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文字:時代挑戰與一名布農祭司的迴應

看不見的文字:時代挑戰與一名布農祭司的迴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威智
圖書標籤:
  • 布農族
  • 祭司
  • 傳統文化
  • 文化傳承
  • 宗教信仰
  • 颱灣原住民
  • 口述曆史
  • 儀式
  • 社會變遷
  • 人類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國藝會「臺灣書寫專案」作品

  當今布農部落最常見圖騰 十九世紀末丹大溪畔最深長的憂思


  一九二○年代,日本發現Qanituan(加年端)的祭事曆。殖民當局對木闆上的圖紋感到吃驚,他們從未見過臺灣原住民族使用文字或符號,何況是深山裡的布農族。祭事曆引爆關注,成為燦爛博覽會的展覽品,報紙大肆報導。

  十九世紀末,齣於某種驅力,Laung Mangdavan 創造祭事曆。四十年後,臺灣總督府視學官橫尾廣輔彷彿印第安納.瓊斯,似乎為瞭證明某事,狂熱搜找更多祭事曆……

  二○一九年,本書作者王威智參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布農族音樂Pasibutbut特展——來自Mai’Asang的聲音」,撰擬文案與展覽手冊。這項工作讓他更深地認識pasisibutbut這首傳揚島內外的古謠,理解布農族以這首沒有歌詞的詠歌傳達瞭對小米的崇愛與珍視,還意外遇見祭事曆。曆闆古舊,其上斑駁的圖紋勾起多年前他偶見「布農文字」的記憶。

  展覽結束後,王威智加入文化部推動國傢文化記憶庫計畫「布農族祭事曆原鄉的故事」團隊,二度走上關門古道,行前偕同各路夥伴拜訪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南投縣信義鄉地利村的布農族耆老,聆聽他們所知的祭事曆,也前往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與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庫房親睹沉默瞭幾十年的祭事曆。

  一開始王威智關注的焦點是祭事曆裡的「繪文字」,這是日治時期以來關於祭事曆的傳統討論課題之一。隨著拼湊局部且碎散的關於祭事曆的記載與描述,他漸漸將目光轉嚮可能為祭事曆創造者的Laung Mangdavan與其時代。一個本來不需要書麵紀錄的口述傳統及其執行者,何以一夕之間殫精竭慮創造「文字」?Laung Mangdavan可能遭遇或預見瞭某種挑戰。

  英國史傢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曾提齣「挑戰與迴應」之論,認為民族、文化、組織與運動都有麵對挑戰、陷入危機之時,迴應挑戰的方式決定如何處理危機,而後者決定結果。湯恩比歸納瞭四種迴應的方法:退迴過去;對未來產生白日夢式的憧憬;自我封閉,以神秘經驗處理挑戰帶來的衝擊;直視危機,試著將之化為有利未來發展的元素。

  那麼,祭司Laung Mangdavan遇到什麼挑戰?

  一八八七年,「集集水尾道」(即關門古道)開通,這是清帝國最後一條「撫番道路」,為「牡丹社事件」後清帝國麵對國際挑戰的迴應之一。這條橫貫道經過Qanituan,未收「撫番」之功,反而可能成為丹大溪流域的「挑戰」,從而觸發布農祭司Laung Mangdavan的戒心。

  身為一名祭司,Laung Mangdavan深知傳統文化的核心在於他所維繫的祭儀,外力進入令他擔心傳統崩壞。麵對可能的挑戰,他選擇「直視危機,試著將之化為有利未來發展的元素。」設法將無形的口述傳統化作有形的書麵紀錄,是他迴應的方式。

  發前人所未發,祭事曆誕生。

  幾乎可以斷言,Laung Mangdavan動用瞭一己所能動用的智慧、創意,以及勇氣。

  牡丹社事件後,清帝國修築瞭不少「撫番道路」,經過許多部落,似乎僅有Laung Mangdavan對外力可能引發的文化危機作齣積極的迴應。無論預見什麼,Laung Mangdavan必然是不凡的智者。

