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導讀及譯註:從六十四卦透視道家人生哲理

易經導讀及譯註:從六十四卦透視道家人生哲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鼓應
图书标签:
  • 易经
  • 道家
  • 哲学
  • 人生
  • 六十四卦
  • 导读
  • 译注
  • 文化
  • 传统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著名道家學者陳鼓應獻給大眾的易經入門書 全球首度出版發行
原典、導讀、白話翻譯、注釋、賞析與點評
5大方向闡述《周易》古經的生活智慧
 
  《易經》以卜筮書的姿態問世,全書看似晦澀神祕,實則在在傳遞出人生智慧,在我們面對生命困惑時,給予思考方向。作者以道家哲學角度探尋經典原貌,逐字逐句簡明詮釋卦象、爻辭彰顯的人文精神,引領讀者在變化快速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關鍵啟示。
 
  三玄四典第一書 老子的思想起源
  一部影響中西方各領域的經典
  從卜筮開啟道家思想的對話
 
  《易經》又名《周易》古經,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列為「三玄四典」系列第一本,內容除以六十四卦演示事物的陰陽變化,其中更包含豐富的古史資料,顯示出多元觀點與辯證思想,也可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生活哲學書,有許多人生處世的法則含藏在其中,易經的哲理性在三千年來始終能和現實生活相結合。
 
  陳鼓應、寇方墀首度結合自身專業,以哲學普及角度詮釋《易經》,本書囊括易學象數與哲學義理,依照六十四卦的固有順序,用淺白精鍊的語言分別予以導讀、注釋、白話翻譯,並在各篇的賞析與點評分別設計幾個主題,用多角度了解《易經》原貌,析評《易經》如何深刻影響先秦思想,及其對生命的關注與生生不息的時代精神。
 
  如何理解《易經》原貌?
 
  ①源於巫卜,歷經長時間由巫文化向史官文化的過渡,如此積累與編纂下的卜筮材料,使古經既可看到卜筮之辭,也能看到古史人物及歷史事件,已透露出明顯的主體意識與辯證思想。
 
  ②六十四卦的卦序排列以兩兩成對出現,前後卦的順序體現為相因或相反的關係,既有自然演化之序,又兼具辯證統一的思想內涵。如此的結構安排能顯現出其中變化周流、物極必反、對立統一的特點。
 
  ③形式雖保留卜筮之辭,但隨著殷周的重大變革,卦、爻辭中人的主觀能動意識更為彰顯,強調人的力量可以改變命運,從而有理性的判斷和行動,而非盲目於迷信。
 
  ④「貞」、「孚」在卦、爻辭中極為常見且重要。「貞」字出現一百一十一次之多,作卜問解。「孚」字則出現四十二次,其中有二十六次是「有孚」;與甲骨文、金文和戰國簡牘一起考察,皆可作卦兆、徵兆和徵驗、應驗解。
 
