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

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鴻仁
图书标签:
  • 蝴蝶
  • 自然
  • 环境
  • 保护
  • 生命
  • 夏天
  • 故事
  • 儿童文学
  • 科普
  • 台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甘耀明大力推薦。

不假,要如何通過人生的面試?

歡迎進入大人世界;一部成長痛小說。

我非得和自己做個了結不可,否則我將永遠無法長大。

  「醫師是很累人的工作,賺的錢也大不如前了,你為什麼要當醫生呢?」老教授問出第一個問題。

  我深吸口氣,窗外暮色四合,遠處傳來籃球場上的運球聲。

  我下定決心開口說:「小時候我的志願是魔術師,戴著高帽子穿燕尾服,手一揚把人變不見,再揮手就把人變回來,帥勁十足。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救了一個人,過程如同魔術師把『沒有』變成『有』,這讓我立下志願要成為一名醫師。」

  當17歲的孔澤明等待醫學院面試,他彷若站在時間河道,回頭凝望自己13歲那年……

  我無比掙扎,作假有資格成為一名醫師嗎?
  我不敢跟教授們明說的是,這個世界不是象牙塔,
  它的離奇超過想像,我唯一做的只是將它包裝得更加符合現實而已。

  整部小說以種種巧妙的卡榫組裝而成,節奏明快,筆力酣暢,插科打諢如行雲流水,充滿魔力。那些慧黠俏皮純真甜脆卻各懷深井般祕密心事的諸多角色,立體也尖銳得朝向讀者走來,但讀者領受的還有對缺席父親的渴盼、青春與欲望的萌芽騷動、死亡似夢魘重壓、自責悔恨遺憾的心理孤絶,以及成為大人,是否就註定是無止境的遺落……

本書特色

  ◎甘耀明(作家)撰推薦序。
  朱宥勳(作家)、黃春明(作家)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基本上,我認為閱讀這本小說沒有嚴肅文學的壓力,以純粹講故事的本色,接力棒似拉出一段又一段情節,《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亟欲竄跳、碰撞的正是角色與世界的碰撞,形成強烈火花。整體說來,《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給人的印象是快、狠、準的敘事,毫不拖泥帶水,這是類型小說的心法,但是《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不僅僅侷限於閱讀快感,還帶有作者深埋的意涵。
  但凡塑造了快、狠、準的筆力,著力於說故事,都必須將情節以精密卡榫銜接上,帶著驚喜的翻轉,予人流暢的閱讀感,要是作者欠缺經驗,很容易在彎道有閃失。陳鴻仁不是小說新手,他經營小說多年了,數次得到「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與「聯合報文學獎」,他早在上個世紀末開始小說創作,嶄露頭角。這幾年仍創作不輟,有了火候。於是我閱讀這本小說的旅程裡,隨時捕捉到一些金鑠鑠、對世界獨特理解的文句,作者信手捻來,有簡筆摹寫的爽意,比如寫主角孔澤明與跟班「烏鴉」的體格迥異,小說寫道:「有一回我們走在田埂間,我看著我倆月光的剪影嚇一大跳,以為是七爺八爺出巡。」高妙地從旁側寫,幾句揮灑完成。至於寫到小說中的村長,陳鴻仁的筆力不減,這樣描寫:「神似皮膚曬黑的肯德基爺爺,為人熱心有啤酒肚,臉上總是帶著微笑,最大的缺點是尖細的嗓音像個奸臣,卻喜歡廣播說話。」角色形象很快浮現在讀者腦海,對閱讀增加助益。這樣鮮明的例子,在小說中比比皆是,非常鮮活。──摘錄自甘耀明推薦序〈人生是對鏡的自我面試〉

