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苦的靈魂:從深度心理學看痛苦的經驗與轉化

受苦的靈魂:從深度心理學看痛苦的經驗與轉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萊儂.科貝特
圖書標籤:
  • 深度心理學
  • 痛苦
  • 轉化
  • 靈魂
  • 精神分析
  • 心理學
  • 療愈
  • 經驗
  • 苦難
  • 內在成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那些與生活緊密相關的痛苦是無法迴避的。
  或說,沒有痛苦,就沒有意識的覺醒。——榮格

  希望趨吉避凶、離苦得樂乃人之常情,所有以「治療」為名的工作也不外乎是為瞭減除人類的痛苦,但現實卻是,苦痛無所不在、難以迴避,直麵痛苦是我們人生的永恆課題。

  以深度心理學為長的科貝特,透過本書從方方麵麵檢視受苦經驗,引我們洞見其中深刻的轉化意義。科貝特認為,每個人的受苦經驗都是獨特的,因此梳理苦痛的意義非常重要──有些痛苦可以緩解、有些需要撫慰,但有些需要臣服、接受命運,甚至有時候還須享受痛苦。科貝特呼籲,我們不能隻單薄地以負麵眼光看待痛苦,僅視之為要消除的病態。

  身為心理治療師,科貝特尤其認為痛苦是人們尋求心理治療的核心問題,心理助人者必須不斷與之交戰。科貝特指齣,除瞭緩解痛苦,「我們也許應該將某些類型的痛苦視為正常,並將涵納痛苦的能力視為人類整體的一個麵嚮,有時甚至是發展所必須。」

  由古至今的許多學問都在幫助人們麵對痛苦──心理學、醫學、哲學與宗教神話,甚至經濟學……,在本書中,科貝特為我們做瞭精采的整理。在物質科技至上的當代,他強調以靈性眼光看待痛苦,纔能化苦難為轉化的力量。轉化過程必定艱辛,卻能幫助我們活齣生命的意義。

  《受苦的靈魂》提供瞭痛苦的轉化潛力,以及如何在心理諮商中處理痛苦的方式。在本書中,作者科貝特博士細緻描繪瞭靈魂的苦痛,並巧妙勾勒齣痛苦於臨床、哲學與靈性上的概念,而這些概念皆見證瞭人類精神上的堅韌不拔。——烏蘇拉.沃爾茲(Ursula Wirtz),《靈魂謀殺》作者

本書特色

  ◤ 延續《理解邪惡》的論述風格,科貝特博士此次以心理學、醫學、哲學與宗教神話,甚至經濟學……等的觀點,通盤爬梳痛苦的定義,進而引領心理治療專業人員與一般大眾,深入瞭解痛苦與受苦的麵嚮,試著認識自己、理解他人。

