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喜歡,就什麼都可以:兩位律師給孩子的32堂生活法律課【限量作者親簽版】

不是你喜歡,就什麼都可以:兩位律師給孩子的32堂生活法律課【限量作者親簽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賴芳玉
图书标签:
  • 法律
  • 亲子教育
  • 成长
  • 人生智慧
  • 法律普及
  • 绘本
  • 儿童
  • 家庭教育
  • 赠送
  • 签名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成為大人前就該懂法律,從小培養法律素養很重要。
賴芳玉、施雅馨,兩位律師教你保護自己,不傷害他人的法律常識!
 
  罵別人「不要臉」會犯法?
  同學被霸凌,是好玩的事嗎?
  只要給身分證和帳戶就有錢賺?
  網友人很好,單獨見面也沒關係?
  開個玩笑跟同學要錢,不算威脅吧?
  掀女生裙子讓她嚇一跳,只是好玩?
 
  即使是大人,也可能在無意間觸法,中小學生在愛玩愛鬧的年紀,更容易因為好笑、好奇心而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或是缺乏保護自己的防備心,因此,培養孩子的生活法律常識,建立正確觀念是立即可以開始的事。
 
  聽到法律兩個字,孩子可能會覺得「很有距離感」,因此本書以讓孩子容易閱讀為目的,將內容分為8大主題,將生活中容易遇到的法律問題,以32篇故事案例搭配漫畫插圖的方式,讓孩子一看就懂,直接與周遭事件及生活經歷做連結,明白哪些事原來是犯罪行為,以及該如何預防和避免。
 
  舉例來說,同學間的口舌紛爭、網路交友誘拐、惡作劇、性騷擾、霸凌、詐騙等,幾乎每天都在發生,但孩子可能對於這些事的嚴重性,以及為何有罪,要承擔哪些責任等一知半解,透過本書的圖文及律師解說後,能讓孩子明白自由的界線,並從小培養法律素養,將來言行也會更加謹慎,成為懂得保護自己,尊重他人的守法好公民。
 
  【閱讀重點】
  ☑故事案例:孩子在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事件。
  ☑情境插圖:漫畫插圖讓故事情境更生動。
  ☑案件主旨:故事案例產生與法律相關的問題。
  ☑案件分析:以對話方式,說明應導正的行為觀念。
  ☑六法知識:列出與故事案例相關的法律條文。
  ☑律師解說:針對32篇故事案例,淺白解說。
  ☑案件總結:教導孩子預防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以32篇生活事件為案例,讓孩子易產生連結與共鳴。
  ★每篇內容皆搭配相關漫畫插圖,閱讀時有趣不枯燥。
  ★以輕鬆對談方式分析案件,增加共感及理解能力。
  ★專業律師案件解說,簡單理解各種行為可能觸犯的法律。  
  ★律師針對每個案例,給予正確觀念,讓孩子知法不犯法。
  ★明白在各種情況下,應該如何判斷是非及保護自己。
  ★學習如何冷靜思考,避免因一時衝動傷害他人。
  ★面對不法利益誘惑時,如何避免因貪念而做出違法事情。
  ★家人情感出現裂痕時,該用何種心態來對面及處理。
  ★遭到霸凌、性騷擾等讓身心受創的事,要立即勇敢求助。
  ★明白自由的界線,別讓小玩笑和惡作劇成為大遺憾。
 
誠心推薦
 
  呂秋遠∣宇達經貿法律事務所 主持律師
  沈雅琪∣神老師&神媽咪
  法律白話文運動
  周慕姿∣心理師、心曦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
  唐珮玲∣《我是你的觀護人》作者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彭冠綸∣「館長小編的圖書館日常」粉專版主
  雷皓明∣喆律法律事務所 主持律師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身為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最大的財富,就是從小鍛鍊遵守法律與規範的習慣。──唐珮玲/《我是你的觀護人》作者
 
