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融.典雅.孫多慈(附DVD)

涵融.典雅.孫多慈(附DV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既鳴
图书标签:
  • 孙多慈
  • 书法
  • 艺术
  • 文化
  • 典雅
  • 涵融
  • 传统
  • 书法教学
  • DVD
  • 艺术欣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孫多慈1913年出生於安徽壽縣,1935年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畢業,同一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孫多慈描集》。其後,她輾轉避難,任教於浙江省立臨時聯合中學。三十歲時與許紹棣結婚,婚後居住於浙江景寧。1945年初為人母,母愛洋溢,創作〈羋羋放鵝圖〉長卷,以她的稚齡小兒當主角手執長竿,追趕著姿態各異的二十四隻大白鵝,成為孫多慈早期的重要作品。

  1949年孫多慈全家遷居台灣,進入台灣省立師範學院美術系任教。1962年應中國文化學院創辦人張其昀之邀,於台北市陽明山的華岡創校時籌設美術系,並出任首屆的系主任。孫多慈終身以追求藝術的真理為職志,同時致力於推動藝術教育,又對至聖先師孔子極為敬重,她繪製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像〉,現為華岡博物館重要的典藏品。

  孫多慈受業於恩師徐悲鴻,奠定穩固的繪畫基礎,並以素描聞名。她遵循師訓,追求「引西潤中」的寫實表現,以炭精筆、水墨、油彩創作繪製人像。至於「師法自然」,則是向大自然取經的師承,展現在旅遊寫生的風景作品中。孫多慈畢身對藝術投注熱情,亦熱心推展國際文化的交流,二度獲得美國國務院傅爾布萊特獎助計畫(Fulbright Program)的獎助赴美講學,並於1953年在紐約舉辦畫展。

  孫多慈數度攜帶作品,赴中國上海、香港、泰國、伊朗等,歐亞各國參訪、展覽以及演講,促進中華文化與國際的交流,發揮了「寓教於藝」的影響力。

  1975年孫多慈病逝於美國洛杉磯,2011年浙江省立臨時聯合中學同學會為她編印《百年多慈——孫多慈老師百年誕辰紀念文集》,掀起一片「孫多慈旋風」。其後台灣的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安徽博物院等地陸續為她舉辦畫展,紀念這位雍容典雅、勇猛精進的藝術家。