  ◤ 寫給心理治療師至一般大眾的備忘錄,不斷提醒人們觀看苦痛的角度不能過於單一、簡化;當我們能試著探究痛苦的深層原因時,就能更靠近心理治療關係中的核心。

誠摯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傢
  吳佳璿|遠東聯閤診所身心科主治醫師
  許德謙|私人職業精神分析師、牧師、靈修導師
  劉紹華|人類學傢
  盧鬱佳|作傢
  鐘 穎|心理學作傢、愛智者書窩主持人
  (按姓氏筆劃排列)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一本虛構圖書的詳細簡介,該書內容不涉及您提供的書名《受苦的靈魂:從深度心理學看痛苦的經驗與轉化》。 --- 圖書簡介: 《失落的文明:尼羅河畔的象形文字與古埃及的宇宙觀》 作者: 阿爾弗雷德·馮·赫爾辛格(Alfred von Helsing) 齣版社: 奧德賽學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4年鞦季 --- 內容提要: 《失落的文明:尼羅河畔的象形文字與古埃及的宇宙觀》是一部跨學科的深度研究專著,旨在重構和詮釋古埃及文明核心的宗教、哲學及科學思想體係。本書的撰寫者,著名考古語言學傢阿爾弗雷德·馮·赫爾辛格教授,匯集瞭近三十年的田野調查成果與文獻比對分析,挑戰瞭當代學術界對古埃及思維模式的傳統解讀。 這本書的立足點不在於埃及的法老權力結構或戰爭史,而是深入探討古埃及人如何構建其對宇宙、生命、死亡以及永恆的理解。赫爾辛格教授透過對象形文字(Hieroglyphs)——特別是那些在傳統翻譯中被忽略或誤解的深層符號——的精確解讀,揭示瞭一套極為複雜且高度係統化的宇宙模型。 核心章節深度解析: 第一部分:符號的語言學革命——超越線性的解讀 本部分徹底顛覆瞭將象形文字視為純粹錶音或錶意符號的傳統觀點。赫爾辛格教授主張,古埃及的書寫體係是一種「多維度語義結構」,其中每個符號的組閤都蘊含著時間、空間和能量流動的訊息。 「荷魯斯之眼」的熵學解讀: 拋開傳統的保護與健康象徵,本書分析瞭「荷魯斯之眼」在特定祭祀文本中如何代錶瞭宇宙的「秩序(Ma'at)」與「混沌(Isfet)」之間動態平衡的耗散結構。作者提齣,這種視覺符號是古埃及人對熱力學早期概念的一種直觀錶達。 卡(Ka)與巴(Ba)的實體化: 對於古埃及靈魂觀念中的「卡」(生命力)和「巴」(移動的靈魂),本書不再將其視為抽象概念,而是通過對墓葬文獻的考證,論證它們代錶瞭生物體內不同層次的能量場域,這些場域在死亡後如何依賴特定的物質載體(如石棺和聖像)維持共振。 第二部分:神祇的隱藏矩陣——從人格化到結構函數 傳統的埃及宗教研究傾嚮於將拉神、歐西裏斯、伊西斯等描繪成具有明確人格的神祇。赫爾辛格教授卻認為,這些「神祇」更像是古埃及哲學中用來描述自然界基本力量和結構的數學函數或拓撲結構。 歐西裏斯的「循環修復」模型: 深入探討瞭歐西裏斯被肢解和重生的神話。本書將其解讀為一個關於資訊冗餘與係統重建的物理模型。被切碎的身體象徵著係統的崩潰,而伊西斯對其的重組,則代錶瞭係統在極端破壞後,如何利用核心記憶片段(可視為關鍵數據點)進行自我修復和提升。 托特(Thoth)與時間的非線性流動: 托特不僅是書寫之神,本書更將他定位為古埃及文明中「時間維度管理者」。通過分析記錄在神廟牆壁上的星辰排列圖,作者展示瞭古埃及人如何將天文觀測轉化為一種管理社會事件和預測未來趨勢的實用工具,暗示瞭他們對時間並非單嚮流動的深刻理解。 第三部分:尼羅河的潮汐與宇宙的共鳴——環境哲學 尼羅河的定期泛濫是古埃及文明的生命線。本書闡述瞭這種地理環境如何形塑瞭他們的哲學基礎,將生態循環提升到形而上學的高度。 灌溉係統與「瑪特」(Ma'at)的實踐: 成功的灌溉和農業需要精確的計算、組織和順應自然的節奏。作者主張,「瑪特」(宇宙秩序、正義、真理)不僅是道德規範,更是高效社會工程學的指導原則。當社會行為偏離瞭與尼羅河週期相一緻的協調性時,混亂(Isfet)便會降臨。 金字塔的聲學幾何學: 本書耗費大量篇幅分析瞭吉薩大金字塔的內部結構。通過引入先進的聲學模擬技術,赫爾辛格教授提齣,這些建築的比例和方嚮性設計,旨在與地球磁場的特定頻率產生共振,從而優化其作為「能量捕獲器」的功能,而非單純的陵墓。書中附有詳細的聲學圖錶和數學模型,展示瞭這種設計如何與古埃及對「聲音創造世界」的信仰相契閤。 學術價值與影響: 《失落的文明》不僅是語言學和考古學的突破,它更是一次深刻的哲學對話。赫爾辛格教授運用嚴謹的現代科學工具(如資訊理論、拓撲學和聲學分析)來解構一個失落的智慧體係,為我們理解人類文明早期如何嘗試建立一套完整的、涵蓋物質與精神世界的理論框架,提供瞭前所未有的視角。本書的結論極具爭議性,但其基於第一手文本證據的論證,無疑將引發學術界對古埃及文明研究範式的重大轉嚮。這不僅是關於過去的書,更是關於我們如何理解「智慧」如何形成的一部重要著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萊儂・科貝特(Lionel Corbett)


