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杯美味咖啡的露營時光

沖杯美味咖啡的露營時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小林紀雄
图书标签:
  • 咖啡
  • 露营
  • 美食
  • 生活
  • 旅行
  • 户外
  • 休闲
  • 手工
  • 饮品
  • 慢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身處在綠意與氣候律動的擁抱中,享受至高無上的一杯。
 
請帶著你心愛的咖啡器具前往戶外吧!
雖然平時經常光顧的咖啡廳也很不錯,
但露營場才是留給活在當下的你與咖啡的頭等席。
 
試著進行並感受一下「露營咖啡」的樂趣吧!
它不只單純只是一種換個環境的品嘗方式,
而是能引領諸位跳脫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
踏入全新領域的一種享受生活的方式。
 
  點起營火、瓦斯爐、或是柴火爐,
  從即溶咖啡到自家烘焙,體驗在野外才能享受到的各種咖啡時光。
  料理攝影師兼戶外活動與咖啡的愛好者小林紀雄,
  為諸位揭曉在戶外環境或露營的時刻品嘗能夠讓咖啡更加美味的祕密
 
  在露營的時候沖煮一壺咖啡。
  對你而言,這樣的過程帶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是單純作為一種休閒或取暖的飲品,還是用於佐餐的飲料之一?
 
  若是為原本就很好喝的咖啡施加一些魔法,就能讓它成為當下以及記憶中極為美好的一杯飲品。其中一種魔法,就是身處在被大自然環繞的露營場地中,悠閒地享受從準備、沖煮、再到品嘗的過程。
 
  感受微風吹拂、聆聽由環境中的各種聲音共同演奏的交響曲、並且連同清新的空氣一起將咖啡散發出的香氣一同吸入體內,最後以味蕾品鑑咖啡美好的精華。
 
  對於料理攝影師兼戶外活動與咖啡的愛好者小林紀雄而言,這就是讓他難以忘懷、希望推薦給每個人的最佳享用情境之一。
 
  在這本書中,集結了小林紀雄對「露營」與「露營咖啡」的熱愛與心得,提供給各位一種全新的享受生活方式。不光是露營的場合,即便地點是在自家的陽台,只要略施巧思的話,也能達到令人愉悅的相近效果。
 
  待在被大自然擁抱的環境,以營火來烘焙出專屬自己風格的豆子固然是戶外活動的醍醐味所在,但這種時候即便是使用即溶咖啡也無妨。最重要的原因,當然是情境對我們的心境感受與口味帶來了相當特殊的影響。
 
  因此,小林紀雄針對推薦的用具、豆子的研磨、保存與搬運、沖煮與萃取方式、關鍵的水與火的選擇及運用、花式咖啡的製作、情境攝影等多樣化的層面,都進行了介紹與解析。讓對於這個領域抱持興趣的朋友,都能夠透過書中的說明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露營咖啡風格。
 
  【轉變一下環境,在戶外或露營場享受一系列的咖啡樂趣竟然能如此獨特!】
 
  ◆為什麼要在大自然中品嘗咖啡?
  一旦將自己置身於大自然之中,對於周遭環境的變動與時間流逝也會變得敏銳,能夠感受到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覺的細微變化樂趣。經由咖啡與戶外活動情境的組合,就能讓身心都進入不同的領域,接受擺脫俗世紛擾的洗禮。
 
  ◆讓人興致盎然的前置作業
  是要配合前往的環境挑選豆子種類或研磨方式,還是要嘗試挑戰即興組合的未知效果呢?事實上,不必刻意講究也是很棒的選擇。不要過度糾結,就以當時的條件與手邊的東西為基礎,循序漸進地在後續的露營咖啡休閒中增添變化吧。
 
  ◆今天要怎麼沖煮呢?光是思考這些就是甜蜜的負荷
  萃取咖啡和人際關係很類似,重點在於要怎麼安排咖啡與熱水「相遇」的方式。這同時也是個沒有正確解答的課題。請試著將自己的心情灌注在其中,搭配不同的萃取風格來沖煮出專屬於那個時刻的一杯咖啡吧。
 
  ◆不同於日常的「水」與「火」
  既然來到戶外,沖煮咖啡時至關重要的夥伴「水」與「火」的選擇也會有所變化。若是水質適合飲用的山泉名水,自然是不可錯過的重要素材。除此之外,作為加熱火源的營火、各式火爐等,不僅只有火力或穩定度上的差別而已,加熱時的視覺觀感,同樣也是露營咖啡生活難能可貴的一種享受。
 
