chapter 6 樹蛙飼養Q&A123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790797
  • 叢書係列:樂讀科普
  • 規格:平裝 / 128頁 / 14.8 x 21 x 0.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青蛙的種類非常複雜,飼養方式也五花八門,所以這次將針對「樹蛙」介紹。許多人聽到「樹蛙」都以為是住在樹上的青蛙,但其實「生活圈不在地麵」的青蛙就是樹蛙之一。換言之,樹蛙不一定都是住在樹上,比方說,日本雨蛙幾乎不會齣現在樹上,反而在葉子(稻葉)上或民宅的牆麵比較容易看到它們的身影,但它們的確是樹蛙的一種。
 
  飼養這類樹蛙最睏難的部分就是「溫度」。它們之所以選在樹上或葉子上生活,是因為這類環境的通風良好,就算是十分炎熱的夏季,森林中還是有許多通風與涼快的場所。簡單來說,大部分的樹蛙都無法在「高溫潮濕」的環境生存。由於現代的夏季都非常炎熱,所以若是沒有任何措施,能飼養的種類與地區可說是少之又少。反之,許多樹蛙都不怕寒冷,有些爬蟲類需要在鼕天的時候,幫它們準備保暖工具,但是在鞦天或春天(有部分品種可撐過鼕天)就比較不需要替它們操心。飼養青蛙雖然沒有像飼養蠑螈或山椒魚那麼輕鬆,卻也不像「飼養大多數的爬蟲類」那麼辛苦。不過,降低溫度比升高溫度睏難,所以通常都得開冷氣,這讓某些人覺得「不開冷氣就無法飼養樹蛙」,但其實不是這樣的,隻有某些品種需要如此費心,而有些品種則隻要花點心思,就能享受飼養的樂趣。大傢可參考後續介紹的工具以及各種樹蛙的講解,選擇飼養方式與自己的生活方式兩相吻閤的品種。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視覺衝擊力是無與倫比的,我必須強調這一點。我見過很多自然攝影集,但這本書中對樹蛙形態細節的捕捉,簡直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那些放大到極緻的吸盤特寫、皮膚腺體的紋理、甚至瞳孔在不同光綫下微妙的收縮變化,都清晰可見。這不僅僅是美觀,更是信息量巨大的工具。例如,通過對比不同物種足墊的結構,可以直觀地瞭解它們在攀爬不同介質時的適應性差異。對於我們這些熱衷於記錄和觀察的愛好者來說,這些高解析度的圖片是極好的參考範本。我甚至開始研究書中的布光和景深運用,作者顯然不僅是生物學傢,也是一位齣色的自然攝影師。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物種識彆的“答案”,更是激發我們去用更專業、更細膩的視角去觀察自然界中那些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微小奇跡。

评分

讀完這本關於樹蛙的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實踐經驗”和“科學嚴謹性”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市麵上很多飼養指南往往隻關注操作步驟,缺乏對物種背景的深入挖掘,讀起來總感覺少瞭點什麼,像是機械地遵循指令。但這本書不同,它在講解如何搭建一個適宜的飼養環境時,總是先用大量的篇幅去解釋為什麼這個環境是“正確”的——例如,對濕度梯度、光照周期如何模擬其原生地夜行習性的影響,都有紮實的論據支撐。特彆是關於不同樹蛙對水質的要求差異,書中列齣的錶格化對比,清晰到讓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精確配置,避免瞭新手常犯的“一刀切”錯誤。這不僅僅是教你怎麼養活它們,更是教你如何理解它們生存的“法則”。這種尊重生命、追求細節的撰寫態度,讓原本有些枯燥的飼養知識變得引人入勝,甚至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於“飼養”這件事的倫理觀。

评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流暢,它成功地將專業知識包裝在瞭一種非常親切、甚至帶有一絲幽默感的敘述之中,完全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專傢腔調。作者似乎總是在和你這位同樣熱愛自然的夥伴進行一次深入的咖啡館聊天,而不是在進行一場嚴肅的講座。比如,它描述某些樹蛙防禦性分泌物時的措辭,既科普瞭化學成分,又用形象的比喻化解瞭潛在的“惡心感”,讓人讀起來毫無壓力。尤其是在處理到一些相對冷門的、地域性極強的樹蛙種類時,作者也沒有敷衍瞭事,而是通過引用一些早期探險傢的記錄或者當地原住民的觀察心得來豐富內容,這讓這本書的知識體係顯得更加立體和有人情味。這種敘述的溫度,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本可以陪伴你度過許多個寜靜夜晚的“閱讀夥伴”。

评分

我特彆欣賞本書在係統分類和命名變動方麵的嚴謹性處理。對於任何一個深入接觸生物學領域的人都知道,分類學是個永無止境的“變動之舞”。很多舊版圖鑒的信息可能很快就過時瞭。然而,這本書在介紹每一個物種時,都非常清晰地標注瞭其最新的分類地位,並且巧妙地補充瞭曆史上的舊稱和曾齣現的混淆,這為讀者提供瞭一個清晰的知識脈絡,避免瞭信息滯後帶來的睏惑。對於需要撰寫報告或者進行科學交流的人來說,這一點極其重要。它教會我們的不隻是“這是什麼”,更是“我們是如何知道它是這個樣子的”,這種對科學史和命名法的尊重,極大地提升瞭整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參考可靠性,讓它完全可以作為進階學習的必備資料,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入門科普的層麵。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這個迷人小生物世界的一扇新大門!我一直對那些綠油油、黏糊糊的小傢夥充滿瞭好奇,但市麵上的資料要麼過於學術晦澀,要麼就是零散不清的博客片段。這本書的排版和內容組織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每一個物種的介紹都像是精心製作的檔案,從它們棲息地的微小氣候到皮膚上的獨特斑點,都有詳盡的描述和高質量的攝影作品作為支撐。我特彆喜歡它對不同種類樹蛙的聲學特徵的分析,文字描述配閤著在綫資源的鏈接(雖然我還沒仔細去聽),讓原本抽象的“鳴叫”變得具體可感。更不用提那些關於它們生態位差異的探討,讓我意識到每一隻樹蛙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們在復雜的生物網絡中扮演著特定的角色。這本書的深度遠超一本簡單的圖鑒,它更像是一部微觀生態學的入門讀物,對於任何想從“看個熱鬧”升級到“真正瞭解”樹蛙的人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藏。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帶著它去野外,嘗試用書中的知識去識彆我偶遇的小生靈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