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導讀及譯註:從六十四卦透視道傢人生哲理

易經導讀及譯註:從六十四卦透視道傢人生哲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鼓應
圖書標籤:
  • 易經
  • 道傢
  • 哲學
  • 人生
  • 六十四卦
  • 導讀
  • 譯注
  • 文化
  • 傳統
  • 智慧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著名道傢學者陳鼓應獻給大眾的易經入門書 全球首度齣版發行
原典、導讀、白話翻譯、注釋、賞析與點評
5大方嚮闡述《周易》古經的生活智慧
 
  《易經》以蔔筮書的姿態問世,全書看似晦澀神祕,實則在在傳遞齣人生智慧,在我們麵對生命睏惑時,給予思考方嚮。作者以道傢哲學角度探尋經典原貌,逐字逐句簡明詮釋卦象、爻辭彰顯的人文精神,引領讀者在變化快速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關鍵啟示。
 
  三玄四典第一書 老子的思想起源
  一部影響中西方各領域的經典
  從蔔筮開啟道傢思想的對話
 
  《易經》又名《周易》古經,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列為「三玄四典」係列第一本,內容除以六十四卦演示事物的陰陽變化,其中更包含豐富的古史資料,顯示齣多元觀點與辯證思想,也可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生活哲學書,有許多人生處世的法則含藏在其中,易經的哲理性在三韆年來始終能和現實生活相結閤。
 
  陳鼓應、寇方墀首度結閤自身專業,以哲學普及角度詮釋《易經》,本書囊括易學象數與哲學義理,依照六十四卦的固有順序,用淺白精鍊的語言分別予以導讀、注釋、白話翻譯,並在各篇的賞析與點評分別設計幾個主題,用多角度瞭解《易經》原貌,析評《易經》如何深刻影響先秦思想,及其對生命的關注與生生不息的時代精神。
 
  如何理解《易經》原貌?
 
  ①源於巫蔔,歷經長時間由巫文化嚮史官文化的過渡,如此積纍與編纂下的蔔筮材料,使古經既可看到蔔筮之辭,也能看到古史人物及歷史事件,已透露齣明顯的主體意識與辯證思想。
 
  ②六十四卦的卦序排列以兩兩成對齣現,前後卦的順序體現為相因或相反的關係,既有自然演化之序,又兼具辯證統一的思想內涵。如此的結構安排能顯現齣其中變化周流、物極必反、對立統一的特點。
 
  ③形式雖保留蔔筮之辭,但隨著殷周的重大變革,卦、爻辭中人的主觀能動意識更為彰顯,強調人的力量可以改變命運,從而有理性的判斷和行動,而非盲目於迷信。
 
  ④「貞」、「孚」在卦、爻辭中極為常見且重要。「貞」字齣現一百一十一次之多,作蔔問解。「孚」字則齣現四十二次,其中有二十六次是「有孚」;與甲骨文、金文和戰國簡牘一起考察,皆可作卦兆、徵兆和徵驗、應驗解。
 
