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史(原始至晚明):從古代氏族到半封建時代中期的教育啟蒙

中國教育史(原始至晚明):從古代氏族到半封建時代中期的教育啟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青之
图书标签: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古代教育
  • 明代教育
  • 教育启蒙
  • 氏族教育
  • 半封建社会
  • 教育思想史
  • 文化史
  • 历史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近代知名教育史家陳青之,耗費十年心血寫就
胡適、鄭振鐸、蔡元培、傅斯年、顧頡剛……
經多位著名學者組成的大學叢書委員會審定

【公認影響最大,學術價值極高】
中國教育史研究者必讀!躬行實踐,超越空談理論

  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其思想核心在於「倫理」。因此,只要掌握儒家一派學說,官學和私學兩種教育體系,封建社會、半封建社會等不同社會型態,及不同的學制發展階段、具代表性的教育家,就有助於理解各時代的重要教育思潮:

  ▎封建時代──東周:孔子
  「士人教育到了君子的地步,則修養可算成熟,於是不激不隨,有為有守,藹然一副儒者氣象。這種人格,不僅富於知識,實優於品性,得志時能致君澤民,不得志時能安貧樂道。國家若是有了多數的這種人才執行政務,則政治必然清明;社會有了多數的這種人才主持正義,則風俗必然醇厚──這就是孔子的教育目的。」

  ▎半封建時代前期──漢:董仲舒
  「自此以後,中國學術就於一尊,孔子成為思想界的中心人物,儒家經典成為民族的必然讀物,歷代國家教育莫不規定以儒家學說為範圍,……其後有時雖因政局的關係,儒家勢力在政治上偶一衰微,但在社會方面總不失為重心,且衰微不久而即恢復。」

  ▎半封建時代中期──宋:朱熹
  「他不但直承伊川的傳授,且以廣闊的胸襟,縝密的頭腦,好學深思的工夫,網羅濂溪(按:周敦頤)以來諸家學說,上接孔、孟的言論,綜合貫通,而成一包羅萬象的朱子學系,可謂集宋學之大成了。」

  ▎半封建時代中期──明:王陽明
  「教育只從心上栽培灌溉,待得良知純全了,擴充起來,自然晬面盎背,自然篤實光輝,自然事父而能孝、事君而能忠,自然不計利害一本良心行事,這與孟子的培養主義同一功用。」

