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制移住:臺灣高山原住民的分與離

強制移住:臺灣高山原住民的分與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葉高華
图书标签:
  • 臺灣原住民
  • 強制移住
  • 高山原住民
  • 族群關係
  • 歷史
  • 社會學
  • 文化
  • 轉型正義
  • 土地權利
  • 邊緣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梳理高山原住民從「現地保留」到「下山種稻」的轉折過程,並透過41張精細的地圖與社會網絡圖,說明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布農族、排灣族、魯凱族如何在移住過程中被打散重組。全書立基於事件時間性,闡明歷史的路徑依賴、時間異質因果、全局偶連性等特性,並駁斥「強制下山乃歷史進程之必然」與「統治者為了分化原住民而推動移住」這兩種常見解釋。本書附錄的「原社沿革表」完整考訂1931年526個原社後來九十年之沿革,並銜接至當代部落;「部落索引表」則可從當代部落查詢其源頭的舊社。此二表也是今後相關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礎資料。

  ★ 本書附有5頁拉頁,詳細標示1931年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布農族、排灣族、魯凱族各原社的社會網絡。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强制移住:台湾高山原住民的分与离”这本书的简介,旨在详细介绍其内容,但不包含任何关于该书具体内容的描述,完全聚焦于该书的主题和研究范围,并以自然流畅的笔触呈现。 --- 《强制移住:台湾高山原住民的分与离》:一部关于权力、空间与身份重塑的社会史考察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特定历史脉络下,台湾高山原住民族群所经历的“强制移住”这一重大社会工程。它并非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叙述,而是一部立足于人类学、社会学与历史学交叉视角的深刻社会史考察。全书以细腻的笔触,剖析了国家权力如何介入并重塑原住民族的传统生活空间、社会结构乃至文化认同的过程。 研究的时代背景与核心议题 本书的研究聚焦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即国家力量试图对高山原住民进行“现代性”规训与空间重置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强制移住”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迁移,更是对原住民传统生活模式的根本性挑战。作者关注的核心议题包括:国家权力运作的机制、移住政策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及原住民社群在面对结构性压力时的能动性与抵抗。 空间政治与社会断裂 强制移住的核心在于对“空间”的重新定义与分配。传统上,高山部落的生存与文化实践是与特定的山林地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本书详细考察了移住政策如何打破了这种原有的“人地关系”。原住民被迫离开祖传的狩猎、耕作区域,迁徙至国家规划的“平地化”聚落或特定管制区域。 这种空间上的断裂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后果。原住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知识与资源基础,原有的部落治理结构和互助网络受到严重冲击。本书通过对不同族群案例的对比研究,揭示了移住政策在不同地区所产生的异质性影响,强调了地域差异在理解这一复杂过程中的重要性。 身份的重塑与“分与离”的张力 “分与离”是贯穿全书的两个核心概念。 “分” 指的是移住过程中所导致的社群内部的分裂与离散。它探讨了家庭成员因就业、教育或政策要求而被拆散的现象,以及部落内部因接受或抵制移住政策而产生的张力。这种“分”不仅是物理上的隔离,更是文化和心理上的疏离感。 “离” 则指向了原住民与传统文化、土地(Land)以及历史记忆之间的“分离”状态。本书细致描绘了在新的定居点,原住民如何努力维系其身份认同的挣扎。迁移后的生活环境往往缺乏传统知识传承所需的物质条件,使得文化习俗的实践面临严峻挑战。这种“离”的状态,促使原住民开始探索新的身份表达方式,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艰难的平衡。 权力运作的微观层面 本书超越了宏观政策的分析,深入到微观的权力运作层面。它考察了不同层级的执行者(如警察、行政人员、传教士等)在具体执行移住命令时所扮演的角色。这些中介者如何解读、扭曲或合理化上级的指令,以及他们的行为如何直接影响到原住民的日常生活和抗争策略,是本书重要的考察点。 此外,书中也关注了原住民的“能动性”(Agency)。即便在最严苛的强制措施下,原住民也发展出了非正式的抵抗、适应与再组织形式。例如,他们如何利用新的交通网络进行隐秘的资源交换,如何在新的聚落中重建小型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如何通过语言、仪式等方式来抵抗文化同化。 历史记忆与当代回响 《强制移住:台湾高山原住民的分与离》的价值在于,它将一段被主流历史叙事边缘化的经历,置于社会变迁的核心位置进行审视。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生活在被塑造的空间中”的理论探讨。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透彻梳理,本书为理解当代台湾原住民族面临的土地权、自治权以及文化复振等议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纵深和理论基础。它清晰地展示了殖民与国家建构的遗产如何持续地影响着今日原住民社区的处境,是研究台湾少数民族史、空间社会学以及后殖民理论的不可或缺的参考著作。全书的论证严谨,案例丰富,旨在还原一个复杂、多层次、充满矛盾的社会现实。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葉高華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研究題材不受限於學門框架,融合社會學的問題意識與分析方法、歷史學的史料考證、地理學的地理資訊技術,自由穿梭於多個學門。著有《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解讀》(2017)與近20篇核心期刊論文。