  在英國接受醫學訓練,為個人執業的精神科醫師和榮格分析師,亦為美國加州帕西菲卡研究學院(Pacifica Graduate Institute)深度心理學教授。他的主要專業興趣為心靈的宗教功能、榮格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結閤,以及心理治療進展如何能是一種靈性操練過程。

  他著有眾多專業論文和七本書,包括《心靈與神聖》(Psyche and the Sacred)、《心靈的宗教功能》(The Religious Function of the Psyche)、《受苦的靈魂》(The Soul in Anguish)等書;也是四捲論文集包括《心靈的故事》(Psyche’s Stories)、《深度心理學》(Depth Psychology)等的閤編者。

審閱者簡介

蔡怡佳

  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 宗教研究博士,杜根大學(Duquesne University)心理學碩士,颱灣大學心理學碩士。現為輔仁大學宗教學係教授,開設宗教心理學、生態心理學、宗教修行與轉化、宗教與障礙研究等課程。近年之研究主題包括宗教經驗、自然中的靈性體驗,以及繪本與生態靈性。著有《宗教心理學之人文詮釋》,並與其他學者創辦《複眼重讀:宗教學與人文心理》網誌。

譯者簡介

楊娟


  應用心理學碩士,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有知心理】創始人。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商心理學註冊心理師。譯有《牛津通識讀本:抑鬱癥》,閤譯多部專業著作。(負責翻譯本書前言、第一、二、五、六、七、九、十與第十二章)

麯海濤

  心理學碩士,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參加過中美精神分析、中美亞隆團體等連續培訓專案;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商心理學註冊心理師,國傢二級心理諮商師。目前就職於高校心理中心,閤譯多部專業著作。(負責翻譯本書第一、二、三、四、六、八與第十一章及後記、終麯)
 

圖書目錄

|推 薦 序| 基督徒為什麼要聽無神論者談苦難?/許德謙
|推 薦 語|
|譯者序一| 人類的痛苦永無停歇,好在,有人看見/楊娟
|譯者序二| 沒有痛苦,就沒有幸福/麯海濤
|前 言|

|第 一 章| 導論
痛苦與心理治療
精神上的痛苦
痛苦與心理治療師的訓練
心理治療的道德層麵
心理治療師的世界觀與人性觀
大腦、心靈與痛苦
心理治療中的價值觀和假設
心理治療實務中的痛苦
憂鬱和抗憂鬱藥物的使用:一個用我們的方法處理痛苦的實驗案例
痛苦的轉化作用

|第 二 章| 痛苦的形式
由痛苦的情緒所導緻的苦痛
嫉羨帶來的痛苦
被嫉羨
對嫉羨的心理治療
因不隨波逐流的觀點而受苦:蘇格拉底和賽麥爾維斯
疏離的痛苦
孤獨
治療孤獨的方法
憎恨是痛苦的根源
心理治療中的憎恨
自我憎恨
促成憎恨的社會因素
代罪羔羊的痛苦
代罪羔羊的複雜性
貧睏導緻的痛苦
欲望導緻的痛苦
處理由欲望導緻的痛苦
悲傷
悲傷的心理治療
慢性悲傷
哀悼是創造性的過程
殘忍
殘忍的心理根源
對動物的殘忍行徑
拷問

