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與X小姐的曼陀羅:個體化歷程研究

榮格與X小姐的曼陀羅:個體化歷程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卡爾.榮格
圖書標籤:
  • 榮格心理學
  • 曼陀羅
  • 個體化
  • 分析心理學
  • 象徵意義
  • X小姐
  • 深度心理學
  • 原型
  • 自我實現
  • 精神成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我們雖稱無意識為「無」,但它卻是現實之潛能。——榮格

  榮格用「個體化」來描述人一生的內在發展,這歷程難以言說,透過曼陀羅卻能具體展現。

  1928年榮格與X小姐的治療過程,便是以曼陀羅展現個體化歷程的絕佳範例。X小姐來自美國,學識豐富,因人生遇到瓶頸而求助榮格。她在治療中創作瞭24幅曼陀羅,不僅使她與無意識的接觸、內在的劇烈變化歷歷可見,轉化的歷程也躍然紙上。在本書收錄的〈個體化歷程研究〉中,榮格逐一解析這些畫作,帶領我們領略個體化歷程的種種。

  本書還收錄〈意識、無意識,與個體化〉、〈論曼陀羅象徵〉兩篇論文。

  在前者,榮格言簡意賅地定義瞭無意識及其運作方式,以及它與意識心靈的交互作用,並描繪齣「個體化歷程」的大略:「意識需要捍衛其理性、自我防衛,而無意識混沌的生命也需要有伸展的機會——在我們能承受的限度內盡情發揮。這意謂一場公開的、既衝突又閤作的模式。」

  在後者,榮格列舉五十餘幅曼陀羅,整理齣其中常見的元素,說明它們共通的象徵意涵,證明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的人們的內在,乃來自同一個心靈母體。

  透過曼陀羅,無意識的身影逐漸浮現,我們也與自身的「母土」——內在的大地——更接近一步。

  曼陀羅……顯然是大自然本能自行產生,不需藉意識反思的一種自我療癒嘗試。——榮格

本書特色

  ★全彩收錄24幅X小姐的曼陀羅,呈現齣心靈從混亂到圓滿的歷程。
  ★收錄《榮格全集》第九捲中三篇重要論文,兩個關鍵字:無意識、個體化,一次解明。
  ★以近七十幅曼陀羅說明個體化歷程、集體無意識,可謂學習榮格心理學最具象的閱讀經驗!

專業推薦

  呂旭亞|榮格分析師
  魏宏晉|實踐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榮格心理學指南》譯者
  (按姓氏筆畫排列)
 
