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帝國:跟著錢走,看見不一樣的中國史

何以帝國:跟著錢走,看見不一樣的中國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守剛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史
  • 经济史
  • 帝国
  • 文化
  • 社会
  • 政治
  • 权力
  • 金钱
  • 王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財政史專家告訴你
從「錢」的角度,看見不一樣的中國史

  ◆從「財政」視角看中國史,理解歷史向前推進的真實動力
  跟著錢走,會打開一個更真實的視角。本書挑選財政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重要制度和傑出人物的行為,解釋其中的前因後果,評價它們的得失成敗,指出歷史深處的隱祕,使人能「知其所以然」,對歷史擁有更深入、更準確、更立體的認識。

  ◆以和財政相關的歷史問題為引,帶出結構分明的論述
  本書共分三十章,每一章的正標題是一個財政事件或財政現象,副標題是一個歷史問題,透過解答一個個歷史問題,用財政的線索重新梳理了一遍古代中國的成長歷程。

  ◆
  有不少王朝的滅亡,根本上是由財政狀況所決定的。帝王將相是英明有為或昏庸無能,難以改變王朝的命運。任何一段歷史、單一歷史事件,如果從錢的角度再看一遍,更能理解歷史中的人、組織與制度,看明白歷史深處的一些事件和人物抉擇。

  ●    岳飛聽命撤兵,其實不只是因為忠心?(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南宋軍費統一由中央發放,如果岳飛不聽令,朝廷馬上就能斷了大軍的後路。)

  ●    為什麼有錢有糧也會亡國?(隋朝財政庫藏皆滿,但只傳了兩代就滅亡,原因是隋煬帝為求大業,過度役使民力,他三征高麗、修築長城、開挖大運河,濫用徭役讓民眾不得休息,不能從事正常的生產活動,直接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與朝代更迭。)

  ●    為什麼減稅不能長期有益於民?(漢初田租減稅的原因,固然有與民休息的考慮,但其實更大原因是缺乏徵稅技術與管理能力。田租減稅後,卻轉而徵收人頭稅,對普通農民來說,土地少,享受不到多少減稅的優惠,可要繳的人頭稅跟富人一樣,繳不起人頭稅,農民只好逃亡,成為流民。)

  ●    為什麼商業發達不能富國強兵?(宋朝國力雖「弱」但「不窮」,依靠專賣制度和徵收商品稅,財政收入遠超其他王朝,但商業再發達,也還是農業社會,商品數量有限,商人因重稅無利可圖,商業活動就會減少,最終收入不增反減,沒有了經濟基礎與民眾支持,在外來武力打擊下因此滅亡。)

  (本書)從一個別致的角度,重新梳理了中華文明兩千多年來的歷史。他在這本書裡指出,中華文明歷史演進的過程,也是一個財政帝國從構建到衰落的過程,並不僅是二十四姓的家族史,也不全是充斥著宮廷鬥爭、戰爭衝突的政治史。與這些廣為人知的因素相比,財政問題默默貫穿各個王朝的始終,卻鮮少有人關注。劉守剛認為,只有理解歷史中的財政維度,才能理解歷史中最核心的一股推動力量。――梁捷(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

  ◆
  財政就是國家對錢財的收支與管理,
  對於中華帝國來說,錢的歷史,不只是「財」,更是「政」。

  以財政為軸線串連歷史
  在本書中,可以看到財政的各個要素(收入、支出、管理)在中華史中的帝國期間的變化過程,以及財政權在這個階段如何一步步凸顯出公共性,以至於到最後推動國家從帝國走向現代國家。此外還有稅人、稅地、稅商在歷史上是怎麼變遷的,以及其中財政權的公共性如何表現。

  在每一個發展階段,各路歷史人物都在不斷地尋找合適的財政形式,他們的行為脫不開財政奠定的基本格局,由此也註定了中華帝國在歷史上的各種精彩與晦暗時刻。

  扮演帝國「救命錢」角色的鹽利
  國家從鹽的生產和經營上獲利,稱為鹽利,對於帝國來說,像鹽利這樣的財政收入,可說是日常保健藥品和生病時的特效藥。在南北朝直至隋唐初期,國家長時間實行食鹽民營,在安史之亂後,財政極度緊張,於是恢復了漢武帝時桑弘羊實行的鹽業專營制度,唐代財政收入鹽利占了一半,宮廷耗費、軍事支出以及百官俸祿都嚴重依賴鹽利收入。