  ◎我也沒有完成自己的承諾。
  在大學畢業紀念冊上,我曾經充滿信心地寫下了這句話:「要在三十歲前出版第一本小說集。」然而,二十幾年過去了,書架上一直只有別人的作品。儘管我仍然眷戀於文字,但在現今這被影音媒體所主宰的時代裡,小說作者們能夠獲得的「讚」總遠不及那些簡單淺白的直播談話。想在盛況不再的文學市場中出版純文學小說,這難度比起在醫學期刊發表論文,還要高出十倍有餘。
  臨床教學時,我總是期許學生們要一往直前,信守承諾,可是有好長一段時間,我真的感覺自己就要敗下陣來了。
  新冠病毒的到來改變了一切。二○二一年五月,嚴格封控的制度使得疫情下的醫學中心反而格外冷清,我突然沒有那麼忙碌了。外在天翻地覆的世局,對照沉澱下來淨空的自己,有個聲音不斷響起:「我總得為自己完成些什麼吧!」
  我打開那擱置了好幾年的電腦檔案。《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最初的構想是探討「生命」。沒錯,生命,一位醫師作家理所當然的主題,可是隨著歲月流逝,我漸漸覺察到當初的幼稚。我總是告訴病患家屬,「看開點,人生就是這樣。」可是遇到自己的父親離世,不也是獨自一人在車上哭得淅瀝嘩啦的。人生太難,寫著寫著,不知不覺中,小說的主軸已轉變為「成長」。
  在醫療現場走過二十多年,形形色色的人與事早就磨平了我的稜角,「老、病、死」的樣態無可抵擋地天天輪番上演,敦厚善意的家屬很多,蠻橫奪理的人也不在少數,人生原來不是我年輕時自以為的風景。經歷了這麼多,想想我還是選擇以文字發聲,談談平日說不盡的內心感受,雖說迴響可能有限,然而正如書中主角孔澤明的自勉之語,「雖千萬人,吾往矣!」──摘錄自後記〈雖千萬人,吾往矣〉

