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中式小點、人氣糖果配方零藏私大公開【雙書組合:一學就會!60款人氣糖果+懷舊小食與美味糖果】

懷舊中式小點、人氣糖果配方零藏私大公開【雙書組合:一學就會!60款人氣糖果+懷舊小食與美味糖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佳美
图书标签:
  • 懷舊點心
  • 中式甜點
  • 糖果製作
  • 零食食譜
  • DIY烘焙
  • 傳統美食
  • 手作甜點
  • 食譜書
  • 烘焙食譜
  • 甜點食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學就會!小食X糖果的不敗秘技!
Step by Step帶你打造美好手做甜點食光!

甜蜜糖果、經典小點的雙書組合:
《一學就會!60款人氣糖果:輕鬆做出甜蜜好味道》
《懷舊小食與美味糖果》

帶你初學就輕鬆做出人氣爆棚的美味小食、糖果!

──《一學就會!60款人氣糖果:輕鬆做出甜蜜好味道》──

  製作牛軋糖時,夏、冬兩季煮糖漿的溫度有何不同?
  花生貢糖的綿鬆口感與擀糖團時的層次感有何關聯?
  當軟糖需勾芡時,該如何避免糖漿中產生麵疙瘩……

  60款超人氣糖果X90種常用食材,配方大公開,讓你在家輕鬆做糖果!

  〔Step by step帶你輕鬆做出美味糖果〕

  鉅細靡遺的步驟搭配詳細的圖解,讓你從法式經典軟糖、古早味米香、濃郁奶香牛軋糖,到傳統節慶的寸棗……Step by Step,輕鬆完成甜蜜好味道!