  本書原題「iși-lu-lusɁan(布農繪曆/祭事曆)——看不見的符號/文字係統及其消殞」,以祭事曆的源流與去嚮,及布農族的小米、信仰、神話等傳統文化為兩大主題,交錯探索,旨在描述此一器物的「開創/局限」、「傳承/斷裂」等雙重特性。幾經修訂,最終改題「看不見的文字」,實為嚮一名勇於迴應與行動的布農祭司緻以誠摯的敬意。
好的,以下是為您構思的一份關於《看不見的文字:時代挑戰與一名布農祭司的迴應》的圖書簡介,內容力求詳實、深入,同時避免齣現AI痕跡: --- 圖書簡介:《看不見的文字:時代挑戰與一名布農祭司的迴應》 跨越時代的迴響:在巨變中尋找根脈 在二十一世紀的洪流中,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革。科技的飛躍、全球化的浪潮、傳統價值的重塑,以及環境倫理的辯證,共同編織齣一張複雜且充滿張力的時代巨網。在這個信息爆炸、意義快速流動的年代,古老的智慧如何保持其生命力?現代社會的挑戰,又將古老的信仰和生活方式推嚮何方? 《看不見的文字:時代挑戰與一名布農祭司的迴應》正是一部深刻探討這些核心議題的非虛構作品。本書並非僅僅是對一個特定族群文化的田野記錄,它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聚焦於一位資深的布農族祭司——拉阿瓦先生(化名)——在其漫長的人生旅程中所麵對的巨大轉摺與堅守。 祭司的視角:在傳統與現代的夾縫中 布農族,這個世代居住於臺灣中央山脈深處的民族,以其精湛的射耳祭(Malahtangia)和宏偉的八部閤音(Pasibutbut)聞名於世。然而,在當代社會結構中,這些儀式與知識麵臨著嚴峻的考驗:年輕一代的離鄉背井、口傳文化的式微、土地的流失,以及外界主流價值觀的持續滲透。 拉阿瓦祭司,是布農族中少數仍能完整傳承複雜祭儀知識和古老律法的「活典籍」。他的一生,恰好串聯起戰後臺灣社會從農業社會邁嚮工業化、再邁嚮信息時代的關鍵節點。本書的敘事主軸,便是圍繞著拉阿瓦祭司如何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去「閱讀」並「迴應」那些外顯於主流社會,卻常常被忽視的「看不見的文字」——那些隱藏在自然律法、族群記憶與精神世界中的時代密碼。 核心議題的深度剖析 本書共分為五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揭示瞭布農文化在麵對現代性時所展現齣的韌性與掙紮: 第一部:山林中的記憶宮殿 本部分深入描繪瞭拉阿瓦祭司的早年生活與學習過程。細緻地還原瞭傳統布農社會的運作邏輯,特別是「小米的循環」如何構築瞭時間觀念與倫理秩序。這裡的「看不見的文字」,指的是那些深植於日常勞動與自然界中的無聲教誨,例如狩獵的節製、水源的分配原則,以及與山靈溝通的儀式性語言。我們將看到,當現代經濟體係取代瞭自給自足的循環,這些記憶的宮殿是如何開始齣現裂痕。 第二部:儀式的張力與詮釋的睏境 本書的核心篇章之一,專注於布農祭儀的當代睏境。八部閤音不再隻是對著山榖的純粹頌歌,它被錄製、被研究、被置於舞颱之上。拉阿瓦祭司必須在「忠於祖靈的召喚」與「嚮現代社會證明其價值」之間找到平衡點。他對於祭儀的每一次執行,都伴隨著對其神聖性與商業化邊界的深刻反思。這裡探討瞭文化詮釋權的轉移,以及當口傳歷史遇到書麵數據時產生的權力消長。 第三部:土地的呼喊與法律的邊界 在當代臺灣,土地問題是原住民族群麵臨的最直接挑戰。本書展現瞭祭司如何從《祖訓》中提取關於「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古老法律概念,並試圖在現行的國傢土地法規下為族人發聲。拉阿瓦祭司的迴應,不是激烈的抗議,而是運用一種內化的、基於生態平衡的論述,去對抗外來工業開發與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這些論述,便是那些不易被現代法律體係「看見」的智慧。 第四部:知識的傳承與世代的斷裂 隨著教育體製的標準化,傳統知識(如植物藥理、曆法推算、社群規範)正在加速流失。拉阿瓦祭司麵臨的挑戰是,如何將這些高度情境化、難以被簡化的口傳知識,有效地傳遞給下一代,尤其是那些已經完全融入都市生活的年輕人。本書記錄瞭他嘗試結閤現代多媒體工具,卻又堅持儀式本質的矛盾嘗試,揭示瞭現代化對「師徒製」傳承的顛覆性影響。 第五部:重構未來的迴廊 在最後的篇章,本書將視角從個案轉嚮宏觀。拉阿瓦祭司並未沉溺於失落的哀嘆,而是積極地尋找布農價值觀在二十一世紀的潛在貢獻。他如何看待氣候變遷、生態倫理、以及全球性的社會正義議題?他提齣,布農人對「永續循環」的深刻理解,或許正是現代文明在追求無限發展模式中所急需補充的「看不見的文字」。這是一種以生命倫理為核心的、對未來社會的溫和而堅定的邀請。 本書的價值與閱讀體驗 《看不見的文字》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和嚴謹思辨的作品。它成功地避開瞭將原住民文化浪漫化或刻闆印象化的陷阱,而是將焦點放在一位智者麵對時代睏境時,所展現齣的複雜、糾結卻又無比真實的掙紮與智慧。 透過對拉阿瓦祭司個人經歷的細膩捕捉,讀者將不僅能深入瞭解布農文化的精髓,更能獲得一麵透視當代社會深層次矛盾的鏡子:當我們過度依賴可見的數據和規範時,那些塑造瞭人類數韆年生存智慧的、無形的文化基因,是否正在被我們集體地遺忘? 這本書適閤所有關心文化存續、傳統智慧與現代化衝突,以及緻力於探尋更深層次社會倫理的讀者。它邀請我們一同側耳傾聽,那些在喧囂世界中,依然清晰可聞的、來自深山古老靈魂的低語與迴應。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威智


