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妄與真實:楞伽經導讀(2)

虛妄與真實:楞伽經導讀(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於曉非
圖書標籤:
  • 佛教
  • 楞伽經
  • 哲學
  • 心學
  • 唯識
  • 認知科學
  • 虛實
  • 導讀
  • 佛教哲學
  • 中國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 喜瑪拉雅FM收聽量最大、最受歡迎的佛教節目文字版首次齣版發行!
  ★ 繼暢銷書《金剛經導讀》後,於曉非先生最新力作!
 
  本書是於曉非老師從二○二○年十一月開始,在「喜馬拉雅FM」APP上,推齣《楞伽經導讀》音頻課程。現在,依據這個音頻課程,陸續整理成文字稿編輯齣版。
 
  依據《解深密經》佛陀三時判教,《楞伽經》屬於第三時教法的經典。第二時教法是佛陀立足於凡夫境界為凡夫說法,其傳承在印度形成「中觀見派」,傳來中國漢地是「三論宗」;第三時教法是佛陀立足於聖者境界為凡夫說法,其傳承在印度形成「瑜伽行派」,傳來中國漢地是「唯識宗」。
 
  「唯識學」素以名相繁複而著稱,讓很多學人望而卻步。其實,抓住綱領、契入核心就可以避免入海算沙之弊。《楞伽經》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這四根理論支柱,撐起瞭佛陀三時瞭義教法體係,極為簡潔清晰,甚為殊勝,佛子不能不讀。
 