 
《星辰彼岸的低语》 类型: 史诗奇幻 / 政治阴谋 / 角色驱动叙事 作者: 艾莉丝·维多利亚 (笔名) 故事背景:埃瑟利亚的黄昏 故事发生在广袤而古老的亚尔特大陆,一个被两大帝国——崇尚秩序与科技的铁壁帝国,以及信奉古老魔法与传统的翡翠联邦——长期对峙的时代。亚尔特大陆的中心是一片被称为“迷雾之海”的神秘区域,传说那里沉睡着足以颠覆世界秩序的失落文明遗物。 当前的局势如同绷紧的弓弦,双方的和平协议已经濒临破裂。铁壁帝国正依靠其蒸汽驱动的机械军团和日渐成熟的“炼金术式”技术,试图将整个大陆纳入其高效、无情的统治之下。而翡翠联邦则依赖于他们世代相传的元素魔法和强大的自然盟友——居住在深林中的灵族。 故事的转折点,源于一次对边缘地带——位于两国交界处、资源贫乏的灰岩公国——的秘密勘探。 主要角色群像 1. 卡西乌斯·凡·德拉戈 (Cassius Van Drago) 身份: 铁壁帝国“鹰眼”情报局的前任首席分析师,现为流亡的学者。 特点: 智力超群,精通密码学与战略推演,性格冷静到近乎冷酷。他因揭露了帝国高层关于“激活失落之钟”的秘密计划而被追杀。他身上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家族秘密:他的祖先曾是亚尔特大陆的守护者,掌握着某种能平衡元素能量的古老知识。 核心冲突: 既不信任帝国的残暴,也对联邦的保守守旧感到失望,他必须找到第三条道路,阻止一场不可避免的毁灭性战争。 2. 莉安娜·月影 (Liana Moonsong) 身份: 翡翠联邦的“编织者”,一位拥有罕见“时间回溯”能力的元素法师。 特点: 坚韧、富有同情心,但因频繁使用回溯能力而心智遭受磨损,时常陷入对过去片段的混乱中。她是联邦中少数几个敢于质疑最高议会决策的年轻领袖。 核心冲突: 她发现联邦为对抗帝国而暗中培养的禁忌魔法——“魂灵契约”——正在吞噬其使用者。她必须在保护联邦的同时,阻止这种力量的泛滥。 3. 萨尔格斯 (Sargus) 身份: 迷雾之海深处“沉睡者”的后裔,一个致力于恢复古老平衡的神秘流浪者。 特点: 行动神秘,鲜少开口,精通对“虚空能量”的运用,这种能量不受帝国科技和联邦魔法的任何一方约束。他看起来像个粗犷的佣兵,但内心深处是古代文明的守护者。 核心冲突: 他是预言中的“平衡之钥”,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当前权力结构的挑战。他的目标是唤醒沉睡者,但这可能意味着毁灭现有的所有文明。 4. 执政官·奥古斯都 (Augustus, The Iron Hand) 身份: 铁壁帝国的实际掌权者,一个被机械义肢和炼金药剂维持生命的改造人。 特点: 极度痴迷于“绝对效率”和“可预测性”。他认为情感和混乱是文明进步的最大障碍,他的目标是将所有生命形式——包括人类——转化为高效的、可控的机器单元。 核心冲突: 他是这场冲突背后的真正推手,他的终极计划是利用失落文明的能源核心,对大陆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系统重置”。 故事主线:失落之钟与平衡之钥 故事始于卡西乌斯截获的一份加密电报,揭示了铁壁帝国正在灰岩公国秘密挖掘的,是一个被称为“世界之音”的古代遗物——失落之钟。这口钟并非用来报时的工具,而是传说中能永久扭曲元素法则的能量源。 卡西乌斯深知,一旦帝国启动此钟,亚尔特大陆的魔法能量将彻底枯竭,所有生物都将臣服于帝国的机械逻辑之下。他必须在帝国到达预定启动日期(“夏至之夜”)前,找到阻止它的方法。 他的逃亡之路与莉安娜的调查线索意外交汇。莉安娜正因联邦内部对“魂灵契约”的过度依赖而感到恐惧,她发现了这些禁忌魔法的源头,竟与帝国挖掘的失落之钟有着某种共鸣联系。 两人在追捕与被追捕的过程中,被迫合作。他们发现,阻止奥古斯都的关键不在于摧毁失落之钟,而在于找到能够“调谐”其能量的平衡之钥——也就是萨尔格斯所代表的古老血脉。 叙事节奏与核心主题 本书的叙事结构复杂,采取多重视角交替推进。 第一部分:迷雾中的联盟 聚焦于卡西乌斯和莉安娜在边境地带的周旋。紧张的追逐战穿插着对两国政治体制的深入描绘。卡西乌斯展现其作为情报专家的缜密布局,莉安娜则利用她对自然界微妙变化的感知力,多次逃脱帝国的追踪网。两人之间的信任建立在共同的威胁之上,而非情感的亲近。 第二部分:古老的低语与抉择 三人组在迷雾之海的边缘地带汇合。萨尔格斯向他们揭示了亚尔特大陆真正的历史——它并非由帝国或联邦建立,而是一个在魔法与科技之间达到完美共存的古老文明。失落之钟是他们用来防止能量失衡的调节器,但现在被误解和滥用。萨尔格斯被迫面对一个艰难的选择:是唤醒沉睡者,带来暂时的净化与新生(以牺牲大部分现有生命为代价),还是帮助卡西乌斯和莉安娜,在现有框架内修补裂痕。 第三部分:夏至之夜的审判 故事高潮发生在铁壁帝国的心脏——巨大的浮空都市“永恒之城”。卡西乌斯利用他对帝国系统的了解,策划了一场高风险的渗透行动。莉安娜则负责在外界牵制联邦的追兵(他们错误地认为莉安娜是叛徒)。 在永恒之城的控制室,卡西乌斯面对着奥古斯都。奥古斯都展示了他对“效率”的绝对信仰,认为只有消除自由意志才能带来永恒的和平。最终的对决不再是单纯的武力碰撞,而是理念的交锋:是冰冷的秩序,还是混乱却充满希望的自由。萨尔格斯必须在最后关头决定是否介入,用他掌握的虚空能量来中和失落之钟的力量,避免世界被彻底格式化。 探讨深度 《星辰彼岸的低语》深入探讨了以下主题: 秩序与自由的悖论: 铁壁帝国代表的极致效率是否值得以牺牲人性为代价?翡翠联邦的保守主义是否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停滞不前? 知识的滥用: 科技和魔法的力量一旦被权力者掌握,如何从“解放者”转变为“枷锁”? 身份与传承: 卡西乌斯与萨尔格斯代表了对古代智慧的回归与重塑,探讨了后代如何面对祖先留下的遗产。 这部作品描绘了一场宏大而精密的智力与魔法的交织史诗,其核心是关于在一个即将崩溃的世界中,个体如何做出能影响亿万人生死的道德抉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鴻仁


  1971年生於嘉義縣朴子市。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醫學系副教授。
  生活的日常是看門診,查房,教學,將臨床上的發現寫成醫學論文,將生活中的感悟轉化為小說。
  曾獲《聯合報》小說奬,《聯合文學》新人獎。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063833
  • 叢書系列:Island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0.8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人生是對鏡的自我面試
甘耀明