  從唐中期直至晚清,鹽業體制大體採用許可制,遇到特殊情況,還能通過緊急銷售許可證來獲得臨時性收入。所以說鹽利為帝國提供了「救命錢」。

  所謂「白銀帝國」,直到明代中期才開始
  在武俠世界裡,大俠們身上似乎總有花不完的銀子。可是,中國古代經濟直到明代中期以後才白銀化。元代以前,國家發行的貨幣材質大多是銅,但鑄造成本比較高。在宋元兩代,帝國曾發行紙幣來運行財政,但因濫發而失敗。到明代中後期,因為美洲和日本出產的白銀流入,帝國實現了貨幣化財政。

  以白銀為主要貨幣,好處是貨幣量取決於金屬量,可避免政府濫發貨幣,但反之有可能會導致通貨緊縮,而白銀數量的減少,正是明末經濟與政治危機的重要成因。

  明清官員貪腐嚴重其實是因為薪水低
  隋唐時,中央政府會發給州縣官員土地和經費,用來收租、投入商業活動或放貸給百姓收取利息,官府的公共收支與官員的個人收支混在一起,所以那時官員挪用甚至盜取公共收入在表面上看不出來,南宋末年因為財政極度緊張,這些一律收歸中央。明代(以及承明制的清代)官員沒有職田或公廨田收入,也很少有宋朝那樣的恩賞收入,只有官職的俸祿,超出官俸的其他收入都可視為貪腐。

  明清時代官員的貪腐現象,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道德問題,而跟官俸制度規定有關。

  ◆
  不管是個人的活動,還是組織與制度的變遷,背後都有一個根本的影響因素,那就是錢。跟著錢走,會打開一個更真實的視角:
  錢從哪兒來,又往哪兒去?誰付出最多,誰又坐收漁利?
  誰得到了好處,誰又付出了代價?
  本書從財政視角來反思歷史,用一種相對深入、獨特的解釋,嘗試解釋一些歷史因果,揭示出歷史的複雜與深層的祕密。

名人推薦

  包剛升(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系教授)
  梁捷(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  
  羅振宇(「得到」創始人,「羅輯思維」主講人)
  江仲淵(「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團隊創辦人)
  柯睿信(「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主編)
  ――專業推薦
寰宇之舵:一部探索世界格局变迁与权力运行规律的史诗 简介: 《寰宇之舵》并非一部专注于单一国家或地区兴衰的编年史,而是一部宏大叙事、着眼于全球脉络的权力结构与资源流动史。本书追溯了自古代文明曙光至今,驱动人类社会从部落联盟走向全球体系的底层逻辑——对稀缺资源的争夺、技术革命引发的生产力飞跃,以及由此塑造的精英阶层与社会治理模式的演变。 作者以独特的跨学科视角,将历史学、经济学、地缘政治学和人类学熔为一炉,旨在揭示历史的“深层结构”:那些看似偶然的历史事件背后,实则隐藏着难以撼动的物质基础和权力逻辑。 本书的叙事主线围绕“轴心时代”的文明冲突与整合展开,探讨了四大关键领域的互动如何定义了世界的走向: 第一部:青铜与粮道——早期帝国的建立与资源的边界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早期文明,如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尼罗河谷的法老王国以及黄河文明的早期王朝,是如何通过对可控灌溉、金属冶炼和战略性贸易路线(如早期丝绸之路的雏形)的垄断来巩固其统治的。我们着重考察了“稀缺性”如何催生了早期的官僚制度和税收体系。特别关注了马匹的驯化和铁器的普及,这两种技术革新如何打破了地理限制,使得大型帝国的扩张成为可能,并定义了早期世界的权力“硬实力”。历史的转折点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而是谁能更有效地组织人力和物力来应对生存的挑战。 第二部:信仰、债务与海上霸权——中世纪的金融与文化重塑 从中世纪的欧洲封建体系到中东的哈里发帝国,再到东方的宋代商业革命,本书将重点放在了“无形资产”的崛起。信贷、宗教权威与长途贸易网络如何构建起超越地域的社会契约?我们详细分析了十字军东征背后的经济动机,以及伊斯兰世界在数学、航海技术上的突破如何短暂地占据了知识和商业的前沿。此部分的核心论点是:权力不再仅仅依附于土地,债务和信息流通的控制权开始成为新的制高点。蒙古帝国的扩张,与其说是军事征服,不如说是对欧亚大陆现有贸易网络的一次暴力整合与重新定价。 第三部:大航海时代的技术溢出与全球体系的奠基 这一部分聚焦于15世纪至18世纪的剧变。印刷术的传播、航海技术的飞跃(如卡拉维尔帆船的出现和精密测绘的进步),共同促成了“世界性”市场的形成。本书深入探讨了美洲白银流入对全球通货膨胀和亚洲经济的深刻影响。我们并非简单地叙述殖民掠夺,而是侧重于解释:欧洲国家如何通过建立先进的财政工具(如国家银行、股份制公司)和海军力量,将区域性的商业优势转化为跨越大陆的结构性权力。关键在于,技术和组织能力如何转化为对“全球公地”(海洋)的控制权,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围绕欧洲的贸易等级体系。 第四部:工业革命的结构性冲击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崛起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的权力重组。本书将阐述煤炭、蒸汽机与工厂制度如何彻底改变了人口地理分布、劳动力的组织方式以及国家间的相对实力。我们考察了两次工业革命中,技术扩散的模式——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够迅速采纳并改进新技术,而另一些国家则陷入了“依附”的循环?重点分析了19世纪末期,对石油和战略矿产资源的争夺如何直接引爆了帝国主义的新一轮高潮。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与其说是民族主义的胜利,不如说是国家机器为有效动员资源、管理大规模工业生产所必需的行政与法律框架。 结语:信息时代的地缘经济学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最终,本书将目光投向20世纪至今。核技术的出现、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如何对既有的权力模型进行再次颠覆的?我们分析了冷战时期的资源对峙,以及后冷战时代全球化带来的供应链的脆弱性。作者认为,理解当前世界格局的关键,在于识别下一波技术革命(如生物工程、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资源的定义,以及谁将掌握下一代“基础设施”的控制权。 《寰宇之舵》旨在提供一个更具穿透力的框架,使读者能够超越表面的政治口号和意识形态冲突,直抵驱动人类历史前行的、冷峻而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权力博弈的真相。它邀请读者跟随这些历史的“舵手”,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世界的形成逻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守剛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經濟學博士、法學博士,曾經在證券公司擔任過研究員,並且在復旦大學從事政治學的博士後研究,多年潛心研究中國財政史、西方財政思想史、財政政治學。