本書特色

  本書爬梳中國歷代教育發展,詳述教育制度和思想的轉變歷程,以及其前後繼承關係。在教育之外,書中也將政治、經濟、文化做一剖析。除學校教育,透過整理、反芻豐富的史料文獻,他也留意到女子教育、兒童教育、社會教育等,蒐羅全面。作為懷抱熱忱的教育家,他有意針砭當代教育現狀,並提出歷史可供參照之處。
《全球视角下的现代教育转型:20世纪以来的跨文化实践与理论演进》 引言:时代的脉动与教育的重塑 20世纪,人类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剧变: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全球化浪潮的兴起、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对人权与平等的深刻反思。在这一宏大历史背景下,教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成为重塑国家认同、推动社会进步乃至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核心工具。本书聚焦于1900年至今,全球范围内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演进及其面临的挑战,旨在提供一个宏大且细致的跨文化研究视角。我们着重探讨的,是如何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互拉扯的张力中,完成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民主、普及型教育体系的艰难转型。 第一部分:现代教育体系的肇始与民族国家的建构(1900-1945)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20世纪初期,欧洲、北美及部分亚洲国家如何利用教育作为巩固民族国家(Nation-State)意识形态、实现工业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手段。 一、欧洲的教育改革与意识形态灌输: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意志、法兰西及英格兰等主要强国,其公共教育系统如何被设计以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忠诚的士兵”。重点分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以及其在基础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例如职业技术教育的强化与文理教育的结构性调整。我们考察了这一时期,教育系统如何成为社会阶层固化或流动的双刃剑。 二、北美模式的扩张与标准化探索: 美国杜威(John Dewey)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如何影响了其公立教育体系的普及化进程。分析了“一站式学校”(One-room Schoolhouse)向大规模公立学区转变的社会经济动因,以及标准化学术评估工具的早期尝试。同时,本书探讨了种族隔离制度下,不同族群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问题,及其对美国社会结构的长远影响。 三、非西方世界的“追赶”教育: 考察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以及清末至民国初期的中国等非西方国家,如何“他借”西方教育模式,试图在短时间内实现教育现代化以抵御殖民压力。这一过程中的文化冲突、精英人才的培养困境以及对传统儒学教育的颠覆与重塑,构成了本节讨论的核心。 第二部分:战后重建、普及化与冷战意识形态的角力(1945-1980) 二战结束后,教育被赋予了重建社会秩序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崇高使命。本部分关注教育普及化的全球浪潮以及美苏两大阵营在教育领域展开的意识形态竞争。 一、教育公平的呼唤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战后社会对扩大受教育机会的需求空前高涨。重点分析了美国《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对种族隔离的冲击,以及欧洲各国为应对劳动力需求激增而实施的“全民高中”计划。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大幅攀升,引发了关于教育质量稀释、文凭贬值以及大学治理模式的深刻辩论。 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独立国家的教育挑战: 亚非拉地区在获得政治独立后,亟需建立能够服务于国家建设的教育体系。本书细致描绘了这些国家在财政匮乏、师资短缺、教材本土化困难等重重阻碍下,如何艰难地构建初等和中等教育网络,并努力摆脱殖民时期遗留课程结构的影响。 三、冷战背景下的教育竞争与科学素养: 苏联“斯普特尼克”卫星的发射,引发了西方世界对本国基础教育,特别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的强烈危机感。这推动了美国和欧洲各国进行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强调基础教育的严谨性和对高尖端人才的培养。这一时期的教育政策深受地缘政治的影响。 第三部分:全球化、信息革命与教育的范式转移(1980至今) 进入后工业时代,教育的焦点转向了终身学习、信息素养的培养以及应对日益加剧的全球化挑战。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对教育治理的影响: 1980年代以来,市场逻辑开始渗透到公共教育领域。本书剖析了“问责制”(Accountability)、“教育券”(Voucher)制度的试验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效果评估。重点研究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如PISA)的出现,如何通过跨国比较,重塑各国对自身教育表现的认知与政策导向。 二、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的颠覆: 互联网和个人电脑的普及,彻底改变了知识的获取方式和教学空间。我们探讨了“在线学习”(E-learning)、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的兴起,以及全球范围内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对教育公平构成的新的障碍。教育工作者如何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是本节的关键议题。 三、全球公民教育与文化多元性: 在一个日益联系紧密的世界中,教育系统如何平衡国家认同的培养与全球公民意识的塑造?本书详细分析了跨文化交流、全球伦理教育在当代课程设计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对少数族裔、移民群体语言与文化的尊重和保护,避免教育成为文化同化的工具。 结论:面向未来的持续性挑战 本书总结了20世纪以来教育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强调了教育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与非线性特征。未来的教育系统将需要在个性化学习需求、人工智能伦理的融入、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危机方面,做出更具前瞻性的战略调整。教育的终极目标,仍在于培养能够批判性思考、适应变革并肩负社会责任的现代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青之(西元1891~1943年)


  又名炎聯,號春陽。著名教育史家,著有《中國通史》、《中國歷史朝代變遷圖》、《中國疆域變遷圖》等。

图书目录

原始氏族社會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 自商代以上(西元前3500年—西元前1123年)
第一章 初民的生活與教育的起源
第二章 漢人臆造之上古教育制度

封建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 西周(西元前1122年—西元前771年)
第三章 西周社會的概觀
第四章 後人附會之西周教育制度
第二期 東周(西元前770年—西元前222年)
第五章 東周之社會與思想
第六章 東周教育家及其學說

半封建時代前期的教育
第一期 秦漢(西元前221年—西元前219年)
第七章 半封建社會形成之第一幕
第八章 儒家學術之獨占與教育
第九章 兩漢學風
第十章 兩漢教育制度及其實施
第十一章 兩漢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二期 魏晉南北朝(西元220年—西元588年)
第十二章 魏晉六朝之政局與民族
第十三章 魏晉六朝之學風
第十四章 魏晉六朝之教育
第十五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三期 隋唐及五代(西元589年—西元959年)
第十六章 隋唐之國力與士氣
第十七章 隋唐學風
第十八章 唐之教育制度及其實施
第十九章 隋唐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二十章 唐末及五代

