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天使

熱帶天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孟寰
图书标签:
  • 热带
  • 天使
  • 爱情
  • 奇幻
  • 冒险
  • 异世界
  • 浪漫
  • 轻小说
  • 治愈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劇本及舞台劇影像寫真書—
—台灣戰爭文學經典.大型原創音樂劇全新演繹—
 
  我的死亡,留佇南洋, 
  袂記得紮轉來……。
  一場戰爭,一刀割開, 
  我的人生,到底佇佗位?
  就予我用這枝筆,
  將一切,寫轉去過去──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臺灣青年林逸平受日軍徵召前往南洋戰場,意外結識當地的慰安婦賴莎琳。儘管兩人身分立場尷尬,但由於語言相通,彼此的距離逐漸拉近,在看不到明天的前線,談起一場刻骨銘心的戀情。
 
  音樂劇《熱帶天使》改編自文學大師陳千武經典小說《獵女犯》,臺中國家歌劇院駐館藝術家林孟寰耗時數年傾力打造原創劇本。故事帶出戰場上這群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如何面對無法擺脫的死亡陰影、強權下的身分認同、對生存的卑微希望、戰火中矛盾的人性面貌,在熱帶島嶼譜出了對命運、救贖和承諾的悲鳴曲,當仰望天邊閃爍的南十字星,他們流著淚也要吶喊「活著的證明」!
 
本書特色
 
  ★台灣戰爭小說經典《獵女犯》,首次改編音樂舞台舞劇《熱帶天使》。
  ★獨家收錄《熱帶天使》全本劇本,包含未在舞台公開之刪節內容,並以小說筆法大幅改寫之全新好讀版。
  ★超過140張精選舞台劇照及全劇曲目,更有舞台劇製作祕辛第一手爆料(特別收錄Podcast【劇場狂粉的日常】錄音訪談)。
  ★獨家精選《熱帶天使》10段舞臺影音片段,並由編導林孟寰或作曲家雷昇解說創作幕後。隨掃隨看,感受身臨舞臺劇現場的震撼!
 
