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本愛利:林本源與李阿利

源本愛利:林本源與李阿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翎慧
圖書標籤:
  • 林本源
  • 李阿利
  • 近代史
  • 人物傳記
  • 文化名人
  • 颱灣史
  • 日治時期
  • 社會運動
  • 地方史
  • 傢族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相遇,他們便為彼此的人生增色,
  終其一生,微微生香。

  一個,是住在城堡裏的王子;一位,是徜徉在金香茶湯裏的公主。故事裏,王子瀟灑地鬆開瞭公主的手。他相信,公主可以過得比他好。然而,她也明白,王子的愛不曾離開。

  不縱容自已的悲泣,帶著莫大的不捨與碩大的愛,公主盡其所能地,讓這一分愛開展、揮灑並持續馨香……

  這本書,是齣身藥商世傢林本源與茶商世傢李阿利,相知、相遇、相惜的故事;是兩人用愛,所堆砌齣來的生命寶盒。

  「你是長子,將來就是要做藥……」

  父親林滄洲的一句話,讓林本源打消曾經有過的夢想和念頭,放棄齣國留學計畫,認真、認分地遵循著父親的期望──為傢族事業開創齣一番新格局。

  「做好準備,照計畫按部就班,就不容易齣紕漏。」將童軍精神帶入企業的林本源認為,適時為社會貢獻、日行一善,不成為社會纍贅,人生應該要以服務為目的。

  為圓滿父親的期盼,林本源將藝術傢的夢想摺疊起來,承襲傢族事業,緻力將近百年的製藥廠,領嚮國際。

  擁有敏銳遠見與思維,林本源延續第一代「製藥就是道德」的信念,他不忘傢訓,同時保有德善傢風,成功將「中美製藥」以善、以愛傳傢的精神,傳承至第四代……

  採訪過程中,目睹李阿利無數次含淚微笑地述說。那分從容中的優雅與柔韌裏,有著她對林本源滿滿的愛與不捨。李阿利所展現齣來的行儀,多麼教人心疼、也教人望塵莫及。

  我們往往都以為,日子還很長,殊不知剎那間,生命的意外,也是宿命。

  不願埋首悲傷,李阿利帶著林本源的愛,讓善與愛如漫天飛舞的櫻花雨,散落之處皆芬芳。

  如果說失去,好比腳踩地獄。那麼,李阿利師姊讓人看見,她在失去之中,踩齣瞭天堂的倒影。

推薦語

  這是現代版王子與公主的童話故事,隻羨鴛鴦不羨仙,也不過如此吧!也因為事業的成功,讓林本源和李阿利有更多資源和能量,奉獻於慈濟誌業、童軍教育、國內外賑災、國際社會等慈善公益。──大葉大學通識榮譽講座教授 卓伯源

  林本源,集浪漫與遠見於一身,自小肩扛傢族藥業、力行對雙親的忠誠與孝順,不但事業成功,更難得的是勤於布施,並且全力支持夫人李阿利投入慈濟各項教育與活動……種種寬宏的氣度與高雅的風範,都讓我欣賞。──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 顏博文

  這不但是一本文筆行雲流水,字句雲淡風輕,卻用「情」甚深的好書,更有著別於一般管理學所重視的數字與謀略,而是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提醒「製藥就是道德」的核心價值、「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事」的經營大道。──臺中慈濟醫院院長 簡守信
 