  ◆誰說到了野外就要從簡?五花八門的變化款咖啡
  或許會有很多朋友認為去到戶外就要盡可能一切從簡,然而若是因此錯過在「非日常的環境」中品味「非日常的一杯」,那就太可惜了。既然都特地來到戶外,不妨嘗試一些平時沒想過、或者是鮮少有機會嘗試的飲品風格吧。
《星辰下的低语:一段关于探险、历史与自我发现的旅程》 导言:远方的呼唤 翻开这本书,你将踏入一片广袤无垠的土地,那里不仅有山川河流的壮丽,更有古老文明的低语与现代人灵魂深处的叩问。这不是一本关于安逸享受的指南,而是一场深入肌理的探索,一次对时间和存在的沉思。故事的主人公,艾米莉亚,一位在城市高墙内生活了太久的年轻历史学家,决定暂别她熟悉的象牙塔,追随一封来自已故祖父的神秘信件,前往传说中位于中亚腹地的“失落之城”——萨拉马尔。 萨拉马尔,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风沙和遗忘的气息。它并非地图上清晰标注的地点,而是一个存在于口耳相传、被沙漠吞噬又偶尔重现的传奇。艾米莉亚的祖父,一位执着的考古学家,毕生致力于寻找萨拉马尔的真实遗迹,却在一次探险中失踪。信中只留下一枚刻着奇异符号的青铜钥匙和一句模糊的指引:“答案在星光下,在河流的尽头。” 第一部分:风沙中的启程与迷失 艾米莉亚的旅程始于一个看似寻常的清晨,但很快,熟悉的一切都开始瓦解。她没有选择舒适的现代交通工具,而是遵循祖父留下的路线图,购买了一批古老而可靠的装备,雇佣了一位经验丰富却沉默寡言的当地向导,名为卡里姆。卡里姆是这片荒漠的儿子,他的眼睛像鹰隼一样锐利,对沙丘的每一次呼吸都了如指掌。 前期的跋涉是残酷的。小说细致地描绘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那令人窒息的干燥和昼夜温差带来的折磨。艾米莉亚必须学会如何节约每一滴水,如何辨认即将到来的沙暴,以及如何在孤独中保持理智。这不是一次为期数日的旅行,而是一场持续数月的生存考验。 在与卡里姆的相处中,艾米莉亚开始接触到一种被现代文明抛弃的生活哲学。卡里姆并不关心历史书上的记载,他更在意的是脚下的土地如何讲述过去。他告诉艾米莉亚,每当夜晚降临,风停止了喧嚣,那些逝去的灵魂便会显形,并非鬼魂,而是记忆留下的能量。 故事的高潮之一发生在他们穿越一片被称为“死亡之舌”的盐碱地时。在这里,指南针失灵,记忆开始模糊。艾米莉亚凭借祖父留下的天文知识,在卡里姆的帮助下,利用早已被遗忘的星象定位法,艰难地走出困境。这次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量并非在于收藏了多少,而是在于关键时刻能否被运用。 第二部分:萨拉马尔的遗迹与历史的回响 经过漫长的艰辛,他们终于抵达了地图上一个被标注为“静默绿洲”的地方。这里并非想象中宏伟的城门,而是一片被巨大沙丘环抱的低洼地带,中心是一口深不见底的古井。 青铜钥匙在这里发挥了作用。它并非打开了城门,而是激活了井底深处隐藏的机关。艾米莉亚和卡里姆进入了一个庞大而幽暗的地下结构——萨拉马尔的真实面貌。 萨拉马尔不是一个军事要塞,而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它是一个由古代天文学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共同建立的,旨在保存人类智慧火种的避难所。这里的石壁上刻满了艾米莉亚从未见过的文字和复杂的几何图形。她发现,这些文字记录的并非某一个帝国的兴衰,而是关于宇宙规律、能量转换和人类意识形态演变的基础理论。 她开始着迷于解密这些知识。时间仿佛在这里失去了意义。她发现祖父的失踪并非意外,他已经找到了这里,并试图完成一项未竟的事业——解读一块被称为“编年石”的核心文物。编年石记录了萨拉马尔文明的终结:他们并非被外敌毁灭,而是因为对自身知识力量的过度自信,导致了一场内部的、精神层面的崩溃。他们试图超越人类的局限,最终却迷失在无限的知识洪流中。 第三部分:个人的挣扎与导师的遗产 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艾米莉亚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她对这些失落知识的力量既渴望又恐惧。她意识到,祖父留下的不仅仅是宝藏,更是一个沉重的警告。 在地下深处的图书馆,她发现了一本日记,那是祖父最后留下的记录。祖父在日记中写道,他发现了萨拉马尔文明掌握了一种可以“重塑现实”的技术,但这需要绝对的精神纯净度作为驱动力。祖父认为,现代人充满了杂念与欲望,不配拥有这份力量,他选择自我放逐,成为了遗迹的守护者,以阻止这份知识被误用。 艾米莉亚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是带着这些惊世骇俗的知识重返现代社会,让世界为之震动,还是遵循祖父的遗愿,将萨拉马尔永远封存? 她的回答,在一次突如其来的地下坍塌中揭晓。为了保护核心的编年石不落入偶然进入的盗墓者手中(他们也被引入情节中,作为外部威胁),艾米莉亚必须做出选择。她没有选择带走任何实物证据,而是选择了一种更深刻的继承方式。 她用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和对萨拉马尔符号的理解,完成了一项精神上的“校准”。她没有启动“重塑现实”的装置,而是启动了遗迹的自我防御机制——一种缓慢而彻底的掩埋程序。 尾声:带着空虚的充实 当艾米莉亚和卡里姆最终爬出被沙尘重新吞噬的入口时,萨拉马尔再次消失在风沙之下,仿佛从未存在过。她没有带回金银财宝,没有照片,甚至没有明确的文字记录。她带回的,只有对历史、知识与人性局限性的深刻理解。 回到城市后,艾米莉亚没有发表任何关于萨拉马尔的论文。她辞去了大学的职位,选择成为一名普通的户外教育者。她不再痴迷于寻找宏大的真相,而是开始教授人们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从脚下的泥土中汲取智慧。 卡里姆则回到了他的部落,带着艾米莉亚给予的一小部分现代医学知识,治愈了部落中的一些顽疾。 本书的最后几页,是艾米莉亚在夜空下独坐的回忆。她仰望着星空,终于明白祖父信中的“星光下”并非指代某个地理坐标,而是指代一种清醒的、不被欲望蒙蔽的视野。萨拉马尔的真正遗产,不是它所拥有的知识,而是它所展示的,人类在拥有巨大力量时所必须面对的道德深渊。这是一次关于放下,关于认识到有些宝藏,只有永远埋藏,才能真正发挥其警示作用的旅程。故事在一种宁静而深远的哲学思考中收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小林紀雄(小林キユウ)
 