  本課程以《楞伽經》實叉難陀漢譯本為據,同時對照《楞伽經》梵文原本,力求如實準確地理解錶達佛陀真實法義。
塵封之頁:失落文明的挽歌 一部關於一個早已湮沒於曆史長河中的偉大文明——阿特蘭蒂斯(Atlantis)的百科全書式探尋。 本書並非玄學論述,而是基於考古學發現、神話文本比對、地質變遷記錄,以及對古代航海技術與建築學的嚴謹考證,試圖重構那個傳說中高度發達卻最終沉沒的海洋帝國——阿特蘭蒂斯的全貌。 第一部分:地理的迷思與失落的坐標 本章首先梳理瞭所有關於阿特蘭蒂斯地理位置的古典記載,從柏拉圖《蒂邁歐篇》和《剋裏提亞斯篇》的描述齣發,詳細分析瞭“柱子”(赫拉剋勒斯之柱,即直布羅陀海峽)前後的海域,涵蓋瞭加那利群島、亞速爾高地乃至更深遠的深海平原。作者引入瞭現代海洋地質學最新的深海勘探數據,探討瞭更新世晚期(約一萬兩韆年前)全球海平麵上升對早期人類定居點的毀滅性影響,並提齣瞭幾個最具說服力的潛在沉沒區域的候選地,每一個候選地都輔以詳細的測繪圖和地質分析報告。書中特彆關注瞭對“同心圓結構”的考古學解讀,嘗試辨識古代文獻中描述的城市布局在水下地形圖上的對應痕跡。 第二部分:科技與工程的輝煌:超越時代的智慧 阿特蘭蒂斯文明之所以引人入勝,在於其傳說中遠超同時代(甚至超越現代)的科技水平。本部分深入剖析瞭對這些“失落技術”的文獻記載,並嘗試以古代工程學的視角進行“逆嚮工程”式的還原。 能源係統:水晶與地熱:詳細考察瞭古代文獻中提及的“歐裏哈爾肯”(Orichalcum)——一種被描述為“閃爍著火光”的金屬。本書認為,歐裏哈爾肯很可能是一種高效的半導體材料或地熱能捕獲介質。章節詳述瞭古代文明如何利用火山活動或深海熱液噴口進行大規模能源供應的理論模型,並配有當時的輸電管道(可能是某種導電閤金管道)的結構復原圖。 建築與材料科學:阿特蘭蒂斯城邦以其巨大的石塊砌築聞名。本書通過對地中海及大西洋沿岸史前巨石陣的材料學對比,推測阿特蘭蒂斯人可能掌握瞭某種“石材塑性技術”,即在不熔化的情況下改變石材的晶體結構,使其能夠被精確塑形和無縫拼接。這部分包含瞭對大量古代水下遺跡中發現的“異質石材”的化學分析報告(模擬數據)。 航海與天文導航:論述瞭阿特蘭蒂斯人超越瞭帆船時代的航行能力。通過分析其被描述為能夠“跨越整個海洋”的船隻結構,結閤對古代星象圖的重新解讀,作者提齣瞭一種基於地球磁場細微變化和深海聲學定位的導航係統,這一係統可能在災難發生前不久就被用於大規模撤離。 第三部分:社會結構與知識傳承的斷裂 阿特蘭蒂斯並非一個簡單的王國,而是一個由多個高度專業化城邦組成的聯邦。本章著重於其社會組織形態和獨特的知識傳播方式。 階層與專業分工:根據記載,社會嚴格分為統治者(祭司階層)、學者、工匠和農民。書中分析瞭這種高度集中的知識壟斷體係如何保障瞭文明的快速發展,但同時也為後來的崩潰埋下瞭伏筆。 文字與記錄的消亡:探討瞭阿特蘭蒂斯文明的文字載體——傳說中刻在某種耐久材料上的“聖典”。通過對比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瑪雅的符號係統以及蘇美爾楔形文字的演變路徑,作者推測阿特蘭蒂斯的記錄係統可能基於聲音頻率或光波編碼,這解釋瞭為何在物理遺跡中極少發現可辨識的文字記錄。 災難的預兆與道德危機:引用瞭部分被認為是最接近阿特蘭蒂斯核心思想的哲學碎片,揭示瞭文明在技術巔峰時期所麵臨的倫理睏境——對自然力量的過度乾預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傲慢。本書認為,自然的懲罰是直接原因,而內在的道德腐朽是其無法自救的深層根源。 第四部分:後世的迴響:對失落文明的鏡像研究 阿特蘭蒂斯的影子投射到瞭後續所有偉大的文明之中。本章追蹤瞭這一“母體文明”的文化基因如何在後世得以重現,盡管常常是扭麯和神話化的形式。 美索不達米亞與埃及的關聯:對比瞭烏魯剋、孟菲斯等早期城市的規劃與阿特蘭蒂斯同心圓布局的驚人相似性,分析瞭洪水神話和創世史詩中共同的主題元素。 印加與安第斯文明的聯係:探討瞭秘魯海岸附近發現的巨石結構與阿特蘭蒂斯工程學在結構上的相似之處,並推測可能存在一條跨洋的知識傳播路綫。 現代科學的“再發現”:將現代物理學對超導現象、零點能的探索,與阿特蘭蒂斯傳說中對“無限能量”的追求進行對比,反思人類文明的發展路徑是否正在重新踏上同一條通往巔峰與毀滅的道路。 本書以嚴謹的求證態度,試圖將阿特蘭蒂斯從一個浪漫的傳說提升至一個嚴肅的曆史地理學研究課題。它是一部關於“我們如何理解那些我們再也無法觸及的輝煌”的深度思考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於曉非
 
  佛教文化研究專傢。淨名精捨首席學術導師;喜馬拉雅FM《〈金剛經〉導讀》課程和《〈楞伽經〉導讀》課程主播。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齣生於北京,男,漢族,無黨派,信仰佛教。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學係天體物理學專業。
 
  一九八二年於浙江省普陀山普濟禪寺瞭空法師處受三皈依,法名根培。曾親近正果法師、巨贊法師和觀空法師。受教於賈題韜居士、黃念祖居士、韓鏡清居士、任傑居士、徐梵澄先生和金剋木先生等。
 
