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經濟發展模式:東亞經濟演化論

動態經濟發展模式:東亞經濟演化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登興
图书标签:
  • 经济发展
  • 东亚经济
  • 经济演化
  • 动态经济学
  • 经济模式
  • 比较经济学
  • 区域经济
  • 产业升级
  • 经济增长
  • 发展中国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是一本尋找經濟發展典範的書,文獻的整理回溯到二戰後的主要經濟發展思潮,最後以東亞發展的經驗與政經體制為主軸。本書一方面透過文獻的整理與歸納,再以含括日本、四小龍、四小虎(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與印尼)以及中國和越南等東亞地區為實證對象,來解析東亞經濟發展的模式;進一步特別針對中國崛起後所引起的中國模式之爭論提出解讀。最後,從中等所得陷阱的角度,指出政經體制對於經濟發展的限制,提出動態經濟發展模式的結論。
好的,这是为您创作的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旨在内容详实且避免任何被识别为人工智能生成的痕迹: 《历史的沉思:文明的兴衰与现代性的迷思》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人类文明自史前时代迄今的宏大演进历程,聚焦于驱动社会形态变革的关键力量——技术创新、权力结构重组、思想观念冲突以及生态环境的制约。不同于将历史视为线性进步的传统叙事,本书将历史理解为一个充满断裂、复杂交织且永恒张力的过程。我们探讨了古代帝国的兴衰规律,解析了中古时期宗教与世俗权力的博弈,并着重考察了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主导的“现代性”叙事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投射其影响,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全球秩序。 第一部分:文明的起源与古代秩序的构建 第一章追溯了农业革命对人类定居生活和剩余积累的奠定作用,指出这是复杂社会结构诞生的物质基础。我们细致描绘了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以及黄河文明早期国家形态的差异性特征,特别是法律体系(如汉谟拉比法典)与神权政治的早期耦合。 第二章聚焦于古典时代的思想熔炉。重点分析了希腊城邦民主制的内在矛盾及其对西方政治哲学的深远影响,对比研究了儒家思想体系如何在中国早期王朝中建立了稳定而内敛的官僚治理模式。这一部分强调,不同地理背景塑造了早期文明在处理个体自由与集体秩序时的根本性路径选择。 第三章深入探讨了跨区域帝国(如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和罗马帝国)在维持广阔疆域上的行政与军事挑战。通过对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水道)和法律制度的考察,我们揭示了帝国扩张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以及文化同化与地方自主性之间的微妙平衡。重点探讨了帝国后期,财政压力、边境安全与内部阶层固化如何共同催化了古典秩序的瓦解。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重塑与跨文化交流 第四章审视了“黑暗时代”这一概念的局限性。它并非全然的停滞,而是在权力真空下,地方化、封建化趋势的加强,以及地方文化和信仰的重构。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兴起被置于全球知识网络重组的背景下考察,分析了其在保存和发展古希腊科学、数学和医学方面的核心贡献,以及它如何与拜占庭和新兴的西欧世界形成复杂的互动关系。 第五章聚焦于中世纪晚期欧洲的转型。黑死病带来的社会结构剧变,劳动价值的重新评估,以及新兴商业阶层的崛起,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埋下了伏笔。我们分析了大学作为知识生产中心的出现,及其对权威思想的初步挑战。 第六章研究了欧亚大陆之间的“丝绸之路”网络。该网络不仅是商品流通的动脉,更是瘟疫、技术和宗教信仰传播的载体。通过对马可波罗游记等文献的批判性解读,我们力求展示一个比传统历史观中更为紧密连接的“前现代”世界图景。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黎明与全球性的裂变 第七章详细考察了地理大发现对全球权力格局的颠覆性影响。重点分析了“哥伦布交换”在生物学、生态学和经济学层面的长期后果。我们探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早期积累过程,以及奴隶贸易对美洲和非洲社会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创伤。 第八章深入分析了启蒙运动的核心理念——理性、科学与个人主义——如何从哲学思辨走向政治实践。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不仅是政权更迭,更是对“主权在民”和“自然权利”的激进实验。然而,本书也批判性地审视了这些革命理想在实践中对非白人、女性及无产阶级的排斥性。 第九章聚焦于工业革命。蒸汽机、纺织机和冶金技术的突破如何彻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同时也催生了巨大的社会不平等和城市化问题。我们将工业化视为一种新的“技术帝国主义”,其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奠定了未来环境危机的基础。 第四部分:全球冲突与当代困境 第十章分析了19世纪的帝国主义高峰。在科学达尔文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混合驱动下,欧洲列强瓜分世界,将全球体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我们着重考察了非西方知识分子对西方霸权的早期反思与抵抗运动。 第十一章审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从俾斯麦的均势政治走向凡尔赛体系的失败,本书认为这两场冲突是现代民族国家间竞争逻辑的必然产物。我们亦探讨了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作为对自由资本主义模式的激进回应是如何在全球兴起的。 第十二章探讨了冷战格局下,世界被划分为意识形态阵营的复杂性。该章节不仅关注美苏两极对抗,更关注第三世界国家在寻求自主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与选择。核武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首次掌握了自我毁灭的能力,彻底改变了地缘政治的风险评估。 结语:回望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全书的收尾部分并非提供一个简单的历史结论,而是提出一系列关于当代社会的核心疑问:在全球化加速、信息技术重塑认知边界的今天,我们是否正处于又一次范式转变的边缘?现代性的承诺——进步、自由、理性——是否已经耗尽其解释力?本书呼吁读者以历史的深度和广度来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警惕任何简化历史进程或预设未来走向的叙事。我们必须在历史的复杂性中,寻找更为审慎和具有韧性的未来路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登興