  法律是關於正義與非正義的科學,它規範了我們與他人應有的界線,也是讓社會得以運作、維持的規則。本書以貼近生活的情境帶領青少年認識日常會遇到的法律議題,非常適合作為社會新鮮人的法普入門書!──雷皓明/喆律法律事務所 主持律師

  *適讀年齡:10歲以上
法律启蒙的日常指南:32堂生活法律实践课 图书名称: 法律实践的温度:32堂贴近生活的法律常识课 作者: 几位深谙实务的资深法律工作者 出版社: 阳光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5月 --- 图书简介: 在这个日益复杂的社会中,法律不再是高悬在庙堂之上的抽象概念,而是渗透在我们日常呼吸之间的具体规则。然而,对于许多初入社会或对法律知之甚少的普通人而言,法律条文往往晦涩难懂,与自身生活仿佛隔着一层厚厚的迷雾。《法律实践的温度》正是一本旨在拨开迷雾,用最贴近生活的案例和最平实的语言,为读者构建起一套初步的、实用的生活法律知识体系的指导手册。 本书并非艰深的法律教科书,也无意培养读者成为专业的法律人士。它的核心目标是,让每一个普通人在面对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小麻烦”时,能够拥有初步的判断力,知道自己的权利边界在哪里,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应该采取何种行动来保护自己。全书共分为三十四个章节,精心设计了三十二堂聚焦于生活场景的“实践课程”,并辅以两章关于法律思维建立的引导。 第一部分:校园与青春期的法律边界(第1至8课) 这一部分聚焦于青少年在校园环境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帮助学生和家长建立起对校园生活法律常识的认知。 第1课:同侪压力与校园欺凌的界限 本课深入剖析了何为法律意义上的“校园欺凌”,区分了普通的打闹与需要法律介入的侵害行为。我们将探讨受害者可以采取的初步应对措施,以及旁观者在法律和道德层面的责任。内容包括如何有效收集证据,以及向学校和相关机构进行投诉的正确流程。 第2课:网络交友与个人信息保护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青少年在线上活动中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本章详细讲解了网络“人肉搜索”、恶意P图、隐私信息泄露的法律后果。重点指导读者如何设置安全的隐私权限,识别网络诈骗的常见套路,并了解泄露个人信息可能触犯的《民法典》相关条款。 第3课:电子设备的使用与所有权争议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家庭内部的所有权归属和使用权限常引发争议。本课通过解析家庭内部财产区分的原则,帮助家长和孩子明确界定电子产品的购买者权利、使用权与保管义务,避免因设备使用问题引发的家庭矛盾升级。 第4课:未成年人的合同效力 什么是孩子可以独立签订的简单合同(如购买低价零食),什么是需要监护人同意的重大合同?本章详细解释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法律活动中的界限,特别是针对网络游戏充值、购买高价虚拟物品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导。 第5课:知识产权的萌芽——原创与抄袭 对于热衷于创作的年轻读者,本课讲解了基础的著作权常识。如何保护自己的原创文字、绘画作品?抄袭他人作品的法律风险在哪里?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案例,解释了“合理使用”和“侵权”的区别。 第6课: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与治安管理 在本课中,我们将讨论在图书馆、商场、公共交通工具上,个人的行为自由与公共秩序之间的平衡。讲解轻微的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可能面临的治安管理处罚,以及如何文明地应对他人的不当行为。 第7课:校园社团活动中的责任划分 当社团组织活动发生意外时,责任应如何承担?本章分析了活动组织者、指导老师与参与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强调了活动前安全告知和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第8课:志愿服务与法律责任 引导读者正确理解志愿服务的性质,区分其与雇佣关系的差异,并探讨在提供志愿服务过程中,如因疏忽造成他人损害,可能承担的替代性责任。 第二部分:居住、消费与日常交易(第9至18课) 这一部分侧重于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最频繁接触的租赁、购物、服务等场景中的法律问题。 第9课:租房那些事——押金、合同与维修责任 本课是租房实操手册。详细解析了押金的法律性质、退还条件;租房合同中常见的“霸王条款”识别;以及房东和租客在房屋日常维修责任上的划分,避免因“谁该修马桶”而产生的纠纷。 第10课:网购“七天无理由”的适用范围 “七天无理由退货”并非万能。本章深入剖析了定制商品、生鲜食品、已拆封的音像制品等不适用此条款的具体情况,教导消费者如何正确行使退货权利。 第11课:发现瑕疵商品——三包之外的维权路径 当商品过了“三包”期但明显存在质量问题时,消费者该如何维权?本课重点介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合理期间”主张,以及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的有效途径。 