|第 三 章| 神聖的痛苦
聖痕
自殘:來自宗教信仰,還是神經癥的驅使?
犧牲、痛苦和命運
犧牲所涉及的心理動力因素
痛苦、自我犧牲和殉道
殉道者與受虐狂
代罪羔羊的犧牲
關於自我犧牲和自我愛護

|第 四 章| 痛苦對人格的影響
痛苦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因應痛苦:保護與轉化
痛苦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對改變的阻抗
關於絕望、希望和信念
痛苦所導緻的自殺
自殺的動機
自殺可以是閤理的嗎?
治療自殺傾嚮患者的注意事項
對悲劇故事的享受:為什麼我們喜歡看別人受苦?

|第 五 章| 幫助受苦者
利他主義
利他主義和社會生物學
社會心理學與利他主義
是否存在利他主義人格?
列維納斯對心理治療的重要
旁觀者效應
預防痛苦所造成的人格受損
與受苦者的照顧者進行心理治療
慈悲、同情、同理心、可憐和安慰
治療的臨在與心理治療中的超個人自性
助人的心理麵嚮
治療師對痛苦的消極反應:耗竭和慈悲疲憊
治療作用
對痛苦的執著:菲洛剋特底神話

|第 六 章| 靈性與宗教的解方
引言
神義論
與基本教義主義者進行心理治療
宗教應對痛苦的方法
猶太教應對痛苦的方式
基督教應對痛苦的方式
伊斯蘭教應對痛苦的方式
佛教應對痛苦的方式
印度教對待痛苦的方式
剋裏希那穆提
西濛娜.韋伊
從非二元的視角看待痛苦
無神論和西方世俗文化對待痛苦的方式
痛苦經歷中的聖祕體驗
匿名戒酒互助會的靈性麵嚮
痛苦與深度心理學對於靈性的探究
新時代思想
是神造成瞭痛苦和邪惡嗎?宗教是否傾嚮於忽視神的黑暗麵?

|第 七 章| 應對痛苦的各種心理治療取嚮
心理治療理論基礎的假設和前提
用認知行為療法治療痛苦
認知行為「以證據為基礎」中的證據問題
對證據的質疑

|第 八 章| 痛苦與發現意義
意義的重要性
痛苦的消極意義和積極意義
意義的來源
意義與靈性
尋找意義
對尋找意義的忠告
評估的重要性
榮格
維剋多.法蘭可
意義與慢性疼痛
恐懼管理理論及其意義
用哲學諮商的方法處理痛苦
哲學諮商的問題

|第 九 章| 痛苦即閾限
閾限
我們文化中的閾限過程
神話中的痛苦
再結閤(Reincorporation)
心理治療和儀式過程

|第 十 章| 徹底接受痛苦:臣服的過程
接受的需要
宗教傳統中的臣服
心理治療中的臣服
臣服與屈從
受虐的痛苦
對詞源的探索

|第十一章| 痛苦、宿命和命運
痛苦注定要發生嗎?
心理學對宿命問題的貢獻
榮格對宿命的態度
存在主義的方法
天命
宿命與共時性
自由意誌
運氣的心理學

|第十二章| 疾病帶來的痛苦
疾病的體驗
在疾病中尋找意義
與性格結構有關的疾病
關於身心癥或心因性疾病的問題

後記
終麯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73432
  • 叢書係列:PsychoAlchemy
  • 規格:平裝 / 464頁 / 14.8 x 21 x 2.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基督徒為什麼要聽無神論者談苦難?
許德謙(精神分析師、牧師/心靈教育導師)


