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音樂百科辭書【增訂新版】

臺灣音樂百科辭書【增訂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郁秀
图书标签:
  • 臺灣音樂
  • 音樂史
  • 音樂辭典
  • 臺灣文化
  • 音樂學
  • 增訂版
  • 百科全書
  • 臺灣
  • 文化資產
  • 音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完整呈現臺灣音樂文化400年的百科工具書
  時隔14年,全面增修刪訂,內容更具完整性與參考價值
 
  本辭書內容分為〈原住民音樂〉、〈漢族傳統音樂〉、〈當代音樂〉、〈流行音樂〉四篇,【增訂新版】除對第一版辭書中既有2,391辭條進行改寫,使其內容能與時俱進;又再開拓了近12%的新辭條,使其完成辭條修訂與撰寫共有2,660則,辭條總字數近200萬字,收錄圖片及譜例共572張,撰寫人數有248位,參與之專家學者共約500人次。透過這次重新的全面梳理與增修,更加擴展了未來臺灣音樂研究的內容厚度。
 
  除此之外,透過本辭書中專業學者的撰寫,音樂名詞及術語被規範化,讓社會與學校中希望了解臺灣音樂者,能有依循的工具書與標準的範例及參考。此次【增訂新版】重新的總盤點,期能承載豐富的訊息與知識,符合社會大眾了解臺灣音樂的需求,並增強臺灣文化的傳播實力與內涵。
 
  這一本辭書獻給臺灣音樂界每一位朋友,期許它在過去的音樂歷史彙編基礎上,能是一把開啟日後新時代的鑰匙!
 
  【增訂新版特色】
  一、舊辭條的檢視與整理
  1. 對於舊有辭條的檢視部分,對於上一版錯誤資訊的勘誤。除此之外,既有人物過世或獲得新的榮譽、重要新作品問世或發現;完稿出版後各界陸續提出的些微補充等等。
 
  2. 這十多年來,音樂界對於相關辭條的關注度有所變化,在此將重新檢視,刪除或合併一些辭條。例如原住民術語辭條的建立,在這十多年來,並未被利用,因此進行了合併或刪除;或演出場所爆增,因此合併了較小的舊有場所辭條,重新建構對於表演空間的整體詮釋等。
 
  3. 部分辭條,當年並無專門研究者。但透過辭書的編纂,對於研究不足的部分,成為日後許多碩博士論文的研究主題。因此這一部分,先由編輯對於辭條進行選取,決定原有內容保留與否,或委由新作者進行書寫編排等。
 
  二、新辭條的確立與撰寫
  1. 空間場所的增設、重要文獻的出版、與日俱增的新認同、國家音樂文化政策與事件等等,都透過編輯群的集思廣益,增加了原有百科辭書12%的新辭條。
 