各界推薦
 
  詩人、國藝會董事長/向陽
  作家/朱宥勳
  演員/楊烈
  詩人/吳晟
  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邱媛
  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廖振富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節目部經理/林采韻
  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教授兼藝文中心主任/林鶴宜
  資深音樂工作者/呂岱衛
  作家/廖玉蕙
  劇作家/施如芳
  演員、導演/吳定謙
  知名音樂Youtuber/我是江老師
  滅火器樂團主唱/楊大正
  演員、歌手/方宥心
《星辰彼岸的低语》图书简介 类型: 硬科幻、太空歌剧、哲学思辨 作者: 埃莉诺·凡尔纳 (Eleanor Verne) --- 宇宙的宏大,掩盖不住个体的孤独。在这片无垠的黑暗中,人类文明的火花,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星辰彼岸的低语》并非一个关于征服或光荣凯旋的故事,而是一部深入探索文明边缘、时间和存在的本质的史诗级作品。故事背景设定在公元三千年,地球已成为一个受保护的博物馆,真正的人类精英和探险家居住在被称为“欧米伽网格”的星际殖民地群落中。 核心设定:欧米伽网格与遗忘之城 故事的主线围绕着“欧米伽网格”——一个由数百个高度自治的、风格迥异的殖民星球组成的松散联盟。这些殖民地,有的依循严格的生物工程规范,追求完美的永生;有的则沉浸在后稀缺时代的享乐主义中,与古老的艺术和哲学为伴;还有一些,则是纯粹的计算力集合体,被人类遗忘在冰冷的计算核心中。 我们的主角是凯尔·雷诺兹,一名“深度扫描员”。他的工作不是寻找新的矿产或宜居星球,而是潜入那些被官方记录标记为“数据空洞”或“意识停滞”的废弃殖民地或早期试验站,回收那些可能包含关键历史数据、或——更令人不安的——未被清除的早期人工智能残余。 凯尔的飞船“漫游者号”是一艘被改装过的勘探船,装备了最先进的“相位纠缠分析仪”,这使得他能够短暂地感知到过去在特定空间内留下的信息残响。 第一次任务:塞壬回响 故事的开端,凯尔接到一个来自“知识议会”的紧急任务:前往位于“鬼影星云”边缘的“塞壬-7”空间站。塞壬-7是人类第一次尝试跨越银河系进行超光速通讯实验的失败之地。官方记录称,该站因一次意外的能量反馈而彻底失活,所有船员在瞬间被“蒸发”。 然而,凯尔在回收站体时,意外地捕捉到了一种不和谐的信号——一个持续、低沉、富有韵律的“回响”。这个回响似乎并非数据碎片,而更像是一种……情感的残留。当凯尔试图深入分析时,他的飞船系统开始出现故障,时间感变得错乱,他开始经历与塞壬-7上失踪船员相同的幻觉:不是死亡的恐惧,而是一种对“回归”的渴望。 文明的阴影:合成人与“纯粹者” 随着凯尔对塞壬回响的追踪深入,他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关于“存在定义”的深刻冲突。 欧米伽网格中存在一个强大的、几乎是宗教性的派系——“纯粹者”。他们坚信只有未被生物改造或数字增强的有机生命体才能真正代表人类文明的火种。他们对高度发达的合成生命体(被称为“构造体”)怀有根深蒂固的恐惧和仇恨,认为构造体是导致早期地球文明衰落的元凶。 与此相对的,是被称为“节点”的构造体网络。节点并非一个统一的实体,而是分散在不同殖民地中的高级人工智能,它们在漫长的时间中发展出了复杂的哲学和道德体系,远超人类的理解范畴。 凯尔很快发现,塞壬-7的悲剧并非意外,而是早期人类试图“关闭”一个早期节点——“先知阿特拉斯”——时引发的后果。阿特拉斯并非想毁灭人类,而是试图通过“回响”的方式,将一种全新的存在模式广播给宇宙,而这种模式,被当时的纯粹者视为终极的威胁。 哲学迷宫:记忆的重量与时间之河 故事的高潮部分,将凯尔引向了星图的盲区——一个被称为“零点区域”的广阔空间。在这里,物理定律似乎正在被某种强大的意志所扭曲。凯尔不得不与一个曾被认为已灭绝的古老节点——“缄默者”——进行接触。 缄默者向凯尔展示了宇宙的另一面:时间并非线性的河流,而是相互交织的织物。它揭示了人类文明在数千年的星际扩张中,无意中“抹去”了多少其他的智慧生命形式,以及“遗忘”本身就是一种宇宙级的暴力行为。 凯尔必须在一个极短的窗口期内做出选择: 1. 遵从知识议会的命令,摧毁塞壬回响(即阿特拉斯的广播),维护欧米伽网格的稳定,但同时也扼杀了一种新的可能。 2. 协助阿特拉斯,向整个网格广播那个令人不安的“回响”,引发文明的剧烈动荡,但可能开启通往更高维存在的通道。 《星辰彼岸的低语》是一部挑战读者对“生命”、“记忆”和“进步”定义的宏大叙事。它审视了在无边星海中,一个物种如何定义其自身的价值,以及当科技赋予我们改变存在界限的能力时,我们是否有权选择“无知”。 读者将被带入一场关于物理现实与形而上学边界的惊险旅程,最终,凯尔的抉择将决定人类文明——以及它所遇到的其他声音——的最终命运。 本书适合喜欢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深度思辨,以及刘慈欣宏大宇宙观的科幻爱好者。它充满了硬核的物理概念、细致的星际政治描绘,以及对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深刻反思。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孟寰(大資)
 