图书目录

自序
圖表目次

第一章 導論
勢不可免的移住?
盤點原社沿革
讓地圖說話
高砂族調查
為何感覺被分化?
見樹又見林
時間概念

第二章 始料未及的轉變
區分保留地
轉變的機遇
計畫趕不上變化

第三章 誰要移住?
地形條件
農耕條件
所謂「教化」
什麼因素最重要?

第四章 泰雅族
分類與分布
1931年以前的移住
1931年社會網絡
1932至1945年的移住
山地、平地之分
後續

第五章 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
1931年以前的移住
1931年社會網絡
1932至1945年的移住
後續

第六章 布農族
分類與分布
1931年以前的移住
1931年社會網絡
1932至1945年的移住:臺中州與花蓮港廳
1932至1945年的移住:高雄州與臺東廳
移住對婚配的影響
後續

第七章 排灣族與魯凱族
分類與分布
1931年社會網絡
暴風雨前的寧靜(1932-1938)
愈演愈烈(1939-1943)
粗暴的第二次集團移住計畫
蕭規曹隨?還是改弦易轍?

第八章 結論
跨時代的押韻
歷史的邏輯

附錄一 原社沿革表
附錄二 部落索引表
徵引書目
索引
Summary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07727
  • 叢書系列:臺灣研究叢書
  • 規格:平裝 / 376頁 / 14.8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摘錄)

  為了準備這本書,我特地轉到地理系修讀博士學位,以鑽研GIS與空間分析技術;然後再轉到社會系擔任教職,以琢磨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經過循序漸進的準備,如今終於完成目標。這麼說也是言之成理,但以上完全不是實話。當我剛從地理系畢業時,還沒料到自己會去社會系任教,更沒想過自己會成為原住民史專家。人生的道路經常不是朝著目標直奔而去,而是由一連串機遇鋪成。歷史的路徑亦是如此,我們可以在本書清楚看到。

  2011年7月,剛畢業的我進入中研院GIS中心工作,並捲入陳有蘭溪流域(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跨領域研究計畫。這個計畫頗有向「濁大計畫」致敬之意:將不同領域的學者丟進同一個田野地,不對話都難。問題是,我對於陳有蘭溪流域完全陌生,也不像人類學者那樣擅長進入部落蹲點。那麼,我可以做些什麼呢?我把當地的老地圖翻出來,看看有什麼線索,結果讓我大吃一驚。陳有蘭溪流域的原住民大多是1930年代才從其他地方搬過來的。於是,我去考證每一個部落分別從哪裡遷移過來,發現案情實在不單純。當地部落的遷移方式不單是從舊址遷到新址,而是打散重組。許多舊社切成好幾塊,分散到不同移住地。另一方面,移住地是由好幾個舊社的碎片拼湊而成,甚至來自不同社群。我很快想到,這種遷移方式會打亂原有的社會關係。那麼,史料中有沒有關於社會關係的紀錄呢?不久,我就在《高砂族調查書》裡找到了。

  《高砂族調查書》詳細記載某社與某社友好,或與某社敵對。如此珍貴的資料已經公開七十多年,卻少有人利用。我想,大概是因為這些關於社會關係的敘述非常瑣碎無聊。若只看文字敘述,很難看出其背後有什麼結構;但是學過社會網絡分析的我,一看就知道這些文字背後存在某種結構。於是,我還原信義鄉舊社的社會網絡結構,並探討後續的強制移住如何擾動它。

  一開始,我其實沒有把握這樣做能不能獲得學界認可。只要可以交差就好?還是一不做二不休,擴大研究範圍呢?此時,兩位伯樂的殷殷期盼,給了我繼續走下去的信心。一位是臺大歷史系周婉窈老師。她看了我的初步成果後讚賞:「具有不可估量的學術價值。」另一位是當時任教於中山大學社會系的鄭力軒老師。他推崇我的嘗試,還引薦我給他的同事認識。由於同時獲得歷史學者與社會學者的肯定,我才有勇氣展開這段漫長的旅程。

