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妄與真實:楞伽經導讀(1)

虛妄與真實:楞伽經導讀(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曉非
图书标签:
  • 佛教
  • 楞伽经
  • 哲学
  • 心学
  • 唯识
  • 认知科学
  • 虚实
  • 导读
  • 佛教哲学
  • 中国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喜瑪拉雅FM收聽量最大、最受歡迎的佛教節目文字版首次出版發行!
  ★ 繼暢銷書《金剛經導讀》後,于曉非先生最新力作!
 
  本書是于曉非老師從二○二○年十一月開始,在「喜馬拉雅FM」APP上,推出《楞伽經導讀》音頻課程。現在,依據這個音頻課程,陸續整理成文字稿編輯出版。
 
  依據《解深密經》佛陀三時判教,《楞伽經》屬於第三時教法的經典。第二時教法是佛陀立足於凡夫境界為凡夫說法,其傳承在印度形成「中觀見派」,傳來中國漢地是「三論宗」;第三時教法是佛陀立足於聖者境界為凡夫說法,其傳承在印度形成「瑜伽行派」,傳來中國漢地是「唯識宗」。
 
  「唯識學」素以名相繁複而著稱,讓很多學人望而卻步。其實,抓住綱領、契入核心就可以避免入海算沙之弊。《楞伽經》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這四根理論支柱,撐起了佛陀三時了義教法體系,極為簡潔清晰,甚為殊勝,佛子不能不讀。
  
  本課程以《楞伽經》實叉難陀漢譯本為據,同時對照《楞伽經》梵文原本,力求如實準確地理解表達佛陀真實法義。"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专著的简介,专注于先秦时期的思想流变与核心议题。 书名: 鸿蒙探微:先秦诸子思想体系的构建与演变 作者:[此处可设想一位学者的名字,例如:李鸿文] 出版社:[此处可设想一家学术出版社,例如:华夏文源出版社] --- 内容简介 《鸿蒙探微:先秦诸子思想体系的构建与演变》是一部深度剖析中国哲学源头——先秦诸子思想的学术著作。本书超越了传统的流派划分叙事,旨在从思想史的宏大脉络中,系统梳理并比较分析儒、道、墨、法等主要学派的核心概念、方法论及其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应然选择。全书以公元前771年周室东迁至秦统一的近五百年历史为时间框架,将这一时期视为中华文明思想基因的熔炉,力求揭示诸子学说之间既相互影响又彼此独立的发展逻辑。 第一部分:思想的勃兴与时代的困境 本书开篇聚焦于春秋中晚期至战国初期的社会剧变——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乱世图景。作者认为,诸子百家的兴起并非偶然的学术繁荣,而是对现实政治危机和道德真空的深刻回应。 首先,对“礼”的解析成为各家共同的起点。本书详细考察了西周礼乐文明的衰落过程,并阐释了孔子如何试图“复礼”,将其从一套僵化的社会规范提升为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仁)。不同于将孔子视为保守主义者,本书着重探讨了其思想中的革新性——即在变局中寻找永恒的价值锚点。 其次,对“德”与“治”的权衡构成了早期思想论战的焦点。墨家墨子的“兼爱”与“非攻”,被置于其对功利主义和社会效用的高度关注下进行考察。作者细致辨析了墨家在逻辑推理(墨辩)和实践伦理上的独特贡献,并将其与儒家的等级化仁爱进行对比,分析了两者在维护社会秩序与追求个体平等之间的张力。 第二部分:形而上学的探索与宇宙论的构建 随着思想深入战国中期,对世界本源和本体论的探讨逐渐成为重要议题。老庄思想的出现,标志着哲学思辨从社会伦理向存在论的重大转向。 老子的“道”被置于一个形而上学的原初状态进行考察,区别于后世被赋予过多政治含义的“道”。本书深入辨析了“无为”的内涵,指出其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顺应自然本性的治理哲学,强调“不言之教”对僵化语言的超越。 庄子的思想则在老子的基础上进行了极致的个人化和现象学式的深化。重点分析了“齐物论”中对二元对立的消解,以及“逍遥游”中所构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作者认为,庄学提供了一种超越世俗功名利禄的价值体系,对后世文人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权术的精炼与治理的转向 战国后期,随着兼并战争的白热化,对高效、实用政治技术的追求成为主流,法家思想应运而生。 本书详细梳理了法家思想的三个核心支柱:法、术、势。对商鞅的变法实践,强调其在构建中央集权国家机器中的决定性作用。更进一步,对韩非子的集大成,剖析其如何融合了荀子的性恶论、道家的权谋以及名家的概念辨析,构建了一个以君主意志为中心的、彻底世俗化的政治哲学体系。作者指出,法家的“势”论,实际上是对当时权力结构现实的清醒认知,是对儒家德治理想的一种彻底否定或修正。 第四部分:集大成与思想的融合 秦统一后,思想的战场并未消失,而是转入了融合与批判的阶段。荀子的儒学改造是这一时期的关键事件。 荀子对人性“性恶论”的强调,迫使他构建了一套严密的社会化、教化机制——“伪”的理论。本书着重分析了荀学如何通过“隆礼重法”的方式,试图在儒家的道德理想与法家的现实工具理性之间架设桥梁。其对“名分”和“天行有常”的阐发,也为后世经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最后,本书总结了先秦诸子思想的遗产——他们共同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母题:一是以入世担当为核心的政治伦理(儒、法),二是以出世超脱为追求的精神自由(道家)。诸子思想的张力,塑造了此后两千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价值取向。 本书特点: 1. 跨学派的纵向对比: 不局限于单一学派的阐释,而是将儒、道、墨、法置于同一思想场域下进行动态比较。 2. 方法论的强调: 侧重分析诸子如何思考问题(如孔子的“思无邪”、墨子的逻辑论证、韩非的“参验”),而非仅仅总结其结论。 3. 语境化分析: 每一思想的产生都紧密联系其所处的时代政治、军事和经济背景,避免了将先秦思想抽象化、概念化的倾向。 4. 文献引证严谨: 全书广泛采纳甲骨文、金文资料及出土文献(如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的研究成果,力求对经典文本进行最贴近古意的解读。 《鸿蒙探微》旨在为当代读者提供一把深入理解中国哲学原点的钥匙,清晰勾勒出中华文明思想形态的初始蓝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于曉非
  