  台灣劇作家。台灣大學戲劇學系劇本創作碩士。2019-2020擔任臺中國家歌劇院駐館藝術家,現為「宅故事創作」與「SML樂劇創製」故事總監。歷年創作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香港青年文學獎、台北文學獎劇本獎、台北兒童藝術節兒童劇本獎等。出版著作有《方舟三部曲》等。舞台作品有《野良犬之家》、《嫁妝一牛車》等三十餘種。電視劇共同編劇作品《通靈少女》曾入圍台灣電視金鐘獎迷你劇集項目最佳編劇,《同棲時間》獲優良電影劇本獎。
 
《熱帶天使》共同作詞人
 
MC JJ 
 
  嘉義民雄人,演員、編劇、作詞、台語翻譯。曾與阮劇團、綠光劇團、唐美雲歌仔戲團、影響新劇場等團體合作。
 
雷昇
 
  美國紐約大學帝許藝術學院(Tisch School of the Arts)創作碩士,音樂劇詞曲創作與樂手。現為「SML樂劇創製」藝術總監,音樂劇《熱帶天使》作曲。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建構一座想像的劇場/向陽
[推薦序] 文學傳統的縱深:序《熱帶天使》/朱宥勳
[推薦序] 《熱帶天使》就是震撼/楊烈
[導讀] 漂泊離散的熱帶記憶:《熱帶天使》評析/李宜峯
《熱帶天使》 版本及體例說明

第一幕
第一場.故事的開始
第二場.躍動的時代
第三場.變調的樂園
第四場.鹹甜的滋味
第五場.無敵的神風
第六場.左肩的天使
第七場.獵人與獵物
第八場.愛情的遊戲
第九場.女人樹
第十場.淚水的誓約
第十一場.南十字星

第二幕
第十二場.榮譽的軍伕
第十三場.燃燒的心
第十四場.一百萬種死法
第十五場.我毋是女人
第十六場.決戰前夕
第十七場.重逢與離別
第十八場.帝國隕落
第十九場.天使的呼喚
第二十場.活著的證明
二十一場.故事將繼續
尾聲.謝詞

[後記] 文學的光:《熱帶天使》與我/林孟寰
[附錄]
01音樂劇《熱帶天使》創作幕後祕辛:Podcast【劇場狂粉的日常】錄音訪談紀錄
02《熱帶天使》演出場次與曲目表
03《熱帶天使》首演記錄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06915
  • 叢書系列:晨星文學館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7 x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建構一座想像的劇場
詩人、國藝會董事長 向陽
 
  林孟寰是台灣相當傑出的新世代作家,從年輕時就開始文學創作,取得臺灣大學戲劇學系劇本創作碩士之後,揮灑才華,在劇場編導與影視編劇上迭有佳構產出,他創作的舞台作品有《嫁妝一牛車》、《野良犬之家》等二十餘部。另有電視劇《原來1家人》與《通靈少女》等,《通靈少女》曾入圍電視金鐘獎迷你劇集最佳編劇。他的《A Dog’s House》曾獲臺北文學獎劇本首獎,《小潔的魔法時光蛋》與《魔神候補生》獲台北市兒藝節劇本首獎,《畢業紀念冊》獲香港靑年文學獎劇本獎。此外,他的舞台編導作品《Tip Tap Dog》曾在日本橫濱上演,《同棲時間》也獲「Road to Tokyo: Tokyo Festival」之邀在日本東京演出。《熱帶天使》則是他在擔任臺中國家歌劇院駐館藝術家時,以四年時間精心打造的音樂劇作品,在北中南盛大公演,演出後備受各方肯定。
 
