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中醫婦科診治心法

中西醫結合:中醫婦科診治心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鄭淑鎂
图书标签:
  • 中西医结合
  • 中医妇科
  • 妇科诊治
  • 中医心法
  • 临床经验
  • 传统医学
  • 女性健康
  • 中医养生
  • 医学教材
  • 中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新觀念◆新思想◆新治法◆實際臨床經驗傳承
 
  本書共分七大篇,第一篇探討月經諸病,第二篇女性不孕,第三篇男性不育,第四篇胎前產後,第五篇更年症及其併發症,第六篇婦科雜病,第七篇婦科常見惡性腫瘤。每個篇幅都明確說明中西醫生理、病因、病機、病理、中醫治療思路、病案治療、處方解析,及基本衛教,有條理、有系統、完整性的介紹婦科疾病,雖是婦科,卻涵蓋了感染、神經、免疫、五臟、精神、內分泌、腫瘤、疑難雜症……等跨學科及各層面疾病的整體治療及調理,理論與實務兼備。
 
  ★本書為新北市中醫師公會教學用書,適合臨床多年專業醫師的臨床治療研究參考、醫學生或初階醫師的進修教材,及民眾對中醫婦科疾病治療的知識探求。
 
名人推薦
 
  新北市中醫師公會 詹益能理事長 
  中華民國中西醫結合神經醫學會名譽理事長 李政育 教授
华夏医蕴:古代经典医籍中的女性健康智慧 本书概述: 《华夏医蕴:古代经典医籍中的女性健康智慧》并非一本专注于现代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的著作,而是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关于女性生理、病理及治疗方法的精粹。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阐释历代名医对妇科疾病的独特见解与临床经验,为当代研究者、临床医师以及对传统医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古代视角。全书以考据和解读为主线,辅以详尽的文献引用和案例分析,力求展现古代医学在处理女性生命周期变化(如月经、妊娠、产后、更年期)时的精妙理论框架与实用技术。 第一篇:源流溯本——古代医学对女性的认知基础 本篇将追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关于女性“太阴之体”的形成与特点。重点阐述《黄帝内经》中“女子以肝为先天,以经血为本”的核心观点。 第一章:阴阳与形体——女性的生理特质与“阴”的平衡 1.1 天癸之信:月经的生理机制解析: 详细论述古代医家如何理解“月水”、“经水”的来潮、周期与量变,重点剖析肝、脾、肾三脏在调控月经中的相互关系。区分正常月经的“盛”、“调”、“藏”三个阶段的生理状态。 1.2 气血津液的动态平衡: 论述气虚、血瘀、痰湿等病理因素如何影响女性的形体和气色。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对“面色与经色”的观察与诊断标准。 1.3 妊娠与胎元:古代对生殖的认识: 探讨“胎元”、“胞宫”的生理结构及其在受孕、孕育中的作用。解读古代“固摄”理论在预防流产中的应用。 第二章:历代医家对“妇科”学科的奠基 本章聚焦于早期妇科学专著的诞生与发展脉络。 2.1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妇科精粹: 深入剖析“少腹篇”中的经典方剂,如温经汤、胶艾汤、当归芍药散的立法原意与主治病机。分析其在治疗妇科急重症中的历史地位。 2.2 巢元方与《千金翼方》: 考察唐代医家在经验积累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对产后诸疾和疑难杂症的初步分类与方药的探索。 2.3 宋代“妇科革命”的兴起: 重点介绍陈无择、朱丹溪等医家对“血瘀”、“湿热”等病因的深入认识,及其对后世临床实践的深远影响。 第二篇:经带胎产——古代女性生命周期的系统诊治 本篇将详细梳理古代文献中对女性常见病症的分类、辨证和治疗原则,侧重于病理机制的剖析而非具体的现代疗法。 第三章:月经失调的古典辨证体系 3.1 经早与经迟的病机探源: 探讨“月经先期”(提前)与“月经后期”(推迟)背后的气机升降失常。