  佛教文化研究專家。淨名精舍首席學術導師;喜馬拉雅FM《〈金剛經〉導讀》課程和《〈楞伽經〉導讀》課程主播。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出生於北京,男,漢族,無黨派,信仰佛教。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學系天體物理學專業。
 
  一九八二年於浙江省普陀山普濟禪寺了空法師處受三皈依,法名根培。曾親近正果法師、巨贊法師和觀空法師。受教於賈題韜居士、黃念祖居士、韓鏡清居士、任傑居士、徐梵澄先生和金克木先生等。
 
  一九九六年九月至一九九九年一月,在北京大學東語系,師從段晴教授和王邦維教授學習梵文;師從斯里蘭卡比丘學習巴利文。
 
  一九八六年以來,于曉非先生以其深厚的佛學造詣和無礙的智慧辯才,奔走於全國各地,樹立正見,弘傳佛陀正法。常年受邀前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長江商學院和中歐商學院等頂級高校、商學院授課,所授主題成為學校中最具震撼性的明星課程,影響了眾多的社會精英。迄今現場受眾學員已達三十餘萬人,影響教眾過百萬。期間組織了大量的弘法利生活動,在佛教界享有極高盛譽,被譽為「最具影響力的弘法居士」。
 
  于曉非先生於喜馬拉雅FM推出的《〈金剛經〉導讀》課程,播放量現已突破五千萬次;《〈楞伽經〉導讀》課程播放量突破了八百萬次。兩部課程得到了佛教界、學術界及社會各界的熱烈反響和讚歎。