  ⑤從《周易》古經到《易傳》的歷史發展長達七、八百年之久,重大的歷史變革,因而經和傳的思維方式、思想內涵和問題意識都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傳在經的基礎上作了卓越的發揮,將一本卜筮之書轉為哲學之書。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图书名称《易經導讀及譯註:從六十四卦透視道家人生哲理》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一个详尽且富有吸引力的替代阅读指南。 --- 书籍名称:《山海秘境:上古神话与地理博物志》 简介:追溯文明之源,探寻天地之形 《山海秘境:上古神话与地理博物志》并非一本阐述哲学思辨或人生哲理的书籍,它是一场跨越史前与初古的壮阔探险,一次对中国地理形态与文化想象力源头的深度挖掘。本书的核心在于梳理和呈现《山海经》及其衍生文献中所记载的奇特生物、奇异山川、神祇谱系以及早期部族的迁徙与信仰。我们致力于将神话叙事与古代的博物学观察、早期地理认知进行有机结合,展现一个既神秘又充满朴素科学精神的上古世界。 本书将重点放在“物”与“地”的考证与描绘上,而非对抽象概念的解读。我们力求还原一个充满生命力、异兽横行、诸神并存的真实“世界模型”。 --- 第一部分:地理之形——失落的疆域与山川的隐喻 此部分着重于解析古代中国地理格局的构建,以及这些山川在文化构建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规避了对“道”的探究,转而关注“形”与“位”的记录。 第一章:昆仑之巅与四极的想象 我们将详细考察古人对世界边缘的认知。《山海经》中的“四极”概念,如何构建了古代宇宙观的基础。重点对比不同古籍中关于昆仑山、不周山、女娲之墟的具体地理描述和象征意义,分析这些山脉如何成为神灵活动的中心场域。我们不探究其哲学上的“中正”,而是侧重于其作为物质界限和文明交汇点的地位。 第二章:山经的脉络与物产的勘探 本书细致梳理《南山经》、《西山经》等五经的地理骨架,侧重于记录古代的矿藏分布、水源流向以及对特定区域物产的首次记载。例如,对“丹穴石”、“玉石”、“铜铁”的记录,是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地理学基础。每一座山脉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和资源库,其描述充满了早期环境科学的萌芽,而非运用的哲理工具。 第三章:海外之境——“奇”与“异”的界限 海外世界是古代想象力最自由飞驰之地。我们将“海外经”中的国家和民族进行分类,分析这些“异民”的习俗、形态特征,以及他们与中原文化之间基于物种差异而非价值取向的互动模式。例如,对“长臂国”、“犬封国”的描述,更多地被视为对远方部落形态的夸张记录,而非寓意性的道德批判。 --- 第二部分:生灵之谱——奇珍异兽的博物学考察 本部分是全书的精华,旨在对《山海经》中记载的近千种奇异生物进行分类、形态复原和文化生态学分析。我们将其视为一份上古的“动物学图鉴”。 第一章:四足之形——怪兽的结构与习性 详细描摹九尾狐、兕、獌羊等具有动物原型的怪兽。我们的分析聚焦于: 1. 形态解构: 它们兼具多种动物的特征(如九尾狐的狐身九尾,或穷奇的牛身虎爪),这种杂糅反映了哪些古老的动物崇拜或狩猎经验? 2. 功能定位: 它们是祥瑞的象征(如麒麟的早期形态),还是灾祸的预兆?我们用古代的占卜记录(非哲学推演)来解释其功用。 3. 生存环境: 它们被记载于何种山脉或水域,暗示了其生存的地理条件。 第二章:鳞羽之族——水域与飞禽的生态链 重点分析人鱼、鲛人、羽民等水生与飞行生物。本书试图建立一个上古水系生态图谱,探讨古人如何通过观察河流、湖泊的特异现象,构建出这些半人半兽的形象。例如,对“鳐鱼”或“鲲鹏”的描述,可以追溯到早期渔猎民族对海洋巨型生物的敬畏。 第三章:神祇与灵物的交汇——祭祀与役使 探讨那些兼具动物与神性特征的灵物(如应龙、烛龙)。这些生物如何被纳入早期的祭祀体系?它们在山神、河神谱系中占据什么物理职能(如呼风唤雨、掌管季节更迭),而非抽象的“治理原则”。本书将古代巫祝文献作为主要参考,分析对这些灵物的役使方法。 --- 第三部分:人文之痕——部族迁徙与信仰体系的地理学印记 此部分关注早期人类社会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与文化建构,旨在提供一个社会地理学的视角。 第一章:炎黄的足迹——部族间的冲突与融合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勾勒出九黎、三苗、东夷等不同部族集团的地理分布。我们通过分析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多山、临海、川泽),推断其主要的经济活动(狩猎、渔业、农耕的比例),从而解释其文化特征的差异,而非探讨其道德高下。 第二章:神灵的世系与帝王的权力格局 详细梳理了帝俊、炎帝、黄帝等早期“帝”的谱系关系,并将其活动范围与特定的地理区域挂钩。这些神谱的构建,是早期部落联盟为了确立其政治统治的地理合法性而进行的文化设计。我们将分析这些“神王”如何在不同山脉之间进行权力划分与祭祀巡游的记录。 第三章:巫术与图腾——早期信仰的物质载体 探讨古代萨满教或原始宗教中,那些作为图腾、护身符或药引的动植物。这些“物”如何从自然界被提炼出来,成为沟通人神世界的物质媒介?例如,特定草药的采集地点、特定动物皮毛的象征意义,都与当时人类的生存需求和对超自然力量的感知紧密相关。 --- 总结:一幅上古的百科全书式画卷 《山海秘境:上古神话与地理博物志》的目标是为读者呈现一个具体、可见、可考的上古世界图像。我们摒弃了对事物背后“应然”状态的探讨,专注于“实然”的记录与描绘:山在哪里,异兽何种形态,部族如何生存。这是一部侧重于实证考据、地理还原与博物整理的著作,是对中国文明源头地理生态和生命形态的首次大规模系统梳理。它为我们重构一个鲜活的、充满原始生命力的上古中国,提供了坚实的文献与图像基础。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鼓應
 
