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如何轉了彎:蔡英文與臺灣轉型八年

時代如何轉了彎:蔡英文與臺灣轉型八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惠菁
图书标签:
  • 蔡英文
  • 臺灣
  • 政治
  • 轉型
  • 兩岸關係
  • 民進黨
  • 歷史
  • 政策
  • 八年執政
  • 國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八年來,世界經歷了動盪與巨變
  臺灣也經歷著體質的改變與成長
  我們是否在這個時代,寫下了屬於自己的敘事?

  遍訪三十多位政治幕僚、政務官與各界人士
  呈現這段轉型期中的人物與故事

  「她最大的優點是,和所有人都不一樣」
  法國資深記者筆下的「非典型政治人物」,幕僚口中的「政策控」。

  二〇〇九年夏天,她啟動《十年政綱》的討論,涵蓋經濟轉型、年金改革、長照、衛福、新農業、國防及外交,直至二〇一六年,有二百多位學者專家貢獻過想法,六、七十位學者積極參與白皮書撰寫。當時的臺灣面臨著低薪結構、產業轉型困境、社會高齡化、年金面臨破產、城鄉基礎設施亟待平衡以及國際地緣政治的影響等問題。

  政黨輪替後,所有人都在關注,這樣一位總統要將臺灣帶往何處?
  解嚴以來臺灣蓬勃的社會力,又是否有機會塑造理想的國家?

  年金改革、前瞻建設、能源轉型、婚姻平權、潛艦國造……每個變革都像在艱困戰區解任務般,一步步開啟副本、執行出成果,臺灣更在肆虐整個世界數年的疫情之下,交出了經濟成長的成績......

  「你注意到了嗎?她說話的主詞是什麼?是『我們』。」

  八年即將過去,臺灣發生了許多轉變。但這本書與其說是她的成績單,不如說是許多人共同促成的改變,與這些改變背後的故事——就像是走進她的執政的幕後,看到事件背後的動態,並且在更大的世界舞臺與時代背景中,理解這些轉變。

  風雲變幻的世界,這個島嶼上,我們共同經歷的八年故事。

  這八年,是民主臺灣的「大規劃時代」
  學者、政務官、幕僚、社運人士、大法官……還有看著這段文案的你
  我們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共同參與了未來

  《時代如何轉了彎:蔡英文與臺灣轉型八年》採訪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尤美女,王法權,史哲,江春男,呂欣潔,李拓梓,李俊俋,李厚慶,李懷仁,沈榮津,林全,林萬億,林鶴明,吳也民,吳釗燮,花敬群,施克和,孫友聯,陳吉仲,陳時中,陳俊麟,黃重諺,黃麗群,張振亞,張景森,張勝涵,潘文忠,劉建忻,鄭亦麟,鄭麗君,蕭美琴,謝長廷,鍾如郁,瞿欣怡,羅融,龔明鑫
 
