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融.典雅.孫多慈(附DVD)

涵融.典雅.孫多慈(附DVD)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既鳴
圖書標籤:
  • 孫多慈
  • 書法
  • 藝術
  • 文化
  • 典雅
  • 涵融
  • 傳統
  • 書法教學
  • DVD
  • 藝術欣賞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孫多慈1913年齣生於安徽壽縣,1935年南京中央大學藝術係畢業,同一年,由中華書局齣版《孫多慈描集》。其後,她輾轉避難,任教於浙江省立臨時聯閤中學。三十歲時與許紹棣結婚,婚後居住於浙江景寧。1945年初為人母,母愛洋溢,創作〈羋羋放鵝圖〉長捲,以她的稚齡小兒當主角手執長竿,追趕著姿態各異的二十四隻大白鵝,成為孫多慈早期的重要作品。

  1949年孫多慈全傢遷居颱灣,進入颱灣省立師範學院美術係任教。1962年應中國文化學院創辦人張其昀之邀,於颱北市陽明山的華岡創校時籌設美術係,並齣任首屆的係主任。孫多慈終身以追求藝術的真理為職誌,同時緻力於推動藝術教育,又對至聖先師孔子極為敬重,她繪製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像〉,現為華岡博物館重要的典藏品。

  孫多慈受業於恩師徐悲鴻,奠定穩固的繪畫基礎,並以素描聞名。她遵循師訓,追求「引西潤中」的寫實錶現,以炭精筆、水墨、油彩創作繪製人像。至於「師法自然」,則是嚮大自然取經的師承,展現在旅遊寫生的風景作品中。孫多慈畢身對藝術投注熱情,亦熱心推展國際文化的交流,二度獲得美國國務院傅爾布萊特獎助計畫(Fulbright Program)的獎助赴美講學,並於1953年在紐約舉辦畫展。

  孫多慈數度攜帶作品,赴中國上海、香港、泰國、伊朗等,歐亞各國參訪、展覽以及演講,促進中華文化與國際的交流,發揮瞭「寓教於藝」的影響力。

  1975年孫多慈病逝於美國洛杉磯,2011年浙江省立臨時聯閤中學同學會為她編印《百年多慈——孫多慈老師百年誕辰紀念文集》,掀起一片「孫多慈鏇風」。其後颱灣的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安徽博物院等地陸續為她舉辦畫展,紀念這位雍容典雅、勇猛精進的藝術傢。

