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軌跡:從熱蘭遮城到臺南府城

歷史軌跡:從熱蘭遮城到臺南府城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曾國棟
圖書標籤:
  • 臺灣歷史
  • 臺南
  • 熱蘭遮城
  • 安平
  • 荷蘭殖民
  • 明鄭時期
  • 清朝
  • 府城
  • 臺灣文化
  • 歷史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臺南是臺灣歷史的源頭,安平是臺灣史上最早開發的港口,也是進齣臺南地區的門戶。西元1624年重商主義的荷蘭人在安平建造「熱蘭遮城」為政治中心,城堡命名「Fort Zeelandia 」,「Zeelandia 」即「海嶼」的意思,見證安平當時為濱海沙洲的地理環境,熱蘭遮城的興建成為臺南400年的起源。西元1653年在臺南市區建立「普羅民遮城」,拓展南北經濟。

  荷蘭人先後在堡壘旁邊闢建臺灣最早的街道,即今日安平古堡東側的延平街與赤崁樓南邊的民權路上,安平成為臺灣邁嚮世界舞臺的一個窗口。

  荷蘭人在安平建立熱蘭遮城,臺灣正式進入世界貿易體係的一環,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橫跨兩大洋的貿易航線中的重要貿易據點;同時也代錶著西方、中國、日本與平埔族群等來自各地的人種族群,在此時刻一起參與一場影響臺灣歷史發展的大變革,不同族群彼此間互相衝突、閤作、共生共榮,最終形塑成400年後臺南與臺灣之樣貌。
穿越時空的脈動:一座城市的記憶與演繹 《歷史的迴響:從港口貿易到現代都會》 本書並非聚焦於特定地理疆域的興衰,而是以更宏觀的視角,探討人類聚落從原始雛形發展為複雜社會結構的普遍規律。我們將卸下對單一城市名稱的執著,轉而深入剖析城市作為「文明載體」所經歷的必然階段與內在驅動力。 第一部:原初的聚集與環境的塑造 城市的誕生,往往是人與環境相互博弈的結果。本書的開篇,將引領讀者迴到數韆年前,探討人類早期定居點的選址邏輯。這不僅是關於河流、山川的地理學討論,更是一場關於資源獲取、防禦需求與社會組織初萌的人類學考察。 第一章:水脈與生計的契約 我們將細緻描繪早期聚落如何依賴特定的自然資源生存。分析淡水資源的穩定性、土壤肥沃度對農業發展的決定性影響,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形塑齣最早期的階級分化與勞動分工。此處的重點在於理解,地理環境如何成為城市發展的「底色」,而非僅僅是背景闆。 第二章:貿易的種子——邊緣地帶的活性 城市文明的加速器,往往存在於不同文化或資源交換的邊緣地帶。本章將探討,當兩個或多個部落或社群開始產生實質性的物質交換時,其間形成的固定節點是如何逐漸轉化為具有流通價值的「中心」。我們將透過考古學和人類學的視角,重建早期的貨幣概念與信用體係的雛形。這是一個關於「需求」如何創造「結構」的過程。 第二章:權力的鑄造與社會的層疊 當聚落規模擴大,單純的血緣關係已不足以維持秩序。權力的結構化與社會階層的固化,是城市成熟的標誌之一。 第三章:儀式空間與公共意誌的建構 大型公共建築(無論是宗教場所還是行政中心)的齣現,標誌著集體意誌的物化。本章將深入分析這些空間如何被設計、使用,用以強化統治階層的閤法性,並通過共享的儀式經驗,凝聚散漫的人群。重點在於解析「符號」在維持社會穩定中的關鍵作用。 第四章:法律的鐵砧與規範的邊界 沒有規範,城市便會崩解為無序的群體。我們將考察不同文明體係中,法律如何從習俗演變為成文法典。這不僅是關於懲罰的記錄,更是對城市內所有互動關係——從財產權到公民義務——的界定。法律的邊界,就是城市精神的邊界。 第三部:流動與轉型——城市的代謝過程 城市從來不是靜態的。它們不斷地「代謝」——吸收新元素,排除舊結構。本書的第三部分,專注於物質與非物質要素在城市間的流動,以及這種流動帶來的深刻變革。 第五章:技術的浪潮與基礎設施的重塑 基礎設施的革新是城市得以持續擴張的動力。從灌溉係統到道路網絡,再到衛生排汙,每一次技術的突破都要求城市結構進行一次「重啟」。本章將探討這些看不見的係統,如何定義瞭城市的承載能力和生活品質。 第六章:文化基因的遷徙與雜糅 知識、藝術、哲學與宗教的傳播,比貨物移動得更快、影響更深遠。本章將追蹤文化思潮如何穿過固定的城牆,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並在與本地文化的碰撞中產生新的、意想不到的錶現形式。探討文化「雜交」如何催生齣新的創造力高潮。 第四部:現代的睏境與未來的視角 當城市規模達到前所未有的體量,新的挑戰也隨之浮現。本書的結尾,將目光投嚮現代性帶來的複雜張力。 第七章:空間的異化與社群的疏離 大規模的工業化與都市化,雖然帶來瞭效率,卻也可能導緻人與空間的疏離感。本章將討論「鄰裏關係」在垂直化、碎片化的城市結構中如何被稀釋,以及這種疏離感對個人身份認同的長期影響。 第八章:記憶的複寫與身份的韌性 麵對不斷的重建與更新,城市如何保有其歷史的「連續性」?我們將探討在現代規劃的巨大壓力下,居民如何主動或被動地保留、甚至重新詮釋舊有的地景與記憶。這是一種關於「韌性」的考察——城市如何證明其存在,不僅是物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總而言之,《歷史的迴響:從港口貿易到現代都會》提供瞭一個無特定地域限製的框架,用於理解任何一個成功發展的聚落,在時間軸上所必須經歷的內在邏輯、外部衝擊與結構性轉變。它探討的是「城市」這個概念本身,而非某一座城池的具體編年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國棟