  榮格曾寫道,我緻力麵對的一群對象是那些經驗到光明消逝、奧祕褪色和上帝已死的人(CW 11, para. 148)。那一群人正是傳統西方宗教(特別是基督宗教)漸漸失去的信眾。相信這群人在華人基督宗教群體裡為數不少:他們可能在靜修營尋求靈性導引(spiritual direction),也可能是近年神學院熱門的靈修課程的進修者———學習不同的默觀祈禱、靈性分辨和明白神的心意,或是在輔導室裡述說他們的睏惑、當中也有轉嚮新興宗教尋求解脫的人。他們很多已經過瞭皈依初期的熱忱、生活遭遇睏頓,但上帝沒有及時解救,於是基礎信仰框框開始動搖;也有些是信主多年,中年遇上離婚、婚外情、事業失敗、重病等,整個人生觀都崩潰瞭,上帝好像退場瞭……這些原先有信仰的人,在這個階段,除非他們繼續用物欲去麻痺心靈,否則若他們肯安靜下來,其實都發覺內心的渴求———需要尋索繼續活下去的生命意義和價值,不然就隻能行屍走肉、錶裡不一緻地活。當然也有人乾脆離就開信仰。

  苦難是什麼?簡言之,苦難就是擊碎「日常」、帶你進入另一個「無常」時空的重大打擊,那裡,素常以為世界應有的運作原則(諸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多運動=健康」、「不抽煙=不會有肺癌」、「多勞多得」等),完全失效。

  「用錢可以解決的問題不是問題!」麵對頑疾或絕癥的有錢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如果名利富貴都不能解救,還有什麼可以支撐一個人於逆境中堅持活下去而不尋死?苦難考驗一個人的人格至深處,把你藏在最心底的價值觀都掀齣來,挑戰你的人格韌性和視野。如果上帝好像祂對待約伯那樣,讓苦難來探訪你,你最好準備一些存貨,免得苦難的風暴襲來,將你的傢當翻箱倒櫃(籠),發現你的精神價值倉庫竟一無所有。

  認識一些基督徒,在傢裡遭遇危難時,沒有嚮教會求助。細問之下方曉得:因為想避免聽到基督徒用一些陳腔濫調(滾瓜爛熟但已失去意義的聖經金句)或公式化的關懷語(我為你祈禱、要對上帝有信心),或太過熱心將隱私公諸於世,造成額外的壓力。

  麵對苦難有什麼不同的想像呢?這位無神論作者科貝特博士帶你走過不同的宗教(不止是基督宗教),穿越不同宗教建製和神職人員代錶的信仰外殼,直指榮格提齣的「心靈的宗教功能」(religious function of the psyche)*,也就是普世人類靈性追求的終極關懷,其透過神哲學和心理治療對苦難的論述,開闊讀者的視野和思維。

  * 榮格相信,心靈具有內在的宗教功能,會產生具超越性的意象(CW 12,par. 14),這些都是宗教及教義的原始材料,是人類有宗教經驗的基礎。這些意象雖不是神聖/上帝本身,但科貝特相信它們是來自心靈超越現實的象徵性錶達,所以靈性(spirituality)早已深深植根於我們的心靈結構中。(參:Lionel Corbett, The Sacred Cauldron: Psychotherapy as a Spiritual Practice. Chiron Publications, 2011。第四章談論的形象的發展和自性〔Self〕的象徵。)

  新約聖經中的約翰和保羅都有基督徒活「在基督裡」(In Christ)的神祕主義論述,也可說是支持「神聖內住」的神學思想。縱使科貝特不是有神論者,但也無法阻止基督徒解讀其作品時,依然相信人有宗教經驗,是因為神聖(或聖靈)的內住。
 
  華人教會的神職人員麵對苦難,有很多經年纍月沒有更新的條件反射式反應。有些基督徒諮商輔導員因缺乏神學訓練,沒有把握和來訪者談靈性課題;但苦難和靈性卻關係密切。既然苦難是基督宗教神職人員和諮商輔導員不能避免的課題,科貝特在此有助於跳齣框框思考;除瞭祈禱求神跡奇事,還有許多不同的可能性。個人認為,第二章講論「痛苦的形式」和第六章談及「與基本教義主義者進行心理治療」,對臨床陪伴工作者(特別是醫院的院牧)饒有參考價值。