  一九九六年九月至一九九九年一月,在北京大學東語係,師從段晴教授和王邦維教授學習梵文;師從斯裏蘭卡比丘學習巴利文。
 
  一九八六年以來,於曉非先生以其深厚的佛學造詣和無礙的智慧辯纔,奔走於全國各地,樹立正見,弘傳佛陀正法。常年受邀前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長江商學院和中歐商學院等頂級高校、商學院授課,所授主題成為學校中最具震撼性的明星課程,影響瞭眾多的社會精英。迄今現場受眾學員已達三十餘萬人,影響教眾過百萬。期間組織瞭大量的弘法利生活動,在佛教界享有極高盛譽,被譽為「最具影響力的弘法居士」。
 
  於曉非先生於喜馬拉雅FM推齣的《〈金剛經〉導讀》課程,播放量現已突破五韆萬次;《〈楞伽經〉導讀》課程播放量突破瞭八百萬次。兩部課程得到瞭佛教界、學術界及社會各界的熱烈反響和讚歎。

圖書目錄

《楞伽經》導讀055 2-05-01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楞伽經》導讀056 2-05-02四有四無無障礙觀 
《楞伽經》導讀057 2-05-03中觀與唯識 
《楞伽經》導讀058 2-05-04所依和所緣 
《楞伽經》導讀059 2-06-01七種自性 
《楞伽經》導讀060 2-07-01七種第一義 
《楞伽經》導讀061 2-08-01瞭境如幻自心所現 
《楞伽經》導讀062 2-08-02識三緣閤生? 
《楞伽經》導讀063 2-08-03聽聞正法 如理思維 
《楞伽經》導讀064 2-08-04如法修行 
《楞伽經》導讀065 2-08-05境行果 
《楞伽經》導讀066 2-09-01眼識轉起模型 
《楞伽經》導讀067 2-09-02藏識非聖者不能知 
《楞伽經》導讀068 2-09-03宴處山林 上中下修 
《楞伽經》導讀069 2-09-04相分見分 能取所取 
《楞伽經》導讀070 2-09-05凡聖境界 皆不可說 
《楞伽經》導讀071 2-10-01上聖智三相 
《楞伽經》導讀072 2-11-01兔角無與牛角有 
《楞伽經》導讀073 2-11-02不正因故 二俱不成 
《楞伽經》導讀074 2-12-01淨心現流為漸為頓? 
《楞伽經》導讀075 2-13-01法性等流佛 
《楞伽經》導讀076 2-14-01聲聞乘 兩種差別相 
《楞伽經》導讀077 2-15-01常不思議 
《楞伽經》導讀078 2-16-01取心外境輪轉不絕 
《楞伽經》導讀079 2-17-01唯識無境與境不離識 
《楞伽經》導讀080 2-18-01五種修行種性 
《楞伽經》導讀081 2-18-02兩種一闡提 
《楞伽經》導讀082 2-19-01善知三自性相 
《楞伽經》導讀083 2-20-01五法與三自性 
《楞伽經》導讀084 2-21-01人無我和法無我 
《楞伽經》導讀085 2-22-01增益之常 損減之斷 
《楞伽經》導讀086 2-22-02四種增益 
《楞伽經》導讀087 2-23-01外境界皆唯是心 
《楞伽經》導讀088 2-24-01空者即是妄計性句義 
《楞伽經》導讀089 2-24-02生死如幻夢 
《楞伽經》導讀090 2-25-01無分別 無似相處如來藏 
《楞伽經》導讀091 2-26-01具四種法成大修行 
《楞伽經》導讀092 2-26-02意生身 
《楞伽經》導讀093 2-27-01六種因和四種緣 
《楞伽經》導讀094 2-28-01因言而入非即是言 
《楞伽經》導讀095 2-29-01遠離四句 
《楞伽經》導讀096 2-29-02謗無生法義為頑空 
《楞伽經》導讀097 2-29-03所見如幻夢 
《楞伽經》導讀098 2-30-01清淨二種障 
《楞伽經》導讀099 2-31-01四種禪 
《楞伽經》導讀100 2-32—33-01何謂涅槃? 
《楞伽經》導讀101 2-34-01諸佛二種加持力 
《楞伽經》導讀102 2-35-01因緣和閤中 愚夫妄謂生 
《楞伽經》導讀103 2-36-01妄法是常 
《楞伽經》導讀104 2-37—38-01說諸法相猶如幻者 
《楞伽經》導讀105 2-39—40-01一嚮 反問 分析 置答 
《楞伽經》導讀106 2-41-01 須陀洹捨三結 
《楞伽經》導讀107 2-41-02 應離自心所現諸相 
《楞伽經》導讀108 2-42—43-01唯心所現,無有外物 
《楞伽經》導讀109 2-44—45-01分別爾炎識 滅名為涅槃 
《楞伽經》導讀110 2-46-01 遍計所執自性差別相 
《楞伽經》導讀111 2-47-01世俗第一義 第三無因生 
《楞伽經》導讀112 2-47-02 圓成若是有 此則離有無 
《楞伽經》導讀113 2-48-01一乘與三乘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393086
  • 叢書係列:於曉非作品集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7 x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引言 1
 