第12课:外卖与跑腿服务中的“送达”界定 外卖未送到、餐品损坏怎么办?本章从合同履行角度,界定了外卖平台、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明确了“送达”完成的时间点,指导消费者如何向责任方索赔。 第13课:物业服务费的争议与法律救济 关于物业服务范围、收费标准以及对服务不满意的处理,本课提供了清晰的法律指引。解释了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合法拒绝缴纳部分服务费用,以及如何通过业主大会合法申诉。 第14课:公共场所的意外伤害与责任认定 在商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因设施维护不当导致的摔伤、烫伤等意外,责任应由谁承担?本课侧重于现场证据的保留和过错认定的方法论。 第15课:停车场的丢失与车辆损坏赔偿 私家车停在商场或小区停车场,车辆被盗或被划伤,停车场管理者是否必须赔偿?本章辨析了“保管合同”与“场地使用权”的区别,以及车主在不同情况下的举证责任。 第16课:邻里关系中的噪音与采光纠纷处理 处理邻里纠纷,往往“远亲不如近邻”。本课提供了一套由低到高的解决方案:从友好协商、书面建议,到法律途径(如环境侵权诉讼)的选择和步骤。 第17课:熟人借款的风险防范与书面凭证的重要性 亲友之间的借贷往往因缺乏正式手续而产生纠纷。本章强调了借条、汇款记录等书面证据的关键性,并介绍了如何通过“民间借贷司法解释”来维护自身权益。 第18课:遇到“套路贷”的识别与应对 针对不法分子利用信息不对称实施的隐形高利贷、套路式合同陷阱,本课教授读者识别关键的危险信号,并提供紧急求助的法律渠道。 第三部分:人身权利、家庭与继承基础(第19至32课) 这部分内容转向更具私密性和基础性的法律领域,涵盖了个人权利的维护和未来规划的初步概念。 第19课:个人肖像权的使用红线 未经本人同意,将他人的照片用于商业推广、甚至社交媒体的“人设”是否侵权?本课详细解析了肖像权的核心要义及侵权赔偿的计算基础。 第20课:名誉权与侮辱诽谤的法律界限 如何在网络上批评他人而不触犯法律?本章区分了“批评”与“诽谤”、“评价”与“侮辱”,指导读者在言论自由的框架下,安全地表达意见。 第21课:健康权与医疗纠纷的初步判断 当遭遇医疗事故时,如何判断是否构成医疗过错?本课引导读者收集病历、知情同意书等关键文件,并介绍了医疗鉴定机构的作用。 第22课:婚姻关系中的财产约定与默认规则 婚前财产协议的法律效力如何?如果未做约定,婚后的收入和赠与又分别如何认定?本章以清晰的图表说明了夫妻共同财产与个人财产的认定标准。 第23课:离婚时的子女抚养权协商策略 抚养权判决的核心标准是什么?本课侧重于如何为孩子提供最佳利益的角度来准备证据,而非单纯的指责对方,提供实用的协商技巧。 第24课:遗嘱的有效书写与见证要求 自己书写的遗嘱(自书遗嘱)需要哪些要素才能生效?本章详细列举了有效遗嘱的法定要求,并强调了见证人在遗嘱中的关键作用。 第25课:法定继承的顺位与份额计算 如果未立遗嘱,遗产将如何分配?本课以清晰的树状图解,详细说明了第一、第二顺位继承人的确定标准,以及代位继承的适用情况。 第26课:遗赠扶养协议的法律保障 对于希望赡养自己但不属于法定继承人的亲戚或朋友,如何通过“遗赠扶养协议”来保障双方的权益?本章解析了协议的订立、履行与解除的法律后果。 第27课:遭遇交通事故后的现场处理流程 这是一个高度实战的一课。指导读者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应如何快速记录现场、拍照取证、区分责任,以及如何与保险公司和交警部门有效沟通,避免因处理不当导致权益受损。 第28课:人身损害赔偿的关键要素 除了医药费,人身损害赔偿还包括哪些项目?本课详细解释了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以及精神损害赔偿的计算基础。 第29课:紧急情况下的自力救济的边界 法律允许在特定紧急情况下进行“自力救济”(如正当防卫),但边界在哪里?本章通过经典案例,阐释了“必要限度”的原则,防止读者将自卫演变为防卫过当。 第30课:信访与行政复议的基础入门 当认为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不公时,如何通过行政复议或信访渠道反映诉求?本课提供了基础的概念普及和操作指南。 第31课:关于“诉讼时效”的隐形门槛 很多权利因超过“诉讼时效”而无法追讨。本章重点提醒读者,哪些权利有时效限制(如欠款、合同违约),以及时效如何中断或中止。 第32课:法律援助的途径与资格 对于经济困难的群体,法律援助是维护权益的重要桥梁。本课详细介绍了申请法律援助所需的材料、流程,以及获得援助的具体条件。 结语:建立法律思维的习惯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引导读者认识到,法律知识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积累和应用的过程。它强调了“记录一切”、“及时止损”和“沟通优先”这三个核心思维习惯,确保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主动识别潜在的法律风险,将法律知识内化为保护自己的第一道防线。 《法律实践的温度》以其极强的操作性和极低的理解门槛,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生活“法律工具箱”。它所传递的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应对风险的智慧和维护自身尊严的勇气。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賴芳玉 律師    
 
