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閤:中醫婦科診治心法

中西醫結閤:中醫婦科診治心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鄭淑鎂
圖書標籤:
  • 中西醫結閤
  • 中醫婦科
  • 婦科診治
  • 中醫心法
  • 臨床經驗
  • 傳統醫學
  • 女性健康
  • 中醫養生
  • 醫學教材
  • 中醫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新觀念◆新思想◆新治法◆實際臨床經驗傳承
 
  本書共分七大篇,第一篇探討月經諸病,第二篇女性不孕,第三篇男性不育,第四篇胎前產後,第五篇更年癥及其併發癥,第六篇婦科雜病,第七篇婦科常見惡性腫瘤。每個篇幅都明確說明中西醫生理、病因、病機、病理、中醫治療思路、病案治療、處方解析,及基本衛教,有條理、有係統、完整性的介紹婦科疾病,雖是婦科,卻涵蓋瞭感染、神經、免疫、五臟、精神、內分泌、腫瘤、疑難雜癥……等跨學科及各層麵疾病的整體治療及調理,理論與實務兼備。
 
  ★本書為新北市中醫師公會教學用書,適閤臨床多年專業醫師的臨床治療研究參考、醫學生或初階醫師的進修教材,及民眾對中醫婦科疾病治療的知識探求。
 
名人推薦
 
  新北市中醫師公會 詹益能理事長 
  中華民國中西醫結閤神經醫學會名譽理事長 李政育 教授
華夏醫蘊:古代經典醫籍中的女性健康智慧 本書概述: 《華夏醫蘊:古代經典醫籍中的女性健康智慧》並非一本專注於現代中西醫結閤診療技術的著作,而是深入挖掘中國古代醫學典籍中關於女性生理、病理及治療方法的精粹。本書旨在係統梳理和闡釋曆代名醫對婦科疾病的獨特見解與臨床經驗,為當代研究者、臨床醫師以及對傳統醫學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古代視角。全書以考據和解讀為主綫,輔以詳盡的文獻引用和案例分析,力求展現古代醫學在處理女性生命周期變化(如月經、妊娠、産後、更年期)時的精妙理論框架與實用技術。 第一篇:源流溯本——古代醫學對女性的認知基礎 本篇將追溯中醫學理論體係中關於女性“太陰之體”的形成與特點。重點闡述《黃帝內經》中“女子以肝為先天,以經血為本”的核心觀點。 第一章:陰陽與形體——女性的生理特質與“陰”的平衡 1.1 天癸之信:月經的生理機製解析: 詳細論述古代醫傢如何理解“月水”、“經水”的來潮、周期與量變,重點剖析肝、脾、腎三髒在調控月經中的相互關係。區分正常月經的“盛”、“調”、“藏”三個階段的生理狀態。 1.2 氣血津液的動態平衡: 論述氣虛、血瘀、痰濕等病理因素如何影響女性的形體和氣色。對比不同曆史時期對“麵色與經色”的觀察與診斷標準。 1.3 妊娠與胎元:古代對生殖的認識: 探討“胎元”、“胞宮”的生理結構及其在受孕、孕育中的作用。解讀古代“固攝”理論在預防流産中的應用。 第二章:曆代醫傢對“婦科”學科的奠基 本章聚焦於早期婦科學專著的誕生與發展脈絡。 2.1 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婦科精粹: 深入剖析“少腹篇”中的經典方劑,如溫經湯、膠艾湯、當歸芍藥散的立法原意與主治病機。分析其在治療婦科急重癥中的曆史地位。 2.2 巢元方與《韆金翼方》: 考察唐代醫傢在經驗積纍方麵的貢獻,特彆是對産後諸疾和疑難雜癥的初步分類與方藥的探索。 2.3 宋代“婦科革命”的興起: 重點介紹陳無擇、硃丹溪等醫傢對“血瘀”、“濕熱”等病因的深入認識,及其對後世臨床實踐的深遠影響。 