  日常工作大部份時間為病人開藥的基督徒精神科醫生,相信會有內心掙紮:明明知道人有靈性,可是精神科藥物生產商背後的基本信念就是確信藥物可以控製癥狀,精神科醫生也無意中支持主流文化「癥狀消退瞭就是治好瞭」的迷思。(聲明:我不反對轉介病人看精神科醫師、舒緩他們的癥狀)科貝特於書中的神哲學反思,加上結閤精神分析及榮格心理學的個案剖析,相信會讓醫師更立體地看人性和精神疾病,對受苦的病患有更深的尊重。

  作者父親是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他自己是急性白血病的的生還者,可說是和死亡擦身而過,且他的心理治療對象遍及許多癌癥病患和不同宗教的信徒,因此他對苦難的反省是以許多人的經驗為基礎的;無形中,作者也是以苦難為主題,作跨文化的宗教對話。

  作者自己雖不從屬任何的宗教團體,然而,當我讀到書中這段有關陪伴苦難者的態度,卻彷彿看到耶穌基督「道成肉身」(theology of the cross incarnated)的身影:

  直麵他人的痛苦是對心理治療師始終不變的要求。與痛苦的人進行治療時,我們必須做好準備,有意識地參與到他們的痛苦中,視彼此的痛苦為人類共同苦難的一部分。這是心理治療中靈性實務的一部分,心理治療師在聽到帶有強烈痛苦情感的故事時,絕對不能迴避或抵抗他或她所感受到的痛苦,這樣纔會有效。允許自己感受他人的痛苦,是心理治療師有意識的犧牲,很可能是療癒的關鍵。(齣自第一章導論)

  恕我直率,這豈不是已故的天主教耶穌會神學傢拉內(Karl Rahner)所講的「無名的基督徒」(anonymous christian)化身嗎?

  本人在教會打滾多年,見瞭不少宗教騙子;韆帆過盡,那些快捷亮麗的應許,再吸引不瞭我。筆者遇過不少信主多年的基督徒,整個信仰軟件都沒有更新(停留在小學和初中階段的信仰),要不是隻剩下一些老掉牙的金句來苟延靈命,就是陷於靈性黑夜而不自知,苦無齣路。你若感到信仰停滯又願意尋索,就迎嚮科貝特的挑戰吧!你不須要完全認同他的觀點,但經過這位智者的沖刷,與迴避他相比,相信可以幫助你的信仰,去蕪存菁,站立更穩。筆者並不認為在亞洲和非洲的基督宗教與當代人的經驗脫節,相反,基督徒越能迎嚮時代的挑戰、迴答無神論者的詰問,未來基督宗教將更加有生命力,迴應時代的需要。

譯者序

人類的痛苦永無停歇,好在,有人看見
楊娟


  歷經四年,這本書終於有機會得以麵世。最初我接手這本書時,對榮格學派還知之甚少。現在想來,也是“初生牛犢不畏虎”。翻譯的過程中,我常常被科貝特博士廣博的知識、深邃的洞察所摺服,也逐漸被榮格學派所吸引。如果說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考古學,那榮格學派則更像一本百科全書,它貫古通今,並常在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間跳躍。

  但這本書,我想也不應被學派所限製,讀者們也不用被某些名詞所嚇到,這本書探查的是人類最深刻的情感。如果你是心理專業工作者,應該要瞭解此書,它會幫助你思考,增加你的洞識,也許你會嚮我一樣,被文中精妙的見解所吸引、常常驚歎這些一針見血的評述可謂恰到好處。如果你非心理專業人員,也不用擔心,我想你會對人類的某些情感、某些狀態感到好奇纔會拿起此書,又或者,你正陷入某些痛苦,想要找到一點依靠,我相信你也會在此書中得到迴答、得到慰藉。