  學歷
  東海大學法學士 
 
  專長
  民國八十一年全國律師高考第三名。自民國八十二年執業律師至今三十年,長期致力於家事事件、婚姻、夫妻財產、子女監護、收養事件、財產信託、繼承、預立遺囑、家庭暴力、性侵害等案件。 
 
  現任 
  律州聯合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立法院性別平等委員會委員  
  司法院人權與兒少保護及性別友善委員會委員  
  國家發展委員會性別平等專案小組委員
  外交部訴願審議委員會委員 
  台灣兒少權益暨身心健康促進協會(TACA)創會理事長 
  台北市報業商業同業公會兒少新聞自律委員會委員  
  八大電視股份有限公司自律倫理委員會委員 
 
  曾任
  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  
  總統府性別平等小組委員   
  行政院人權保障推動小組委員 
  榮獲內政部表揚為九十三年推動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有功人士
 
  著作 
  待用民宿(時報出版,2019.11) 
  影之光(凱特文化,2016.4) 
  好散,也是一種幸福(好人出版,2015.7) 
  賴芳玉愛情律師事務所(知識流出版,2015.7) 
  我們依然相信(凱特文化,2011.3)
 
施雅馨 律師
 
  學歷 
  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系暨特殊教育系雙學士
  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班
 
  專長 
  家事事件、婚姻、夫妻財產、子女親權扶養費、少年事件及企業、民事財產事件、契約爭議、校園性平調查程序、校園事件處理會程序等。
 
  現任 
  定恆法律事務所律師
  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事件處理會議調查小組委員
  性別平等委員會調查委員
  全國律師聯合會家事、性別及兒少委員會委員
  臺北律師公會青少年及兒童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臺北律師公會家事法委員會委員
 
  曾任 
  律州聯合法律事務所資深律師  
 
  著作 
  家事事件辦案手冊(臺北律師公會,2021.11)
  律師辦案參考手冊修訂版(新學林,2017.9)

