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花色:42件在地生長的美感物事【限量加贈「手帳風便利貼組」】

生活的花色:42件在地生長的美感物事【限量加贈「手帳風便利貼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奕妤
图书标签:
  • 生活美学
  • 在地文化
  • 植物
  • 手作
  • 慢生活
  • 日常
  • 礼赠
  • 设计
  • 艺术
  • 文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灣設計品牌「印花樂」的靈感之源,
一本從「在地」生長出來的美感小書,
傳達對日常的豐富感受,
也邀請你,一同拾起生活中的片刻美好!
 
  「美」在哪裡?
  或許是漫步街頭、走上屋頂、流連於各種藝術展演的場域裡,
  但也可以是一面牆、一束花、一桌菜,甚至一場公車旅行……
 
  打開感官,你會發現,
  「美」並非過上多麼不一樣的日子,
  而是每個人敏銳而獨到的感受能力。
 
  ●一個美學工作者,如何從「心」挖掘對生活的熱情?
  一個愛畫牆壁而讓大人頭疼的小女孩,毅然決然進入男校美術班,大學畢業後更與高中同學一起創立設計品牌「印花樂」。身為創意總監的沈奕妤一手做商品設計,一手傳遞美學價值。
 
  會不會擔心沒有靈感的一天?在書中,她娓娓道來各種「創意發現」的過程,從書桌到陽台,從街道至辦公室,就算在最平凡的日子裡,仍能發掘出有意思的觀點,俯拾即是美。
 
  ●一座多元的島嶼,台灣的美,是什麼樣子?
  「你的靈感從何而來?」帶著品牌走向世界的同時,這個問題深深影響了奕妤的設計價值觀,也讓她反覆思考這片沃土的多元。
 
  其實餐桌上、山林間、菜市場……那些張開眼就看見的地方,便是滋養文化的土壤。書裡不僅有貼近我們生活周遭的文字,更將印象化為印花。42幅動人花色彷彿靈魂之窗,引發你我的浪漫想像!
 
  ●一如往常的日子,你也能為自己種下美的種子
  在過去,休閒嗜好、興趣消遣往往被視為不正經之事,不被鼓勵好好培植。但這些「獨特」反而能展現一個人的本質,也是培養美感的好方法。
 
  看一場電影、聆聽一首歌、跳一支舞、種一盆植物,甚至只是一場閒聊、一段散步,「美」並非獨善其身,而是對人事物的關懷與感同身受。到底什麼是美、怎樣才美?這本書想說:沒有絕對意義,人人盡享詮釋的自由。
 
  在AI趨勢開始鬆動人類自我價值認知的這個時間點,
  我認為感性與創意,才蘊含著最終能幫助我們確認自身存在意義的答案。──沈奕妤
 
美力推薦
 
  米力|生活家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
  周慕姿|心理師
  敏迪|國際新聞界的天之嬌女
  陳頤華|《秋刀魚》總編輯
  劉冠吟|前華山品牌長
  顏君庭|Pinkoi執行長
  游智維|風尚旅行總經理
  
  乘載著印花樂十五年的品牌積累,這本書不只是本美學養成的靈感書,更像是挖掘自我生命美景的重要暖心之作……也圈起我們這般深受美學感動的同行者,繼續往下個世代延伸彩色光譜。──陳頤華/《秋刀魚》總編輯
 
  文化創意工作者如奕妤及印花樂,厲害的地方就是將尋常人生抽取出哲學的醍醐,再化成藝術。《生活的花色》是我近年看過最動人的生活書寫之一,推薦給每位熱愛生活的你。──劉冠吟/前華山品牌長
 