好的,为您构思一份关于一部假设的、与您提供的书名《時代如何轉了彎:蔡英文與臺灣轉型八年》主题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详尽地描述一部关于“十八世纪欧洲手工艺复兴与工业革命早期冲突”的著作。 --- 《熔爐與羅盤:手工匠人、蒸汽與新秩序的誕生(1750-1830)》 作者:伊利亞斯·范德堡 (Elias Van Der Voort) 出版社:亞歷山德里亞學術叢書 內容簡介 《熔爐與羅盤》是一部對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歐洲社會經濟結構進行深度剖析的專著。本書聚焦於工業革命初期,那場席捲英格蘭、法蘭西和德意志邦國的技術爆炸,如何與盤根錯節、延續了數百年的傳統手工業體系產生劇烈的、有時甚至是暴力的碰撞。作者范德堡教授,以其在社會經濟史與物質文化史領域的深厚積累,挑戰了傳統上將工業革命視為單純技術進步的敘事,而更側重於探討這場變革如何重塑了勞動的定義、社群的結構,以及物質的價值觀。 全書分為五個核心部分,串聯起從精緻的倫敦銀器作坊到曼徹斯特的煤煙瀰漫的紡織工廠之間的巨大鴻溝。 第一部:精準的黃金時代——傳統工藝的最後輝煌 (約 1750-1780) 在蒸汽機真正展現其吞噬一切的力量之前,歐洲的製造業仍由高度專業化的行會(Guilds)和獨立的「隱藏製造商」(Putting-out system)所主導。本書首先細緻描繪了這一體系的精妙之處:從法國里昂絲綢工匠對提花機的精確調校,到德國紐倫堡鐘錶匠對微小齒輪的完美打磨。范德堡引入了「匠人知識傳遞模型」(Artisan Knowledge Transfer Model),論證了這些工藝的價值不僅在於產品本身,更在於那些難以標準化、需要數十年經驗積累的「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 然而,即使在這看似穩固的時期,來自新興殖民地的原材料供應鏈的壓力,以及對效率的渴望,已經開始在這些傳統的「精準堡壘」外部醞釀裂縫。我們將看到,首批使用更精確車床(如亨利·莫茲利的作品)的工匠,是如何被傳統行會視為異端或風險的製造者。 第二部:蒸汽的低語與異端的出現 (約 1780-1800) 本部分深入探討了關鍵的技術節點,特別是棉紡織業的革新如何成為顛覆傳統的導火索。詹姆斯·瓦特蒸汽機的廣泛應用,不僅解決了工廠對水力的依賴,更催生了集中化的生產模式。范德堡將重點放在勞動力結構的變化上:大量過去在家庭作坊中工作(通常是婦女和兒童)的人口,開始被吸引或被迫進入新的、由鐘點和機器節奏支配的工廠環境。 此處,作者援引了大量未公開的工廠日誌和早期社會學家的調查報告,揭示了早期工廠生活對個體時間觀念的殘酷重塑。手工匠人對「自主性」的堅守,與工廠主對「可預測性」的追求,形成了尖銳的道德與經濟衝突。 第三部:抵制與秩序的重構:盧德運動的社會學解讀 這是全書中最具爭議性的一章。范德堡拒絕將著名的盧德主義(Luddism)簡單地歸咎於技術性的無知或純粹的貪婪。他將盧德分子視為「專業主義的最後衛士」,他們的破壞行為是面對生存權利和身份認同被剝奪時的系統性反抗。 本書的亮點是,作者通過比較英格蘭中部和蘭開夏郡的抵抗模式,區分了「抗拒新機器」(如自動織機)與「反對新管理」(如工資壓榨和技能貶值)之間的微妙區別。他認為,盧德運動的失敗,不僅是軍事鎮壓的結果,更是因為新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速度和規模上,徹底擊敗了分散的、基於地方社群的抵抗網絡。 第四部:跨越邊界:大陸的遲滯與追趕 本書拓展視野,分析了法國和德意志地區對英國工業化的不同反應。法國大革命及其後續的拿破崙戰爭,在一段時間內阻礙了技術引進,但也意外地保護了部分奢侈品手工藝部門免於大規模的機器化衝擊,使其得以在特定的上層市場中存續。 在德意志邦國,由於政治分散和對學徒制度的嚴格維護,技術的傳播呈現出「零星滲透」的特徵。范德堡探討了普魯士如何有意識地在保持特定領域(如軍工和精密光學儀器)手工藝水準的同時,推動煤炭和鋼鐵的工業化,形成了一種「雙軌制」的發展路徑。 第五部:從熔爐到羅盤:新社會的價值觀 在結尾部分,作者總結了這場轉型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傳統的「計時」(按任務完成計費)被「計工」(按小時計算工資)所取代,這不僅是會計上的改變,更是對人類時間感知和自我價值的根本重塑。 《熔爐與羅盤》最終提出,工業革命不僅是經濟事件,更是一場深刻的「價值觀的地理學重繪」。舊時代的手藝人失去了他們在社會中的中心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工程師、管理者和資本所有者。這部著作以其豐富的史料、細膩的田野調查和富有挑戰性的理論框架,為理解現代世界的起源提供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新視角,它質問我們:在追求效率的過程中,我們究竟犧牲了何種形式的「人性化」勞動? --- 目標讀者: 經濟史學家、社會學研究者、物質文化史愛好者,以及所有對技術變革的社會代價感興趣的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惠菁


  臺大歷史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學碩士。著有《給冥王星》、《比霧更深的地方》等書。現為鏡文學文學開發部執行總編輯。

吳錦勳

  臺灣大學哲學碩士,擔任記者十餘年,曾獲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之「卓越專題特寫獎」、吳舜文新聞獎之「深度報導獎」、金鼎獎。著有 《從巴黎左岸到台東比西里岸:藝術家江賢二的故事》、《之間:誠品創辦人吳清友的生命之旅》等二十餘本著作。

李桐豪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畢業,鏡週刊人物組記者、經營「對我說髒話」與同名臉書粉絲頁。
  著有《紅房子》、《不在場證明》、《絲路分手旅行》。