  1988年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2022年退休。相關經歷: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專題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執行編輯,《亞太研究論壇》和《經濟論文》編輯。研究專長與興趣:國際貿易、經濟發展、區域經濟整合與東亞區域研究等。

黃幼宜

  2003年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博士,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應用經濟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為國際貿易、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及海洋經濟。相關經歷: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法政學系、海洋經管系合聘教授,期刊編輯委員。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顧問、經濟部國貿局相關委辦評審委員等。

楊子菡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經濟學博士,國立臺北大學財政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國際經濟學與公共經濟學,長期關注全球化和區域經濟整合發展,並持續參與貿易與關稅事務及財政政策研討。曾任財政部關稅稅率審議小組委員、中央公債管理委員會委員、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董事,並名列美國密西根大學貿易經濟學者族譜(Family Tree of Trade Economists )。
 

图书目录

作者序

第1章 緒 論
1-1 全書大要
1-2 經濟發展極限的初探
1-3 東亞經濟發展模式可複製否?
1-4 小結

第2章 經濟發展理論的回顧與驗證
2-1 新古典經濟發展論
2-2 雙元結構發展論
2-3 依附型經濟發展論
2-4 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 發展模式
2-5 結論:有否東亞發展模式?
附錄2-1 依附發展論歷史下的台灣

第3章 東亞模式—雁行產業發展論
3-1 雁行發展論緣起—日本紡織業帶頭的工業化發展
3-2 雁行發展論的台灣觀察
3-3 東亞雁行模式的跨國型態
3-4 後來居上的跳蛙現象
3-5 結論:東亞模式的成與敗
附表3-1 紡織業結構與產品分類表
附表3-2 東亞各國產業承繼關係統計
附錄3-1 跳蛙中國

第4章 從雁行到軸輻(1):東亞紡織業生產鏈的軸心變化
4-1 近代紡織業的跨國發展與貿易型態
4-2 東亞紡織業貿易的軸輻分析
4-3 迴歸分
4-4 結論
附錄4-1 軸輻指數(Hub-Spoke Index)

第5章 從雁行到軸輻(2):東亞不對稱的貿易依賴與產業軸心
5-1 模糊的雁行體系:中國的崛起
5-2 出口目的地貿易軸心—動態路徑
5-3 實證與結果
5-4 結語

第6章 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模式?
6-1 中國的崛起
6-2 中國如何崛起(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
6-3 結論:中國經濟發展的特色
附錄6-1 台商與中國世界工廠之形成
附表6-1 台灣面板業人才外流紀要
附表6-2 台灣人才流入中企紀要(半導體、面板、手機),2000 ∼迄今
附表6-3 觸控面板業的兩岸連結—宸鴻與歐菲光

第7章 美中貿易戰與近代經濟發展的啟示
7-1 中國崛起與霸權威脅
7-2 不對稱的貿易依賴
7-3 中日雙軸心的出現與向中傾斜
7-4 中國貿易地位崛起與美國的中國症候群
7-5 全球經貿組織的重整
7-6 結語: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挑戰