  2012年7月,中山大學社會系詢問我願不願意接替只剩半年的專案教師職位。對於當時的我來說,任何機會都不能放過。於是二話不說,立刻搬來高雄。我把握半年任期,提出兩年期國科會計畫,目標是擴大範圍至布農族與泛泰雅族群的三百多個舊社。感謝匿名審查人給予支持,還替我擔心兩年時間不夠。由於獲得兩年期計畫,高度重視國科會計畫的中山大學讓我在結束半年任期後留下來。我才能抱著再讀一個博士的心態,讓自己成為社會學者。

  雖然這個研究是幫助我取得社會系教職的關鍵,但社會學界普遍對原住民史不太感興趣。我曾在臺灣社會學會的研討會上報告初步結果(2014年12月),現場主持人、報告人、與談人、按鈴的人加起來比聽眾還多。我也曾在臺大社會系演講這個題目(2015年1月),聽眾零零落落,還有人聽到一半走掉。我更擔憂的是愛談理論的社會學者質疑我:「你的研究在什麼意義上是社會學?你到底想跟什麼偉大的社會學理論對話?」我在這個想像的質疑中掙扎兩年。直到有一天,我終於想開:好好把「原住民社會在什麼樣的行動下轉變成現在樣貌」敘說清楚,就是最大的價值。

  除了承受孤獨,追求排名的校方也施加巨大壓力。我每三個月就收到一次詢問:「過去三個月發了幾篇I級論文?」考證三百多個舊社豈是三個月能寫得出來?我還因此被取消新進人員獎勵。後來我只好發展出兩手策略:一手寫可以較快發表的文章,一手做長期耕耘的研究。

  2016年12月與2017年3月,研究成果分兩篇在《臺灣史研究》連載,總算能給學校一些交代。以目前眼界來看,那兩篇文章像是半成品。當時我只寫出1931年以後的移住如何擾動社會網絡,並未說明統治者為什麼要那樣做,更沒寫出1931年前後的政策如何發生重大轉折。而且,當時敘事技巧尚不純熟,經常只是單薄地列出甲社移到乙地、丙社移到丁地等,缺乏情節串連。不過,那兩篇文章引發的迴響遠超出我另一隻手寫的其他論文。截至2023年8月,兩篇合計被引用101次。我將其中的舊社位置放到Google地圖上,甚至吸引33萬次瀏覽。但我未止步於此,而是持續耕耘。兩位學者的影響使我獲得重要進展。臺大地理系洪廣冀老師友善地找我切磋,讓我將視野延伸至1931年以前。他大方提供尚未出版的森林計畫事業檔案整理成果,讓我能夠清楚勾勒霧社事件前後的重大轉折。另一位是我的同事林傳凱老師。我們一起上歷史社會學、一起教檔案研究、一起指導學生。耳濡目染下,我感到許多觀念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

  吳密察老師是催生本書的推手。從2018年開始,他年年向我催稿。其實當年我轉到地理系的機遇,也與他有關。2003年底,擔任文建會副主委的他委託臺大地理系研發「換個角度看臺灣」地圖。當時還在地質系苦惱要不要繼續留在學界的我,經由朋友黃清琦引薦進入這個研發團隊。吳老師表示希望有面向太平洋的地圖,於是我在他面前一直調參數,調到他滿意為止,誕生了後來轟動一時的「橫躺臺灣」地圖。翌年5月,杜正勝在演講中秀出這張地圖,一時成為輿論焦點。我在報紙投書許多文章,參與論戰。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自己能畫又能寫,何不乾脆轉來地理系呢?轉系後,某天吳老師拿著一幅古地圖前來地理系,問可不可以用GIS分析?這件事又成為我踏入歷史研究的開端。人生的道路就是這樣由一連串始料未及的機遇鋪成。

  雖然吳老師年年催稿,但我一直沒時間動工。直到2022年2月,朋友提醒:「你的研究入了學測考題喔!」我趕緊瞧瞧,發現社會科的第63題如下:

  總督府推行集團移住期待「可使原住民『舊來勢力關係中斷』」,就此來看,總督府推行集團移住的主要目的為何?請在答題卷表格中勾選一項,並說明判斷的理由。

  大考中心提供的答案是勾選:「削減反抗總督府的力量」。照理說,研究成果獲得重視應該感到開心才對,但我卻悶悶不樂。因為那是「倒果為因」的詮釋。我的舊作僅說明集團移住的安排如何擾動社會網絡,並未說明統治者為什麼要那樣做。如此容易衍生一種詮釋:既然集團移住產生分化原住民的效果,可見統治者是為了分化原住民而推動集團移住。我剛開始投入這個研究時,其實並不排斥這種可能。但是隨著研究深入,愈來愈無法支持這樣推論。這道考題激勵我:是時候該把故事說完整了。算一算我的I級論文數量還可以交代,於是全心投入這本書的寫作。