 

图书目录

前言:八年來的我們 ◎張惠菁
愛與人權的地鳴——婚姻平權故事 ◎張惠菁
從「gap year」到執政——一個關於「準備」的故事 ◎張惠菁
拆彈者——年金改革故事 ◎李桐豪
為了一百年後的產業——產業轉型故事 ◎吳錦勳    
一個國家的誕生——外交故事 ◎李桐豪
女武神的騎行——國防故事 ◎李桐豪
民主國家的領域展開——社會褔利、新農業故事    ◎張惠菁
為下一輪太平盛世而發電——能源轉型故事    ◎吳錦勳
共同撐起一把傘——國家認同故事 ◎吳錦勳
北風與太陽——翻轉臺灣文化力的故事 ◎張惠菁
後記 ◎李桐豪
致謝
大事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29903
  • 叢書系列:MO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5 x 21 x 1.8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八年來的我們  張惠菁

  
  二〇二三年雙十節那幾天,臺北市在東北季風的影響下,不時下起大雨。但是十月九日的下午,雨倒是停了,路面也乾了。凱達格蘭大道上的牌樓,在灰色的天空下亮著燈,動態變化著今年國慶的主視覺。這年的主題是「民主臺灣,堅韌永續」,主視覺的形狀,如一股扭轉連結的線繩。天色更暗下來的時候,開始有人在總統府前席地而坐,等待今年的國慶光雕展演開始。

  今年光雕的主題是「致未來的她」。演員陳淑芳擔任口白,介紹出畫家陳進、導演陳文敏、詩人杜潘芳格等等,女性史角度的臺灣。在片頭和說明摺頁上,「致未來的她」字樣底下,又有「臺灣」兩字,因此看起來,「她」似乎也指涉著臺灣。用女性代名詞來指稱家鄉、國家,是常有的事,但「致未來的她」明顯了跳脫過往老派的「母親臺灣」形象。

  臺灣第一位女性總統蔡英文的任期,已經來到最後半年了。這八年,臺灣經歷了很大的變化,世界經歷了很大的變化。這棟總統府建築物,前身是日本統治臺灣時期的總督府,一九一九年完工。當時入駐的第一任總督(應該也是早期最後一任武官總督)是明石元二郎。在他之後,迎來連續八位文官總督,但到了一九三九年後,又再度由武官出任。戰後,臺灣經歷過一段艱難的時期,社會衝突,經濟不穩,還發生了二二八事件。一九四九年底,蔣介石從成都飛來臺灣。這棟建築物在一九五〇年成為中華民國總統府。

  過去有很長的時間,總統府前面的憲兵,頭戴著鋼盔,站在臺灣亞熱帶的太陽底下,頭不轉,眼睛不眨,不出聲,竭盡全力看起來像假人,彷彿他們存在的意義就是作為人形的界樁,區分內外,隔開閒雜人等。但兩年前,府前站崗的憲兵們卸下了長年以來的這個形式感,換上了黑色的機能服,變得像真人了。我們在側門邊等待時,一名牆內的憲兵警醒但不失禮貌地問我們什麼事?要找人?有聯絡上嗎?

  在訪問中,我們不只一次聽到這樣的描述:蔡英文很關心人身上穿的衣服,待的環境。她改了隨扈的外套,自己也穿。她也改了空軍外套、海軍風衣,女總統穿著空軍外套的模樣、訪美時著海軍風衣走在空橋上的照片,都被大量轉傳。她也關心人待的環境好不好,看到軍營殘破,就啟動興安專案;看到工業區老舊,就要幕僚規劃產業轉型和進出廠機制。不過,在許多樂於指點他人的「大老」眼裡,這些都是小事,不入他們的法眼。社會大眾不只一次聽說過,某某政界大老如何不把蔡英文放在眼裡。這本書中提到的某位綠營大老也曾批評她「沒有戰略和願景」、「以解決問題為職志」。

  結果在他們口中只懂解決問題的這位女性,是一位有魄力的總統。她的任內啟動了許多改革。這八年,臺灣在許多方面,發生了轉型。

  蔡英文是臺灣民主歷史上的一個獨特人物。在臺灣必須轉型的這段時間,是由她,而不是由其他人來領導,也是個非常特殊的緣份。其實,這本書中所寫的許多事情,並不遙遠,正是我們的「當代史」——這個人,與這個時候的臺灣。