  台灣文學的創作者何其多,大部分從文學相關科系醞釀造就。這些作家可能從中學便喜歡文學,接著在大學文學院習得創作技術,或因此浸潤在更精緻的文學書籍,或其他因素,一路鞭策寫作,最後成為作家。我有個不成形的想法,台灣作家除了從傳統的文學院管道誕生,醫學院的人文陶冶,更創造另一批重要創作者。

  我這樣說不無根據,從譽為「台灣新文學之父」的醫師作家賴和,到奠定台灣醫學教育的杜聰明,另外包括早逝的王尚義(一九三九~一九六三),到目前大家熟知的王溢嘉、侯文詠、陳克華、王浩威、田雅各,到年輕的鯨向海、黃信恩、吳妮民等等,還有近年創作達到高峰的血液腫瘤科醫生陳耀昌,這些是浩浩蕩蕩的醫師作家群像。

  醫師作家的作品,除了陳耀昌醫生寫的台灣歷史小說,他們常常將醫學背景或臨床經驗,融入寫作。在醫病關係裡,醫生在現場面對病患的生老病死,見證生命的康復喜悅或殘酷不忍,這些故事原汁原味地寫出來就很迷人了。延續這思維,我讀陳鴻仁醫生的《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也漸漸看到獨特的醫學見解,如何植入在這篇小說,尤以後頭,深以為那些醫學系的入學口試或辯解,只有具現實經驗者,才能活靈活現的挪用。

  《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沒有沉重累贅的醫學知識包袱,它是一則成長故事,充滿醫學人文的思索,是可讀、有趣的小說。這本小說的時空架空在東部小村落,疑似「國際能源研究中心」的意外事件導致核輻射外洩,引爆小村遷村議題,在選舉村長的政治傾軋中,少年主角孔澤明如何看待(或釐清)自己的愛情與成長。整體來看,這本小說可以視為啟蒙小說,孔澤明的年紀刻度,大約從國中到大學入學甄試的六年間,所有的涉事情節集中,把山村的政治權力、少年的愛情與記憶真偽,攪和在染缸,使少年的生命豐富著色,或染色失敗而無以洗濯。

  我這樣介紹小說,概略說了背景,沒有劇透,讀者仍可保持「毫無所知」的淨空狀態,順著劇情,發掘小說的衝擊力。基本上,我認為閱讀這本小說沒有嚴肅文學的壓力,以純粹講故事的本色,接力棒似拉出一段又一段情節,《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亟欲竄跳、碰撞的正是角色與世界的碰撞,形成強烈火花。整體說來,《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給人的印象是快、狠、準的敘事,毫不拖泥帶水,這是類型小說的心法,但是《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不僅僅侷限於閱讀快感,還帶有作者深埋的意涵。

  但凡塑造了快、狠、準的筆力,著力於說故事,都必須將情節以精密卡榫銜接上,帶著驚喜的翻轉,予人流暢的閱讀感,要是作者欠缺經驗,很容易在彎道有閃失。陳鴻仁不是小說新手,他經營小說多年了,數次得到「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與「聯合報文學獎」,他早在上個世紀末開始小說創作,嶄露頭角。這幾年仍創作不輟,有了火候。於是我閱讀這本小說的旅程裡,隨時捕捉到一些金鑠鑠、對世界獨特理解的文句,作者信手捻來,有簡筆摹寫的爽意,比如寫主角孔澤明與跟班「烏鴉」的體格迥異,小說寫道:「有一回我們走在田埂間,我看著我倆月光的剪影嚇一大跳,以為是七爺八爺出巡。」高妙地從旁側寫,幾句揮灑完成。至於寫到小說中的村長,陳鴻仁的筆力不減,這樣描寫:「神似皮膚曬黑的肯德基爺爺,為人熱心有啤酒肚,臉上總是帶著微笑,最大的缺點是尖細的嗓音像個奸臣,卻喜歡廣播說話。」角色形象很快浮現在讀者腦海,對閱讀增加助益。這樣鮮明的例子,在小說中比比皆是,非常鮮活。

