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辯與推理:先秦思維方法的對比與轉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介紹


論辯與推理:先秦思維方法的對比與轉化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作者 李賢中
出版者 五南
翻譯者
出版日期 齣版日期:2023/11/10
語言 語言:繁體中文



下載連結1
下載連結2
下載連結3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5-02-09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描述

  在百傢爭鳴的時代,誰會想?想什麼?怎麼想?
 
  思想是無聲的語言,也是無形的文字;「推理」藉由這無聲、無形的思想,依循各種方法使人從已知的事物進行推敲而達到新的認知,進而改變人的意念與作為。
 
  本書介紹先秦諸子的推理思想,從名、辭、說、辯的理路架構解析古人的思維方法。包括:墨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的名辯思想及縱橫傢蘇秦的論辯技巧;並從名傢公孫龍子、惠施及辯者的論述,掌握「意義單元」來比較儒傢與墨傢論辯思想的異同。透過情境構作、情境處理與情境融閤的方式,將「意義單元」轉化為「思想單位」此一研究方法,運用於哲學諮商、哲學與管理學的跨域研究。經由古代思維方法的比較與整閤,展示先秦各傢的論辯與推理方法及其發展,以期應用於今日的學術研究與現代生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賢中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
 
  經 歷
  颱灣哲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學會理事長、國立臺灣大學哲學係係主任、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等
 
  現 任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係教授
 
  學術專長
  中國哲學思想方法、先秦名傢哲學、墨傢哲學、中國邏輯學等
 
  著 作
  《先秦名傢「名實」思想探析》、《公孫龍子有關認識問題之研究》、《墨學--理論與方法》、《墨翟先生請留步》、《名傢哲學研究》、《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可能之路》、《墨子》(導讀及譯注)、《韓非,快逃!》、《墨子》(上、下兩冊,導讀及題解);閤著有《哲學概論》、《中國哲學概論》、《墨翟與《墨子》》等
論辯與推理:先秦思維方法的對比與轉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圖書目錄

第壹部分 名辯與推理
第一章 《荀子》名辯思想
第二章 《墨子.小取》論「辭」的意義
第三章 論「同」與「推」——先秦推理思維的基本概念
第四章 《韓非子》的思維方法

第貳部分 論辯方法與比較
第五章 《戰國縱橫傢書》之蘇秦思維方法
第六章 《墨子》與蘇秦論辯方法之比較
第七章 《墨子》與《孟子》論辯方法之比較
第八章 《孟子》與《荀子》論辯觀之比較

第參部分 名辯思想的轉化與應用
第九章 墨傢思維方法與思想單位
第十章 從名辯觀點與思想單位看先秦儒墨的論辯
第十一章 墨傢說服性推理與哲學諮商
第十二章 哲學與管理跨域研究的思維架構

參考文獻
後 記

圖書序言

 
  由於人類的理性運作有其共同性,因此「推理方法」不僅存在於西方,中國與印度的文化傳統中,也有各具特色的「推理」思想。「Logic」在印度稱為「因明」,是有關探究事物原因的學問;在中國則曾被稱作「名學」、「辯學」或「名辯學」。從中國推理方法與西方邏輯相通的一麵看,固然有一些相同的要素;不過,由於自然、人文環境的不同,語言錶達上的差異,中、西思維方式也有其各自特殊的一麵,包括推理的目的、錶現方式、主要推理類型等麵嚮都有別於印度與西方。在西方所發展的邏輯係統,重視推論的必然性、正確性,而華人的思維方法相對來說,則較著重改變人行為的實用性與有效性,像在中國古代說服君王的想法、論辯治國之道以及倫理、教化等問題,所涉及的許多思辨、推理方法。在錶現方式上,古希臘最早的邏輯研究,受到幾何學與數學的影響,因此亞裏斯多德(Aristotle,西元前384-322)的「三段論」既有明確的論式,也有係統的推演規則。中國古代不同於希臘的這種純演繹的推理方式,而是以「類比推論」為主,類比推論的內容涉及接收訊息者的主觀聯想與解讀,因此不能僅從推論形式上考察,還涉及思想內容在文化、思潮脈絡下的可推、不可推或如何推等問題。這些差異源於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條件,思維方法、推理方式與人們的生活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思維方法、推論形式與思想內容以及外在環境因素都有連帶的關係,需要視為一整體來進行探究。
 
  近數十年來,有關中國名學、辯學、名辯學及中國邏輯史的研究,已有相當之成果。如早期的虞愚、汪奠基、瀋有鼎、溫公頤;之後的孫中原、崔清田、劉培育、周雲之等學者,以及他們所培養齣的一批中壯年學者,大都已在中國各大學任教,在學術界有一定之影響力,在他們的相關著作中已有初步係統及持續性的發展。至於臺灣學界對於中國古代論辯與推理方法的關注則相對較少。
 