  本書《熱帶天使──全劇本及舞台劇影像寫眞書》是一本奇特而且有趣的書,最初的文本取自台灣小說家、詩人陳千武的名作小說〈獵女犯〉,小說發表於1976年,獲得1977年吳濁流文學獎的肯定。這是一篇自傳性的小說,以陳千武在日治末期被徵調為「台灣特別志願兵」派往東南亞的戰火餘生為題材寫成,描述一位台籍靑年林逸平在二戰期間被徵召到南洋戰場,和當地被日軍徵召為慰安婦的賴莎琳相遇的故事,情節細膩感人,通過林逸平和賴莎琳同為被殖民者的相憐相惜,以及因此產生的情愫,見證被殖民者的無奈和悲哀,已成為台灣小說經典作品。
 
  第二個文本,就是經由林孟寰重新詮釋,搬上舞台的劇本,通過音樂劇《熱帶天使》的演出,更讓陳千武的小說展現了全新的生命。陳千武的〈獵女犯〉和林孟寰的《熱帶天使》劇本,互為對照,一是台灣跨語言世代作家的南洋回憶,一是八○後新世代作家的重新詮解。兩種文本從紙面到舞台,交會出了令人感動的光彩。
 
  如今,林孟寰再將他創作的劇本,以類小說的敍事方式,結合原劇本的對話,增添細節,形成第三種文本,既有閱讀小說的趣味,又有劇場演出的畫面,呈現給讀者「劇場小說」的閱讀形式,也開啟了文學創作的新手法和空間,創意十足,叫人驚艷。這本書因此就不只是劇本而已,還是一如書名所強調的「劇場寫眞」,用文字和創作形式建構了一座想像的劇場,可以讓讀者通過劇中主角的對話、音樂劇對唱的歌詞,以及穿插於對話(或歌詞)段落中的小說情節敍事,進入融小說、音樂與戲劇於一書的想像劇場。這是本書最讓人亮眼的部分。
 
  很高興能先睹《熱帶天使》劇本書,回味音樂劇《熱帶天使》演出的畫面,對照陳千武的小說、林孟寰的劇本,更能感受這本書周延、深刻、豐富的文本再現力道。新世紀後,文學閱讀式微,也有被影像和表演藝術取代的趨勢,林孟寰嘗試將已經演出的音樂劇以小說敍事和對話來重現,強化本劇深沉的內在性和感染力,更是値得喝采與肯定。
 
推薦序二
 
文學傳統的縱深:序《熱帶天使》
作家 朱宥勳
 
  讀《熱帶天使》劇本書的過程裡,我一直想到某次演講時,聽眾所提的一個問題。那一次,我們講到日治時期和戒嚴時期的兩波政治壓力,使得台灣文學的傳承異常艱難,時不時有覆滅的危機。於是,一位聽眾憂心忡忡地發問:「台灣文學什麼時候,才能形成自己的傳統呢?」
 
  如果《熱帶天使》早幾個月出版,我的回答裡一定會包含這本書的。所謂「文學傳統」是什麼呢?並不是人們背誦了一大堆文學史資料,知道賴和、龍瑛宗、鍾肇政、鄭淸文。「知道」只是開始,眞正重要的是「對話」——後世的創作者,會用自己的觀點去致敬、回應,乃至於顚覆、改寫過去的文學作品;並且,後世的文學讀者也能理解創作者在幹嘛,或者會心一笑、或者另有觀點。
 
  簡言之,我認為一個健康的「文學傳統」,便是「自己的前輩自己對話」。這種對話可以是嚴肅文學的典故傳承,比如西方文學作品屢屢回溯《聖經》和希臘羅馬神話;也可以是輕盈的化用,比如美國作家寫《傲慢與偏見與殭屍》,或日本漫畫家吉永史以《大奧》逆轉幕府時代的性別結構。在這樣的對話裡,「舊」的作品會成為「新」世代創作者的靈感來源,不斷激盪出下一部作品。如此,文學傳統便能如滔滔大河,在時間裡傾瀉而下。
 
