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拉維亞每日箴言2024(經文版)

摩拉維亞每日箴言2024(經文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國合一弟兄會
图书标签:
  • 每日箴言
  • 摩拉維亞弟兄會
  • 經文
  • 靈修
  • 信仰
  • 基督教
  • 2024
  • 靈命成長
  • 箴言
  • 啟發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每年暢銷百萬冊,廣傳世界各地,譯成六十種語言版本的靈修經典!
 
  《摩拉維亞每日箴言》翻譯自德國合一弟兄會的每日靈修書 Die Losungen,於1731年首次出版,往後每一年都出版該年度的《每日箴言》。如今已被翻譯成六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地流傳。
 
  每一天都包含兩節聖經經文:一節來自舊約經文,一節則是與舊約相應的新約經文。沒有任何的釋經註釋和引申,只需以敬虔禱告尋求的心來讀,讓聖靈親自光照帶領。
 
  《每日箴言》將上帝的話語和我們的日常生活連結起來。每日閱讀這本靈修書,可幫助我們天天親近神、思想神的話,並更深入了解聖經的廣度和深度。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一本名为《摩拉維亞每日箴言2024(經文版)》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但其内容不包含该书本身的主题或具体文本。 --- 沉潛與洞察:當歷史的迴響遇見現代的困境 書籍概述:一部跨越時空的對話,一場關於智慧與人性的深度探索 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總有一些著作,它們不以磅礴的篇幅取勝,卻以其穿透人心的洞察力,成為我們理解自身與世界的一面清澈的鏡子。本書,雖然書名指向特定的年度和地區文化遺產,但其核心精神,卻是一場關於普世真理的探尋,一場在歷史的長河中尋找當代意義的艱難跋涉。 本書的編纂者並非旨在提供一套簡單的日常格言彙編,而是試圖構建一個思想的框架,在這個框架內,古老的智慧與當代的困惑得以交織對話。它關注的焦點,在於如何在一日復一日的瑣碎生活中,保持心靈的敏銳與方向感。 第一部分:時間的紋理與記憶的重量 書籍的開篇部分,著重於對“時間”這一宏大主題的哲學思考。這部分並非簡單地記錄歷史事件,而是探討時間如何塑造我們的感知、記憶和身份認同。 歷史的迴聲: 作者深入剖析了某些特定的文化脈絡下,時間是如何被理解和度過的。這裏的“摩拉維亞”意象,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標籤,它代表著一種深植於特定地域的文化韌性——那種在歷史的劇烈變動中,依舊堅守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氣質。讀者將會發現,如何從歷史的冗長敘事中,提取出關於“堅持”與“變革”的辯證思考。這種對歷史的解讀,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當下社會的結構性矛盾。 記憶的重塑: 記憶從來都不是靜態的檔案,而是不斷被當下需求所重塑的敘事。本書探討了集體記憶與個人記憶之間的張力。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篩選出真正具有指導意義的經驗?如何避免被過度美化的過去所綁架,同時又不至於徹底割裂與根源的聯繫?這部分內容側重於批判性地審視信息來源,鼓勵讀者建立屬於自己的、經過審慎選擇的“記憶庫”。 第二部分:日常的倫理學與微觀的抉擇 如果說第一部分是宏觀的歷史梳理,那麼本書的中堅部分則聚焦於日常生活的倫理實踐。這裏探討的“箴言”概念,被擴展為一系列關於“如何在微小處展現卓越”的指導原則。 人際互動的藝術: 今天的世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日益依賴屏幕,深度連結被淺層的互動所取代。本書深入剖析了在這種背景下,如何維護真誠的溝通。它不提供僵硬的社交指南,而是探討“傾聽”的真正含義——那不僅僅是保持沉默,而是對他人存在的一種主動確認。內容還涉及如何處理意見分歧,如何劃定健康的個人邊界,以及在團隊協作中,如何平衡自我主張與群體和諧。 道德的灰色地帶: 現代生活充斥著快速、高壓的決策情境,許多抉擇並非簡單的黑白分明。本書以學術性的嚴謹,探討了在商業倫理、個人責任與社會義務之間的權衡。例如,面對信息不對稱時的誠信原則,或是在追求個人成功與貢獻社區福祉之間的平衡點。這些探討旨在鍛鍊讀者的道德敏感度,使其在面對模糊不清的處境時,能做出更加深思熟慮的判斷。 第三部分:靈性的尋覓與現代的疏離感 書籍的後半部分,將視角轉向個體內在的探索,試圖回答在一個物質極度豐富,精神卻日益空虛的時代中,“我究竟是誰”這個古老的命題。 自我覺察的工具箱: 這裏介紹的並非宗教性的教義,而是基於認知科學和心理學觀察的“自我覺察”方法。它鼓勵讀者對自己的情緒反應、思維慣性進行細緻的觀察和記錄。如何識別並挑戰那些潛意識中阻礙我們成長的“自動駕駛”模式?如何將焦慮轉化為行動的能量,而非癱瘓性的負擔?這些內容提供了具體的、可操作的內省路徑。 與“他者”的和解: 現代社會強調個體性,但也帶來了極端的孤立感。本書探討了如何與我們所定義的“他者”——無論是自然環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還是我們內心深處被壓抑的部分——建立一種健康的、非對抗性的關係。它強調了“慈悲”與“理解”的力量,並非源於軟弱,而是源於對生命複雜性的深刻接納。這種和解的過程,是通往真正內在平靜的必經之路。 總結:一場持續的修煉 總而言之,這本著作是一部關於“如何在不完美的現實中,保持精神的完整性”的實踐指南。它不提供即時的解答,而是提供一組強大的工具和一個深刻的視角,引導讀者在日常的閱讀、思考和實踐中,不斷打磨自己的品格與智慧。它要求讀者投入時間與精力,將書中的哲思融入生活的細枝末節,使之成為一種持續的、內化的修煉,而非一次性的知識消費。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德國合一弟兄會(Evangelischen Brüder-Unität – Herrnhuter Brüdergemeine)
 