  生於日本長野縣茅野市,因從事料理攝影師這門職業而成為咖啡愛好者。戶外活動的經歷超過35年。13歲時登上日本八之岳的最高峰赤岳,因而啟發對登山的興趣。高中時期開始飛蠅釣和背包旅行的興趣,大學時期隸屬登山社,遊走於日本阿爾卑斯山脈與離島。近幾年將露營拖車拉進八之岳山腳下的森林中,過著每週末往返都市與山林的雙據點生活。著有《營火與平底鍋》(暫譯,山與溪谷社出版)等多部作品。
 
譯者簡介
 
伊之文
 
  翻譯生涯邁入第十二年,挑戰過的領域包括商業管理、親子教育、心理勵志、醫療保健、文學小說與童書,很想繼續挑戰文學、推理、懸疑、繪本、食譜與漫畫。
 
  ◆工作邀約與譯文賜教:jptrans.tw@gmail.com

图书目录

PROLOGUE 序言 4

Chapter 01在大自然中品嘗咖啡 8
露營咖啡美味的原因 10
映照在咖啡表面上的景緻 12
唯有形式自由,才是通往真正的露營咖啡之路 15
15:00 午後時光是北歐的「Fika」風 18
06:00 在森林中醒來,在天亮時喝杯咖啡 19
18:00 傍晚過後,看著營火來杯咖啡 20
利用咖啡桌營造品飲空間 22