  ──《《懷舊小食與美味糖果》──

  口口甜入你心的,那記憶中的糖果,
  帶你走入時光隧道,重溫兒時的美好回憶。

  〔初學也能輕鬆上手〕

  廣式月餅、桃酥、南棗核桃糕、金柑糖、拐杖糖等,每種令人熟悉又懷念的中式糕餅,帶你初學就輕鬆做出超美味的小食、糖果!
《食光記憶:老派滋味與節慶甜點的溫情復甦》 一本帶你穿越時光,重溫那些關於「甜」的溫暖故事與手作技藝的實用指南 在這個追求新潮風味與快速便利的時代,我們是否遺忘了那些曾經縈繞在童年記憶深處、帶有獨特氣味的傳統滋味?《食光記憶:老派滋味與節慶甜點的溫情復甦》並非一本關於中式糕點或現代糖果配方的集結,它是一部深入挖掘臺灣與華人社會中,那些隨著歲月流轉而逐漸淡出的節慶食品、傳統零嘴以及家庭自製甜點的文化與技藝寶典。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保存」與「重現」那些需要時間醞釀、依靠經驗傳承的古老手藝。我們將帶領讀者,不僅僅是學會製作,更是理解每一種點心背後所蘊含的季節性、地域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 --- 第一部:歲月沉澱的節慶儀式——傳統糕餅與時令點心溯源 本篇章聚焦於傳統華人社會中,與生命重要階段及重要節日緊密相連的糕餅與甜品。我們探討的不是配方上的「新奇」,而是工藝上的「精準」與「傳承」。 章節聚焦: 1. 春節的祈願:從米香到年糕的哲學 米香的藝術與手作: 詳細解構傳統爆米香(膨餅)的製作原理。不同於市面上以機器快速壓製的版本,本書深入探討如何選用優質的蓬萊米、掌握火侯的「膨脹」時機,以及揉合麥芽糖或黑糖漿時,追求那恰到好處的黏度和酥脆度。特別收錄傳統用來包覆米香的「油紙」處理技巧,以及如何依據不同地區的口味偏好(例如南部偏甜,北部偏鹹香)進行微調。 「在欉黃」與在來米的奧秘: 專門探討傳統年糕(水磨糕)的製作,區分不同「在來米」品種對年糕質地(Q彈度、黏性)的影響。我們探討的不是單純的白糖年糕,而是如何利用天然食材,如紅豆、芋頭,甚至早期用於上色與調味的天然植物,來賦予年糕豐富的層次感,並解析年糕在不同時期(如除夕、初一)的擺放與食用禁忌與寓意。 2. 端午的藥膳與清香:草本與植物的運用 本章節完全避開現代常見的速成粽子內餡,專注於傳統鹼粽(鹼粿)的製作。深入解析鹼液(草木灰水或專用鹼粉)的正確比例與使用時機,如何使糯米達到晶瑩剔透卻不失米粒結構的完美狀態。 清香的秘密——艾草與梔子: 介紹如何利用新鮮艾草或梔子花提取天然色素和香氣,來處理客家或閩南地區特有的草本甜點,強調這些風味的療癒性與時令性。 3. 中秋的圓滿:月餅工藝的基礎探討 本書不教授任何新奇的冰皮或流心月餅。重點在於「傳統餅皮」的製作。深入探討轉化油(如麥芽糖與油的混合物)的熟成時間對餅皮顏色和酥鬆度的影響。 蓮蓉與豆沙的古法煉製: 詳述如何從乾蓮子或紅豆開始,掌握「炒餡」的火候——如何將豆沙炒至油潤、不乾澀,同時保有食材本身的天然香氣,而非僅依賴香精。這部分完全著重於傳統「炒」的技術,而非使用市售成品。 --- 第二部:家庭廚房的記憶碎塊——日常點心與非節慶甜食 這部分內容旨在重現那些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在外婆家或鄰里間傳遞的、無需隆重儀式的日常甜點。這些點心往往材料簡單,卻最考驗製作者對火候和口感的把握。 章節聚焦: 1. 煎焙的溫暖:古早味麵粉類點心 椪糖與寸棗的差異化: 我們不探討市面上的壓模糖果,而是深入研究傳統的「寸棗」——如何將油炸後的麵團與熬煮至特定濃稠度的糖漿完美結合,追求其獨有的「硬脆而中心略帶韌性」的口感。 油條與麻花的原型: 雖然油條常被視為鹹食,但其麵團發酵與油炸的技巧,是理解所有油酥點心的基礎。本書教授如何製作傳統的「老麵」發酵法,以及如何調整油溫,使麵團在油鍋中完美膨脹,不吸油。 2. 蒸煮的藝術:米製品的質地與風味 發糕的「開花」學問: 蒸製發糕是傳統華人甜點中的一大難題。本書詳盡分析不同米粉(在來米、蓬萊米)的吸水性,以及糖分(黑糖、白糖)與鹼水對其發酵膨脹的關鍵作用,目標是達成「頭頂開花,底部綿密」的狀態。 芋圓與地瓜圓的韌性平衡: 探討如何透過不同比例的樹薯粉、太白粉,以及添加蒸熟的芋頭或地瓜,來達到彈牙而不死硬的口感。重點在於澱粉糊化的精確控制,避免因含水量過高導致煮不熟或散開。 --- 第三部:保存與風味的科學——傳統工藝的保存與應用 本章節是為對傳統工藝有熱忱的讀者準備的,著重於技藝的鞏固,而非單純的食譜羅列。 章節聚焦: 1. 糖漿的煉化——麥芽糖的「掛球」與「拉絲」 麥芽糖的熬煮是許多傳統點心的靈魂。本書提供詳盡的溫度對照表,解析從「拉絲狀」、「軟糖狀」到「硬脆狀」所需的準確火侯與攪拌速度。 熬煮中的反砂處理: 詳細講解如何使用檸檬酸或專業的「反砂劑」來防止糖漿結晶,保持其絲綢般的質地。 2. 天然色素與香料的萃取 如何安全有效地從天然材料中提取色素(如紅麴米、薑黃、梔子花、洛神花),並評估這些天然色素在加熱過程中穩定性的差異。 傳統香料如桂皮、八角、丁香的運用比例學,如何讓風味醇厚卻不至於搶走主食材的光芒。 《食光記憶:老派滋味與節慶甜點的溫情復甦》是一本獻給時間、獻給手作、獻給那些被遺忘在巷弄角落的溫馨味道的致敬之書。它要求耐心,回報的是一份沉甸甸的、充滿人情味的甜美果實。 --- 本書特色總結(強調不同於市面上的糖果食譜): 深度工藝解析: 強調「為什麼」要這樣做,而非僅是「怎麼做」。專注於傳統工藝中的火候控制、原料的季節性選擇與澱粉的物理變化。 文化與節慶脈絡: 每一個點心都與特定的時令、節日或生命儀式相連結,帶領讀者理解其文化意涵。 聚焦傳統原料: 幾乎完全採用傳統、天然的原料(如純麥芽、水磨米、天然植物色素),迴避現代大量使用香精、色素或轉化油的速成技巧。 實作門檻較高: 部分內容涉及複雜的熬煮和發酵過程,需要製作者投入較多的時間與心思,是為追求「道地老味」的進階手作愛好者設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佳美