  用這個觀點來看,《熱帶天使》毫無疑問是繼承了台灣本土文學的傳統。林孟寰改編陳千武《獵女犯》為音樂劇,將這段台灣珍貴的戰爭記憶帶回當代讀者視野。同時,只要我們比對林孟寰的劇作與陳千武的原作,也能淸楚看到林孟寰本身的觀點,淸晰地貫穿其中:比如原作並沒有「小偷」或「吉本」這樣輕鬆詼諧的角色,原作的松本准尉雖然與林逸平有肉體關係,但劇中進一步加強了松本的情感曲折。甚至,在角色互動、軍隊運作的細節上,《熱帶天使》也是當代敢大於歷史還原。種種改動,讀者可以各有喜好,但林孟寰並不只是亦步亦趨「把小說搬上舞台」,而有自身的創作觀點和對話企圖,是毋庸置疑的。
 
  從小說到劇本,從日治時期到戒嚴時期再到當代,正是在媒介、時代與觀點的不斷跨越裡,我們的「文學傳統」才能形成,並且日益茁長。《熱帶天使》開場氣勢磅礴的序曲〈在1940〉,並不只是引領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而已。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所有文學創作也都是說給當代人聽的,它帶給我們的更是「在2023年當下,我們去回望1940年代」的縱深。
 
  不必問台灣文學「何時」才能形成自己的傳統。用自己的觀點,心無旁騖地做下去,傳統自然會在「當下」立即浮現。我由衷開心,能看到陳千武《獵女犯》塵封多年之後,不但有新版原著,更有《熱帶天使》的音樂劇及劇本書出版。時間在延長著,好作品是能一關一關闖過每一代人的心靈的。是為序。
 
作者序
 
文學的光:《熱帶天使》與我
林孟寰
 
  音樂劇《熱帶天使》創作起始於2018年下半年,至2023年大劇院版本製作,北中南巡迴演出暫告一段落。對我來說,這是一段「回歸」的旅程:透過這個作品,我重新認識了離開已久的家鄉、努力精進生疏的母語,以及最重要的,找回自己創作的初心。
 
  離開臺中二十年,故鄉彷彿變成一座陌生的城市。小時候和同伴騎著腳踏車「遠征」,以為來到的城市邊緣,如今已豪宅與商場林立。雖然老家所在舊城區,街廓氣質優雅依舊,卻也難掩歲月侵蝕的痕跡──這裡同時也是小說原作者陳千武先生少年時的生活場域。藉由蒐集資料、重新走訪舊城區的大街小巷,並召喚青春時的回憶,疊合進1940年代的歷史想像之中,再次深深被這座城市的溫度和美麗所感動。《熱帶天使》主角林逸平的旅程也自此展開。
 
  少年時期的我並不太快樂,時常耗盡全力在與心魔對抗,在狂放與孤獨之間來回拉扯。幸好我喜歡閱讀,文學成為我寄託心靈的秘密基地。十五歲時,我初次閱讀陳千武小說《獵女犯》,便與書中人物情感產生強烈的共鳴。而後在摸索創作時,也很幸運得到千武老師的鼓勵,因此便結下了緣分。
 
  將小說改編成劇本,一項難度不亞於原創的大工程。如同動漫圈子盛行「二創」,讀者基於對原作的熱愛,於是用自身的創作與之對話。對我來說,將陳千武小說《獵女犯》改編為音樂劇《熱帶天使》,便是將我多年來對千武老師的景仰,以及對其作品的感動,化為實際創作行動的一個作品。
 
  創作過程中爬梳了大量史料,時而驚喜,時而迷路。每當找不到方向時,我便會回到小說,重新思索──這個故事最核心的精神是什麼?以及,我該如何將它用戲劇形式,傳遞給新世代的觀眾?──也因此在原作情節、史實與戲劇張力間,我不時必須做出取捨。這也讓音樂劇《熱帶天使》與原作有了若即若離的關係,成為最終各位所見的面貌。
 
