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史(清代至現代):從半封建時代後期到初期資本主義的教育歷程

中國教育史(清代至現代):從半封建時代後期到初期資本主義的教育歷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青之
图书标签:
  • 教育史
  • 清史
  • 近代史
  • 中国教育
  • 教育改革
  • 半封建社会
  • 资本主义
  • 教育思想
  • 文化史
  • 社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公認影響最大,學術價值極高】
近代教育家、教育史學者陳青之的力作
為讀者鋪展出中國幾千年的教育變遷之歷史圖像
中國教育史研究者必讀!躬行實踐,超越空談理論

  書中結合了教育研究理論與教育實踐,詳細說明歷代教育制度、教育學說演變的脈絡,比較各個時代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差異,梳理教育與政治、經濟之間的關係,並且評論歷代教育制度與教育觀念的利弊得失。期望藉由釐清中國教育史演變的規律,以作為今日教育界的借鏡。

  書中提出,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其思想核心在於「倫理」。因此,只要掌握儒家一派學說,官學和私學兩種教育體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初期資本主義時代等不同社會型態,及不同的學制發展階段、具代表性的教育家,就有助於理解各時代的重要教育思潮。

  【清代】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朝代!
  其教育體制仍深受儒學的影響,特別是在科舉制度上。此外,該時期的學風趨向復古,多以經典為主要的教材。清代的教育家和他們的學說也成為這部分的主要內容,展現了當時教育界的思想與實踐。

  【初期資本主義時代】分為五個時期來描述!
  •第一期(1862-1894)

  隨著西方列強的進入,新的教育觀念和體制開始滲入中國。外來的思潮和教育模式逐漸影響了中國的教育制度,特別是留學教育的興起,使得中國學子有機會到國外深造。

  •第二期(甲午戰爭至辛亥革命)
  這一時期重點在於外部壓力如何促使中國教育的變革。在這個階段,清政府試圖改革教育體制,建立新的學校和教育行政機關,同時留學教育也持續發展。

  •第三期(1912-1918)
  自民國建元至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期,該書探討了民國初年的教育制度與實際情況,並著重於小學教育的改制。

  •第四期(1919-1926)
  進入五四運動至三一八慘案的時期,中國社會充滿了激進的改革氛圍。該書詳述了這一時期教育制度的改革、教學法的進步以及三種教育運動的興起。