  所有的新科技、新事物等,還是得回到人類對於生活追求的美好,於是,藝術與文化便成為不可或缺的日常養分……這本書的問世,能讓更多朋友認識印花樂與Ama,成為彼此生命裡的精彩。──游智維/風尚旅行總經理
《生活的美学:日常器物与在地精神的对话》 一本深入探索生活物件如何承载文化、历史与美感的深度导览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物品”的图录,而是一次关于“物性”与“生活哲学”的细致叩问。它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与地域的界限,去探寻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蕴含着深厚人文价值的器物。我们不再满足于快速消费带来的短暂新鲜感,而是回归到对“事物之所以成为事物”的本质思考上。 全书分为“器之源”、“形之韵”、“用之思”、“传之意”四大篇章,以一种既严谨又富于诗意的方式,解构现代生活美学背后的传统根基与匠心独运。 --- 第一篇:器之源——材料的叙事与土地的记忆 这一部分将焦点投向构成万物的原始材料:泥土、木材、纤维、金属。我们探讨的不是材料的化学构成,而是它们如何通过地域的独特气候、地质条件,以及世代相传的采撷、冶炼、加工技术,最终赋予器物独一无二的“性格”。 1.1 土与火的炼金术:陶的千年对话 深入分析不同地域黏土的颗粒结构如何影响烧制的温度与釉色的变化。从古老的陶土矿区到现代拉胚艺术家的工作室,记录下泥土如何被赋予生命的过程。介绍几种地方性的特殊烧制技术,例如“登窑”的随机性美感、“柴窑”中火痕的自然肌理,以及低温釉与高温釉在实用性与观赏性上的权衡。此处不着重于介绍具体的“花色”产品,而是探讨如“素朴之美”和“残缺之趣”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价值定位。 1.2 木的纹理与时间:年轮里的历史书写 木材不仅仅是家具的骨架,它是凝固的生态史。本章细致描绘了不同树种(如硬度极高的本土硬木与轻盈耐腐蚀的竹材)在特定气候下的生长特征,以及木匠如何顺应而非对抗木材的天然弯曲与纹理走向进行创作。我们探究了“榫卯结构”作为一种纯粹的力学美学,如何在无需一钉一铆的情况下,实现结构上的持久与稳定,体现了对自然材料的极致尊重。 1.3 纤维的温度:从田垄到日常的触感 这一节转向纺织与编织艺术。讨论特定植物纤维(如苎麻、棉、麻)的种植环境如何影响其强度和光泽。重点剖析了传统染色技术,例如利用植物根茎、矿物提炼出的天然色浆,它们色彩的沉静与耐看性,如何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着重讨论“手感”在生活器物中的重要性——一件好的物品,必须能通过指尖传达出制作者的专注。 --- 第二篇:形之韵——结构、比例与人体的和声 本篇关注器物的外观形态,探讨几何学、人体工程学与文化符号如何共同塑造了物品的“外相”。 2.1 黄金分割与实用几何:看不见的秩序 分析许多经典器物设计中潜藏的数学美感。例如,一个完美的茶碗(或任何盛放器皿)的口径、腹深与底座的比例关系,如何影响其持握的舒适度和内容的展示效果。这里强调的是“功能性美学”——当结构完全服务于功能时,自然而然产生的和谐形态,而非纯粹的装饰。 2.2 留白与负空间:禅意的设计语言 深入探讨东方美学中“空”的概念如何体现在器物设计上。探讨器具的“内涵”(储存空间)与“外形”(器物本身)之间的张力。一件器皿的魅力,往往在于它邀请使用者去想象其未被占据的部分,以及周围的环境如何反衬出器物本身的线条。 2.3 符号的语言:超越装饰的图案 考察器物上纹饰的演变。这些图案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而是历史事件、信仰体系或社会阶层的视觉代码。分析如何区分纯粹的装饰性图案与具有深刻文化寓意的图腾,以及现代设计师如何提炼这些符号,使其在当代语境下保持张力。 --- 第三篇:用之思——习惯、仪式与日常的升级 器物存在的最终意义在于使用。本章聚焦于器具如何融入我们的生活习惯,并反过来影响和塑造我们的生活仪式。 3.1 动线的微观哲学:从拿起、放置到收纳 分析日常动作中的效率与愉悦感。例如,一把理想的餐具或工具,其重量分布、手柄的弧度,如何优化了每一次取用和归位的过程。这种设计上的细微考量,是区别于批量生产和手工精制的核心要素。 3.2 慢生活的载体:时间给予器物的痕迹 探讨物品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自然磨损、包浆与褪色——这些“瑕疵”如何成为使用者与物品之间建立情感联结的证明。引入“侘寂”(Wabi-Sabi)的理念,但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实用主义视角下,论述磨损不是衰败,而是参与了物品的生命周期。 3.3 器具的叙事功能:餐桌上的对话 研究特定场合使用的器皿(如特定的酒杯、茶具、食物盛盘)如何预设和引导社交行为与仪式感。强调器具并非被动地承载内容,而是主动地构建了场景的氛围与规范。 --- 第四篇:传之意——传承、创新与可持续的美学 最后一部分,我们将目光投向器物设计的未来,探讨如何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同时,实现材料和技艺的可持续性发展。 4.1 匠人精神的代际传递 访谈当代一些坚持使用传统技法的小型工作室,记录他们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和社区合作来确保濒危技艺的生命力。强调“人”才是创造美感物事的核心驱动力,技术永远依附于人手。 4.2 地方美学的全球语境 探讨如何将具有强烈地域属性的设计语言,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美学原则,使其能够跨越地域障碍,被全球审美所理解和欣赏。这是一种平衡“在地性”与“国际性”的微妙艺术。 4.3 修复即新生:对抗一次性文化的宣言 介绍现代的修复技术与理念,不仅仅是修补损坏,更是通过修复来增添新的历史层次。讨论“可修复性”作为设计要素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将器具视为需要长期维护的伙伴,而非轻易丢弃的消费品。 本书旨在引导读者以更具洞察力的目光,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一切日常用品,发现隐藏在平凡之下的,由材质、工艺和时间共同编织而成的,真正属于生活的、深沉而耐看的美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沈奕妤
 