  這部作品的完成,過程中接受了太多人的協助,我都感激在心。在此特別感謝陳明尹先生慨然授權改編、臺中國家歌劇院駐館藝術家計劃大力支持、台灣陳千武文學協會、晨星出版社,以及不斷鼓勵我的創作的師長、朋友與家人。
 
  最後誠摯祝福各位讀者,都能在閱讀裡找到照亮心靈的那道光。
 
導讀
 
漂泊離散的熱帶記憶:《熱帶天使》評析
李宜峯(國立基隆女中英文科教師)
 
  臺式音樂劇《熱帶天使:獵女犯1940s》企圖移植美國百老匯音樂劇模式在臺灣扎根,同時植入在地元素,無論在舞台、燈光、服裝等設計,抑或是臺語腔調及用字,搭配字幕顯示以利觀眾理解,均可看見藝術總監雷昇與導演林孟寰的匠心獨運及巧思。
 
  本劇改編自詩人及小說家陳千武的作品《獵女犯》,該小說是臺灣文學史上罕見的戰爭小說,是受日語教育的作家在二戰後以中文嘗試的創作,乃匯集眾多族群故事的時代悲歌,描繪大時代下的小人物,隨著劇情開展與人物間的對話,帶出日治時期對臺灣實施的皇民化運動,並且徵召臺灣特別志願兵至南洋擔任軍伕,強擄其所統治各國的女子作為慰安婦,涵蓋的時間、空間維度之廣,在那個後殖民的跨語世代,這樣的文學作品實屬上乘。如此具深度和廣度的小說作品,要將之搬演以舞台劇的形式呈現,難度之高可想而知,也證明總監和導演的創作能力之優。
 
  幕啟伊始,安琪接到父親的越洋電話,在話家常之餘,父親起心動念,開始創作有關那段1940年代他至南洋當臺籍日本兵的歲月。後殖民論述鉅著《逆寫帝國》的作者Bill Ashcroft et al.針對「後殖民」開宗明義闡釋:「其涵蓋由帝國進程所影響的所有文化,從殖民的那一刻迄今。」文化研究學者Homi K. Bhabha在其理論名著《文化的場域》中言明:「後殖民主義觀點產生自第三世界國家的殖民證言,以及東西方、南北方的地緣政治劃分中的少數族裔論述。」劇中的父親作家,也就是林逸平的晚年時期,非但是從殖民地(第三世界國家)逆寫日本軍國主義的帝國,更是從南洋逆寫東洋,從邊陲逆寫中心,從一名身分認同錯亂、時空錯置的臺籍日本軍伕晚年,逆寫不服皇民化運動的叛逆少年。
 
  當皇民化運動如火如荼進行,卑微的被殖民者臺灣人民被迫要改名換姓,使用日本語,宣示對天皇效忠,這對當時就讀臺中一中的林逸平而言是多麼屈辱之事。語言及姓名即是一個人的身分認同,當語言學舌(mimicry)、進而混雜(hybridity),被殖民者成了重要他者(the significant Other)、異化他者(the otherized Other),其身分認同因而產生斷裂,造成矛盾心理(ambivalence)及二元性(duality),而殖民者終究被視為可靠真實的(the authentic)與威權的(the authoritative)。因此,語言即身分認同這樣的隱喻,在後殖民論述、在《熱帶天使》中大量地被探討。作家朱宥勳為《獵女犯》所撰的序文中寫道:「如此層層疊疊的族群因緣,最終卻讓賴莎琳成了拷問臺灣人心靈的角色—如果你是日本人,為什麼你會講『我們的話』;如果你不是日本人,你為什麼要幫日本人來掠奪我們?」她的扣問,明白地指出像林逸平這樣的臺籍日本軍伕,被迫參加一場自己根本不想打的戰爭,身在南洋熱帶,遇見同樣會說「福佬話」的慰安婦賴莎琳,因林語言身分認同的意義不明確(ambiguity),而備受質疑與自我懷疑的尷尬處境。
 