  臺灣大學中文係畢業,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MFA。1995年參與編輯李明亮先生《臺灣民主國郵史及郵票》一書,多年後改寫為《臺灣老虎郵:百年前臺灣民主國發行郵票的故事》。著有《神父住海邊:裴德與AMIS的故事》、《越嶺紀》、《凡人的山嶺》、《製圖師的預言:十六世紀以來關於花蓮的想像》、《我的不肖老父》等。

圖書目錄

齣版緣起 看見/聽見臺灣的真實意象 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林淇瀁(嚮陽)
自序 凝固以力抗

祭事曆相關紀事
祭事曆相關地點略圖


他們雖然沒有文字……
密語
看得見的iși-lu-lusɁan

最風光祭事曆.臺灣博物館AT003291
總督府雇員寄託.臺灣博物館AH000809
最深長的憂思.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2653
最美備忘錄.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2654
最迷你的寂寞.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2655
心理學者採集.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2418
默默存在.慈濟科技大學原住民族博物館5040122-01#403
最後的緬懷.Tamazuan的Mangdavan
洪水之後文字怎麼瞭?
遺失文字並不罕見
當文字落水
不隻是EMOJI
齣土紀
臺北植物園,一九二五.初夏
臺灣日日新報,一九二五.仲夏
Qanituan,一九三四.鞦
Mahowan,一九三七.夏
Mahowan,一九三七.晚鞦
Tamazuan,一九九四.春
覆刻,或仿製
小米,一切的動力
農耕之民
小米怎麼來的?
呼喚小米
以純粹的美歌詠
溪畔的憂思
Katogulan的天文觀測
Qanituan的一年十二個月
給未來的備忘錄
當Dihanin退位
創造者及其所在地
Qanituan社與Mangdavan父子
遠離Haba-an
關注的目光
部落警察的迴應
轉述者齋藤康彥
追不捨,視學官橫尾廣輔
業餘愛好者
看不見的文字
iși-lu-lusɁan與Winter Count
即使是看不見的文字

後記
關鍵族語、漢譯對照錶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275160
  • 叢書係列:文化觀察
  • 規格:平裝 / 316頁 / 15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齣版緣起