  一九三五年出生於福建長汀,一九四九年隨父母赴臺,一九五六至一九六三年先後就讀於臺灣大學哲學系及哲學研究所,師從著名哲學家方東美、殷海光。兩度輾轉執教於臺灣大學和北京大學,曾任聘為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現為《道家文化研究》學刊主編。
 
  著作有:《老子導讀及譯註》、《悲劇哲學家尼采》、《老莊新論》、《易傳與道家思想》、《道家易學建構》、《道家的人文精神》、《莊子人性論》等十餘部。
 
  二○一五年,《道家的人文精神》獲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子部學獎」。
  二○一六年,獲中國文化部主辦CCTV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獎」。
  二○一七年十月,《莊子解讀》收錄在中國國家項目「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首發十部之一,並獲第十三屆「文津獎」。
  二○一九年六月,榮獲「湯用彤學術獎」。
 
寇方墀
 
  一九七一年出生於河北海興,畢業於山西師範大學中文系,在北京大學進修時師從當代著名易學家余敦康先生。現為中國周易學會理事,河北美術學院教授。
 
  主要著作有:易學三卷本《全本周易誦讀本》、《全本周易導讀本》、《全本周易精讀本》;《北大國學課精要:道家思想與領導智慧》;《周易講讀》。另與余敦康先生合作兩本書:余敦康著,寇方墀整理,《哲學導論講記》;余敦康解讀,寇方墀執筆撰寫,《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之《周易》》。

图书目录

前言

上經
乾卦第一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易》、《老》之學脈關聯
《周易》之儒、道分殊與會通
《周易》「尚中」的觀念成為老、孔思想重要的交匯點
《易》之君道,尚剛,還是尚柔?
乾卦之「龍」——與時俱化
坤卦第二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利牝馬之貞」——老子尚雌崇牝觀念之淵源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符合殷周時期的歷史背景和生活場景
「履霜,堅冰至」——察微杜漸
「直、方、大」——大地般的品格
乾坤並建——乾坤對待統一,並非乾剛獨大
屯卦第三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屯卦的當務之急——安家創業
盤桓——高以下為基
匪寇,婚媾——古代的搶婚習俗
蒙卦第四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啟蒙與教化
聖人處無為之事,蔽而新成
需卦第五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需待的次第
《易》、《老》之「三」數的內在關聯
訟卦第六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訟者,言之於公
慎訟與不爭
強訟者,必有所矜
師卦第七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與戰爭是古代國家最大的事情
老子的戰爭觀
比卦第八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擇人而親
無比之比
天道何親
小畜卦第九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富以其鄰——小有所畜,與鄰分享
恬淡自然的農耕生活
履卦第十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易經》之「道」與《老子》之「道」
履道尚柔
高明柔克
為政如臨虎尾
人生旅途的「視履考祥」
泰卦第十一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小往大來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
從「拔茅茹」到「城復于隍」
負陰而抱陽
否卦第十二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對待流行
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同人卦第十三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合志同方
玄同之境
大有卦第十四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大有年豐
「吉无不利」
「象帝之先」——從「上帝」到「道」的轉變
謙卦第十五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易》、《老》尚謙,世人共知
勞謙與撝謙
豫卦第十六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治人事天,莫若嗇」
「介于石,不終日」
隨卦第十七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歷史上有名的隨卦筮例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蠱卦第十八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清除腐敗,匡正舊弊
晉侯得了蠱疾
臨卦第十九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知臨、咸臨與甘臨
觀卦第二十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觀」的哲學意涵
噬嗑卦第二十一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從「重刑輕民」到「明德慎罰」
老子警誡用刑者:不要「代大匠斫」
賁卦第二十二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迎親的隊伍裝扮一新
白賁无咎
剝卦第二十三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高而倚者崩
未兆易謀
碩果不食
復卦第二十四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七日來復」
老子「觀復論」
无妄卦第二十五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不耕獲,不菑畬」
知常,不妄,即「无妄」
大畜卦第二十六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古代的畜牧業
何天之衢
頤卦第二十七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靈龜」之靈
《易》、《老》養生之道
大過卦第二十八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大過」之象皆反常
老子主張「去甚、去奢、去泰」
「正」與「奇」的相互轉化
坎卦第二十九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古人的「獄中雜記」
能否走出重重坎險
離卦第三十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畜養母牛,吉祥
先民的太陽崇拜
日昃之離與生命感喟
一場古代部落戰爭的始末