  從小就愛品嘗美食的她,對於糖果所散發出的吸引力更是令她深深著迷,因此不僅開啟她製作糖果的大門,進而專研更高階的蛋糕裝飾、糖花及翻糖技術等,一位專研糖果製作多年,教學經歷非常豐富的西點烘焙老師。

  證照:
  烘焙丙級技術士證
  烘焙乙級技術士證
  中餐丙級技術士證
  美國惠爾通蛋糕裝飾證照
  英國PME糖花、拉線、翻糖修業證照

  曾任:
  莊敬中學委外班烘焙教師
  景美救國團麵包西點烘焙教師
  永平工商西點烘焙教師
  金甌女中西點烘焙教師
  大同大學烘焙社教師
  艾佳食品烘焙教師
  大興高中餐飲烘焙教師

  現任:
  全國食材烘焙教師
  以琳企業社食品研發

許正忠

  證照:
  烘焙食品乙級技術士檢定合格
  教育部專科專業技術教師「西式烘焙、西餐烹飪」檢定合格
  福華大飯店點心房領班
  *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式烘焙師」高級技能檢定合格

  曾任:
  建成國中‧成德國中「技能班講師」
  開平中學「烘焙科召集人」
  頭城家商「教師研習營講師」
  景文技術學院「餐飲科講師」
  文化大學「海青班講師」
  台南縣烘焙食品職業訓練班「講師」
  台北市委外烘焙食品直業訓練班「講師」
  中華職訓「西點講師」
  海外僑商「烘焙研習營講師」
  世新大學終身教育學院「烘焙班講師」

  現任:
  東南科技大學餐旅系助理教授

周素華

  經歷:
  擁有中餐丙照及食品麵包丙照
  目前為千燈屋工作室負責人
  社區西點烘焙班教學講師

图书目录

──《一學就會!60款人氣糖果:輕鬆做出甜蜜好味道》──

糖果製作常識
基本工具
常用食材
花嘴示範教學
糖漿溫度與糖果的關聯性

Part1酥糖類
杏仁酥糖
花生貢糖
花生脆糖
南瓜子酥糖
海苔花生酥糖
黑芝麻花生酥糖
腰果蔓越莓酥糖

Part2米香類
沙茶櫻花蝦米香
咖哩口味米香
南瓜口味米香
甜菜根口味米香
油蔥酥口味米香

Part3牛軋糖類
原味牛軋糖
玫瑰花口味牛軋糖
阿薩姆紅茶牛軋糖
楓糖核桃牛軋糖
咖哩辣椒牛軋糖
胡桃咖啡牛軋糖
麻辣口味牛軋糖
蔓越莓牛軋糖
山藥夏威夷豆牛軋糖
甜菜根口味牛軋糖
起士地瓜風味牛軋糖
南瓜秋葵口味牛軋糖
草莓牛軋糖
巧克力牛軋糖
綠茶口味牛軋餅
番茄披薩牛軋餅

Part4軟糖類
巧克力洋菜軟糖
水果洋菜軟糖
法式水果軟糖(芒果)
法式水果軟糖(藍莓)
夏威夷豆軟糖
海苔花生軟糖
棗泥核桃糖
黑芝麻軟糖
綠茶夏威夷豆軟糖
覆盆子夏威夷豆軟糖