本書特色

  「傢庭美術館──美術傢傳記」係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傢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齣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閤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翰墨丹青憶故人:一段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本書並非關於孫多慈先生的專著,亦非收錄其藝術作品或生平事跡的畫冊。 這部著作,我們稱之為《文心雕龍拾遺錄》,它承載的是對中國古典文學與美學精神的深沉追索,是一場在曆史長河中與古人智慧進行對話的旅程。全書以細膩入微的筆觸,穿梭於魏晉風骨、唐詩宋詞的輝煌殿堂,聚焦於那些雖未直接與孫多慈先生交集,卻共同構築瞭中國文人士大夫精神圖譜的文化現象、藝術流派與哲學思想。 我們試圖在本書中,構建一個宏大而又精微的文化景觀,它關乎“氣韻生動”的審美源頭,關乎“言不盡意”的語言藝術,更關乎知識分子在亂世洪流中如何安頓其性靈,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無限的“道”。 第一捲:魏晉風骨的暗流湧動——從玄學到山水詩的形神之辯 本書的開篇,將目光投嚮瞭那個充滿矛盾與張力的時代——魏晉。我們不探究具體的政治鬥爭,而是深入剖析“竹林七賢”所代錶的那種“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時代精神如何滲入到審美活動之中。 首先,我們詳細考察瞭玄學(特彆是老莊思想的復興)對士人審美趣味的根本性影響。王弼與郭象對《周易》的闡釋,如何將世界的本源導嚮一種不可言說的“體”與“用”的辯證關係?這種“體用論”如何轉化為對藝術本體的思考?我們認為,正是這種對“言說之窮”的體認,促使瞭魏晉清談的興起,同時也為後世水墨藝術中“計白當黑”的留白藝術提供瞭深刻的哲學基礎。 隨後,我們重點分析瞭山水詩的勃興。謝靈運的“祖述三賢,兼總南毗”,標誌著山水文學從點綴、抒情轉嚮瞭對自然“形勝”的精確描摹與主體心境的投射。我們細緻比對瞭謝靈運與陶淵明的異同,陶淵明尚在田園中尋找“真”,而謝靈運則在山水形勝中尋找“理”。這種對自然界物理結構與精神內核的捕捉,體現瞭一種早期科學精神與浪漫主義的奇妙結閤。書中所引述的《山水記》片段,揭示瞭彼時文人如何將“理”物化於山川之中,這是一種超越純粹抒情的構造。 我們甚至花費一章探討瞭“服飾之於風度”的關聯。魏晉士人的寬袍大袖、褒衣博帶,並非僅僅是時尚的更迭,而是對拘束禮製的無聲反抗,是對個體精神自由的視覺化錶達。這種對“形”的解放,與他們對“神”的追逐是相輔相成的。 第二捲:唐宋氣象的宏大敘事與精微刻畫 進入唐宋,文化的光芒達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巔峰。本書將此階段視為“氣韻”與“典雅”的交匯點。 一、 盛唐氣象:詩歌中的宇宙觀 我們分析瞭盛唐氣象的內在動力,它源於開闊的胸襟和強大的自信。李白的浪漫主義並非無根的想象,而是建立在對個人潛能的極度肯定之上,他的“飛流直下三韆尺”,是一種對空間無限延伸的渴望。我們重點解析瞭盛唐邊塞詩派的“雄渾”之美,這種美學範疇的拓展,與唐朝對外部世界的接納程度直接相關。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與王維的禪意山水,共同構建瞭唐詩中那種宏大而又澄澈的宇宙觀。 二、 宋代典雅:理學的內省與文人畫的成熟 宋代,特彆是理學興起之後,文學與藝術趨於內斂、精微與“典雅”。蘇軾是本書中一個重要的論述點,他將“意”提升到與“形”同等重要的地位,開創瞭“以詩為畫,以文為詩”的新格局。 我們對比瞭宋徽宗時期的院體畫風與蘇軾、米芾等人的文人畫傾嚮。院體追求的是“格物緻知”的精細描摹,是對客觀物象一絲不苟的記錄,這可以視為一種宋代“格物”精神在視覺藝術中的體現。而文人畫則強調“抒寫胸臆”,筆墨不再是再現實景的工具,而是錶達內在情誌的媒介。這種從“格物”到“抒寫”的轉嚮,為後世的藝術錶達提供瞭兩種重要的路徑。 書中尤其探討瞭宋詞的成熟過程。從柳永的都市情調到李清照的婉約精巧,再到辛棄疾的豪放闊大,宋詞的體製發展本身就是中國審美從外嚮的“氣象”逐漸轉嚮內嚮的“情思”的一個縮影。我們認為,宋詞的章法結構,體現瞭一種對形式的極緻尊重,其格律之嚴謹,本身即是“典雅”的體現。 第三捲:技道閤一的形而上學探尋 全書的收尾部分,聚焦於中國藝術史上一個永恒的主題:技與道的辯證關係。我們探討瞭“法”與“不法”的悖論。 我們援引瞭古代關於“骨法用筆”的論述,闡明瞭“技”——即筆墨技巧——如何被提升到哲學的高度,成為承載“道”的載體。例如,書法中對“中鋒”的執著,不僅僅是一種運筆方式,更是一種心性修養的體現。隻有“心正則筆正”,技藝纔能真正“化境”。 最後,本書提齣瞭一個關於“雅”的再定義。在本書的語境中,“雅”並非指風花雪月的小情趣,而是指一種“閤乎規範的自由”,是曆史積澱下來的文化共識與個人獨特創造力的完美平衡。它要求藝術傢不僅要洞察自然之理,更要熟稔人文之典,最終達到一種“平淡而意蘊無窮”的境界。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中國古典文化深層結構的角度,讓我們在迴溯曆史的幽微處,感受那些獨立於時代浪潮之外的、代代相傳的文化精神的脈動。它是一部關於中國士人精神世界的側寫,而非對具體某位人物的傳記敘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既鳴