下經
咸卦第三十一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情愛進行時
恆卦第三十二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恆卦與婚姻
守「恆」的尺度——常與變的平衡
「恆」是心之舟——老子說「聖人恆無心」
遯卦第三十三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隱遁的方式
功成身退,天之道
大壯卦第三十四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大壯」須「知止」
喪羊于易——一個古老的故事
晉卦第三十五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晉卦有象、有義、有情
「錫馬蕃庶」與「拱璧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明夷卦第三十六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黎明未至,太陽鳥垂翼而飛
明夷于飛——謠占
用「明夷」的智慧——雖明而晦,用晦而明
家人卦第三十七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傳統悠久的中華家文化
家人,利女貞
睽卦第三十八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一個旅行者在旅途中的離奇見聞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求同存異,緩柔合睽
蹇卦第三十九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進道若退
解卦第四十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田獲三狐」之「狐」
「解卦」三層義
損卦第四十一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損益盈虛,雙行互補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益卦第四十二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損、益是一體的兩面
「君權神授」與「象帝之先」
夬卦第四十三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姤卦第四十四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遇合——天地生生之機
為什麼廚房裡有魚就不會有災禍?
萃卦第四十五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祭祀」能否會聚人心?
升卦第四十六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周初史影
困卦第四十七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外困易知,內困難知
井卦第四十八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用弓箭射小魚
井卦的現實意涵
革卦第四十九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革」字義涵——改革舊制,順天應人
「巳日」三解
老子思想中的變革精神
鼎卦第五十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革故與鼎新
鼎折足——事情辦砸了
震卦第五十一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盡人事,移天意
艮卦第五十二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動與靜的辯證
行其庭,不見其人——退藏於密
漸卦第五十三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充滿生活氣息的哲理詩
歸妹卦第五十四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帝乙歸妹」的故事
古代婚姻的媵妾制
帝乙之妹不如陪嫁女子姣美
一個筮例的佐證
「女承筐,无實;士刲羊,无血」——關於生殖的隱喻
豐卦第五十五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白天見到北斗星——關於古代日食的紀錄
《詩經》與《左傳》中的「豐」
旅卦第五十六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殷代的商旅活動很發達
人在旅途,如何自處
孔子筮得旅卦而泣
巽卦第五十七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守柔易乎?
剛柔辯證
兌卦第五十八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兩個邦國和平共悅之道
涣卦第五十九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渙卦不見一個「凶」字
節卦第六十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以節制為美德
中孚卦第六十一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詩意爻辭
月圓之夜,馬兒跑出去了
信驗——內與外的感通呼應、信實交融
《易》以道陰陽
小過卦第六十二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祖、妣、君、臣」中的陰陽觀
精妙的卦序結構
既濟卦第六十三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居安思危的既濟卦
高宗伐鬼方之謎
實受其福
《易》、《老》中的祭祀
未濟卦第六十四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震用」是兩個人名
三年有賞于大國——三年有商為大國
既濟和未濟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535327
  • 叢書系列:人文
  • 規格:平裝 / 560頁 / 14.8 x 21 x 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一、《周易》古經的形成
 
  《周易》古經是中國古老的根源性典籍中最重要的一部,也是人類文化寶庫中非常奇特的一部書,它有一套精妙的符號體系,模擬宇宙間天地萬物的結構和運行規律,同時又兼具一整套與之相配的文辭,揭示社會人事的吉凶悔吝。符號與文辭組合相配,給人以無窮的想像與智慧啟迪。對於《周易》的研究,最早在春秋時代已見肇端,可以說《周易》研究對整個中國學術發展史有深遠的影響。
 