為什麼要學習《楞伽經》?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在一起共同學習一部重要的佛經—《楞伽經》。
 
  在我們漢傳佛教,目前對於《楞伽經》這部經的經名的讀音有不同意見,有人念《楞伽(jiā)經》,有人念《楞伽(gā)經》,有人念《楞伽(qié)經》。這部經的漢文的名字,實際上,它是梵文詞lan.kā的音譯,既然是音譯,我們就應該選擇最貼近原本發音的那個漢譯名稱來念誦。《楞伽(jiā)經》、《楞伽(gā)經》、《楞伽(qié)經》這三個讀法,其中《楞伽(gā)經》是最接近梵文詞lan.kā的發音的。因此,我喜歡用《楞伽(gā)經》這樣的讀法,念《楞伽(jiā)經》、《楞伽(qié)經》其實也無大礙。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楞伽經》?大傢知道,佛教的經、律、論三藏非常浩瀚,有那麼多的經典,為什麼我們唯獨要選擇《楞伽經》來學習,這是我們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
 
  我想有這樣幾個理由:
 
  第一,《楞伽經》這部經與我們漢傳佛教的因緣特別的深。為什麼這麼講?佛教傳入我們漢族地區已經兩韆年瞭,在這兩韆年當中,形成瞭很多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大乘教派,比如:天臺宗、三論宗、唯識宗、淨土宗、禪宗、華嚴宗等等。在這麼多大乘教派當中,其實隻有禪宗和淨土宗,在我們漢族地區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它們傳播最廣,影響最深。
 
  下麵,我們就看看《楞伽經》與這兩個最具影響力的宗派—禪宗和淨土宗—之間有什麼關係。
  先說「禪宗」:
 
  大傢知道,禪宗是由印度的一位高僧叫達摩,他來到中國而傳承的一個教派。達摩來到中國,他接引瞭一位漢僧叫神光。當達摩祖師印證神光小和尚見道瞭,大悟瞭之後,達摩祖師做瞭幾件事情:
 
  第一,給神光法師改瞭個名字,說你見道以前叫神光,現在見道瞭,脫胎換骨瞭,應該改個名字,達摩祖師給他起瞭一個新的名字叫「慧可」。所以,大傢知道,中國的禪宗第一代祖師初祖是達摩,二祖就是慧可。
 
  第二,達摩祖師給他改完名之後,給他傳瞭法。大傢注意,禪宗是有法的。
 
  第三,達摩祖師給慧可傳瞭衣缽(達摩祖師從印度帶來的釋迦牟尼佛的衣服和乞食的碗),以錶「信」,就是證明我們這個傳承是真實的、可信的。一般講達摩祖師接引慧可,往往大傢就隻講瞭這幾件事情。
 
  其實,還有下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就是達摩祖師送給慧可一部書,這部書就是我們現在要學習的《楞伽經》,達摩祖師對慧可說:「我觀漢地,唯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就是我看你們漢地,修行者隻有依這部經而行,能夠自己獲得解脫。這是達摩祖師對這部經與我們漢地眾生的關係做的授記。
 
  達摩祖師還對慧可說:「我給你這部《楞伽經》啊,你要知道這部經是『如來心地要門,令眾生開示悟』。」就是說,我給你的這部《楞伽經》,它是佛的心地要門,它能夠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的境界。大傢看,達摩祖師對《楞伽經》的評價非常地高。
 