探索人類心靈的深邃地圖:心理動力學、原型與自我實現 本書深入剖析瞭人類心靈的復雜結構,聚焦於個體如何通過理解和整閤內在的對立麵,最終實現更高層次的整閤與完整。我們不再將心理健康視為簡單的“正常化”,而是將其看作一場充滿挑戰與機遇的、終生的探索之旅。 第一部分:心靈的結構與動態 本捲首先描繪瞭當代心理動力學的核心框架,超越瞭早期的決定論視角,著重探討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持續對話。我們將考察心靈的三個基本層麵:經驗自我(Experiential Self)、敘事自我(Narrative Self)以及原型自我(Archetypal Self)。 經驗自我:瞬間的湧現與消逝。 探討意識的流變性,以及如何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情感體驗和直覺洞察。我們分析瞭“在場感”(Presence)的心理學基礎,以及如何區分由外在壓力驅動的“錶演性自我”與源自內在真實的體驗。 敘事自我:意義的編織者。 個體通過構建關於自身的連貫故事來確立身份。本書詳細考察瞭敘事中的“斷裂點”和“未完成的章節”如何影響當前的行為模式。我們引入瞭“自傳體記憶的重構”理論,揭示瞭我們如何不斷地修改過去以適應當前的自我理解。 原型自我:深層結構的共鳴。 藉鑒瞭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我們探討瞭那些超越個人經驗、存在於集體無意識中的基本模式——原型。這包括“陰影”(Shadow)、“阿尼瑪/阿尼姆斯”(Anima/Animus)的展現形式,以及“智慧老人”和“大地之母”原型在現代生活中的隱性影響。理解這些原型,不是為瞭將個體標簽化,而是為瞭識彆驅動其深層動機的普世力量。 第二部分:衝突、情結與阻礙 心靈的成長並非坦途,它總是伴隨著內在的張力與外在的抵製。本部分緻力於解析那些阻礙個體整閤進程的核心機製。 情結的動力學分析: 詳細考察“情結”(Complex)是如何形成並運作的。情結並非簡單的“弱點”,而是能量高度集中的心理區域,它們往往與核心原型緊密相連。我們側重於分析“父/母情結”在成年人親密關係中的投射模式,以及如何從情結中迴收被其占據的生命能量。 “防禦機製”的演進: 從經典的壓抑和閤理化,到更復雜的解離和理想化,防禦機製是心靈自我保護的必要手段。然而,當防禦機製過度僵化時,它們便成為瞭通往完整自我的障礙。本書提齣瞭一種“動態評估模型”,用以區分有助於適應環境的防禦與阻礙成長的防禦。 異化與失根: 探討在高度技術化和原子化的社會結構中,個體如何經曆與本真自我(Authentic Self)的分離。我們分析瞭“社會麵具”(Persona)的過度膨脹如何導緻內在世界的貧瘠,以及這種異化如何轉化為現代焦慮和意義感的缺失。 第三部分:整閤的途徑與實踐 本部分轉嚮積極的、建設性的心理工作,探討如何引導個體主動參與自身的轉化過程。 夢境作為無意識的信使: 深入探討夢境符號的意義,強調“補償功能”而非單純的“預言”。我們關注夢中重復齣現的意象和情感綫索,以及它們如何指嚮個體尚未被認識的心理內容。分析瞭夢境中“中點意象”(Mediating Images)的角色,這些意象往往是連接對立麵、促進新綜閤的橋梁。 積極想象的藝術: 介紹一種係統化地與內在意象進行雙嚮對話的方法。這種方法強調“尊重”而非“控製”內在的心理形象,允許內在的對話自然展開,從而實現意識與無意識資源的融閤。 關係作為轉化的媒介: 關係的動力是心靈成長的核心場域。我們考察瞭“投射與迴收”的過程,即個體如何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未承認的部分。健康的、有邊界的關係,成為檢驗和穩定新獲得的心靈洞察的“實驗室”。 結語:邁嚮自性(Self)的旅程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引導讀者超越“小我”(Ego)的局限,去體驗一種更廣闊、更具包容性的“自性”(Self)感。這種自性並非一個可以被“抓住”的目標,而是一個持續的、不斷迴歸的“中心點”。它意味著對內在矛盾的容忍,對生命中一切麵嚮的接納,從而在行動和存在中,實現一種深刻的、根植於自身根源的自由。我們相信,對自身復雜性的深刻理解,是通往任何真正創新、持久滿足和倫理成熟的基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卡爾.榮格(Carl G. Jung, 1875–1961)


  瑞士精神醫學傢,「分析心理學」(Analytische Psychologie)的創建者。其與精神分析學傢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與個體心理學傢阿德勒(Alfred Adler)同為現代深度心理學(Tiefenpsychologie)的三大先驅。思想博大精深,學貫東西方,一生著作浩繁,其學說包括對「心理類型」的描述,對「集體無意識」的探索,以及把心理視為一種錶現在「個體化」過程中的「自我調節係統」,對後世哲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文學、藝術、宗教、倫理學、教育等諸多領域都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

  1875年生於瑞士凱斯韋爾(Kesswil),在巴塞爾大學(Universität Basel)學醫,並旁聽法律和哲學課程,1900至1909年於蘇黎世大學(Universität Zürich)附設醫院繼續其學業和研究工作。1905至1913年,擔任蘇黎世大學的講師,1933至1943年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ürich)與巴塞爾大學授課。1948年,榮格於蘇黎世邦的庫斯納赫特(Küsnacht)創立榮格學院(C. G. Jung-Institut Zürich),作為分析心理學的人纔培育與研究中心,1961年逝於當地。

審閱者簡介

王浩威


  榮格分析師、精神科醫師、作傢。高雄醫學院醫學係畢業,曾任颱大醫院、和信醫院及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島嶼邊緣》、《醫望》雜誌總編輯;目前為專任心理治療師、颱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心靈工作室負責人以及心靈工坊文化公司發行人。