分别详述“血热”与“气虚”在月经先期中的表现和治法。 3.2 痛经与闭经的“不通则痛”观: 详尽分析古代对痛经的“不通”、“不畅”的理解,重点研究寒凝、气滞、血瘀三种主要证型,以及针对性的引经药和活血化瘀方的应用。 3.3 崩漏(非正常出血)的危险信号: 区分“妊娠期出血”、“产后出血”与“非妊娠期出血”,探讨“脾不统血”、“肾虚固摄无力”等病因的辨识方法。 第四章:带下与前阴病——湿热与虚损的纠缠 本章专注于古代对“带下病”的详尽描述与治疗策略。 4.1 带下病的五色与五味辨识: 详细记录不同颜色、气味、量变对应的病机,如白带属寒湿、黄带属湿热、赤带属血分有热。 4.2 巢氏“三因论”在带下病中的体现: 考察不同病因(外感、内伤、饮食不节)如何导致带下病的发生。 4.3 阴痒与阴脱:古代对外阴部疾病的保守治疗: 介绍古代常用于清洗、坐浴、熏蒸的草药配方及其功效,强调其注重局部调理与整体固本相结合的特点。 第五章:妊娠与分娩的“顺产”之道 本书不涉及现代助产技术,重点在于古代医家如何通过调理达到“顺产”的目的。 5.1 孕早期:安胎止呕的智慧: 剖析古代应对“妊娠恶阻”(剧烈呕吐)的调理原则,如苏叶、陈皮等常用药物的配伍逻辑。 5.2 妊娠期常见病与“养胎”方略: 探讨妊娠期水肿、便秘、腹痛等问题,以及古代医家如何避免使用峻泻或破气之品以“保胎”。 5.3 难产与产后调理的哲学: 分析古代对胎位不正(如横产、倒产)的简单处理手法,以及对“恶露不尽”、“产后发热”等症的辨证施治,突出“养血活血”在产后康复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篇:更年与杂病——生命转折期的调摄 本篇聚焦于女性生命晚期及其他特殊情境下的调理方略。 第六章:经断前后诸症(更年期)的调和 6.1 肾精亏虚是核心: 论述古代医学如何将更年期症状归结于“阴火上炎”和“肾水不足”,而非单一的荷尔蒙失调。 6.2 心烦、失眠与潮热的对治: 重点介绍滋阴降火、潜阳敛汗的方剂结构,如知柏地黄丸的加减变化在调理潮热盗汗中的应用。 6.3 骨骼与形体变化: 探讨古代医家对老年女性骨质流失和体态变化的初步认识,及其通过补肾健骨的食疗和药膳进行的干预。 第七章:古代妇科疑难病案的文献回溯 本章精选数例古代医案,展示复杂妇科疾病在古代辨证思维下的处理过程。 7.1 癥瘕(腹部包块)的鉴别诊断: 区分“癥”(有形有块)与“瘕”(无形积聚),探讨其与肝郁、痰湿、瘀血的关联,以及使用消癥化瘀方剂的禁忌。 7.2 妇科肿瘤雏形的论述: 追溯早期文献中对乳房肿块(乳癖、乳痈)的记载,分析其与情志、痰湿郁结的关系。 7.3 医案分析方法论: 引导读者学习古代医家如何通过脉象、舌象、病史记录,重建病理过程,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思路。 结语: 本书总结了古代医学在女性健康领域积累的宝贵经验,强调其重视整体、注重个体化辨证的思维方式。虽然本书的立足点是传统文献,但其对生命周期变化的深刻洞察,为今日所有关注女性健康的人士提供了坚实的文化与理论根基。 关键词: 经络学说、肝肾同源、天癸、崩漏、带下病、安胎、古籍考证、古典医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鄭淑鎂 中醫師
 
  民國八十一年中醫師特考及格
 
  著作
  ‧中西醫結合治癌新法
  ‧危急重症‧難治之病/ 中醫治則與臨床例舉
 
  現任
  ‧培真中醫診所院長
  ‧中醫內科學 ( 腫瘤專科) 博士
  ‧遼寧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
  ‧中華民國中西結合神經醫學會監事長
  ‧世界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專委會台灣分會會長
  ‧世界中醫藥學會腫瘤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
  ‧新北市中醫師公會臨床診治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
  ‧新北市中醫師公會專業課程指導講師
  ‧中醫神經醫學專業課程指導講師
  ‧中醫腫瘤醫學專業課程指導講師
  ‧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大學中醫指導教授