本書特色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翰墨丹青忆故人: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本书并非关于孙多慈先生的专著,亦非收录其艺术作品或生平事迹的画册。 这部著作,我们称之为《文心雕龙拾遗录》,它承载的是对中国古典文学与美学精神的深沉追索,是一场在历史长河中与古人智慧进行对话的旅程。全书以细腻入微的笔触,穿梭于魏晋风骨、唐诗宋词的辉煌殿堂,聚焦于那些虽未直接与孙多慈先生交集,却共同构筑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精神图谱的文化现象、艺术流派与哲学思想。 我们试图在本书中,构建一个宏大而又精微的文化景观,它关乎“气韵生动”的审美源头,关乎“言不尽意”的语言艺术,更关乎知识分子在乱世洪流中如何安顿其性灵,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道”。 第一卷:魏晋风骨的暗流涌动——从玄学到山水诗的形神之辩 本书的开篇,将目光投向了那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时代——魏晋。我们不探究具体的政治斗争,而是深入剖析“竹林七贤”所代表的那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时代精神如何渗入到审美活动之中。 首先,我们详细考察了玄学(特别是老庄思想的复兴)对士人审美趣味的根本性影响。王弼与郭象对《周易》的阐释,如何将世界的本源导向一种不可言说的“体”与“用”的辩证关系?这种“体用论”如何转化为对艺术本体的思考?我们认为,正是这种对“言说之穷”的体认,促使了魏晋清谈的兴起,同时也为后世水墨艺术中“计白当黑”的留白艺术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 随后,我们重点分析了山水诗的勃兴。谢灵运的“祖述三贤,兼总南毗”,标志着山水文学从点缀、抒情转向了对自然“形胜”的精确描摹与主体心境的投射。我们细致比对了谢灵运与陶渊明的异同,陶渊明尚在田园中寻找“真”,而谢灵运则在山水形胜中寻找“理”。这种对自然界物理结构与精神内核的捕捉,体现了一种早期科学精神与浪漫主义的奇妙结合。书中所引述的《山水记》片段,揭示了彼时文人如何将“理”物化于山川之中,这是一种超越纯粹抒情的构造。 我们甚至花费一章探讨了“服饰之于风度”的关联。魏晋士人的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并非仅仅是时尚的更迭,而是对拘束礼制的无声反抗,是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视觉化表达。这种对“形”的解放,与他们对“神”的追逐是相辅相成的。 第二卷:唐宋气象的宏大叙事与精微刻画 进入唐宋,文化的光芒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本书将此阶段视为“气韵”与“典雅”的交汇点。 一、 盛唐气象:诗歌中的宇宙观 我们分析了盛唐气象的内在动力,它源于开阔的胸襟和强大的自信。李白的浪漫主义并非无根的想象,而是建立在对个人潜能的极度肯定之上,他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一种对空间无限延伸的渴望。我们重点解析了盛唐边塞诗派的“雄浑”之美,这种美学范畴的拓展,与唐朝对外部世界的接纳程度直接相关。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与王维的禅意山水,共同构建了唐诗中那种宏大而又澄澈的宇宙观。 二、 宋代典雅:理学的内省与文人画的成熟 宋代,特别是理学兴起之后,文学与艺术趋于内敛、精微与“典雅”。苏轼是本书中一个重要的论述点,他将“意”提升到与“形”同等重要的地位,开创了“以诗为画,以文为诗”的新格局。 我们对比了宋徽宗时期的院体画风与苏轼、米芾等人的文人画倾向。院体追求的是“格物致知”的精细描摹,是对客观物象一丝不苟的记录,这可以视为一种宋代“格物”精神在视觉艺术中的体现。而文人画则强调“抒写胸臆”,笔墨不再是再现实景的工具,而是表达内在情志的媒介。这种从“格物”到“抒写”的转向,为后世的艺术表达提供了两种重要的路径。 书中尤其探讨了宋词的成熟过程。从柳永的都市情调到李清照的婉约精巧,再到辛弃疾的豪放阔大,宋词的体制发展本身就是中国审美从外向的“气象”逐渐转向内向的“情思”的一个缩影。我们认为,宋词的章法结构,体现了一种对形式的极致尊重,其格律之严谨,本身即是“典雅”的体现。 第三卷:技道合一的形而上学探寻 全书的收尾部分,聚焦于中国艺术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技与道的辩证关系。我们探讨了“法”与“不法”的悖论。 我们援引了古代关于“骨法用笔”的论述,阐明了“技”——即笔墨技巧——如何被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成为承载“道”的载体。例如,书法中对“中锋”的执着,不仅仅是一种运笔方式,更是一种心性修养的体现。只有“心正则笔正”,技艺才能真正“化境”。 最后,本书提出了一个关于“雅”的再定义。在本书的语境中,“雅”并非指风花雪月的小情趣,而是指一种“合乎规范的自由”,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共识与个人独特创造力的完美平衡。它要求艺术家不仅要洞察自然之理,更要熟稔人文之典,最终达到一种“平淡而意蕴无穷”的境界。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古典文化深层结构的角度,让我们在回溯历史的幽微处,感受那些独立于时代浪潮之外的、代代相传的文化精神的脉动。它是一部关于中国士人精神世界的侧写,而非对具体某位人物的传记叙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既鳴


  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畢業
  美國康乃狄克橋港大學藝術教育碩士
  美國傅爾布萊特學術交流計畫紐約大學博物館學專案研究

  現任:
  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所兼任副教授

  經歷:
  曾任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專員、臺北市立美術館研究員(2010 年退休)、臺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雙月刊總編輯、《現代美術學報》總編輯、國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工業設計系和建築系兼任講師、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所兼任講師及副教授。

  參與策展及出版品:
  ‧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主辦「驚鴻-孫多慈掠影」紀念展,出版《驚鴻:孫多慈掠影1930~1950》(2012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回眸有情─孫多慈百年紀念」紀念展,主編《回眸有情:孫多慈百年紀念展》(2013年)
  ‧安徽博物院主辦「藝游心曲──孫多慈藝術展」(2014年)
  ‧浙江美術館主辦「孤山麗水覓詩情──孫多慈畫展」(2015年)
 