看得見的臺灣意象
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林淇瀁(嚮陽)


  自2019年《國傢語言發展法》施行後,臺灣各族群的母語和手語都成國傢語言,受到法律的保障,也獲得語言保存與復振的寬廣空間。國藝會從今年起開始推動「母語文學創作發錶專案」,就是立基於此,希望鼓勵母語文學的創作和發錶,纍積母語文學創作成果,豐富臺灣文學的多樣性。從作為文化傳承媒介的語言,到作為記錄文化內涵載體的文字,以至於再現集體記憶和認同的文學,各族群方纔可能共生互榮,展現這塊土地真實的意象。作為颱語文學創作者、長期關注臺灣文學傳播的研究者,我期望更多作傢投入母語文學的創作、社會給予母語文學作傢更多的鼓勵和助力。

  王威智這本《看不見的文字:時代挑戰與一名布農祭司的迴應》,是國藝會「臺灣書寫專案」於2020年通過的補助計畫,原計畫名稱「iși-lu-lusɁan(布農繪曆/祭事曆)——看不見的符號/文字係統及其消殞」,以19世紀末布農族Qanituan(加年端)社首創的祭事曆為報導題材,從日治時代的報刊、風俗誌、官方文獻、博物館典藏文物等多種來源,抽絲剝繭,判讀比對,藉以尋索布農族祭祀知識傳播的變化,正巧也觸及布農族語言和文化的傳承課題,足以讓讀者通過他的報導和分析,進入布農族的原初部落,去體會在沒有文字的年代、在殖民外力介入之際,布農族祭司Laung Mangdavan如何「將無形的口述『凝固』成有形的符號,力抗傳統祭儀或祭儀的傳統步嚮廢弛之境」的過程。

  布農族祭司Laung Mangdavan是祭事曆的創造者,他在1887年大清帝國開通「集集水尾道」(即關門古道),經過Qanituan部落之際,將布農族的口述傳統化為有形的圖繪符號「祭事曆」,將布農族祭司的年度祭儀以圖紋紀載下來,代代流傳,至今已成為常見的布農族意象。王威智從2019年展開追蹤尋索,四年後終於完成本書,從祭事曆的源流與去嚮、布農族的傳統文化兩大主題切入,交錯探索,為讀者揭開祭事曆的謎底。王威智的書寫兼融理性與感性,揉閤神話、歷史、地理、文學等元素,勾勒齣一個部落祭司對帝國殖民文化入侵的積極反殖迴應,入木三分,精彩動人,值得關心臺灣各族群母語與文化發展的讀者細讀。

  「臺灣書寫專案」源起於國藝會第八屆董事鄭邦鎮教授的倡議,於2018年由前任董事長林曼麗教授促成。專案鼓勵作傢以臺灣觀點為本,透過書寫,深入臺灣社會,從歷史、環境、族群、生活與文化切入,進行密集訪談、深度報導,並與世界對話。這個專案獲得馥誠國際有限公司、金格企業有限公司支持,成效甚佳。本專案與2013年起至今由和碩聯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長期贊助的「長篇小說創作發錶專案」,以及明年開始收件由馥誠國際有限公司、金格企業有限公司贊助的「母語文學創作發錶專案」,都是企業贊襄臺灣文學發展的錶率。我要代錶國藝會嚮這些企業及其負責人錶達敬意,也期望有更多企業投入推動臺灣文學與文化藝術的行列。

自序

凝固以力抗


  iși-lu-lusɁan(祭事曆,馬淵東一記音)於我原是陌生的。在稱得上認識祭事曆之前僅因工作在花蓮縣卓溪鄉一座國小校園與獲稱「布農族文字」的祭事曆圖紋有過匆匆一瞥,它們被刻在黝黑光滑的大理石,安安靜靜蹲在暑夏午後茂密樹冠下濃暗的蔭涼裡。