譯者簡介

王慶蘋


  齣身哲學的畫傢與攝影傢,並擅長版畫與詩,曾為《野蠻的上帝》共同譯者,一生在追尋自己。透過觀看、感知、觀察、幻想、夢與記憶,洞察個人內在、人事及與自然互動歷程中引發的複雜經驗與潛在隱喻,為其創作核心。其作品結閤抽象色彩與有機形態於一身,因而層次多重,充滿體驗性,並促使觀者以動態視角,在慢觀、浸淫與持續發現中與之全麵相遇,藉不斷流轉與遊移的視角,以形色孕育新型,展露多重的視覺內涵與敘事可能。
 

圖書目錄

係列總序 走嚮心理分析的源頭.王浩威
譯者序 與自性同行的共時歷程.王慶蘋
│第一章│ 意識、無意識,與個體化
│第二章│ 個體化歷程研究
引言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圖六/ 圖七/ 圖八/
圖九/ 圖十/ 圖十一/ 圖十二至二十四
結語
│第三章│ 論曼陀羅象徵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圖六/ 圖七/ 圖八/
圖九/ 圖十/ 圖十一/ 圖十二/ 圖十三/ 圖十四/
圖十五/ 圖十六/ 圖十七/ 圖十八/ 圖十九/ 圖二十/
圖二十一/ 圖二十二/ 圖二十三/ 圖二十四/ 圖二十五/
圖二十六與二十七/ 圖二十八/ 圖二十九/ 圖三十/
圖三十一/ 圖三十二/ 圖三十三/ 圖三十四/ 圖三十五/
圖三十六/ 圖三十七/ 圖三十八/ 圖三十九/ 圖四十/
圖四十一/ 圖四十二/ 圖四十三/ 圖四十四/ 圖四十五/
圖四十六/ 圖四十七/ 圖四十八/ 圖四十九與五十/
圖五十一/ 圖五十二/ 圖五十三與五十四 ....................
結語 ............................................................................................................
附錄一 曼陀羅
附錄二 導讀:關於曼陀羅與X 小姐的二三事.王浩威
附錄三 中英譯詞對照
第二章彩圖
第三章大圖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73357
  • 叢書係列:PsychoAlchemy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4.8 x 21 x 1.4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導讀

關於曼陀羅與X小姐的二三事


  2.榮格與曼陀羅

  榮格在《榮格自傳:迴憶.夢境.省思》中,講述瞭他是在1916 年寫完《對死者的七次佈道》後,第一次繪製曼陀羅。但直到 1918-19 年,榮格在法屬瑞士的英國戰俘營擔任醫療指揮官時,他纔開始瞭解曼陀羅繪畫。「我每天早上都會在筆記本上勾勒齣一個小的圓形圖畫,一個曼陀羅,它似乎與我當時的內心狀況相對應。藉助這些圖畫,我可以觀察到自己每天的心理變化⋯⋯。漸漸地,我纔發現曼陀羅的真正含義:『形成、轉形、永恆心智的永恆再創造。』(《浮士德》,第二捲)這就是自性,人格的圓滿性,如果一切順利,這會是和諧的,但這不能容忍自我欺騙。我的曼陀羅是隱形圖案(cryptograms),⋯⋯在其中我看到瞭自性,也就是我圓滿的存在,它正在積極工作著。當然,一開始我隻能朦朧地理解它們;但這些看來起意義非凡,我像於守護寶貴的珍珠一樣地守護著它們。我清楚地感覺到,它們是某種屬於核心的事物,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透過它們獲得瞭一種活生生的自性概念。我認為,自性就是我所等於的單子,就是我的世界。曼陀羅代錶瞭這個單子,與心靈的微宇宙性質相是相呼應的。」

  事實上,榮格對曼陀羅的發現為他後來的整個體係產生瞭關鍵性的影響:「我不得不放棄自我(ego)至上的觀點⋯⋯。我必須讓自己隨無意識而飄流,不知道它將把我引嚮何方。然而,當開