琉光掠影:一座城市記憶的私語 本書簡介: 《琉光掠影:一座城市記憶的私語》並非一部宏大的編年史,而是一本關於“消失的角落”與“被遺忘的日常”的細密剪影集。它聚焦於一個特定地域——舊日港城“風嶼”——在高速現代化進程中,那些悄然退場的街景、人物和生活方式。全書以一種近乎散文詩的筆觸,探尋曆史的肌理如何在日常物件和民間傳說中留下微弱的迴聲。 作者並非曆史學傢,而是一位敏銳的觀察者和記錄者,他/她用鏡頭般的文字,捕捉瞭那些即將被水泥高牆吞噬的細微之處。全書結構鬆散,卻在情感的連貫性上保持瞭高度的統一性,如同翻閱一本泛黃的傢庭相冊,每一頁都承載著特定的光影和氣味。 第一輯:石闆路的呼吸 這一輯主要關注風嶼老城區的空間形態和建築細節。作者深入那些已不存在或麵目全非的巷弄,例如“船塢裏的寂靜”和“鐵軌盡頭的裁縫店”。 《青苔與藤蔓的辯證法》: 探討老建築外牆上苔蘚的生長速度如何成為衡量時間流逝的獨特標尺。書中詳細描繪瞭某棟三層樓房的立麵,如何被海風侵蝕,形成獨特的“鹽蝕肌理”,並追溯瞭這種建築風格的源頭,它與早期歐洲移民帶來的工藝技術之間的微妙聯係。 《窄巷的迴音》: 聚焦於那些寬度僅容兩人側身通過的“裏弄”。作者通過訪談,重構瞭裏弄居民的垂直生活:晾曬的衣物如何構成臨時的“天空畫布”,以及不同樓層間(從底層潮濕的儲藏室到頂層采光最好的閣樓)居住者的社會階層差異如何通過生活習慣體現齣來。書中甚至細緻記錄瞭某處裏弄口的水龍頭,日復一日滴水的頻率和聲響。 《消失的五金鋪》: 這是一個關於“物件之死”的章節。作者花瞭大量篇幅描述一傢名叫“永盛工具”的五金店,記錄瞭店主如何熟練地辨認黃銅與白鐵的區彆,以及那些如今已無用途的物件——例如專門用於修補老式煤油燈的燈芯、或是為特定型號船隻定製的零部件——如何在這個空間裏占據一席之地,直到店主退休,店鋪被連鎖咖啡店取代,所有物件被當做廢品清空。 第二輯:口音與鍋鏟的韻律 第二輯轉嚮瞭風嶼的人文景觀,側重於語言、食物和民間信仰的變遷。這部分內容充滿瞭感官的衝擊力,試圖喚醒讀者對特定氣味和聲音的記憶。 《鹹水味的俚語》: 作者收集並分析瞭風嶼特有的“船傢話”和“碼頭黑話”。這些詞匯大多與航海、漁獲和貿易相關,具有極強的地域性和臨時性。書中收錄瞭幾個已經絕跡的常用詞匯,並嘗試還原它們在特定情境下的精確語境。例如,描述“暴風雨來臨前海麵那種詭異平靜”的詞語,如今已無人使用。 《竈颱上的煉金術》: 聚焦於風嶼的“混閤菜係”。這種菜係深受早期貿易帶來的香料和本地海産的影響。作者詳細記錄瞭製作一道名為“赤潮糯米飯”的復雜流程,這道菜的製作需要特定的海藻和三種不同産地的糯米,強調瞭食物如何成為一種跨地域文化交融的物質載體。同時,也記錄瞭由於食材斷供,這道菜已從傢庭餐桌徹底消失的過程。 《神明的遷徙》: 探討瞭城市重建如何影響瞭地方性的民間信仰祭祀場所。書中記錄瞭一個設立在舊發電廠房頂上的小小的“風神廟”。當發電廠被拆除時,信徒們不得不將神像轉移到新的、更現代化的社區中心,但作者指齣,儀式感的缺失使得這種“遷徙”實際上是一種“降級”——廟宇不再是社區的中心,而淪為瞭一個角落的裝飾品。 第三輯:光影的斷層 第三輯是全書最富哲學意味的部分,關注於記憶的主觀性、檔案的缺失以及世代間的認知斷裂。 《遺失的底片》: 作者試圖重建風嶼1950年代的一場大型社區節日活動,但發現所有相關的官方記錄和傢庭照片都齣現瞭嚴重的“信息黑洞”。他/她轉而研究報紙上的廣告殘片、建築圖紙上的注釋,以及老人在口述中相互矛盾的描述,試圖拼湊齣一個“多重現實”的節日圖景。 《兩代人的“海”》: 通過對比一位老船長的迴憶和其孫輩的認知,展現瞭“海”這個意象在不同時代下的意義轉變。對老船長而言,海是生存的戰場和獲取財富的源泉;而對孫輩而言,海隻是周末休閑的背景闆,或是旅遊宣傳冊上的風景。這種認知落差體現瞭職業與生活方式的根本性顛覆。 《未完成的自傳》: 記錄瞭一位地方文人在世時留下的手稿片段。這些片段充滿瞭對城市未來的憂慮和對過去美好生活的懷舊,但關鍵的幾頁卻被水漬損毀。作者沒有試圖去“填補”這些空白,而是將這種“缺失”本身作為研究對象,探討瞭“未完成”如何比“完成”更具解讀的可能性。 結語:留給未來的灰塵 全書的基調是溫柔而剋製的懷舊。作者的目的並非是批判發展,而是精確地記錄那些因發展而被壓縮和擠壓的空間和時間。它邀請讀者放慢腳步,去傾聽那些被高速噪音掩蓋的、微小而珍貴的曆史脈動,理解每一個被拆除的建築背後,都曾是一個完整而鮮活的宇宙。全書的語言精煉,充滿瞭對環境細節的極度敏感,旨在成為一座城市在被徹底改變之前,留下的一份詳細的“氣味與觸感檔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翎慧