要用什麼杯子喝咖啡?
咖啡杯的材質與設計 26
源自北歐的芬蘭原木杯 28
使用長達37 年,充滿回憶的露營杯 29

帶了哪些東西呢?
以某天的咖啡用具為例 32

露營場貴婦「Chemex 手沖咖啡濾壺」的魅力 34
如何攜帶Chemex 手沖咖啡濾壺? 37

在哪裡喝咖啡?
在帳篷裡喝咖啡 38
在陽台喝咖啡 40
Column 無法去露營的日子 43
在露營拖車上喝咖啡 44

Chapter 02咖啡豆的挑選、烘焙和研磨 48
露營能對咖啡豆施展魔法 50
用於戶外的咖啡豆 52
要攜帶什麼豆子去露營?╱關於咖啡豆的烘
焙度╱露營咖啡越苦澀越好喝
攜帶咖啡豆的方法 54
用營火烘焙 56
咖啡豆的研磨度與風味的關聯 58
嘗試用石頭研磨咖啡豆 60
「極粗研磨」才是露營咖啡的精髓 62
試著燻製咖啡豆 64

Chapter 03萃取咖啡 68
每人各有不同的萃取方法 70

嘗試在山上沖泡咖啡 72
選擇咖啡豆╱研磨豆子╱燒開水╱選擇萃取方法╱
選擇咖啡杯╱美味地享用
適合在戶外進行的9 種推薦沖泡法 74
①濾紙滴漏式 75
②滲濾式咖啡壺 77
③牛仔咖啡 78
④直火式義式咖啡壺 79
⑤土耳其咖啡 80
⑥越南咖啡 81
⑦法式濾壓壺 82
⑧ MugMate 咖啡 83
⑨冰咖啡 84

推薦的戶外咖啡用具
形狀和用途形形色色的咖啡萃取工具 86
保溫杯就是為了戲劇化的這一瞬間 88
即溶咖啡亦無不可 90
題外話 偶爾也想喝紅茶 92

CHAPTER 04沖泡咖啡的水與火 94
尋找優質水源 96
風味純淨的冷萃咖啡 100
令人忍不住蒐集的各種水壺 102
最棒的熱源依然是營火 104

我推薦的2 款簡便火源工具
最小的熱源「Esbit」與露營杯 108
值得推薦的火力強大瓦斯爐「ST-310」 109
使用復古汽化爐,享受費工夫的樂趣 110
討人喜歡的經典煤油爐 112
單手就能搬運的柴火爐 113
Column 咖啡&露營的
攝影技巧講座 116

CHAPT ER 05花式咖啡與點心 118
平時的咖啡+ α,開啟新世界 120
咖啡+烤棉花糖╱咖啡+鮮奶油╱咖啡+牛奶糖╱
咖啡+果醬╱咖啡+起司╱咖啡+蜂蜜╱咖啡+香料
我推薦的濃厚黑砂糖 126
若要加入牛奶,請在當地取得 127
咖啡+點心讓「Hygge」度上升 128
烤日本栗╱咖啡蜂蜜起司╱烤香蕉 130
各種適合咖啡的點心 132
Column 滴漏(Drip)&旅遊(Trip) 134
要有自己的露營風格 136
有點昭和復古風的露營用具 138

EPILOGUE 後記 142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016815
  • 規格:平裝 / 144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呼吸新鮮空氣,享用無上咖啡
 
  這裡有杯咖啡,它當然好喝,但假如有什麼魔法能讓它變得更特別,方法便是在充滿大自然的露營場享用,在林木圍繞下,感受著風的吹拂並品嘗,光是如此就是一杯令人難以忘懷的咖啡。
 
  咖啡豆的種類和烘焙方式有很多,但比起這些,我更喜歡的是有咖啡陪伴的場景和時光。儘管生活中發生了各式各樣的事情,但只要有咖啡香,我便覺得當下能夠悠閒度過。
 
  從求學時期一直使用到現在、充滿回憶的登山裝備,以及拿特別的杯子來沖煮咖啡,就像是在和宛如老朋友的道具們對話。喝咖啡要在什麼樣的地點、什麼樣的場景、又會使用哪些器具,我認為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而這本書將談論我個人和咖啡有關的野外活動經歷。
 
  我所能想到享用咖啡的最佳情境,露營場肯定名列其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高得惊人,拿到手时沉甸甸的质感,那种哑光的封面处理,摸起来非常舒服,仿佛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讲究,厚实且略带纹理,使得油墨的色彩表现得极为沉稳和高级,完全没有廉价印刷品的漂浮感。从编辑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不是线性的时间轴,而是像一个情感的循环。开篇是清晨的冷冽和希望,中间过渡到正午的慵懒和食物的香气,再到傍晚的温暖和星空的神秘。这种情感上的层次递进,比单纯展示美景要高明得多。尤其是关于夜晚的部分,画面中的星空不是那种过度曝光的亮片堆砌,而是深邃的、带着空气感的黑,让人感觉自己真的置身于那片寂静之中,只有微弱的篝火光芒作为唯一的慰藉。这种对“氛围”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摄影画册,更像是一本可以用来冥想和放松的视觉媒介。