  始繪製曼陀羅時,我發現,自己所走過的一切,所有的路徑,所有的步驟,都是為瞭迴到一個點⋯⋯就是中點(mid-point)。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曼陀羅就是中心。它是所有路徑的引導者。它是通往中心、通往個體化的道路。⋯⋯在 1918 年到 1920 年的那些年裡,我開始明白,心靈發展的目標是自性。沒有線性的演化,隻有自性的盤鏇而上(circumambulation)。這種洞察力給瞭我穩定感,我的內心逐漸恢復平靜。我知道,當我發現曼陀羅是自性的一種錶達時,我已經達到瞭我的終極目標瞭。」

  榮格繼續研究並繪製曼陀羅,但直到 1929 年,他纔在衛禮賢所翻譯的《金花的祕密》一書的相關評論中,發錶瞭三幅作品,但是他並沒有提齣「積極想象」有關的論點;而且,隻有在他去世後齣版的《榮格自傳:迴憶.夢.省思》中,纔承認那些圖是他的作品。

  其實,從榮格職業生涯的起點,曼陀羅的形式就深深吸引瞭他。在他的醫學博士論文《論所謂神祕現象的心理學和病理學》中,他研究的那位可能是夢遊癥的患者錶妹,在幻想中繪製瞭一幅詳細的圓形圖。而在與佛洛伊德閤作期間,榮格寫下瞭《力比多的轉化和象徵》。在這本書中,他詳細論述瞭對稱的夢城、十字架、太陽輪和神祕玫瑰等等;不過直到 1952 年他修改瞭這本著作,他纔明白寫齣這些都是曼陀羅符號。

  在榮格一生中,曼陀羅在他不同階段的作品裡,是一直齣現的主題。一直到他八十多歲時所寫的最後一部作品《飛碟:一則現代神話》裡,他明白地錶示曼陀羅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傑齣的象徵:「與不明飛行物相關的心理體驗,包括『圓形』的靈視,是圓滿的象徵,也是以曼陀羅形式錶現齣來的原型。曼陀羅通常齣現在心靈混亂和睏惑的情境下。這時所形成的原型,代錶瞭一種秩序模式,就像一個標有十字的心理『取景器或一個四等分的圓圈,疊加在這些心靈混沌之上,讓所有的內容都各得其所,並通過保護性的圓圈將紛亂的混亂凝聚在一起。」

  榮格之所以這麼重視曼陀羅,當然是和他一生關於心靈的理論有關。儘管從1906 年起,榮格對佛洛伊德極其認同,兩人之間不論在關係上還是知識上都十分親密;然而,有關心靈結構的理

  解,兩人在最基本的齣發點上,也就是認識論和方法論上,從一開始就不一樣。在與佛洛伊德開始專業往來的初期(1906 年12 月29 日),榮格在給他的一封信中,覺得有必要講齣他們之間的差異,而提齣五點「我們見解不同之處」。第一點,是關於榮格研究臨床「材料」的不同(「我正在治療的⋯⋯是那些未受過教育的瘋狂病人⋯⋯罹患早發性失智癥,不同於佛洛伊德在維也納所治療的是受過教育的菁英,這點榮格並未在信裡直接點明,僅是暗示);第三點是關於他們在經驗上的差異(榮格比佛洛伊德年輕十九歲),而第四點是有關「精神分析的天分」 ,榮格覺得佛洛伊德「兼具質與量」的優勢。至於第五點,榮格舉齣自己並未親炙佛洛伊德接受訓練,而與這位年長大師缺乏接觸的「缺點」。然而,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第二點。榮格輕描淡寫,卻是簡潔而有力地說道:「我的教養、我的齣身背景以及我的科學預設前提,無論如何,都徹底不同於你所擁有的。」

  儘管這時的榮格,對這個「都徹底不同於你所擁有的」,具體地來說,並不清楚(可能在意識層麵也還沒有實體的存有)明白究竟是什麼;但佛洛伊德卻是在直覺上很敏感的覺察瞭,在事隔三日後的元旦(1907 年1 月1 日)迴瞭信,以懇求的口吻說:「我誠心拜託你,⋯⋯在你與我如此親近之際,不要脫離我的路線過遠」。然而,佛洛伊德也同樣沒有能力去明白究竟什麼是他們之間的差異。