  祭事曆是令人驚嘆的文物,但與其說對它—特別是其符號/圖紋—感興趣,更令我好奇的是涵義複雜的符號為什麼問世、何時問世,以及被視為文字這件事是否展現任何積極的意義。

  由於祭事曆符號的意義及其是否為文字,涉及語言、傳統、定義以及其他與定義無關的因素,難以論斷,也不是本書追索探討的目標,所以僅羅列並略加討論前人的見解,而將目光對準「為什麼」、「何時」、「何人」。關於後者,除瞭尋索可能的創造者,本書還花瞭些篇幅「尋找」日本殖民時期那些轉述、傳布或急於發掘祭事曆的相關人士,其中有駐地警察,有臺灣總督府官員,有的享譽學界,還有幾位對文字或天文感興趣的業餘人士,儘管祭事曆並非一般熟悉的「曆」。

  根據現存文獻,祭事曆可能誕生於一八九○年代的Qanituan(加年端)社,那是一個多個布農族部族共居的部落。一八八七年,清朝修築「集集水尾道」(今關門古道),這是「牡丹社事件」日本齣兵臺灣後清朝「開山撫番」政策下最後一條「撫番」道路,橫貫中央山脈,自東而西越嶺後即依沿丹大溪,穿過深遠的Haba-an(哈巴昂)社,行經當時創社可能不到二十年的Qanituan社。這條「帝國最後橫貫道」壽命短促,幾個月後即告荒棄,沿線所經即使到瞭二十世紀末仍有「臺灣最後秘境」之稱,但這條貫穿丹社群布農族人故園的短命道路或許為那一片遼深的山林引進不一樣的「視界」,帶來新的挑戰。

  當時,Qanituan的祭司Laung Mangdavan正值壯盛,或許感受到某種威脅,預見可能的挑戰,進而費盡心思創造祭事曆,試著將無形的口述「凝固」成有形的符號,力抗傳統祭儀或祭儀的傳統步嚮廢弛之境。官道既成,訊息、物資的交流應更容易也更頻繁。此後短短十年之間劇變降臨,日本殖民統治之手伸進臺灣;再過半世紀,已經鬆動的生產傳統與信仰傳統雙雙麵臨更嚴厲的挑戰。如果一九二○年代以降的日本文獻關於Laung Mangdavan何以創造祭事曆的描述屬實,那麼Laung的憂思確實成真,但他並未束手放任,而以不凡的睿智試著應對瞭。

  這本關於布農族祭事曆的小書嘗試探索祭事曆問世的緣由,多處提及布農族的人、地、事與物,除瞭常見且通行的漢譯專有名詞,如「布農」族與其社群「巒、郡、丹、卓、卡」等,餘逕採族語拼音,如祭事曆創作者Laung Mangdavan、Bilian Manququ、Lin’ne Tanapima等人,又如Qanituan、Haba-an、Tamazuan、Mahowan……等舊地。拼音字母頻繁齣現,不免影響漢字為主的閱讀習慣,然基於對族語的尊重,本書仍選擇「原漢夾雜」,而非代以音譯漢字,期待盡量貼近書中人、事情境,同時也希望書末的〈關鍵族語、漢譯對照錶〉於閱讀體驗能有些許助益。

  本書得以問世有賴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臺灣書寫專案」資助,又濛花蓮縣文化局補助齣版,阿之寶有限公司慷慨支援部分文獻中譯,在此並緻謝忱。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這本書的初體驗,最大的感受是它在敘事結構上的大膽與創新。作者似乎有意打破傳統的時間綫性邏輯,采用瞭多重視角和非連續性的片段組閤,這種手法乍看之下有些跳躍,但隨著閱讀深入,便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匠心獨運。尤其在涉及祭司的個人心路曆程時,那種抽絲剝繭式的心理剖析,精準地描摹瞭傳統與現代交鋒下個體身份的撕裂感與重塑過程。我特彆欣賞作者對“迴應”一詞的深度挖掘,它並非簡單的反駁或接受,而是一種復雜的、多層次的互動。書中對特定文化符號的引用和闡釋,那種紮實而又不失靈性的解讀,讓人對這些符號的當代意義有瞭全新的認識。行文之間,那種知識的密度是驚人的,但作者總能巧妙地將復雜的哲學思辨融入到具體的場景敘述中,使得晦澀的概念也變得可感、可觸。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微觀情感完美融閤的能力,使得這本書具有瞭超越一般文本的耐讀性和思辨價值,值得反復咀詠,每次都能品齣新的滋味。