  一九七五年齣生,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人文科學學院漢學應用研究所畢業,曾任代書事務所文書,目前擔任補教及小學代課老師。二○一六年受證慈濟委員,法號明倩,曾參與《五毛錢的力量》、《深耕鄉裏 迎風而立》、《慈濟宗門足跡》編輯、《逐光少年》單篇文稿撰寫等。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萬事皆空 善不空 卓伯源
最有效的濟世良藥 王惠美
「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的典範 陳治明
本善源愛 典範夙昔 顏博文
茶道花道之外的人生之道 簡守信
一本萬利信願行 王本榮

作者序
王子的愛不曾離開 張翎慧
第一章 製藥世傢長公子
第二章 大稻埕茶商小女兒
第三章 婚姻路上 互為助伴
第四章 生生世世的因緣與承諾
啟發式情意教學 遊素貞
做足功課 做好準備 簡淑絲
第五章 讓意外成為美好境遇
第六章 圓的處事哲學
第七章 畫境 心境
人生境界的極緻追求 詹大為
生命的本然 蕭蕭
青山不礙雲飛 靜淇
勾勒齣美好迴憶 簡淑絲
第八章 白雲自去來
如春風般 林宜琳
珍惜相伴時光 林命權
坐在巨人的肩膀上 林偉權
生命最燦爛的二十五年 李翌岑
在幸福企業上班 吳秀春
前往下一個化城 謝玲蘭
一起追憶 真心感念 林楷雄
第九章 在傳統與創新中努力開展
一生懸命 王國斌
迴娘傢 呂品儀
他們教會我的事 林春萍
辦公桌上的那碗熱麵 陳瑩潔
金玉良言 陳惠英

附錄
潤澤與溫馨 羅文玲
萬年一眼 陳雯琬

閱讀推薦
會員藥局/黃慶彬、劉春美、楊子鋒
中美製藥同仁/陳雪惠、柯天賜、遊萬鴻
慈濟法親/周誌雄、陳秀嫚、陳英利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205570
  • 叢書係列:人文係列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5 x 21 x 1.4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 顏博文
本善源愛 典範夙昔


  和本源師兄較深度的相識,是在特殊的二○二○年。

  倏忽來襲的COVID-19新冠疫情擴散之快,讓人措手不及,全球的物流與人流同時匆忙按下暫停鍵,猶仍止不住疫情帶來的醫療告急、經濟重創,尤其對社會底層產生莫大的衝擊,宛如發生瞭一場世界大戰。當時,全球慈濟人麵臨寸步難行的人道救援挑戰,夜以繼日剋服艱難,跨國、跨機構、跨宗教,想盡辦法調度推送跨國的防疫物資援助及弱勢經濟紓睏。

  那一年,對岸大陸疫情正炙,兩岸往返頻繁,臺灣是上緊瞭發條在管控防疫,舉凡居傢隔離、居傢檢疫,或是從大陸或海外疫區返臺的民眾,都得依規定隔離十四天。許多民眾對於突如其來的兩週隔離,不論身體或心理都麵臨很大的考驗。

  證嚴上人教示的慈善關懷,助人要往細處著想,因應隔離者的需要,帶領我們備辦「安心祝福包」,裏麵有上人的祝福信、靜思語、各項淨斯即食食品,還有中美製藥特選的紫錐花+C甦沛膠囊,可以補給健康。

  這份安心祝福包麵麵俱到,確實地提供隔離者適切的支持。二○二○年三至四月,我率領慈濟防疫團隊,將瀋甸甸的安心祝福包,親自送到十三個縣市首長手上,非常感恩各縣市政府的肯定,迅速地為隔離民眾送到傢,讓溫實厚重的安心祝福包深獲好評。(註)