  又稱摩拉維亞弟兄會,位於德國東部「主護屯」(Herrnhut),鄰近波蘭、捷克邊界。1722 至1727 年,因宗教迫害,一群來自波希米亞合一弟兄會和摩拉維亞的難民,先後逃亡至主護屯,當地領主欽岑多夫(Nikolaus L. von Zinzendorf, 1700-1760)收留了他們。從此,合一弟兄會與摩拉維亞這兩個名稱在主護屯合而為一。
 
  為了在屬靈上引導難民們合一,從1728年5月3日,欽岑多夫每天提供他們一段「標語」,作為默想遵行的金句,「標語」出自聖經。1731 年,第一本《摩拉維亞每日箴言》就在這樣的傳統中誕生。摩拉維亞弟兄會人數不多,人人皆有宣教熱忱。不論這些宣教同工被差至何處,分隔再遠,身邊都帶著《每日箴言》,每天讀著相同的經文,得以在聖靈的感動中彼此團契,世界在上帝的真道中於焉合一。"
 
譯者簡介
 
盧怡君
 
  德國魯爾大學語言學博士,目前為中原大學應用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2010年初夏開始了譯介《摩拉維亞每日箴言》的工作,成為主要翻譯者,持續至今。透過這份翻譯工作,期望如使徒保羅所說:「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276285
  • 叢書系列:藝文/靈性
  • 規格:平裝 / 392頁 / 11 x 17 x 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譯序
 
神的話語充滿安慰、智慧與能力
 
  第一次讀到這本靈修小冊,是1989年年初。 德文版的《每日箴言》第二百五十九年版,粗糙泛黃的紙張,樸素簡單的印刷裝訂,來自德國東部靠近波蘭與捷克邊界名為「主護屯」(Herrnhut)的小鎮,那兒有個稱為「合一弟兄會」(Brüder-Unität),或稱為「摩拉維亞弟兄會」的基督教團體,是這本書的出身之處。
 