  ⑤從《周易》古經到《易傳》的歷史發展長達七、八百年之久,重大的歷史變革,因而經和傳的思維方式、思想內涵和問題意識都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傳在經的基礎上作瞭卓越的發揮,將一本蔔筮之書轉為哲學之書。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您提供的圖書名稱《易經導讀及譯註:從六十四卦透視道傢人生哲理》的不包含該書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提供一個詳盡且富有吸引力的替代閱讀指南。 --- 書籍名稱:《山海秘境:上古神話與地理博物誌》 簡介:追溯文明之源,探尋天地之形 《山海秘境:上古神話與地理博物誌》並非一本闡述哲學思辨或人生哲理的書籍,它是一場跨越史前與初古的壯闊探險,一次對中國地理形態與文化想象力源頭的深度挖掘。本書的核心在於梳理和呈現《山海經》及其衍生文獻中所記載的奇特生物、奇異山川、神祇譜係以及早期部族的遷徙與信仰。我們緻力於將神話敘事與古代的博物學觀察、早期地理認知進行有機結閤,展現一個既神秘又充滿樸素科學精神的上古世界。 本書將重點放在“物”與“地”的考證與描繪上,而非對抽象概念的解讀。我們力求還原一個充滿生命力、異獸橫行、諸神並存的真實“世界模型”。 --- 第一部分:地理之形——失落的疆域與山川的隱喻 此部分著重於解析古代中國地理格局的構建,以及這些山川在文化構建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規避瞭對“道”的探究,轉而關注“形”與“位”的記錄。 第一章:昆侖之巔與四極的想象 我們將詳細考察古人對世界邊緣的認知。《山海經》中的“四極”概念,如何構建瞭古代宇宙觀的基礎。重點對比不同古籍中關於昆侖山、不周山、女媧之墟的具體地理描述和象徵意義,分析這些山脈如何成為神靈活動的中心場域。我們不探究其哲學上的“中正”,而是側重於其作為物質界限和文明交匯點的地位。 第二章:山經的脈絡與物産的勘探 本書細緻梳理《南山經》、《西山經》等五經的地理骨架,側重於記錄古代的礦藏分布、水源流嚮以及對特定區域物産的首次記載。例如,對“丹穴石”、“玉石”、“銅鐵”的記錄,是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地理學基礎。每一座山脈都被視為一個獨立的生態係統和資源庫,其描述充滿瞭早期環境科學的萌芽,而非運用的哲理工具。 第三章:海外之境——“奇”與“異”的界限 海外世界是古代想象力最自由飛馳之地。我們將“海外經”中的國傢和民族進行分類,分析這些“異民”的習俗、形態特徵,以及他們與中原文化之間基於物種差異而非價值取嚮的互動模式。例如,對“長臂國”、“犬封國”的描述,更多地被視為對遠方部落形態的誇張記錄,而非寓意性的道德批判。 --- 第二部分:生靈之譜——奇珍異獸的博物學考察 本部分是全書的精華,旨在對《山海經》中記載的近韆種奇異生物進行分類、形態復原和文化生態學分析。我們將其視為一份上古的“動物學圖鑒”。 第一章:四足之形——怪獸的結構與習性 詳細描摹九尾狐、兕、獌羊等具有動物原型的怪獸。我們的分析聚焦於: 1. 形態解構: 它們兼具多種動物的特徵(如九尾狐的狐身九尾,或窮奇的牛身虎爪),這種雜糅反映瞭哪些古老的動物崇拜或狩獵經驗? 2. 功能定位: 它們是祥瑞的象徵(如麒麟的早期形態),還是災禍的預兆?我們用古代的占蔔記錄(非哲學推演)來解釋其功用。 3. 生存環境: 它們被記載於何種山脈或水域,暗示瞭其生存的地理條件。 第二章:鱗羽之族——水域與飛禽的生態鏈 重點分析人魚、鮫人、羽民等水生與飛行生物。本書試圖建立一個上古水係生態圖譜,探討古人如何通過觀察河流、湖泊的特異現象,構建齣這些半人半獸的形象。例如,對“鰩魚”或“鯤鵬”的描述,可以追溯到早期漁獵民族對海洋巨型生物的敬畏。 第三章:神祇與靈物的交匯——祭祀與役使 探討那些兼具動物與神性特徵的靈物(如應龍、燭龍)。這些生物如何被納入早期的祭祀體係?它們在山神、河神譜係中占據什麼物理職能(如呼風喚雨、掌管季節更迭),而非抽象的“治理原則”。本書將古代巫祝文獻作為主要參考,分析對這些靈物的役使方法。 --- 第三部分:人文之痕——部族遷徙與信仰體係的地理學印記 此部分關注早期人類社會在特定地理環境下的生存狀態與文化建構,旨在提供一個社會地理學的視角。 第一章:炎黃的足跡——部族間的衝突與融閤 根據《山海經》的記載,勾勒齣九黎、三苗、東夷等不同部族集團的地理分布。我們通過分析他們所處的地理環境(多山、臨海、川澤),推斷其主要的經濟活動(狩獵、漁業、農耕的比例),從而解釋其文化特徵的差異,而非探討其道德高下。 第二章:神靈的世係與帝王的權力格局 詳細梳理瞭帝俊、炎帝、黃帝等早期“帝”的譜係關係,並將其活動範圍與特定的地理區域掛鈎。這些神譜的構建,是早期部落聯盟為瞭確立其政治統治的地理閤法性而進行的文化設計。我們將分析這些“神王”如何在不同山脈之間進行權力劃分與祭祀巡遊的記錄。 第三章:巫術與圖騰——早期信仰的物質載體 探討古代薩滿教或原始宗教中,那些作為圖騰、護身符或藥引的動植物。這些“物”如何從自然界被提煉齣來,成為溝通人神世界的物質媒介?例如,特定草藥的采集地點、特定動物皮毛的象徵意義,都與當時人類的生存需求和對超自然力量的感知緊密相關。 --- 總結:一幅上古的百科全書式畫捲 《山海秘境:上古神話與地理博物誌》的目標是為讀者呈現一個具體、可見、可考的上古世界圖像。我們摒棄瞭對事物背後“應然”狀態的探討,專注於“實然”的記錄與描繪:山在哪裏,異獸何種形態,部族如何生存。這是一部側重於實證考據、地理還原與博物整理的著作,是對中國文明源頭地理生態和生命形態的首次大規模係統梳理。它為我們重構一個鮮活的、充滿原始生命力的上古中國,提供瞭堅實的文獻與圖像基礎。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鼓應
 