  風塵僕僕的差旅中,我有幸認識中美製藥的林本源董事長,他不但率領公司響應慈濟的關懷行動,捐贈超過一萬五韆份的紫錐花+C甦沛膠囊,讓慈濟人打包進安心祝福包,為隔離中的民眾補充體力,還親自和我們一起跑瞭其中五個縣市的捐贈典禮。

  麵對記者,本源師兄謙沖穩健、言簡意賅,他覺得防疫是大傢應該要一起做的事,能夠盡自己一分棉薄之力,就圓瞭他最大的心願,非常的謙和。

  幾次的相處中,本源師兄的溫雅隨和與慈悲圓融,總帶給人歡喜,加上我們的想法與個性相似又相契,著實讓我覺得相見恨晚。這位成功的企業傢,集浪漫與遠見於一身,自小肩扛林傢的傢族藥業、力行對雙親的忠誠與孝順,不但事業成功,更難得的是勤於布施,並且全力支持夫人李阿利師姊投入慈濟各項教育與活動……種種寬宏的氣度與高雅的風範,都讓我欣賞。

  還記得在本源師兄愛女宜琳(Pinky)和女婿劉鬱麟的婚禮上,當Pinky上臺纔藝錶演時,我看到本源師兄默默地在臺下拿著手機,一張又一張地為寶貝女兒連拍。同樣身為一個女兒的父親,我感受到本源師兄的內心應該是既驕傲又不捨。

  我在花蓮、本源師兄在彰化,他讓我體會到認識一個朋友,不一定要見很多次麵,內心的惺惺相惜,已非常難得而珍貴。

  得知本源師兄生病的消息,心裏真的很惋惜,他纔剛受證為慈誠隊,多麼盼望他能早日康復,給予上人及慈濟更多的支持。我的同修師姊慈竑則惦記阿利師姊,我們專程赴臺中看望他們夫妻倆,希望為本源師兄打氣。

  後來,欣聞本源師兄「青山元不動,白雲自去來」畫展開展,有幸前往欣賞他的創作,走覽其中,深刻感受到畫如其人,每一幅畫作都蘊藏著本源師兄豐沛的朝氣和生命力,唯憾那次沒能探望他。

  畫展之後,我們再次去臺中看望本源師兄,也是和他最後一次會麵。鶼鰈情深的阿利師姊定靜地陪伴在側,本源師兄像是一尊菩薩,為我們示現病苦與無常。在病中,他曾說:「康復後要跟顏執行長一起做慈濟。」我相信在他的八識田中「生生世世跟上人走」的心誌早已深植,他決心快去快迴,以健康的身體迴來嚮上人報到,下輩子要傳承的是靜思法脈、慈濟宗門。

  阿利師姊深信佛法、深信上人,師徒之情,無以言喻,不論自身病苦現前、摯愛別離時刻,都展現靜思弟子的涵養,恆持感恩、如常付齣。感恩阿利師姊用心撰集點滴,讓讀者有幸藉由本書問世,仰林傢傢風、憶本源師兄懿行。謹以此序虔誠緻敬,並深信善愛典範,將在林傢傳承不息。

  【註】二○二○年慈濟為全臺灣的防疫物資捐贈計四十六萬九韆八百八十六件,贈予一百五十七個機構及縣市政府,其中安心祝福包贈予十三縣市及各醫療機構的隔離民眾,閤計四萬三韆兩百五十份。

臺中慈濟醫院院長 簡守信
茶道花道之外的人生之道


  和阿利師姊結緣是近三十年前,那是在花蓮擔任慈濟大學醫學生的懿德爸媽。

  每次要跟年輕的準醫師們見麵,總是看不到她風塵僕僕由彰化而臺北而花蓮長途跋涉的疲態(那是還沒有高鐵、北迴鐵路最快也要三個半小時的時代);而是滿懷熱誠、氣質齣眾的美麗身影,讓學生們瞭解,她的堅持、她的關心是如此地人文。而這種對細節的注意,不就是醫病互動以及醫療專業提升的必要條件。

  阿利師姊的人文飄香,讓人感動的不隻是茶道、花道的精緻,更是在舉手投足之間展露的「未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的堅持與毅力。

  一位成功的企業傢,一位帥氣十足的CEO,一位深受同仁愛戴的大老闆,一位樂善好施關懷鄉裏的大善人……大概是大傢對本源師兄的溫馨人設。

  這幾年與本源師兄有多次深刻互動,以及看著他對父母親的孝順恭敬,浮現在心頭的是──《論語》中的「弟子入則孝,齣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本源師兄的孝、悌、信、愛、仁,不但有著儒士的風範,更有著俠客有為者應若是的舉重若輕。

  這不但是一本文筆行雲流水,字句雲淡風輕,卻用「情」甚深的好書,更有著別於一般管理學所重視的數字與謀略,而是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提醒「製藥就是道德」的核心價值、「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事」的經營大道。

  泡一壺茶,在茶香中一起迴味這難得的道德香吧!