  印花樂共同創辦人、品牌創意總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藝術是興趣也是工作,鎮日遊走於浪漫與務實、圖像與數字之間。寫字是心靈的泡泡浴,每天堅持寫日記。
 
印花樂
 
  成立於2008年的台北大稻埕。從第一款「台灣八哥」圖案開始,持續推出具有台灣當代美感品味的「新台味印花設計」。印花樂的設計風格平易近人,注重生活實用功能,同時融入社會與環境共好理念,持續增加永續材質的使用,並與NGO合作,攜手在地社區工坊製作商品。2022年獲得國際B型企業認證。
 
  www.inBlooom.com

图书目录

推薦文 圈起世代,也繽紛了台灣的溫柔光譜/陳頤華
推薦文 過生活的超能力/劉冠吟
推薦文 尋常,也能有意思!/游智維
前言 最需要人類感性的時代

Part1美學工作者養成之路
畫畫與童年
美術班
手作的快樂
彩色的牆

Part2台灣是什麼樣子?
與芬蘭設計師對談
多元台味
我認識的台灣迷
腦袋裡的歷史缺頁
環島看見的古與新

Part3旅行在地方
手繪地圖、旅人書房、曼谷
荷蘭美感散步
法國沒有醜東西
遊牧畫家Luongo
伊斯坦堡的老奶奶領路人
京都才有的風景
旅行就在前往美術館的路上

Part4有時拍手,有時跳舞
梵谷的自畫像
音樂裡的畫面
舞蹈與生命
如果有部台灣藝術家影集
藝術真是讓人看不懂

Part5品味從小物開始
白桔梗
白日夢音響
紅色的畫
緬甸的紙燈籠
喜歡的東西
織物換季
絲巾
實體店的意義

Part6美在自然裡
薩爾加多的凝視
風之谷
露營的早晨
一日爬山
撫摸鯊魚
生態恐怖主義

Part7尋常生活的不尋常之美
換盆記
屋頂上
招待朋友
路樹
公車視角
街頭藝人
菜市場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613928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3 x 19 x 1.5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最需要人類感性的時代
 
  AI的時代來臨了,反而很多人開始討論:人類的價值是什麼?
 