  他曾經在得到app開設課程「中華帝國財政30講」,這本書就是課程內容原稿修訂的升級版,汲取學員精心留言與提問,重新編輯成書,同時也是他另一本巨作《財政中國三千年》的精編版。

  代表著作有《國家的財政面相》、《打開現代:國家轉型的財政政治》、《財政中國三千年》、《中國古代治國理財經典闡釋》、《國家成長的財政邏輯》等。

图书目录

前    言
財政之眼: 如何從另一個視角考察中華帝國歷史?

第一部分    走向帝國
初稅畝:為何說它標誌著中華向帝國轉型?
商鞅變法:為什麼說它是帝國的奠基工程?

第二部分    帝國初興
輕田租:為什麼漢初減稅沒有想像中美好?
財政政策:桑弘羊為什麼支持積極治理?
國家專營:文學賢良為什麼反對桑弘羊?
國弊家豐:豪強毀掉了大漢?
財富戰爭:士族必須死,帝國才能生?

第三部分    帝國成長
均田制:調整田制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徭役問題:為什麼有錢有糧也會亡國?
租庸調制:盛唐的制度為何會被廢止?
兩稅法:帝國正統財政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鹽利:為什麼鹽業收入是千年帝國的「救命錢」?
稅商:為什麼商業發達救不了大宋?
理財術:王安石變法如何挑戰帝國整體制度?
軍事財政:為何帝國千年無法擺脫兩難困局?
回買公田:實物資產能救帝國的命嗎?
掠奪性稅商:帝國財政能和百姓利益共容嗎?

第四部分    帝國成熟
空印案:帝國實現有效治理到底難在哪裡?
官俸制度:帝國薪酬體系制定為什麼難?
貨幣財政:白銀帝國是如何形成的?
張居正改革:做個有作為的權臣為什麼不容易?
太監收稅:正路不通,必走歪路?
皇帝勸捐:為什麼君主遭到官僚集體背棄?
黃宗羲定律:民眾的稅收負擔到底從何而來?
江南奏銷案:用政治罪能否糾偏財政管理的無能?
雍正帝改革:最具成功條件的財政改革為何失敗?

第五部分    走出帝國
海關稅:為什麼說它是帝國財政向現代轉型的標誌?
張謇開工廠:現代重商主義是怎樣興起的?
度支部:帝國財政機構如何向現代轉型?

結    語
參考文獻
附錄:《燕京書評》 訪談問答
後    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898718
  • 叢書系列:歷史筆記
  • 規格:平裝 / 360頁 / 14.8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