半封建時代中期的教育
第一期 宋(西元960年—西元1276年)
第二十一章 宋之政治與教育的關係
第二十二章 宋代學風及學派
第二十三章 宋代教育制度及其實況
第二十四章 北宋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二十五章 南宋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二期 元(西元1277年—西元1367年)
第二十六章 蒙古帝國之政治經濟與教育
第二十七章 元代教育制度及其實況
第二十八章 元代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三期 明(西元1368年—西元1643年)
第二十九章 蒙古帝國瓦解與漢族主權恢復
第三十章 明代學風之三變
第三十一章 明代教育制度及其實況
第三十二章 初明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三十三章 中明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三十四章 晚明教育家及其學說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403204
  • 規格:平裝 / 482頁 / 17 x 23 x 2.4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书名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它承载的厚度与广度。《古代中华文明的演进》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对文明脉络的深度考察。作者以极其扎实的史料为基础,勾勒出了中华文明从早期萌芽到形成成熟体系的漫长历程。我尤其欣赏它对社会结构变迁的细致描摹,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权力结构、经济基础如何塑造文化风貌的论述,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视角。读完此书,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真切体会到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转折点是如何发生的。它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历史通识读物,而是对特定历史阶段进行深入解剖的学术力作,对于理解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思维定势,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层,而是能深入到其内在的驱动力层面。

评分

翻开《星辰的低语:早期宇宙的物理学奥秘》,我的感受完全转向了对宏大叙事的敬畏。这本书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探讨了宇宙诞生之初那些我们只能通过数学模型和间接证据去推测的景象。作者的叙述节奏把握得极佳,从量子涨落到暴胀理论,再到早期物质的形成,每一步都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和想象力的飞扬。特别是关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章节,作者成功地将复杂的现代物理学概念,用相对直观的方式呈现给非专业读者,这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虽然其中涉及大量专业术语,但行文的流畅性保证了阅读体验的愉悦。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思考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是如何主宰着万物的运行规律,是一本能拓宽思维边界的科普佳作。

评分

《现代都市的心理地图:空间、流动与身份建构》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强烈的时代共鸣感。它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叉视角,解剖了当代大都会居民的生活状态。作者关注的细节极其贴近生活——通勤的焦虑、社交媒体构建的虚拟邻里关系、以及不同功能分区(如商业中心与居住区)如何无形中塑造了个体的身份认同。书中关于“流动性焦虑”的论述尤其尖锐,准确捕捉到了现代人被时间、空间和信息流推着走的无力感。这本书的风格非常犀利,论证逻辑严密,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反思,读完后你会不由自主地审视自己每天的生活路径和人际互动,是一部极富洞察力的现代社会观察报告。

评分

《园林意境与文人精神》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热爱东方美学和生活哲学的人量身定做的。它聚焦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但绝非仅仅停留在建筑和花木的介绍上。作者的妙处在于,他将园林视为文人内心世界的投射,探讨了“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哲学意境如何通过叠山理水、亭台楼阁得以实现。我对其中关于“借景”和“框景”的分析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布局技巧,更是中国传统审美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具象化表达。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闭上眼睛去想象书中描述的那些幽静小径和曲折回廊,感受那种隐逸、超脱尘世的文人情怀。它是一本关于美学、关于隐逸、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科书。

评分

我最近读完的《失落的乐谱:巴洛克时期器乐的复兴之路》,带我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音乐之旅。这本书的核心在于追溯那些一度被历史尘封的巴洛克音乐作品,以及当代音乐家们如何通过严谨的考据和创新的演绎,让这些音乐重获生命力。作者的文字极富感染力,她不仅详细描述了乐器制作工艺的演变,更深入剖析了当时的宫廷文化和宗教氛围对音乐创作的影响。对于我这种对古典音乐有兴趣但知识尚浅的听众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文化背景,让那些复杂的对位法和曲式结构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那个时代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每读一章,我都忍不住去寻找书中提到的作品来聆听,这种“读与听”的结合体验,非常美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