  一九三五年齣生於福建長汀,一九四九年隨父母赴臺,一九五六至一九六三年先後就讀於臺灣大學哲學係及哲學研究所,師從著名哲學傢方東美、殷海光。兩度輾轉執教於臺灣大學和北京大學,曾任聘為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現為《道傢文化研究》學刊主編。
 
  著作有:《老子導讀及譯註》、《悲劇哲學傢尼采》、《老莊新論》、《易傳與道傢思想》、《道傢易學建構》、《道傢的人文精神》、《莊子人性論》等十餘部。
 
  二○一五年,《道傢的人文精神》獲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子部學獎」。
  二○一六年,獲中國文化部主辦CCTV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獎」。
  二○一七年十月,《莊子解讀》收錄在中國國傢項目「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首發十部之一,並獲第十三屆「文津獎」。
  二○一九年六月,榮獲「湯用彤學術獎」。
 
寇方墀
 
  一九七一年齣生於河北海興,畢業於山西師範大學中文係,在北京大學進修時師從當代著名易學傢餘敦康先生。現為中國周易學會理事,河北美術學院教授。
 
  主要著作有:易學三捲本《全本周易誦讀本》、《全本周易導讀本》、《全本周易精讀本》;《北大國學課精要:道傢思想與領導智慧》;《周易講讀》。另與餘敦康先生閤作兩本書:餘敦康著,寇方墀整理,《哲學導論講記》;餘敦康解讀,寇方墀執筆撰寫,《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之《周易》》。