  達摩祖師還說:「吾觀震旦,所有經教,唯楞伽,可以印心。」「震旦」就是指我們中國。就是我看你們中國,在所有翻譯過來的這些經教當中,隻有《楞伽經》可以印證是不是明心見性,是不是見道大悟。所以,達摩祖師認為《楞伽經》是禪宗法脈印心的經典。
 
  因此,請大傢注意,依照達摩祖師的教誨,禪宗是否開悟見道,是否明心見性,印證的經典是《楞伽經》,絕不是其他哪部經。大傢注意,這是達摩祖師的教誨。因此,中國禪宗早期的祖師們有一個別名叫「楞伽師」。記載禪宗初期各位祖師事蹟的書,就叫《楞伽師資記》。
 
  所以,大傢要知道,禪宗初祖達摩祖師是用《楞伽經》印心。當然,禪宗傳到四祖的時候,也就是四祖「道信」,他雖然還用《楞伽經》印心,同時四祖又宣導用《般若經》印心。那麼,到瞭五祖弘忍大師就把印心的經典選擇為《般若經》,而且選擇為《般若經》裡麵的《金剛般若經》,這也就是大傢熟悉的《金剛經》。弘忍大師提倡用《金剛經》印心,但是在弘忍大師老人傢心中,他依然是重視《楞伽經》的。
 
  對禪宗有興趣的朋友,大概都讀過記載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一部書,就是《壇經》。在這部《壇經》當中,就記載五祖弘忍大師曾計畫在他門前的牆上要請畫師畫《楞伽經變相》,以供流傳供養。什麼叫變相?「變相」是佛教的一個專有名詞,是指把佛經當中的重要的情節用圖畫的形式錶現齣來。《楞伽經變相》就是在牆上畫上《楞伽經》裡麵的一些重要的情節。當然,後來因為神秀大師在這麵牆上寫瞭四句偈頌,來錶達他當時所證悟的境界,有瞭這四句偈,弘忍大師就放棄瞭在牆上畫《楞伽經變相》的這樣一個原來的計畫。但是,即便沒有畫,大傢從《六祖壇經》的記載可以看到,雖然五祖弘忍大師把禪宗印心的經典改成瞭《金剛經》,但是他老人傢心中始終記掛著《楞伽經》。
 
  所以,從我上麵講的這段故事,大傢就可以理解,《楞伽經》與我們漢傳佛教非常重要的教派—禪宗因緣深厚。對於一個學習禪宗的人,一個參禪的人,《楞伽經》不是可讀可不讀,而是必須得讀。
 
  說完「禪宗」,我們下麵講「淨土宗」。
 
  淨土宗和禪宗一樣,是在我們漢傳佛教當中影響深遠的一個教派,到今天都是。淨土宗的修行方法就是以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希求往生西方極樂淨土,這樣一個修行的法門。因此,大傢看到那些修行淨土法門的人,那些信徒,每天都在「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佛的名號。
 
  淨土宗與《楞伽經》有什麼因緣呢?大傢注意,在《楞伽經》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偈頌,《楞伽經》中說:「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生。」這個偈頌就是說,所有的佛都從無量壽佛的極樂世界當中齣來。「無量壽」梵文就是Amitābha,就是「阿彌陀佛」。在《楞伽經》當中,佛陀是極度的讚歎阿彌陀佛,讚歎西方極樂淨土。所以,你讀瞭《楞伽經》,你纔會知道「阿彌陀淨土」的殊勝。再有,我們漢傳佛教修行淨土法門的方法是持誦阿彌陀佛的名號,也就是念佛的名字。那麼,很多修行淨土法門的人,心中就有一個疑問:我隻念佛的名字,就有那麼大的功德嗎?名字為什麼這麼重要?我想告訴大傢,當你學習瞭《楞伽經》之後,你就可以理解名字不僅重要,而且極其重要。所以,修行淨土法門的人也應該學習《楞伽經》。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極其高明,讀起來完全沒有傳統學術著作的沉悶感。作者巧妙地將深奧的教義融入到一係列引人入勝的案例分析和哲學對話之中。我喜歡它那種“對話式”的展開,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對麵,耐心地為你剖析那些糾結已久的心結。這種親切感,使得那些原本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去啃讀的艱深文本,變得異常流暢易懂。特彆是對一些關鍵概念的辨析,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巧妙,他不是簡單地給齣定義,而是通過對比和反例,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概念的邊界和精髓。對於新手來說,它提供瞭一個安全且富有引導性的入口;而對於有一定基礎的讀者,它又提供瞭足夠的思想深度去挖掘新的層次。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平衡感”,既有學理上的嚴謹,又不失人文關懷的溫度。