图书目录

《楞伽經》導讀001 引言 1 為什麼要學習《楞伽經》?  
《楞伽經》導讀002 引言 2 《解深密經》三時判教 
《楞伽經》導讀003 引言 3 關於《楞伽經》的漢語譯本  
《楞伽經》導讀004 1-01-01五法 三自性 八識 二無我  
《楞伽經》導讀005 1-01-02境界自心現  
《楞伽經》導讀006 1-01-03破增益與補損減  
《楞伽經》導讀007 1-01-04心:citta和hr.daya  
《楞伽經》導讀008 1-02-01自所得聖智證法  
《楞伽經》導讀009 1-02-02識和智  
《楞伽經》導讀010 1-02-03種子熏現模型  
《楞伽經》導讀011 1-02-04羅婆那請佛說法  
《楞伽經》導讀012 1-02-05願聞自證法究竟大乘道  
《楞伽經》導讀013 1-02-06勸請大慧奉問於佛  
《楞伽經》導讀014 1-03-01為夢所作?為幻所成?  
《楞伽經》導讀015 1-03-02眼翳執毛模型  
《楞伽經》導讀016 1-03-03轉識成智:去掉vi 
《楞伽經》導讀017 1-03-04何謂分別?  
《楞伽經》導讀018 1-03-05不二與無分別 
《楞伽經》導讀019 1-03-06熏習與現行
《楞伽經》導讀020 1-03-07二時空與三時轉 
《楞伽經》導讀021 1-03-08萬法皆空 因果不空? 
《楞伽經》導讀022 1-03-09再談因果 
《楞伽經》導讀023 1-03-10阿賴耶識四要點 
《楞伽經》導讀024 1-03-11輪迴如夢 醒即解脫 
《楞伽經》導讀025 1-03-12如來藏不生萬法 
《楞伽經》導讀026 1-03-13如來藏光明 
《楞伽經》導讀027 1-03-14兩重無生 
《楞伽經》導讀028 1-03-15常見與斷見 
《楞伽經》導讀029 1-03-16坦特羅、婆羅門、沙門 
《楞伽經》導讀030 1-03-17samadhi和samāpatti 
《楞伽經》導讀031 1-03-18三自性 
《楞伽經》導讀032 1-03-19阿賴耶識不是輪迴主體 
《楞伽經》導讀033 1-04-01如來普入一切眾生心 
《楞伽經》導讀034 1-04-02隨言取義而生迷惑 
《楞伽經》導讀035 1-04-03為諸如來之所攝受 
《楞伽經》導讀036 1-04-04楞伽王再次供養佛陀 
《楞伽經》導讀037 1-04-05法與非法 自相與共相 
《楞伽經》導讀038 1-04-06法與非法差別之相 
《楞伽經》導讀039 1-04-07瓶等諸物 本無有體 
《楞伽經》導讀040 1-04-08世間眾生無業無報 
《楞伽經》導讀041 2-01-01世間沒有生和滅 
《楞伽經》導讀042 2-01-02世界如同虛空花 
《楞伽經》導讀043 2-01-03一切法如幻 
《楞伽經》導讀044 2-01-04領受無生是贊佛 
《楞伽經》導讀045 2-02-01云何起計度? 
《楞伽經》導讀046 2-02-02云何名佛子? 
《楞伽經》導讀047 2-02-03緣起的甚深法義 
《楞伽經》導讀048 2-02-04辨了不了義 
《楞伽經》導讀049 2-02-05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違 
《楞伽經》導讀050 2-02-06云何為風雲? 
《楞伽經》導讀051 2-02-07云何得世通? 
《楞伽經》導讀052 2-03-01分別所分別 
《楞伽經》導讀053 2-03-02金剛等諸山 
《楞伽經》導讀054 2-04-01百八種句皆應聽受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93079
  • 叢書系列:于曉非作品集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7 x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引言 1
 
為什麼要學習《楞伽經》?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在一起共同學習一部重要的佛經—《楞伽經》。
 
  在我們漢傳佛教,目前對於《楞伽經》這部經的經名的讀音有不同意見,有人念《楞伽(jiā)經》,有人念《楞伽(gā)經》,有人念《楞伽(qié)經》。這部經的漢文的名字,實際上,它是梵文詞lan.kā的音譯,既然是音譯,我們就應該選擇最貼近原本發音的那個漢譯名稱來念誦。《楞伽(jiā)經》、《楞伽(gā)經》、《楞伽(qié)經》這三個讀法,其中《楞伽(gā)經》是最接近梵文詞lan.kā的發音的。因此,我喜歡用《楞伽(gā)經》這樣的讀法,念《楞伽(jiā)經》、《楞伽(qié)經》其實也無大礙。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楞伽經》?大家知道,佛教的經、律、論三藏非常浩瀚,有那麼多的經典,為什麼我們唯獨要選擇《楞伽經》來學習,這是我們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
 
  我想有這樣幾個理由:
 
  第一,《楞伽經》這部經與我們漢傳佛教的因緣特別的深。為什麼這麼講?佛教傳入我們漢族地區已經兩千年了,在這兩千年當中,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大乘教派,比如:天臺宗、三論宗、唯識宗、淨土宗、禪宗、華嚴宗等等。在這麼多大乘教派當中,其實只有禪宗和淨土宗,在我們漢族地區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它們傳播最廣,影響最深。
 