  1989年,柏林圍牆還在,德國尚未統一,共產東德大部分的出版品不允許在西德銷售,這本小書是我從當時的東柏林「偷渡」過來的。九個月之後,1989年11月,柏林圍牆倒了,東西德的邊界崗哨一夕之間消失無蹤,又隔不到一年,兩德在世人的驚嘆聲中統一了。於是,原本只能在東德出版銷售的這本《每日箴言》,開始發行到全德國,不多久,它的銷售量就擠進暢銷書排行榜。如今,《每日箴言》德語版每年印行超過一百萬冊,被翻譯成約六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在閱讀風氣鼎盛的德國社會,一本靈修手冊的銷售量可以凌駕其他德語出版品,固然有它的傳統淵源,然而,連德國人自己都不得不相信,這真是上帝所行的神蹟,二百九十多年來未曾中斷。
 
  提到摩拉維亞弟兄會,就不能不提到欽岑多夫爵士(Nikolaus Ludwig Graf von Zinzendorf, 1700–1760),他是《每日箴言》的創始人。1722至 1727年間,有幾批來自波希米亞與鄰省摩拉維亞的難民,因為宗教迫害逃亡至薩克森地區,欽岑多夫收留了這些難民,讓他們在他的伯特利莊園(Berthelsdorf)群集而居,這裡就是後來的主護屯,因為難民中有些原屬於波希米亞合一弟兄會(Unitas Fratrum),有些來自摩拉維亞省,這兩個名稱就在主護屯結合為一。
 
  起初難民們意見紛歧,對基督信仰各有不同的執著,欽岑多夫必須思索如何在屬靈上引導他們走向合一。1728年5月3日,欽岑多夫以莊主的身分召來莊園裡的同工,唸了一首他自己做的聖詩送給他們,請他們回家後傳給全村每一戶人家,做為那天屬靈的主題,可以彼此分享談論。從那日起,欽岑多夫每天都給同工這樣一段「標語」(Losungen),或出自聖經,或出自詩歌,或是他自己所作,讓整個莊園的居民無論在工作、聚會或家庭生活中都有共同的屬靈話題可以分享。
 
  三年之後,1731年,第一本《每日箴言》就在這樣的傳統中誕生了。當時的摩拉維亞弟兄會雖然人數不 多,但人人皆有宣教熱誠,願意前往世界各地為基督福音做見證,這種愛主愛人的情操促成了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的新教宣教運動。這些宣教同工縱使被差到天涯海角分隔千萬里,由於身邊都帶著一本《每日箴言》,大家每天讀著同一段經文,得以在聖靈的感動中彼此團契,世界在上帝的真道中於焉合一。 
 
  儘管每日的內容相當精簡,神的話語卻是充滿安慰、智慧與能力。每天有一節《舊約》經文、一節與《舊約》相應的《新約》經文,沒有任何的釋經註解和引申,只需要以敬虔禱告尋求的心來讀,讓聖靈親自光照帶領。
 
  2010年夏天,我走訪位於薩克森邦的主護屯小鎮,拜訪合一弟兄會。《每日箴言》德語版總編輯魏德曼牧師得知我想翻譯這本靈修手冊,她很慷慨地應允了繁體中文版的發行,於是,2010年11月,第一本在台灣發行的、第二百八十一年版的《摩拉維亞每日箴言2011》熱騰騰地在宇宙光出版了!
 
