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張灝與林毓生

重訪張灝與林毓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思想編輯委員會
图书标签:
  • 张灏
  • 林毓生
  • 现代思想
  • 政治哲学
  • 文化研究
  • 知识分子
  • 台湾思想史
  • 自由主义
  • 公共知识分子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張灝先生跟林毓生先生先後在2022年4月和2022年11月去世。他們兩位跟殷海光先生有深厚的師生之情,也進一步發展了殷先生的自由主義信仰。兩位先生過世之後,殷海光基金會在今年分別以「林毓生先生的學術貢獻及社會啟蒙」以及「自由主義的傳承及影響:殷海光、張灝與林毓生的中文論述」為題,邀集了多位學者以及相關人士組成圓桌論壇,本期共收錄了6篇論文,以示追思與紀念。

  本期還有「公共哲學」、「思想評論」專欄,以及一篇長文,為中國三年的防控作了見證。
 
好的,为您创作一本名为《山河入梦:近现代中国思想图景的流变》的图书简介,该书聚焦于20世纪中国思想史的复杂脉络,探讨知识分子在时代剧变中的探索与挣扎。 --- 山河入梦:近现代中国思想图景的流变 一部穿越百年风云,探寻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诗的鸿篇巨制。 导言:在断裂与延续之间 本书聚焦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这一中国历史的剧烈转型期。这是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传统秩序崩塌,新的价值体系在碰撞中艰难孕育。我们试图穿透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和标签化的意识形态,深入挖掘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索、乃至自我重塑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轨迹。 《山河入梦》并非一部简单的思想史编年,而是一幅立体交织的知识光谱图。它旨在揭示,在“救亡图存”的巨大压力下,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如何分化,他们如何与西方思潮、本土传统、以及人民群众之间进行复杂的张力互动。本书强调思想的情境性与实践性,力求还原思想如何在具体的社会结构、政治气候和个人生命体验中产生、流变乃至消亡。 第一部:传统的黄昏与西风的冲击(1890s—1910s) 本部分追溯清末民初的“新旧之辨”。我们审视了洋务运动后期精英群体对“器物”与“制度”的反思。重点探讨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早期改革派,他们如何试图在儒家伦理的框架内,引入西方的政治学说,构建一个既能维系民族特性,又能应对现代挑战的“新国家”。 着重分析了启蒙话语的构建过程。白话文的推广、新式学堂的建立,不仅仅是教育改革,更是对传统知识生产和传播体系的根本颠覆。我们深入考察了早期革命思想的传播路径,以及知识分子如何从“士”的传统角色,向现代“知识人”(Intellectual)身份艰难过渡的内在心理冲突——那种既要彻底决裂旧世界,又难以割舍文化之根的复杂情感。 第二部:现代性的困境与“五四”的回响(1910s—1920s) “五四”运动及其后续的启蒙实践,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高潮,也是现代性困境的集中爆发期。本书将“五四”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脉络中考察,探究其内部的多元性与矛盾性。 我们详细梳理了自由主义、实用主义、早期马克思主义以及神秘主义等思潮的涌入与交锋。重点分析了胡适、陈独秀等人在理性、科学、民主等普世价值的倡导中所遇到的文化阻力。尤为关键的是,我们剖析了“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内在张力:当启蒙的理想遭遇军阀混战的现实,知识分子的“启蒙热情”是如何被消磨,并转向对更深层社会结构和国民性问题的追问。 本书关注“问题中国”的提出,这是知识分子群体对自身使命感的深刻焦虑的体现。他们不再满足于修修补补,而是开始探求一套能够彻底重塑民族灵魂的“根本方法”。 第三部:乡村、阶级与国家重构的拉锯(1930s—1940s) 进入30年代,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和民族危机的深化,中国思想的中心开始从城市精英的咖啡馆和沙龙,转向广阔的乡村大地。这一时期的思想探索充满了实用主义的色彩和对“人民性”的界定。 本书深入探讨了新感觉派、新乡村运动以及不同流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如何试图将复杂的西方理论“本土化”,以期解释中国特有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结构。我们细致描绘了知识分子在国共两党拉锯战背景下的“站队”困境,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学术研究、社会调查和抗战宣传,来践行其改造社会的抱负。 特别关注了知识分子群体在抗战烽火中的精神凝聚与思想整合。在民族存亡的关头,思想的“实用价值”被空前放大,探讨了如何从多元的意识形态中提炼出支持国家抵抗的共同精神资源。 第四部:思想的转向与知识人的命运(1949年前后)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1949年前后中国思想界的剧烈“转向”。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权更迭,而是一场深刻的知识谱系重组。我们考察了知识分子群体对新政权理念的理解、接受与调适过程。 分析了新思想体系的构建工作,包括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批判性继承与激进的扬弃。本书力图客观展现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在思想改造、学术重组中所经历的复杂心理过程——从最初的希望、投入到随后的规范化与内化。我们不预设最终的论断,而是细致记录了思想如何在新体制下寻找新的表达空间与功能定位。 结语:流动的历史与永恒的追问 《山河入梦》最终呈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百年间,围绕“中国如何成为现代国家”这一终极命题所进行的持续不断的、充满痛苦与创造力的对话。 本书不仅关注了那些光芒万丈的思想巨匠,更深入挖掘了那些在夹缝中生存、在边缘地带耕耘的学者的心路历程。它揭示了:在急剧的社会变迁面前,思想既是改造世界的工具,也是个体安顿自身灵魂的庇护所。对中国现代思想史的重读,实则是对一代代知识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精神追求的深情回望。 --- 本书特色: 情境分析优先: 避免脱离时代背景的纯理论分析,强调思想与社会、政治、经济的互动关系。 网络化叙事: 不将思想史视为线性发展,而是展现不同思潮、学派之间的并行、渗透与对抗。 文本细读与人物侧写结合: 兼顾宏观思想脉络与微观的知识分子个体经验。 《山河入梦》是一部献给所有对中国现代心灵史、知识分子命运抱有深切关怀的读者的力作。它邀请我们一同重返那段迷茫而光辉的岁月,重新审视那些塑造了今日中国的隐秘思想力量。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病毒、封控、使照亮:複盤中國三年新冠「病毒」封控史/甄彥