慈濟教育誌業執行長 王本榮
一本萬利信願行


  本源與阿利這對優秀童軍的締結連理,本來以為隻是一個最美麗的「童話」;看完書稿,纔知道是我的錶妹林砡妃,錯把「馬」京當馮京,邀錯瞭人所造成最美麗的「錯誤」。

  這纔恍然大悟,屬馬的本源之所以在阿利大學尚未畢業就快馬加鞭,捷足先登,阿利也很勇敢地策馬入林,利無反顧,可以說是童軍傳傢寶「智、仁、勇」三達德的最佳體現。當時,我祝賀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本源,說他不但是將「本」求「利」,更是一「本」萬「利」。

  中美製藥公司已是四代傳承近百年企業,從企業的傳傢寶「製藥是道德」、「愛是良藥」觀之,它也是典型的「誌業」。

  畢竟藥與毒是一體兩麵,一刀兩刃,正如禪宗三祖僧璨大師所雲:「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製藥要非常地精準,不能有任何差錯。

  從第一代林金枝先生創業維艱,騎鐵馬送藥包,廣播賣藥;第二代林滄洲先生建立會員製度,規模初立,鴻圖初展;到第三代林本源導入現代化經營管理係統,通過「藥品優良製造作業規範」(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GMP),並成立「中美健康世界連鎖藥局」,串連其中的是「行善」與「行孝」的傳傢寶。

  阿利在書中提到她有三個媽媽,第一位是親生母親,也是我的嶽母李賴金棗女士,嶽母不但是嶽父事業的「大支柱」,也是傢庭的「賢內助」。她「母儀三韆」,教導兒女們「服儀」、「威儀」與「禮儀」,也使五位女兒得以承擔茶道、花道、妙手生華與蕙質蘭心的慈濟人文教育重任。阿利更在慈濟的「誌玄文教基金會彰化終身學習教育中心」付齣很大的心力。

  阿利的第二個母親是婆婆林施淑美女士。奉養公婆,相夫教子,熱心公益,在先生傳統思想與兒子創新思維中間,扮演最柔軟,也是最堅強的力量。「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事」,以圓滿作為準則的思考方嚮,使婆婆人生多一分包容。林施純美的「愛與尊重」,由傢庭擴及社會,由小愛開展大愛,其「婦德」、「品德」與「美德」可謂「三德圓滿」。

  阿利慧命的母親是證嚴上人,上人常言:「經者,道也;道者;路也」,以「守誌奉道,其道甚大」,期勉弟子們能悲智雙運,解行並重。上人的教誨與典範使本源與阿利從神仙眷侶成為菩薩道侶,也帶領全傢成為慈濟傢庭,帶領事業成為慈濟誌業。菩提「林」立同根生,「本」立道生,「利」濟眾生也自然成為林傢的傳傢寶。

  天籟是有聲的寂靜,自然是無言的說法,麵對「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本源從生命的鬥士,慢慢蛻變為生命的哲人。本源最大的夢想其實是當一名「藝術傢」,我一直覺得他是渾然天成的「美學傢」。

  本源的生前告別式是以「青山元不動,白雲自去來」策畫的個人畫展。一筆一畫勾勒齣本源對傢人的摯愛,也是人生境界的追尋。《華嚴經》的〈覺林菩薩偈〉有雲:「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本源彩繪齣傢業、事業與道業精彩與圓滿的人生。美學傢的離去就像一個美麗的靈魂,跨上瞭時空的快馬,留給世間的不是揚起的風塵,而是締造的風範。慈濟的「傳傢寶」是「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也是所有慈濟人共同的「傳傢寶」。一生萬法聞思修,一本萬利信願行,「對生、對死、騎士經過」,本源的一生,「有愛,有善,無悔」。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風格,本身就是一種視覺享受。它采用瞭大量珍貴的曆史圖片和文獻資料的影印,這些“物證”的插入,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說服力和曆史的厚重感。每當讀到關鍵的曆史節點,一幅恰到好處的老照片便會適時齣現,仿佛是作者在與讀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對於曆史愛好者來說,這些一手資料的展示是極其寶貴的財富。作者在引文和注釋的處理上也顯得十分考究,學術的嚴謹性與大眾閱讀的易讀性達到瞭完美的平衡。我個人特彆喜歡那種探尋綫索、抽絲剝繭的閱讀體驗,這本書恰恰提供瞭這種樂趣。它引導讀者不僅關注“發生瞭什麼”,更深究“為什麼會發生”,其背後的社會動力和傢族傳承觀念,構築瞭一個多層次的解讀空間。這種精心的編排,使得閱讀過程充滿探索的樂趣。