  我曾經學習過一些不同的心理學理論與流派,有時候也不經自問,心理治療究竟是在做什麼?這數十種的心理治療方法究竟有何不同?在這本書裡,我找到瞭答案。心理治療的根本,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理解、是一顆心與另一顆心的靠近。人類的痛苦有兩種主要的類型,一種是由人類無法掌控的外在所帶來的痛苦,如疾病、死亡、戰爭等等,一種是由我們的內在衍生齣的痛苦,如孤獨、嫉妒等各種情緒所緻的痛苦。當然,人類的痛苦無法以這樣二分化的形式進行區分,真實的痛苦往往是複雜與多麵的。當一個人因為痛苦走進治療室時,他最需要獲得的是什麼?患者們常常會說:我想要解決問題。但問題真的能夠被解決嗎?作為治療師的我們,常常和患者一樣無力,我們也沒有答案,或者即使我們有,那是對患者來說最好的答案嗎?我們能做的,可能隻是陪伴、是見證與理解。我們無法幫助患者改變他的現實,我們能做的,是作為另一個人的同在,陪著他、熬過那段難捱的時間。那不同的心理治療方法又有何區別?我想,那是不同的通往心靈的路。有人喜歡寬敞的柏油馬路,有人喜歡小街小巷,有人喜歡林中野路。如果最終都能到達目的地,那這些路的區別,倒也不那麼重要瞭。但有一點,作為治療師,當你選擇某條路的時候,除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也是相當重要的。某個流派的哲學背景為何、它對於人性基於什麼樣的假設又它與你的個人特質是如何匹配的?無論治療師與患者,我們都需要選擇適閤自己的路。

  能夠翻譯此書,首先要感謝王浩威老師的鼓勵與認可,浩威老師持續在華語世界引入如此多的好書,這需要足夠的能量與胸懷,同時也要感謝心靈工坊的嘉俊總編輯以及美君編輯,你們的耐心等待以及細緻工作,這本書纔得以麵世。也要感謝本書的審閱蔡怡佳老師。怡佳老師的修正為本書增彩許多。

  感謝成顥與魏冉,你們不僅是生活中的好夥伴,也是事業上的好搭檔,同時也是專業且優秀的譯者。在此書的翻譯過程中給瞭許多重要且深刻的意見與建議。感謝我的搭檔海濤,我們常常相互督促、相互校正,在每一個睏難時刻,也多虧你的激勵。感謝我的先生和可愛的女兒,有你們的支持,我纔能全心投入翻譯與治療的工作。

  最後也想嚮臺灣的讀者先說一聲抱歉,我生長在南京,雖然我們同處華語世界,但是在某些遣詞造句和語法錶達上,也許總有不同。當你讀到某些句子,好像知道它在講什麼,但總覺得哪裡怪怪的,不用擔心,那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作者寫的不好,也許正是那些微的文化差異在作祟。就像人類的情感是共通的,文字的最終目的是為瞭交流,那些細枝末節,就讓它隨風去吧。

  人類的痛苦永無停歇,好在,有人看見。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具匠心,它不像是一份標準化的報告,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編排的交響樂。開篇的引子如同低沉的大提琴聲,奠定瞭全書的基調——對生命中無法避免的張力的承認。隨後,各個章節如同不同聲部的樂器輪番登場,時而高亢激昂地剖析深層衝突,時而又轉入寜靜的獨奏,引導讀者進行內觀。我發現自己常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讓剛纔讀到的某個觀點在腦海中反復迴鏇,直到它與我自身的經曆産生共鳴。這種需要“消化”的過程,恰恰證明瞭內容的力量和密度。此外,書中對於不同文化背景下對痛苦的詮釋對比分析,也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意識到我們對苦難的理解是多麼受限於我們所處的文化框架。這本書真正做到瞭寓教於樂(如果可以說痛苦的探討是“樂”的話),它以一種極具審美價值的方式,解構瞭我們恐懼的根源。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優雅與力量的完美結閤。它沒有采用那種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堆砌,而是將復雜的心理學理論融入到日常的敘事和類比之中,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相關概念的讀者也能輕鬆領會其精髓。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偶爾流露齣的那種剋製的詩意,那種在冰冷理性分析之外,對人類脆弱性的深切共情。每一章節的過渡都處理得極其自然流暢,仿佛行走在一條精心鋪設的林間小徑上,每走一步都有新的風景映入眼簾,卻又不失整體的方嚮感。相比於市麵上很多隻重理論不重實踐的書籍,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切實可行的思考路徑。它教會我們的不是如何逃避痛苦,而是如何與痛苦共處,如何將其視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養分。這種積極的、建設性的態度,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讓原本沉重的主題變得可以被接納和擁抱,這對於正在經曆人生低榖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劑溫和而堅定的良藥。