重訪張灝與林毓生
密涅瓦的智慧貓頭鷹:林毓生、張灝與台灣自由主義的傳承/蕭高彥
意義危機、幽暗意識與儒家自由主義:重訪張灝的思想世界/曾國祥
林毓生對憲政民主道路的堅持/丘慧芬  
幽暗意識與超越意識:張灝先生思想核心與思想資源/丘為君  
合力推動自由主義理念的轉轍:記殷海光、林毓生和張灝三位師生的志業/顧忠華
林毓生思想的社會啟蒙意義/唐光華

公共哲學
公共哲學的理念/周保松  
政治哲學公共性中的個體性證成/諶洪果
哲學如何面對公共:在威權主義下讀鄂蘭/戴遠雄

思想評論
從革命史觀到領袖史觀:劉小楓「聖王革命」論批判/榮劍  
康老老矣,康生再生:文革前、文革中的康生/丁學良
杜導正是誰?/吳思   
偶然性:中國革命問題研究的新視角:讀周錫瑞《意外的聖地:陝甘革命的起源》/楊宏雨、石一琨
致讀者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71548
  • 叢書系列:思想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8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致讀者

  新冠肺炎侵擾世界三年之後,終於逐漸遠離。這場疫情帶給人類的傷害之廣泛與嚴重,是承平時代難以想像的。據統計,全球死亡696萬人,其中美國117萬,巴西70萬,印度53萬,台灣1.9萬人,中國大陸則只死亡5千人。統計數字的可靠姑且不論,不過按人口比例來說,新冠疫情在中國大陸造成的直接死亡顯然比較輕微,可是在中國的獨特體制和管理方式之下,每個角落裡每個人切身承受的高昂社會代價和生活干擾卻獨步全球,在其他災情嚴重的國家裡反而罕見。疫情過後,這麼切身而沉重的一場集體經驗,特別值得留下記錄,吸取教訓。

  這正是本期甄彥先生的長文格外有價值之處。他選擇性地描寫了幾個地區跟城市的防疫景觀,讀起來亦幻亦真,幻的是切斷了常態生活,真的則是舉國體制的強制和滲透。這篇文章除了為中國三年的防控作了見證,也是一個留下集體記憶的範例,適用於中國大陸,也可以供台灣乃至於其他社會的寫作者參考。

  本刊編委周保松先生專攻政治哲學,但他的政治哲學跟政治生活一體兩面,是在公共環境中進行的公共思辯,不取現代學院著眼於經典的高頭講章。本著這種認識,他邀約了另外兩位同道撰寫文章,探討政治哲學的「公共性」。其實政治哲學的公共化,意思即是公共生活也是一種哲學所帶動的生活,時時對社會的種種現象有所理解、評價,以及改變。
 