  •第五期(國民政府建都南京至1934)
  最後,該書深入探討了國民革命如何影響教育、教育宗旨和政策,以及現今教育的趨勢和未來方向。

本書特色

  從清代至初期資本主義時代,本書細緻分析了各個時期政治與教育的關係、當時學風、教育制度、教育家及其學說。此外,也關注教育制度的實際執行情況,包括學校的制度和留學教育。不僅闡述了教育的發展,還將當時的社會變遷、政治動態和文化背景緊密結合,使讀者能深入了解中國歷史上教育的發展脈絡。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中國教育史(清代至現代):從半封建時代後期到初期資本主義的教育歷程》这本书的简介,该简介内容旨在详细介绍该书的范围和主题,但不直接引用书名或涉及具体内容: --- 一部跨越百年巨变的教育史诗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入剖析了近代中国社会在剧烈转型期中所经历的教育变革与发展脉络。从那个古老帝国行将就木,社会结构面临深层瓦解的时代起点,直至国家迈入初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艰难征程,教育始终是塑造民族命运、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之一。本书聚焦于这一关键历史段落,以严谨的史料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教育转型图景。 时代背景:从传统桎梏到现代觉醒 十九世纪中叶,一个内忧外患的“半封建时代后期”降临。传统的儒家教育体系,作为维系帝国统治的意识形态支柱,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时,显得愈发力不从心。僵化的科举制度,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本书首先细致考察了清朝末年“洋务运动”所催生的近代新式学堂——如各类军械局、矿务学堂、翻译馆等——这些萌芽阶段的教育实践,是如何带着强烈的功利色彩,试图在维护旧秩序的同时,引入西方实用科学的火种。这不仅是教育内容的更新,更是教育思想与体制的一次初步碰撞。 随后,随着戊戌维新的失败与二十世纪初的社会动荡,教育改革被提升到关乎国家存亡的战略高度。从“学堂”的设立到废除科举的震撼性决策,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中国教育正式告别了延续千年的传统模式。本书详尽分析了这些改革背后的政治博弈、社会阻力以及知识精英的探索,揭示了新式教育如何在旧体系的废墟之上艰难建立的过程。 思想交锋与教育理念的重塑 进入民国时期,国家政权更迭频繁,思想文化的自由度空前提高,教育领域迎来了“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本书着重探讨了在这一背景下,各种西学思潮,如实用主义、杜威的教育哲学、民主主义思潮以及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是如何被引入并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复杂互动的。 教育理念的冲突与融合,深刻地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从蔡元培在北大倡导的“兼容并包”,到各地建立的乡村师范与平民学校,再到各派系军阀政府推行的教育政策,无不闪耀着不同教育哲学的影子。本书力图展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意识形态和未来国家形态构建的战场。对于知识分子群体而言,如何平衡“救亡图存”的时代重任与“个性解放”的教育理想,是贯穿整个民国时期教育实践的核心命题。 现代教育体系的初步构建与资本的介入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教育开始显现出更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教会学校、私人创办的民办学校以及公立学校体系相互竞争、并行发展。本书特别关注了这一时期私立教育力量的崛起,这部分教育机构往往更具灵活性和创新性,但也深刻地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教育的功利性也日益增强。职业教育、专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被凸显,这与民族资本主义对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息息相关。本书细致考察了各个历史阶段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师资力量的培养体系(如各级师范院校的发展),以及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这套初步形成的现代教育体系,虽然在规模和普及度上远不及成熟的工业化国家,但它为后续的现代化奠定了制度和人才基础。 历史的遗产与未竟的事业 本书的叙事贯穿至中国社会经济形态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前夜。通过对这一漫长历史阶段的梳理,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到民初的教育历程,是一部中国人在内忧外患中,以教育为突破口,试图实现民族复兴的艰辛探索史。每一次教育的革新,都是社会深层矛盾的折射;每一次教育的挫折,都与宏观政治环境紧密相连。 本书旨在为理解中国现代化的复杂性提供一个坚实的教育学视角,揭示在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剧烈动荡中,教育系统是如何被重塑、被改造,并最终成为塑造一个新时代中国的关键塑造力量。它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教育在社会转型中所扮演的根本角色的深刻反思。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青之(西元1891~1943年)


  又名炎聯,號春陽。著名教育史家,著有《中國通史》、《中國歷史朝代變遷圖》、《中國疆域變遷圖》等。

图书目录

半封建時代後期的教育
第一期 清(西元1644年—1911年)
第三十五章 清帝國之政治與教育
第三十六章 清代學風之復古
第三十七章 清代教育制度及其實況
第三十八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一)
第三十九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二)
第四十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三)
第四十一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四)

初期資本主義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 自英法聯軍至中日之戰
(西元1862年—西元1894年)
第四十二章 社會之變遷與新教育之產生
第四十三章 萌芽期的新教育之趨勢及種類
第二期 自甲午之役至辛亥革命
第四十四章 外力之壓迫與新教育之勃興
第四十五章 本期教育思潮與宗旨
第四十六章 教育行政機關的組織
第四十七章 學校制度及實施
第四十八章 學部成立後學堂教育之推進
第四十九章 留學教育
第五十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三期 自民國建元至歐戰告終(1912年—1918年)
第五十一章 民國成立後七年內之教育背景與教育
第五十二章 教育思潮與宗旨
第五十三章 本期教育制度
第五十四章 小學教育之改制
第五十五章 本期教育之實際情形
第四期 自五四運動至三一八慘案(1919年—1926年)
第五十六章 一九一九年之解放運動
第五十七章 教學法之進步
第五十八章 教育制度之改造
第五十九章 三種教育之運動
第六十章 結論
第五期 自國民政府建都南京至現今(1927—1934)
第六十一章 國民革命與教育
第六十二章 中國國民黨之教育宗旨及教育政策
第六十三章 國民政府之教育制度
第六十四章 現今教育之趨勢
第六十五章 中國教育今後之出路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403211
  • 規格:平裝 / 370頁 / 17 x 23 x 1.8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