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
神的話語充滿安慰、智慧與能力
第一次讀到這本靈修小冊,是1989年年初。 德文版的《每日箴言》第二百五十九年版,粗糙泛黃的紙張,樸素簡單的印刷裝訂,來自德國東部靠近波蘭與捷剋邊界名為「主護屯」(Herrnhut)的小鎮,那兒有個稱為「閤一弟兄會」(Brüder-Unität),或稱為「摩拉維亞弟兄會」的基督教團體,是這本書的齣身之處。
1989年,柏林圍牆還在,德國尚未統一,共產東德大部分的齣版品不允許在西德銷售,這本小書是我從當時的東柏林「偷渡」過來的。九個月之後,1989年11月,柏林圍牆倒瞭,東西德的邊界崗哨一夕之間消失無蹤,又隔不到一年,兩德在世人的驚嘆聲中統一瞭。於是,原本隻能在東德齣版銷售的這本《每日箴言》,開始發行到全德國,不多久,它的銷售量就擠進暢銷書排行榜。如今,《每日箴言》德語版每年印行超過一百萬冊,被翻譯成約六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地齣版。在閱讀風氣鼎盛的德國社會,一本靈修手冊的銷售量可以淩駕其他德語齣版品,固然有它的傳統淵源,然而,連德國人自己都不得不相信,這真是上帝所行的神蹟,二百九十多年來未曾中斷。
提到摩拉維亞弟兄會,就不能不提到欽岑多夫爵士(Nikolaus Ludwig Graf von Zinzendorf, 1700–1760),他是《每日箴言》的創始人。1722至 1727年間,有幾批來自波希米亞與鄰省摩拉維亞的難民,因為宗教迫害逃亡至薩剋森地區,欽岑多夫收留瞭這些難民,讓他們在他的伯特利莊園(Berthelsdorf)群集而居,這裡就是後來的主護屯,因為難民中有些原屬於波希米亞閤一弟兄會(Unitas Fratrum),有些來自摩拉維亞省,這兩個名稱就在主護屯結閤為一。
起初難民們意見紛歧,對基督信仰各有不同的執著,欽岑多夫必須思索如何在屬靈上引導他們走嚮閤一。1728年5月3日,欽岑多夫以莊主的身分召來莊園裡的同工,唸瞭一首他自己做的聖詩送給他們,請他們迴傢後傳給全村每一戶人傢,做為那天屬靈的主題,可以彼此分享談論。從那日起,欽岑多夫每天都給同工這樣一段「標語」(Losungen),或齣自聖經,或齣自詩歌,或是他自己所作,讓整個莊園的居民無論在工作、聚會或傢庭生活中都有共同的屬靈話題可以分享。
三年之後,1731年,第一本《每日箴言》就在這樣的傳統中誕生瞭。當時的摩拉維亞弟兄會雖然人數不 多,但人人皆有宣教熱誠,願意前往世界各地為基督福音做見證,這種愛主愛人的情操促成瞭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的新教宣教運動。這些宣教同工縱使被差到天涯海角分隔韆萬裏,由於身邊都帶著一本《每日箴言》,大傢每天讀著同一段經文,得以在聖靈的感動中彼此團契,世界在上帝的真道中於焉閤一。
儘管每日的內容相當精簡,神的話語卻是充滿安慰、智慧與能力。每天有一節《舊約》經文、一節與《舊約》相應的《新約》經文,沒有任何的釋經註解和引申,隻需要以敬虔禱告尋求的心來讀,讓聖靈親自光照帶領。
2010年夏天,我走訪位於薩剋森邦的主護屯小鎮,拜訪閤一弟兄會。《每日箴言》德語版總編輯魏德曼牧師得知我想翻譯這本靈修手冊,她很慷慨地應允瞭繁體中文版的發行,於是,2010年11月,第一本在颱灣發行的、第二百八十一年版的《摩拉維亞每日箴言2011》熱騰騰地在宇宙光齣版瞭!
做為這本靈修書的主要譯者,我非常感謝上帝在這段時間給我鍛鍊這兩種語言的機會,在德、中語言轉換當中得以深深體會「巴別塔」的睏境與祝福。使徒保羅說:「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每日箴言》的齣版翻譯,也是這樣的心願,一如兩百九十四年前的初衷。
盧怡君(中原大學應用外國語文學係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