图书目录

1 書香慈孝.義禮傳家 8
安徽壽州.孫氏家族 10
移居安慶的壽春孫氏 13
還我本籍.出生與成長 16
「家在天台雁蕩間」,人生另一章 18

2 黌門絳帳.伯樂莫逆 32
藝術細胞的萌芽 34
發掘藝術天賦的伯樂 36
畢生知己.功不可沒 48

3 作育英才.天涯比鄰 58
走出校園.進入藝海 60
來到臺灣.開啟教學生涯 63
百年樹人.籌設文化學院美術系 71

4 雲遊環宇.心繫家園 78
獨與天地.展現潛能 80
國際邀展.開創新局 85
展翅高飛美國行 91
宣慰鄉情.文化交流 100

5 引西潤中.幽微精進 108
《孫多慈描集》裡的交融 110
轉化形式.臺灣環島旅行寫生 125
彩墨揮毫.宣揚中華文化 140

6 涵融典雅.雍容氣度 146
處事溫文.氣度儒雅 148
待人真誠.情意融容 153

附錄
孫多慈生平年表 157
參考資料 15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照耀歷史的美術家風采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於民國八十一年起陸續策劃編印出版,網羅二十世紀以來活躍於藝術界的前輩美術家,涵蓋面遍及視覺藝術諸領域,累積當代人對前輩美術家成就的認知與肯定,闡述彼等在我國美術史上承先啟後的貢獻,是重要的藝術經典,同時,更是大眾了解臺灣美術、認識臺灣美術家的捷徑,也是學子及社會人士閱讀美術家創作精華的最佳叢書。

  美術家的創作結晶,對國家社會以及人生都有很重要的價值。優美的藝術作品能美化國家社會的環境,淨化人類的心靈,更是一國文化的發展指標,而出版「美術家傳記」則是厚實文化基底的重要工作,也讓中華民國美術發展的結晶,成為豐饒的文化資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那种经过精心打磨的质感。封面采用了一种低饱和度的米灰色调,搭配着烫金的字体,字体的排布疏密得当,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气息,让人觉得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触感温润,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细小的图文细节也呈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脊的设计很平整,无论是平放在书架上还是拿在手里翻阅,都显得十分舒适和大气。这种对外在形式的极致追求,无疑为阅读体验奠定了一个非常高雅的基调,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去探寻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邃意境。可以说,光是触摸和观察这本书的外观,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它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又引人入胜的阅读氛围,让人对内部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从知识密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含金量实在高得惊人。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鸡汤”读物,而是扎根于深厚学术底蕴之上的思想结晶。书中引用的典故、案例和理论支撑,都经过了严谨的筛选和考证,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广博的涉猎。每一次阅读,都感觉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前辈进行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总能从中汲取到新的视角和有力的论据来佐证自己的一些模糊想法。特别是对于那些对特定文化领域有所涉猎的读者来说,书中某些精辟的论断和对比分析,无疑是醍醐灌顶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思维工具箱的升级,教会了读者如何去“看”问题,而非仅仅“知道”问题,这种方法论层面的启发,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叙述风格,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深远的对话之中。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对于情感的捕捉和场景的描绘,总能做到恰到好处的克制与铺陈,绝不堆砌辞藻,但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掷地有声,直抵人心。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看似轻描淡写却蕴含无限张力的句子。它没有那种咄咄逼人的说教感,更像是一位智者在午后阳光下,娓娓道来他的人生体悟与哲思,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洞察,也融入了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敏锐反思。这种叙事上的沉稳和内敛,使得整本书读起来节奏舒缓,却又暗流涌动,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某些生命议题的重新审视和自我对话。这种需要“慢读”才能体会其妙处的书,在如今快节奏的阅读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结构,展现了一种非线性的、却又逻辑严密的内在联系。它并非按照传统传记或论述的线性时间顺序铺陈,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独立却又环环相扣的主题模块进行构建。这种打破常规的结构安排,反而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探索性。每一个章节就像是一块精心切割的宝石,独立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但当你把它们放在一起审视时,便能清晰地看到一条贯穿始终的智慧脉络。作者巧妙地在不同主题之间搭建了若隐若现的桥梁,迫使读者主动去思考和连接这些知识点,从而形成更立体、更个人化的理解体系。这种需要读者主动构建意义的阅读方式,极大地锻炼了思维的整合能力,比起被动接受信息,这种参与感带来的收获是更加深刻和持久的。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静气”。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脑常常处于一种被动接受、高频切换的状态,很少有机会真正沉淀下来。而这本书,却拥有着一种神奇的“镇定剂”效果。当我翻开它时,外界的喧嚣似乎都被隔绝在外,心境会自然而然地趋于平和与专注。这或许源于作者文字中散发出的那种对“本真”的坚守,对“慢工出细活”的推崇。它不是用刺激的观点去吸引眼球,而是用内在的深度去吸引灵魂的驻足。读完之后,那种感觉不是瞬间的兴奋,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舒展和笃定,仿佛灵魂得到了片刻的休憩和滋养,让我重新找回了面对复杂世界时所需的从容与淡定。这是一本可以常伴左右,每次重读都能获得新的体悟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