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中的茶湯時光:春分曼松茶、立夏玉露香、秋色雞冠白、大雪緊茶心──依時序之俗,品人間至雅!

二十四節氣中的茶湯時光:春分曼松茶、立夏玉露香、秋色雞冠白、大雪緊茶心──依時序之俗,品人間至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韜
图书标签:
  • 二十四节气
  • 茶文化
  • 茶汤
  • 时令
  • 传统文化
  • 生活美学
  • 品茗
  • 曼松茶
  • 玉露香
  • 鸡冠白
  • 紧茶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超越傳統農耕生活的「節氣」,以茶思重新進入生活,
在茶香繚繞的氤氳中,喚醒對生命的期許與回望
──節氣中最雅之事,莫過飲一杯滌煩子!

  這不是一本養生茶書。
  這是一本關乎時間的茶事紀錄,只不過這個「時間」是二十四節氣,這些茶事的主角是茶以及這些茶在當下、在彼時帶來的思索與美好。

  【小暑】:
  飲一杯消暑之茶,七月流火,暑氣退散!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九華佛茶
  「在地藏菩薩的慈悲中生長,帶來土地真正的芬芳,
  讓水如同甘露般純淨,讓心如大地般安寧。」

  能生、能攝、能載、能藏、能持、能依、監牢不動,
以大地的七種無上功德,品味自土壤而出的純淨之味。

  【小滿】:
  深知月滿則虧的道理,
  因而中國傳統認為「將滿未滿」才是一個最好的狀態。

  ▎茶聖陸羽命名的貢茶──顧渚紫筍
  相傳茶聖陸羽曾在湖州境內的顧渚山一帶隱居避世,
  因緣巧合下發現了當地的正值生長期的野茶樹迎著陽光生長,嫩葉為紫色,
  「陽崖陰林之中,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竟是品質甚佳的好茶!
  陸羽為這種茶命名為「顧渚紫筍」,並向皇室推舉紫筍茶為貢品,
  後經朝廷鑑定於西元770年正式確定,一直經過唐、宋、元、明,
  連續進貢了876年,是其他茶葉難以望其項背的程度!

  【大雪】:
  雷在地中振發,喻春回大地,一元始,萬象更生。
  所以天地大雪,看似寒冷陰盛,卻為陽的萌發奠定了基礎。

  ▎班禪親自點化復現之茶──班禪沱
  1967年,生產心臟形緊茶專供給西藏的下關茶廠因時代原因停產,
  第十世班禪王親臨茶廠,希望恢復生產藏人喜愛的心臟形緊茶,
  為迎接班禪,茶場精心製作了一批禮茶,俗稱「班禪緊茶」或「班禪沱」,迅速受到追捧,成為普洱茶中的極品。

  「今天市場中的商業浮躁已經走到一個極端:
  徹底拋去理想、信念以及信仰,完全忘了還有明天。
  也許,這種拋去比醉生夢死還要可怕,
  沉淪的不只是肉體,還有無處可安放的心靈。」

  已有幾千年歷史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對四季轉換規律的總結,也是直接指導農民種植、收穫的大型「時間表」。

  如果說農事,是接地氣的大俗,那麼茶事,在以前絕對是文人雅士、巨商大賈、皇親貴戚的大雅。

本書特色

  本書以二十四節氣為軸,依序在時序更迭中飲不同的茶,感受茶葉從萌芽、採製、攤青、揉捻、拼配等瑣碎工序,再到茶壺中沖泡,釋放出一抔清香,細品茶湯在氤氳沉浮中的韻味和節氣流轉的所思所感,正是所有愛茶人的平生之樂。本書更深入探討飲茶之於調整身體陰陽平衡的意義,感受節氣與茶的共鳴。依時序飲茶,乃人間至雅!
 