  這個所謂的「我的教養、齣身背景以及科學預設前提,都徹底不同於你」,隨著榮格對自己心靈理論的認識日益深入,相關的思想體係逐漸成形,兩人在學術在上的差異也就開始浮現。其中,枱麵上的差別是:榮格不同意佛洛伊德將「性」作為所有利比多的來源;更重要的是,兩個人所主張的無意識的結構有著徹底的不同。

  當時的佛洛伊德強調,意識層麵無法接受的內容遭到「潛抑」纔成為無意識;然而,榮格強調的則是,個人無意識還可以來自更深遠的集體無意識,以及跟集體無意識息息相關的「原型」。

  榮格以「原型作為構成集體無意識運作要件」的理論為基礎,試圖定義人類心靈。他因此開始涉獵煉金術,包括東方和西方,希望能進一步探索原型的理論。而曼陀羅,就是榮格論證原型的存在時,相當重要的例證之一。這也就是為什麼榮格終其一生一直在討論曼陀羅。

  3.曼陀羅與X 小姐

  榮格的原型理論分三個階段發展。1912 年,他寫道,他在病人的無意識生活中,以及透過自己的自我分析,認識到瞭原始的意象。這些意象與歷史上到處重覆的主題相似,但它們的主要特點是它們的數量性、無意識性和自主性。按照榮格的構想,無意識的集體性形成瞭這種意象。到瞭1917 年,他提齣心靈中非個人主導的因素或結點,將吸引能量並影響一個人的運作。1919 年,他首次使用瞭「原型」一詞,這樣做是為瞭避免任何的誤解,也就是這內容一定是無意識的,而且不是隻有不能具象化的形狀或模式纔是根本的結構。對他而言,最深層的原型也許是一種無形的程式或模式,也就是狹義定義「原型」,而人類可以加以具象化的,則是「原型意象」。曼陀羅也就是一個最普遍的、最深層的,屬於集體無意識的原型意象。

  1928 年,一位來到蘇黎世的美國中年女性,在接受榮格分析的過程中提齣瞭一係列繪畫作品。她的身份現在已經廣為人所知,也就是剋莉絲汀.曼(Kristine Mann)醫師。但在考慮到榮格的記述是榮格對她作品詮釋上的再現,我們暫時還是將她的真實身份與書中的主人公「X 小姐」加以分開。這篇論文介紹X 小姐是一位受過科學教育的女性,榮格是在二十世紀的20 年代在美國與她結識。她在學習瞭九年的分析心理學後,1928 年,55 歲時來到歐洲,在榮格的指導下繼續學習。在這篇1940 年第一次齣版的論文中(她和其他能認齣她的人可能都讀過),榮格強調她「絕非病態或神經質」,而是恰恰相反,是一個非常聰明、積極和獨立的人。她是榮格所認為的現代性「正常」弊病的化身。正如榮格在〈無意識心理學〉所言,「與自我不統一是文明人的標誌」,這是一種文化上的「緻病衝突」,是由於「人的動物性逐漸被徵服」。對榮格來說,她的狀況似乎是文明人心理片麵性的縮影,這種不平衡錶現為對理性、自主性和自我效能的高估。

  榮格對於這些分析中以及分析後的繪畫所進行的詮釋,後來寫成瞭〈個體化歷程研究〉一文。這是他少數幾篇比較長的個案討論之一,不過這裡想談的並不是心理治療或分析的全部,而是當時他最迫切的原型研究,他想透過X 小姐這些繪畫來驗證原型的存在。

  這本書最重要的文章〈個體化歷程研究〉,嚴格說起來是有兩個英文版本,1940 年和1950 年。而書裡麵X 小姐的治療開始的時候,也就是1928 年,榮格曾經錶示:「事實上,正是這個案例引導我開始研究煉金術」(1940, p.51)。他在迴顧這個個案時,使用瞭煉金術和基督教神祕主義的事例,來擴大她的想像力。這篇研究文章隻提供瞭相當基本的臨床資料,也許是因為保密的原則,但更重要的是文章本身是以圖像訊息的探索,也就是曼陀羅相關的探索為主,也就不需要太多的臨床資料。1940 年齣版的版本,隻收錄瞭前五幅畫的複製品;1950 年的則收錄瞭 24 幅彩圖,其中前十七幅是 1928 至 1929 年間繪製的,其餘則是 1930 年代繪製的。而且,與 1940 年版的21 頁篇幅相比,1950 年版的要長得多,長達64 頁。1940 年的匿名「女病人」,在 1950 年變成瞭「X 小姐」。其中,關於他們臨床對話的訊息更多瞭,文中描述的圖片也多瞭很多。榮格為提齣相同的基本論點,增加瞭一些材料,刪除瞭一些不那麼重要的內容。大部分新材料反映瞭榮格自二十 世紀 30 年代以來一直追求的興趣。英國榮格分析師拉婭.瓊斯(Raya Jones)在2020 年的《分析心理學期刊》發錶瞭〈曼陀羅中的蛇:榮格〈個體化歷程研究〉的對話方麵〉一文,就指齣:兩本書(以及榮格語錄)中都存在某些緊張關係,但程度並不相同。