  她在一九八六年,李登輝總統任內,開始參與臺灣對外的經貿談判,那時候她才剛滿三十歲。一九九〇、二〇〇〇年代,她在談判桌上,參與了臺灣嘗試加入國際經貿秩序的這一段歷史。但另一方面,對民進黨史而言重要的美麗島事件、組黨,她都沒有參與過。她的家人與她自己都沒有受過政治迫害,不曾在臺灣民主化的過程中上街頭、喊口號。她在李登輝的政府中,擔任過行政院陸委會諮詢委員會委員、總統府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在陳水扁的政府中,擔任過陸委會主委、行政院副院長。她到二〇〇四年才加入民進黨。在馬英九傳聞將投入總統選舉時,還曾經有人建議他說,找當時無黨籍的蔡英文當副手——可見她的形象,在當時有多麽地「不像民進黨」。

  結果這樣的蔡英文,在二〇〇八年民進黨最低潮的時候,接下了黨主席。那時她的黨齡才四年。可想而知,她在黨內的領導並不穩固。就如江春男說的,「她的優點是和所有人都不一樣」,深陷陳水扁貪瀆醜聞中的民進黨,需要一個不一樣的領導者。但是一個和所有人都不一樣的領導者,如何領導一個黨?馬英九當選總統後,立即開始一系列與中國的談判。那年年底,陳雲林來臺,民進黨上街頭抗議,黨主席當然也必須參與。擅長談判的蔡英文初次街頭洗禮,就灰頭土臉。似乎是作為會談前協議的一部分,陳雲林所到之處不能出現中華民國國旗,拿國旗站在路旁的群眾被警察強制驅離,國旗被搶下。激烈警民衝突的場面,使國民黨為她冠上「暴力小英」的稱號。幕僚都說,蔡英文對被稱為「暴力小英」超級介意,但,敵人的朋友是朋友,被國民黨稱為「暴力小英」,有可能讓民進黨自家內部懷疑她的聲音少一點。另一方面,「那一次馬英九他們對國旗管制過嚴,變成我們的記憶。」幕僚說。反而是後來蔡英文任內的每年國慶,總有國民黨支持者批評主視覺上「國旗不見了」。

  這位街頭經驗有限的民進黨主席,就算他人有些欺生,她卻不受擺布。陳水扁雖然正面臨司法調查,在許多支持者心目中,他還是他們的精神領袖。一次上街頭的場合,臺下的人對著蔡英文喊:「救阿扁!救阿扁!」她本來照稿演講,忽然停下來,對著臺下的群眾說:「各位支持阿扁的好朋友,我有一句話要跟你們說。」後來被視為英派大將的劉建忻,在那時其實也還不那麼熟蔡英文,看到這個情況大吃一驚,心想:「哇,這個主席超有guts(膽識)!」蔡英文接著說的話,大意是說:要救阿扁,民進黨必須先站穩腳跟,必須先活下去,強起來。

  她用她的方式讓民進黨站穩腳跟。與其他擅長激情演講的民進黨領導人不同,她是個「政策控」。二〇〇九年夏天,她啟動了《十年政綱》的討論。從那時起,到二〇一六年上臺執政,這七年的時間,很可能是臺灣民主政治史上最漫長、持續的在野黨執政政策討論。她的眼睛看向解決臺灣長期的、結構性的問題。她對張景森說:「有些事看起來困難,甚至是不可能,但是目標十年,好好規劃,做正確的分析,訂出策略,慢慢去做,其實做得到。」有一個外界很容易忽略、看不見的政策研究團隊,跨越選戰週期,在小英教育基金會、智庫和民進黨政策會之間運作,進行著重要的討論。隨著這個政策團隊研究的議題,一路擴展,參與的人也越來越增加,在二〇一六年大選以前達到高峰:各領域參與討論、貢獻想法的學者專家有兩百多人,積極參與撰寫白皮書的學者有六、七十人;政策會的政治幕僚有二十多人,每個人都有三到五位密切聯繫的學者專家,隨時可以直接諮詢。經濟轉型、年金改革、長照、衛福、新農業、國防、外交,都在他們政策研擬的範圍之內,以十年以上的時間跨度在思考。那幾年,直到蔡英文的執政,其實是民主臺灣的「大規劃時代」。

