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膺日記(1951)上冊

狄膺日記(1951)上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狄膺
图书标签:
  • 狄膺
  • 日記
  • 1951
  • 上冊
  • 近代史
  • 个人回忆
  • 历史文献
  • 民国史
  • 上海
  • 文化名人
  • 传记
  • 日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記是研究歷史人物的重要素材,不僅可以研究傳主一生經歷與思想,同時也可以研究相關人物的生平與過往。

  狄膺一向有留下紀錄的習慣,他從八歲起便有不全的日記,結婚後因故不續寫。留法期間曾有日記,但返國後因任職中央政治會議,擔心洩漏機密,所以暫停日記,僅在每日記賬的賬本中間錄雜感。直到遷徙來臺後,才復記日記。

  狄膺日記的內容大致相當瑣碎,1947-1949年間之性質界乎筆記與雜錄之間,包含友人的聯繫方式、往來信函、時事感言、讀書劄記、奇聞軼事等皆散記其中。1950年後則是按日鉅細靡遺地記下所有行程,舉凡天氣、路況、心情、會議討論事項、談話內容等等無所不包。

  對於書寫來說,瑣碎是一項缺點,但就史料價值而言,瑣碎的記事有時反而留存了更多資訊。狄膺來臺後身兼立法委員與國民黨改造委員會紀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前者需處理未能來臺的立法委員之資格是否保留、是否由遞補者遞補等資格問題;後者則為國民黨人是否違反黨紀、是否需開除黨籍等紀律問題,且因需監督國民黨各黨部的改造,對組織過程等細節亦多所述及。無論資格與紀律,都是由於1949年兩岸人群的大量移動與離散,也是中華民國政府與國民黨不得不面對的重大問題。

  另外從狄膺的紀錄中,可以看到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時的日常生活與社會環境。這些跟著政府來臺的外省人們,或者原居本島的臺灣人們,他們吃什麼?住在哪?需要什麼用品?收入從何而來?出門如何移動?閒暇時去哪裡遊玩?在當時的臺灣,人們是怎麼「生活」的,從狄膺的細碎記事中,應可勾勒出部分輪廓。

專業推薦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王文隆專文導讀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劉維開專文推薦
 