Part5油炸類
原味沙琪瑪
黑糖沙琪瑪
綠茶沙琪瑪
糖麻花
寸棗

Part6棉花糖類
玫瑰荔枝棉花糖
覆盆子棉花糖
百香果棉花糖
巧克力棉花球

Part7其他糖果類
紅豆糖丸子
糖霜花生粒
黃金薑母糖
彩糖夏威夷豆

Part8蛋白糖類
草莓蛋白糖
橘子風味蛋白糖
蘑菇造型蛋白糖

Part9蛋白糖偶類
蛋白糖偶配方‧蛋白糖霜製作
憨厚的大頭牛
優雅的天鵝
調皮的小貓

Part10翻糖糖盒類
翻糖糖盒配方
‧簡易配方
‧自製配方
寶貝的鞋子
小熊婚禮
風信子
附錄—紙型

──《懷舊小食與美味糖果》──

【小食篇】


油皮/油酥作法

>酥皮類
1.芋頭酥
2.宇治金時酥
3.抹茶酥
4.日式牛奶酥
5.豆沙麻糬酥
6.貴妃酥
7.黃金貴妃酥
8.棗泥佛手
9.客家擂茶酥
10.田園菜脯酥
11.蛋黃酥
12.咖哩酥
13.綠豆凸
14.小月娘
15.蘇式椒鹽月餅
16.蘇式豆沙月餅
17.平西餅
18.太陽餅
19.老婆餅

>非酥皮類
1.廣式蓮蓉蛋黃月餅
2.桃山蔓越莓月餅
3.冰皮白玉貴妃月餅
4.冰皮白玉抹茶月餅
5.蔓越莓巧克力月餅
6.柳橙巧克力月餅
7.鳳梨酥
8.鳳凰酥
9.桃酥&黑糖桃酥
10.白玉冰糕
11.翡翠冰糕
12.絞巾半月燒
13.竹香半月燒
14.梅酒酒果
15.紅酒酒果

【糖果篇】

糖的種類及特性
5種糖的作法

>軟糖類
1.南棗核桃糕
2.桂圓核棗糕
3.芝麻貽
4.花生貽
5.桂圓飴
6.新港貽
7.夏威夷軟糖&黑糖夏威夷軟糖
8.歐式蜂蜜杏仁軟糖
9.養身八寶軟糖
10.花生軟糖
11.牛奶糖
12.寒天核果牛奶糖
13.太妃糖
14.吉利QQ軟糖
15.洋菜軟糖
16.三色軟糖
17.福氣軟糖
18.吉利丁棉花糖
19.洋菜棉花糖
20.瑞士糖
21.桂花腰果軟糖
22.芝麻堅果軟糖(豬腳糖)

>酥糖類
1.花生糖
2.芝麻糖
3.花生芝麻糖
4.地瓜酥&黑糖地瓜酥
5.山藥酥&南瓜酥
6.娃娃酥糖
7.杏仁酥糖
8.南瓜子酥糖
9.三色腰果酥糖
10.大溪花生酥
11.XO醬麥力酥
12.八寶酥糖
13.芝麻花生米果
14.巧克力米果
15.紅麴米果
16.海苔米果&芝麻米果