藏书楼新知:流光中的茶韵与人情 一、《古籍重刊:宋代点茶风俗考》 作者: 佚名(据考证或为宋徽宗朝内廷翰林院编修) 内容概述: 本书为现存极为珍稀的宋代茶文化研究专著,汇集了大量关于宋代点茶、斗茶技艺的原始文献与图谱。全书共分三卷,详细考证了自唐代陆羽《茶经》问世后,至宋代“茶道”形成与鼎盛的演变历程。 卷一:点茶法源流与器物考辨 着重分析了宋代流行的“水拂”与“茶筅”的使用规范。书中首次完整收录了宋代著名的“兔毫盏”、“鹧鸪斑盏”等茶盏的烧制工艺及美学标准,并配有精细的拓本图样,供后世参照辨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详细描绘了宋人如何根据季节变换调整水温与碾茶精细度的细节记载,其精准度远超后世茶谱的粗略描述。通过对宋代宫廷茶事记录的梳理,揭示了点茶技术在当时社会阶层中流传的路径与差异。 卷二:斗茶规制与茶宴礼仪 此卷是研究宋代社会风尚的重要材料。它详细记录了宋代文人士大夫间流行的“斗茶”竞赛规则,包括如何评判茶汤的“沫饽”(茶沫的持久度)、“咬盏”(茶沫附着于盏壁的形态)等专业术语的精确含义。书中穿插了苏轼、蔡襄等名家的诗词片段,论述了茶汤的“色、香、味”三要素如何在文学创作中被提升至哲学和美学的高度。同时,对宋代的茶宴流程进行了复原性描述,从茶具的陈设、侍茶者的服饰要求,到宾主对谈的内容,无不体现出宋人对雅致生活的极致追求。 卷三:茶药两用与地方名茶 深入探讨了宋代茶药同源的理念,记载了多种以茶入药的配方,用以治疗肠胃不适或提神醒脑。此外,本书还对当时几大地方名茶进行了记录,如福建的“建茶”(后世武夷茶的雏形)和四川的“边茶”。书中首次披露了一份关于徽州“小龙团茶”产地分布的地图残卷,对研究特定地域茶树的种植环境提供了宝贵的地理信息。 阅读价值: 本书不仅是茶学研究的基石,更是理解宋代精致生活美学、文人士大夫社交模式的钥匙。其严谨的考证和详实的图录,是所有致力于恢复和体验中国古典茶文化的爱好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 二、《江浙园林设计手稿辑录:明清私家园林空间布局探源》 作者: 吴景和(清代苏州营造世家传人) 内容概述: 此套手稿集是清代享有盛誉的营造世家吴氏家族的内部资料汇编,集中展示了明末清初,江南私家园林从注重宏大叙事转向强调“移步换景”和“私密体验”的转型过程。全书分为“造园理念”、“叠山理水”、“植物配置”三个核心部分,配以大量由作者亲笔绘制的平面图、剖面图和意境透视图。 理念篇:藏拙与借景的艺术 吴景和在手稿开篇即提出“藏拙方为大巧”的造园哲学,强调园林不应一览无余,而需通过墙体、漏窗、花木的层层遮挡,引导观者在游览中逐渐发现惊喜。书中详细对比了拙政园与留园在“曲径通幽”处理上的手法差异,并分析了明代园林中常见的“堂轩式”布局向清代“山水式”布局转变的原因,认为这是社会动荡背景下,士人对内心安宁的极致追求在建筑上的投射。 理水篇:动静结合的哲学体现 此部分对江南园林的核心——水景的营造进行了深入剖析。书中不吝笔墨地描述了如何通过人工堆砌的太湖石(假山)来模拟自然山峦的肌理,并对比了“池水”与“水池”的不同意境。收录了吴家世代相传的“活水引入法”的详细图解,即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势和暗渠,使园中溪流保持不竭且声响有致,做到“水如玉带,山似屏风”。其中关于“卧石”与“立石”的摆放角度,以达到“静水映天光”的效果的论述,尤为精妙。 植物配置:时令更迭的叙事线索 不同于前人仅注重花木品种的罗列,吴景和的手稿将植物的配置视为园林“时间感”的构建要素。他提出“四时更替,需以草木为笔”,详细记录了如何在不同月份通过特定花卉(如春日的海棠、夏日的荷花、秋日的枫叶、冬日的梅花)的“点缀”,来完成园林意境的自然过渡。书中尤其强调了竹子在江南园林中的多重象征意义,不仅是美学元素,更是人格象征的载体。 收藏价值: 这批手稿不仅为研究明清建筑史、园林艺术提供了第一手的视觉与技术资料,其对空间心理学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察,对于当代景观设计与建筑美学仍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 --- 三、《北地风物志:关中旱作农业与民俗风情录》 作者: 贾子谦(清末陕西民间学者) 内容概述: 本书是记录清末民初,黄土高原关中地区(今陕西关中平原一带)特有的旱地农业技术、地方节俗和饮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作者以深厚的乡土情结,用朴实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在水资源稀缺的地域下,关中人民如何与严酷的自然环境共存、共荣的生存智慧。 农业技术:旱作的智慧 详细记录了关中地区独有的“梯田开垦法”、“圪塄种植法”等传统抗旱耕作技术。书中对不同时期(春耕、伏秋)土壤的管理、选种的经验(如对“关中麦”的优劣评定),以及在低产背景下如何进行粮食存储与分配的制度进行了翔实的描述。尤其对当地特有的“旱地蔬菜”的种植,如“洋芋”(马铃薯)和不同种类的豆类,如何成为主食的重要补充,有详尽的文字说明。 民俗风情:在艰辛中寻求慰藉 书中描绘了关中地区不同季节的民间信仰与节庆活动。例如,对春季的“社火”表演(包括高台、芯子等)的起源与流程进行了记录,揭示了这些活动如何在丰歉不定的环境中,起到凝聚人心、祈求风调雨顺的作用。同时,收录了大量当地的“秦腔”曲目选段和俗语谚语,这些都是当地人民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饮食文化:粗粝中的醇厚 本书对关中地区的“面食文化”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梳理。从最基础的“老鸹嘴”到复杂的“裤带面”、“biangbiang面”的制作技艺,均有详细的步骤说明。书中特别强调了“油泼辣子”在当地饮食中的核心地位,并记录了不同家庭对辣子配方的世代传承。此外,对当地酿酒习俗(如“烧酒”的蒸馏过程)以及在重大节日中食用的特定糕点也有生动的记述。 文献价值: 本书为研究中国西北地区传统农业生态学、民俗学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田野资料,对于理解中国内陆地区农业文明的韧性与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它记录的,是普通百姓在历史洪流中,依靠双手和智慧构建起的,充满烟火气的生命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韜