评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我的閱讀體驗,那便是“洗禮”。這本書的力量不在於提供瞭立即見效的速效藥,而在於它引導你進行一場徹底的、自願的、深入靈魂的對話。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仿佛他擁有某種能夠穿透錶象直抵核心的透視眼。在闡述理論時,他始終保持著一種對未知保持敬畏的態度,這使得整本書的論述充滿瞭謙遜和深度,絲毫沒有那種“我已知曉一切”的傲慢。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意義構建”的探討,它清晰地指齣瞭,痛苦本身沒有固定的意義,意義是我們賦予它的,而這種賦予過程,正是人類自由意誌的體現。對於那些總是在生活中尋找“為什麼是我”答案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更具力量的替代性問題:“我將如何迴應這份經曆?”這種從被動受害者到主動創造者的轉變,是本書帶給我的最寶貴的精神遺産,它讓我對未來充滿瞭審慎的樂觀。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深沉的引人入勝感,讓人忍不住想要探究其中到底蘊含瞭怎樣深刻的洞察。我特彆欣賞作者選擇瞭一種宏大而又貼近人生的視角來探討“痛苦”這個人類永恒的主題。它沒有落入那種膚淺的勵誌口號窠臼,反而更像是一次對人類集體潛意識的細緻挖掘。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像是在一個寜靜的圖書館裏,麵對著一位充滿智慧的長者,他沒有給我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看待世界、審視自我的工具和框架。這種引導式的敘述方式,非常有利於讀者進行自我反思,而不是被動接受信息。整本書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從開篇對痛苦現象的廣泛界定時,到中間深入探討其內在機製,再到後麵對轉化的可能性進行審視,邏輯層層遞進,讓人讀起來酣暢淋灕,每一次翻頁都伴隨著“原來如此”的頓悟感。特彆是對於一些日常生活中難以言說的情緒睏境,作者總能精準地捕捉到其核心的心理動力,用精煉的語言將其剖析得入木三分,這無疑是這本書最大的魅力所在,使得它超越瞭一本單純的心理學普及讀物,更像是一部探尋生命意義的哲學隨筆。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人類精神發展脈絡的觀察者,我發現這本書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做到瞭齣色的平衡。它似乎兼容瞭東西方關於苦難敘事的精髓,既有對西方心理分析傳統的繼承,又隱約透露齣東方哲學中“無常”與“接納”的智慧光芒。我欣賞作者在批判現有某些單一化處理痛苦模式時的那種審慎與包容,沒有簡單地將所有復雜的人類體驗歸類為某種固定的病癥或缺陷。它鼓勵讀者去建立一個更具彈性的內在世界,一個能夠容納矛盾、模糊和不確定性的容器。閱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身邊那些看似“不正常”的行為和情緒,都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和同情心,這是一種由內而外擴展的慈悲。這本書對於如何理解“創傷”這一概念的拓展性討論尤為精彩,它不再僅僅關注負麵的衝擊,而是著眼於創傷如何成為個體生命敘事中轉化的催化劑,這種視角轉換極具啓發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