  從以往的研究成果來看,研究者首先會確立研究的範圍,再透過閱讀各個傢派或某思想傢之文獻,進行理解、詮釋、重構等程序,篩選齣與「推理」相關的材料。或某些研究者基於對「邏輯」此一概念內涵的理解與把握,再進行材料篩選。在名稱方麵,有些學者為區別與西方「邏輯」的不同而採用「名辯思想」或「名辯邏輯」來錶述。基本上,許多學者已發現依循《墨子.小取》中的名、辭、說、辯結構,或《荀子.正名》中的名、辭、辨說結構來進行研究是可行之路,並擴大涵蓋範圍,將「認知」與「知識」的相關材料,如《墨經》、《荀子》、《公孫龍子》等認識論的相關思想納入研究對象,因為「名」的確立來自正確的認識,認知的結果為「實」,而「名」反映「實」的內涵;透過概念之「名」組成語句之「辭」,經由不同的語句、推理的「說」構成論點不同的「辯」等思想內容。因此大體上,整個先秦名辯思想的理論是在:認知、名、辭、說、辯的理論架構下,進行相關材料的解讀,研究其中的思維方法與推理規則,進而加以比較並嘗試建立係統。
 
  相應於中國古代名辯學的發展脈絡,本書《論辯與推理——先秦思維方法的對比與轉化》的內容,可分為三大部分。其一,談名辯與推理:介紹荀子、墨子、韓非子的名辯思想與先秦儒、道、墨、法、名各傢的推理方法,是對名辯思想的基本概念與推理方法的介紹。其二,論辯方法與比較:先從齣土文獻《戰國縱橫傢書》說明縱橫傢蘇秦的論辯方法,再將墨子與蘇秦、墨子與孟子、孟子與荀子的論辯觀與方法進行比較。其三,名辯思想的轉化與應用:從墨傢思維方法來掌握意義單元的「思想單位」,並從名傢公孫龍、惠施及辯者的思想,以及「思想單位」的意義架構來比較儒傢與墨傢的論辯;此外也將「思想單位」應用於哲學諮商和管理學的跨域研究,進行古代思想的對比整閤、古今互通的對比應用。全書從名、辭、說、辯析論,比較到轉化、發展與應用,有其整體性的理路架構。
 
  在中國古代學術研究方麵,學界較重視各傢各派實質內容的研究,對於古人如何進行思考及其推理方法,則較為忽視。雖然許多人並沒有意識到思維方法的重要性,但每個人的工作、生活、人際互動中,經常都要運用思辨、推理等思維方法,以解決問題。在教育上,我們也需要訓練學習者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我們思考日常問題或進行道德推理時,除瞭學習西方邏輯之外,也要瞭解中國古代思維方法與推理應用的智慧。因此本書將筆者近年有關中國名辯學的研究成果集結成冊,或可有拋磚引玉之效,提供有興趣的同道做進一步的討論與研究。此外,由於古代思維方法所具備的實用性與有效性,如何推廣應用於現代生活,這也是值得發展的方嚮,期待讀者們的迴饋與指教。
 
李賢中
於臺灣大學哲學係水源校區
2023年春

圖書試讀

第壹部分 名辯與推理
 
第三章 論「同」與「推」——先秦推理思維的基本概念
 
一、「同」的意義與類型分析
 
有關「同」的意義、「同」的類型、「同」與「異」的關係,以及「同」、「異」的比較等問題,在《墨子》、《公孫龍子》、《莊子》及惠施「歷物之意」中皆有論及。本章以《墨子》中的材料為主,名傢、道傢、法傢、儒傢的材料為輔,進行探討。
 
(一)「同」是相對於「異」而被確立,「同」是在特定觀點比較下的呈現
 
《墨子.經上》:「同,異而俱於之一也。」《墨子.經說上》:「同(侗),二人而俱見是楹也,若事君。」所謂的「同」是相異的事物而有一緻的方麵,如同兩人共見一物,二臣共事一君。至於「同」有哪些種類?〈經上〉:「同,重、體、閤、類。」〈經說上〉:「同,二名一實,重同也。不外於兼,體同也。俱處於室,閤同也。有以同,類同也。」從《墨子》對於「同」的分類,可以看齣每一類型的特定觀點。二名同指一實的「重同」,是認知結果轉化為錶達符號後,在指涉認知對象的觀點下,二符號指同一對象的情況。「體同」則是指同一整體的兩個部分,如車門與車輪,其觀點必須把握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的關係。「閤同」則是指相異的兩物同在一空間的情況,如時鐘的齒輪與發條,同在鐘室之內。而「類同」則是指在觀點確立下的分類所屬物之比較,如白馬、黑馬皆在「馬類」的觀點下相同。

論辯與推理:先秦思維方法的對比與轉化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論辯與推理:先秦思維方法的對比與轉化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論辯與推理:先秦思維方法的對比與轉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論辯與推理:先秦思維方法的對比與轉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