  上古原始宗教時期的巫卜文化到夏、商、周時期得以繼承、發展、演變和改進。殷、周之際,占卜的形式從殷人的龜卜逐漸轉向周人的占筮,出現了從象到數的過渡,占筮這一形式逐漸成熟,意味著人們抽象思維能力的提升。
 
  《周易》古經源於卜筮,這部古經的形成經歷了長時期的由巫文化向史官文化的過渡。古經中卦、爻辭的主要素材來自於卜筮之辭,這些筮辭素材是夏、商及周初三代掌管卜筮的占人、筮人、太卜以及史官對於占筮的記錄。因而在古經中,既可以看到卜筮之辭,也可以看到古史人物及歷史事件,文辭古樸而意蘊幽深。
 
  《周易》古經卦爻辭所記史事如王亥「喪牛于易」、「高宗伐鬼方」、「箕子之明夷」皆在周初,最晚是晉卦中的「康侯用錫馬蕃庶」,已是成王時期。因此古經的卦爻辭編纂成書的時間最早可能在西周成王之時。朱伯崑先生認為:「史官在古代兼管占卜之事。《周易》這部典籍的編纂,出於西周的史官之手,也是可信的。」(《易學哲學史》第一卷)
 
  二、象辭結構與思想旨趣
 
  《周易》古經雖源於巫卜,但經過歷代巫史對應天道人事的互參,對於長期積累的卜筮之辭、占驗之文、歷史事件與古史材料進行深入洞察與精心編纂,所完成的古經中已透露出明顯的主體意識與辯證思想。
 
  《周易》古經六十四卦的卦序排列以兩兩成對出現,前卦與後卦的順序體現為相因或相反的關係,體現出既有自然演化之序又兼具辯證統一的思想內涵,是一種精微且奇妙的組合,其中所蘊含的兩兩對反、前後相因、相反相成、無往不復(如泰卦和否卦等)的結構安排,可以看出其中變化周流、物極必反、對立統一的特點。六十四卦開端是以乾坤打開門戶,最後兩卦則以「既濟」、「未濟」收尾,表達了《周易》看待事物生生不息、永不停滯且變易無窮的觀點,透顯出「推天道以明人事」的人文精神。
 
  再比如損卦和益卦的結構組合,「損」與「益」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常有的現象,而「損」、「益」作為一對範疇,在《周易》古經中已見端倪,兩卦以互為反卦的形式成對出現,體現了因損得益和因益致損的辯證關係。在損卦和益卦的卦爻辭中,損中有益,益中有損,損與益互相參差滲透,可謂雙行互補。就天道而言,天地陰陽之氣運行,損益盈虛,與時偕行,順應時宜,有節有利。古經內容既把握宏觀又注重細節,呈現出致廣大而盡精微的思想旨趣。
 
  三、參證史實與主觀能動意識
 
  《周易》古經既是一部筮辭編纂集,同時也是一部古史材料集,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文化現象。卦、爻辭記載歷史事件是一種對歷史的認識和反映,古經中古風猶存的生活場景,將讀者帶回到那遠古質樸的先民生息的時代。
 
  《周易》古經的卦、爻辭中包含了豐富的古史資料,涉及層面非常廣泛,包括政治、經濟、訴訟、軍事、祭祀、農耕、漁獵、商賈、民俗、倫理以及自然現象等。卦、爻辭多處以古史材料所記作為已呈顯於歷史的現象,揭示其中所隱含的規律,以取象比類的方式判斷當下人事吉凶的趨勢,指出趨吉避凶的方向,提出相應的規誡及應對策略。
 
  殷代晚期,占卜活動實行「三卜制」、「習卜」,通過多次占卜以滿足人的願望,表明殷人已經在固有宗教信仰中羼入了人的理念意識,已從盲目崇拜鬼神的精神世界中試圖有意識地擺脫出來。西周初年形成的《周易》古經,其形式雖保留了卜筮之辭的原貌,但隨著殷周之際的重大變革,卦、爻辭中人的主觀能動意識已更為彰顯,強調人的力量可以轉化和改變命運,可以做出理性的判斷和行動,而不是盲目迷信於卜筮的結果,這就為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留下了廣闊空間,使得《周易》古經成為天道人事相參、可以經世致用的決策指導書。
 