第二篇:經帶胎産——古代女性生命周期的係統診治 本篇將詳細梳理古代文獻中對女性常見病癥的分類、辨證和治療原則,側重於病理機製的剖析而非具體的現代療法。 第三章:月經失調的古典辨證體係 3.1 經早與經遲的病機探源: 探討“月經先期”(提前)與“月經後期”(推遲)背後的氣機升降失常。分彆詳述“血熱”與“氣虛”在月經先期中的錶現和治法。 3.2 痛經與閉經的“不通則痛”觀: 詳盡分析古代對痛經的“不通”、“不暢”的理解,重點研究寒凝、氣滯、血瘀三種主要證型,以及針對性的引經藥和活血化瘀方的應用。 3.3 崩漏(非正常齣血)的危險信號: 區分“妊娠期齣血”、“産後齣血”與“非妊娠期齣血”,探討“脾不統血”、“腎虛固攝無力”等病因的辨識方法。 第四章:帶下與前陰病——濕熱與虛損的糾纏 本章專注於古代對“帶下病”的詳盡描述與治療策略。 4.1 帶下病的五色與五味辨識: 詳細記錄不同顔色、氣味、量變對應的病機,如白帶屬寒濕、黃帶屬濕熱、赤帶屬血分有熱。 4.2 巢氏“三因論”在帶下病中的體現: 考察不同病因(外感、內傷、飲食不節)如何導緻帶下病的發生。 4.3 陰癢與陰脫:古代對外陰部疾病的保守治療: 介紹古代常用於清洗、坐浴、熏蒸的草藥配方及其功效,強調其注重局部調理與整體固本相結閤的特點。 第五章:妊娠與分娩的“順産”之道 本書不涉及現代助産技術,重點在於古代醫傢如何通過調理達到“順産”的目的。 5.1 孕早期:安胎止嘔的智慧: 剖析古代應對“妊娠惡阻”(劇烈嘔吐)的調理原則,如蘇葉、陳皮等常用藥物的配伍邏輯。 5.2 妊娠期常見病與“養胎”方略: 探討妊娠期水腫、便秘、腹痛等問題,以及古代醫傢如何避免使用峻瀉或破氣之品以“保胎”。 5.3 難産與産後調理的哲學: 分析古代對胎位不正(如橫産、倒産)的簡單處理手法,以及對“惡露不盡”、“産後發熱”等癥的辨證施治,突齣“養血活血”在産後康復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篇:更年與雜病——生命轉摺期的調攝 本篇聚焦於女性生命晚期及其他特殊情境下的調理方略。 第六章:經斷前後諸癥(更年期)的調和 6.1 腎精虧虛是核心: 論述古代醫學如何將更年期癥狀歸結於“陰火上炎”和“腎水不足”,而非單一的荷爾濛失調。 6.2 心煩、失眠與潮熱的對治: 重點介紹滋陰降火、潛陽斂汗的方劑結構,如知柏地黃丸的加減變化在調理潮熱盜汗中的應用。 6.3 骨骼與形體變化: 探討古代醫傢對老年女性骨質流失和體態變化的初步認識,及其通過補腎健骨的食療和藥膳進行的乾預。 第七章:古代婦科疑難病案的文獻迴溯 本章精選數例古代醫案,展示復雜婦科疾病在古代辨證思維下的處理過程。 7.1 癥瘕(腹部包塊)的鑒彆診斷: 區分“癥”(有形有塊)與“瘕”(無形積聚),探討其與肝鬱、痰濕、瘀血的關聯,以及使用消癥化瘀方劑的禁忌。 7.2 婦科腫瘤雛形的論述: 追溯早期文獻中對乳房腫塊(乳癖、乳癰)的記載,分析其與情誌、痰濕鬱結的關係。 7.3 醫案分析方法論: 引導讀者學習古代醫傢如何通過脈象、舌象、病史記錄,重建病理過程,並提齣針對性的治療思路。 結語: 本書總結瞭古代醫學在女性健康領域積纍的寶貴經驗,強調其重視整體、注重個體化辨證的思維方式。雖然本書的立足點是傳統文獻,但其對生命周期變化的深刻洞察,為今日所有關注女性健康的人士提供瞭堅實的文化與理論根基。 關鍵詞: 經絡學說、肝腎同源、天癸、崩漏、帶下病、安胎、古籍考證、古典醫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鄭淑鎂 中醫師
 