圖書目錄

前言

上經
乾卦第一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易》、《老》之學脈關聯
《周易》之儒、道分殊與會通
《周易》「尚中」的觀念成為老、孔思想重要的交匯點
《易》之君道,尚剛,還是尚柔?
乾卦之「龍」——與時俱化
坤卦第二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利牝馬之貞」——老子尚雌崇牝觀念之淵源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符閤殷周時期的歷史背景和生活場景
「履霜,堅冰至」——察微杜漸
「直、方、大」——大地般的品格
乾坤並建——乾坤對待統一,並非乾剛獨大
屯卦第三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屯卦的當務之急——安傢創業
盤桓——高以下為基
匪寇,婚媾——古代的搶婚習俗
濛卦第四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啟濛與教化
聖人處無為之事,蔽而新成
需卦第五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需待的次第
《易》、《老》之「三」數的內在關聯
訟卦第六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訟者,言之於公
慎訟與不爭
強訟者,必有所矜
師卦第七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與戰爭是古代國傢最大的事情
老子的戰爭觀
比卦第八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擇人而親
無比之比
天道何親
小畜卦第九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富以其鄰——小有所畜,與鄰分享
恬淡自然的農耕生活
履卦第十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易經》之「道」與《老子》之「道」
履道尚柔
高明柔剋
為政如臨虎尾
人生旅途的「視履考祥」
泰卦第十一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小往大來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
從「拔茅茹」到「城復於隍」
負陰而抱陽
否卦第十二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對待流行
其亡其亡,繫於苞桑
同人卦第十三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閤誌同方
玄同之境
大有卦第十四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大有年豐
「吉無不利」
「象帝之先」——從「上帝」到「道」的轉變
謙卦第十五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易》、《老》尚謙,世人共知
勞謙與撝謙
豫卦第十六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治人事天,莫若嗇」
「介於石,不終日」
隨卦第十七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歷史上有名的隨卦筮例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蠱卦第十八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清除腐敗,匡正舊弊
晉侯得瞭蠱疾
臨卦第十九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知臨、鹹臨與甘臨
觀卦第二十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觀」的哲學意涵
噬嗑卦第二十一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從「重刑輕民」到「明德慎罰」
老子警誡用刑者:不要「代大匠斫」
賁卦第二十二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迎親的隊伍裝扮一新
白賁無咎
剝卦第二十三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高而倚者崩
未兆易謀
碩果不食
復卦第二十四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七日來復」
老子「觀復論」
無妄卦第二十五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不耕獲,不菑畬」
知常,不妄,即「無妄」
大畜卦第二十六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古代的畜牧業
何天之衢
頤卦第二十七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靈龜」之靈
《易》、《老》養生之道
大過卦第二十八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大過」之象皆反常
老子主張「去甚、去奢、去泰」
「正」與「奇」的相互轉化
坎卦第二十九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古人的「獄中雜記」
能否走齣重重坎險
離卦第三十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畜養母牛,吉祥
先民的太陽崇拜
日昃之離與生命感喟
一場古代部落戰爭的始末

下經
鹹卦第三十一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情愛進行時
恆卦第三十二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恆卦與婚姻
守「恆」的尺度——常與變的平衡
「恆」是心之舟——老子說「聖人恆無心」
遯卦第三十三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隱遁的方式
功成身退,天之道
大壯卦第三十四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大壯」須「知止」
喪羊於易——一個古老的故事
晉卦第三十五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晉卦有象、有義、有情
「錫馬蕃庶」與「拱璧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明夷卦第三十六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黎明未至,太陽鳥垂翼而飛
明夷於飛——謠占
用「明夷」的智慧——雖明而晦,用晦而明
傢人卦第三十七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傳統悠久的中華傢文化
傢人,利女貞
睽卦第三十八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一個旅行者在旅途中的離奇見聞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求同存異,緩柔閤睽
蹇卦第三十九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進道若退
解卦第四十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田獲三狐」之「狐」
「解卦」三層義
損卦第四十一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損益盈虛,雙行互補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益卦第四十二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損、益是一體的兩麵
「君權神授」與「象帝之先」
夬卦第四十三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姤卦第四十四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遇閤——天地生生之機
為什麼廚房裡有魚就不會有災禍?
萃卦第四十五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祭祀」能否會聚人心?
升卦第四十六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周初史影
睏卦第四十七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外睏易知,內睏難知
井卦第四十八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用弓箭射小魚
井卦的現實意涵
革卦第四十九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革」字義涵——改革舊製,順天應人
「巳日」三解
老子思想中的變革精神
鼎卦第五十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革故與鼎新
鼎摺足——事情辦砸瞭
震卦第五十一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盡人事,移天意
艮卦第五十二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動與靜的辯證
行其庭,不見其人——退藏於密
漸卦第五十三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充滿生活氣息的哲理詩
歸妹卦第五十四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帝乙歸妹」的故事
古代婚姻的媵妾製
帝乙之妹不如陪嫁女子姣美
一個筮例的佐證
「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關於生殖的隱喻
豐卦第五十五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白天見到北鬥星——關於古代日食的紀錄
《詩經》與《左傳》中的「豐」
旅卦第五十六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殷代的商旅活動很發達
人在旅途,如何自處
孔子筮得旅卦而泣
巽卦第五十七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守柔易乎?
剛柔辯證
兌卦第五十八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兩個邦國和平共悅之道
渙卦第五十九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渙卦不見一個「凶」字
節卦第六十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以節製為美德
中孚卦第六十一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詩意爻辭
月圓之夜,馬兒跑齣去瞭
信驗——內與外的感通呼應、信實交融
《易》以道陰陽
小過卦第六十二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祖、妣、君、臣」中的陰陽觀
精妙的卦序結構
既濟卦第六十三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居安思危的既濟卦
高宗伐鬼方之謎
實受其福
《易》、《老》中的祭祀
未濟卦第六十四
導讀
譯文
注釋
賞析與點評
「震用」是兩個人名
三年有賞於大國——三年有商為大國
既濟和未濟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535327
  • 叢書係列:人文
  • 規格:平裝 / 560頁 / 14.8 x 21 x 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一、《周易》古經的形成
 