  做為這本靈修書的主要譯者,我非常感謝上帝在這段時間給我鍛鍊這兩種語言的機會,在德、中語言轉換當中得以深深體會「巴別塔」的困境與祝福。使徒保羅說:「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每日箴言》的出版翻譯,也是這樣的心願,一如兩百九十四年前的初衷。
 
盧怡君(中原大學應用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别致,那种沉稳的深蓝配上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很有那种典雅的厚重感。我记得我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偶然在一家老式书店的角落里发现它的。当时我正在寻找一些能让我内心平静下来的读物,目光一下子就被这个名字吸引住了——“摩拉維亞每日箴言2024”,光是“摩拉維亞”这几个字,就带着一种遥远的、历史的神秘感,让人忍不住想探究。翻开扉页,那种纸张的质地,摸上去带着微微的粗粝感,而不是现在很多书那种光滑的、快速生产出来的感觉。这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预期,觉得这本书里的内容必然是经过时间沉淀和精心打磨的,绝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快餐读物。它散发出来的气息,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回到一个更宁静、更有序的年代,让人期待每天都能从中汲取到一些稳定而深刻的力量。这种初次接触的美好体验,已经为我接下来的阅读定下了一个非常高的基调。

评分

我个人对这种“每日一读”的格式一直情有独钟,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日常的仪式感,尤其是在我感觉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思绪容易被各种信息碎片切割的时候。拿到这本书后,我立刻把它放在了床头柜上最显眼的位置。我发现它最妙的地方在于,它不会像某些励志书籍那样,用过于强硬或直白的语言去“推着”你前进。相反,它更像是一个睿智的长者,在晨曦微露之时,轻声地为你点亮前方的道路,语调平和却充满力量。我喜欢那种每天早上醒来,在还没完全被世界喧嚣吞没之前,先与书中的智慧进行一次私密的对话。这种交流是双向的,它不仅仅是文字的灌输,更像是对我当天心情的一种预先校准。有时候一句话可能读起来很短,但它会在脑海里回响一整天,成为我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或工作压力时的一个微妙的参照系。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激烈的宣言都来得更持久和有效。

评分

这本书的持久魅力在于它的“可重读性”和“多义性”。我发现,当我以二十几岁的视角去阅读某一句箴言时,它的含义往往是偏向于探索和突破;而当我用三十几岁,经历了更多起伏后的心境去重读同一句话时,其内涵似乎又会自然而然地深化和拓展,变得更加侧重于谦逊和持守。这证明了作者(或汇编者)所提炼出的智慧,具有跨越时间和人生阶段的普遍价值。它不是那种读完一次就束之高阁的读物,而是更像一个伴侣,随着你人生的进程不断地揭示出新的层面。每一年的重新开始,都会带来对同一批文字的新鲜解读,这让它在我的书架上拥有一种无可替代的地位,是那种需要时间去慢慢品味和消化的“精神食粮”,而非“速效药”。

评分

对于寻求精神慰藉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情感支持。它没有过度渲染悲情,也没有刻意制造狂喜,它提供的是一种稳定、坚韧的“中道”。我记得有段时间工作上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瓶颈,连续几天都感到挫败和自我怀疑。那天我翻开书时,刚好看到了一段关于“在破碎中寻找完整”的论述。那段文字的表达方式非常克制,但它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让我意识到,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徒劳,真正的力量来自于接纳和整合生命中的不完美。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比单纯的鼓励要珍贵得多。它没有告诉我“你会好起来的”,而是告诉我“本来就是如此,而你依然可以前行”。这种深层次的接纳感,如同冬日里一杯温热的清茶,温暖而不灼烫,让人感到心安。

评分

从内容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似乎经过了深思熟虑,它显然不是随机堆砌的。我注意到某些主题似乎是围绕着季节的更迭或者一周中的不同阶段来布局的,虽然没有明确标注,但那种韵律感是存在的。比如说,在处理一些关于耐心或等待的主题时,它所采用的措辞往往带着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仿佛在提醒你,你所经历的焦虑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不过是须臾一瞬。这种宏大的视角立刻就能稀释掉我日常的烦恼。更让我欣赏的是,它似乎非常注重“行动”与“反思”之间的平衡。它不会停留在空洞的哲学探讨,而是常常在阐述一个深刻的见解后,巧妙地引导读者去思考“那么,在接下来的十二小时里,我该如何将此付诸实践?”这种务实的精神,让这本书摆脱了“清谈”的嫌疑,真正成为了生活中的工具书,只是它的工具是精神层面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