  《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往往以寥寥數語,建立角色性格與描摹細節,手術刀般俐落,這種快、狠、準力道之外,還有更強的伺服器外掛程式——幽默。描寫少年心理與脫序的故事,世上何其多,大家第一印象而能朗朗上口的名著,應該是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湯姆歷險記》,在密西西比河冒險的湯姆與哈克貝里‧芬互為好友,發展出奇特故事。這關係如同《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中的主角孔澤明與「烏鴉」,兩人在台灣東部山村,一起結伴闖蕩浪遊,發展出患難友情。我讀的時候,有好幾次忍不住笑出來,直呼生動,幽默兩字,幾乎是打開這本小說蹦出來的驚喜彈跳盒機關。

  就我的觀察,小說要是以少年或兒童當主角,幾乎有超齡表現,《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也是,但是超齡表現是要襯托主角性格,並善用幽默元素,把人物更立體化,這一對患難朋友之間的對話與行徑,謔而不虐,俏皮生動。馬克‧吐溫為幽默下了註解,「它是真理的輕鬆詼諧面,也是包藏道理的表達方式。」說得簡單些,幽默不該流於笑聲,需要引起人的反思,《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在荒謬或風趣對話、人際誤會、愛情誤傷,或是突如其來恍如誤闖的戲劇變化,總引人思索,這來自於少年的挫敗與生命無解。

  陳鴻仁的寫作經歷甚早,至今才出版作品,他過往的閱讀品味,與漫漫寫作過程的變化,缺少相關訪談,外人不得而知。但是《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部分味道,令我想起較陳鴻仁年長幾歲的小說家郭箏。郭箏的成名作《好個翹課天》,將少年脫序行為與虛無情緒,寫得到位,尤以〈好個翹課天〉結尾處的校長情慾轉折,與《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主角的愛情幡然改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後者爆發力與殺傷力,毫不遜色,有種青春愛情的悼亡書寫,狠狠埋入記憶。《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結尾的處理方式將現實與回憶揉雜,讀者讀到這可以放慢速度,體會主角在頻頻回顧那些化為鹽柱的傷痕,如何擾動刺痛,甚至開啟關竅,作者在這裡的結構花了不少心思盤桓,非常精采。

  值得一提的是,《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的敘事有個特殊的時間點,以主角孔澤明在醫學院面試為軸,以此回溯他的山村,與離開後那之後的國高中生活,尤其山村是記憶重心,包括他對山村政治選舉、林教授行醫的真偽、校園生活裡的愛情,另有對伍老師愛慕;或是他無心地捉弄,竟導致同學王小華不久之後因為白血病而去世的愧歉,時光與情感在此糾葛蠻纏。這場根深蒂固的少年記憶,幾乎來自成年人的遊戲傷害,令人無以分辨真假,於是作者最後下了註腳,「村名還在,谷歌地圖依然清楚地標示出地點,但是村子卻永遠消失了。」可是記憶自此成了少年行為模式的DNA,無法消泯。

  小說裡提到的面試,是評測應聘者的素質,是否合於口試單位的需求。企圖心強的應聘者會掩飾自我成為稱職的演出者,獲得需求,這落入遊戲,《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最後有點散發這樣的諷刺。主角孔澤明是有心的演出者,還是真心面對自我成長挫敗導致的記憶混亂,我不想在此下結論。

  面試有多種,包括最深刻的那種,自己面對自己的質問,孔澤明在這場入學面試中,演出也好,真心也好,他已經掏心掏肺地讓讀者看到他不堪與挫敗,憑著這點,《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又多了更深刻的思考點。多說無益,讀者翻閱這小說,有更多衝擊,留待大家解讀。或者說,閱讀無須給自己負擔該解讀出什麼,走入有趣的小說是一趟旅程,隨文字流動,從翻閱《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的首頁開始出發了……

後記

雖千萬人,吾往矣

  門診結束已經是下午兩點多,顧不上吃午餐就帶著已久候我的學生們查房,聆聽家屬講述病榻上的狀況,一一觀察病患的臨床徵象,再和剛出爐的檢驗數據參照確認。當其他病患開心地整理行李,準備出院回家時,鄰床的吳先生卻持續在昏迷中,家屬們緊盯著監控的心電圖。他們已經守候兩天了,臉上顯現的不再是焦慮,而是極度的疲憊。生生死死,我安慰學生們,就像盤旋的飛機最終也會降落一樣,如何讓病重者在最後一刻平穩地落地,是醫師責無旁貸,卻常被忽視的任務。

  我和學生們步入會議室,進行討論。李醫師是六年級的學生,容貌清秀的她總是顯得心不在焉,當我詢問起昨天交付的課題時,她的回答一樣零零落落。我不禁思考,身為醫學生的這六年間,她是如何走過來的?當初入學時的面試大關,為求能在全國菁英中突圍而出,言之成理、侃侃而談已經是最基本的要求了,而為求得考官進一步的肯定,哪一位不是熱血澎湃地表達出對於醫學濟世的熱情?難道這些都是假裝的?