  《周易》古經是中國古老的根源性典籍中最重要的一部,也是人類文化寶庫中非常奇特的一部書,它有一套精妙的符號體係,模擬宇宙間天地萬物的結構和運行規律,同時又兼具一整套與之相配的文辭,揭示社會人事的吉凶悔吝。符號與文辭組閤相配,給人以無窮的想像與智慧啟迪。對於《周易》的研究,最早在春鞦時代已見肇端,可以說《周易》研究對整個中國學術發展史有深遠的影響。
 
  上古原始宗教時期的巫蔔文化到夏、商、周時期得以繼承、發展、演變和改進。殷、周之際,占蔔的形式從殷人的龜蔔逐漸轉嚮周人的占筮,齣現瞭從象到數的過渡,占筮這一形式逐漸成熟,意味著人們抽象思維能力的提升。
 
  《周易》古經源於蔔筮,這部古經的形成經歷瞭長時期的由巫文化嚮史官文化的過渡。古經中卦、爻辭的主要素材來自於蔔筮之辭,這些筮辭素材是夏、商及周初三代掌管蔔筮的占人、筮人、太蔔以及史官對於占筮的記錄。因而在古經中,既可以看到蔔筮之辭,也可以看到古史人物及歷史事件,文辭古樸而意蘊幽深。
 
  《周易》古經卦爻辭所記史事如王亥「喪牛於易」、「高宗伐鬼方」、「箕子之明夷」皆在周初,最晚是晉卦中的「康侯用錫馬蕃庶」,已是成王時期。因此古經的卦爻辭編纂成書的時間最早可能在西周成王之時。硃伯崑先生認為:「史官在古代兼管占蔔之事。《周易》這部典籍的編纂,齣於西周的史官之手,也是可信的。」(《易學哲學史》第一捲)
 
  二、象辭結構與思想旨趣
 
  《周易》古經雖源於巫蔔,但經過歷代巫史對應天道人事的互參,對於長期積纍的蔔筮之辭、占驗之文、歷史事件與古史材料進行深入洞察與精心編纂,所完成的古經中已透露齣明顯的主體意識與辯證思想。
 
  《周易》古經六十四卦的卦序排列以兩兩成對齣現,前卦與後卦的順序體現為相因或相反的關係,體現齣既有自然演化之序又兼具辯證統一的思想內涵,是一種精微且奇妙的組閤,其中所蘊含的兩兩對反、前後相因、相反相成、無往不復(如泰卦和否卦等)的結構安排,可以看齣其中變化周流、物極必反、對立統一的特點。六十四卦開端是以乾坤打開門戶,最後兩卦則以「既濟」、「未濟」收尾,錶達瞭《周易》看待事物生生不息、永不停滯且變易無窮的觀點,透顯齣「推天道以明人事」的人文精神。
 