  這顯然和蔡英文本人的人格特質有關。她是一個講求邏輯、理性的人。她的幕僚告訴我們,遇到失敗的時候,她比任何人都冷靜。二〇一二年她敗選,票數開到確定落選時,幹部都愁雲慘霧,劉建忻說:「她一個人超級冷靜,開始分配任務,交代講稿內容,提醒不能讓支持者喪志,就好像她是總幹事一樣。」當她走到臺上發表敗選感言時,她也比臺下哭慘了的支持者更冷靜,甚至帶著一抹從容的微笑。前次在蔡英文敗選新北市時哭得很厲害的蕭美琴,這次也受了她的影響,影片中可以看到臺上蕭美琴清楚的嘴型,對蔡英文說:「主席,這次我沒有哭。」蔡英文的政治生涯有好幾次谷底回升,往往是在別人覺得沒希望的時候,她還在那裡穩穩做,有一天就翻轉了局面。

  臺灣民主化走到了二〇一六年,各方面需要轉型的時候,是這位在談判桌上特別清明,擅長長期規劃的人成為總統,應該是我們獨特的機運。在臺灣,去殖民、民主化的歷程是漫長的。總統府原本是日治時期的總督府,很長時間是外來統治者的辦公室。「國家」曾經是一種威權,是統治者,甚至壓迫者。民主化之後呢?國家的角色應該是什麼?到了蔡英文的總統任期,這些問題需要被更深刻地思考。國家已經不是外來者了,但是,我們作為一個民主的國家,卻浮現更多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低薪結構、產業困境、高齡化社會、年金破產、電力與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當然還有全世界都面臨的氣候危機、地緣政治、數位極權威脅。其中不少是即便反對黨,也認同應該做的。就像馬英九也曾公開說,需要有年金改革,只是他的任內沒有達成。而蔡英文在任內啟動了年改,也有了初步的成果。

  她是個擅長找到最大公約數的人。一位幕僚說:「你注意到嗎?她說話的主詞是什麼?是『我們』。」江春男說,她是經貿談判律師,不是法庭上的辯護律師,所以她看重的不會只在證明對方錯,而是找到可以往前進的方法。她在執政八年的最後一次國慶致辭中,先感謝反對者:感謝同婚反對者的包容,讓更多人可以成家;感謝公教人員對年金改革、勞工對勞保尚未完備的體諒,讓國家可以往前進一步。她有點像一個當家者,知道這個家有為了存續必須做的事,但也不會否認反對方也是這個家的一分子。她的「我們」的邊界是開放的,不將反對者排除在外。

  不過,臺灣畢竟是一個意見分歧、人民不容易滿意的地方。臺灣在國際上的位置,也使得各方都在觀察她、傾聽她傳遞的訊息,她的每一次重要演說,都必須預設有國際社會、美國、中國這些隱形的聽眾。一路走來反對者眾、檢驗者眾,她似乎仍有這樣的信心,沒有放棄理性說服。彷彿她與所有人一起坐在談判桌上,就算形式再不利,還是她擅長的主場。

  *

  人活在這世界上,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我」是誰。據傳,古希臘德爾菲神廟上銘刻有這樣一句箴言:「認識你自己」。

  這個問題聽起來簡單,其實也有難以掌握的一面。在無數讓我們看不清楚自己面貌的原因當中,其中之一或許是:「我」從來不會只是我,而是與「我們」、與群體的命運交織在一起的。我們能否認識自己,與我們能否看清我們所在的群體、所生活的世界,與時代的走向,不免都有關連。

  在寫這本書時,我們三個作者不時會感受到:我們正在寫的這件事,其實才不過是七年前、四年前、甚至不過是一年前的事啊!怎麼好像已經過了很久。許多事情,當時吵得不可開交,也過去了。甚至,時代就這樣轉過去了。這八年是變化劇烈的八年,甚至在一些領域是髮夾彎轉向的八年。生活在當代臺灣的我們一起經歷了這八年。

  「我們」當中,有一個「她」,是一個特別的人物。女性,處女座,愛貓,很關心別人衣服穿得合不合身、住得好不好,失敗時特別冷靜,困難的事用十年來思考,在谷底也不放棄......。

  有這種種特質的她,是否帶著臺灣從谷底走出了呢?是否讓臺灣在這是界上有了一個不同的位置、一些不同的方向?是否讓這個向來充滿紛爭歧見的島嶼,有了一個更大的「我們」呢?——在我們彼此之間,也在世界與我們之間。在容易遺忘的時代,過去八年,我們究竟一起經歷了一段怎樣的旅程?