  2. 新的撰稿人,則透過論文、文獻、各種研討會與講座的觀察,尋找最適合的書寫者,共同參與本次辭書撰寫。
好的,这是一部涵盖广泛的文化史著作的简介: --- 《大唐气象:盛世的文化脉络与世界交响》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地域的音乐发展,而是将历史的广角镜头对准了人类文明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的中国唐代。我们试图通过对这一时期政治、社会、经济、宗教乃至日常生活的细致考察,构建一幅气势恢宏、细节丰富的盛唐文化全景图。唐代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更是东亚乃至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高峰。本书的立足点在于,探究这种“气象”是如何形成、如何运作,并最终深刻影响了后世乃至今日的文化景观。 核心叙事与结构 全书分为“溯源”、“熔铸”、“流变”三大核心板块,层层递进地揭示唐代文化的复杂性与兼容性。 第一部分:溯源——多重文明的汇聚 盛唐的文化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南北朝长期融合与隋朝统一的基础之上。本部分首先追溯了文化基因的源头。 1. 胡汉交融的深层动力: 探讨北魏以来的民族迁徙与文化碰撞,特别是关中地区作为多民族熔炉的角色。重点分析了“胡化”对服饰、礼仪、乃至思维方式的渗透,这些为唐代开放性奠定了基础。 2. 佛教东传的文化塑造: 佛教在唐代的兴盛不仅仅是宗教现象,更是哲学、艺术、文学的巨大推动力。我们详细考察了玄奘西行取经的意义,以及佛学思想如何渗透到社会结构中。从敦煌壁画的风格演变到寺院经济的兴衰,都体现了佛教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输入源的作用。 3. 丝绸之路的脉动: 盛唐的开放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本部分着重描绘了中亚、波斯、印度的文化元素如何通过商旅、使节、僧侣进入长安,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多元景观。这包括了服饰纹样、饮食习惯、天文历法等诸多方面。 第二部分:熔铸——长安的权力与艺术 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是唐代文化熔铸的核心熔炉。本部分聚焦于权力中心如何引导和塑造了主流文化形态。 1. 宫廷文化与制度建构: 探讨了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政治智慧如何转化为文化政策。通过对雅乐、朝会礼仪、科举制度的分析,揭示了儒家思想如何被重塑以服务于中央集权,并形成一套新的士人阶层标准。 2. 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是盛唐最耀眼的文化符号。我们不满足于对李白、杜甫的风格分析,而是深入探讨了诗歌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功能:从边塞诗反映的军事焦虑,到田园诗折射的士人归隐情结,再到交际应酬中的“酬唱之学”。诗歌如何成为身份的象征、政治的工具,以及个体情感的宣泄口。 3. 书法与绘画的革新: 探讨了“颜筋柳骨”的形成并非孤立事件。通过对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法家的风格比对,分析了魏晋风度与新儒家气象在笔法上的结合。在绘画领域,吴道子“吴带当风”的写意精神,如何突破了早期受佛教影响的程式化,展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生命力。 第三部分:流变——文化辐射与后世影响 唐代的文化辐射力是空前的,它不仅定义了自身,更深刻地塑造了东亚的未来格局。 1. 东亚文明圈的构建: 详细考察了唐文化如何通过遣唐使和新罗、日本的朝贡体系,远播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从日本奈良时代的“天平文化”到其后对中国律令制度的模仿,都清晰可见唐帝国文化霸权的影子。 2. 宗教的本土化与世俗化: 探讨了唐代中后期,本土道教的复兴与禅宗的流行。禅宗的“不立文字”思想,看似反智,实则极大地简化了哲学表达,为宋明理学提供了新的思维路径。同时,摩尼教、景教等外来宗教在唐代的短暂繁荣与最终消隐,也为理解文化融合的边界提供了案例。 3. 技术与生活的细节: 简要涉及了唐代的印刷术(雕版印刷的成熟)、陶瓷烧制工艺(唐三彩的绚烂)以及城市规划(坊市制度的严密与瓦解),这些物质层面的成就,是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也是后世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研究视角与特色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摈弃了单一的“以文学史为中心”的叙事方式,而是坚持“大文化史”的视角。我们试图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生活史的微观细节结合起来,探究精英阶层的审美趣味与普通百姓的物质生活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共通的“唐代精神”。全书强调文化间的互动、张力和对话,力求呈现一个立体、鲜活、充满生命力的盛唐帝国。它不是对某个单一艺术门类的百科全书,而是对一个时代整体精神面貌的深刻剖析。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郁秀 
 
  法國國立巴黎音樂院鋼琴及室內樂第一獎畢業,為知名鋼琴家、音樂教育家、文化行政首長。曾任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主任、研究所長及藝術學院院長、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文建會主任委員、國策顧問、無任所大使、文化總會秘書長、兩廳院董事長、台法文化協會理事長、公視及華視董事長。現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榮譽董事長、台法文化協會榮譽理事長、台灣藝術時尚協會理事長,臺灣大學兼任教授。
 
  獲頒法國「國家典範騎士勳章」、法國「國家榮譽軍團騎士勳章」、法國「文化部文化藝術軍官勳章」、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榮譽諮詢、台法文化獎特別貢獻獎、廣播金鐘獎「最佳藝術文化節目」獎等。曾在法國、比利時、義大利、美國等歐美國家舉辦獨奏會,並與國外知名樂團合奏演出。著作及編著作品豐富,包括:《拉威爾鋼琴作品研究》、《文創大觀》、《音樂台灣》、《臺灣音樂百科辭書》、《鑽石台灣——多樣性自然生態篇》、《鑽石台灣——多元歷史篇》、《大象跳舞》等二十餘冊。
 
呂鈺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教授。研究興趣主要在於臺灣原住民和中國少數民族音樂與音樂史的探討,以及以中國繪畫為中心的音樂圖像學研究。在臺灣原住民音樂研究上,除關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對於古謠復振,亦為其設計方案,協助重建。
 
施德玉
 
  臺灣戲曲音樂研究學者、國樂教育者、臺灣音樂之研究紀錄保存與推廣者。現任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特聘教授、國藝會董事、國樂學會常務理事、民族音樂學會理事;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主任、表演藝術學院院長、藝文中心主任、學務長等職務。重要著作《板腔體與曲牌體》、《中國地方小戲及其音樂之研究》、《臺灣鄉土戲曲之調查研究》等。
 