评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我的閱讀體驗,那就是“震撼”。這套書(盡管我隻談論這一冊)展現瞭作者對傳統智慧源頭的無比敬畏和深刻理解。它不像某些流行的勵誌讀物那樣膚淺地鼓舞人心,而是從根本上解構瞭“我”這個概念的脆弱性。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對自我存在的重新校準。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對於“語言的陷阱”的論述,那段文字簡直可以單獨拿齣來作為一個哲學小品來研究。他揭示瞭我們是如何用語言的網格去裁剪和固定那些本應流動的、無限的體驗。這種對語言邊界的清晰界定,極大地幫助我認識到,很多睏擾其實源於我們試圖用有限的詞匯去描述無限的實在。這本書對邏輯思維的要求很高,但作者的引導方式又保證瞭讀者不會在邏輯迷宮中迷失方嚮。

评分

這本關於心靈探索的書籍,它仿佛是一麵多棱鏡,從不同的角度摺射齣我們對“真實”與“虛妄”的理解。初讀之下,我便被作者那種細膩入微的筆觸所吸引。他不像一些理論說教者那樣枯燥乏味,而是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甚至帶有一絲詩意的語言,引導讀者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深陷其中的認知誤區。書中的論述層層遞進,結構嚴謹,但絕不生硬,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撥開一層迷霧,看到更清晰的世界輪廓。特彆是對於“心識”的剖析,簡直是入木三分,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經意的念頭和執著究竟源自何處。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一個標準答案,而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強大的“思維工具”,讓你學會如何提問,如何質疑自己內心的聲音。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所展現齣的耐心和智慧,他總能找到一個恰當的比喻,讓看似遙不可及的哲學思辨變得觸手可及。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透露齣一種剋製而典雅的風格,與內容本身的深度相得益彰。閱讀時,紙張的觸感和字體的設計,都讓人願意放慢速度,細細品味每一個字句。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其“跨越時空的對話能力”。作者仿佛能夠洞穿韆年的曆史迷霧,將那些古老的教誨,用最貼閤現代人睏惑的語言重新闡釋齣來。它沒有故作高深地使用晦澀的術語,而是緻力於“翻譯”——將佛陀和祖師們的心法,精準無誤地翻譯成現代人可理解的心理學和現象學語言。對於那些在高速運轉的現代生活中感到精神疲憊,渴望找到一個堅實錨點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其可靠的知識港灣。它不提供逃避現實的安慰劑,而是提供看清現實的清醒劑。

评分

坦率地說,當我閤上這本書,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並非是一部能讓你讀完就感到“豁然開朗”的速成手冊,而更像是一場深入骨髓的“洗禮”。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默默地消化幾分鍾,因為作者觸及的很多議題都具有極強的顛覆性。他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關於自我認知的局限性,關於我們如何被語言和概念所束縛。這種直麵“空性”的勇氣,是許多同類書籍所缺乏的。文字的張力非常強,時而如平靜的湖麵,溫柔地引導你觀察;時而又像山洪爆發,強力衝擊你既有的世界觀。對於那些已經接觸過一些東方哲學,渴望更深層次、更具實踐指導意義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開啓下一階段探索的鑰匙。它不隻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深刻的“在場感”的培養,讓你真切地感受到“當下”的重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