  每篇文章、每場分析,最後所下的結論,幾乎都是「人類的價值在於創意、創造力、抽象思考能力」云云,也就是人類的「感性」能力。
 
  我們真的看重自己的感性能力嗎?
 
  每一個人天生都擁有感性,例如聞到香氣,會覺得愉悅;看到美麗的風景,會覺得舒暢。這些看似自然而然的感受,經過適當的啟發與培養,其實可以轉換成創造力與品味的提升。
 
  我是一個生活設計品牌的創辦人,品牌的存在目的,就是要激發顧客內心對生活產生熱愛、快樂與美的感覺。我們自己本身需要保持高度敏銳的感性能力,捕捉細微的美好感受,再疊加創意,轉譯成人們能理解、想親近的事物。
 
  平常我們都透過商品與人們溝通,但隨著AI的普及,如今已是個圖像都能自動生成的時代。如果只是需要一張圖,下個指令就能獲得。但這張圖是否能引發人們更深刻的啟發、更細微的情感、更豐富的想像等,其實需要創作者從源頭就注入更多創意思考。
 
  我開始想,或許我們捕捉靈感、設計、創造的過程,在這個時代,更能夠凸顯意義。
  會讓我感覺美好的生活小事,都是哪些事情、哪些時刻呢?
  什麼是屬於我們台灣人的美好呢?
  我曾用心感受過這些事物嗎?
  我們為什麼在那些事物上看見美?
  我們如何把感受轉譯成創意語言?
 
  這些想法啟發我開始動筆寫下對生活的感覺,那就是印花樂電子報「花語週報」的開端──每週為你獻上一束芬芳。我以印花樂創意總監的身分,每週寫下一則對生活的感覺、新發現的靈感、正在思考的問題等,分享給訂閱者。
 
  文字固然能夠深度挖掘、傳遞想法,卻不若圖像能帶給人們更直覺的感受,因此,我們也在週報中獻上一幅由設計師自由發想、創作的圖畫。
 
  每週固定都要動筆書寫,促使我必須更加專注於挖掘題材,更關注自己對生活的感受性。剛開始連載的時候,我很擔心有一天會沒有靈感、寫不出東西來。沒想到進行了一年多,從未發生過這種事。
 
  我發現,那是因為對生活的感受力提升了以後,靈感的來源也跟著多了起來。
 
  季節變換的街景、在書上讀到的句子、路上無意間聽到的一段對話、過往旅行中帶回的紀念品、陌生人給予的善意……身邊習以為常的事物,都能持續為我帶來靈感。
 
  大家一定常常聽到創意工作者的一種說法:「創意來自生活。」誤以為創意人的生活過得有多麼不同,但其實關鍵是對生活的感受力,讓我們即使在最平凡的日子裡,仍能發掘出有意思的觀點。
 
  這本書是以我在「花語週報」的專欄文章為基礎,保留「傳達對生活的豐富感受」核心精神,重新精選文章改寫而成,並搭配一幅印花樂設計師們創作的圖像與設計理念。
 
  整本書雖然脫胎自生活大小事,但實以「挖掘內在感性、培養美感創意的方法」為主題,建立章節脈絡:
  一開始,我先談個人的美學教育、美感養成過程。
  再談對文化工作者來說極重要的,關於自身文化價值與在地認同的探索歷程。
  接著,我從藝術作品、生活物品的選擇中,分享啟發靈感、提升美感品味的方法。
  人的感受無法脫離自然而存在。我們追尋美感體驗的過程,終究要面對人類與自然關係的反思。
  最後則是回到極其平凡的日常,與大家分享如何在生活中看見美。
 