  這就像走路時腳步的重心轉移一樣,這些對特定主題的重心轉移,彷如是從1928 年(當時 X 小姐正在進行分析),到1940 年的寫作,再到1950 年齣版時的重寫,一直在「行走」。

  這兩個版本的差異不隻是圖畫的數目,更多的是榮格思想的演進。榮格認為,個體化過程的目標是人格的整閤,而〈個體化歷程研究〉則展示瞭個體化過程在一個人身上的初始階段。他的前提是,她的圖畫內容來自個人內在的領域,而在這個領域中,一個人與無意識的互動「就像兩個人之間進行對話一樣」。同樣的,作為一篇文章,〈個體化歷程研究〉與讀者也進行瞭一場對話,一場榮格試圖說服讀者有關原型的這一真理。

  而且,同樣的,這文章的兩個版本也揭示瞭榮格與他自己想法的對話。榮格這樣的「對話」,很可能與他在《紅書》的經歷有關,因為《紅書》其實就是榮格自身內在的對話所形成的。在對話的過程中,包括榮格對東方和西方的看法,也包括瞭他在這過程中對人類集體無意識更深的認識。亦即,透過這兩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到榮格的「行走」。

譯者序

與自性同行的共時歷程
王慶蘋


  作為譯者,我理應著眼於如何透過煉金術與古典哲學及中世紀宗教哲學重逢、重新認識,如何隨書中的心靈轉化歷程剖析,一起看見煉金術裡的平行象徵。自榮格全集中所抽齣的這本小書,其份量似輕實重,對譯者的要求是既博又精。這對念哲學齣身、始終想更瞭解世界與自己的我,的確是一場豐富的學習之旅。但在翻譯結束後的此時,藉後見之明,我則要說這本書所觸及的個體化歷程與象徵實早已織入我,而我藉翻譯的歷程,再返將之織齣:X小姐的個體化歷程與我自身的追尋一路並進,時空的相對位置無所妨礙,我與本書的相遇充滿共時性。在此,容我以個人的自述,呼應本書內容以為序。

  夢境是通往無意識之路,而無意識為意識心靈之母。在遇見這本書之前的幾年間,我與自身夢境日益密切的關係所產生的心象,開始與我的現世經歷齣現激烈與頻繁的相互體現。當我自以為人生的大地震也差不多夠瞭,一段由內而外、裡外互映的翻動纔真正開始:象徵符號無所不在,過往與現在彼此攪和、模糊或擴大,甚或誇張瞭彼此;夢與非夢缺乏明顯界線,既混濁又清明,但那也可能是假象。我像不能世間言語的嬰兒,隻能一直目睹、摸索,在晦暗的創作歷程中期盼一切有發酵之時,能趨近與把握到我內在強烈欲齣的生命姿態。一旦夢與現實麵對麵、相互體現,無意識強大的驅力便在我日常生活中無孔不入。自然我這也是後見之明,處於混沌中的我,像個週而復始兜圈子的盲人,不知會是一腳踏進深淵,還是頓時雲開見日:繪畫中的我,常聽見串珠般的詩句自耳中跳齣,實際上都是無聲無詞語的詩句「感」。我的身體與眼睛在這些詩性時刻發生的同時調色落筆,但不為瞭達到什麼。創作,彷彿是張著眼做夢。接著,我搬離城市,在每天前往海邊的路上,內在詩句開始成形不斷湧齣,我接住,寫完一首又一首的詩歌。在詩歌中,將夢境對生命此階段的我的預視與啟示,以及個人歷史的皺摺,一一攤開與揉入。與此同時,我的視覺創作與詩歌一樣,乍看抽象卻具體,隻為瞭盡可能把握與呈現那些呼之欲齣的生命的多重麵貌,而不甘隻著眼於一個固定形象。我企圖既暗示又揭露同時存在於我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晦澀地帶。因為那是我生命有記憶以來,最常處在的境地,也是我創作能量與一切領悟所來之處。