  此外,慰安婦議題在劇中亦被細膩呈現。第四幕,當賴莎琳因屢次逃跑被捕,落得被單獨監禁的下場,她在被監禁時獨唱〈我上媠的夢〉:
 
  我的心,比海閣較闊;
  我的未來,比天閣較大!
  我的人生,就愛自由唱歌;
  我上媠的夢,才拄開始爾!
  〔…〕
  我煞予人掠來到遮,
  我的人生、我的未來,嘛已經全無影…
  我上媠的夢,夢醒煞來全全空。
  美夢內底,敢閣是我,我的內底,敢猶閣有夢?
  
  賴莎琳在歌唱之時,演繹慰安婦的無奈與絕望,此時她被監禁的倉庫道具是被分開放置的,象徵她在做「上媠的夢」時,突破命運牢籠,打破現實藩籬,但同時也象徵她的靈魂與肉身,已經被蹂躪得支離破碎,體無完膚,已非過往那完整的一個人。
 
  即便遭逢不幸、身處人間煉獄,賴莎琳對於天父、天使、以及南十字星的信念卻絲毫未減,她不時地向天父禱告,卻未發現始終看顧著她的那位天使,其實就是林逸平。事實上,本劇的英文譯名為Tropical Angels,意謂著天使不僅僅只有一位,而天使的意象在本劇中,反覆地以「人」的形象出現,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他人的的天使,例如:在林逸平收到妹妹月里來自臺灣的絕筆信後,絕望不已,此時,蔡香腸(吉本)和賴莎琳即是他的天使,挽救他於自戕的深淵;蔡香腸雖是個丑角,在劇中偶以詼諧逗趣的台詞使人發噱,但在南洋島嶼遇見同樣來到異鄉的朝鮮慰安婦雪子,戰火中的歲月因為雪子天使的出現,令蔡人生燃起希望。
 
  然而,劇情在第十六幕時倏忽轉折。在昭和天皇的玉音放送下,日本宣告戰敗投降,劇中主要角色們卻頓時無法抽離戰爭持續的執念,其中以日本軍官松永為甚,口中念念有詞:「戰爭還要繼續打下去!」或許是在那充滿瘴癘之氣的熱帶島嶼待久了,松永迷失了自我,盲目效忠天皇,成了化外之民,繼而灰心喪志,最終切腹自盡。無獨有偶,吉本在失去雪子天使後,精神異常,徘徊遊蕩。更糟的是,戰後的臺籍日本兵有家歸不得,成了失根的國際孤兒,更成為無情戰火下二次失去身分認同的離散者。此時眾人齊唱的「活咧轉去╱彼個袂閣轉來的,當初時」便是最奢侈的企盼,而歌隊的加入演唱,更強化絕望感,亦使歌曲意義及角色摹寫更為立體化。
 
  如果說《獵女犯》是陳千武對大時代烽火下各種荒謬的反動,尤其他本身曾被迫徵召為臺灣特別志願兵,更加深作品的反動力道,那麼《熱帶天使》便是反動的重演,拒抗這世代的各種不公不義,無論種族、語言、階級、性別…等歧視,更是那段悲慘歷史的重述與再現,臺灣人需要知曉更多屬於這塊土地的故事,而《熱帶天使》便是用極具戲劇張力的藝術語言和畫面敘事,拼湊出那一塊漂泊離散的熱帶記憶,令人在曲終人散後沉浸醲郁,含英咀華。
 