图书目录

詹益能理事長 推薦序 ⋯⋯ 4
李政育教授 推薦序 ⋯⋯ 6
作者序 ⋯⋯ 10
Chapter 1 月經諸病中醫治療 ⋯⋯ 17
第一部分 月經不調 ⋯⋯ 19
痛經 ⋯⋯ 19
‧ 病因病機 ⋯⋯ 19
‧ 中醫治療 ⋯⋯ 20
‧ 病案介紹 ⋯⋯ 22
經量不正 ⋯⋯ 27
‧ 月經過少 ⋯⋯ 27
‧ 月經過多(崩) ⋯⋯ 31
‧ 月經淋瀝(漏) ⋯⋯ 37
月經週期不正 ⋯⋯ 41
‧ 月經先期 ⋯⋯ 41
‧ 月經後期 ⋯⋯ 45
‧ 月經先後無定期 ⋯⋯ 49
‧ 排卵出血 ⋯⋯ 52
‧ 閉經 ⋯⋯ 55
‧ 逆經 ⋯⋯ 60
第二部分 經前症候群(PMS) ⋯⋯ 63
中醫治療 ⋯⋯ 67
‧ 一、精神症狀 ⋯⋯ 67
‧ 二、經行浮腫 ⋯⋯ 67
‧ 三、疼痛 ⋯⋯ 68
‧ 四、經行乳房脹痛 ⋯⋯ 70
‧ 五、胃腸症狀 ⋯⋯ 70
‧ 六、皮膚症狀 ⋯⋯ 71
‧ 七、黏膜症狀 ⋯⋯ 71
‧ 八、免疫疾病復發 ⋯⋯ 72
‧ 九、感冒,咳喘,寒熱往來,發熱 ⋯⋯ 73
‧ 十、眩暈,抽搐,喑啞 ⋯⋯ 73
‧ 病案介紹 ⋯⋯ 75

Chapter 2 女性不孕 ⋯⋯ 85
‧ 不孕的原因 ⋯⋯ 86
‧ 女性不孕因素 ⋯⋯ 88
‧ 免疫性不孕 ⋯⋯ 91
‧ 相關荷爾蒙 ⋯⋯ 94
‧ 不孕症相關檢查 ⋯⋯ 98
‧ 不孕症西醫治療 ⋯⋯ 101
‧ 中醫治療思路 ⋯⋯ 102
‧ 病案介紹 ⋯⋯ 116

Chapter 3 男性不育 ⋯⋯ 127
‧ 男性不育因素與中醫治療 ⋯⋯ 130
‧ 病案介紹 ⋯⋯ 135

Chapter 4 胎前產後 ⋯⋯ 139
‧ 妊娠生理 ⋯⋯ 140
‧ 胎前諸病 ⋯⋯ 148
‧ 產後諸病 ⋯⋯ 167
‧ 中醫治療思路 ⋯⋯ 180
‧ 病案介紹 ⋯⋯ 188

Chapter 5 更年期綜合徵 ⋯⋯ 207
‧ 重新認識更年期 ⋯⋯ 208
‧ 更年期中醫治療思路 ⋯⋯ 213
‧ 病案介紹 ⋯⋯ 220

Chapter 6 婦科雜病 ⋯⋯ 241
‧ 流產 ⋯⋯ 242
‧ 卵巢囊腫 ⋯⋯ 250
‧ 子宮外孕 ⋯⋯ 255
‧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 257
‧ 子宮平滑肌瘤 ⋯⋯ 262
‧ 子宮內膜異位症 ⋯⋯ 266
‧ 乳腺增生 ⋯⋯ 274
‧ 乳癰(乳腺炎) ⋯⋯ 277
‧ 陰道炎及盆腔炎 ⋯⋯ 280

Chapter 7 婦科常見惡性腫瘤 ⋯⋯ 285
‧ 乳腺癌 ⋯⋯ 289
‧ 卵巢癌 ⋯⋯ 295
‧ 子宮內膜癌 ⋯⋯ 298
‧ 子宮頸癌 ⋯⋯ 302
‧ 中醫治癌思路 ⋯⋯ 306
中醫治癌:辨證╱辨病╱辨病理 中醫介入時機
癌病虛實寒熱判斷
‧ 臨症論治 ⋯⋯ 315
純中醫治療 西醫介入後的中醫治療
西醫遇瓶頸,中醫介入治療
‧ 病案介紹 ⋯⋯ 319
參考書目 ⋯⋯ 330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7232960
  • 叢書系列:中醫寶典
  • 規格:軟精裝 / 336頁 / 17 x 23 x 2.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傳統中醫的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的優勢。中醫認為任何症象不是孤立存在,人體功能亦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相互約制;中醫的辨證論治係橫向思考,是疾病發生和演變過程中,某階段的反應,中醫依據證型表現,可隨時切入各階段治療,進而達到扶正祛邪,調理陰陽,回歸平衡。西方醫學係縱向思考,有具體的病因、病機、發病的特定規律性、一定的轉歸,貫穿整個病程,西醫治療疾病,須明確依病因、病理投藥,如降糖劑、降壓劑、降血脂藥……等。
 