暮霭中的低语:战后台湾知识分子的心灵图景 —— 一部聚焦1950年代初期台湾社会变迁与知识群体生存状态的史料选集 编者按: 1950年代,台湾社会正经历着从战败治理到“反攻复国”意识形态建构的剧烈转型期。国民政府迁台伊始,政治高压与社会重建并行,知识分子——尤其是那些深受“大陆经验”影响的群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困境与身份认同危机。本书并非单一作者的个人记录,而是通过汇集这一时期多位重要知识界人士的私密信札、未刊散记、读书笔记及部分公开发表但被当时语境所忽略的文章,试图描摹出那个时代知识生存的复杂景观。 本书的着眼点在于“夹缝中的生存”与“精神家园的重塑”。我们摒弃了对宏大历史叙事的直接梳理,转而深入到具体人物的日常思考、学术争鸣、以及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中,力求捕捉历史深处的微弱脉动。 第一部分:时代的风暴与知识的退守(约1950-1953年) 这一时期的记录,弥漫着一种压抑而深刻的时代焦虑。 一、记忆的重负与乡愁的变奏: 许多记录者,无论其早年是留学日本、欧美,还是曾服务于战时的文化机构,此刻都不得不面对“失根”的现实。信件中大量提及对旧时学术圈的怀念,对故乡文化传统的坚守,以及对“新”体制下学术规范与言论自由边界的试探。例如,我们收录了一组学者间关于如何向学生阐释“中国文化精神”的通信,其措辞之谨慎、比喻之隐晦,本身就构成了那个时代知识交流的独特景观。其中不乏对传统国学价值在现代危机中的重估,试图在古典资源中寻找抵抗现代性冲击的力量。 二、学科的重构与“科学救国”的理想: 随着政府对“科技先行”的倡导,许多理科、工科的学者虽然在物质条件上有所改善,但在精神上却陷入了新的矛盾。本书收录了一系列关于基础科学研究计划书的批注和讨论记录。这些记录清晰地展现了初期科研人员如何在有限的经费、不稳定的师资和“立刻见效”的功利主义期望之间艰难平衡的努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早期理工科人才在面对西方新学说传入时,如何将之与既有的唯物史观或中国传统哲学进行比对、融合或排斥的思考过程,这揭示了知识体系本土化的早期尝试。 三、边缘的艺术与精神的庇护所: 在官方意识形态日益强化的背景下,纯粹的人文艺术活动被迫转向私人领域。我们发掘了一些家庭藏书中发现的早期手抄诗稿和未发表的短篇小说片段。这些作品往往聚焦于细腻的个人情感、对日常生活中瞬间美的捕捉,或是对自然景物的描摹,作为对外部世界的精神疏离与自我庇护。例如,某位老派文人对台地气候与物产的记录,笔触极为细腻,几乎达到了“以物观我”的境界,这是对动荡现实的一种温柔抵抗。 第二部分:本土的觉醒与知识的张力(约1954-1958年) 进入中期,随着社会基础的略微稳定,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投向他们身处的“新环境”——台湾本土。 一、乡土视野的初探: 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早期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碎片化记录。在缺乏成熟研究体系的背景下,一些学者开始对台湾原住民文化、闽南与客家社会的风俗习惯进行田野调查或文献梳理。这些记录充满了新奇与审慎的眼光。他们的观察对象,从大陆带来的“同胞”转变为这片土地上世代居住的社群,这种视角的转移,标志着知识界开始正视“台湾”作为研究对象的独立性。信件中流露出对记录材料真实性的反复核对,以及对“西方人类学模型是否完全适用”的深刻质疑。 二、古典学术的“出土”与再诠释: 在严肃的政治讨论受到严格限制的年代,对古代典籍的细致考证成为一种安全的学术实践,但也催生了新的解读方法。例如,我们辑录了关于特定史籍(如《三国志》或明清笔记)的校勘记录。这些记录显示出学者们如何通过对文本细节的深挖,来间接地表达对历史真相的探求欲,并尝试将古典智慧与当代政治哲学进行晦涩的对话。 三、教育的困境与青年的塑形: 本书也收录了部分中学和大学教师在备课笔记中对教材的修改意见、对学生思想状况的私下评估。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急速“中国化”教育体系下的年轻一代,一方面要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又担忧扼杀了学生的批判精神。笔记中透露出的对“应试教育”的无奈,以及对学生思想僵化的隐忧,构成了一幅1950年代台湾教育界的真实画像。 结语:时间切片下的沉思 本书所呈现的“狄膺日记”之外的知识世界,并非一个宏大叙事的舞台,而是一系列散落的、私密的、在时代巨浪中挣扎着保持形状的知识碎片。它揭示了1950年代初期的台湾知识群体,是如何在政治的阴影下,通过学术的坚守、对本土的审视、以及对私人精神空间的维护,来完成一场漫长而艰辛的“精神迁徙”与“存在论确认”。阅读这些文字,如同倾听老屋檐下,雨水滴落的微小回响,每一滴都蕴含着一个时代独特的重量与温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狄膺(1896-1964)


  江蘇太倉人,原名福鼎,字君武,自號邃思齋主、平常老人。

  早年加入南社,並參加上海光復之役,先後畢業於江蘇省立第二師範、北京大學,曾參與五四運動。1921年響應吳稚暉號召的勤工儉學,赴法國就學。歸國後,歷任國民黨南京市黨部宣傳部部長、立法委員、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副祕書長、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秘書長等。1948年當選為行憲後第一屆立法委員,1949年來臺後,擔任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紀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