  「清意味茶學流派」創始人、美食作家、茶人。著有《舌尖上的中華鄉土小吃》、《不負舌尖不負卿》、《人生大事,吃喝二字:美食與愛,都不可辜負!》等個人著作。曾應泰方邀請赴泰國為泰國公主等國家元首親自泡茶。

图书目录

序言 光陰裡的茶香
前言 節與氣

立春
靜待花期
茉莉花茶:此時此刻的味道
白茶:七年之寶
銀彩蓋碗

雨水
思患而防
昔歸茶:盞中香霧浮龍涎
白芽奇蘭,卻見春葳蕤
洸琳窯蓋碗

驚蟄
天地盈虛
蒙頂甘露:蒙山頂上一枝蘭
納雍綠茶:乾淨的味道
海棠口大盞

春分
向上而同
曼松茶:甜潤暗香的桃花源
品味賀開
山石鈕鐵釉陶壺

清明
既清且明
龍井茶:心靜的味道
岕茶:對舊時茶事的溫柔試探
韓國白釉勻杯

穀雨
歸妹永終
尋找回來的鐵觀音
岩茶梅占:梅占百花先
刻心經柴燒寶瓶

立夏
天地通泰
霞浦元宵茶:波瀾壯闊終將不敵清淺和風
星野玉露:異國傳來的茶香
宋朝建窯系烏金釉大盞

小滿
小得盈滿
玉麒麟:高雅才值得回味
顧渚紫筍:茶聖親自命名的貢茶
西晉磚硯壺承

芒種
青梅煮酒
湧溪火青:堅守20個小時的雅債
永春佛手:心之清供
邵麗華製朱泥壺:秋水
夏至
陽盛陰生
正太陽:豪情終化繞指柔
太雲白茶:玉霜香雪可清心
木雕靈芝茶倉