  下面,我們就看看《楞伽經》與這兩個最具影響力的宗派—禪宗和淨土宗—之間有什麼關係。
  先說「禪宗」:
 
  大家知道,禪宗是由印度的一位高僧叫達摩,他來到中國而傳承的一個教派。達摩來到中國,他接引了一位漢僧叫神光。當達摩祖師印證神光小和尚見道了,大悟了之後,達摩祖師做了幾件事情:
 
  第一,給神光法師改了個名字,說你見道以前叫神光,現在見道了,脫胎換骨了,應該改個名字,達摩祖師給他起了一個新的名字叫「慧可」。所以,大家知道,中國的禪宗第一代祖師初祖是達摩,二祖就是慧可。
 
  第二,達摩祖師給他改完名之後,給他傳了法。大家注意,禪宗是有法的。
 
  第三,達摩祖師給慧可傳了衣缽(達摩祖師從印度帶來的釋迦牟尼佛的衣服和乞食的碗),以表「信」,就是證明我們這個傳承是真實的、可信的。一般講達摩祖師接引慧可,往往大家就只講了這幾件事情。
 
  其實,還有下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就是達摩祖師送給慧可一部書,這部書就是我們現在要學習的《楞伽經》,達摩祖師對慧可說:「我觀漢地,唯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就是我看你們漢地,修行者只有依這部經而行,能夠自己獲得解脫。這是達摩祖師對這部經與我們漢地眾生的關係做的授記。
 
  達摩祖師還對慧可說:「我給你這部《楞伽經》啊,你要知道這部經是『如來心地要門,令眾生開示悟』。」就是說,我給你的這部《楞伽經》,它是佛的心地要門,它能夠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的境界。大家看,達摩祖師對《楞伽經》的評價非常地高。
 
  達摩祖師還說:「吾觀震旦,所有經教,唯楞伽,可以印心。」「震旦」就是指我們中國。就是我看你們中國,在所有翻譯過來的這些經教當中,只有《楞伽經》可以印證是不是明心見性,是不是見道大悟。所以,達摩祖師認為《楞伽經》是禪宗法脈印心的經典。
 
  因此,請大家注意,依照達摩祖師的教誨,禪宗是否開悟見道,是否明心見性,印證的經典是《楞伽經》,絕不是其他哪部經。大家注意,這是達摩祖師的教誨。因此,中國禪宗早期的祖師們有一個別名叫「楞伽師」。記載禪宗初期各位祖師事蹟的書,就叫《楞伽師資記》。
 
  所以,大家要知道,禪宗初祖達摩祖師是用《楞伽經》印心。當然,禪宗傳到四祖的時候,也就是四祖「道信」,他雖然還用《楞伽經》印心,同時四祖又宣導用《般若經》印心。那麼,到了五祖弘忍大師就把印心的經典選擇為《般若經》,而且選擇為《般若經》裡面的《金剛般若經》,這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金剛經》。弘忍大師提倡用《金剛經》印心,但是在弘忍大師老人家心中,他依然是重視《楞伽經》的。
 
  對禪宗有興趣的朋友,大概都讀過記載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一部書,就是《壇經》。在這部《壇經》當中,就記載五祖弘忍大師曾計畫在他門前的牆上要請畫師畫《楞伽經變相》,以供流傳供養。什麼叫變相?「變相」是佛教的一個專有名詞,是指把佛經當中的重要的情節用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楞伽經變相》就是在牆上畫上《楞伽經》裡面的一些重要的情節。當然,後來因為神秀大師在這面牆上寫了四句偈頌,來表達他當時所證悟的境界,有了這四句偈,弘忍大師就放棄了在牆上畫《楞伽經變相》的這樣一個原來的計畫。但是,即便沒有畫,大家從《六祖壇經》的記載可以看到,雖然五祖弘忍大師把禪宗印心的經典改成了《金剛經》,但是他老人家心中始終記掛著《楞伽經》。
 
  所以,從我上面講的這段故事,大家就可以理解,《楞伽經》與我們漢傳佛教非常重要的教派—禪宗因緣深厚。對於一個學習禪宗的人,一個參禪的人,《楞伽經》不是可讀可不讀,而是必須得讀。
 