  希望大家看了這本書以後,不只是了解我「作為美學工作者」的觀點,也能藉由這些方法,啟動自己的感性能力,提出自己的觀點。
 
  畢竟,在AI趨勢開始鬆動人類自我價值認知的這個時間點,我認為感性與創意,才蘊含著最終能幫助我們確認自身存在意義的答案。
 
推薦文
 
圈起世代,也繽紛了台灣的溫柔光譜
陳頤華/《秋刀魚》總編輯
 
  「請幫我在大稻埕購買『印花樂』的提袋好嗎?」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常要送日本朋友伴手禮,也常透過日本情報來挖掘外國人眼中的台灣品牌。某一年,我開始收到許多代購訊息,這成了我認識印花樂的起頭。
 
  以前我們總是說:芬蘭有設計品牌「Marimekko」,日本有來自京都的「SOU.SOU」,台灣卻永遠是紅白塑膠袋。而隨著設計顯學的推波助瀾,那些曾經不太忍直視的台灣元素,像是血脈裡的DNA,逐漸長成「台灣圖騰」。
 
  二○○八年的印花樂,真切地開啟這趟色彩旅程,重新用台灣人張開眼就可以看見的窗花、餐桌上的米飯、走遠一點到山林間遇見的台灣特有種,幻化為「我們的輪廓」,讓印在布料上的圖像時髦了起來。
 
  所謂「台味」,或許就是用日常累積出的美感,定義對下一代述說的在地模樣。當「台灣的印花樂」成為日本客人口中的重要禮品時,即使是最習以為常的老磁磚花色,也能是外國人眼中的經典珍寶。後來的印花樂,甚至也以紅白塑膠袋外型設計出背心袋,成了環保袋的代表作之一。昔日忽略的常民用品,才是屬於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紅白袋很好,如果可以永續不浪費,更好。
 
  與印花樂創意總監奕妤(Ama)的緣分,是我們分別在不同時間到日本福井市的小鎮東鄉「微住」(採取「旅行以上、定居未滿」的形式造訪一地,由《LIP》雜誌編輯長田中佑典提出,創造地方交流的新可能)。當我得知她將以印花樂設計替日本的地方車站換上新裝時,宛如台灣小鎮重金禮聘國際設計師前來展示作品般的光景,讓我再次替這項成就感到驕傲。沒有文字、沒有具體影像的圖案,反而成為跨越文化的共同語彙,眼前所看見的印花,都將各自解讀成自己喜歡的故事。我想,從這座車站出發的旅人,必將帶著印花樂的祝福,心滿意足地前往目的地。
 
  乘載著印花樂十五年的品牌積累,這本書不只是本美學養成的靈感書,更像是挖掘自我生命美景的重要暖心之作。每篇文章後都會放上一幅手感十足的花樣作品,呼應著文字間的景色,也「具象」了人生中無數個「抽象」的時刻。
 
  讀到Ama從小念美術班、用電影累積知識、以島嶼的山海景色,形塑成了如今的自己;以及書中篇章〈如果有部台灣藝術家影集〉,提及陳澄波、席德進,因前人之路才踏出的台灣文化,都讓我想起賈伯斯(Steve Jobs)時代的「蘋果」(Apple Inc.)品牌廣告,匯聚了如瘋子般的天才,成為推動人類向前發展的重要動力。
 
  在設計萌芽的年代裡,因美麗之島的多元價值,一群具有美感意識的工作者投入創作,滋養了創意的土壤。他們討論族群、性別、所有愛與被愛的理由,像是露水般,灌溉了生命的圖騰,長成此刻的模樣;而這些讓人愉悅的線條,也圈起我們這般深受美學感動的同行者,繼續往下個世代延伸彩色光譜。
 
  Ama在書中說到:「如果有來生,我真希望自己是個舞者。」我倒想說:「如果有來生,我希望我是一塊能讓人感到幸福快樂的印花啊。」
 
推薦文
 
過生活的超能力
劉冠吟/前華山品牌長
 
  在做《小日子》雜誌之前,我就已用顧客的身分愛上印花樂這個品牌,跟奕妤認識倒是這七、八年的事。我們一起參加了由手工皮鞋品牌「林果良品」老闆Gary及信儒舉辦的讀書會,與會的同學都是創業者,每個月聚會一次,成員約莫十五人,奉讀書為名行聚會之實,通常以宵夜或是喝一杯作為活動精髓。
 