編者簡介

王文隆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兼任研究員,曾任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主任、輔仁大學全人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主要領域為中華民國外交史、中國國民黨史、民國教育史,著有《外交下鄉、農業出洋:中華民國農技援助非洲的實施和影響(1960-1974)》,另已發表專書篇章、期刊論文約50篇。
 

图书目录

民國日記總序/呂芳上
狄膺日記導言/王文隆
民國史百寶箱:《狄膺日記》與我/劉維開
編輯說明
1951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70100
  • 叢書系列:民國日記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整本书的结构布局颇有匠心,并非采用线性叙事,而是如同散落的珍珠,需要读者自己去串联起其中的线索和意图。初读时或许会感到些许迷茫,但随着深入,那些看似松散的记述便开始显露出内在的逻辑和作者精心编排的节奏感。这种非线性的叙述方式,反而更贴合记忆本身的不确定性和跳跃性,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当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出现时,作者总能用一种近乎克制的语言将其点破,不加煽情,却在不动声色中完成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这种留白的处理,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使得我们不仅仅是阅读故事,更是在参与构建这个故事的意义。它要求读者放下快速获取信息的习惯,沉下心来,细细品味那些深埋在文字之下的韵味。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作者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语言的盛宴。它兼具古典的凝练与现代的自由,用词精准考究,却又不落俗套,时而出现一些极富个人色彩的比喻,令人耳目一新。有些段落的句子结构复杂,一气呵成,展现出极高的书面表达功底,但阅读起来却出奇地顺畅,仿佛是自然流淌的思绪结晶。更难得的是,这种高超的技巧并未成为炫技的工具,而是完全服务于内容的表达。它使得那些日常的琐事,都被镀上了一层审美的光辉,即便记载的是最朴素的场景,读来也仿佛有韵律在其中跳动。这种将生活提炼至艺术高度的能力,是真正区分“记录者”与“书写者”的关键所在。我甚至会忍不住反复咀嚼一些句子,感受它们在舌尖上回旋的美感。

评分

这部作品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带领我走进了那个特定年代的日常肌理之中。作者的叙事视角既是亲历者的真切体验,又不失冷静的旁观者的洞察力,这种双重性使得文字的张力极具感染力。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环境细节的捕捉,那些关于市井百态、人情冷暖的描摹,无不体现出一种深沉的生活质感。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串联起来,勾勒出一个时代的侧影,让人不禁思考,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个体生命的真实重量究竟如何安放。读来,便觉仿佛能闻到纸张上那股淡淡的旧时光气息,思绪被拽回那个遥远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岁月里,体会着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坚韧与无奈交织的情感底色。那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体察,绝非易事,需要长久的沉淀与敏锐的感知力,让人对作者的观察力肃然起敬。

评分

我必须提到作者在情感处理上的节制与力量。它不是那种直抒胸臆、眼泪横流的文字,恰恰相反,它以一种近乎冷静甚至略带疏离的笔调,记录着内心的波澜。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反而更具穿透力。那些最深的痛苦、最热烈的希望,都被包裹在严谨的字句之下,像冰封的河流,表面平静,水下却是奔腾不息的暗流。正是这种克制,使得情感的爆发点更加震撼人心。每一次情感的流露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如同精确计算过的配方,恰到好处地触动了最柔软的心弦。对于习惯了喧嚣表达的现代读者来说,这种内敛的力量,无疑是一种久违而珍贵的阅读体验,让人在安静中品味出磅礴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所蕴含的历史厚重感,并非通过直接讲述重大事件来实现,而是通过无数个体生命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适应来体现的。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特定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或普通人在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精神状态与身份认同危机。作者对人性的复杂面的刻画尤为深刻,没有简单的好人或坏人,只有在特定环境压力下做出不同选择的众生相。这种对“灰度”的把握,使得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充满了真实世界才有的矛盾与张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陷入沉思:如果是我置身于那个情境,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对道德困境的探讨,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简单的日记体范畴,成为了一部富有哲学意味的文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