  醫學面試一直是個被大眾忽略的有趣議題。如果深究過歷年考古題,會發現題型真是包羅萬象,譬如測試邏輯思維的數學題:

  「有五十顆球,由你和朋友輪流拿,每次可以拿一到三顆,拿到最後一顆球的人將獲勝。請問你一開始要拿幾顆?」

  還有充滿倫理挑戰的兩難題:

  「一對連體嬰,分離的風險極高。如果你是連體嬰當事人,今年已經十五歲了,你想接受分離手術,但是你的連體兄弟並不想,你要如何與他溝通?而如果你是連體嬰的父母,將如何面對?又如果你是醫生,連體嬰分離手術可能會帶來感染和死亡風險,病人卻堅持要進行手術,你將採取什麼行動?」

  這類問題不僅考察了醫學知識,還需要面試者具備倫理思考和同理心。它們突顯了醫學專業的複雜性,以及醫生在處理兩難情況時兼顧道德與現實的決策能力。

  而這樣的面試,考驗一群十八歲,正處於成年交界的青少年,更是別具深意。我們常常期望孩子既能保持赤忱之心,卻又希望他們能合宜、適度的社會化,好因應世俗生活中不斷抛出的挑戰。到底哪種孩子可以同時擁有理性的邏輯思考力,又能夠通透、圓融地處理人生中的困難抉擇?無論如何我相信,能夠接連克服大考與面試,脫穎而出的孩子絕對是人中龍鳳。

  那麼,為什麼李醫師會背離初衷,在六年的專業科目學習之後,表現得遠遠落後當初入學的她呢?

  其實,我也是。

  我也沒有完成自己的承諾。

  在大學畢業紀念冊上,我曾經充滿信心地寫下了這句話:「要在三十歲前出版第一本小說集。」然而,二十幾年過去了,書架上一直只有別人的作品。儘管我仍然眷戀於文字,但在現今這被影音媒體所主宰的時代裡,小說作者們能夠獲得的「讚」總遠不及那些簡單淺白的直播談話。想在盛況不再的文學市場中出版純文學小說,這難度比起在醫學期刊發表論文,還要高出十倍有餘。

  臨床教學時,我總是期許學生們要一往直前,信守承諾,可是有好長一段時間,我真的感覺自己就要敗下陣來了。

  新冠病毒的到來改變了一切。二○二一年五月,嚴格封控的制度使得疫情下的醫學中心反而格外冷清,我突然沒有那麼忙碌了。外在天翻地覆的世局,對照沉澱下來淨空的自己,有個聲音不斷響起:「我總得為自己完成些什麼吧!」

  我打開那擱置了好幾年的電腦檔案。《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最初的構想是探討「生命」。沒錯,生命,一位醫師作家理所當然的主題,可是隨著歲月流逝,我漸漸覺察到當初的幼稚。我總是告訴病患家屬,「看開點,人生就是這樣。」可是遇到自己的父親離世,不也是獨自一人在車上哭得淅瀝嘩啦的。人生太難,寫著寫著,不知不覺中,小說的主軸已轉變為「成長」。

  在醫療現場走過二十多年,形形色色的人與事早就磨平了我的稜角,「老、病、死」的樣態無可抵擋地天天輪番上演,敦厚善意的家屬很多,蠻橫奪理的人也不在少數,人生原來不是我年輕時自以為的風景。經歷了這麼多,想想我還是選擇以文字發聲,談談平日說不盡的內心感受,雖說迴響可能有限,然而正如書中主角孔澤明的自勉之語,「雖千萬人,吾往矣!」

  小說創作毫無疑問是一門專業的技藝,感謝耀明的意見,讓我能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段落取捨,做出更合宜的調整。