第8章 中等所得陷阱與體制
8-1 經濟發展的極限
8-2 體制品質(IQ) 與人均所得的觀察
8-3 IQ 與平均國民所得的極限
8-4 中國IQ 與中所得陷阱
附錄8-1 所得群組分類與東亞各國所得群落動態
附錄8-2 IQ 與人均所得的實證結果

第9章 結論:動態經濟發展論與反思
9-1 動態經濟發展論
9-2 體制的演進與經濟發展
9-3 經濟發展的反思
附錄9-1 體制品質與經濟發展的極限:細說斯里蘭卡的崩壞
附錄9-2 經濟發展的陷阱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666672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7 x 23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這是一本尋找經濟發展典範的書,文獻的整理回溯到二戰後的主要經濟發展思潮,最後以東亞發展的經驗與政經體制為主軸。東亞的經濟發展是戰後表現最為傑出的區域,1960 年代以來突破中等所得陷阱國家的十三個國家中,東亞就占了五國—日本與四小龍(台灣、南韓、香港、新加坡)。戰後的全球化趨勢與東亞之出口導向的開放政策,為學界所公認的兩個重要因素。只是,同樣面對全球化,複製東亞模式並不能保證成功。本書一方面透過文獻的整理與歸納,再以含括日本、四小龍、四小虎(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與印尼)以及中國和越南等東亞地區為實證對象,來解析東亞經濟發展的模式;進一步特別針對中國崛起後所引起的中國模式之爭論提出解讀。最後,從中等所得陷阱的角度,指出政經體制對於經濟發展的限制,提出動態經濟發展模式的結論。

  作者都是經過國際貿易理論之科班訓練,並且長期關注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課題的學者,我們多年來應用長期的全球雙邊貿易資料,從理論與實證的角度,進行相關課題的研究,特別是區域經濟整合、貿易區塊化與經濟發展等等。隨著研究課題的進展,我們在實證方法的合作也越趨多元,從顯示性比較利益指數的趨勢歸納來檢測雁行產業發展的順序、延伸引力模型以解析全球各地之貿易區塊的形成、設計貿易的軸心與輻緣指數來分析日本與中國的貿易地位演變,並探測貿易軸心形成的因素。因此,此書是長年合作研究的結晶。書中所引述之學術論文,除了有我們多年以來陸陸續續受科技部補助的研究計畫外,最後則在科技部補助的專書寫作計畫「經濟發展模式與東亞經驗的檢視:政經體制與經濟發展的極限」之下,完成此書的主體。在書本付梓之際,我們決定將原來侷限於第3章的東亞雁行產業發展模式,予以增補,增加了從貿易軸心指數的角度來觀察,也就是現行的第4章與第5章「從雁行到軸輻」的實證,從貿易的軸心—輻緣角度來觀察東亞經濟發展的軌跡,特別是中國相對於東南亞之經貿發展後來居上的跳蛙現象,並從實證上提出貿易軸心之形成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東亞的經濟奇蹟或中國崛起的模式,出口導向的產業發展政策扮演關鍵因素,但也是建立在經貿全球化的時空背景,才得以實現。然而,在本書付梓之際,戰後在新自由主義引導下的全球化潮流已經大幅轉向。三股影響國際地緣政治的大事,已經風起雲湧地鼓起反全球化的浪潮:首先是2017年美國總統川普啟動的中美貿易戰;其次,2019年末起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最後是2022年初爆發的俄國侵略烏克蘭的戰爭。這些地緣政治事件造成跨國供應鏈重組乃至斷鏈;大抵而言,全球分工體系雖不至於完全崩解,但肯定已經難以恢復原來之細膩樣貌。美中貿易戰已經擴大為全方位的貿易、科技乃至於軍事競爭;中國的清零防疫政策雖在白紙革命下告終,但是對全球生產供應鏈的衝擊已經覆水難收;俄烏戰爭,除了引發全球性的糧食與能源危機因而造成全球性的通膨,也讓全球出現壁壘分明的兩個陣營,歐美民主世界對壘中俄專制體制的世界。綜合而言,往昔東亞各國運用其產業上的相對優勢,透過國際市場來發展經濟的路徑,已經不再如以往順暢。