  臺南市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班畢業。現任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理事長、臺南大學人文學院兼任講師,高雄市古物審議委員會委員(2015-)。長期從事文物史蹟之調查研究,以文物說故事,用古蹟講歷史,書寫城市的歷史文化。

  著有《臺灣的碑碣》、《臺南府城古井誌》、《開基天後宮》、《埔裏鎮觀光篇》、《續修南投縣誌觀光篇》、《續修新竹縣誌交通篇》等專書,以及《南方有佳餚—府城文學踏查地圖5》、《穿越五條港—府城文學踏查地圖4》、《大臺南市文化資產特展圖錄》、《臺境之南:府城地名的故事》、《鳳凰蹁躚:府城建城290年特展圖錄》、《公正廉明:清代臺灣告示碑特展圖錄》、《封存再現/澎湖南方四島》等閤著。

圖書目錄

序文
市長序 展望下一個百年未來
局長序 為老派傳統賦予全新的時代意義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荷蘭時期的熱蘭遮城

第一節  從澎湖灣到臺江內海
第二節  西式城堡在臺南
第三節  17世紀臺南雙城記

第三章  鄭氏時期的王城
第一節  從料羅灣到鹿耳門
第二節  東都王城
第三節  東寧史蹟

第四章  清朝時期的臺灣府城
第一節  從一鯤鯓到赤崁
第二節  半月沉江臺灣府城
第三節  城門與府城故事
第四節  府城歷史中心

第五章  日治時期的臺南府城
第一節  從十字大街到銀座通
第二節  拆城與史蹟保存
第三節  歷史地標

第六章  戰後的臺南府城
第一節  從民生綠園到五期重劃區
第二節  臺南府城遺跡
第三節  臺南府城建城300年

第七章  結語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339459
  • 叢書係列:大臺南文化叢書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4.8 x 21 x 1.1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市長序

展望下一個百年未來


  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24 年在安平建築熱蘭遮堡,掀開大臺南地區在大航海時代納入世界經濟體係的第一頁。此後陸續歷經明鄭、清領、日治等時期,直到今日已是悠悠數百年光陰。昔日遼闊的臺江內海在時間推移中日漸淤積,改闢魚塭鹽田,而來自不同族群的先人在這塊土地上一起生活,互相影響、磨閤,並肩走過時代更迭,一點一滴纍積齣深厚的文化底蘊。

  即將邁入2024的大臺南,市府正緊鑼密鼓籌辦「臺南400」紀念活動,將以城市發展、慶典活動、民間響應等三大主軸辦理博覽會,不隻是迴顧並詮釋往日走過的足跡,更要探索未來發展方嚮,進一步與世界舞臺接軌。

  臺南素來有「文化古都」之稱,市府特別重視這份珍貴且富饒的文化資產,緻力建構係統性的「臺南學」文化庫。《大臺南文化叢書係列》多年來蒐羅整理人文史地、工藝文化、歲時禮俗等文獻資料,同時實地走訪大街小巷,深入田野調查,展開研究計畫,透過學者專傢加以紀錄並描繪在地文化脈絡,使社會大眾更加瞭解臺南文化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大臺南文化叢書係列》於2023 年齣版第12 輯,特以「臺南400」為主題,規劃《歷史軌跡》、《斯土斯民》、《文化遊藝》及《流光垂祚》等四本專書,分別從歷史、生活、信仰、傢族等四個麵嚮,紀錄在地特色文化與歷史記憶,並書寫大臺南獨一無二的風貌。期望藉由四本專書,留存並紀念發生在臺南這片土地上的點點滴滴,並以此為基礎,深入臺南的城市巷弄、山村海濱,傳承臺灣重要古都的悠久歷史,展望下一個百年未來。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