  民國八十一年中醫師特考及格
 
  著作
  ‧中西醫結閤治癌新法
  ‧危急重癥‧難治之病/ 中醫治則與臨床例舉
 
  現任
  ‧培真中醫診所院長
  ‧中醫內科學 ( 腫瘤專科) 博士
  ‧遼寧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
  ‧中華民國中西結閤神經醫學會監事長
  ‧世界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專委會颱灣分會會長
  ‧世界中醫藥學會腫瘤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
  ‧新北市中醫師公會臨床診治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
  ‧新北市中醫師公會專業課程指導講師
  ‧中醫神經醫學專業課程指導講師
  ‧中醫腫瘤醫學專業課程指導講師
  ‧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大學中醫指導教授

圖書目錄

詹益能理事長 推薦序 ⋯⋯ 4
李政育教授 推薦序 ⋯⋯ 6
作者序 ⋯⋯ 10
Chapter 1 月經諸病中醫治療 ⋯⋯ 17
第一部分 月經不調 ⋯⋯ 19
痛經 ⋯⋯ 19
‧ 病因病機 ⋯⋯ 19
‧ 中醫治療 ⋯⋯ 20
‧ 病案介紹 ⋯⋯ 22
經量不正 ⋯⋯ 27
‧ 月經過少 ⋯⋯ 27
‧ 月經過多(崩) ⋯⋯ 31
‧ 月經淋瀝(漏) ⋯⋯ 37
月經週期不正 ⋯⋯ 41
‧ 月經先期 ⋯⋯ 41
‧ 月經後期 ⋯⋯ 45
‧ 月經先後無定期 ⋯⋯ 49
‧ 排卵齣血 ⋯⋯ 52
‧ 閉經 ⋯⋯ 55
‧ 逆經 ⋯⋯ 60
第二部分 經前癥候群(PMS) ⋯⋯ 63
中醫治療 ⋯⋯ 67
‧ 一、精神癥狀 ⋯⋯ 67
‧ 二、經行浮腫 ⋯⋯ 67
‧ 三、疼痛 ⋯⋯ 68
‧ 四、經行乳房脹痛 ⋯⋯ 70
‧ 五、胃腸癥狀 ⋯⋯ 70
‧ 六、皮膚癥狀 ⋯⋯ 71
‧ 七、黏膜癥狀 ⋯⋯ 71
‧ 八、免疫疾病復發 ⋯⋯ 72
‧ 九、感冒,咳喘,寒熱往來,發熱 ⋯⋯ 73
‧ 十、眩暈,抽搐,喑啞 ⋯⋯ 73
‧ 病案介紹 ⋯⋯ 75

Chapter 2 女性不孕 ⋯⋯ 85
‧ 不孕的原因 ⋯⋯ 86
‧ 女性不孕因素 ⋯⋯ 88
‧ 免疫性不孕 ⋯⋯ 91
‧ 相關荷爾濛 ⋯⋯ 94
‧ 不孕癥相關檢查 ⋯⋯ 98
‧ 不孕癥西醫治療 ⋯⋯ 101
‧ 中醫治療思路 ⋯⋯ 102
‧ 病案介紹 ⋯⋯ 116

Chapter 3 男性不育 ⋯⋯ 127
‧ 男性不育因素與中醫治療 ⋯⋯ 130
‧ 病案介紹 ⋯⋯ 135

Chapter 4 胎前產後 ⋯⋯ 139
‧ 妊娠生理 ⋯⋯ 140
‧ 胎前諸病 ⋯⋯ 148
‧ 產後諸病 ⋯⋯ 167
‧ 中醫治療思路 ⋯⋯ 180
‧ 病案介紹 ⋯⋯ 188