  然單純中醫辨證論治,可充分解決當前的症象、糾正體質偏頗、預防疾病的復發,但難以截斷如惡性腫瘤、自體免疫疾病、高血脂症、高尿酸血症……等主要病因、病理所產生的矛盾。單純仰賴西醫治療,雖能抑制主要病因、病理,卻不能糾正體質偏頗、預防復發。中醫師在面對病人臨床症象表現,究竟是因證致病、或因病致證,亦或病證相因,症、證、病三者如何重新認識,個人認為須同時具備中西醫學的素養,擷取西醫明確的病因、病理、檢驗、科學診斷,並善守中醫的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優勢,重新整理出新的一套中西醫結合之純中醫治療,才能因應當代以西醫為主流的醫療環境,有效治療各種疾病、疑難雜症、危急重症,甚至成為西醫治療遇瓶頸的救援。
 
  大道至簡,大醫亦然,中西醫結合之純中醫治療,是在明瞭疾病導致身體的主要矛盾及病因、病理,擬出有效的治療關鍵方藥,並考慮病人當前所表現的證型,重新賦予新的治則治法與方藥。生理病理醫理雖龐大複雜,但處方應力求化繁為簡、剛柔並進、銳而不傷,為病人創造抗病的有利條件。個人處方看似簡單,無定方、無定法,但中有大原則,每個病案立方,皆重視核心病機,生理、病理、四診、西醫診斷、中醫辨證……多方合參,考慮到各層面、環節,並思考處方架構與劑量能否達到治療效果,盡可能維護病人身體能回復陰平陽秘,虛靜含藏。此中西醫結合思想,能達到治療有效的契機,非一招一式逐末,亦非追逐特殊奇藥或複雜治法,是在本質與規律指導下嚴謹的邏輯推演,期勉我中醫同道,能靜心修習參研,臨陣才能得心應手。
 
  本書共分七大篇,第一篇探討月經諸病,第二篇女性不孕,第三篇男性不育,第四篇胎前產後,第五篇更年期宗河徵,第六篇婦科雜病,第七篇婦科常見惡性腫瘤。每個篇幅都明確說明中西醫生理、病因、病機、病理、中醫治療思路、病案治療、處方解析,及基本衛教,有條理、有系統、完整性的介紹婦科疾病,雖是婦科,卻涵蓋了感染、神經、免疫、五臟、精神、內分泌、腫瘤、疑難雜症……等跨學科及各層面疾病的整體治療及調理,理論與實務兼備。
 
  本書適合臨床多年的專業醫師臨床治療研究參考、醫學生或初階醫師的進修教材,及民眾對中醫治療婦科疾病的知識探求。修習本書,關鍵在於推演中醫治療思路、處方的佈陣架構及劑量進退,須反覆閱讀及臨床揣摩,方能領會其中的嚴謹及靈活,進而得心應手。
 
  承蒙新北市中醫師公會林學術主委坤成醫師的邀約,於2018年開立婦科疾病帶狀課程,2020年奉詹理事長益能醫師之命,成立中醫臨床診治研究委員會,希望能進一步提升會員的中醫臨床治療水平,遂不揣己之鄙陋,將講述內容形成文稿,整理成書,謹在此對詹益能理事長、林坤成學術主委,及新北市中醫師公會團隊給予的機會與肯定,表達萬分感謝。本書之衛教編輯及審稿,誠摯的感謝臨床診治委員會團隊林坤成、莊梅林、林蓓華、李伊婷、陳禹維、楊政道等各位委員的協助,也感謝簡鸞瑤、曾宣靜、曾詩姍等三位中西結合神經醫學會醫師,提供最專業的意見。
 
  觀己微功,當念師之深恩,思忖一位臨床熟練中醫師的養成,須多年且多人的教導、支持。倘若今日稍有些微心得,都要感謝醫師生涯中成就我的教授、老師、同道,感謝中西醫結合神經醫學會所有中西醫老師及好友多年的教導及扶持,感謝上天賦予醫職,父母含辛養育。然最重要的,要感謝恩師李政育教授的提攜教誨,二十年如一日,從懵懂淺視,一路引領我深入中西醫結合、危急重症、跨多學科整合治療,至今日稍具完整的思想體系,但李政育老師醫學領域及其學識格局之高遠,學生實望塵莫及,常自忖戮力畢生或可窺其一二,惟師恩終難回報,謹能以善守初心,持續精進,傳承恩師的醫學理念及精神相酬。 
 