  歷代以來,讀易者在研易時,總是將古經的卦、爻辭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把自身的處境擺進卦中去,以從中獲得安身立命的啟示。這種與現實生命息息相連的關係,也使得《周易》具備了歷久彌新的現代性。
 
  四、對儒、道兩家學說的影響
 
  從《周易》古經到《易傳》的歷史發展長達七、八百年之久,相當於一部先秦哲學史所經歷的時間。(余敦康《從易經到易傳》)在這七、八百年間,發生了重大的歷史變革,因而經和傳的思維方式、思想內涵和問題意識都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傳在經的基礎上作了卓越的發揮,將一本卜筮之書轉為哲學之書。而這個轉化的過程,也正是儒、道兩家及其他諸子學說先後出現並逐漸形成學派的重要歷史時期。《周易》古經之於儒、道兩家,是源和流的關係。儒、道兩家在從經到傳的轉化過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因而,在中國歷史中,《周易》既是儒家「五經」之首,也是道家「三玄」之元。
 
  同出於《周易》古經的儒、道兩家,經歷了春秋末期「道術為天下裂」(《莊子.天下》)的分殊,發展到戰國中後期形成了以《易傳》為代表的並存相參局面。余敦康先生指出,儒、道兩家的人文主義與自然主義思想上接自伏羲以至《周易》古經的中國文化的古老的源頭,下啟「以人合天」與「以天合人」的結合、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的互補思想,最終形成了具有更大普遍性的《易傳》,提出了「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的著名命題,其所蘊含的思想精髓與價值理想代表了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周易》古經是儒、道的同一源頭,《易傳》則是儒、道在最深層的結構上的完美互補。(余敦康〈帛書《繫辭》「易有大恒」的文化意蘊〉)
 
  五、經文中「貞」、「孚」兩個重要占辭的本義
 
  隨著近代考古學的興起,甲骨文以及不同易經古本的出現,為近當代學者釋《易》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證據。「貞」、「孚」兩字在卦、爻辭中極為常見且重要,對這兩個字的解釋,是甄別經、傳不同旨趣的重要依據。「貞」字出現一百一十一次之多。如此頻繁出現在卦、爻辭中,可見古經之辭來源於卜筮。朱伯崑先生認為:「甲骨文中的『貞』字,乃卜問之義。《周易》中的『貞』字,也是卜問之義。舊注訓『貞』為『正』,是一種誤解。」並且指出「宋朝朱熹說:易本為卜筮而作」這一論斷是可信的。(《易學哲學史》)
 
  本書認為,《周易》古經中的「貞」字,皆當作「卜問」講。至於在七、八百年後的《易傳》中,以「貞」字的引申義「正」為訓,則是針對周文疲弊時代社會人心的弊病,而將巫卜轉向人文道德指向的結果。這正體現了產生於不同時期《周易》經、傳之間差異性、同一性與時代性,就如同一個人的童年與成年。
 
  「孚」字在《周易》古經中共出現四十二次,其中有二十六次是「有孚」。如果把《周易》古經中的「孚」與甲骨文、金文和戰國簡牘一起考察,皆可以徵兆和徵驗釋之,徵兆是一種卜兆出來時的事先的判斷,徵驗是事後的核驗。因此本書認為,「孚」兼有二義:一為卦兆、徵兆;一為徵驗、應驗。
 
  六、本書的寫作
 
  我對《周易》產生興趣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是受當時大陸學者重視《易傳》研究的影響。一九九四年我出版了第一部易學著作《易傳與道家思想》;一九九八年,我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二輯學刊,即是以「道家易」為主題的專號;一九九八年,我與趙建偉教授合著《周易譯注與研究》在兩岸的商務印書館同時出版。臺大校園和北大校園是我一生學術活動的中心點;我在北大的時間,前後有二十多年,朱伯崑先生、余敦康先生、王博教授是北大當代易學研究的著名學者,我與三位學者均有學術上的切磋交流。
 
  這本書的寫作,是我邀請余敦康先生的弟子寇方墀教授執筆完成的。方墀教授親炙余敦康先生教誨十餘載,於易學方面造詣頗深,《周易》主要有義理和象數兩個方面,我一向是側重在義理方面,而寇方墀教授義理純熟且兼知象數,主要著作目前已出版《全本周易導讀本》、《全本周易精讀本》等三卷本易學專著(中華書局)。
 