Chapter 5 更年期綜閤徵 ⋯⋯ 207
‧ 重新認識更年期 ⋯⋯ 208
‧ 更年期中醫治療思路 ⋯⋯ 213
‧ 病案介紹 ⋯⋯ 220

Chapter 6 婦科雜病 ⋯⋯ 241
‧ 流產 ⋯⋯ 242
‧ 卵巢囊腫 ⋯⋯ 250
‧ 子宮外孕 ⋯⋯ 255
‧ 多囊性卵巢癥候群 ⋯⋯ 257
‧ 子宮平滑肌瘤 ⋯⋯ 262
‧ 子宮內膜異位癥 ⋯⋯ 266
‧ 乳腺增生 ⋯⋯ 274
‧ 乳癰(乳腺炎) ⋯⋯ 277
‧ 陰道炎及盆腔炎 ⋯⋯ 280

Chapter 7 婦科常見惡性腫瘤 ⋯⋯ 285
‧ 乳腺癌 ⋯⋯ 289
‧ 卵巢癌 ⋯⋯ 295
‧ 子宮內膜癌 ⋯⋯ 298
‧ 子宮頸癌 ⋯⋯ 302
‧ 中醫治癌思路 ⋯⋯ 306
中醫治癌:辨證╱辨病╱辨病理 中醫介入時機
癌病虛實寒熱判斷
‧ 臨癥論治 ⋯⋯ 315
純中醫治療 西醫介入後的中醫治療
西醫遇瓶頸,中醫介入治療
‧ 病案介紹 ⋯⋯ 319
參考書目 ⋯⋯ 330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7232960
  • 叢書係列:中醫寶典
  • 規格:軟精裝 / 336頁 / 17 x 23 x 2.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二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作者序
 
  傳統中醫的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的優勢。中醫認為任何癥象不是孤立存在,人體功能亦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相互約製;中醫的辨證論治係橫嚮思考,是疾病發生和演變過程中,某階段的反應,中醫依據證型錶現,可隨時切入各階段治療,進而達到扶正祛邪,調理陰陽,迴歸平衡。西方醫學係縱嚮思考,有具體的病因、病機、發病的特定規律性、一定的轉歸,貫穿整個病程,西醫治療疾病,須明確依病因、病理投藥,如降糖劑、降壓劑、降血脂藥……等。
 
  然單純中醫辨證論治,可充分解決當前的癥象、糾正體質偏頗、預防疾病的復發,但難以截斷如惡性腫瘤、自體免疫疾病、高血脂癥、高尿酸血癥……等主要病因、病理所產生的矛盾。單純仰賴西醫治療,雖能抑製主要病因、病理,卻不能糾正體質偏頗、預防復發。中醫師在麵對病人臨床癥象錶現,究竟是因證緻病、或因病緻證,亦或病證相因,癥、證、病三者如何重新認識,個人認為須同時具備中西醫學的素養,擷取西醫明確的病因、病理、檢驗、科學診斷,並善守中醫的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優勢,重新整理齣新的一套中西醫結閤之純中醫治療,纔能因應當代以西醫為主流的醫療環境,有效治療各種疾病、疑難雜癥、危急重癥,甚至成為西醫治療遇瓶頸的救援。
 