评分

这本摄影集简直是视觉盛宴!我很少看到有哪本书能把日常的场景拍出如此富有诗意的光泽。尤其是那些关于清晨阳光穿过林间,洒在铺着露水草地上的画面,简直让人屏住了呼吸。光影的运用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水平,深浅的对比和色彩的过渡自然得像是信手拈来,但细看之下,又能感受到摄影师对每一秒光线的精准捕捉和耐心等待。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组关于制作简易早餐的特写,那热气腾腾的咖啡杯边缘凝结的雾气,旁边随意放着几颗刚采摘的浆果,那种粗粝的质感和温暖的氛围立刻将我带入了那个宁静的户外空间。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出色,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每一张照片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不会让读者感到拥挤或信息过载。如果你是一个追求生活美学,或者热爱用镜头记录美好瞬间的人,这本书绝对值得收藏,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照片,更是一种可以被学习和模仿的生活态度。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家后院的那棵老树,试图去捕捉那些我以前从未注意过的微妙光线变化。这本书无疑激发了我对摄影的热情和对自然细节的重新关注。

评分

这本书的色彩调性非常统一,整体偏向于大地色系和低饱和度的冷色调,这使得整个阅读过程非常平静、舒缓,像是一首缓缓流淌的慢板乐曲。我发现自己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翻看,每次都会在不同的角落发现新的趣味。例如,在某张展现户外烹饪的图片中,火焰的颜色处理得非常微妙,既有柴火燃烧的橘红,又混合了背景阴影带来的幽蓝,这种复杂的光谱变化处理得极为成熟。对比许多追求高饱和度和戏剧性冲击力的摄影作品,这本书的选择显得更为内敛和持久,它属于那种需要静下心来,在特定光线下细细品味的“慢书”。对于那些希望通过阅读来放松紧绷神经的都市人群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完美的“数字排毒剂”。它没有吵闹的元素,没有说教,只有纯粹的视觉邀请,邀请你暂时放下手机,去感受木头燃烧时的噼啪声,去闻泥土混合着湿润空气的味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逃离喧嚣的“视觉庇护所”。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是有点抵触的,因为我对那种过度美化、矫揉造作的“生活方式”指南向来敬而远之。然而,这本书却出乎意料地保持了一种克制的、近乎纪录片的真实感。它没有刻意去展示奢华的装备或者不切实际的完美露营地,而是聚焦于那些真正贴近户外的“小确幸”和偶尔出现的小挫折。比如有一页,拍的是一个雨后泥泞的鞋子旁边,放着一本被水浸湿了一角的小说,这种不完美恰恰是户外活动中最真实的部分。文字部分的叙述极其简洁,几乎是只言片语,但这反而给了画面极大的解读空间,让读者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和情感投射进去。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人”的描绘,虽然人物通常只是背影或者模糊的处理,但那种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放松感,那种从忙碌都市生活中抽离出来的解脱感,是如此强烈地感染着我。这本书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排毒”,而不是一份实用的操作手册,它让你明白,真正的美好,往往存在于那些不完美但充满生命力的瞬间之中。

评分

作为一个资深的山友,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真正捕捉到“户外精神”的作品,而不是那些只顾着炫耀新装备的商业宣传册。这本书完全满足了我的期待。它非常注重细节的刻画,比如用粗糙的麻绳捆扎的柴火堆,那上面清晰可见的树皮纹理;或是用老旧搪瓷杯接住的清澈溪水,水面上反射出树影的微小波动。这些都是经验丰富的户外人才能感受到的、构成露营体验的基石。书中有一种强烈的“自给自足”的美学,没有依赖复杂的工具,很多场景都透露着一种返璞归真的智慧,比如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材料搭建一个临时庇护所。文字虽然很少,但偶尔出现的几个词汇,比如“静默”、“适应”、“微小胜利”,都直击核心。它教会我,真正的露营乐趣不在于征服自然,而在于学会倾听和尊重它,并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本书让我更期待下一次的出行,不是为了打卡名山,而是为了重温那些简单的、有触感的瞬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