评分

坦白說,最初拿起這本厚重的書籍時,我還有些許畏懼,擔心內容會過於艱澀晦澀,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識儲備。然而,作者的文字功底齣乎意料地流暢自然,敘事節奏的把控堪稱大師級。故事的起承轉閤,如同一條蜿蜒的河流,時而平緩開闊,展示傢族的鼎盛景象;時而急流險灘,描繪麵臨的危機與挑戰。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風貌描摹,尤其值得稱道。例如,對日據時期特定商業政策下傢族如何周鏇應對的描述,顯示瞭作者深厚的時代洞察力。它不僅僅是關於“誰和誰”的故事,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在特定環境下生存與發展”的生存哲學教科書。讀完後,我感覺不僅對林李兩傢的曆史有瞭清晰的認知,更對那個特定曆史階段的社會經濟結構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這種知識的拓展性是閱讀此書帶來的意外驚喜。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或許是它所蘊含的關於“傳承與變革”的深刻主題。林本源與李阿利所代錶的傢族精神,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展現齣瞭驚人的適應能力。書中清晰地勾勒齣,當舊有的商業模式遭遇現代化的衝擊時,傢族內部所産生的思想碰撞與代際差異。新一代如何繼承祖業,又如何試圖創新和突破,這其中的掙紮與妥協,是極其耐人尋味的現代議題。作者並未對任何一種選擇進行簡單的褒貶,而是以一種近乎冷靜的筆觸,記錄瞭這些曆史的必然性。這種對復雜人性和曆史必然性的深刻理解,使得全書的格局一下子拔高瞭。它讓我們看到,一個傢族的榮耀並非一成不變的遺産,而是一個持續進行中的、需要不斷被重新定義和努力維持的動態過程,這給予瞭所有關注傢族發展和企業精神的人,深刻的啓示和思考空間。

评分

這本關於林本源和李阿利傢族史的著作,著實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傢族譜係梳理,更像是一部跨越時代的社會變遷史詩。作者在敘述中展現瞭高超的史料駕馭能力,將兩個顯赫傢族的興衰沉浮,巧妙地融入到颱灣近代曆史的宏大背景之中。閱讀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傢族的命運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它與時代洪流、經濟脈動以及政治風雲息息相關。書中對早期商業運作模式的描繪尤其引人入勝,那些關於土地、貿易和資本積纍的細節,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年代。那種白手起傢,篳路藍縷的艱辛,以及最終成就一番事業的豪邁氣概,躍然紙上,令人動容。特彆欣賞作者在平衡人物傳記的個體情感與曆史事件的客觀敘述之間的拿捏,使得文字既有溫度又不失深度,讀起來酣暢淋灕,讓人不禁反思,在傢族榮耀的背後,是無數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與犧牲。這種細膩而宏大的敘事手法,無疑提升瞭整本書的閱讀價值。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立即被那種撲麵而來的“人情味”所吸引。它絕非那種乾巴巴的學術論著,而是充滿瞭生動的細節和鮮活的人物側寫。作者對林李兩傢主要人物性格的刻畫入木三分,無論是他們在大時代背景下的抉擇,還是日常生活中細微的情感流露,都描繪得極其真實可感。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傢族內部權力結構和女性角色的處理印象深刻。在那個男性主導的社會框架下,女性是如何以其特有的智慧和韌性,默默影響甚至推動著傢族的走嚮,這部分內容的挖掘是極具洞察力的。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為某些曆史的偶然性而扼腕嘆息,也會為人物間復雜微妙的親緣關係而感到唏噓。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大傢族內部的真實肌理,那些光環之下的矛盾、掙紮與溫情,遠比錶麵上的光鮮亮麗來得更為震撼人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