  從這個角度看,林毓生與張灝兩位先生所從事的思想史研究,也是典型的公共哲學。兩位先生在2022年先後去世後,從各地中文知識分子的眾多悼念文字,可以看出他們針對現代中國巨變所發展出來的一些問題意識,對我們這一代人的政治思考和文化想像,起了莫大的塑造效應。我們的政治思考,幾乎是在他們的啟發跟層層詰問之間轉折進行的。本期的專輯集中探討他們二位的思想遺產,讀者翻讀其中的各篇文章,立即可以驗證他們二位著作中的各個關鍵概念,對我們的思想濡化極深,當代的中國學人大概難有其他人可以比擬。《重訪張灝與林毓生》清點了他們的思想遺產,也寄望後來者繼續推進。

  關心中共歷史的讀者,對本期寫康生以及杜導正的兩篇文章一定倍感興趣。康生在中共核心扮演一個奇特的角色:40年代延安整風的執行者,以及60年代文革的厲害人物。這兩個角色,都使他成為各級幹部既怕又恨的整人王。

  杜導正先生雖然也是中共的高級老幹部,但在各個方面都跟康生構成強烈的對比。他是改革開放的功臣,自由化的推手,退休之後主持《炎黃春秋》雜誌25年,形成了黨內民主派的言論平台。

  兩篇文章的作者最後都著眼今日,丁學良認為康生雖死卻能再生,吳思則相信剛慶百歲壽辰的杜導正雖挫敗但於心無愧。我們讀者如何想呢?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奇妙的“时空穿越感”。作者在描绘特定历史片段或学术争论时,那种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他不仅仅是在叙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还原“当时的人们是怎么想的,他们的知识背景和时代局限性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判断”。我仿佛能听到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在书房里踱步、在灯下争论的声音,感受到他们面对抉择时的踌躇与坚定。这种沉浸感不是靠华丽的辞藻堆砌出来的,而是源于作者扎实的基础研究和对史料的精准把握。每一次深入到某个关键事件的剖析,都像是在剥开一层又一层的历史迷雾,最终触及到核心的驱动力。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充实的,它教会我,理解历史绝不能流于表面,必须深入到具体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所处的思想脉络之中去寻找答案,这比单纯背诵时间线要深刻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布局,展现出一种极高的匠心。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线索平铺直叙,而是巧妙地设置了若干个聚焦的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如同一个个强磁场,将分散的知识点吸附在一起,形成一个紧密的知识网络。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前后的呼应与照应,体现出作者对全局的宏观掌控力。读到某些章节,会突然明白之前看似不相关的某个论述为何会在此处被提及,这种“豁然开朗”的瞬间在全书中穿插出现,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乐趣和满足感。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只有冰冷的论点堆砌,而是通过这种结构上的精妙设计,引导读者的思维不断深入和联想,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多次思维的跳跃和整合,收获远超预期的知识连贯性。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初读之下,我感受到了那种扑面而来的、略带疏离感的理性思辨。作者的笔触极其冷静,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观察者,站在高处俯瞰时代的风云变幻,对人物的分析深入骨髓,却又保持着一种审慎的距离感。他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明确的褒贬,而是倾向于呈现多维度的可能性和内在的张力。这种叙事方式,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走神,否则很容易跟不上作者那层层递进的逻辑链条。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炼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试图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来感染读者,而是用一种近乎古典的、结构严谨的方式,构建起一个可以供人攀登的知识高塔。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挑战,但对于渴望深度对话的求知者而言,这种不媚俗的姿态恰恰是最有价值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或许是它在思想上带来的冲击力,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许多根深蒂固的既有观念。作者在讨论一些经典理论或人物时,并非简单地重复前人的结论,而是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甚至略带颠覆性的解读角度。这些观点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大量一手资料的细致辨析之上,充满了审慎的批判精神。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下疑问和反驳的草稿,这不是因为不赞同,而是因为这些观点太具穿透力,激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欲望。它成功地做到了将学者的严谨性与思想者的锐利性完美结合。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的知识体系经历了一次“大扫除”,那些陈旧的、未经检验的认知被清理了出来,留下了更清晰、更具辨析力的思维空间。这是一本真正能改变你看待世界方式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拿到手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选择了深沉的靛蓝色,配以烫金的书名,在光线下折射出低调而内敛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那些需要静心品读的故事。内页的纸张触感细腻,墨迹清晰,装订工艺也十分精湛,即便是反复翻阅,书脊也不会轻易出现磨损的痕迹。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执着,让阅读的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仪式,仿佛在向那些前辈学者致敬。我尤其欣赏的是,排版上留出的页边距恰到好处,既方便做批注,又不会显得空洞。整个设计语言非常克制,没有多余的装饰,完全服务于内容本身,传递出一种学术的严谨与对传统的尊重。对于喜欢实体书、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的享受绝对是顶级的,完全符合它所承载的重量级内容应有的外在表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