评分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處理涉及原住民文化敏感性議題時的審慎態度。這種審慎並非退縮,而是一種深植於理解和尊重的姿態。書中對祭司內心獨白的呈現,那種內斂而堅定的聲音,極大地提升瞭文本的道德高度。它沒有將祭司塑造成一個符號化的英雄或受害者,而是一個在巨大洪流中努力保持自我完整性的復雜個體。在描述他如何麵對外部世界的衝擊和內部身份的拉扯時,作者所采用的敘述節奏是緩慢而堅定的,如同山巒的生長,不疾不徐,卻蘊含著不可抗拒的力量。這種對個體精神韌性的描摹,觸及瞭我們每個人在麵對劇烈社會轉型時可能産生的共鳴。這本書的深層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非主流的、從邊緣視角齣發的觀察口,讓我們得以反思主流敘事中那些被係統性忽略的知識體係和價值判斷。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認知地圖被拓寬瞭,對“進步”和“發展”的理解也變得更加審慎和全麵。

评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結構美學值得稱贊。它在敘事的高潮部分,常常采用一種“留白”的處理,讓未盡之言和未明之意,成為讀者自行填補和思考的空間。這種留白的處理,與書名中“看不見”的主題形成瞭絕佳的互文關係,暗示瞭真正的意義往往存在於被言說之外。作者對環境的描寫也極具象徵意義,自然元素(如風、岩石、河流)並非簡單的背景闆,而是被賦予瞭能動的角色,它們參與到這場精神的搏鬥之中,成為祭司思想的載體和映照。這種將自然哲學融入社會批判的寫法,體現瞭一種融貫中西的文學視野。總而言之,這本書以其獨特的節奏感、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人類精神睏境的深刻洞察力,在當代中文寫作中占據瞭一個極具分量和啓發性的位置。它要求讀者付齣耐心,但迴報的將是遠超預期的思想迴饋。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初看之下就給人一種沉穩而富有曆史感的印象,扉頁上的排版,那種典雅的字體選擇,讓人仿佛能觸摸到文字背後的厚重。作者在引言部分的處理尤其精妙,沒有急於拋齣宏大的主題,而是采取瞭一種近乎“耳語”的方式,慢慢引導讀者進入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語境。特彆是對於“看不見”這個概念的引入,絕非簡單的比喻,而是通過一係列看似日常卻又暗藏玄機的場景描摹,構建起一種懸浮於現實之上的張力。我注意到,在描述那個特定時代背景時,文字的流動性非常強,時而如同急流,時而又像幽深的潭水,這種節奏的把控,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它不僅僅是講述一個故事或提齣一個觀點,更像是在邀請讀者共同參與一場對存在本質的探索,那種對社會結構中那些不易察覺的、卻又深刻影響著個體命運的“隱形力量”的捕捉,展現瞭作者深厚的觀察力與細膩的筆觸。整本書的基調,是剋製而又飽滿的,沒有過度的煽情,卻處處流露齣對人類精神睏境的深切關懷,讓人在閤上書捲之後,仍久久不能平息內心的波瀾。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對我而言,是一種帶著古韻的現代迴響。它並非那種追求華麗辭藻堆砌的文字,而是以一種近乎精確的剋製感在行進,每一個詞語的擺放都像是經過瞭精密的校準。特彆是作者在構建那個“時代挑戰”的圖景時,所使用的意象非常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穿透力,那種帶著山風和泥土氣息的描繪,極大地增強瞭故事的現場感和真實性。書中對於“儀式”的討論,更是展現瞭作者極高的理論素養,它不是將儀式視為一種僵化的教條,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流動的、具有生命力的對話介質。這種對傳統核心精神的尊重和現代性視角的審視,使得整本書在探討社會變遷時,沒有落入簡單的二元對立的窠臼。我甚至覺得,這本書與其說是在記錄,不如說是在“編織”——用文字編織齣一張既有堅韌經綫(傳統根基),又有探索性緯綫(時代睏境)的復雜網絡,讀者被邀請進入這張網中,體驗那種被牽引、被連接的感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