  這就是這本書試圖說出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作者在行文风格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技巧,使得这部严肃的政治历史著作读起来竟有一种文学作品般的韵味。他对环境氛围的捕捉极其到位,无论是描述那些充满希望的改革初期,还是面对低谷时的集体焦虑,文字都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代入感。我读到某些关于台湾社会身份认同变迁的段落时,甚至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历史在眼前上演”的错觉。这种文学性的笔触,成功地跨越了纯粹的政治学分析,触及到了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层面。它让我们看到,一个政治实体的“转型”,其核心驱动力往往源自于民众内心深处对自我定位的重新审视与确认。全书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也相当老练,高潮迭起,张弛有度,没有一处拖泥带水,每一章节的收尾都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悬念,让人迫不及待想知道下一章的论述将如何展开,如何连接起这错综复杂的历史线索。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思辨性的,它不断地抛出问题,而非直接给出答案,这非常对我的胃口。我读它的时候,常常会忍不住将书中的论点与我自身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照和检验。这种“内省式”的阅读过程,极大地拓展了我对“转型”二字的理解。作者似乎在暗示,真正的时代转弯,往往发生在那些不被大众所注意的、看似平淡的日常治理之中。那些关于法制完善、体系重塑的微小努力,才是支撑起宏大叙事的基石。书中对特定法案或改革措施的解读,绝非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探讨了其在特定历史时刻的“必要性”与“代价”。这种深度的剖析,要求读者必须投入相当的注意力,但一旦投入,收获的将是远超一般政治评论的深刻见解。它不是一本能让你轻松度过周末的读物,而更像是一本需要你时常停下来,沏上一壶茶,慢慢咀嚼其中意味的案头书。

评分

从结构布局来看,本书的组织严密得令人赞叹,它仿佛是一部精密的乐章,不同的篇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呼应、层层递进地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时代肖像。作者并没有将时间线拉得过长或过短,而是精准地聚焦于这关键的八年,并通过精妙的倒叙和插叙手法,将过去积累的矛盾与未来的挑战,有条不紊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结构不仅清晰地梳理了事件的脉络,更重要的是,它有效地论证了“转弯”的不可避免性——即在特定内外部压力下,任何选择都将导向某种程度的结构性变化。这种对历史必然性的强调,并非宿命论,而更像是一种对复杂系统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阅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观察点”——一个可以让我跳脱出日常喧嚣,用更冷静、更有历史纵深感的视角,重新审视过去八年台湾社会所经历的一切风云变幻,并对未来的走向产生更审慎的思考。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卷,光是名字就透着一股历史的沉甸甸感,让人不禁想一探究竟,究竟是什么样的“时代转弯”,才造就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台湾图景。我抱着极大的好奇心翻开了扉页,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所吸引。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近乎于解剖学家的冷静与细致,他并未急于下结论,而是像一个耐心的导游,一步步引领读者走过那些关键的节点。我特别欣赏他对于“转型”二字的细腻描摹,那种转型并非一蹴而就的剧烈爆炸,而更像是一场缓慢、但不可逆转的地质变迁,其间充满了无数次的试探、妥协与坚持。读到某些关于社会氛围和民意流向的描述时,我常常会停下来,闭上眼睛,仿佛能亲耳听到那些过去几年里在街头巷尾、在网络论坛中激荡的声音,那些声音塑造了我们今天呼吸的空气。这本书的笔触,尤其是在探讨宏观政策如何渗透到微观个体生活层面时,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洞察力。它不仅仅是政治人物的传记或政策回顾,更是一部关于“时代精神”如何被捕捉、被塑造,又反过来塑造了政治人物的深刻文本。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侧面镜,反射出过去八年间台湾社会复杂而又迷人的面貌。

评分

初读此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信息量巨大的知识山峰。它没有采用那种煽情或口号式的叙事,而是非常扎实地构建了一个严密的分析框架,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资料搜集和逻辑梳理上的功力。我尤其对书中对于“韧性”这个概念的论述印象深刻。在面对外部压力与内部期待的巨大张力时,这种韧性是如何被培养、被检验的?书中的分析并非将一切归功于某一个单一的领导者,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全球变局和区域竞合的背景之下。这种宏大的视角,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政策细节,焕发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感和现实的紧迫感。书中对于关键决策点前后的博弈过程描绘得尤为精彩,那些室内会议的唇枪舌剑、幕僚间的微妙角力,被作者用如同舞台剧本般的精炼语言勾勒出来,充满了戏剧张力,却又丝毫不失其严肃性。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高高在上的政治人物,拉回到充满现实困境的决策者位置上,展现了领导力的真实重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