  說完「禪宗」,我們下面講「淨土宗」。
 
  淨土宗和禪宗一樣,是在我們漢傳佛教當中影響深遠的一個教派,到今天都是。淨土宗的修行方法就是以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希求往生西方極樂淨土,這樣一個修行的法門。因此,大家看到那些修行淨土法門的人,那些信徒,每天都在「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佛的名號。
 
  淨土宗與《楞伽經》有什麼因緣呢?大家注意,在《楞伽經》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偈頌,《楞伽經》中說:「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生。」這個偈頌就是說,所有的佛都從無量壽佛的極樂世界當中出來。「無量壽」梵文就是Amitābha,就是「阿彌陀佛」。在《楞伽經》當中,佛陀是極度的讚歎阿彌陀佛,讚歎西方極樂淨土。所以,你讀了《楞伽經》,你才會知道「阿彌陀淨土」的殊勝。再有,我們漢傳佛教修行淨土法門的方法是持誦阿彌陀佛的名號,也就是念佛的名字。那麼,很多修行淨土法門的人,心中就有一個疑問:我只念佛的名字,就有那麼大的功德嗎?名字為什麼這麼重要?我想告訴大家,當你學習了《楞伽經》之後,你就可以理解名字不僅重要,而且極其重要。所以,修行淨土法門的人也應該學習《楞伽經》。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阐释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力。他似乎能敏锐地捕捉到文本中那些看似古老、实则永恒的困惑,并以一种近乎现代哲思的视角去回应它们。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显得遥远的古代教义,忽然间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经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尤其是在探讨心识与实相的界限时,那种层层剥茧、丝丝入扣的论证逻辑,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认知模式。作者的笔触并非一味地照搬原典,而是融入了大量的个人体悟与现代语境的翻译,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既维护了经典的权威性,又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及性,为我们这些身处纷繁世界中的探索者,提供了一把有效连接古老智慧与当下困境的钥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手感,配合着封面古朴又不失典雅的字体排版,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庄重感。纸张的选择也很有考究,摸上去细腻平滑,墨色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线装痕迹或者封面的烫金工艺,都体现了出版方对这部经典文本的尊重。内页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内容在视觉上有了呼吸的空间,而不是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这对于研习深奥的佛学义理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便利。初次翻阅时,那种对物质载体的愉悦感,让我对即将进入的文本内容产生了更高的期待,仿佛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彰显了出版者在呈现传统智慧时所付出的心血与匠心。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在如今快节奏的出版市场中,显得尤为难得和珍贵。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凝练,读起来就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每一步都需要集中全部的精力去辨识脚下的立足点。作者在引介复杂概念时,大量使用了精确而略显生僻的术语,这无疑对读者的背景知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相关的佛教词汇和历史背景,以确保对每一个论断都能有深层次的理解。这种阅读过程虽然耗费心力,却也带来了一种智力上的巨大满足感——每一次成功破解一个晦涩的表达,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远洞察的门。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时常回顾的工具书。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但对于那些已经在佛法领域有所涉猎的同道中人,这种深入骨髓的严谨性,恰恰是其最大的价值所在,它拒绝了任何形式的肤浅化和简化。

评分

从结构布局上来看,本书的编排思路展现出一种高度的系统性和条理性。章节的划分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到核心义理之中,使得原本庞杂的教法体系变得井然有序。特别是那些用于梳理脉络的图表或对比分析,虽然篇幅不多,但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帮助读者在复杂的论述中快速定位关键节点。这种对结构的精细打磨,体现了编纂者对于如何有效传授深奥知识的深刻理解。它避免了传统注疏中常见的堆砌式阐述,而是采用了更具引导性的叙事方式,让读者在跟随作者思路前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极大地降低了误读的风险,为深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清醒的觉察力提升。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被拉回到对“我”和“世界”的根本性提问上。作者似乎总能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个直指人心的诘问,迫使读者从日常的惯性思维中抽离出来。这种持续的内省体验,与其说是知识的输入,不如说是一种心性的校准过程。它不直接给出浮夸的承诺,而是提供了一套严密的工具箱,让你自己去面对和拆解那些根深蒂固的错觉。读完某个章节后,即便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会蒙上一层新的光影,让你以一种更为疏离和审慎的态度去对待。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此类经典导读最为珍贵的价值,它改变的不是你知道了什么,而是你如何看待你所知道的一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