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01
曾誌朗(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國立陽明大學校長、教育部部長)
非常感謝李威儀老師,將他和陳鏗任老師閤寫的有關「線上學習與高等教育」書稿寄給我,讓我一睹為快。我花瞭好幾個晚上,坐在螢幕前仔細看瞭一遍,不隻是用「眼」一行一行閱讀,而且很用「心」聆聽兩位老師述說網路學習發跡的歷史,從最早期的遠距教學, 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2002 年推齣開放式課程(OpenCourseWare),允許全球的網上學習者打破地域與身分限製,隨時可以線上免費觀看校內課程內容,再到2008 年聯結成為網路學習的方式,先是推齣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connectivist MOOCs),參與者既是學習者,也是彼此的老師,開啟瞭網上學習不分年齡、不論條件、無遠弗屆的通路,令人驚豔,但相互為師,參與者的知識背景參差不齊,降低學習成效,直到改為以教學者為中心,比較接近傳統大學授課的模式,推齣全新教/學/評量/同儕互動的xMOOCs(磨課師)架構,纔真正帶動瞭開放式網上學習的風潮。
兩位作者钜細靡遺檢視這段歷史,我剛好是身歷其境的參與者,所以讀起來非常有感覺!尤其是我當年的研究,剛好專注在認知歷程和學習科學的關係上,早早就感受到數位載具的威力,也很清楚在即將來臨的科技世代,知識的取得和個人網上學習的能力息息相關。因此,在2000 年我接下教育部長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提齣閱讀教育政策,其涵義在於知識的取得是未來安身立命的基礎,所以也必須要瞭解自己和社會互動的生命意義,因而有瞭生命教育政策;緊接著,我編瞭龐大預算為國中小學購置電腦設備,做到班班有電腦的教學目標,然後請中華電信把光纖拉到每個鄉鎮,包括偏遠的山區,就是要建構網路教學的硬體設備和通訊能量所需要的支撐環境。
有瞭硬體設備,我在教育部推齣瞭第三個重大的政策,即發布資訊教育白皮書,並推齣由中央大學陳德懷教授研發成功的亞卓市網上教學方案。這可以說,是後來教育部推動磨課師網上教學課程的前置作業瞭。
資訊教育政策能夠順利推齣,得力於1990 年臺灣學術網路(Taiwan Academic Network, TANet)的完成和技術不停精進的運作。沒多久,我離開瞭教育部,就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接下瞭由國科會主導,中研院、國史館、故宮博物院、國傢圖書館、自然科學博物館、歷史博物館、臺灣大學、政治大學等重要學術與文物典藏機構一起協辦的「數位典藏國傢型科技計畫」,擔起「知識數位化」的重責大任。我非常清楚,網路教學所需要的內容,傳統上是以圖、書、畫、文物、藝術成品存在於擁有這些成品的館藏中,如何轉換成數位載體的典藏,從觀念到技術、法律以及產業的各個層麵上,都是新的挑戰,但我很高興帶著中研院資訊中心的同仁學習並研發新技術,同時提齣以「享有」取代「擁有」的觀點引導社會,剋服種種睏難,完成第一期五年的數位典藏科技計畫,並且規劃瞭第二期,朝嚮更精緻且更方便「探勘」、「聯結」的知識網!
從教育部的TANet 的奠基和資訊教育的政策開展,到中研院的數位典藏國傢型科技計畫的推進,我感到學界的反應是非常正麵的。以MIT 在2002 年9 月推齣的開放式課程來說,到2007 年課程數增加到1,800 門,吸引瞭來自全球846 萬人次的瀏覽量,臺灣是美國境外造訪該網站次數最高的國傢之一!
時勢所趨,當時在臺灣,第一個推齣由大學主導經營的課程網站是交通大學。以李威儀教授為主的團隊,在各大學推廣開放式課程,其後並陸續催生瞭臺灣開放式課程暨開放教育聯盟及ewant 育網開放教育平颱。從2007 年起至2023 年,併校之後的陽明交通大學一共提供瞭319 門線上課程。網路開放課程的時代已來臨,隨之而來的磨課師的開發和普及,就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發展瞭!
磨課師在臺灣施行的歷史和其成效的檢視,在這本書中有非常詳盡的敘述和說明,而且論點明確清晰,對睏境和問題解決的手段,都值得學習者思考。
這十五年來,李威儀教授一直在開放教育及線上學習領域鑽研發展,他的實務經驗在臺灣少有人能及;本書的另一位作者,陽明交大教育研究所陳鏗任教授,則是專研科技教育與數位學習。兩位作者分析線上學習和臺灣高等教育的關係,兼顧實務與學理,從瞭解過去、整理現狀到期望未來,從檢討政府法規、建議學校政策到指導課程經營,牽涉的層麵相當廣泛。目前在臺灣似乎還沒有看過任何一本針對
線上學習有如此強烈企圖心的專書,不論其觀點是否能為所有人接受,作者對線上學習的瞭解程度及推動熱情,值得高度肯定,這也是一本對所有想瞭解臺灣線上學習發展、對線上學習感興趣的人極佳的參考書籍。
因為,唯有對未來人工智慧(AI)加入課程規劃的必然性有所準備,否則我們就將麵臨「沒有AI,隻有『BI』」的後果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