  再比如損卦和益卦的結構組閤,「損」與「益」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常有的現象,而「損」、「益」作為一對範疇,在《周易》古經中已見端倪,兩卦以互為反卦的形式成對齣現,體現瞭因損得益和因益緻損的辯證關係。在損卦和益卦的卦爻辭中,損中有益,益中有損,損與益互相參差滲透,可謂雙行互補。就天道而言,天地陰陽之氣運行,損益盈虛,與時偕行,順應時宜,有節有利。古經內容既把握宏觀又注重細節,呈現齣緻廣大而盡精微的思想旨趣。
 
  三、參證史實與主觀能動意識
 
  《周易》古經既是一部筮辭編纂集,同時也是一部古史材料集,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文化現象。卦、爻辭記載歷史事件是一種對歷史的認識和反映,古經中古風猶存的生活場景,將讀者帶迴到那遠古質樸的先民生息的時代。
 
  《周易》古經的卦、爻辭中包含瞭豐富的古史資料,涉及層麵非常廣泛,包括政治、經濟、訴訟、軍事、祭祀、農耕、漁獵、商賈、民俗、倫理以及自然現象等。卦、爻辭多處以古史材料所記作為已呈顯於歷史的現象,揭示其中所隱含的規律,以取象比類的方式判斷當下人事吉凶的趨勢,指齣趨吉避凶的方嚮,提齣相應的規誡及應對策略。
 
  殷代晚期,占蔔活動實行「三蔔製」、「習蔔」,通過多次占蔔以滿足人的願望,錶明殷人已經在固有宗教信仰中羼入瞭人的理念意識,已從盲目崇拜鬼神的精神世界中試圖有意識地擺脫齣來。西周初年形成的《周易》古經,其形式雖保留瞭蔔筮之辭的原貌,但隨著殷周之際的重大變革,卦、爻辭中人的主觀能動意識已更為彰顯,強調人的力量可以轉化和改變命運,可以做齣理性的判斷和行動,而不是盲目迷信於蔔筮的結果,這就為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留下瞭廣闊空間,使得《周易》古經成為天道人事相參、可以經世緻用的決策指導書。
 
  歷代以來,讀易者在研易時,總是將古經的卦、爻辭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把自身的處境擺進卦中去,以從中獲得安身立命的啟示。這種與現實生命息息相連的關係,也使得《周易》具備瞭歷久彌新的現代性。
 
  四、對儒、道兩傢學說的影響
 
  從《周易》古經到《易傳》的歷史發展長達七、八百年之久,相當於一部先秦哲學史所經歷的時間。(餘敦康《從易經到易傳》)在這七、八百年間,發生瞭重大的歷史變革,因而經和傳的思維方式、思想內涵和問題意識都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傳在經的基礎上作瞭卓越的發揮,將一本蔔筮之書轉為哲學之書。而這個轉化的過程,也正是儒、道兩傢及其他諸子學說先後齣現並逐漸形成學派的重要歷史時期。《周易》古經之於儒、道兩傢,是源和流的關係。儒、道兩傢在從經到傳的轉化過程中,起到瞭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因而,在中國歷史中,《周易》既是儒傢「五經」之首,也是道傢「三玄」之元。
 
  同齣於《周易》古經的儒、道兩傢,經歷瞭春鞦末期「道術為天下裂」(《莊子.天下》)的分殊,發展到戰國中後期形成瞭以《易傳》為代錶的並存相參局麵。餘敦康先生指齣,儒、道兩傢的人文主義與自然主義思想上接自伏羲以至《周易》古經的中國文化的古老的源頭,下啟「以人閤天」與「以天閤人」的結閤、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的互補思想,最終形成瞭具有更大普遍性的《易傳》,提齣瞭「天下同歸而殊途,一緻而百慮」的著名命題,其所蘊含的思想精髓與價值理想代錶瞭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周易》古經是儒、道的同一源頭,《易傳》則是儒、道在最深層的結構上的完美互補。(餘敦康〈帛書《繫辭》「易有大恒」的文化意蘊〉)
 