陳麗琦
 
  身兼演奏、教育、研究及音樂推廣者的多重身分。她的熱情不僅止於演奏的舞臺上,更致力於音樂教育的推廣和改進,開創新的教學主題與方式。其研究領域涵蓋了數位音樂教學以及外國音樂家在臺的音樂歷程。
 
熊儒賢
 
  流行音樂資深幕後音樂人、作詞人、導演,華語樂壇多位天王、天后專輯統籌,創下百萬銷售專輯無數。2002年始,因對音樂的理想之志,成立「野火樂集」音樂品牌,發行李雙澤、胡德夫等台灣史上重要人物的專輯,至今共得到75座音樂獎項,亦製作逾200部流行音樂紀錄片,留住巨星的時代之聲。2021年以監製作品《神遊》專輯榮獲美國「全球音樂獎」世界音樂類首獎,2022年出版《我的流行音樂病》一書。

图书目录

工作者名單
初版總序 《 臺灣音樂百科辭書》的感謝與期許——連結過去、開啟
未來的一把鑰匙 陳郁秀
二版總序 承載更豐富的訊息與知識,增強臺灣文化的傳播實力與
內涵 陳郁秀
凡例
臺灣音樂總論 陳郁秀
詞目檢索(漢語拼音排序)
一、原住民篇
初版序 原住民音樂的廣闊天空 呂鈺秀
二版序 物換星移下原住民音樂的欣欣向榮 呂鈺秀
A ∼ Z 

二、漢族傳統
初版序 俯瞰臺灣漢族四百多年來傳統音樂 溫秋菊
二版序 傳統音樂文化紀錄保存 施德玉
A ∼ Z 

三、當代篇
初版序 當代音樂及音樂教育面面觀 顏綠芬
二版序 當代音樂的承先啟後 陳麗琦
A ∼ Z

四、流行篇
初版序 從音樂出發,記錄時代 徐玫玲
二版序 族群多元 百花齊放 熊儒賢
A ∼ Z 

附錄
拼音表
漢語拼音及注音符號對照表 
原住民語羅馬拼音表 
臺灣閩南語羅馬拼音原則說明 
客語羅馬拼音表 
簡稱全名對照表
國內學校(含相關地區) 
國內機構與樂團
國內唱片與影視業(含相關地區)
外國學校名稱對照表
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曲唱片總目錄
參考資料
索引
注音檢索
筆畫檢索 
感謝贊助與指導
編者簡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613621
  • 叢書系列:中文辭書
  • 規格:精裝 / 1416頁 / 19 x 26 x 7.3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編者序
 
  本次的增修,注意到各族群音樂在本世紀的新發展,以及音樂型態展演的多元化,和原住民對於傳統音樂傳承方面的努力。在內容上更加的充實,展現了原住民音樂研究生生不息的蓬勃朝氣,加上圖像、表格、歌詞以及樂譜範例,更為讀者提供了多元認識原住民音樂的樣貌。在舊有的成就上,注入了新內容與新觀點,顯現了第二版辭書的價值與意義。
 
【原住民篇】主編 呂鈺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教授
 
  臺灣民眾認識與瞭解漢族傳統音樂與表演藝術,在當代是極為重要的,透過對自己的語言、音樂、戲劇及多樣的表演藝術文化的認識、學習、研究與發展,更能凝聚我們民族的向心力,以發展具有特色而高藝術的傳統文化。《臺灣音樂百科辭書》記錄保存臺灣漢族傳統音樂豐富的資料,能提供民眾認識、了解臺灣傳統音樂文化,使其能永續發展。
 
【漢族傳統篇】主編 施德玉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特聘教授
 
  多元的臺灣音樂活動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更清晰完整的研究視野,同時也為未來的音樂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史料,為臺灣音樂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增訂新版擴增和修訂的詞目,具備臺灣音樂教育和多元性的綜合參考內容,顯示出社會對於音樂理念的轉變,也展現了臺灣音樂研究在近年的主流發展趨勢,是音樂愛好者、研究者和藝術家的重要參考資源。
 
【當代篇】主編 陳麗琦 中華科技大學文創與數位多媒體系助理教授
 
  流行音樂,是屬於時代大眾共生的語言與信仰,也是當代庶民歌聲的情緒與節奏感。流行音樂以歌聲引出這個大時代,它是人與人之間心靈共鳴的橋樑,也是每一個世代最需要被了解的當代旋律。它「以微搏巨」的文化影響力,是在地文化的「榮景」與「願景」所累積的結果,流行音樂也讓臺灣在全球締造了華語流行音樂桂冠的榮光。
 