  我參加讀書會的興致很薄弱,但與創業家們定期相聚倒很不錯,奕妤是吸引我參加的一大誘因。她是一個很有趣的人,「有趣」這個字有很多種定義,她的有趣是橫跨光譜的,可文藝可綜藝,就算只是閒聊,也可感受到她說出口的東西經過細緻思考。
 
  想法很多的人有時好為人師,有時令人感覺滔滔不絕,奕妤完全不會,她是那種可以長時間聽她講話,而絲毫不覺厭煩的人。而讀這本書,就彷彿端一杯茶與她在暖陽的下午閒聊,心中會不時浮現:「啊,我怎麼沒想過。」她觀察的事物很家常,但她的想法別有洞天。
 
  本書是一個從小有許多天馬行空想法的孩子,她一路的學思歷程,到創業之後的見聞。她說起高中美術班老師鼓勵同學勇敢去旅行,於是「還不到考機車駕照的年紀,我們常常手拿一本地圖、火車時刻表就上路……在高中三年裡,我與同學幾乎踏遍台灣各地。」
 
  那一篇的結尾,還搭配了一幅印花樂的作品,由設計師林匯芳繪製,說的是:「雖然有些人的旅途不見得會首尾相連,但仍有他自己的終點。所有的旅途點線面套疊,最終形成了我們的人生地圖。」我看見一件件人情物事,凝鍊成清澈的文字,再化成動人的畫作,成就這本我愛不釋手的書。
 
  印花樂的另兩位創辦人邱瓊玉(企鵝)、蔡玟卉(小花)與我也相熟,她們三位長年號稱自己是大稻埕的女子團體「S.H.E」,是我輩青創的楷模,並且真的與S.H.E一樣,各有特色,但相知相惜互補,感情長長久久。
 
  這三位女子還有一個神奇的共同點,就是「生活專業戶」,都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如同書中說的:「人生就是不斷為牆面上色、刷白、再上色的過程,消失的色彩就歸檔納入記憶的色票裡,而我永遠都能為自己刷一面象徵新生活的托斯卡尼黃牆。」這樣讓日子不斷浮現花色的,不正是過生活的超能力嗎?
 
  文化創意工作者如奕妤及印花樂,厲害的地方就是將尋常人生抽取出哲學的醍醐,再化成藝術。《生活的花色》是我近年看過最動人的生活書寫之一,推薦給每位熱愛生活的你。
 
推薦文
 
尋常,也能有意思!
游智維/風尚旅行總經理
 
  蘋果電腦的創辦人賈伯斯曾說,他若非旁聽過關於字體設計的課程,就無法創辦蘋果以設計與美學見長的麥金塔電腦。這個時代儘管在虛擬世界與人工智慧裡奔馳著,但所有的新科技、新事物等,還是得回到人類對於生活追求的美好,於是,藝術與文化便成為不可或缺的日常養分。
 
   Ama從藝術背景出發,將多彩繽紛的圖騰作為乘載台灣一切美好事物的載具,與高中同學創辦了令人愛不釋手的印花樂品牌。這一次則將她的美學觀察、生活所感,甚至工作之道一一書寫下來。原來旅遊異國、爬山露營,甚至只是坐公車通勤,注目著一如往昔的熟悉街道,都能觸發感官,讓看似平常的際遇,變得很有意思!
 