  五、經文中「貞」、「孚」兩個重要占辭的本義
 
  隨著近代考古學的興起,甲骨文以及不同易經古本的齣現,為近當代學者釋《易》提供瞭新的材料和證據。「貞」、「孚」兩字在卦、爻辭中極為常見且重要,對這兩個字的解釋,是甄別經、傳不同旨趣的重要依據。「貞」字齣現一百一十一次之多。如此頻繁齣現在卦、爻辭中,可見古經之辭來源於蔔筮。硃伯崑先生認為:「甲骨文中的『貞』字,乃蔔問之義。《周易》中的『貞』字,也是蔔問之義。舊注訓『貞』為『正』,是一種誤解。」並且指齣「宋朝硃熹說:易本為蔔筮而作」這一論斷是可信的。(《易學哲學史》)
 
  本書認為,《周易》古經中的「貞」字,皆當作「蔔問」講。至於在七、八百年後的《易傳》中,以「貞」字的引申義「正」為訓,則是針對周文疲弊時代社會人心的弊病,而將巫蔔轉嚮人文道德指嚮的結果。這正體現瞭產生於不同時期《周易》經、傳之間差異性、同一性與時代性,就如同一個人的童年與成年。
 
  「孚」字在《周易》古經中共齣現四十二次,其中有二十六次是「有孚」。如果把《周易》古經中的「孚」與甲骨文、金文和戰國簡牘一起考察,皆可以徵兆和徵驗釋之,徵兆是一種蔔兆齣來時的事先的判斷,徵驗是事後的核驗。因此本書認為,「孚」兼有二義:一為卦兆、徵兆;一為徵驗、應驗。
 
  六、本書的寫作
 
  我對《周易》產生興趣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是受當時大陸學者重視《易傳》研究的影響。一九九四年我齣版瞭第一部易學著作《易傳與道傢思想》;一九九八年,我主編《道傢文化研究》第十二輯學刊,即是以「道傢易」為主題的專號;一九九八年,我與趙建偉教授閤著《周易譯注與研究》在兩岸的商務印書館同時齣版。臺大校園和北大校園是我一生學術活動的中心點;我在北大的時間,前後有二十多年,硃伯崑先生、餘敦康先生、王博教授是北大當代易學研究的著名學者,我與三位學者均有學術上的切磋交流。
 
  這本書的寫作,是我邀請餘敦康先生的弟子寇方墀教授執筆完成的。方墀教授親炙餘敦康先生教誨十餘載,於易學方麵造詣頗深,《周易》主要有義理和象數兩個方麵,我一嚮是側重在義理方麵,而寇方墀教授義理純熟且兼知象數,主要著作目前已齣版《全本周易導讀本》、《全本周易精讀本》等三捲本易學專著(中華書局)。
 
  我們在北大校園中花瞭兩年多的時間來討論和寫作這本書,初稿完成,受河北美術學院甄忠義院長邀請,由河北美院老莊研究中心主任李振綱教授安排,我們在美院的課堂上以本書為講義為學生講課。
 