  大道至簡,大醫亦然,中西醫結閤之純中醫治療,是在明瞭疾病導緻身體的主要矛盾及病因、病理,擬齣有效的治療關鍵方藥,並考慮病人當前所錶現的證型,重新賦予新的治則治法與方藥。生理病理醫理雖龐大複雜,但處方應力求化繁為簡、剛柔並進、銳而不傷,為病人創造抗病的有利條件。個人處方看似簡單,無定方、無定法,但中有大原則,每個病案立方,皆重視核心病機,生理、病理、四診、西醫診斷、中醫辨證……多方閤參,考慮到各層麵、環節,並思考處方架構與劑量能否達到治療效果,盡可能維護病人身體能迴復陰平陽秘,虛靜含藏。此中西醫結閤思想,能達到治療有效的契機,非一招一式逐末,亦非追逐特殊奇藥或複雜治法,是在本質與規律指導下嚴謹的邏輯推演,期勉我中醫同道,能靜心修習參研,臨陣纔能得心應手。
 
  本書共分七大篇,第一篇探討月經諸病,第二篇女性不孕,第三篇男性不育,第四篇胎前產後,第五篇更年期宗河徵,第六篇婦科雜病,第七篇婦科常見惡性腫瘤。每個篇幅都明確說明中西醫生理、病因、病機、病理、中醫治療思路、病案治療、處方解析,及基本衛教,有條理、有係統、完整性的介紹婦科疾病,雖是婦科,卻涵蓋瞭感染、神經、免疫、五臟、精神、內分泌、腫瘤、疑難雜癥……等跨學科及各層麵疾病的整體治療及調理,理論與實務兼備。
 
  本書適閤臨床多年的專業醫師臨床治療研究參考、醫學生或初階醫師的進修教材,及民眾對中醫治療婦科疾病的知識探求。修習本書,關鍵在於推演中醫治療思路、處方的佈陣架構及劑量進退,須反覆閱讀及臨床揣摩,方能領會其中的嚴謹及靈活,進而得心應手。
 
  承濛新北市中醫師公會林學術主委坤成醫師的邀約,於2018年開立婦科疾病帶狀課程,2020年奉詹理事長益能醫師之命,成立中醫臨床診治研究委員會,希望能進一步提升會員的中醫臨床治療水平,遂不揣己之鄙陋,將講述內容形成文稿,整理成書,謹在此對詹益能理事長、林坤成學術主委,及新北市中醫師公會團隊給予的機會與肯定,錶達萬分感謝。本書之衛教編輯及審稿,誠摯的感謝臨床診治委員會團隊林坤成、莊梅林、林蓓華、李伊婷、陳禹維、楊政道等各位委員的協助,也感謝簡鸞瑤、曾宣靜、曾詩姍等三位中西結閤神經醫學會醫師,提供最專業的意見。
 
  觀己微功,當念師之深恩,思忖一位臨床熟練中醫師的養成,須多年且多人的教導、支持。倘若今日稍有些微心得,都要感謝醫師生涯中成就我的教授、老師、同道,感謝中西醫結閤神經醫學會所有中西醫老師及好友多年的教導及扶持,感謝上天賦予醫職,父母含辛養育。然最重要的,要感謝恩師李政育教授的提攜教誨,二十年如一日,從懵懂淺視,一路引領我深入中西醫結閤、危急重癥、跨多學科整閤治療,至今日稍具完整的思想體係,但李政育老師醫學領域及其學識格局之高遠,學生實望塵莫及,常自忖戮力畢生或可窺其一二,惟師恩終難迴報,謹能以善守初心,持續精進,傳承恩師的醫學理念及精神相酬。 
 
  本書尚有個人常用藥物及處方的解說運用,留待日後著書補足,更冀望2020年已授課結束之內分泌帶狀課程、2021年惡性腫瘤帶狀課程,能陸續成書,希望能為中醫盡微薄之心力。後學纔疏學淺,見識不足,文章中尚有很多思慮不周之處,懇請海內外博雅大醫,賜予詳覽指正。
 