图书目录

一. 亂說話不用負責嗎?
罵人又不會痛,不犯法吧?
我只是開玩笑而已,別當真
不是我動手打人,應該沒事吧?
只是隨便說說,沒想到會這樣
 
二. 別人的東西我很想要!
答應別人的事,可以反悔嗎?
撿到的東西,就是我的了?
天啊!轉帳轉錯戶頭了
不小心弄壞了,但我賠不起
 
三. 我們只是在玩而已!
對朋友惡作劇超好玩?
惡作劇的外送飲料
把人關進廁所當懲罰?
難忘的生日禮物
 
四. 網路世界有陷阱
借用一下帳密而已別計較
傳截圖給大家看一下沒差吧?
家人的信用卡我可以借來刷?
只是有趣才上傳的沒惡意?
 
五. 我的身體我做主!
捉弄女生真好玩?
拍人照片會侵犯肖像權?
這樣就算性騷擾嗎?
男生太溫柔就該被開玩笑?
 
六. 生活處處是危機
小心,走路撞人也有事
偷偷騎一下機車就回家
熱心助人還被罵,真倒楣
自己影印就不用買書了?
 
七. 我們這一家
斷絕親子關係?
爸媽要離婚,我該怎麼辦?
我想跟奶奶一起住
突然出現的親生爸爸
 
八. 小心社會的黑暗面
用身分證和存摺就能賺錢耶
我只是幫別人保管而已
網友人很好,見個面沒關係?
這樣賺錢輕鬆又容易?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714729
  • 叢書系列:Knowledge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賴芳玉 律師
 
  記得多年前有位處理離婚案的女性朋友帶著正值國小的孩子來律所討論案件,當時這孩子獨自在旁翻閱六法全書。約莫一個小時後,孩子終於忍不住詢問律師,六法全書裡到底哪個條文提到父母有懲戒權。
 
  這孩子正為母親對他的管教感到不滿,大概媽媽和他提過懲戒權,所以乾脆一起來律所翻閱六法全書,並趁機諮詢律師。
從這事件可知孩子比大人想像的還成熟,每個孩子發展不同,也應該和大人有相同法律近用權,這是兒童平等權、資訊權及發展權的體現,因此當出版社詢問是否願意為小孩編纂出一本貼近他們年齡和發展程度可以閱讀的白話文小六法時,自是滿心答應。
 
  但幾番折騰,顧及小孩還是需透過情境相似的案例才比較容易理解法律,因此整理出小孩常遇的三十二則情境故事作為法律的解說。例如以他人名義惡作劇訂餐,惡搞店家或隨便棄單,誰要負擔法律責任呢?和同學一起網購商品,但貨物不齊全而退單,匯款還給其他同學時弄錯帳號,收到錢的同學不認帳怎麼辦呢?沒有經過他人同意就拍照並把照片發到同學群組,有侵害肖像權嗎?把截圖傳給別人可以嗎?這都是小孩常見的日常生活。
 
  因應案例所援用的法規遍及民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少年事件處理法及其他行政法規,例如性別平等教育法、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校園霸凌防制準則等。
 
  法律文字透過這些日常的故事展開更簡單、立體的解說,這也是白話文的另類方式。
  真心期許這本書可以促進孩子對於法治社會的培力,也適用於家長共讀或學校公民與社會課的課外讀物。
 
作者序
 
施雅馨 律師
 
  你是否曾想過,生活中法律無處不在,例如:買早餐會與老闆成立買賣契約;而到圖書館借書,是借貸契約;未經他人同意拿別人的東西,將觸犯刑法第320條竊盜罪;若不小心害他人受傷,可能觸犯刑法第284條過失傷害罪。原來不經意的開玩笑或惡作劇,可能構成性騷擾或霸凌,甚至觸犯刑法第309條公然侮辱罪或第310條誹謗罪。
 