  感謝寶瓶,她們總是以無比的勇氣出版新人的作品。

  感謝曉芳、元鏘、昭傑、明桂和彥瑩,總在我人生各面向遭逢難題時,耐心傾聽,給予我無限度的友情支持。

  感謝我的小孩,你們的成長教會了我很多很多……

  當然還有哥哥、姊姊、偉大的媽媽,以及在天上的爸爸。

  感謝太太淑芳,一路以來包容我的有所不為,我的不合時宜。這本書的出版對於因為文學而結緣的我們格外有意義。我的所有作品,無論得獎與否,刊登與否,她永遠都是第一讀者,第一評論者與第一改者。

  最後,感謝眼前可愛的讀者們,謝謝您們耐心閱讀我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立刻去找个安静的角落,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做出的每一个选择。作者的文字像手术刀一样精准,直插人心的隐秘角落,将那些我们习惯性逃避的、关于遗憾和成长的议题,毫不留情地摊开在我们面前。它不是那种读完后能让你瞬间获得“人生指南”的畅销书,恰恰相反,它留下的是一堆更深层次的疑问和不确定性。这种不完美性,反而构成了它最强大的魅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时间流动”的描绘,它不是线性的,而是带着回声和折射的,过去的事情总是在不经意间回响在当下。书中的对话设计堪称一绝,很多时候,真正重要的信息不是被说出来的,而是隐藏在那些未被填补的空白和沉默之中,需要读者自行去感受和构建。

评分

这本书给予我的震撼,更多来自于其哲学层面的思辨深度。它似乎在探讨,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宿命时,个体还能保留多少真正的自由意志。作者巧妙地植入了许多古典文学或神话的隐喻,使得故事在具象的个人悲欢之上,又增添了一层宏大的人文底色。这种对命运的叩问,让整部作品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阅读时,我时不时会停下来,不是因为情节太难懂,而是因为某些句子蕴含的哲理过于精妙,需要时间去咀嚼和消化。它成功地避开了所有老生常谈的套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视角,审视了爱、责任与告别这些永恒的主题。这是一部需要用“心”去阅读,而非仅仅用“眼”去浏览的书籍,它值得被反复品味和珍藏。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才读完,老实说,这过程充满了挑战,但也极其过瘾。它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巧,如同一个复杂的迷宫,你在跟随主角的脚步时,不断被新的线索牵引,似乎每条看似不相关的支线,最终都会在某个意想不到的转角处汇合,形成一个庞大的意象网络。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失落”这一主题的处理方式,它不是那种歇斯底里的控诉,而是一种渗透到骨髓里的、带着淡淡哀愁的接受。这种冷静下的汹涌,比任何激烈的表达都更有力量。书中对某些日常细节的捕捉,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比如描述一次简单的告别,或是窗台上那盆植物的枯荣,都仿佛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暗示着角色的命运走向。这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稍有走神,可能就会错过一个至关重要的情感铺垫,这让阅读体验变得充满仪式感和专注力。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带着一种独特的疏离感,仿佛我们是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俯瞰着这群被命运洪流裹挟的众生。这种“抽离”感让情感的表达更加克制和有力,避免了煽情的陷阱。每一次情绪的爆发,都显得弥足珍贵,因为它们是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和压抑才得以释放的。我感觉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语言的选择极为挑剔,每一个动词、每一个形容词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达到了音韵和意义上的完美平衡。特别是描写心理活动的段落,不再是直白的“我很难过”,而是通过环境变化、身体感受来侧面烘托,比如“光线突然变得过于刺眼”,这种表达方式,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也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主动的解码体验。

评分

这部作品的笔触细腻得像夏日午后的微风,轻轻拂过读者的心田,却又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感。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复杂有着深刻的洞察,没有将角色脸谱化,每个人物都带着各自的挣扎与光芒,真实得令人心疼。故事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张弛有度,时而如溪水潺潺,娓娓道来那些被时间冲刷的记忆碎片;时而又如暴雨骤降,将人物推向情感的高潮与绝境。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对环境氛围的营造,文字间充满了画面感,你几乎能闻到空气中泥土和青草混合的气味,感受到阳光洒在皮肤上的温度。它不像是一本直白地讲述事件的小说,更像是一首由无数个精美瞬间串联起来的诗篇,引人深思,让人在读完之后,仍久久沉浸在那份独有的情绪之中,回味无穷。这种高级的文学质感,是如今许多快餐式阅读作品难以企及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