小暑
正氣熱散
九華佛茶:大願甘露
峨嵋雪芽:將登峨嵋雪滿山
邱桂彪製傳統潮州朱泥手拉壺

大暑
暑氣乃溼
六安瓜片:茶緣天地間
老叢梨山:冷露無聲
金代白釉配純銀萬字紋蓋水盂

立秋
長夏轉陰
白桃烏龍:一抹桃花香
岩茶金鳳凰:光與風的舞蹈
清晚期花瓣型大漆托盤

處暑
天地始肅
金柳條:茶盞裡的雲間煙火
鴨屎香:單叢龐大香氣譜系裡的異數
琉璃花口盞

白露
秋色屬白
白雞冠:不遜梅雪三分白
白牡丹:月明似水一庭香
大漆秋葉茶則

秋分
靜觀待機
正薔薇:春藏錦繡薰風起
石中玉:石火光中寄此身
明中後期青花壽字紋茶倉

寒露
空山始寒
鳳凰八仙:自地從天香滿空
鐵羅漢的戒定慧
晚清青花茶船

霜降
天地自安
重新發現安茶
九品蓮:草木丹氣隱
花梨木卷几

立冬
君子儉德
寧紅與龍鬚,五彩絡出安寧世
陳皮普洱:手持淡泊的花朵
太湖賞石配斷紋漆木幾

小雪
自昭明德
九曲紅梅:最是思鄉情懷
寧德野生紅茶:無意無心的野茶
純錫蕉葉茶則

大雪
陰盛陽萌
緊茶之心
檳榔香裡說六堡
梅妃竹拼攢乾泡盤

冬至
見天地心
煙正山小種:桐木關的美麗煙雲
正太陰:月華如水
羅漢竹金漆鯉魚茶則

小寒
冬寒尚小
7581:抽絲剝繭的尋覓
茯磚:穿越萬里茶路
老竹浮雕白玉花片香筒

大寒
修省自身
紫娟流光
藏茶:煮出紅豔芬芳
大漆泥金夾苧葫蘆盞托
後記 二十四維的光陰與茶香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7558
  • 規格:平裝 / 258頁 / 17 x 23 x 1.29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光陰裡的茶香


  因茶與李韜相識於2007年的部落格,當時只是默默關注,偶爾也會有些簡單的交流和碰撞,卻從未見過一面。

  一晃就是十年,立秋前兩日,我正在北京蓮語學堂講授《茶與茶席》專題課程,突然收到李韜的私訊,邀我為他即將出版的新書寫篇序言,基於我對李韜長期的關注和了解,日日浸潤於美食與茶香裡的他,學養深厚,才華橫溢,自己反倒有些相形見絀了。

  我自忖才疏學淺,難免會詞不達意,但還是欣然應允了,這就是茶的力量與緣分使然。

  當天晚上,我和肖思學女士一起,與李韜相約在北京的棣蔬食茶空間見面了,相逢一笑,都是茶裡舊相識,沒有寒暄,勿需介紹,便覺已是故交,於是聊茶、聊書、聊美食,興盡至夜闌更深。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立秋的夜晚,我閱讀著李韜四季喝茶的美文,興奮不已。新書開篇就是立春,馥郁鮮靈的茉莉花茶,辛溫發散,芳香解鬱,正是春寒料峭裡的最美滋味。雨水時節,他在品白芽奇蘭,暗合了順應節氣飲茶的養生之道。他在書裡寫道:「十泡轉淡,尾水的顏色仍是明亮的黃,有甜潤微酸的氣息。」一泡陳茶,茶湯裡氤氳的酸與甜,自然天成,能夠彼此抑制各自的偏性,酸甘化陰,生津止渴,既是當下節氣裡的品飲最宜,也是早春的絢爛至極,在季節流轉中的歸於平淡。淡茶溫飲最養人。

  李韜的茶湯裡,不唯有喜悅,也有淡淡的惆悵。驚蟄時節,江南的茶芽正在萌動脫殼,他卻在品飲蒙頂山的甘露新茶。四川是他的第二故鄉,蒙頂甘露瀹泡出的啜苦咽甘、幽幽蘭香,成為他糾結於北京留不下、故鄉山西回不去的鄉愁裡的最好慰藉。松上雲閒花上霞,茶是滌煩子,又是忘憂君,有茶的時光,一切的煩惱,都會雲淡風輕、煙消雲散。

  李韜寫茶的文字感性,清簡素寂,同時閃耀著理性的光輝。感性,使得文章唯美耐讀;理性,對茶的描述會更準確,利於鑑賞。從立春,到大寒,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裡,在不同的節氣,不同的環境,因時因地因心情,他品飲著不同的茶類,茶品之豐富,令我也望塵莫及。李韜的茶文處處流露著傳統養生與飲茶的智慧──節氣像一根青翠可愛的竹子,「節」是竹節,「氣」就是充盈在竹節內的空間。李韜對節氣的認知與描述,非常具象而又恰當。而健康的飲茶,就如「茶」字一樣,是人在草木中詩意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喝茶方式,一定要遵循季節的變化,這就是天人合一。人體從冬至開始,陽氣漸次向外浮越,內寒而外熱。從夏至開始,陽氣由外至內漸漸收斂,逐步內熱而外寒。人體這種隨節氣的微小而玄妙的變化,啟示我們健康喝茶要因人而異,因時而變,透過不同茶飲的寒溫變化,來隨機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這才是飲茶賦予我們終極的健康意義。喝茶利於健康,一定要學會健康地去喝茶。喝茶健康與健康喝茶,有著本質的不同,中間隔著的,就是一本關於飲茶的嚴謹客觀的指導書籍,而李韜的新著,無疑就是值得推薦的力作。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綠肥紅瘦,回黃轉綠,盛極而衰,衰而後盛,這不就是二十四節氣中自然的四時變化嗎?流光容易把人拋的,是「躲進小屋成一統」,是忽視了季節變換的人。藉由茶,讓我們重新回歸自然、融入自然,在四季的變化中,在節氣的光影裡,自在愉悅地去品飲一盞包含著節氣能量的茶。茗碗浮煙,香雋蘊藉,不驚時序若循環,於此能否感受到「老覺梅花是故人」的親近和溫暖?
 