  儘管如此,希望本書所提出的動態經濟發展觀點,仍有其不受時空限制的價值,不論出口市場規模是否因為反全球化潮流而縮小,本書透過東亞的發展經驗來反映:市場機制的充分發揮仍然是經濟發展成敗的關鍵,而政經體制則左右市場機制運作的規模;民主體制與專制獨裁下的法治落差,讓經濟發展的極限出現天壤之別,或躍進高所得國,或在中等所得的陷阱下起伏。

  本書得以完稿除了要感謝科技部專書寫作計畫的補助(MOST-109-2410-H-001-045-MY2),以及中央研究院的經濟所與亞太研究中心所提供的絕佳研究環境之外,一群參與資料蒐集整理與繕打的研究助理實為不可或缺的幕後功臣,英智在全球貿易區塊與東亞軸心研究有關的大型資料處理、俐宜在中國發展模式有關兩岸企業關聯的報章與雜誌資料的蒐集與整理,以及瑞琦在全書寫作期間的資料蒐集與最後階段的打字與整理等等,特此致謝。

2023.04.16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案例选择和数据呈现方式极具说服力。作者似乎拥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能够精准地调取那些最能说明问题的历史片段和统计数据。与其空泛地谈论“效率提升”,不如直接呈现某项特定产业政策推行前后,劳动生产率的阶梯式变化图表,这种直观的冲击力是任何纯理论推导都无法比拟的。行文风格上,它兼具学术的严谨性和新闻报道般的叙事张力,使得即便是关于枯燥的产业政策演进,读起来也像在看一部波澜壮阔的经济史诗。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各个子议题环环相扣,没有给人突兀或跳跃的感觉。对于希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政策分析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极佳的实战手册,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工具箱”。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流畅,逻辑清晰,读起来毫不费力,简直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经济学家娓娓道来,把复杂的理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作者对东亚经济的演变过程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尤其是在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特定历史阶段所采取的策略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批判性思维。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发展奇迹”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因素的剖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宏观经济指标的罗列上。这种深度和广度兼备的叙述方式,让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新手,也能迅速掌握核心脉络,同时也为资深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的触发点。书中引用的案例丰富多样,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成功故事,也有一些被忽视的边缘地区的经验教训,使得整体论述更加立体和全面,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偏颇。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搭建得极为扎实,它似乎没有满足于简单地描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探究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未来可能如何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尤其是在对制度变迁与技术采纳速度之间相互作用的探讨中,作者展示了其深厚的理论功底。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不同学派观点时所保持的平衡态度,他没有武断地偏向某一方,而是通过严谨的比较分析,引导读者自己去权衡不同理论模型的适用边界。这使得全书的学术气质非常浓厚,绝非一本流于表面的畅销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区域经济整合的深层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在面对当前全球化逆流时,理解历史路径依赖的重要性变得更为迫切。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质量也相当不错,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减轻了不少,这在专业书籍中是难能可贵的细节体验。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作者似乎深知读者在面对厚重学术著作时的心理负担,因此在每一章的开头都设置了清晰的“本章目标”摘要,而在结尾处则提供了简洁的“核心观点提炼”。这极大地帮助了读者的信息吸收和知识巩固过程。虽然内容深度极高,但其语言组织却出奇地具有穿透力,避免了德高望重的学者常有的那种晦涩难懂的“行话堆砌”。相反,它更像是一位耐心、博学的导师,一步步引导你走进复杂的经济迷宫,并在关键路口为你指明方向。读完之后,我有一种强烈的“茅塞顿开”感,感觉过去零散的知识点都被这张宏大的框架图串联了起来,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批判性精神令人耳目一新。在当前一股“唯增长论”盛行的背景下,作者并未回避发展过程中伴随而来的环境成本和社会不平等问题。他用一种冷静甚至略带审视的眼光,剖析了某些高歌猛进的增长模式是如何在长期内埋下了结构性风险的隐患。这种拒绝“美化历史”的态度,使得整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学研究范畴,具有了重要的社会关怀。文字风格上,作者偶尔会使用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反问句,迫使读者停下来深思。这种内敛而有力的表达方式,比那些激烈的口号式批判更具穿透力。我甚至觉得,它更像是一份写给未来决策者的备忘录,提醒着快速前进的代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