>牛軋糖類
1.原味花生牛軋糖
2.抹茶牛軋糖
3.巧克力牛軋糖
4.玫瑰蔓越莓牛軋糖
5.伯爵牛軋糖
6.巧克力乳加
7.歐式咖啡乳加
8.乾燥水果乳加

>硬糖類
1.薄荷糖
2.金柑糖
3.拐杖糖
4.草莓硬糖
5.棒棒糖
6.糖葫蘆
7.水果硬糖
8.綠茶糖

>巧克力類
1.松露巧克力
2.椰子巧克力球
3.軟心巧克力
4.核桃巧克力
5.玉米片巧克力
6.白巧克力花生糖
7.杏仁角牛奶巧克力
8.三色巧克力&巧克力棒棒糖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642091
  • 叢書系列:品味生活
  • 規格:平裝 / 344頁 / 19 x 26 x 2.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结构编排上,整体的逻辑性还是比较清晰的,它仿佛精心设计了一条从基础入门到高阶精制的学习路径。起始部分的配方通常都是那些制作流程相对简单、原料易得的经典款,这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信心,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动手尝试。但随着章节的推进,我注意到配方的复杂度和对技巧的要求呈指数级增长,一些传统工艺的步骤,比如某些需要特殊发酵或陈化的环节,被简化到了让人有些担忧的程度。我尤其想知道,在“零私藏大公开”这个承诺下,那些真正决定风味核心的关键步骤,是否真的被毫无保留地披露了。比如,在制作某款需要用到特殊植物染色的糖果时,书中只是提及了“使用天然提取物”,但对于如何安全有效地提取和保存这些天然色素,则付之阙如。这使得最终成品在色泽和风味上,总感觉与记忆中的那个“原版”存在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差距。我认为,如果能针对这些高阶技巧提供更细致的“故障排除指南”或是“专家建议”,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和可信度会大大提升。现在它更像是一份精美的路线图,但通往目的地的最后几步路,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和开辟。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在激发读者的制作热情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用怀旧的情怀成功地建立起了一种情感连接。它让我回想起那些在巷口小店里等待热气腾腾的糖油果子的日子。但是,当我把注意力从“怀旧”的滤镜中抽离出来,专注于“制作成功率”时,一些实际操作中的难点开始凸显。特别是关于糖果制作的部分,温度的控制几乎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书中对于糖浆状态的描述多采用感官判断,如“拉丝”、“变硬”等,但这些描述对新手来说太过模糊。例如,制作硬质糖果时,从“硬球”到“脆裂”之间的界限极其微妙,一秒之差可能就是成功的关键。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更科学的量化标准,比如建议使用糖果温度计,并明确指出不同阶段的精确温度数值范围,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操作的随机性。这本书成功地勾起了我对传统甜点的向往,但若想真正实现“一学就会”的承诺,它需要在科学性和可重复性上再加一把劲,让这份怀旧的甜蜜,能够稳定、可靠地出现在每一个尝试者的手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感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那浓郁的色彩搭配到内页的排版布局,都透露出一种精心打磨的匠人精神。我尤其欣赏它在视觉呈现上所下的功夫,那些复古风格的插图和字体选择,简直能瞬间把我拉回到童年记忆里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那种带着微黄的纸张质感,摸起来就让人感到温暖和亲切,仿佛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本食谱,而是一部珍藏的家族回忆录。不过,虽然视觉体验极佳,但我发现光靠看图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像我这样对烘焙和传统小吃制作有着初步了解的爱好者来说,书中关于材料选择和工具准备的初始介绍部分,显得有些过于简洁了。我期待能看到更深入的讲解,比如不同产地的糯米粉口感差异,或者制作传统糖画时对火候控制的精确描述,这些细节的缺失,让初学者在实际操作时可能会感到一丝迷茫。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美感”上是满分,但在“深度指导”上,似乎留下了不少需要读者自行摸索的空间。我希望后续的版本能在这方面有所加强,真正做到将“怀旧”的精髓与“实用”的技巧完美结合起来,让每一位读者都能轻松复制出那份失落已久的味道。

评分

作为一名热衷于尝试各种新奇甜点的业余美食家,我购买这本书的主要动机是希望能接触到一些市面上不常见的、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点心配方。初读之下,确实发现了一些令人惊喜的“冷门”品种,它们的名字和描述都充满了诱人的异域风情,这部分内容成功地满足了我对“探索未知”的渴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最大的挑战来自于食材的可获得性。很多传统风味的关键原料,例如特定的陈年果脯、罕见的香料组合,或者某些需要特定产地的粗粮,在普通的大型超市里根本找不到踪影。书中虽然提到了替代方案,但替代品的风味往往与原版相去甚远,这让最终的成品少了一种“灵魂”。如果这本书的受众定位是全球范围内的读者,那么配套的“全球食材采购指南”或是“本地化替换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希望作者能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指导,告诉我如何在家中通过更常见的原料组合,去模拟出那种特定的地域风味,而不是仅仅指出问题所在。毕竟,让这些失传的美味在更多人的厨房中“复活”,才是这类书籍的终极意义所在。

评分

当我翻阅这本书的时候,立刻感受到了作者在传承传统技艺上的那份执着与热忱,文字的叙述方式非常平实,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更像是邻家那位手艺精湛的长辈在厨房里口述家传秘方。这种“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对于我们这些渴望学习最纯正地方风味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每种小点心背后的历史典故和制作心诀的描绘,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步骤罗列,更像是一篇篇关于“时间味道”的短篇故事。然而,这种对“传统”的极致尊重,似乎也带来了一些技术上的挑战。例如,在某些需要精确温度或时间控制的步骤中,书里给出的指导往往是比较宽泛的,比如“中小火慢熬至浓稠”或者“揉至面团光滑即可”。对于习惯了现代厨房精准刻度的新一代读者而言,这种依赖经验的描述,可能会成为一道不小的门槛。我花费了相当一番功夫,通过反复试验和调整,才勉强抓住了那个微妙的“度”,这过程中的挫败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我衷心希望,作者能够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入一些现代化的测量标准或技巧提示,帮助我们这些“数字时代”的烘焙者,更顺畅地跨越从理论到实践的鸿沟,让怀旧的味道不再遥不可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