靜清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有些“清冷”或“高居庙堂”的茶文化书籍,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完全颠覆了我的预设。书中对“俗”与“雅”的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它并未将饮茶塑造成一种遥不可及的艺术,而是将其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日常起居和季节更替之中。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生活的热爱,是真诚且富有烟火气的。它没有过度拔高茶道的地位,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处的朴素方式。这种亲民却不失深度的写作风格,使得即便是初涉茶道的新手,也能毫无压力地进入情境,并从中获得启发。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古老的节气智慧与现代人的生活现实,让我们意识到,那些被我们遗忘的传统习俗,其实蕴含着最贴合人性的生存智慧,值得我们重新拾起并珍视。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匠心独运,它完全摒弃了传统的“功效导向”或“产地罗列”的叙事模式。它选择了一种更具人文温度的路径——紧密跟随农历节气的脚步。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代入感。每当我翻到某个特定的节气章节时,那种被时间推着走的仪式感油然而生,让人不禁想立刻去实践书中所述的饮茶方式。作者在不同节气下对茶性的理解和选择,并非是生硬的教条,而更像是一种基于生活经验的审美判断。比如在描述寒冷时节的茶品时,那种对“暖性”与“收敛”的侧重,不仅仅停留在味觉层面,更深入到对身体能量流动的体察。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相关民俗的穿插介绍,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生硬说教,让茶汤的品饮有了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来承载,读罢掩卷,感觉自己不只是学了一点茶的知识,更是重新与我们祖先的生活节奏对齐了一次,获得了精神上的滋养。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古典美学,那种留白和用色的考究,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初读之下,我立刻被那种徐徐展开的叙事节奏所吸引,它不像许多现代茶书那样急于灌输知识点,而是像一位老茶师在壁炉边,用他温和而富有磁性的嗓音,娓娓道来关于“时序”与“饮茶”之间微妙的联系。书中的文字极富画面感,描绘的场景不只是简单的环境描写,更像是将读者带入到那个特定节气下,特定的光影、温度与气味之中。我仿佛能闻到初春雨后泥土的芬芳,也能感受到仲夏午后阳光透过竹帘洒下的那种慵懒与燥热,而每一次茶汤的呈现,都与自然界的宏大变化形成了和谐的共振。这种将生活细节提升到哲学层面的书写手法,非常耐人寻味,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泡茶,更是在引导你如何去感知一年四季的流转,如何将这种古老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的呼吸之间。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急不躁的笔调,读起来让人心神安定,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专注于眼前的这一杯茶,和窗外正在发生的一切。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和触动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慢下来”这一生活哲学的深刻践行。在当代社会,我们习惯于高效、快速地获取信息和完成任务,即便是对茶的欣赏也往往流于表面。然而,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在无声地抵抗这种“快文化”。作者对于冲泡过程的描述,对等待水沸腾时心境的捕捉,都充满了对“过程美学”的强调。它似乎在暗示:真正的“品味”并非在于你拥有多少名贵的茶具或茶叶,而在于你是否愿意给予这杯茶足够的时间与专注。这种对“当下”的极致关注,是全书贯穿始终的主题。阅读过程中,我几次放下书本,真的去尝试按照书中所提及的节奏,静静地等待水温的变化,观察茶叶在水中舒展的状态。这种近乎冥想的体验,有效地舒缓了日常的焦虑,让我体会到,将生活中的仪式感固化下来,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语言的运用上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境界。它没有使用那些华而不实、故作高深的专业术语来构建壁垒,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诗歌的语言风格,简洁而富有张力。每句话都像经过精心的雕琢,既保留了古典文学的韵味,又不失现代读者的可读性。特别是作者对“意境”的捕捉,简直出神入化。比如,当描述某一种茶汤入口时的感觉,作者会用上诸如“如山涧清泉初吻石苔”或“似暮色四合中燃起的微光”这类比喻,让人在品读文字的同时,脑海中已然构建出完整的感官体验。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使之超越了一本“指南”的范畴,而更像是一部可以反复品味的散文集。对于那些追求生活美学,渴望在日常琐碎中寻找诗意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它教导我们如何用更精致、更细腻的感官去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