  夢-2022 年五月二十二日。清晨。一個藍與橘紅相間的曼陀羅在我小腹上發光。

  七月四日,王醫師大清早稍訊息來祝我生日快樂。奇特的時間點,我心裡感到怪怪的:我欠他一本書!但因為時程的誤解,那本書其實已由另一位譯者翻譯中。那要不要翻《X小姐的曼陀羅》?他說,因為那本書有圖畫。我大笑說好啊!在此之前我不瞭解曼陀羅,也不曾花心思認識,因為我無法(應是不願)從宗教的角度去認識。此外,我對時下流行的禪繞畫的偏見,也不讓我給自己機會真正去認識曼陀羅。

  無知的我在找這本書,她早在等我。

  翻譯本書時,我終於驚訝地發現我個人心象產生的議題,在榮格以X小姐為例的個體化歷程中,以象徵的形式被一再觸及:例如,轉化的歷程與議題以數字象徵的方式循環齣現、煉金理論中的顏色(物質)與心靈轉化的關聯、無意識中的陰影與阿尼姆斯(內在的陽性)在夢中齣現的形式,或是(個人所不曾意識的)古老神話與事物突然反覆成為夢中重要角色與象徵。就這樣,我不僅參與X小姐個體化的部分歷程,同為年屆熟齡的女性,與其個體化歷程相關的象徵議題,也成為我個人內在歷程對照的鏡子。

  這一切,可說我追尋自性,自性也在召喚我。

  在本書翻譯的尾聲,傢中突逢驟變瀕臨瓦解,我的人生再度陷入幾近失速的渦輪中。一切彷彿迴到原點:這種說法,這個圓的概念,可以是繞圈圈,因恐懼與抗拒而不得其門而入,也可以是接受與正視恐懼,嘗試趨近,並試圖抓地匍匐前進,即使看似無目的地繞圈圈。每一次的相遇,每一次的猶疑、推拒又再度靠近——彷彿戀愛中陰陽力量的拉鋸與閤作,都像被一個無形的中心拉進去。而每次迴到的點,並非之前同樣的點,而是舊的議題在新延展齣的時空與脈絡裡,有瞭新的挑戰,需要得到迴應,被賦予新的意義。那個盈滿光、長滿眼睛、無限延伸的發光體,也擁有與之相當的無垠黑暗,我們每跳進一次那個核心,每一次與之同行,每梳理一次,每鑿齣一點意義,也有可能在那裡挖齣一點光。每一個歷程,就像一個不斷迴轉的拋物線,參與亙古以來推動人類生命的動力,無垠無盡。

  榮格以X小姐為例的個體化歷程,無疑是一個心的宇宙論。

  最後,謹以近期一個夢結尾,願各位讀者與自性一路相伴:

  ……友人說學生託她送我一本書,我預期是一本攝影書,但不是。雜誌大小的書像一個盒子,封麵色彩細緻艷麗,上麵有許多像機械錶內精緻的金色齒輪錯落分布。每個小齒輪上方有個小洞,裡麵會轉齣不同種類的毛毛蟲,我有點納悶,不知該不該害怕。友人提醒我那不是真的喔!我用手去轉動或乾擾齒輪,發現看似一直轉齣來的蟲,的確沒掉齣洞外。不停轉動的齒輪與毛毛蟲,其實又似乎是靜止的?我拿著禮物,心想:「我有一個世界鐘。」對這一直輪轉但其實靜止的機製感到驚奇不已。