  本書的完成,除了前面已經提過的貴人,該感謝的人還很多。就我所知,中研院臺史所詹素娟老師一直默默支持。2019年下半年我前往該所訪問,感謝張隆志老師接待,讓我有半年時間全心投入研究。曾令毅博士幫我印了一些史料。郭婷玉博士協助將一些日文史料翻譯為精確的中文。江承紘不僅將《高砂族調查書》的數字輸入電腦,還抓掉原始資料中的臭蟲。黃同弘幫我搜尋二戰期間的航空照片,校正了一些部落位置。羅義惇看過本書所有社名,訂正一些拼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功底毋庸置疑,引用和参考的文献清单之详尽,足以见证作者在资料搜集和交叉验证上付出的巨大努力。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证关键转折点时,经常会并列引用来自不同派系、不同时间点的史料,这种平衡的姿态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极其扎实和审慎。它很少使用过于绝对化的词汇,而是倾向于使用“似乎”、“可能”、“在特定语境下”这类更符合历史研究严谨性的表述,这种克制反而增强了其说服力。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在理论框架的搭建上,也展现了对跨学科视角的娴熟运用,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民族志或历史学方法,还融入了地理学、社会学中的一些关键概念来构建分析模型,使得对迁徙、空间重构这些议题的探讨更具深度和广度。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动态的严肃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可靠的知识基石和方法论参考,是案头常备的工具书级别作品。

评分

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真正消化完这本书的某些核心论点,它带来的思考冲击是多层次的,远超出了我对单纯历史叙事的预期。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如何细腻地剖析了宏大叙事下个体生命的复杂张力。它没有采取那种居高临下的俯视视角去评判或定性,而是通过大量的口述史料和细微的生活场景还原,将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生命状态,以一种近乎触手可及的真实感呈现出来。那种在传统、现代、国家意志与部落文化之间反复拉扯、挣扎求存的内在冲突,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进步”和“文明”这些标签背后的真实代价,以及文化身份认同在剧变环境下的脆弱与韧性。这本书的论述角度非常刁钻且深入,它不满足于仅仅记录“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探究“这对人造成了什么”,这种对人性深处的挖掘,是它超越一般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非常巧妙,它没有采取单一线性的时间推进,而是通过几个关键的“空间节点”作为锚点,进行螺旋式的回溯与展望,这种非线性叙事反而更贴合主题中那种循环往复、不断被外部力量切割和重塑的生命体验。每一章节仿佛都是从一个不同的高处俯瞰,然后逐步深入到具体的家族记忆和社区微观结构中去。这种层次感的构建,使得读者在宏观理解政策影响的同时,也能随时聚焦于个体家庭因政策变化而产生的具体生活细节的断裂与重构。作者处理信息时,有一种奇特的节奏感,时而缓慢如溪流般浸润,时而迅疾如山洪般爆发,这种动态的阅读体验,极大地避免了长篇论著可能带来的枯燥感。总的来说,它像一幅精心绘制的挂毯,每一根丝线都代表着历史的经纬,交织出了一个既宏大又精微的复杂图景,让人在阅读完毕后,仍能清晰地看到那些线索的走向与纠缠。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引人注目,封面的排版和色彩选择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厚重的历史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重量。我尤其喜欢它在字体上的考量,那种略带古典韵味的衬线体,在展现严肃主题的同时,也保留了一丝对过往的敬意。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既不反光,又不会因为长时间翻阅而感到疲劳,这对于深入研究复杂议题的书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细节。从版式设计来看,作者或编者显然在信息呈现的逻辑性上花费了不少心思,图文的穿插布局清晰流畅,没有让人感到信息过载或逻辑混乱,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舒适度。坦白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能够做到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书籍是相当难得的,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愿意把它放在书架上长久收藏,时不时地拿出来把玩一番。这种对物理载体的重视,反过来也间接肯定了主题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次漫长而艰辛的“共情训练”。我发现,随着故事的推进,我开始不再仅仅关注事件的时间线索,而是沉浸于不同群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决策逻辑。书中那些充满矛盾的抉择——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部分传统,为了保留文化核心又必须拥抱外来影响——这些描述,让我深刻理解到,历史的“正确答案”往往是不存在的,只有在特定环境下的“最优妥协”。它成功地将复杂的社会政治博弈,转化成了可感知的个体困境。这种叙事力量,使得原本疏远的、遥远的议题,突然变得鲜活而迫切。当我合上书本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密密麻麻的日期和条文,而是那些在山林与平原间徘徊,既不完全属于过去,也未能完全融入未来的群体形象。这本书真正做到的,是用文字搭建了一座通往理解他者内在世界的桥梁,它的价值在于拓宽了我们对“何以为家”、“何以为我”的想象边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