  看來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但真的處處是危機嗎?當然不是。究竟哪些行為合法,哪些不合法?法律做了什麼規定?我們的責任為何?這本書共分享三十二則生活中容易遇到的法律主題,無論你是對法律感興趣,或想了解更多法律知識,這本書都值得你閱讀。
 
  本書以案例解說帶你輕鬆讀懂法律:
  (一)案件故事:了解事實背景。
  (二)案件主旨:了解法律問題。
  (三)六法小知識:認識法條用語。
  (四)法律解說:結合故事使用法條。
  (五)案件總結:嘗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習法律有助於個人的成長與發展,若能理解法律所代表的意涵,就越能判斷不同行為可能伴隨的法律效果。懂法律,不是用來爭辯自己的觀點客觀且正確,而是讓我們在嘗試探索理解新事物的同時,有能力去識別與分析問題。在做出生活中各種決定時,既能保障自己的權益,也能充分尊重他人立場。
 
  讓我們一起踏上這段法律之旅,探索法律的精彩之處,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希望本書能幫助你在生活上做出明智且負責的決策。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让人惊喜。我原本以为这只是那种非常基础的法律常识罗列,但读下去才发现,作者巧妙地将那些看似枯燥的法律条文,融入到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具体场景里。比如,关于网络言论的界限,或者和朋友发生纠纷时如何界定“所有权”,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容易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点。更让我佩服的是,作者并没有用说教的口吻,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聊天,用很生活化的语言去解释那些晦涩的法律概念。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比那种直接灌输知识的教材有效得多。我感觉自己不仅是在学习法律,更是在学习如何做一个更理智、更懂得自我保护的人,这种收获是双重的。

评分

这两位律师作者的叙事风格简直是一绝。他们显然是那种在法庭上见过大风大浪的人,但将这些经验提炼成适合儿童理解的语言,却毫不费力。他们的幽默感穿插在严肃的法律分析之中,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我记得有一个关于合同效力的例子,是用孩子们玩交换卡牌的情景来比喻的,那个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瞬间就明白了“合意”这个概念的核心。这种将专业知识“翻译”成日常语言的能力,是很多专家学者都缺乏的。读着读着,我甚至能想象出这两位律师在法庭上辩论时的那种犀利和智慧,只是在这里,他们把锋芒收敛了起来,变成了温和的引导者。

评分

这套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色彩搭配得非常大胆,但又不失稳重感。那种抽象的几何图形和鲜明的对比色,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记得我是在一个书店的角落里发现它的,当时就被它的装帧吸引了。打开书时,那种纸张的触感也挺好,不是那种廉价的纸张,翻起来有一种厚实的感觉,让人愿意坐下来慢慢读。而且,作者的排版也很用心,字体大小适中,段落间的留白也处理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觉得累。这在很多法学普及读物中是比较少见的,很多书为了塞进更多的内容,排版就会显得很拥挤,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整体来说,光是看这本书的外在,我就觉得它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议题时的那种平衡感。有些法律问题,其实涉及到很多社会学和伦理学的讨论,不是简单的“对”与“错”就能概括的。但这本书在介绍这些敏感话题时,处理得极其老练和公正。它既没有回避争议点,也没有偏向任何一方,而是清晰地呈现了法律的原则和背后的逻辑。这对于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我常常在想,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信息太多太杂,很容易被极端观点影响,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于法治精神的思考框架。它教导孩子们如何去分析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既定答案,这比教会他们某一条具体的法律规定更有价值。

评分

从实操性上讲,这本书的价值也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多章节都提供了具体的建议,告诉孩子们在遇到类似问题时,第一步应该做什么,第二步应该联系谁,甚至是如何收集证据。这是一种赋权(empowerment)的过程。很多家长自己面对法律问题都手足无措,更别提教导孩子了。这本书就像是给家长和孩子都配备了一套“生活应急工具箱”。它教会了孩子们尊重规则的重要性,同时也让他们明白,规则不是用来限制自由的,而是用来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的。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未来的很多潜在冲突都有了更清晰的预案,内心踏实了不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