中醫師 鄭淑鎂 序於恩慈園
中華民國110年1月6日

用戶評價

评分

拿到這本書後,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來翻閱它的目錄和前幾章的導讀部分。這本書的作者顯然在婦科領域深耕多年,從章節設置上就能看齣其思路的嚴謹和脈絡的清晰。它似乎非常重視對“治未病”理念的強調,這與當下健康管理的大趨勢不謀而閤。我注意到其中有一章似乎專門探討瞭女性不同生命周期,比如青春期、婚育期、圍絕經期等階段的調理側重點,這種階段性的論述方式非常實用,能讓人立刻對號入座,找到與自己或病人最相關的內容。我尤其欣賞作者似乎沒有拘泥於傳統的病名,而是更側重於對“證候”的辨識和處理,這一點是中醫精髓所在,很多臨床上的疑難雜癥恰恰需要這種靈活的思維。書中的語言風格介於嚴謹的學術論述和親切的經驗傳授之間,讀起來既能感受到專業性,又不會感到高不可攀。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引人注目,配色沉穩又不失大氣,那種傳統醫學的韻味與現代排版的結閤得恰到好處。我第一眼被它吸引,主要是因為我對傳統中醫的體係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又覺得很多經典書籍讀起來有些晦澀難懂。這本書的排版看起來就很清晰,大量的圖錶和案例分析似乎預示著它在理論闡述和臨床實踐之間找到瞭一個很好的平衡點。我特彆期待它在基礎理論梳理上的深度,比如對中醫“氣”“血”“精”“神”等核心概念在婦科領域的具體應用和闡釋,希望能看到一些獨到的見解,而不是泛泛而談的理論堆砌。如果能對現代醫學的一些檢查指標與中醫的辨證思路進行有趣的對比和融閤,那就更完美瞭。總體來說,它給人的感覺是一本既有學術深度,又非常注重實操指導的專業讀物,非常適閤希望係統學習中醫婦科知識的從業者或進階學習者。

评分

這本書的字體選擇和行距設計非常適宜長時間閱讀,這一點對於需要反復研讀的醫學著作來說,是基本但又常常被忽視的優點。我比較關注它在處理一些疑難雜癥,特彆是那些久治不愈、病情復雜的案例時,所體現齣的治療思路。很多時候,婦科疾病的特點是反復性和隱匿性,需要治療者有極強的耐心和洞察力。如果這本書能夠提煉齣作者在麵對復雜病例時所秉持的“心法”——比如如何判斷病情的標本緩急,如何根據患者體質進行個體化調整——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停留在知識傳授層麵,更上升到瞭思維模式的培養。我非常期待在深入閱讀後,能感受到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被點亮瞭一盞明燈,看清瞭前行道路上的關鍵岔路口。

评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醫發展的愛好者,我發現市麵上很多關於中醫婦科的書籍要麼過於側重理論而缺乏實例,要麼過於偏重經驗而缺乏理論支撐。而這本《中西醫結閤:中醫婦科診治心法》從書名來看,似乎試圖搭建一座溝通現代臨床思維與傳統診療經驗的橋梁。我非常好奇它在“中西醫結閤”這塊是如何處理的。是簡單地把西醫的病名和中醫的證型進行對應,還是真的深入探討瞭兩種體係在病理認識上的異同,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瞭更優化的診療策略?我希望看到一些具體的、有說服力的病例分析,能夠清晰地展示作者是如何運用其“心法”來撥開迷霧,找到治療的關鍵點的。這種融閤的深度,往往決定瞭一本書的價值上限。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也相當不錯,這對於需要頻繁翻閱和做筆記的專業書籍來說,非常重要。我翻到其中關於常見婦科病癥如月經失調、帶下病等章節時,發現它似乎沒有采用那種“羅列方劑”的簡單模式,而是著重於對病機演變的詳細剖析。我期待看到它如何運用五髒六腑的相互關係來解釋婦科疾病的復雜性,比如肝鬱、脾虛、腎虧這些基礎病機是如何在具體病情中錶現齣來的。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作者獨創的、行之有效的小技巧或者經驗方,哪怕隻是在小標題下的一段經驗總結,那都會是極大的收獲。這本書的邏輯結構似乎非常注重“從整體到局部,再從局部迴到整體”的思維閉環,這對培養臨床醫生的全局觀至關重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