  我又想起,每次到訪印花樂店裡,總是遇見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旅客,開心地將這些記錄福爾摩沙島嶼的故事一一帶回家,成為連結彼此情感的橋梁。或許有人認為紀念品不過是某種形式主義,但這就如同我熱愛並從事的旅行一樣,體驗與物件都是創造感動當下的延續,讀到Ama寫美術館的禮品店、循著光找到傳統的紙燈籠、淘到一條改變個人風格的絲巾等,更加堅定了我的想法。我們總在其中有所收穫、備受鼓勵,而繼續朝著自己堅持的方向大步走去。
 
  期待這本書的問世,能讓更多朋友認識印花樂與Ama,成為彼此生命裡的精彩。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看到这类介绍本土文化的书籍,我都会特别关注作者的叙事视角。我最怕那种居高临下的记录,仿佛是外来者对某种“异域风情”的猎奇式展示。我期待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真正融入了当地生活,带着深厚情感去观察和记录的人。我希望在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他对这些“物事”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重,而不是机械的知识罗列。这种真诚感是区分一本好书和普通读物的关键。如果作者能分享一些与这些物事制造者、使用者之间的故事、访谈或个人经历,那将大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我渴望看到的是一种对话,是人与物、人与土地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联结,而不是一份冰冷的清单。好的文字应该能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体验那份独属于特定地域的时光沉淀和生命力。

评分

最近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消费观和环保理念。购买那些从遥远的地方运输过来的、生命周期短的商品,总让我觉得有些内疚。这本书的主题“在地生長”无疑契合了当下越来越多人对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追求。我更倾向于那些强调本地材料、传统技艺以及低碳足迹的产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介绍“漂亮”的物件上,而是能深入探讨这些“物事”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推广这些在地手工艺如何能够帮助维护社区的经济活力,以及使用本地材料如何减少碳排放。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如何支持在地创作者和工坊的实际建议,那就更具现实意义了。这本书如果能成为一个引导我们走向更负责任、更具人文关怀的生活方式的指南,那么它的价值将远远超过一本单纯的美学读物。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极其注重实用性的读者,如果一本书只是空泛地谈论美,对我来说吸引力不大。我更看重的是那种“可操作性”和“可触达性”。这个“42件”的数量设定得非常巧妙,既不会让人望而生畏,又提供了足够的广度去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猜测这42件“物事”可能涵盖了从餐具、纺织品到园艺工具甚至地方节庆用品等多个领域。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筛选出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物品的,它们一定是在特定地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希望能看到作者详细描述每一件物事的制作工艺、使用场景以及它如何体现了当地人的生活哲学。如果书中能附带一些清晰的步骤指导或者推荐的本土工坊信息,那就太棒了。对我来说,最棒的评价就是,读完后我能马上动手去尝试、去寻找,将书中的美感真正“搬进”我的生活里。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源于本土、带着泥土芬芳的手作和生活方式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购买工业化生产的标准产品,而忽略了身边那些真正能滋养心灵的“在地生長”的美学。这本书的标题就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生活的美感物事”,这表明它不仅仅是介绍物件本身,更是在探讨如何将这些物件融入日常生活,形成一种独特的、有生命力的美学体系。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灵感,比如如何发现社区里那些被遗忘的手艺人,或者如何用最朴素的材料创造出不落俗套的家居陈设。我已经准备好迎接一场关于慢生活和本土智慧的深度探索,它不应是冰冷的物件陈列,而应是充满温度的故事集,讲述这些“物事”背后的传承与坚持。期待它能引导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空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美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股清流,那种淡雅的色彩搭配和精致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一个对视觉美学非常敏感的人,市面上很多设计都趋于雷同,但这本书的装帧却透露出一种独到的匠心。从封面就能感受到作者对于“在地生长”这件事的理解并非停留在表面的口号,而是深入到了生活的肌理之中,仿佛每一笔色彩、每一个字体选择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拿到手里那种纸张的质感也相当棒,很舒服,让人忍不住想一遍遍摩挲。每次看到它放在书架上,都觉得整个房间的氛围都提升了一个层次,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挑选的家居装饰品。我非常期待翻开内页,看看这种外在的美感是否能延续到文字和内容中,毕竟一个好的“物事”不仅要好看,更要有内涵。我猜想,这本书的编辑和设计师一定花了大量的心思去打磨细节,才能呈现出如此令人愉悦的视觉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