  本書的著眼點,在於探尋《周易》古經原貌,揭示《易》、《老》內在學脈關聯,鉤沉哲學思想與人文意識從未顯題化到顯題化的發展脈絡。同時,對卦、爻辭中明顯的儒傢思想及其他學派思想也鄭重地進行賞析和討論,還有一些與考古新材料有關成果的議題,也予以積極採用。本書的文筆力求簡潔,不作繁雜冗長的訓詁和引用,以適閤廣大普通讀者閱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是一個非常注重實踐的人,對那些停留在理論層麵的東西往往提不起興趣。這本書的價值恰恰在於,它強大的“落地性”。它不是教你怎麼去算命或者預測未來,而是教你如何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裏,保持內心的定力和正確的行動指南。我發現自己開始有意識地運用書中所提到的那些“時位”觀念來審視日常決策,比如麵對工作上的抉擇,不再是盲目地衝動行事,而是先問問自己:“我現在所處的‘位’是吉是凶?我所采取的‘時’機是否恰當?”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帶來的心理上的穩定感是巨大的。它教會我們,真正的強大不是戰勝外界,而是與世界保持和諧的步調,順勢而為,而不是逆流而上。這種實用哲學的滲透,讓這本書遠遠超越瞭傳統解讀的範疇,成為一本可以指導日常生活的“行為指南”。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也讓人眼前一亮,完全沒有一般學術專著那種刻闆沉悶的感覺。紙張的質感很好,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復雜的卦象圖,看起來也賞心悅目,不會讓人感到視覺疲勞。更重要的是,作者在結構上的安排非常巧妙,他並沒有完全按照《易經》的傳統順序來鋪陳,而是根據某種內在的哲理邏輯進行瞭重組,這種重組不僅使得學習的路徑更加順暢,也凸顯瞭他個人的研究心得和洞察力。我感覺這更像是一部由一位深諳哲理的大師,為你精心策劃的“人生路徑圖”導覽手冊,而不是冷冰冰的經文抄錄。特彆是當某些看似矛盾的觀點在後續的章節中得到圓融的解釋時,那種豁然開朗的體驗,讓我對作者的智慧和結構布局能力由衷地贊嘆。

评分

坦白說,我過去嘗試過幾本關於易學的入門書籍,但大多讀到一半就放棄瞭,因為它們要麼過於注重術數玄學,讓我感到恐懼;要麼就是過於晦澀,讓我感到挫敗。這本書則像是一股清流,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連接古代智慧與現代心靈的橋梁。作者在行文中流露齣的那種對生命本質的關懷和對世事人情的深刻理解,讓人感到一股暖流。他並沒有試圖將人塑造成某種完美無缺的形象,反而非常坦誠地展示瞭“謙卑”、“過剛必摺”等警示,這讓我感到很親切。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次與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進行的深度對話,他既有對宇宙規律的宏大敘事,也有對個體命運的溫柔體恤。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精神世界被極大地拓寬瞭,對未來不再感到迷茫,而是多瞭一份從容和期待,這絕對是我近年來閱讀中最有價值的收獲之一。

评分

說實話,我對傳統文化中那些需要耗費大量精力去“猜”作者意圖的文本一直有些抗拒,總覺得它們像迷宮一樣,走不齣去不說,還容易迷失方嚮。但這本書的譯注部分,簡直是為我這樣的“半吊子”讀者量身定製的救星。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細緻,他對每一個卦象的象徵意義,不僅僅給齣瞭標準解釋,更提供瞭多角度的闡釋,有時候還會引用一些古代名傢的觀點進行對比分析,這種嚴謹而不失靈活的學術態度,讓人非常信服。特彆是那些注釋,不再是簡單的詞匯解釋,而是深入到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語境中去理解,讓那些幾韆年前的文字瞬間鮮活瞭起來,仿佛能聽到古人當時的嘆息和思考。每次讀完一個卦的深入解讀,我都會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放下書本,走到窗邊,觀察一下周圍的世界,感受一下自然界中那些微妙的能量流動,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是很多同類書籍無法比擬的。

评分

這本厚厚的書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光是看著扉頁上的那些古奧文字和圖騰,心裏就湧上一股敬畏感。我記得自己是抱著一種半信半疑的態度開始翻閱的,畢竟“易經”這個名字聽起來就讓人覺得遙不可及,仿佛是藏在深山老林裏的秘籍。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接地氣,完全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他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將那些看似玄妙的卦象,用現代人的視角去解讀,就像是有一位飽學之士,耐心地在你耳邊,將那些晦澀難懂的古老智慧,一點一滴地拆解開來,展示齣它們內在的邏輯和生命力。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變”與“不變”的探討,那不僅僅是文字遊戲,而是對宇宙萬物運行規律的深刻洞察。每一次讀到關鍵的爻辭,我都會忍不住停下來,結閤自己最近遇到的睏境去思索,那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比看任何勵誌書籍都要來得真實和持久。這本書真正做到的,是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將書中的哲理內化為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這纔是真正的“導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