2023.10.31 新店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在我看來,簡直就是一則充滿暗示的文學邀請函。它並非那種直白的學術著作,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編排的心理劇的序幕。榮格這個名字本身就自帶一種厚重的曆史感和原型力量,而那位“X小姐”則像一個等待被揭示的黑匣子,充滿瞭未知的潛能和陰影。曼陀羅,作為整閤性與圓滿的象徵,在這裏扮演瞭連接兩者的樞紐角色。我非常關注作者如何處理這種“連接”的張力:是X小姐的經曆激活瞭榮格理論的某些盲點,還是榮格的工具箱為X小姐的迷失提供瞭導航?我猜測這本書會大量運用象徵分析和夢境解讀的技巧,試圖穿透錶象,直抵集體潛意識的幽暗深處。讀者的心智被巧妙地引導,既要跟隨嚴謹的分析,又要沉浸於個人故事的情感洪流之中,這是一種對閱讀體驗的極大挑戰,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

评分

初次接觸這個書名時,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種強烈的心理學探索的衝動。書名本身就如同一個精妙的謎題,將兩位看似不相乾的人物——榮格和一位神秘的“X小姐”——置於“曼陀羅”這一古老而深邃的象徵框架之下。這不禁讓人好奇,究竟是怎樣一場心靈的旅程,能將兩位跨越時空的思想巨擘與一位現實中的女性經驗交織在一起?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原型理論在個體生命體驗中的具體投射,而非僅僅停留在抽象的理論構建上。想象中,X小姐的故事也許是理解“曼陀羅”如何作為心靈地圖的具象化體現的關鍵,它承諾的不僅僅是學術探討,更是一次對“成為你自己”這一永恒命題的深刻追問。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平衡榮格那宏大而嚴謹的體係與個案研究的生動性,是否能描繪齣一幅既有學術深度,又富有人性溫度的個體化圖景。這種期待是基於對心理動力學發展脈絡的敏感,深信最深刻的理論往往根植於最真實的生命故事之中。

评分

說實話,這個標題讓我聯想到瞭某種跨界閤作的藝術項目。榮格,作為現代精神分析的泰鬥,代錶著結構與深度;而“X小姐”,顯然是代錶著當下的、鮮活的、可能尚未被完全理解的“他者”經驗。曼陀羅,這個幾何圖形,完美地契閤瞭現代人對秩序與意義的渴求,尤其是在一個信息爆炸、意義趨於碎片化的時代。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方法論,解釋我們如何利用榮格的框架,去解析和整閤那些看似混亂的個人生活片段。我關注的焦點在於其“研究”二字——它暗示瞭某種方法的嚴謹性,而非僅僅是散文式的冥想。如果它能成功地展示,一個現代個體如何通過內心的“曼陀羅”圖案,實現精神的重塑與統一,那麼它將超越純粹的心理學範疇,成為一本關於生存哲學的指導手冊。

评分

光是“榮格與X小姐”的搭配,就足以挑動起我內心深處對神秘主義與科學邊界的好奇心。這不像是一本標準的教科書,更像是某種隱秘的“檔案”被公之於眾。我猜想,X小姐的案例可能觸及瞭榮格理論中那些最為邊緣、最少被討論的主題,比如煉金術意象的個人化實踐,或者阿尼瑪/阿尼姆斯在特定情境下的極端錶現。這本書的價值,可能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參照係,讓我們得以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壓抑或忽視的“非理性”部分。我希望它能帶領我穿越榮格那迷宮般的理論體係,最終抵達一個清晰的齣口——那個由X小姐的個體化故事所指明的、通往完整自我的路徑。

评分

這個書名散發著一種奇妙的、近乎維多利亞時代偵探小說的氛圍。榮格,作為精神的偵探,正試圖解開一個關於“X小姐”身份和心靈結構的謎題,而綫索就隱藏在那些反復齣現的、具有宇宙秩序感的曼陀羅圖像之中。我更傾嚮於認為,這本書不會僅僅是對理論的復述,而是對理論實踐的一種“現場記錄”。我關注的是作者如何處理“個體化”這一過程中的陣痛與抗拒,以及X小姐在麵對自我陰影時的真實反應。如果書中能展現齣,當一個人開始繪製或專注於曼陀羅時,她的生活、人際關係乃至對世界的基礎認知是如何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的,那麼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將是巨大的。它承諾的,或許就是一種深層次的、結構性的心靈重建,遠遠超齣瞭簡單的情緒管理範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