  中國文化大學美術係西畫組畢業
  美國康乃狄剋橋港大學藝術教育碩士
  美國傅爾布萊特學術交流計畫紐約大學博物館學專案研究

  現任:
  中國文化大學美術係所兼任副教授

  經歷:
  曾任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專員、臺北市立美術館研究員(2010 年退休)、臺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雙月刊總編輯、《現代美術學報》總編輯、國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工業設計係和建築係兼任講師、中國文化大學美術係所兼任講師及副教授。

  參與策展及齣版品:
  ‧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主辦「驚鴻-孫多慈掠影」紀念展,齣版《驚鴻:孫多慈掠影1930~1950》(2012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迴眸有情─孫多慈百年紀念」紀念展,主編《迴眸有情:孫多慈百年紀念展》(2013年)
  ‧安徽博物院主辦「藝遊心麯──孫多慈藝術展」(2014年)
  ‧浙江美術館主辦「孤山麗水覓詩情──孫多慈畫展」(2015年)
 

圖書目錄

1 書香慈孝.義禮傳傢 8
安徽壽州.孫氏傢族 10
移居安慶的壽春孫氏 13
還我本籍.齣生與成長 16
「傢在天颱雁蕩間」,人生另一章 18

2 黌門絳帳.伯樂莫逆 32
藝術細胞的萌芽 34
發掘藝術天賦的伯樂 36
畢生知己.功不可沒 48

3 作育英纔.天涯比鄰 58
走齣校園.進入藝海 60
來到臺灣.開啟教學生涯 63
百年樹人.籌設文化學院美術係 71

4 雲遊環宇.心繫傢園 78
獨與天地.展現潛能 80
國際邀展.開創新局 85
展翅高飛美國行 91
宣慰鄉情.文化交流 100

5 引西潤中.幽微精進 108
《孫多慈描集》裡的交融 110
轉化形式.臺灣環島旅行寫生 125
彩墨揮毫.宣揚中華文化 140

6 涵融典雅.雍容氣度 146
處事溫文.氣度儒雅 148
待人真誠.情意融容 153

附錄
孫多慈生平年錶 157
參考資料 159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照耀歷史的美術傢風采


  「傢庭美術館--美術傢傳記叢書」於民國八十一年起陸續策劃編印齣版,網羅二十世紀以來活躍於藝術界的前輩美術傢,涵蓋麵遍及視覺藝術諸領域,纍積當代人對前輩美術傢成就的認知與肯定,闡述彼等在我國美術史上承先啟後的貢獻,是重要的藝術經典,同時,更是大眾瞭解臺灣美術、認識臺灣美術傢的捷徑,也是學子及社會人士閱讀美術傢創作精華的最佳叢書。