  本書尚有個人常用藥物及處方的解說運用,留待日後著書補足,更冀望2020年已授課結束之內分泌帶狀課程、2021年惡性腫瘤帶狀課程,能陸續成書,希望能為中醫盡微薄之心力。後學才疏學淺,見識不足,文章中尚有很多思慮不周之處,懇請海內外博雅大醫,賜予詳覽指正。
 
中醫師 鄭淑鎂 序於恩慈園
中華民國110年1月6日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后,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来翻阅它的目录和前几章的导读部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在妇科领域深耕多年,从章节设置上就能看出其思路的严谨和脉络的清晰。它似乎非常重视对“治未病”理念的强调,这与当下健康管理的大趋势不谋而合。我注意到其中有一章似乎专门探讨了女性不同生命周期,比如青春期、婚育期、围绝经期等阶段的调理侧重点,这种阶段性的论述方式非常实用,能让人立刻对号入座,找到与自己或病人最相关的内容。我尤其欣赏作者似乎没有拘泥于传统的病名,而是更侧重于对“证候”的辨识和处理,这一点是中医精髓所在,很多临床上的疑难杂症恰恰需要这种灵活的思维。书中的语言风格介于严谨的学术论述和亲切的经验传授之间,读起来既能感受到专业性,又不会感到高不可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引人注目,配色沉稳又不失大气,那种传统医学的韵味与现代排版的结合得恰到好处。我第一眼被它吸引,主要是因为我对传统中医的体系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又觉得很多经典书籍读起来有些晦涩难懂。这本书的排版看起来就很清晰,大量的图表和案例分析似乎预示着它在理论阐述和临床实践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我特别期待它在基础理论梳理上的深度,比如对中医“气”“血”“精”“神”等核心概念在妇科领域的具体应用和阐释,希望能看到一些独到的见解,而不是泛泛而谈的理论堆砌。如果能对现代医学的一些检查指标与中医的辨证思路进行有趣的对比和融合,那就更完美了。总体来说,它给人的感觉是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非常注重实操指导的专业读物,非常适合希望系统学习中医妇科知识的从业者或进阶学习者。

评分

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和行距设计非常适宜长时间阅读,这一点对于需要反复研读的医学著作来说,是基本但又常常被忽视的优点。我比较关注它在处理一些疑难杂症,特别是那些久治不愈、病情复杂的案例时,所体现出的治疗思路。很多时候,妇科疾病的特点是反复性和隐匿性,需要治疗者有极强的耐心和洞察力。如果这本书能够提炼出作者在面对复杂病例时所秉持的“心法”——比如如何判断病情的标本缓急,如何根据患者体质进行个体化调整——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更上升到了思维模式的培养。我非常期待在深入阅读后,能感受到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被点亮了一盏明灯,看清了前行道路上的关键岔路口。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医发展的爱好者,我发现市面上很多关于中医妇科的书籍要么过于侧重理论而缺乏实例,要么过于偏重经验而缺乏理论支撑。而这本《中西醫結合:中醫婦科診治心法》从书名来看,似乎试图搭建一座沟通现代临床思维与传统诊疗经验的桥梁。我非常好奇它在“中西医结合”这块是如何处理的。是简单地把西医的病名和中医的证型进行对应,还是真的深入探讨了两种体系在病理认识上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更优化的诊疗策略?我希望看到一些具体的、有说服力的病例分析,能够清晰地展示作者是如何运用其“心法”来拨开迷雾,找到治疗的关键点的。这种融合的深度,往往决定了一本书的价值上限。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这对于需要频繁翻阅和做笔记的专业书籍来说,非常重要。我翻到其中关于常见妇科病症如月经失调、带下病等章节时,发现它似乎没有采用那种“罗列方剂”的简单模式,而是着重于对病机演变的详细剖析。我期待看到它如何运用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来解释妇科疾病的复杂性,比如肝郁、脾虚、肾亏这些基础病机是如何在具体病情中表现出来的。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作者独创的、行之有效的小技巧或者经验方,哪怕只是在小标题下的一段经验总结,那都会是极大的收获。这本书的逻辑结构似乎非常注重“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回到整体”的思维闭环,这对培养临床医生的全局观至关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