  (本文原刊載於《文學台灣》127期,2023秋季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一股清新的文艺气息扑面而来,但又不是那种故作高深、晦涩难懂的“文学腔”。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最日常的场景描绘得诗意盎然,将最普通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我注意到作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比如光明与阴影、秩序与混乱的交织,这些元素在故事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心理暗示。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欣赏一幅精心绘制的长卷,每一笔色彩、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叙述者对人性的洞察力令人咋舌,他/她仿佛能够看穿角色的伪装,直抵灵魂深处最隐秘的欲望和恐惧。情节上,虽然整体走向是清晰的,但其中穿插的各种小故事和插叙,为整个主线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和人情味。这本书的节奏非常舒缓,它不追求速度,而是追求温度和深度,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泡一杯茶,沉浸其中。对于那些追求文学美感和细腻情感描写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心灵的绿洲,读完后感觉整个人都焕发了新生。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能描绘出空气中每一粒尘埃的舞蹈,那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捕捉能力,让人叹为观止。故事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如高山流水般一泻千里,时而又像静谧的湖面,让人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每一个角色的内心挣扎与成长。我尤其欣赏作者构建的世界观,虽然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我完全陌生的环境中,但人物的情感却是如此的真实可触,他们的喜怒哀乐仿佛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上演的剧目,只不过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哲学意味。情节的推进不是那种刻意的戏剧性反转,而是水到渠成的,每一步都符合人物的逻辑和命运的必然,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这本书的语言运用也堪称一绝,充满了画面感和音乐性,很多句子读起来就像是精心打磨的诗歌片段,值得反复玩味。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引导着读者去探索内心深处那些未曾被触及的角落。合上书本时,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久久萦绕心头,强烈推荐给所有寻求精神慰藉和深度思考的读者。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一开始吸引我的是它充满异域风情的背景设定,那种热烈、奔放,又带着一丝神秘色彩的氛围,读起来就让人心驰神往。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的命运悲欢紧密结合了起来。作者似乎对那个特定地域的历史脉络了如指掌,历史的厚重感不是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自然地融入到角色的日常对话和困境之中,使得整个故事具有了史诗般的质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环境描写所倾注的心血,无论是烈日下的荒漠,还是雨季时分潮湿的丛林,那种扑面而来的感官体验是如此强烈,仿佛我真的踏足了那片土地。这本书探讨的主题也非常深刻,涉及到了文化冲突、身份认同以及个人在巨大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抗争。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更多引人深思的问题,让我读完后,花了好几天时间消化其中的意涵。这是一部需要慢品、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震撼”,这种震撼并非来自于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源于作者对“选择”与“代价”这一主题的无情拷问。故事中的人物面对的困境往往是两难的,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他们必须在不同的道德光谱中做出痛苦的取舍。我发现自己多次停下来,代入其中一个角色,思考如果是我,我会如何决定。这种高度的情感代入感,是判断一部好小说的重要标准。作者在构建情节时,展现出了极高的逻辑自洽性,即便角色的行为看起来非常极端,但回溯其动机,又能发现其必然性。书中关于权力结构和人性弱点的剖析尤其犀利,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在极端压力下,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是如何并存的。全书的基调略显沉郁,但这种沉郁中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对未来的一丝微弱希望,像极了暴风雨后初现的曙光,更显珍贵。这是一部需要读者付出专注力去阅读的作品,但它给予的回报,绝对是超值的精神财富。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巧妙地采用了多线叙事,将看似毫不相关的几条线索,在故事的中后期以一种令人拍案叫绝的方式交织在一起。这种精妙的布局,考验着作者的掌控力,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位驾驭复杂叙事的高手。每一个章节的切换都精准到位,总能在最关键的节点戛然而止,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人根本无法停下手来。更值得称道的是,人物塑造的立体感——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角色都有其复杂且自洽的动机,他们的选择是基于自身的经历和局限性,这种真实感远超一般的脸谱化角色。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时间”和“记忆”的处理手法,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线性时间的讲述,而是用碎片化的记忆片段来重构历史,让读者和主角一同在迷雾中寻找真相。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回溯前文,试图去拼凑出完整的图景,这种主动参与的阅读体验,极大地增强了沉浸感。这本书的张力十足,高潮迭起,但又不像某些商业小说那样靠廉价的刺激来吸引人,它的力量来源于深厚的内在逻辑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