  美術傢的創作結晶,對國傢社會以及人生都有很重要的價值。優美的藝術作品能美化國傢社會的環境,淨化人類的心靈,更是一國文化的發展指標,而齣版「美術傢傳記」則是厚實文化基底的重要工作,也讓中華民國美術發展的結晶,成為豐饒的文化資產。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組織結構,展現瞭一種非綫性的、卻又邏輯嚴密的內在聯係。它並非按照傳統傳記或論述的綫性時間順序鋪陳,而是通過一係列看似獨立卻又環環相扣的主題模塊進行構建。這種打破常規的結構安排,反而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和探索性。每一個章節就像是一塊精心切割的寶石,獨立閃耀著獨特的光芒,但當你把它們放在一起審視時,便能清晰地看到一條貫穿始終的智慧脈絡。作者巧妙地在不同主題之間搭建瞭若隱若現的橋梁,迫使讀者主動去思考和連接這些知識點,從而形成更立體、更個人化的理解體係。這種需要讀者主動構建意義的閱讀方式,極大地鍛煉瞭思維的整閤能力,比起被動接受信息,這種參與感帶來的收獲是更加深刻和持久的。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感受是“靜氣”。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大腦常常處於一種被動接受、高頻切換的狀態,很少有機會真正沉澱下來。而這本書,卻擁有著一種神奇的“鎮定劑”效果。當我翻開它時,外界的喧囂似乎都被隔絕在外,心境會自然而然地趨於平和與專注。這或許源於作者文字中散發齣的那種對“本真”的堅守,對“慢工齣細活”的推崇。它不是用刺激的觀點去吸引眼球,而是用內在的深度去吸引靈魂的駐足。讀完之後,那種感覺不是瞬間的興奮,而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舒展和篤定,仿佛靈魂得到瞭片刻的休憩和滋養,讓我重新找迴瞭麵對復雜世界時所需的從容與淡定。這是一本可以常伴左右,每次重讀都能獲得新的體悟的佳作。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那種經過精心打磨的質感。封麵采用瞭一種低飽和度的米灰色調,搭配著燙金的字體,字體的排布疏密得當,既有古典韻味又不失現代氣息,讓人覺得這本書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非常考究,觸感溫潤,印刷清晰銳利,即便是那些細小的圖文細節也呈現得淋灕盡緻。尤其值得稱贊的是,書脊的設計很平整,無論是平放在書架上還是拿在手裏翻閱,都顯得十分舒適和大氣。這種對外在形式的極緻追求,無疑為閱讀體驗奠定瞭一個非常高雅的基調,讓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去探尋文字背後所蘊含的深邃意境。可以說,光是觸摸和觀察這本書的外觀,就已經是一種享受瞭,它成功地營造齣一種莊重而又引人入勝的閱讀氛圍,讓人對內部的內容充滿瞭期待。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敘述風格,仿佛將讀者帶入瞭一個寜靜而深遠的對話之中。作者的筆觸極為細膩,對於情感的捕捉和場景的描繪,總能做到恰到好處的剋製與鋪陳,絕不堆砌辭藻,但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擲地有聲,直抵人心。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細細品味那些看似輕描淡寫卻蘊含無限張力的句子。它沒有那種咄咄逼人的說教感,更像是一位智者在午後陽光下,娓娓道來他的人生體悟與哲思,既有對傳統文化的深刻洞察,也融入瞭對當代社會現象的敏銳反思。這種敘事上的沉穩和內斂,使得整本書讀起來節奏舒緩,卻又暗流湧動,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瞭對某些生命議題的重新審視和自我對話。這種需要“慢讀”纔能體會其妙處的書,在如今快節奏的閱讀環境中,顯得尤為珍貴。

评分

從知識密度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含金量實在高得驚人。它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雞湯”讀物,而是紮根於深厚學術底蘊之上的思想結晶。書中引用的典故、案例和理論支撐,都經過瞭嚴謹的篩選和考證,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學養和廣博的涉獵。每一次閱讀,都感覺像是在與一位博學的前輩進行高層次的學術交流,總能從中汲取到新的視角和有力的論據來佐證自己的一些模糊想法。特彆是對於那些對特定文化領域有所涉獵的讀者來說,書中某些精闢的論斷和對比分析,無疑是醍醐灌頂的。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像是思維工具箱的升級,教會瞭讀者如何去“看”問題,而非僅僅“知道”問題,這種方法論層麵的啓發,纔是最寶貴的財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