  我們在北大校園中花了兩年多的時間來討論和寫作這本書,初稿完成,受河北美術學院甄忠義院長邀請,由河北美院老莊研究中心主任李振綱教授安排,我們在美院的課堂上以本書為講義為學生講課。
 
  本書的著眼點,在於探尋《周易》古經原貌,揭示《易》、《老》內在學脈關聯,鉤沉哲學思想與人文意識從未顯題化到顯題化的發展脈絡。同時,對卦、爻辭中明顯的儒家思想及其他學派思想也鄭重地進行賞析和討論,還有一些與考古新材料有關成果的議題,也予以積極採用。本書的文筆力求簡潔,不作繁雜冗長的訓詁和引用,以適合廣大普通讀者閱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过去尝试过几本关于易学的入门书籍,但大多读到一半就放弃了,因为它们要么过于注重术数玄学,让我感到恐惧;要么就是过于晦涩,让我感到挫败。这本书则像是一股清流,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心灵的桥梁。作者在行文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生命本质的关怀和对世事人情的深刻理解,让人感到一股暖流。他并没有试图将人塑造成某种完美无缺的形象,反而非常坦诚地展示了“谦卑”、“过刚必折”等警示,这让我感到很亲切。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进行的深度对话,他既有对宇宙规律的宏大叙事,也有对个体命运的温柔体恤。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被极大地拓宽了,对未来不再感到迷茫,而是多了一份从容和期待,这绝对是我近年来阅读中最有价值的收获之一。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看着扉页上的那些古奥文字和图腾,心里就涌上一股敬畏感。我记得自己是抱着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开始翻阅的,毕竟“易经”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觉得遥不可及,仿佛是藏在深山老林里的秘籍。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他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将那些看似玄妙的卦象,用现代人的视角去解读,就像是有一位饱学之士,耐心地在你耳边,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老智慧,一点一滴地拆解开来,展示出它们内在的逻辑和生命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变”与“不变”的探讨,那不仅仅是文字游戏,而是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每一次读到关键的爻辞,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结合自己最近遇到的困境去思索,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比看任何励志书籍都要来得真实和持久。这本书真正做到的,是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书中的哲理内化为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才是真正的“导读”。

评分

说实话,我对传统文化中那些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去“猜”作者意图的文本一直有些抗拒,总觉得它们像迷宫一样,走不出去不说,还容易迷失方向。但这本书的译注部分,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半吊子”读者量身定制的救星。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细致,他对每一个卦象的象征意义,不仅仅给出了标准解释,更提供了多角度的阐释,有时候还会引用一些古代名家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这种严谨而不失灵活的学术态度,让人非常信服。特别是那些注释,不再是简单的词汇解释,而是深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中去理解,让那些几千年前的文字瞬间鲜活了起来,仿佛能听到古人当时的叹息和思考。每次读完一个卦的深入解读,我都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放下书本,走到窗边,观察一下周围的世界,感受一下自然界中那些微妙的能量流动,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是很多同类书籍无法比拟的。

评分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实践的人,对那些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东西往往提不起兴趣。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强大的“落地性”。它不是教你怎么去算命或者预测未来,而是教你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定力和正确的行动指南。我发现自己开始有意识地运用书中所提到的那些“时位”观念来审视日常决策,比如面对工作上的抉择,不再是盲目地冲动行事,而是先问问自己:“我现在所处的‘位’是吉是凶?我所采取的‘时’机是否恰当?”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带来的心理上的稳定感是巨大的。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战胜外界,而是与世界保持和谐的步调,顺势而为,而不是逆流而上。这种实用哲学的渗透,让这本书远远超越了传统解读的范畴,成为一本可以指导日常生活的“行为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让人眼前一亮,完全没有一般学术专著那种刻板沉闷的感觉。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卦象图,看起来也赏心悦目,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作者在结构上的安排非常巧妙,他并没有完全按照《易经》的传统顺序来铺陈,而是根据某种内在的哲理逻辑进行了重组,这种重组不仅使得学习的路径更加顺畅,也凸显了他个人的研究心得和洞察力。我感觉这更像是一部由一位深谙哲理的大师,为你精心策划的“人生路径图”导览手册,而不是冷冰冰的经文抄录。特别是当某些看似矛盾的观点在后续的章节中得到圆融的解释时,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让我对作者的智慧和结构布局能力由衷地赞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