【流行篇】主編 熊儒賢 野火樂集創辦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野之广阔,让人不禁感叹其背后付出的巨大心血。我特别留意了它对跨界合作和幕后推手的记录,这往往是其他音乐史著作容易忽略的“灰色地带”。例如,它详细梳理了早年唱片工业的运作模式、录音技术的引入与本土化过程,以及那些默默无闻的作词人、编曲家和乐器制造者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这些“基础设施”层面的描述,为理解台湾音乐如何从零星的民间歌谣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和文化符号,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撑点。它没有将焦点仅仅集中在聚光灯下的明星身上,而是用一种近乎生态学的视角,描绘了整个音乐土壤的构成,包括了艺术教育的推广、出版政策的影响,甚至是对海外市场的开拓尝试。这种对系统完整性的追求,使得这部作品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音乐史本身,成为了一部珍贵的文化产业发展史的侧记。

评分

这部作品的编纂规模和广度实在令人惊叹,它像是一幅用汗水和心血绘制的台湾音乐史诗长卷,细致入微地勾勒出了这片土地上声音的流变与群像。初翻阅时,我立刻被它那种近乎田野调查式的严谨所震撼。它不仅仅罗列了重要的音乐家、流派和代表作,更深入挖掘了背后的社会语境和文化碰撞。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族群音乐的尊重与呈现,从原住民古老的祭祀歌谣,到日据时期受日本演歌影响的曲风,再到战后本土意识觉醒时期的校园民歌运动,每一步的转折点都被清晰地标记出来。阅读过程中,仿佛有位博学的向导,牵引着我穿梭于台湾音乐的各个历史断层。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腔调,而是用一种既专业又充满人情味的方式,讲述着那些音乐家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坚守、创新,甚至挣扎。那种对细节的执着,比如某首早期台语歌的首次灌录年份、特定乐器的使用习惯,都体现了编纂者对“百科”二字的深刻理解,它不是简单的摘录,而是一次系统的、面向未来的梳理与定格。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工具书,充斥着术语和枯燥的年代记述,但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非常强,它成功地将学术的深度与大众的可读性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它的文字非常生动,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音乐事件时,那种画面感是扑面而来的。比如,当我读到关于某个传奇乐队在西门町街头演出的场景时,我几乎能“听”到那种粗糙却充满生命力的现场回响。作者似乎拥有将静止的文字转化为动态声景的魔力。它并非只是冰冷的知识点集合,而是充满了对音乐人个体命运的关怀。它让你明白,每一首流传下来的歌曲背后,都站着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有着自己的挣扎、胜利与失落。这种情感的渗透力,使得原本严肃的“百科”性质被极大地软化,转化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音乐人物传记群像”,让人爱不释手,忍不住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去探寻那些被时间掩盖的闪光瞬间。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在于其编排的逻辑性和查阅的便捷性。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优秀的参考书必须具备高效的检索能力,而这部作品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无论是按照人名首字母排序、按音乐类型分类,还是按照历史时间轴的脉络梳理,它的索引系统都设计得极其人性化。我曾尝试查找一位相对冷门的战后作曲家的小传,通常在其他百科中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不同板块间跳转,但在这里,通过清晰的交叉引用和详尽的附录,我很快就定位到了所需信息,并且还能顺藤摸瓜地发现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这种知识网络的构建能力,是极其考验编纂者功力的。对于研究者而言,它无疑是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它也提供了一个建立起系统认知的绝佳入口,避免了碎片化阅读带来的知识盲区。这种结构上的精妙,让它远超一般辞典的范畴,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音乐知识地图。

评分

读完这本厚重的典籍后,最深刻的感受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台湾性”的全新维度。音乐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艺术,它是社会情绪的容器,是时代精神的载体。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音乐的发展史与台湾社会、政治、经济的重大变迁紧密地联系起来。你会清晰地看到,每一次音乐风格的转型,都伴随着本土意识的抬升、外来文化的冲击或社会禁锢的松动。它不仅仅是记录“发生了什么音乐”,更是探讨了“在那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音乐”。这种宏观的视野,使得原本可能被视为纯粹娱乐的音乐,被提升到了文化研究的高度。它揭示了音乐如何成为台湾人民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塑造过程中的关键元素,是一部关于声音的社会学考察,读来令人深思,引发了对我们自身文化根源更深层次的探寻欲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